《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精选10篇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是一本由乔靖夫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一):打算再细细地看第二遍
卷一、卷二一起买的,书一到手,当晚就扫了一遍。
卷一讲青城被武当灭了,青城弟子燕横走向复仇道路,卷二讲青城弟子燕横第一次杀人。
一卷书大约两百来页,字挺大,重要的话粗体强调,看起来很舒服。每章后面附有相关武学介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附的插画很是粗旷。
目前印象就这么多了。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二):武当三戒
一 凡我武当门下,当寄骸髓于修炼之途,夙夜不懈,生死无念,以共臻武道之极峰!
二 如遇阻道或求战者,须怀无怖无情之心,即其为神佛魔魅,必尽死力斩杀之,以证我武当无敌之实!
三 眼不见名位财帛之诱,耳不闻威权情面相逼,一无牵绊,自求道于天地间!
第一条,大家要好好练功
第二条,要是有人来搞你,干掉他
第三条,不要贪财贪权,接着练功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三):狂暴的江湖
这是为青城派正名之作啊!
以往坐正武林正道一二把交椅的武当派,却因为掌门以及所有门人对“天下无敌”的痴迷入了魔道,竟然如帮派一般四处远征中原各大小门派,如遇抵抗,当即灭门!好狠辣的手段!
而被金老写臭了的青城派,出场却很是正义,铮铮铁骨,掌门何自圣竟能力破武当绝学太极。无奈眼疾作祟,败于武当副掌门叶辰渊,随后青城道修弟子悉数被杀,唯有刚刚被选入道修弟子的燕横在荆裂相助之下逃出生天。而荆裂,也是被武当灭门的南海虎尊派唯一门人。两位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年从此将踏上一条铁与血的道路。
书中试图从现代人体学讲述古武学的各种神奇之处,效果还算不错。
对各种技击方式的描述画面感非常强烈,尤其是何自圣大战叶辰渊那一场,看得人热血沸腾,畅快!
不过相比古龙与金老的武侠世界,此文多了一股狠辣与血腥,却少了一些大家的优雅,让神奇的武学更加易于被读者理解,更平民化了。
不与那些武侠大宗师相比,同样的台派巨著《英雄志》文采比此书要好上许多,整个武侠世界的布局也同样宽广无比,更是不失优雅。但此书看起来有一股畅快淋漓的感觉,算是另辟蹊径,展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却又没有完全脱离武侠范畴的江湖世界,当属上品之作。
武道狂,仅为“天下无敌”四字而已。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四):只看过《杀禅》—在还没看到此书以前想说的
知道这套书已经有几年了,一直想看但却始终没出版过。如今总算出版了,希望能够跟上香港的出版速度,把已经出版的9本出全。
知道乔靖夫这个名字来源于近10年前看过的一本盗版书:有次出差偶尔在常州的一家旧书店里买到一本盗版的武侠小说,当时觉得这书的故事与众不同,讲述古代几名战败的军人组建帮派、与其他帮派火拼的故事,写作风格冷酷血腥,不同于以往看过的任何武侠小说,写作风格抛弃了传统的写法,更多融入了现代小说的手法,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是忽略了历史背景,只是突出描写了血腥拼杀与人性的丑恶。
当时我买的这本书只是整个小说的开头一部分,后来就没有了,由于是盗版的,所以小说的名字和作者都是胡编的,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由于印象比较深,后来时不时的还会想知道后面发生的故事,但从未找到过此书的任何线索,这件事也成了我想要解开的一个谜团。过了几年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乔靖夫的介绍,提到了他的作品之一《杀禅》,当时突然心中一动,很奇怪的一种感觉,说不清为什么,觉得这就是我曾经看过的这部书,一看《杀禅》的内容介绍果然如此,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问号,虽然还是无缘得窥全套作品,但毕竟了解此书的来龙去脉了。
如今大陆终于出版乔的另一部作品《武道狂之诗》了,就连忙下了订单,虽然还要过两天才拿到,但相信是不会让我失望的,在此更加期盼有朝一日能看到《杀禅》能在大陆出版(从我看过的那些内容来看,此书并无露骨色情描写,只是打斗比较血腥,描写黑暗人性而已,但现在比这尺度大得多了而出版的书也不在少数啊,为何不能引进呢),以满足我们这些武侠迷们的饕餮之心。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五):涅槃——从自卑到自信
从还珠楼主开始,到金庸大师为止,从武侠小说,武侠文化里我们读到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自卑和无奈。小说里那些大侠神乎其技的武功威力直接山寨自西方现代武器的效果,国民依赖不到明君和清官的出现,便依赖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能够开云日,救世界。前者是民族科技与西方现代科技差距的意淫和模仿,后者是民族政治体系的缺憾和遐想。
试想一个国家的存亡依靠的不是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体制,而是几个修炼多年的侠之大者,试问这个国家已经不堪到什么程度?
近年来,无论是《黄飞鸿》还是《叶问》都在忙着在电视电影里打外国人,试图用武功找回过去失去的尊严。这本身是很可笑的表现方式,且不论黄飞鸿和叶问一生从未和外国人交手不说,一个民族的尊严需要用一个武夫去讨回这本身是对这个民族最大的讽刺。
于是乎,这些年,除了天马行空,找不到任何意义的玄幻武侠外,就剩下试图解释自强,却充满自卑的武侠小说,武侠文化。
直到,《武道狂之诗》的出现,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武侠小说,乃至武侠文化的涅槃。
为什么练武?就是为了更强,在武者心中,这就和医者的医术,艺者的艺术一般,学无止境,精益求精。为了挑战自我,不断完善,不断突破。难道武术不应该只是武术本身吗?
作者乔靖夫文笔颇具漫画色彩,文章中门派考证严谨,注重现实力学表现达,文笔毫不拖泥带水,行文节奏也颇具宣传广告特点。初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习文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文学修养,写出更多令人反思的经典,这是修炼和挑战;思想家,努力打好自己的思想境界,说出更好的思想观念,这是修炼和挑战;习医的,努力临床治好更多的病人,总结出更好的治疗方案,这也是修炼和挑战。
每个人的路上都有修炼和挑战,但习文就是习文,思想就是思想,学医就是学医,武道就是武道。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我们自己,或许才会找回我们的尊严,只有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能突破自己,挑战自我,这个民族才会找回自己的尊严。
从自卑到自信,武道只是其中一个方向。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六):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武侠
我从小读金庸、古龙、梁羽生,所以对武侠小说的好坏还是有一点心得的。我认为一本好的武侠小说,不一定要靠光怪陆离的武功招式取胜,不一定要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不一定要靠缠绵悱恻的爱情取胜,关键要看一部作品是否可以长久的吸引读者,是否可以感动读者,是否可以让读者信以为真。
我手上这本《武道狂之诗》便是一套充满真实感的武侠作品。这本卷一《风从虎·云从龙》,是《武道狂之诗》的开篇之作。写的是江湖大派武当欲称霸武林,各大门派惨遭荼毒,青城派也没能幸免。青城少年剑士燕横侥幸保得性命,为报血海深仇,毅然与身负异国武艺的奇男子荆裂联手,走上了崎岖的讨伐之路。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武当派一直是有口皆碑的名门正派。突然看到武当挑起江湖中的血雨腥风一时间还真不容易适应。难道魔教中人都死绝了不成?不过细细想来,哪个貌似正经的大派没有一统江湖的野心,只不过是一时隐忍不发而已。魔教貌似恐怖,有时却恐怖不过伪正义之士的心。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男性化的阳刚热血之作,书中男主的塑造让我经常会想到李小龙。书中语言非常干练简短,兼有些古龙的风味。不过古龙的小说太过奇玄瑰丽,本书对于武功、招数、情节的描写倒是非常简单,力求真实,就像李小龙的武功,没有任何花哨,有的只是致命的杀招。书中对于武道精神的表述非常到位。武道即通过对肉体的进修达到精神上的突破,是对人类自身生理极限的挑战。具有武道精神的人,可以不手持利器,可以没有眩目的招式,但达到的克敌效果却是令人震撼的。武道,应该是习武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作者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都香港漫画味道十足。看着书中的文字,我的眼前经常可以浮现出鲜活的武打画面和对白。对于读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作品来说的我,这次读以港味画面感取胜的书还真是一次新鲜的体验。本书作者乔靖夫出生于香港,是看日本特攝片与香港武侠剧长大的一代。所以,在乔靖夫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日本片与香港武侠剧相结合的影子。
喜欢硬朗作风武侠小说的读者可以试读一下这本书,相信我,佳作不容错过。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七):硬汉派武侠——读《武道狂之诗》
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特别喜爱读武侠小说,金庸的、古龙的、梁羽生的,这些武侠大师的作品几乎翻个遍,甚至还有在紧张的上课之余为了读完 一本武侠小说而在偷偷努力。喜欢这些大师笔下的人物,深情而又悲情的杨过,有些傻傻却又不失聪慧的郭靖,潇洒自如的楚留香,传奇的陆小凤,这些人物可以说是伴随我成长的,长大后,深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有时候说话做事也会带着点武侠风范。、
看惯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对于如今的某些武侠小说有些难以接受,而这本《武道狂之诗》的宣传语则是“回归传统的新武侠”,看起来似乎有那么点值得一读。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太了解,据说是近几年来迅速串红的武侠小说家,已出版了有九部作品。从封面来看,这《武道狂之诗》的封面设计的极具男性化,带着点臆想派的风格,个人不是很喜欢。
故事是从一个小镇开始,从一个青城派少年开始,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第一次下山历练,顺利完成任务之后具有了踏入内堂的资格,在青城派中也就有了排上名号的资格和领取武器的资格,这在“巴蜀无双”的青城派是无上的光荣。然而,就在这充满喜气洋洋的日子还没有完全从主人公生命中消散开来的日子,青城派迎来了它的灭顶之灾。“武当派”在其余武侠小说中,这是一个名门正派,张三丰的亲创门派,以他们的正气影响着武林,可是在这个故事中,武当派成了魔道。野心勃勃的武当派掌门人,妄图建立天下霸业,从而引发了对武林的一场血洗浩劫。他们的用人标准是武林人士所不耻的,他们的训练方式与魔道融会贯通,为的只是能够获得更大的绝对的力量,从而有能力称霸天下武林,成为“武林至尊”。
青城派的掌门由于双眼的缘故而输了半招,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简单,可高手之间的生死相搏时,半招即是致命的。从此青城派将陷入无尽的黑暗。主人公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又被掌门临死前的嘱托而不得不背负起青城派的光复之责,踏上了寻仇和光复门派之路。
整个第一部的故事充满了男性的阳刚,像是硬汉派小说,找不到丝毫的柔情,即使在描写那青梅竹马的感情时,看到的也不过是生硬的描述。在作者的笔下,这个故事中各种人物存在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提升武道,成为称霸一方的至尊,所以,读起来感觉一般。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八):血与钢铁的命途,从此展开
很久没有接触武侠小说了,对于武林的记忆还停留在金庸塑造的侠气云天之中,哦,不对,不对,应该是《武林外传》,那部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完全颠覆了血雨腥风、明争暗斗的武侠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温情满满,古道热肠的客栈喜剧,虽然很喜欢,但仍忘不了金庸、古龙等大师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可惜大师封笔,后继乏力,一直没能读到心仪的作品。读了乔靖夫的《武道狂之诗》第一卷,让我有了些许期冀,找到了一点重归武林的影子。
故事照例从一场武斗中开始,刚开始出场人物有些多,有些杂,慢热的我有点不太适应,但当青城派两位弟子出现在武斗现场的时候,气场已经完全被其hold住,主角的出现果然非同凡响。而《武道狂之诗》也就从燕小六第一次下山掀开序幕。
四川的青城山,去年我曾经有幸领略过这里的风光,奇山峻岭,山中植被郁郁葱葱,高大笔直的竹子枝繁叶茂,山非常之高,山路崎岖,半山的道观香火鼎盛,当时我就想这里的某处一定隐居着神仙一样的人物,笑看人间悲喜。乔靖夫就把《武道狂之诗》故事的开端设在了这个神秘俊秀的山上。燕小六便是“传说中的武学奇才”,入门时间不长,却可以赢得师父的赏识,获得下山历练的机会,并荣升为青城派最高级别“道传弟子”,在这一级别上的人只有十六位。成功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燕小六乃至整个青城派,就遇到了建派以来最大的挑战。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派武当,突然上山踢馆,并扬言要做天下第一,豪言壮语并不是诳语,青城派在强攻下虽做殊死搏斗仍被满门血洗,哀鸿遍野。而燕小六则背负师父保护好雌雄龙虎剑的嘱托,含恨逃离了战场。在战场外,他结识了同样抱着复仇目的的荆裂,从此踏上了历练与仇恨之旅。
乔靖夫的文字刚毅爽直,将武林中血雨腥风的残暴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文中也不乏对于人性的探讨。荆裂询问燕横是否和他一起追踪武当派,伺机报仇的时候,燕横经历了一番情感挣扎,一方面是痛失亲人不愿在武林迷茫的青梅竹马,一方面是师门深仇和师父的嘱托,作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初涉江湖的少年,面对生离死别的考验,乔靖夫书写着他的纠结与挣扎,读者的心情也跟着此起彼伏,当那个决定一旦做出,血与钢铁的命途,也就在他面前展开,宏大的武侠篇章也就此打开。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九):尚武精神——《武道狂之诗》卷一
《武道狂之诗》最早是从梁文道先生的“开卷八分钟”介绍的,作为一个公共知识份子,他主要指出的是乔靖夫的凛冽强劲的创作风格,没错,他点到了关键。也印证了那句话:“强盗成群,侠客行单。”当然这可不是孤单义侠的那样故事气质,但是,我更多是看到一个少年郎的成长,杀人之心,如何练就。他杀的是混世的浊物,了却的也是混世浊物的烦恼。
有趣的是,小说里夹杂地很科学的武功学论,尤其表述出一个合格的武林名门正派的弟子不是那么简单的速成,其中,也讽刺了那么肆业打着门派旗号出去忽悠的二溜子行为,既现实地描述了武者世界的艰辛与理想。在卷一里,作者设计了燕小六和侯志英两个年轻的男主角,明显地可以从两个人的个性看出将来这两个的命运发展,燕小六懵懂纯良,但是剑法颇有灵气,可谓是“不争之争”,他身上揣着与生俱来的慈悲心。而侯志英心怀噌怨,习剑之心被暴戾所包裹,外表刚毅而内心空洞。在撩拨人心的各色人物小出场之后,随即展开了动魄撼心的武当比武邀约,这次比武实乃是灭门的决斗,掌门迎战而死,青城派陷入空前的劫难,往日修炼筋骨,今日遇见了杀人狂魔,稚嫩的青城派弟子全懵了,可不是吗?习武者虽然练就了强劲身躯,但是杀人之心可不是提倡练就的。这一次劫难给青城派的燕小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课,悲壮凄凉!就在燕小六受师命拿着青城派的传代武器雌雄剑逃亡,遭遇了锡昭屏的胁败,生死危难之际,有异域刀客出手相助,此刀客为福建泉州“南海虎尊派”的荆裂,正因武当派前面到各地耀武扬威的前仇,才引来了荆裂今日的报复,多行不义必自弊。
看到卷一尾声,我大概就能想到了侯志英投身武当派的选择,至于他最后会不会再翻转倒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作者设计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不觉一定要遵循道义,以身殉派才是英雄,他所代表就是一种价值观,强者,毁灭其它而立的强者,对于他来说,也是乔靖夫自己的认为,武功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为解决恩仇,权利,利益等问题的手段,武道狂之诗里的所坚守的,一直探讨的也是燕横(燕小六)所代表仁义之道的卫道武者的成长路程,这是写年轻人的武侠故事。
《武道狂之诗(卷一 之 风从虎•云从龙)》读后感(十):似花还似非花
我一直都是很看不起武侠小说的,知道上大学以后,古典文学专业的导师跟我说:猫头,你对有些门类的小说成见太深,譬如武侠小说,其实你可以找一些名家的作品来看看譬如金庸先生的,你现在的偏见很多都是由于开始接触的作品层次不高造成的。我听完之后很郁闷,就像我最喜爱的一位已故作家王小波提到一位朋友说他的作品没有生活——“于是我很生气,我以为他是想说我是个死人”,我当时觉得恩师是在批判我这个人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简直让我郁闷的想撞墙。于是跑到书店那里去借了一本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说错了,只有上图书馆借书的,哪有去书店借书的呢——这是我的习惯,到了一个要居住比较长时间的新地方,我一般都要做两件事,摸清这个地方所有有好吃的东西的地方,另一个就是知道当地所有书店的地址并且和最大的民营书店的老板成为朋友,所以我从书店借书,你就可以理解了。言归正传,这本书看完之后我简直对金庸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地,譬如其中描写张三丰对弟子俞岱岩当风华正茂时惨遭毒手险被灭口的时候将宝刀屠龙等二十四个字演化为一套武功的描写还有明教与各大门派的光明顶之战读的我感觉余香满口,惊为天人。不过直到现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还是只读了这一部而不肯再看其他,古龙的楚留香倒是全篇读完了,我在此无意比较两位武侠作家的高下,我只能说还是比较喜欢金庸先生的爱而知其丑,恶而知其美的“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写法,古龙笔下无论李寻欢还是楚香帅读起来总是觉得极其陌生,太过完美难以靠近。
所以读完乔靖夫的这本《武道狂之诗》卷一《风从虎 云从龙》后要评论时,觉得有些难以下笔,这不是约评得来的书,不必看在面子上给予好评,但实际上本身写的也不差,尤其是作者自身就是一位练家子,有过不浅的习武经历,给书中的关于比武描写增强了不少可读性,看来就像之前看的一本《黑市拳》一样,作者自身亲历亲为确实对人物的刻画乃至于环境描写都会增色很多,尤其是这本书中作者别出心裁的《大道阵剑堂讲义》写的让人不禁对武侠世界生出一丝向往之情来,古时的武功居然就已经隐约与现今之世的医学运动学经意契合,发思古之幽情也是必然的了。
燕小六之诚朴,荆裂之粗直,侯英志之师门巨变后的变节,跃然纸上,可见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