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杀》读后感精选10篇
《荆州杀》是一本由朱苏进 / 李蔷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头上碰巧在读大部头《金瓯缺》,《荆州杀》是因为国师的缘故临时起意阅读。这个对比对后者来说确实是残忍了点,基本上只能用“吊打”这个词来总结两本书在我心中的战斗结果 。
开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个编剧,所以对于小说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格外上心,比如瓮城交锋后,那个在夕阳中拖着血迹向祖庙爬去的悲情首领。时刻营造一种电影氛围,极强的画面感。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含对白部分),就是这本小说精美繁复的“椟”,太漂亮了,光海面就有百十个点缀的词语,这是一句绝对的褒义,对于语言有锤炼有自己的追求,而且顺畅没有堆砌感,很多片段堪称优美风雅。
但好文笔不能搭建出好故事时,就纯粹是用文字做了一个托马斯全旋,炫技而已。《金瓯缺》虽然读得慢,却不需要为自己找一个读完的理由,你只要翻开,自然而然地就顺从作者的安排体验那样一段故事,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明明白白的。《荆州杀》却让我读得很疲惫,一是书中人物互相大捧臭脚,生怕别人不知道关羽是天降良将,不知道周瑜名重东吴一般,有些场面话说得是又臭又长,对于推进故事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二是人物对白与整体文风格格不入,关羽说周瑜与孔明是“伉俪情深一般的默契”,孙权与女儿青萍的对话透着一股诡异,周瑜与小乔的对话更是流于三流言情小说的路子,读之鸡皮疙瘩起了一身。三是看了一多半全篇中竟没有一个讨我喜的角色,虽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能一味护短,但是总是挨打也不行啊。看一堆我都不喜欢的人尔虞我诈,就好像让我去看日本队踢韩国队一般只能咬咬牙选一方支持。一个让读者无法代入感情的故事,就是小说里黯淡无光的“珠”,我就像买椟还珠里面的楚人,看完只想细品几处文字,把这个在我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水花的故事还给作者。
写到这里突然想妄议几句国师,这本书恰好重叠国师给我的印象,底子那么扎实,架子那么漂亮,里面摆放的却总是一些只能远观不宜近赏的塑料花。
《荆州杀》读后感(二):荆州杀
因为张艺谋的新电影《影》,来看这本原著《荆州杀》。
荆州,是曹孙刘三家都想占为己有的,而且前期确实是三家共有的。孙权在刘备没有益州之前,把部分荆州“借”给刘备,因为那时侯刘备占有此地对孙权有利,可以帮其看家护院。但是当刘备坐领益州汉中以后,形式发生转变。此时关羽所管辖范围内的荆州就变成了刘备的外围阵地,反而成了孙权集团的心腹大患。因为荆州是用武之地,所以孙权当然紧张,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嫁女儿?就是想拉拢结好关羽,当然也就是结好刘备,否则关羽就是悬在孙权集团上空的一把利剑。这把剑如果不对着自己当然好,可是现在对上了,那只能把剑给毁掉。所以孙权在关羽拒绝结盟的情形下,伺机发动战争。老实讲,就算关羽不打曹操,孙权早晚也要征荆州,但是关羽打曹操了。古语有云:“战机稍纵即逝”,那么好的机会,孙权是不会放过的。所以这不能怪孙权卑鄙,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讲道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认命关羽为前将军,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都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水淹七军之后,曹操约孙权夹击关羽。吕蒙偷袭荆州,孙权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糜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吕蒙不费吹灰之力攻陷荆州各郡。就此,关羽“败走麦城”。
先了解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段历史,再去感受小说里写意般的表达会感触很多。当然,书本将情节架空,把人物赋予了更多冲突的思考。三大阵营,三种不同势力的交锋和制衡,恰恰展现这个纷乱时代的阴谋阳谋。这荆州的杀气此消彼长,构建好一个盛世三国。这种纷争的对立本来就是情感投射的一个铺面。
电影可以算作书本的水墨版,毕竟有最好的底子才有最好的着色。谁是谁的真身,谁又是谁的影?到底是真身成就了影子还是影子成就了真身,本身也是足够无解的命题。看一出刀光剑影,品一世三国风情。文字,银幕两相宜~
《荆州杀》读后感(三):荆州!荆州!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不合,在东汉末年的魏蜀吴,经过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各占据一隅,东吴水上江南,富饶秀丽,魏国新政休养生息,国富民强,蜀地占据地势,易守难攻。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曾经涌现出众多充满智慧和谋略,拥有勇武和担当的英雄豪杰,他们在三国时代演绎出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赤壁大战之后,蜀地刘备借荆州之地数十年不归还,东吴主公孙权为维护蜀吴联盟,怠于追讨,大都督周瑜看在眼里,痛在心间。图书以一场由荆州之归属展开一段阴谋与厮杀。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篇章,更增添了些许小说的杜撰,将周瑜之死,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故事重新演绎出新的故事。
荆州之地易守难攻,由大将军关羽据守,以稳固蜀地之安。图书中由周瑜私自前往荆州给关羽拜寿开启荆州之争夺战,表面拜寿实际上打探荆州的防卫虚实,关羽与周瑜城墙上谈笑间剑拔弩张,城下双方早已血流成河,在这一段的描写上被双方将士的忠诚深深感动。“周瑜一日不死,荆州一日不安,即使周瑜死了,阴魂也会来犯我荆州”暮年的美髯公关羽曾沉着细心,警惕周瑜,抗击了东吴大将吕蒙的进攻。然,周瑜计高一筹,一用自己功高盖主与孙权合唱一曲离间计,二交待吕蒙私底下培养鬼城影子死士成精锐力量,三用自己的死麻痹关羽,“吾命不绝城不下,吾命绝而城得”,正是周瑜一死,关羽大意,撤走荆州大部分守卫,远征樊城,环环相扣下,占据最佳时机,给孙权以机遇,占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
在故事中计谋和心理的斗争,君臣与天下的抉择,使命和担当的碰撞,扣人心弦,我们看到一代君王的冷酷与无情,也看到一代良臣的隐忍和坚守,权谋和牺牲总是相伴相随。当然故事中也少不得情感的纠葛,小乔与周瑜的拳拳深情,青萍郡主与吕蒙的暗托芳心,每每阅读都能在细微处感受长情。特别是周瑜身死,小乔黯然神伤,收养遗孤,与山水田园间,寄托情思,午夜梦回,放佛周郎未死,结尾白鹿背上高大又熟悉的身影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张艺谋的新电影《影》即将上映,据说创作灵感源自本书,在影片中,虽然抛开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影子死士的情感和任务为主线探讨人性选择的自由和归宿,真身与影子,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在人物的塑造和性格上仍能看到三国人物的影子。邓超主演的子虞与影子境州让我们隐约看到周瑜的身影,小艾与小乔,沛王与孙权,杨苍与关羽等等,人物代入感强,战争的场面宏大,对于影片来说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
《荆州杀》读后感(四):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区别之《荆州杀》
lue编辑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一典故不会陌生吧。因为荆州,蜀国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曹操;因为荆州,吴蜀这一脆弱的联盟崩溃直至彻底反目成仇;因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死;因为荆州,刘备不顾众人反对坚持讨伐东吴结果落得个托孤白帝城的悲凉下场;又是因为荆州,本来势力蒸蒸日上的蜀国反倒成了三股势力中最弱的一环,三足鼎立的形式逐渐明朗化……..
从上面可以看到,围绕着荆州这座城市,三国群雄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三国时期的荆州因为有了关羽的典故而名声大噪。直到现在提到荆州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关二爷——关羽。
关于荆州和关羽的典故,在《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讲述,但在小说中主角始终都是关羽。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朱苏进和李蔷薇共同出品的小说《荆州杀》从《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和荆州的内容并加以改编,呈献给读者眼前的是精彩绝伦的荆州攻防战。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应该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本书中的情节内容并不是对《三国演义》的补充,应该视为一个独立全新的故事。这样书中的很多情节才能够理解,如书中谈到的关于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为了能够从关羽手中拿回曾经“借”出去的荆州,不惜亲自上门进行拜寿,最后演变成宣战。而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的请解释周瑜本人在赤壁之战之后不久就已经身死,而动物的另外一名有着举足轻重的大臣鲁肃,在周瑜和妭之间可谓一致起着居间调停的作用,周瑜在书中的闪光点可以说已经完全盖过了关羽父子的风头。书中的周瑜为了东吴能够夺回荆州,究竟会采用怎样的策略呢?书中周瑜秘密培养的那些亡命之徒——影子——究竟有着怎样的用意呢?
上面的这些问题当你看完本书你会有一个完整的脉络。当你看完本书的时候可能会想,书中那些精彩的场景如果搬上电影的话会是有怎样的效果。张艺谋就做到了这一点,最近张艺谋导演,邓超/孙俪/郑恺等主演的电影《影》的剧本就参照了本书中大部分情节。
观众在观看这部豆瓣评分7.5分的电影的时候,里面的主角和政权的称呼有了改变之外,电影中的很多角色在本书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影子的。如邓超饰演的沛国的大都督子虞其实和书中东吴的周瑜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在电影中的大都督一开始就已经负伤隐藏在暗处,明面露面的是一个影子境州。境州在里面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攻克沛国借出去的城池境州,但是杨苍父子都不是吃素的,究竟最后境州身为影子能否完成真身交付的人物,最后能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这些就是电影与小说不同的地方了。
通过本书和电影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重点其实是放在了夺取荆州的这一过程上,重点是在荆州,关于其中的影子其实只是书中周瑜布置的众多棋子中的一环,关于周瑜和孙权之间的关系也是出于一个君臣虽有罅隙但还能共处的状态。但是在电影《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影子在其中反而成为了主角,尤其是邓超的分饰二角,精彩之处也就在于此。但是从情节构思来看,建议看过电影的读者有机会还是看看这本《荆州杀》。相信你看完之后一定不会后悔的。
《荆州杀》读后感(五):“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背后……
说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这部小说在中国小说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说起《三国演义》,就不得不说曹操、刘备、周瑜、关云长等著名人物。他们之间围绕古城荆州展开了很多著名的故事,有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更有后人评价“一本《三国志》,半部荆州地”。围绕三国历史与荆州的关系,可以说荆州重地的权力变更是三国政权更迭的最佳写照。
由著名军旅作家朱苏进及军旅作家李蔷薇联合创作推出的《荆州杀》是一部围绕东吴大都督周瑜、大将吕蒙与蜀国上将军关羽争夺荆州的一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本书以《三国演义》为本,围绕荆州之争展开一段精彩绝伦的荆州杀。叙事壮阔雄浑,在忠实原著、融合史实的基础上,又有所演绎,情节跌宕起伏,引入入胜。
小说的开头的“引子”部分,作者交代了本书发生的历史背景,交代了荆州作为历朝历代战略意义显赫的地位地位,将本书的故事锁定在了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对于三国鼎立的魏、蜀、吴而言,时分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七郡的荆州,乃名副其实的“国之天元”,它东连扬州,西通益州,南接交州,北邻豫司,乃整个中国的矛盾之地、枢纽之地。由荆州出兵,可攻许昌、洛阳,可逐鹿中原;荆州位居长江中上游、长江天险乃其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其时,刘备入益州(西川),关羽留守荆州。孙权索要荆州不成,派兵拿下长沙、零陵、桂阳。为避免与曹操、孙权在西线、东线同时开战,刘备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本书即以关羽镇守荆州这一历史徐徐展开,以东吴大都督周瑜前来拜寿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关羽“大意失荆州”在本书中得到了完整地呈现,历史的那一幕在围绕荆州城的权势争夺中再现。小说的开头,讲述了东吴大都督周瑜率领吕蒙等众将士,乘坐一艘巨大的战船前往荆州。在进城的时候,东吴大船遭遇了关羽在江水中布下的暗器利刃所阻。大将吕蒙命将士潜入水中,用血肉之躯和盾牌在战船和岸边搭建了一条战桥,周瑜以这种方式拒绝了关平以荆州小船入城的邀请,显示了东吴将士的不屈不挠和坚毅勇敢。这条由手臂当桥柱、身躯当桥墩、盾牌当桥面铺成的战桥,以及进城后,周瑜卫士与关羽护卫在城门洞内的殊死搏杀,为本书的故事打上了浓浓的战火和血腥的印记……
国庆档张艺谋的新片《影》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被称为张艺谋近年来最好的佳作之一。而张艺谋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电影巨制《影》的灵感就源自这部《荆州杀》。电影的精彩演绎,特别是故事的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更体现了本书《荆州杀》的匠心。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