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窄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窄门》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1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窄门》的读后感10篇

  《窄门》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窄门》读后感(一):悲剧爱情总成为永恒

  最美的花总生在痛苦种子上,对永恒的追求一如既往成为婚姻的窄门,它只能让一人过去。人啊,总是孤独寂寞的,很多路都只能一人走完,而他所背负的所有对永恒的向往是一个沉重指针 或许被压垮,或许通向天堂.

  《窄门》读后感(二):因为爱你,更要你得永生

  窄门,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过则得永生,因为爱上一个人,想变得更好,跟她有更多相同爱好相信上帝,是因为那是她的信仰,但没想到上帝夺走了他们本该拥有幸福,上帝所谓的幸福不是眼前的快乐快活,而是缥缈灵魂永生,上帝禁锢了她的思想,她不愿意订婚结婚,因为想让他得到永生,但他的幸福并不是永生,他的幸福只是想拥有她,跟她结婚,可惜她却将自己当成那道通向永生的“窄门”

  《窄门》读后感(三):是要痛苦还是幸福?

  说实话,读那些信件对话,以现代人不那么decent的心态来看,我甚至觉得她是别有心机的,最起码也是反复无常扭捏作态的,若即若离,想要又拒之千里,自己仿佛始终在忍受痛苦,男主角也同样水深火热

  随后又读到日志,才知道她如此,竟是在为自己和对方同时谋求幸福,谋求进入"窄门"的幸福,而这扇窄门两人并肩是无法通过的,她必须使他与她分开才可以达到。

  好吧。也许她是在幸福中死去的吧,因为死的时候她的确是孤身一人

  《窄门》读后感(四):短记

  你说《圣经》说“他们没有得到应许他们的东西,是因为神给我们预备更美好的东西”,可是你为了那空中楼阁般的更美好放弃接受触手可及的可得的应许。你最终也没有走过那窄门。如《Franny and Zoey》里的Franny似的,你已然被宗教性的抑郁浸透直至无法自拔走向旁人无法理解的尽头。

  从开头看杰罗姆的叙述不耐烦到看到阿丽莎日记的愈来愈心头收紧,从日记开都到中间部分渐渐被阿丽莎引到信服到后来的摇头惋惜,我似乎终于理解到了书的厚重感。

  她要求戴着紫水晶十字架离去,那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吗?我们还有权利要吗?

  《窄门》读后感(五):我们挣不出那枷锁

  在杰罗姆和阿丽莎的纠结恋曲之中,我试图看出一点通俗意味。谢耳朵说:“那些伟大科学理论绝少在不苦逼状态下被发现。”修行是以获得幸福动力目的,而修行却又意味着要放弃幸福的可能。一个没有爱的天堂,也没有人想要去到;而尘世爱欲的牵绊,却使人去不到那天堂。

  如果顺服地跟着那牵绊我们的人而去,并不觉得被束缚;但若是我们要用力挣脱这桎梏,反而觉得痛苦和彷徨。最终,我们挣不出那枷锁,欲望指引天堂的道路。若我们拥抱欲望,必将被贪婪吞没;但全然抛却爱欲之后,我们也必将失去方向。在天堂和沉沦之间的某点,我们与幸福相遇。

  《窄门》读后感(六):1

  她看到母亲在婚姻中的样子父母的悲剧,使她有一种对婚姻的天然恐惧与抗拒,

  可怜的杰罗姆!他哪儿知道,有时他只需有个举动,而我有时就等待

  这个举动……

  幸福就在眼前,近在咫尺,他若是想得到,……只要一伸手,就能抓

  住……

  今天早晨同他谈了话,我作出了牺牲

  主啊!杰罗姆和我,我们走向您,相互鼓励,携手向前,走在生活

  大道上,如同两个朝圣的香客,有时一个对另一个说:“你若是累了,兄

  弟,就靠在我身上吧。”而另一个则回答:“只要感到你在我身边就足够

  了……”可是不行啊!您给我们指出的道路,主啊,是一条窄路,极窄,

  容不下两个人并肩而行。

  《窄门》读后感(七):月亮泥土

  主人公又是敏感而爱读书的人,又是在一群一起读书的青梅竹马小伙伴发生的事,读完一半我以为又是类似于《飘》,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又发现爱的只是幽灵现实平凡或许很讽刺书信情意绵绵较为容易,两个互相钦慕又爱幻想的心容易靠近,现实的隔阂又把幻想无情的击碎。如果故事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也就是普通的爱情小说,但是作为一代作家精神导师,纪德接下来巧妙的通过书信把一直觉得之前读起来觉得不舒服地方全部解释通了,也瞬间提高逼格,通过书信可以发现,心心恋的阿丽莎作为一个新教徒式的人物,一直在信仰与爱情之间纠结。一方面怕因为这份爱耽误两人的接近于上帝的自我完善,一方面又纠结于世俗的爱情,让我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他也讨论过灵与肉的关系,不过纪德的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信仰问题人性应有的复杂性,或许更深刻些,特别中间那些书信也让我一度十分痛苦,不过还好,我是个俗人,一个聪明的俗人~

  《窄门》读后感(八):在上帝与幸福之间的,是爱情……

  在上帝与幸福之间的,是爱情。

  我爱表姐表妹爱我。表姐以为她的牺牲可以成全我和表妹,但表妹的幸福并不取决于此,而我的幸福,在表姐自以为美德的牺牲中,哀哀欲绝。(对于上帝的美德vs对于人的美德)

  在阅读中萌生,在通信中滋长,见面反而形同陌路,不能倾诉,也不能表白,总是以自己的猜测度量他人,总是希望对方能猜到自己的心事青春年少的爱情,总是如此。

  很讨厌阿丽莎,甚至没有同情可言。牺牲自己以成全妹妹的幸福。牺牲自己以成全杰罗姆在上帝面前的德行。可朱丽叶自己找到了幸福,杰罗姆从来不曾侍奉上帝……自以为是的牺牲,除了上帝,没有人接受,所以最后只好孤独地去见上帝了……(上帝啊,你真是庸人的好居处……)

  很同情阿丽莎,迷途羔羊,可上帝并没有拯救她(她自以为是在响应上帝的召唤),尘世的幸福抛弃了她(她自以为是她抛弃了幸福),杰罗姆的爱情也不能挽回她(她自以为是深爱的人哪)……

  如果说爱的只是幻影,如果说爱的只是自己……不如说从来没有爱过(没有任何顾虑和期图,期图进入上帝)……

  上帝本来是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希望的人的慰藉,现在成了人排斥一切的幌子,于是他的悲语成谶: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所有那些因为爱情的故事,都不过是因为怀疑爱情……

  《窄门》读后感(九):和我完全迥异的人生观

  这本书是安德烈的道德三部曲之一,安德烈.纪德在法国的地位与普鲁斯特齐名。法国作家写作比较细腻,擅长捕捉一些细微心理活动,并且由于他们对艺术细节的专注,我认为他们经常放大一些没必要情绪并且投射在生活中,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看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映像就是,人与人的人生价值观会相差这么大,以至于我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本书的太多观点与我大相径庭,这直接导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有点乏味

  当时选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牛气哄哄的书名——窄门。窄门的原意出自《圣经》,它是上帝教导世人通向永生的门,是基督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个人认为这有点类似佛教的涅槃。书中的女主人公由于宗教的执着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经历,使她逐渐形成了一个偏执的道德狂,总是希望占领道德制高点,这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一败涂地,并且在与男主人公的爱情里边害人害己。或许作者是想通过这故事给世人提供有关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双重思考,不过说实话女主角那智商悟性也想进窄门?怕是连边的挨不着。

  文学作品讲究深度情怀,倒不是说安德烈不够,只是完全不对我的胃口,就好比莎士比亚看不了《红楼梦》。后来我看了一下安德烈.纪德年表,发现这些故事几乎都是来取材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但说实话我对他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窄门》读后感(十):窄门里挤进的爱情

  “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通往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

  安德烈·纪德的《窄门》真是一本让我看一下眼想一口气读完的书。书中的阿丽莎,疯狂地追求灵魂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那样的痛苦和矛盾的心理令人惊悸、令人颇有些茫然,也许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爱情只是在追求臆想中美好的爱情本身,却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存在突然想起顾城的诗: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爱情的距离总是一种微妙感觉,难以把握。彼此都渴望着幻想中的美好,而现实中的种种不完美总会使得激情和理想幻灭。顾城选择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和爱人的生命。《窄门》中的阿丽莎也在苦痛中积郁成疾,孤独死去。我不知道她满怀着狂热的宗教信仰,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我只看见,一个勇敢反抗者,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正如尼采曾说:“自由赴死与死于自由,当肯定已非是,做一个神圣否定者,如此,他明白了死和生。” 此书读罢,仿佛再一次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而又再一次陷入了更深的迷惘之中。更加不知何为爱情,也不必为此纠结,总能在欢欣中匆匆度日,或许是年少不知愁滋味,或许是不想装出一副无病呻吟的样子吧。 天堂是窄门,一个人挤不进去,或许两个人就可以大摇大摆走了进去。曾以为我所向往的爱情必然如同诗中所描绘的那般凄婉而又美好,浪漫而富于激情,而生活中那些平淡而又微小的幸福总是不经意间吸引着我偏离了原本轨迹

  生活在别处,

  幸福在此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