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莎乐美》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莎乐美》的读后感10篇

2018-10-11 04: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莎乐美》的读后感10篇

  《莎乐美》是一本由(英)王尔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7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莎乐美》读后感(一):vs田汉

  没看原版个人感觉还是田汉版的莎乐美独白译的好。近乎直译的手法让那些毫无修饰字眼铿锵有力。我就是被独白的选段吸引来的。吴刚这一版被“文学”二字稍作收敛需要品味字眼。然而莎乐美是毫无防备、扑面而来的。

  《莎乐美》读后感(二):最悲伤的两件事

  1.Why do you look at her?You always look at her.You must not look at her any more.

  2.But wherefor does thou not look at me?Thine eyes that were so terrible,were full of rage and scorn,are shut now.Wherefore are they shut?

  《莎乐美》读后感(三):莎乐美与萨德侯爵夫人

  莎乐美和约翰之间的界限,是无法逾越的,罪孽肉身超凡圣灵间的界限。所隔的,或许只是一个苍白失色的月亮和一个嗜血成性的月亮之间的距离,而人间只有一个月亮,莎乐美的爱欲只能在人间之外以死抵达。她捧着爱人冰冷的头颅,叹息着。

  “我终于吻到你的嘴唇了。你的嘴唇有点苦苦的味道。也许那是爱情的味道。”

  从此可以宣称,我是我爱的人吻过的嘴唇。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深爱的人以吻杀害了我。而那被吻过的嘴,将永远不会丧失它的新鲜,就像月亮一样,它永远是新的。

  爱情不仅是诗意许可而已。有一种爱必将回归残虐。会想起三岛的<萨德侯爵夫人>。因冒渎而燃烧欲望,因纵欲而苍白失色的人,无主的爱情是她鲜红的裙裾。萨德侯爵夫人是柔弱的莎乐美,她深爱着罪恶,却无法承受罪恶之名。

  《莎乐美》读后感(四):以爱之名

  托朋友从国内带来几本书,其中之一是王尔德的《莎乐美》。

  这个只在新约中出现过两次,并均以Daughter of Herodias 身份出现的少女Salome,作为一个爱的象征深深印在人们脑海

  与她的母亲和国王相比,Salome的爱似乎来的更为纯粹彻底。爱之不得,因而由爱生恨。一曲七纱舞,只为换来爱人的头颅。

  抛开宗教问题不谈。我可以理解她对约翰爱恨交杂的情感,但难以理解的是他对于爱情,或者说,为了达到所谓的爱而所作出的选择

  也许王尔德同学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更为纯粹的爱。但这种所谓的“纯爱”,也仅仅是单方面的情感,换成今天流行用语则是,“我爱你,与你无关”。结果这个“与你无关”,最终还是成了“有关”,以一种更为血腥极端方式

  现实生活中类似例子也不少,尽管不如此般暴力。话说回来,真的爱对方,是要以Ta乐意接受的方式去爱之。砍头这种事情虽说属于极少数情况,虐人并自虐的事迹也是屡见不鲜

  修炼仍在继续,深刻体会奥斯卡大师思想精髓尚需时日

  《莎乐美》读后感(五):Dance for me

  Wilde 是擅长写喜剧的 从ideal husband的好结局到Nightingale and rose的悲 再到Herod 一声令下 Kill the woman. I am now king of feeling wired. To kiss the mouth from a dead man that once she loved, is this perfected the love or just a kind of revenge? Wilde 使用颜色的手法描绘令人钦佩 故事发展环环相扣 希律王比起杀了她 其实应该更想让她做自己王后 据为己有 他要给她孔雀 给他比凯撒还要大的宝石 给她珠宝 给她一半的国土 试图劝她 然而看到这样一般亲吻尸体场景 耳边的翅膀扇动的声音 他滑倒在血泊 种种恐惧与被逼无奈使他下令kill the woman

  alome 是如此固执的一个人 以至于她不断重复那句I demand the head of Iokanaan

  《莎乐美》读后感(六):其实就是短评,无奈字数

  (自己看的,各种语病和逻辑不清)

  alome:"Suffer me to kiss thy mouth." Love is blind,not to others but thyself. 意外的是在叙利亚士兵身上看到了王尔德的影子(自恋情节,对美的热爱),也真是只有他才能做出这样的事,算是他的一个小心机或小调侃剧本语言需要激情,王尔德做的不错,但输于莎翁。配角台词重复太多,可能是为了弱化他们,突出主角。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预言者,无数次充当剧透的角色戏剧语言与其他文学语言不同,要是小说对月亮的隐喻意义剧透那么多我肯定差评,就好像保罗奥斯特有时候也会说一些多余的话,这样文本整体水平就下降了。但作为剧本,我觉得露骨比喻气氛渲染能起到良好作用,比起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哎呀,其实我就是分析不出这是为什么)。莎乐美的转变还是有些突兀,转折阶段对她语的言描写不够充分。不太明白莎乐美在想什么,或许是因为固执,所以走极端。不太同意序言里的观点,认为她因为缺乏安全感渴望占有,从而有恋尸癖倾向。从蛛丝马迹里找出苗头继而深入挖掘,这个方法有限也很牵强,并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文本材料就只有这么多,想到《莉莉周的一切》里的突变)。私以为此书有女权主义色彩:莎乐美体内的男权力量破茧而出,使她变得如此疯狂,为了占有不惜一切代价;希律王惧怕的不是她的疯狂,而是她的男权力量,所以最后下令杀死她;有名插图上是兼具两性生殖器女人,王尔德对此大家赞赏,可做佐证。因为是独幕剧,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真的像是从一个完整的剧目里抽出来的一个片段。最后,原版居然是法语,我看的是英译本。真可惜,那些妖艳华美的法语词汇所营造的氛围就这么从我身边溜走了。

  《莎乐美》读后感(七):戏

  莎乐美是一个很短的戏剧,独幕剧。

  但它弥漫出一种诡异的氛围,强烈的戏剧冲突精致内心刻画。它赤裸地彰显了戏剧那种原始张力和冲突。特别是莎乐美一见钟情地爱上了阶下囚-先知约翰,但在希律王贪慕美色承诺之下,她索取礼物却是约翰的头。当这个不愿意吻莎乐美的先知的头被搁置在盘子里,呈献给莎乐美时,她癫狂地对约翰告白她的爱,肆无忌惮地吻他不愿给出,但事到如今无能为力的嘴时,那种恐怖的爱的力量达到高潮。但这仍然不是这个奇特的独幕剧的最high点,全剧在后段沉溺在,莎乐美要求杀死约翰的坚持,希律王事先对莎乐美可以随便要求什么礼物的承诺,以及希律王对杀死先知之后将会召来灾难巨大恐惧里,这三种力量把剧本人物之间的命悬一线绳索越拉越紧,最终全剧在希律王下令杀死莎乐美的命令结束

  这是一出完美的古典戏剧。

  今年一共看了五场话剧,两场人艺的戏,两场田沁鑫算是国家剧院的戏,一场人艺小剧场。这五出戏里,人艺的鸟人是其中最好的一个。过士行的剧本出乎意料幽默,上次见到这种幽默是在孟京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那部戏里,(那也是孟导无法超越高峰,当然他现在已经下坡路走得太远了)。这是一种高雅的,知识分子式的幽默,也是一种罕见可贵情怀。田沁鑫的话剧是在北大看的,票很便宜,本来只是用来填补无戏可看的尴尬的,但红白玫瑰,出乎意料的好。AB角同时出现扮演一个角色的举动,并没有让整出戏杂乱分裂,而更加有趣饱满。人艺的另一部戏是推销员之死,英若诚的译本,阿瑟米勒的本子舞台设计只有一面左右挪动的墙壁,跟人艺奢华的舞美效果背道而驰。本子完全没动,能看出时代距离。整出戏不算很杰出的话剧。小剧场的那出戏也完全没有介绍就跑去看了,好像叫屋里的大象内容表述得太多,显得杂乱,没有留下印象

  《莎乐美》读后感(八):阳光也救不了约翰

  莎乐美什么时候喜欢过约翰的? 像约翰那样的话痨,我想读过圣经,真是没有一个先知比约翰更话痨了。官方圣经甚至没有写出莎乐美的名字,整个故事一笔带过,不知道哪个地方第一次提出莎乐美喜欢约翰的事。颇野史的倾向,莎乐美会喜欢约翰让我觉得有点牵强。 回到故事,王尔德的高明就在于,把背景调到露天,夜晚月光如晶的情况下让约翰站在莎乐美的面前。莎乐美先听到约翰的声音,作为一个话痨先知,有那么多人信他,喜欢听他讲话,他的声音一定很好听的,连希律王也承认,希罗底也容易受到感染,所以莎乐美在听到声音之后受到触动。在见到约翰后,很明显,那么暗的光线根本看不清约翰的模样,但约翰还在继续话痨中,莎乐美这时已经在幻想约翰的模样,所以才会说他长得好看,但一触摸,她的幻想在渐渐破碎,但是她的高傲不相信她有犯错。在没完全占有约翰之前,莎乐美是不会死心的。她也不会承认自己的幻想犯错。所以,应该不是约翰的厌恶让莎乐美觉得新鲜,因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为她神魂颠倒,那是蹩脚小说的情节。 如果当时烈日当头,一个话痨在蓄水池下又脏又臭又湿关了快一年(这个时间不是太确定,我已经忘记了),莎乐美在听到美妙的声音后本来有美好的幻想,但结果看到的是一个臭乞丐,而且通身是病是疮是疖是疥,再漂亮的中东帅哥都抵挡不住这样的摧残,可以想像约翰还得是比真实年龄老上十几二十岁(想想基督山伯爵才35岁左右,但一直被误会快50了)。莎乐美的幻想会在看到约翰时立即破灭,剩下的就是嫌恶。 但是这样也许也救不了约翰,因为照官方圣经,希罗底还是会想要约翰的人头。 王尔德把一桩野史爱情写得不太牵强,比较合理。可惜结局处理不太令我满意。由希律王突然间处死莎乐美,还不如就让她就此发疯。也许发疯貌似平庸,但至少是一个流线型的结局,因为莎乐美在拿到约翰的人头后已经有些神经失常了,希律王不必特意下达处死的命令。 近期买了《基督最后的诱惑》,还没看,里面也有莎乐美和约翰的故事,不知怎么写。自从开始看圣经之后,我真是爱上那个自称基督的耶稣啊!

  《莎乐美》读后感(九):美丽与罪恶并行

  “莎乐美”是《圣经》中的“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的一个角色形象,王尔德为其书写剧本,为莎乐美重又赋予了华丽孤寂的形象。

  华丽的词藻与莎乐美热切的追求配合产生一种诡异、唯美的气氛。

  莎乐美是从暗黑中生长出的华美,她本身就象征着欲望;而圣徒约翰在简陋外表下有颗对信仰执着追寻的心。两者是两个极端,也许是约翰的纯粹吸引了莎乐美,又或许莎乐美本身也厌倦了这贪欲纵生的世界,于是莎乐美爱上了圣徒约翰,但约翰却不愿接受莎乐美,这多像是磁石两极相吸与相斥。莎乐美对约翰的爱的简单、直接、粗暴、执着的追求,又像极了约翰对于自身信仰的守护。莎乐美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她是欲望的化身,另一方面,在追逐爱情上,又是纯洁杂质的。当她跳着妖异魅惑的七层纱之舞,心中为的是不掺杂质的爱情,我顿时被这个女人迷住了。

  “人们应该只考虑爱情”,莎乐美对于美执着追求,不顾世俗眼光,这是一种个人意识社会观念的冲突,也让王尔德的作品弥漫着一股病态的颓唐的美。在王尔德的作品中,美向来不是单一性质的,而是由各种维度调和而成的。在王尔德的经历中,同性之爱让他本人备受社会的苛责,个人思想与作品之间达到了某种高度的契合。读《莎乐美》,读《道连·葛雷德画像》,仿佛也是在读着他本人。

  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创作了16幅插图,将文字的美转化图画展现世人面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充满着令人不安的华丽的美的插画,与王尔德的作品高度融合,虽然王尔德本人认为比亚兹莱强加了一种毫不相关的风格给《莎乐美》,“它们(指插图)太日本化了,而我的剧本是拜占庭风格的。”

  《莎乐美》读后感(十):莎乐美——不完美的完美

  故事很简单,脱胎于圣经中一段不足二百字的记载。只是为了吻到他的唇,她为觊觎其美貌的国王倾城一舞从而换取到了他的头颅。原本女主角莎乐美在这段文字中是没有名字的,被称作希罗底的女儿,某人的谁谁,仿佛附属品,不足为道;在圣经千奇百怪的故事中,这则本也不该引起太多关注。是王尔德让“莎乐美”永恒、争议、一念不忘,有人标榜她对爱的执着,更多的人却给她贴上邪恶的标签。

  一切都不完美:

  这绝世之响首演时,王尔德正因风化罪身陷囹圄。

  有太多爱而不得。凡是爱上的要么眼睁睁的看着所爱死,要么为所爱自杀,要么亲手夺了所爱的性命;唯有冷眼旁观的才得以保全。

  也有太多邪恶。乱伦、色欲、血腥、冷漠、荒唐,甚至有人认为莎乐美有恋尸癖。

  一切都太完美:

  莎乐美吻到了他的唇,国王看到了莎乐美的舞...他们都得到了最初想要的,不计代价。

  最完美的就是莎乐美的死。她若不死,后世只能认为她是占有欲太强的怪物;她的死成全了她的爱,让俗众可以容忍这份偏执。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最初爱的时候心中都住着一个莎乐美,恨不能得到;只是她有着七层面纱呢,我们所不同的是敢纵容自己揭开几层。越成长,这纱越沉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