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精选10篇
《三百年来伤国乱》是一本由庄秋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一):大變革時代的激蕩與抗爭
人的行動編織了歷史的畫面。在以人生為中心的歷史敘事中,永遠跳躍著現實的生命。三百年來,興衰變亂榮辱悲觀鍛造了令人刻骨的記憶。北大才女莊秋水,行文如水,筆鋒如刀,《三百年來傷國亂》,再現中國大變革時代蘊藏的激蕩與抗爭。
《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二):《三百年来伤国乱》值得一读
看到书本名字时,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踪,待看到前言,才有所醒悟。其实书分多种,有工具类也有闲情逸致类,本书大概就属于随意翻翻类吧。读后思量,概论本书描述了晚晴至民国的多位历史人物,从载淳到秋瑾,从洪秀全到司徒雷登等,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以简略的面貌出现,展现了历史的方方面面,对读者一览当时境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有别于正统历史,更益阅读!
《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三):鲜活的生命
历史是个复杂的东西,本身就充满了阴谋诡计、尔虞我诈、机缘巧合,而相同的事件,在被不同的人书写、评论、传播后,到今日还留有几分原貌,后人已不得而知。
透过这本书,竟看到了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不是领袖、不是统治者、不是皇帝、不是总统、不是英雄、不是诗人......他们只是平凡的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有无可奈何。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纪年和数字,而是充满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纠葛,重要历史事件的推进,离不开血肉之躯!
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追求的并非辞藻的堆砌,而是还原历史还原真实的人性。
读过一些历史随笔集,女性写的还是第一本。集中的文章文笔优美,对历史洪流中的人和事娓娓道来,不胡乱激昂慷慨,也不会限于微末琐碎。
对书中的几个篇目印象颇深。
《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写到被我党抛弃的陈独秀遭到国民政府逮捕,经过了公开的审理,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只能说是恍然一梦吧。
《归来,司徒雷登!》显然是针对《别了,司徒雷登!》。《别》一文中,司徒雷登是灰溜溜离开中国的美帝代表;《归》一文中,作者还原了他作为传教士和教育家的本来身份。最后,司徒雷登因为被牵扯进政治而在中国身败名裂,不过相比在政治洪流中丧命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他还可以「别了」,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书中讲清朝海军建立和发展历程的《黄河终将入海》格外精彩。百年前,便有有识之士对于海权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孜孜以求。不过,他们的见识和胸怀超过了国家的格局和历史的步伐,所以注定失败,令人扼腕。
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手法是想要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和侧面来窥见历史事件的全貌。可问题就是有时过于匆忙,小还没有写透,就急着大而化之。比如,《上帝的中国之子》写的是洪秀全。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却想要用几千字写尽他的一生。其实,不如只写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断。《疾风中的白露》写秋瑾,可通篇读下来,只知道秋瑾是女权先驱,为信念牺牲,却不清楚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何好恶,形象依然单一陈旧。
所以,作者笔下,有些历史人物终究还是脱不开标签,没有还原为活生生的人。
最后的两篇,《胡兰成:人如乱世》写胡兰成,《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写抗战中参加美国飞虎队的爱国青年,则干脆是老调重弹,毫无新意。
《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五):一场走进历史的旅行
我从小喜欢历史,看过的历史相关书籍不少,然感觉真正做到“负责任写历史”的书不多,《三百年来伤国乱》就是其中之一本。
关于作者庄秋水,其实很惭愧,之前我一无所知,翻开简介才晓得,她是北大中文系才女,顿时不敢小觑。其后了解到,她是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历史杂志《看历史》主笔,让我对她的书又提高了几分期许。
事实证明,这本书没让我失望。庄秋水用饱含感情的深沉笔触,让中国最为众说纷纭的最近三百年历史得以真实再现。书中的历史人物绝大多数已作古,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也已经走进了无可挽回的风烛残年,然而在这本书里,毫无疑问的,都满血复活了。他们的生命跃动在字里行间,活灵活现,以至于我在读书的时候,不像是在看文字,更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我耳边真诚倾诉。
读这本书,就是一次盛大旅行。从翻开它第一页起,我便穿越了时空隧道,走进了这条疏远历史的漫漫长路。我将迈开双脚,跋涉征程,在旅行中遇见那些未知的人,从相识到了解,然后同路一程,直到分别。今天是乾隆,明天是李鸿章,后天可能是段祺瑞,我们相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坐下来喝茶、泡咖啡、闲聊。他们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原住民,我听他们讲故事,说人生,如痴如醉。
不敢说这本书究竟能让我们对历史有多少全新的了解,然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意识——历史除了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应该走进去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民国热,很多人都以怀旧的姿态,对比当下,向往民国生活。对于这一点,杨葵老师有过一段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谈到民国热时说道:“大发怀念民国之感慨的人,有多少真正了解过民国?我也对民国感兴趣,然而我想了解的民国,是老百姓到底怎样生活的,他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怎么消费,吃什么穿什么,这才是真实的。”
这本书,正是作者走进历史,在历史中生活的产物。它没有进行任何粗暴的盖棺定论,而是用苍劲而细腻的画笔,画出了作者对历史满含深情的一幅幅图卷。正如庄秋水在开篇序中所说,我们可以以一颗活泼的心与历史人物相会,在历史中生活。读这本书,我做到了。
《三百年来伤国乱》读后感(六):三百年来伤国乱
大约从去年开始,到处刮起民国风。报刊版面上,不少“公知”撰文或者受访时都大赞民国;网络上,好多知道分子把一个又一个民国人物从坟墓里捧出来,给他们穿花衣戴高帽,夸到天花乱坠。这股风潮显然不单因为今年要纪念辛亥百年,更多的原因来自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们对当下贫乏生活的厌倦,甚至是厌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开始爆发。
厌倦也好,厌恶也罢,都是情绪。一个成年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经验:情绪平和时的言行往往无悔,情绪激烈中的言行经常令人悔之不迭。网络上那些情绪极大、极不负责任的口号式民国风且不去管它,单看正式出版的报刊上不少“公知”的言论,也着实不乏在激烈情绪中丧失起码常识的语句。
举凡争议极大的人或事,往往不像夸得最狠的人夸得那么优秀,也绝不像骂得最狠的人骂得那么不堪,否则哪来的争议?也正因此,各项评选有个通行准则,即所谓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是极简单的道理,可再简单的道理遭遇情绪激烈时,想得起来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你看,就会有人这样设论、论证——民国时某某多清廉,可见民国的官场还有起码的仁义道德。这逻辑简直堕落到小学生不如的水平。怪的是,人在情绪中就能如是想,如是说,还很坚定。更怪的是,同样陷在情绪中不能自拔的人还群起附和。
然而民国风本身没问题。继往才能开来,一部民国史,因为共和国几十年来学术界之混乱,已经变得怪腔怪调,错讹无数,真假难辨。固然是历史就难免错讹,可是比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民国史的订正谬误要紧迫得多,因为很多当事人还在,打捞还来得及。对待历史,尤其是民国史乃至整个近代史,更要紧的是踏踏实实的打捞工作,而不是貌似高屋建瓴的种种结论。
作家庄秋水就沉下心,两年多来一直在做这样的打捞工作。这项工作的初步成果是她的新著《 三百年来伤国乱 》。
本书是二十篇文章的合集,以1911年为界,之前十篇,之后十篇,写了三百年来二十个历史片段,绝大多数是以某一人物为核心,个别篇目的核心是个群体,比如“1911年的新军”、“无数战时青年”。人物的选择,我猜她是按自己的兴趣,只有极宽的一个框架,并无细密周致的计划,因为她在序言里说,“不是去研究历史,而是‘在历史中生活’”,要有“画面感”。这是一个作家在打捞历史,不是在做学问。也正因了这份作家的感性优势,这二十个历史片段被她打捞得格外生动。
生动是作家的特色,但在历史面前,生动又很危险。见过不少作家对历史肆意添油加醋、想当然,庄秋水凭着自己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让生动凌驾于历史之上,她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完成这份生动。读罢全书会发现,她写到的每一段史实都有根有据,更可喜的是,即便有了这些根据,她也没下任何结论,她只是呈现画面,带你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越过时间和偏见造成的隔阂,去探寻他们的故事,体贴他们的情感,重新组织一段被历史因果和必然规律解释得支离破碎的人生”。
生动的呈现、不下结论,这是我心目中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与之相反,妄下结论就会带来历史的迷雾,比如书中写到的鲁迅结论段祺瑞、毛泽东结论司徒雷登,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再回顾,才发现历史真相完全有可能已被忽略了几十年。当然,还是前文说到的那个简单道理,如果你从此又一味把段祺瑞捧上天,把司徒雷登夸得天花乱坠,那就叫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