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10篇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是一本由捷安特•潘达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一):太萌了
看了之后不能当大厨,但是会让你的心情超级好,特别适合两个人的情调生活,简单实用好看又温暖心情
另外,潘达画的熊猫太萌了,书里送的熊猫卖萌卡贴非常给力!推荐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二):美食DIY,上班必备手册
作者是个生活狂热分子,爱生活,爱吃爱睡爱一切美好和不那么美好的事物。爱生活,爱烹调,爱DIY。这本小书很有创意,幽默有趣,读起来轻松愉快。让我们告别了告别盒饭,更有上班的好心情!膜拜作者,上班族都与他一起进行一场美食探险游戏!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三):煮生活
书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柴、米、油、盐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东西,为什么不在枯燥里加上一些幽默感呢??
纸张的印刷质量很好,图文并茂,非常容易上手。会让你觉得做饭是一个很简单、很Happy的事情,不会像专业的烹调书那么死板。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四):爱自己爱生活
一个人的日子总是很孤单,做个普通的饭也近乎奢侈。但是,小煮意的捷安特·潘达让我知道,我们都要爱自己,大口吃饭。没有了好心情、好胃口,神马加薪、奖金都是浮云。
一个人做饭,就想融入更多的乐趣。我们倾入进去了爱心,做出的爱心便当,就是我们最好的伴侣。下班回家,摘菜做米饭,烹饪烘烤,样样俱全,最后再添加些小零食,一个可爱的便当便做出来了,然后第二天载着好心情去上班啊,我们多高兴!当别人称赞我们的便当超可爱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个时候更甜美。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五):(不是书评)鲅鱼,自己腌制的最好吃
公司里唯一有用的办公用品就是那台历史悠久的微波炉。大家热个烧饼、油条啥的。打卡机最讨厌,后来变成指纹的,稍有不对,它便乌哩哇啦叫起来,很像公司的中层领导。但我看大家每天都带着手指头上班,却极少有人带饭盒。
二十年前,饭盒这东西,一般是铝制的,高档一点的是不锈钢,现在都变成了塑料。称谓也与时共进地“便当”了。中文里好多词汇从小日本那里借过来,这个“便当”只有一小撮人用。是不是其中的“便”与其用途有抵牾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觉得另一个日本词汇“急便”倒是挺形象,以内急奔向厕所的速度作为快递的称呼当然合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工厂上班带饭盒,羡慕出去吃的人;现在在外面吃厌倦了,又羡慕从家自己带饭的人。后者日渐稀少,哪怕是三个孩儿的妈,我也用一种初恋的眼神看去------看她手中的饭盒。
中关村的各种面条、盖浇饭我早吃够了,包括一些诸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之类的家常菜。我极其瞧不上点上述两个菜的家伙,没品位。午休就那么点时间,中关村一到饭点,饭店人满为患。别的时段饭店以外人满为患。另外中关村人十分变态,早上十点吃早饭,下午三四点吃午饭,晚饭则推迟到八九点钟是常有的事。大家只对晚饭推迟抱有些许好感,一不用回家做饭;二公交不挤了;三这点钟的饭往往是公司请客,有宽裕的时间饕餮一番。
本来,工作是为了吃饭,但忙起来哪顾得上吃饭?大家嚷嚷还是订饭吧,省的每次吃饭前百爪挠心像哲学家一样痛苦思考。大家难道不知道盒饭压根不是人吃的?很快,两荤两素,吃得大家七荤八素。我闺女痛诉东四七条小学的饭,“我一闻龙虾小白菜的味,就要吐。” 盒饭与大食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自己带饭如何?也就是这样想一下。拼了老命挤车回到家,有时对付一口了事。有次我还真的下决心带了明天的午饭--------康师傅牛肉泡面。
而自己带的饭的确可口。我记得小时候郊游,同学都带汽水、面包蛋糕,一个家境不好的同学带饭盒,白米咸鱼,外加一瓶凉白开。这货吃得那叫一个香啊,我回家就缠着老妈买咸鱼,买来一吃,齁死卖盐的!我偷偷问那个同学,才知道人家是自己腌的。我从此知道,鲅鱼,自己腌制的最好吃。
想吃啥就做啥而不是打饭店的电话,这样的人,我佩服,但不打算向她学习。有些菜做起来真的很麻烦。带饭盒是好习惯,但人们往往热爱垃圾食品。据说有经验的小偷,踩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查看某家的垃圾袋,借以判断穷富。但此招越来越不灵了,城市居民的垃圾袋也和其他东西一样,趋于雷同,速冻饺子袋、方便面袋,松仁玉米一类半成的菜肴充斥其间。梁上诸公还不如瞄准带饭盒的家伙,如今有钱才有闲,有闲才会自己琢磨第二天吃啥。我等狼突豕窜疲于奔命者,还是逮啥吃啥吧。
《我的小煮意2: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读后感(六):木有便当,上神马班?
“木有便当,上神马班?”自称“生活狂热分子”的捷安特•潘达理直气壮道。在她看来,上班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在肚子饿得咕咕叫的中午,掀开盖子,露出搭配健康摆放精美的便当,然后在同事艳羡的眼神中把它吃完,最后再咂吧下嘴,幸福感瞬间爆表”。
这让我想起在德国留学的那几年。学校食堂里只有难吃土豆、枯燥意面和切不断砍不烂的炸肉饼。食材不新鲜的中餐馆则弥漫着一股东南亚的邪异气味。所以,大家都需要自己下厨。下厨简单两个字,意味着繁复的工程:要去超市购置厨具,到菜市挑选食材——有时馋了,甚至到土耳其人开的店里扛一腿羊肉,然后在网上下载菜谱,笨手笨脚地洗菜、切肉、热锅,再手忙脚乱地和时间赛跑似地煮、炒、煎、炸,最终端上桌犒劳自己。每当这时总会很想念国内的无数餐馆和外卖,盼望着回国后可以安享美食。
然而真的回到国内,每天奔波于生计的同时,获取三餐也变得容易。进食好像变成了奔波的一环,几乎再没有自己动手做过饭菜。时不时地,吃晚餐时已经忘记了午餐吃的是什么。和味觉一起变得麻木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好像进食只是在填补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等等,每天的奔忙也失去了真实的意义。直到看到潘达的这本书,才令我再次想起在欧洲时笨拙下厨的时光:超市买菜时想象它们变成食物时的香气,和朋友一起下厨时的默契,按照方子烤好蛋糕、蛋挞和小圆饼时的成就感……
看着潘达的书,我开始明白一件事,那个时候动手下厨,不完全是因为觅食不易,而是受到“那种”生活方式的熏陶:在“那种”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中,不需飞奔似地跑向某个目标,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安宁的心境,来放大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春天自己支起炉子在草坪上烤肉,夏天吃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提拉米苏,秋天背上自己做的三明治去远足,冬天窝在屋子里和朋友吃着火锅唱着歌。那个时候,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处处透着一种对于生活本身的珍惜。
在潘达那里,处处可见这种珍惜。不论是配合周一至周五心情的工作餐,还是令四季充满香气回忆的应景远足便当,或是凝结着霸道爱意的做给“那个人”的惊喜,都能使这个浮躁飞转的星球得以暂缓片刻。尽管我们都身在这个功利的城市,总是“身不由己”地操心股指期货上升下降、领导脸色阴晴圆缺、上月报表下月计划之类的“正经事”,然而其实我们还是明白的: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工作,不能吃个饭都囫囵吞枣食不知味、对自己的生活都应付了事。用小王子的话说:“我到过一个星球,上面住着一个红脸先生。他从来没闻过一朵花。他从来没有看过一颗星星。他什么人也没有喜欢过。除了算帐以外,他什么也没有做过。他整天同你一样老是说:‘我有正经事,我是个严肃的人’。……他简直不像个人,他是个蘑菇!”
所以,“木有便当,上神马班?”一切迷了心眼、以至于看上班重于便当的人,都需要好好想想潘达的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明白,每天忙碌奔波所寻求的是什么?是那套还没供完的房,还是那辆即将上市的车?抑或是到头来都会成土的功名利禄?上班固然重要,但它根本上还不是为了我们有便当可吃吗?连便当的美好都遗忘了,上班还有什么意思呢?当然,这话潘达没明说。可是她的意思,全都藏匿在她手绘的便当制作流程中,只要你照着一试,那种感觉就会了然。幸福感会从挑选食材、储备厨具、精工细作和神来之笔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浮现,再被储存进便当盒里,在每一个掀开盒盖的时刻,闪亮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