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10篇

2018-10-10 03:5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10篇

  《故事知道怎么办》是一本由(澳大利亚)苏珊·佩罗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一):好故事的力量

  希望能读到书中提到的那些故事,结合起来体会作者怎么创作故事,创作故事固然需要技巧更需要想象力和对生活敏感细致的体会,现在的我缺少的正是这些宝贵东西,而这些东西与当今物质社会相距甚远,而人的本质在此,幸福感源于此。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二):值得所有新做父母的人精读的一本书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棒的书了,无论是内容还是翻译都是一流的。最令人欣喜的是,这是一本雅俗共赏,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书。

  如果你有一个充满幻想孩子,这本书能够让你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用他的语言说话,甚至才思泉涌自创故事。你们将一同进入充满魔法的故事世界!我很期待着看完这本书后我也成为一个讲故事高手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三):垃圾

  决定扔掉

  说实话 这种书真是垃圾 语言拖沓冗长 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要一页 一些话反复重复的说 再说 这些所谓的故事 没有任何推广意义 可惜 浪费了钱

  说实话 这种书真是垃圾 语言拖沓冗长 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要一页 一些话反复重复的说 再说 这些所谓的故事 没有任何推广意义 可惜 浪费了钱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四):没新意

  有点后悔买这本书。本来希望书中能有比较经典的故事推荐,翻开发现里面的故事没有新意,都没有继续看完的动力了。

  而且觉得小孩想象力本来就很丰富,不需要再去刻意去培养。现在小朋友的各种读物都很童话魔幻过多的讲此类故事,小朋友容易沉浸在童话中,但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童话。

  总体来说这本书不适合爱幻想的同学家长看。

  里面没有图画,更不适合小朋友看了。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五):讲故事,有趣简单

  这本书的作者阐述观点思路,对我很受用。即,我表达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我划出一些标准,是为了让大家分析,不是为了直接对号入座。 这种方式对话,让读者更清楚,所有的好坏需要自己分辨,需要自己通过实践感悟。即使想要直接套用已有的故事,也可以先分析,再根据所需的实际情况改编。 之前买了一套书,是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写的一些故事。介绍里说,这是她送给自己女儿的故事,而且故事里不少情节和生活里发生过得一样主人公说的一些话正是她女儿说的。 当时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信誓旦旦的,也想写点故事。可是,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思路。我就是那种想象力已经枯竭的大人。也由此可以看出《故事知道怎么办》是个有很强操作性的书,起码现在我已经为我的女儿写了四篇故事了,而且她很喜欢,静静地听完,然后说“再讲一遍吧”。这对我,也是莫大的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把故事看做一种滋养,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大人,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滋润心田;把讲故事看做一种分享,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不说教,不强硬润物细无声。 喜欢给孩子读故事的大人们,不妨也试试讲故事吧。不必刻意,讲已有的故事,也会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我得承认,刚开始我是指望能通过故事来纠正女儿的一些行为。渐渐的我发现,对于才两岁半的她,我有点心急了。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她的认真,她的回应,成了我们之间极大乐趣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六):如何给学龄前的孩子讲治愈系故事?

  如果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爱因斯坦

  (“嗯哼!请问,这句话真是爱因斯坦讲的吗?!”好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据的问题,想知道究竟的话,请点:爱因斯坦论的“童话论” 。)

  ==================

  1、“给我讲个故事呗”

  ==================

  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孩子们。给孩子们讲故事,益处多多。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而且,有父母陪伴玩耍的时候,孩子们也更愿意离电子产品远一些。看电视只是被动接受信息,但讲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想象。讲故事还可以培养想象力和主动性,强化注意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甚至能让孩子今后在写作方面有较突出表现

  在这些好处之外,故事还有一个作用:疗愈。孩子在生活中可能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例如生气攻击性行为、不诚实固执胆怯等等。而所谓故事的疗愈作用,就是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帮助他从这些“失衡”的行为当中重新回复平衡。在孩子们学会抽象的推理思维之前,感受性的隐喻以及富于想像力的故事,对他们的行为往往更具影响力,也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这就是我们要给孩子讲治愈系故事的原因

  讲到故事的治疗作用,这位可爱的澳大利亚老太太——苏珊・佩罗(Susan Perrow )的著作《故事知道怎么办》便十分值得推荐。

  苏珊在中国举办故事工作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七):故事如风,来自远方

  因为朋友的推荐,周末看了这本书。“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实的生命始于它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只是看了几个章节,它就很深刻影响了我。

  学期中段,班里有个孩子因为没人照料,被父母接到了外地,原来刚好的两人桌,现在有一个孩子得“单过”了。因为ZGQ经常回头讲话,我就把他放在了最后的那张单桌。

  周一的早上,在教室门口被一个陌生妈妈拦着,她很抱歉的跟我说自己是ZGQ的妈妈,平时和丈夫两人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一个不识字的爷爷带着他。她一再跟我道歉,说孩子给老师添麻烦了。“我这周回来看他,到教室里,他跟我说‘妈妈你能不能抱抱我,我好孤独,别人都笑我’。”她几乎要落泪,我只感觉像一根针刺在心里,“抱歉,我真没想到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不是,老师,我明白你这样做的原因,他跟我说自己讲话才被老师调到这里......他平时也不爱讲话的......家里也没人可以跟他讲话......"

  他们真的很小,有些孩子还不足6岁,小小的孩子,他们什么都还不懂,可是他们会害怕,他们那么脆弱......抱歉,我真的太粗心

  “昨天晚上老师见到《木偶奇遇记》里的仙女了。”课堂上,他们全都竖起耳朵。“她问老师的愿望,老师想要一个神奇座位,坐在那个座位的同学都会成为好孩子,会写很漂亮的字,会有很好的成绩。就是那张——”我把手指向ZGQ的单桌,“这是个神奇的座位,坐上这个座位的孩子都会进步特别快,会有好成绩。你也想成绩好吗?”“想!”他们异口同声。哪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呢,有时,真的是大人把他们变成了“坏孩子”。

  “那就到我们的神奇座位坐吧!不过,仙女姐姐说了,每个孩子最多只能坐一个星期。ZGQ已经坐了一个星期,要换人了。谁想坐神奇座位?”“我!”“我!”“我要坐!”一双双眼睛写满了对“单桌”的渴望。ZGQ在大家羡慕眼神收拾起自己的书包......

  真得感谢最近正在看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改变》,愿我不成熟的治疗故事抚平带给你的心理伤害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八):亲子共读路上的参考书

  非洲南部的布希曼人曾说:“故事如风,来自远方,你心自知。”

  当这句话映入眼帘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没买错。我是很感性的人,即使书里只有个别句子片段文章好,我就会觉得值得。而且书里提供一些线索,让你如何一步步去“编故事”,这非常棒。我也深受启发,尤其是小精灵这样的故事,于是,我给大海尝试睡觉精灵,牙齿精灵等故事,真的是有奇迹发生,大海非常非常的相信,且做的很棒。

  我来分享我的小精灵的故事:

  1. 牙齿小精灵——我是给大海编的歌谣

  牙齿小精灵呀/保护着大海/牙齿不黑就不黑/牙齿不黄就不黄/牙齿白又白/像雪一样白/

  每每刷牙说到这个歌谣,大海都会很认真的让你给刷牙。而且你知道吗,当我在刷牙时候,大海会改编为“牙齿小精灵呀,保护着妈妈。。。。”

  2. 读好绘本要睡觉的时候,我会和他说"精灵妈妈要施魔法咯——好梦好梦快快来,噩梦噩梦快点走。good dream good dream come in,bad dream bad dream go away" ,我施三遍才会灵验哦,大海果真就乖乖的一声不吱,没一会也就睡着了。他自己也自称自己是精灵宝宝,也保护妈妈呢。

  你会发现故事中,会渐渐帮孩子建立一种仪式感,我非常欣慰

  其实书里将方法的章节只占了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都是作者讲过的故事,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故事。当然故事我也没看完,只是翻看自己目前适合孩子阶段主题故事,因为一下子看完也记不住。等遇到新情况例如孩子打人,撒谎等,我再来参考故事集。

  书里说可以建立一些符合自己喜好的讲故事仪式:

  /弹奏音乐(故事开始和结束时)

  /点上蜡烛或是灯笔

  /坐在特别的“故事椅”或是“故事凳”上

  /安排一个专门用来讲故事的角落桌子道具和木偶都放在那里

  /在每天的生活节奏中安排一个固定的故事时间

  /讲故事前玩手指游戏,让孩子进入听故事的状态

  /唱一首“故事”歌,把孩子带进房间

  我觉得这几个建议都好棒呢,朋友们自行参考哦。

  最后再摘录书里的一首故事歌(在南非的幼儿园里,老师唱着这首歌把孩子们带入讲故事的房间,开始讲故事)

  Come with me to a fairytale land

  跟我来到童话的王国

  To a land where stories unfold

  来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Follow the rainbow over the bridge

  跟随彩虹,跨过小桥

  Into the garden of gold

  进入金色花园

  :我个人成长看来,我讲故事的能力不好,以至于在工作上都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一般是讲完要点就不知道扩充了,有时候真得很羡慕那种能把一个意思说的老长的人了。但是看了这本书,再加上和孩子近百本绘本的熏陶,我发现我的故事能力也在提升,我对此也欣慰,为自己感到高兴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九):故事里的故事

  从小到大,没有听过故事的人应该是不存在的,愈小时候听的故事愈是印象深刻,不管是有趣的、温馨的还是惊险的或恐怖的,故事给了每个人的童年一份美好的回忆,它们像是留在大脑中的万花筒,每次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美妙。故事到底有什么用,有多大作用,这本《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给出了解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想象力减少的速度,每个孩子出生时候的想象力本来是巨大无比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想象力也会慢慢衰减甚至枯萎,看看你周围的成人你就会知道,在《小王子》一书中那个小男孩询问大人那幅画是什么东西对此作了最精确描述。“知识仅仅局限于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将要认识理解的一切。”

  鲜活思考,对于每个经历应试教育考试的人都知道,很多数学题本身就是一个场景化的题目,比如一个人带着一条狗在什么地方相遇或者什么时候相遇,能否很快理解这样的题目也取决于孩子的理解能力,在《大量阅读重要性》一书也提到了非功利的阅读对于学习重要影响。

  建立自信心:书中提到一个小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一个小男孩总是尿的到处都是,不能“准确”尿到马桶里,爸爸为此煞尾苦心,后来他使用了“瀑布”这个具有视觉效应的词,孩子居然马上接受了挑战,让“瀑布”一直流入马桶,小小的文字游戏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故事的有这么大的作用,是否一定是专业作家或老师才能创造出好的故事来呢?其实每个家长都可以是故事的创造者,书中给出几个小窍门

  1. 自己写诗或是将古老的育儿童谣改编成一个小故事,采用一定韵律或重复。

  2. 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海边或林间、花园或田间,一个贝壳、一颗松子、一朵花、一片羽毛甚至一根木棍或一片瓦砾,都可以当做故事的道具,写进你的故事中。

  3. 从孩子身上得到灵感,倾听孩子的兴趣、愿望或一个梦的描述,都可以让你的故事更接近孩子的生活。

  4. 故事的主题往往比想象的还要简单,比如书中提到将幼儿园门口的靴子比喻好朋友不分离,让小朋友学会主动整理摆放而不是乱丢乱放。

  除了讲故事、创造故事,如何讲故事也很重要,很多孩子都喜欢听家长讲而不是自己看或读,除了识字的因素之外,讲本身也是一种分享式的表演,讲述者通过眼神、手势、声音以及接触,都可以与孩子产生互动和交流,让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孩子产生一轮轮的想象并带来愉悦感。这个讲故事的氛围很重要,记得夏天晚上有几次在楼下女儿和邻居的几个小孩玩一个编故事的游戏,每个人给自己取一个某某身份的名字,然后一个接一个编一些内容,尽管编的没有一点连续性和趣味性,但是孩子们玩儿得津津有味,时而逗得哈哈大笑并乐此不疲。之前还玩儿过一个《只言片语》的桌游,很多不同的图画卡片作为道具,输的人随机抽一张卡片随口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很好玩儿,既有趣味性又能锻炼编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两全其美。

  作为深受华德福教育方式影响的老师,作者苏珊佩罗深知故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创作了很多算不上文学经典但是在孩子心目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胜过经典的故事,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故事集,可以讲给孩子听或者让大点的孩子自己去读。“在人们阅读或讲述一个故事之前,它是没有“生命”的,它又是有生命的,它真实的生命始于它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

  20151009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十):成为「有故事的人」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但她更愿意把自己称为「故事讲述者」。她在多年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用故事来建立与孩子沟通的纽带。对于不安分的小男生,她利用故事让他懂得安静的好处;对于喜欢掐人的小女孩,她利用故事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双手;对于经受不幸的孩子,她利用故事抚慰他们的心灵。总之,利用故事,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或者缓解孩子身上的「问题」。

  故事就是这样神奇的东西。大人希望孩子懂得道理,与我们配合;孩子的头脑中则充满着瑰丽的想象力。那就给孩子讲故事吧,用故事将我们的道理传递给他们,用故事让他们与我们的节奏协调起来。并且,故事能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有力的翅膀,让他们成为丰富有趣的人,即便成年后也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

  故事可以是流传久远的经典,比如让孩子不再害怕未知事物的《咕咚来了》,让孩子学会勤劳勇敢的《三只小猪》,让孩子懂得耐心和成长的《丑小鸭》。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毕竟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能为他们编织出最适合他们,最受他们喜爱的故事。

  书中总结了创作故事的方法,列出了创作故事的要素,还登载了作者创作和搜集的几十则故事。以我的理解,创作故事最重要的是三点:隐喻,情节和节奏。

  隐喻。就是把孩子身上的「问题」间接地比作某种事物。以书中的故事为例,作者针对喜欢掐人的小女孩,创作了一则以小螃蟹为主人公的故事,螃蟹与掐人行为之间就构成了隐喻。再比如,针对不安分的小男生,就以爱跑爱跳的小马作为对不安分行为的隐喻。隐喻的喻体必须是孩子熟悉的,最好是喜欢的,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强烈的代入感,更容易接受故事传达的信息。

  情节。既然是故事,就必须有情节。故事情节最普遍的模式就是,谁遇到了什么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这里面,谁以及他/她/它遇到的问题就是对孩子身上「问题」的隐喻,最后的解决就是暗示孩子,你的「问题」并不可怕,是可以解决的。用这种方式,向孩子传递纠正问题、改变行为的力量。当然,有的故事,最后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狼来了》。我觉得《狼来了》不是一个好故事,因为它过于残忍,暗示孩子犯了错误会遭受悲惨的下场。对于孩子,特别是低龄的孩子,故事的结局应当是光明的,正面的。这并不是欺骗他们,而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为他们的心灵注入力量,这样他们长大后才能直面生活中的黑暗。这一点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节奏。故事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与你讲故事时的语调和表情配合,会令孩子深深着迷,沉浸在你的讲述中。节奏可以是情节的重复,比如《三只小猪》《拔萝卜》,这种类似情节的重复很受孩子的喜欢,让他们对后面的情节发展既有预期又有意外。节奏也可以是穿插的歌谣和顺口溜,押韵的、朗朗上口的歌谣和顺口溜可以让孩子很快记住,同时还强化了故事中力量的传递效果(个人创作的故事《女巫和南瓜》就利用了顺口溜,点击这里阅读这则故事)。

  记住这几点,我们都能创作出令孩子喜欢的故事,并用这些故事帮助孩子成长。我们自己也因为成为「有故事的人」而重拾埋没已久的想象力,变成有趣的人。不过,虽说故事对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有帮助,但并非立竿见影,不能奢望讲过故事之后,孩子立刻换了一个人一般。毕竟打针吃药也不是一两次就见效的,何况对于心灵呢?孩子身上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焦急,甚至焦虑。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