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10-13 03: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精选10篇

  《捡玻璃男孩》是一本由安娜·佩雷拉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一):如何面对生活 爱情

  今天拿到的书,翻阅了一下前3章,感觉文章翻译的还不错语句通顺到位,情节理解清晰。 外板书翻译很重要, 这本做的不错至少在这点上。 文章的故事力 和 感情穿插 到目前 还没看完不敢品论,但是 so far 读的觉得还是吸引我看下去的, 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大家一起来谈谈这本书。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二):展现一样的人生

  扎巴林人是埃及的少数族裔,他们信奉基督教,平日靠捡垃圾生活。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垃圾的回收利用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也终于注意起了平日不起眼的扎巴林人。他们终于不再是被遗忘的一个族群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渴望了解扎巴林人这个特殊族群的好奇心

  安娜·佩雷拉深入生活,努力地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扎巴林男孩阿伦的生活,在她的笔下,扎巴林人不再神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有着自我追求理想的普通埃及男孩。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三):一部不深刻小说

  开卷之前,书封面就给了这样一个问题:“十五岁的阿伦,出生于低人一等的拾荒者家庭,又因偷盗物品而被族人排斥年轻的阿伦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整本书看完,答案却让我有点心灰意冷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垃圾城的捡玻璃的小男孩心路历程——平淡无奇的生活里因为偷盗而被唾弃,但最后又重回到垃圾城,幸福地生活下去。整本书的叙述非常拖沓,不知道是翻译得并不好还是原文就这样,经常没办法认真快速地看下来,总是被大段文字打乱思绪,然后又重头看起。另外,关于阿伦的境地,没有让读者很深刻地了解到这是一个命运十分坎坷的男孩,总感觉蜻蜓点水,一点即逝。而没有具体意义的文字却总是不断重复,让人摸不着头脑

  关于阿伦最后命运的改变尘埃落定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写完,显得唐突。最后一页的“幸运”二字说明了阿伦命运改变的原因——幸运地被迈克尔拯救,幸运地重新回来没有继父的家,幸运地拥有艺术家天赋,幸运地被瑞切尔求婚。你再仔细想想,阿伦这个人没有坚毅精神,没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他所有一切的改变,竟然是因为运气好!倘若他没有被迈克尔拯救,在垃圾城也没有被继兄收留,那么他的命运,是不是会变得更糟呢?

  香水店的奥马尔最后竟然不知所踪,这点也让我觉得文章结构混乱。作者用了大量文笔来写这个香水店,原以为这是阿伦最后命运转折的关键点,没料到最后竟然闭店装修,阿伦也对此再没有想法。香水给阿伦痛苦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也让他改变了生活的轨迹,然而最终香水店这样无疾而终,实在是让人诟病

  小说描绘了大环境下垃圾城人的境遇描写得十分细致。它让我们了解到扎巴林人的存在,看到生活的另外一面和身在其中的人对未来的追求。这是它好的一面。但是整体描写得不深刻,没有塑造生动人物,而且结构混乱,很少有让人有深刻反省句子出现,这就是其中的不足了。

  总的来说,不是一部令人满意作品,和宣传相距甚远。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四):成长

  这本书是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图书馆借的,学校里有这样的新书还真是让人比较吃惊啊.前段时间一直在准备考试,终于在昨天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做阿伦的扎巴林人的故事。刚开始看到时候以为它是好多年前的书,因为主人公生活的地方,生活的形式都是那么的老旧。但是看到后来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阿伦是和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他生活在开罗的最底层作为一个城市里的拾荒者而存在着。我不是很了解中国的拾荒者的生活是如何的,但是看见对阿伦生活的描写,觉得社会也就这样了,每个地方都会有这种阴暗的地方存在吧,不知道是不是根据真实背景改编的,但是一定还是会有事实的。一个生活在最底层,每天干着最让人看不起的工作,他的思想还是有些,恩,不太正常。这个词说的不太好,但是,生活所迫还是能够理解的。在他的经历里,有很多痛苦,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香水的玻璃瓶。后来的阿伦一直有一只玻璃瓶在自己的身上,这也是他一直保持着内心中一丝美好向往象征。多亏后来的迈克尔开导他,让他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是有多么的重要,对这座城市有多么的重要,阿伦也迎来了他美好的未来,尽管他还是住在城市破旧角落,但是心态一样了,未来也会变化的吧。

  人的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但是人的未来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尽管有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可能一生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态度。当我们看见了这份工作的正面的地方,我们就还开开心心的去完成。当我们觉得学习知识一种享受的话,我们就会热爱学习,把学习当做是自己前进的途径动力,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些正面的认识才算是成长吧。

  不过,有时候也是需要引导的吧,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个人,当我们遇到的时候,自己就会瞬间长大了。说实话,我可能还没有长大,需要引导。

  《捡玻璃的男孩》读后感(五):他既孤独,又不孤独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捡玻璃的男孩的故事。埃及的首都开罗郊外,有一群以捡垃圾为生的特殊人群——扎巴林人。15岁的男孩阿伦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捡垃圾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各自的分工,而阿伦总是捡玻璃,对他来说,“它们是看世界的窗口,是属于他的东西。他的瓶子,他的玻璃。”

  其实,我是很怀疑这个故事的,当然故事又不是写实,当然有其虚构的地方。我想说的是,书上的作者介绍说安娜佩雷拉是英国人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斯里兰卡人,后来她以写儿童小说为主,住在英格兰的汉普郡,这样一个英国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故事,把目光聚焦在这么一群扎巴林人?然后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她的信息,只能搜到她是在做慈善的时候关注到了Guantanamo Bay,然后写了那本有名的《关塔那摩男孩》,然后我又搜了扎巴林人,然后发现关于扎巴林人的消息惊人的集中的“新”。看上去似乎是先有了这本书,中国人才把目光聚焦在这群人上的。我想,作者总得会有写作动机,然而,目前,我还不知道而已。但是我的这些怀疑,不能否认这本书的价值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群捡垃圾为生的人的生活画面,为我们描绘了这么一群人。只有16岁却不得不嫁给60岁的丹尼尔的美丽女孩莎瑞,暴力野蛮的利扎,香水店的睿智老板奥马尔,捡医疗废物的雅各布,美丽善良的女孩瑞切尔……这些人在阿伦的周围,让他既孤独,又不孤独。

  他们做着捡垃圾的活,却痛恨盗窃,当阿伦偷了香水被发现的时候,他被周围的人孤立了。“他无家可归、无人理会、无药可救、无路可走了。”当他发现一条红宝石想要偷偷留下来为瑞切尔治病,然后实现理想的时候,雅各布坚决主张将红宝石交给牧师。在外人眼里,他们的确卑微,却自有自己的坚持

  书中还有对爱情的探知和追求。他们是都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莎瑞喜欢着阿伦,却不得不嫁给六十岁的丹尼尔;看上去是坏男孩的利扎娶了苏珊,最终从欺负阿伦到接受了阿伦,而阿伦在经历了思想斗争彷徨迷茫之后,终于在迈克尔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最终赢得了自己喜爱姑娘芳心。“有时候你爱的人也会爱你。”

  作者似乎要传达的还是那个简单道理,这个世界最终还是美好的。在你走过低迷、彷徨的那个阶段,只要你不选择堕落,终究会发现光明就在眼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