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病假指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病假指南》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13 04:3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病假指南》经典读后感10篇

  《病假指南》是一本由埃莉·毕肖普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病假指南》读后感(一):一个无聊的人在无聊的时间看到的无聊的书

  如题,这本书就是一本很无聊的书,我看的是自购的实体书,当初买是为了凑数打折,看完后极其后悔,这钱花的冤枉啊,尽管是五折还满400减100,总共花了2个小时内容基本看个大概实在不想细读了,内容无非就如题目所说,真想请假理由总是理由,翻译可能问题感觉语句不是很通顺,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无聊的书。

  《病假指南》读后感(二):天马行空创意缜密的推演,成就让我吐槽的这本

  作者很有才,什么样的病假都能想得出

  而且逻辑推敲不出任何问题

  伪装精神刺激那节相信FBI也看不出来

  这是一堂生动表演课,对有心或无心成星的你都有帮助

  美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光是病假这么件事都能总结规律成果

  这本书将被中国铁道部以及所有央企人员案头必备之书

  创意+偷懒 无敌了

  《病假指南》读后感(三):总算找到能请假的理由了!

  真是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是为怎么请假但又不被老板发现而发愁,现在开始读了这本书后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想各种理由了。呵呵~让我开始慢慢计划一下吧!我的台湾之行,大理、丽江、广西桂林也都在向我招手呢。对,明天就先向老板请个假,购物去!

  《病假指南》读后感(四):是八是好指南。

  嚯嚯没看过,

  是个好指南,

  方向多了没个指南也太背了,

  行路有个指南针吧,当年高考有个高考指南吧,

  社科理指南吧,多去了,现在好了,没日没夜工作,反倒没有方向

  看着一天一天忙碌了,好像万万千千的模具人一样重复重复再重重。

  找不着北了。

  准备回家看看,在亚洲可行的话我就立行,

  嚯嚯,自由万衰。有底子自由万岁。~

  《病假指南》读后感(五):味道独特的一本书

  简直太有味儿了,要是研究透这本小书并实践之,估计能拿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了。你问为什么?因为不上班也能领到工资啊,这难道不是对劳动价值的一次颠覆革命么?作者油菜太多了,也不知道研究了多少年才能总结出这么系统透彻的请假理论,造福广大职场劳工。不过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懊恼透顶,原来以前认为完美的装病、请假计划,居然漏洞百出,看来上头早就知道我是在装了。如果能早一点点,就早那么几年时间,让我看到这本书,我的职场生涯肯定要顺利的多。但是,请假不分早晚,逃工永不过时,我要立即送好姐妹们每人一本,明天一起请假逛街去~

  《病假指南》读后感(六):不错,想请假的借口很多啊!

  想请假的人可以看看,看了就不用为请不了假而发愁了!很赞啊!哈哈。。。

  公司的老板可以看看,便于揭穿爱撒谎的找理由不上班的员工,一眼看穿诡计!也很赞啊!哈哈哈。。。

  日复一日,你已经紧张得快要崩溃了?你对什么是幸福已经麻木不仁了?你对工作和生活一团糟已经无可奈何了?你迫切需要停下来处理自己的生活和一切了,可你就是没理由没勇气办法停下来。不怪别人,是你没智慧方法胆量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本充满娱乐精神的小书就是教你如何停下来,找个美妙的借口请个病假,做你自己的。什么?找借口是逃避责任表现?你太过时了!工作永无止境,不懂得停下来的人才是蠢货,所以醒醒吧,停下来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明天。

  你需要一个好的借口,因为它可以缓和你与老板的对立关系,可以润滑你和周围同事朋友的关系,可以消解明天实在躲不过去的压力,也许,还有可能对提高你的智商情商有帮助。

  翻开本书,你不只学到一个善意的小借口,还可以就此把你的工作、生活变成一件更美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病假指南》读后感(七):做个甩手掌逍遥自在去!

  找出各种理由,习以为常的和骇人听闻的,请个病假,做工作中的甩手掌柜,独自逍遥自在去。这真的是《病假指南》倡导的宗旨吗?这在“唯利是图”的老板看来,简直十恶不赦

  《病假指南》中主张把能请的病假都请了,而现实中“病假”实在不是“生个病请个假”这么简单。找个借口请病假一直都是公司中不求上进者的惯用伎俩,“病假”二字,在领导头脑里也绝对属于敏感词,对于员工的病假,不管真病假病,假请多了就是不好,对自己的职业还有所期待的公司员工,绝对不敢轻易造次!

  这样一本不得人心的、倡导不和谐的书的价值何在呢?它源自一种需求调整的需求。看看你的状态吧:你是不是已经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你的神经是不是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了?你是不是堆积了很多个人事物只有在工作日才能打理?你是不是觉得你真需要多一点时间来做出调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真有请假的必要了?哈哈,那就请病假吧,因为最容易被领导批准,实话实说不见得好使

  无需为自己的借口感内疚,因为你的借口是为了有更好的工作状态,而且,生活才是你最终的追求,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调整,没什么不好,找个借口请病假放松一下身心,也没什么大不了

  《病假指南》读后感(八):为什么只有工作能加班,生活就不能加班呢?

  这个夏天,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在帝都看海,下一天暴雨,我们也许就可以不用上班一天。每天睁开眼睛期望窗户望下楼时已经汪洋一片。

  然而现实是,这个地球好像少了我们就不能转了一样,淌着大水也得去打卡。 忙碌每天以天朝建航母速度压垮着我们,总是幻听自己的手机在响,看书看不下去,吃饭索然无味,就连上厕所都不能放松……

  5000字没来得及写,2个采访没来得及做,上周的工作总结还没完事,下周的工作计划又要交了……时间紧迫害怕掉队的我们手脚并用,忙到脚不沾地,两袖生风。

  终于熬过黑暗的工作日,上帝要下班了,我们要加班了。

  “人类休息上的价值,比其经济意义重要。”现在,人类进步了这么多,我们人却在退步。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在压力观望中,此起彼伏的我们表面快乐内心惶惶。有时候表面上停下来,心里却没有停下来。想请个假休息一下,但公司规定病假需要提前三天申请。于是最近流行感冒,你决定提前申请。多么悲催

  修炼找借口的艺术吧。看完这本《病假指南》我才明白,放慢脚步不仅仅是享受生活态度,也是享受工作的态度。因为从前的世界没有这么多变化,生活就显得相对从容,而我们现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不仅让生活失去了乐趣,也让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情绪恶化,工作瓶颈,于是辞职,换工作,进入一场新一轮的往复。

  指望天灾人祸不工作不加班,还不如指望自己,请个病假给自己的生活“加个班”。

  (本文作者在休病假半个月期间写此评论!)

  《病假指南》读后感(九):老板永远在盯着你

  公司制度逐渐走向规范,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工作时间的固定化,早期的朝九晚五和一周六个工作日的粗放规定,以及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付薪制都是这一趋势的衍生品。高新科技的渗透更是强固了工作时间的硬性规定,刷卡,指纹验证方式普遍地被现代公司所采用。老板为了监督员工的工作状况,不惜各种代价,竞相采用各种设备来与员工斗智斗勇

  但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本质上说,一个头正常心理健康的员工(工作狂要么是恋爱受挫,要么是心理问题),一定都是希望少上班,多拿钱。因此,找出各种不上班的理由就非常必要。适当的理由才能要么让老板心生怜悯,要么言之凿凿让老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这样不上班才能顶住被扣薪或是被开除的危险。然而,我们永远不能把老板看成傻瓜,这样的代价就是高估自己的智商,高估智商最大的坏处就是愿意向老板展现自己的无知,而展现无知只会让自己得到短暂慰藉

  如同狼来了的寓言被人讲了无数遍,用来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一样。生病从来都是一个狗血十分但又一直沿用的套路女性有女性的优势,每个月总有不舒服的几天。但是男性就很麻烦了,病怏怏的躯体只会在办公室制造出不少黄段子,这只会自寻烦恼让自己不胜其扰,最聪明的办法,是好好利用病假这个亘古不变的理由,开发出新的套路和点子,最终让自己能够屡屡得逞又让老板无可奈何,这就要好好学门技术

  《病假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上班族必备的读物,怎么领会书中的精髓,进而在实战中施展是考验智慧的,毕竟,你的老板也会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所以,要言听,但不可计从。

  《病假指南》读后感(十):20、30不请假,40、50、60、70……徒伤悲

  我感觉书里的“请假”并不仅仅是“请假”本身,而是教人如何偶尔从一种固有的框架中跳脱出来,找到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上一份工作,没有完整的双休,老板巧妙的钻了劳动法的空子,把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逼近了劳动法的临界点。那时候想法比较简单,觉得能有个工作养活自己都感激涕零了,当然公司也是这么宣导的。我还记得领导单独叫上我,问:“在这里能学到东西吗?”我说:“能。”领导说:“你看看多好,能学东西,公司不收学费,还给你工资。”看吧,长得憨厚了点,就被人当成了二傻子

  那时候看杂志,看到很多白领去环游世界或者体验各种生活等,心里很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请假难道不是一件需要看脸色才能完成艰巨任务么?请假难道不是意味懒惰意味着对自己不负责对同事不负责对公司不负责对人生不负责么?——想经营一下个人生活的愿望常常和道德品格挂上钩。长期浸淫在“不要问公司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公司做了什么”的宣导中,自然把压榨当鞭策了。

  之前有一个朋友严厉教育过我,大概意思是说,想拿五千块工资,至少得给老板创造一万块的价值,这样的员工老板才会喜欢云云,然后对我说,你这样的员工,一个月一千块我也不会给的。恍惚间我以为她其实不是一打工的,而是个微服私访的大老板。人咋那么喜欢换位思考捏,特别记者稿子,边写就边把自己感觉不利于和谐社会句子删除掉了,人还没拿刀阉割你呢,先自觉自愿主动强烈要求阉割了。

  权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保持独立个性判断力,不要太容易被洗脑,看着老板推荐给你的职场励志书,拿着老板给的几千块钱,然后,站在了老板的角度开始压榨、压抑、压低自己,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坚信少了自己公司就会破产……

  人还是要学着偶尔跳脱出来,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框架下。

  人可以让自己喜欢的工作占据你的大部分时间,但不能被无谓的条条框框耗干你对生活热情。——自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