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漫记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海固漫记》是一本由钱钧华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1-1图书,本书定价:25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或许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会和这个地方有什么交集...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在书中感受了西海固的生活,感受了那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经历和认识的社会角落,我们的思想可以跳出固有的司空见惯而不自觉的圈子和束缚,进而发现,原来生命可以更雄壮,如果我们的生命是一条绵延不息的小河,那么认识的提高,思想界限的扩展,可以让生命更宽广...
《西海固漫记》读后感(二):穆斯林生活点滴。。
我了解穆斯林的第一本纪实性书籍,其中的记录读起来亲切、真实、通俗,图文并茂。以前从未对穆斯林有任何了解,只是周边有挺多清真小餐馆,对他们的饮食、衣着等习俗充满好奇疑问。钱老笔下的穆斯林,尤其是老鸭村的回民,虔诚的信仰着实让人肃然起敬,及于生,及于死,更与无常后进天堂还是地狱息息相关,因为人人心中有安拉,他们对于生老病死,多么坦然淡定。。不容置疑,他们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的语言中有伊玛尼、散乜贴、无常,生活中有清真寺、大小净、阿訇、礼拜、封斋、主麻日、割礼、李老太爷、朝觐等。一本《古兰经》胜过任何法理法条,它是穆斯林的绝对“圣经”。
《西海固漫记》读后感(三):《中国穆斯林》
《中国穆斯林》
其实谈宗教,真的太不擅长了!
出于想了解中国穆斯林的一些愿望,看了《西海固漫记》,着实说钱先生是一生书生气,恰似80年代啊!
行文走笔,充满了爬格子年代的味道,思维逻辑也是那种非常容易被感染,非常容易入景,而失去客观的模式!
书的宣传,在我看来过誉!
作者一味强调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中国穆斯林们坚忍耐劳,只为天国与来世。
唉,真不知道生活在沙特的那些老爷穆斯林是否也这么想!
还是祝愿西海固的中国穆斯林弟兄们可以早日摆脱贫困境遇,在祥和、稳定、物质充足的条件下,应该也是有利于一日五番礼,也能让更多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成哈尼!
看封套,钱先生原来还写过《中国股市顶尖高手》(作者:钱钧华 吉鸿盛)啊,书中采访六位股市“高手”比如杨百万的杨怀定、短线高手石开等等!
作者的主观性太强,与其说是一本人类学著作,莫不如说官媒记者的下乡访谈记。我总以为人类学或社会学调查的根本必须要从克己的角度去出发,实事求是描述所见所闻,绝不可添加自己的主观情绪。这就好比委派一位带有亲日感情的作者去写一本关于岛国的书和带有反日感情的人写一本同样命题的书一样。肯定都不会是客观的。(本书作者在重走孔子之路的时候,考察出两千多年前以前的一对gay身居远山耕种织衣的事情,但完全是把自己当SB,片面说搞基是一种疾病云云。可想而知,作者的知识面是什么样)
不过这本书对于生活在那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观察的很细。看过之后觉得有点恐惧。倒不是因为伊斯兰信仰上的恐惧,我读过古兰经,一直都觉得古兰经比圣经,特别是旧约写得好太多,恐惧缘于那么贫瘠的地方,竟然有许多人说不好汉语,却说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样子。于是,再想象一下西域的情况。各种教派以真主的名义长驱而入。越封闭越保守,越保守越激进,越激进越排他,越排他越封闭。完全是恶性循环。
看看迪拜的情况,对比一下,钱和强力打开的流通环境很重要。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理想很了不起,但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不过一旦真的实施起来,那些装逼的海洋国家就呵呵呵呵吧!
《西海固漫记》读后感(五):找寻伊玛尼(信仰)
“ 眺望西方,伊玛尼似乎就在不远处,用昭示的目光看着我,时明时暗 ,我心头一阵豁亮。伊玛尼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并不拒绝我的窥视、探究 和找寻。 完成人生的圆梦之旅,我从“女人国”回来了。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 里,心还滞留于那片清静的红土地,心智也处于休眠状态。中国青年出版 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为我出版了散文游记《女人国——中国母系 村落利家嘴》及人类学文献《利家嘴》,误以为了却了一桩夙愿,可一颗 熏染过的心重又与裹胁着喧嚣的大都市一起游荡。聒噪的城市似乎比从前 更聒噪,我愈发觉得更加无法适应它的节奏和氛围了。 在我对上海这座大都市感到极不耐烦的时候,它也身染重病,面临着 一场生死浩劫。 “SARS”飞速渗入这个貌似强壮的城市,虽说病例不多 ,但为数不多的几个病例带来的恐慌不亚于一场战争。我再一次看清了城 市的脆弱、人类的脆弱,那脆弱无论从精神还是肉体都是不堪一击的。 不要苛求每个人都真诚,世界大同得犹如一个完满的大家庭。但人类 社会的灵魂、骨骼和肌理发生了病变,因对物质的膜拜和贪婪陷入极端而 几近病人膏盲的境地了。 “非典”还未完全冷却, “第二非典”—— 禽流感又粉墨登场。 在许多人眼里,上海现代化极了,它什么也不缺,可切人它的内瓤便 会清晰地发现,它或缺着的正是一种引领人类向上的精气神——人类的信 仰、人类的伊玛尼。我的心灵和思想长时间沉浸在原始母系村落那片红土 地上,但仅有红土地也扭转不了我精神上的困顿。 “非典”和禽流感的 推波助澜,让我愈发看清城市和城市里的人那一张张匆匆忙忙焦焦灼灼的 面孔,显然是缺乏信仰而导致。信仰的缺失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缺少应有的 真诚、坦率和不设防,没有心灵的最后归宿地。 有人说,汉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有同感。一个没有信仰的 人在现实中只能是漂浮的,心无伊玛尼,生命无系,情感无依,无论四肢 怎样发达,头脑怎样精明,都只能算是游荡在人世间的未经开化的生命体 浮层。人,不能只为利益而生存,那些为信仰而生存的人比只为利益而生 存的人要高尚得多。 试图觅寻人类的信仰、人类的伊玛尼,我再一次背起行囊先后到达新 疆、宁夏、甘肃。在银川看到一座座清真寺里人头攒动,戴白帽子的人, 一会儿抄手,一会儿匍匐,一会儿跪拜,令我耳目一新。他们的心显然被 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牵引。缄默、敦厚的穆斯林揣着自己的信仰,忘物忘 我,虔诚地沐浴、礼拜、赞颂真主安拉,活得特别有“精气神”。这和没 有信仰的人的心理及精神上的无所归依、散落无着,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似乎正是我要找寻的人类的伊玛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