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的读后感10篇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是一本由(美)威尔斯·陶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一):对话
或许很多人在耐着性子读完第一篇后就把这本书丢下再也不看,我差点儿也这么干了。
美国小说家们常用对话来控制叙事的节奏。在将这一传统手法运用精熟之外,陶尔也有自己的妙处,一些机灵的比喻可能也不算必读的理由,但关于人物内心转变的过程,写法真是熨贴细致。
可以跳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来读,应该不会失望。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二):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一个讲丈夫因偷情被妻子赶出家门的故事,为何在丈夫站在海 堤上把一条海参抛向大海后便没了下文?一对隔阂重重的兄弟,他们的相处怎么会在哥哥转身吃下一口腐败的麋鹿肉时就戛然而止?丈夫受前妻所托、开车去山谷接孩子与前妻的现任丈夫,这一尴尬的三人之旅,怎会结束于主人公卷入一场莫名的斗殴?一系列没有终点的故事,让人困惑,又勾起好奇。威尔斯?陶尔笔下的美国,散发着避世者、格格不入者黑暗的光辉:失败的发明者,嗜酒的梦者,不幸的父亲,不服约束的儿子……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三):美国故事
看完了这本虽然不厚,但是需要时间去研读的书,我认为有机会的话,读英文原本会更好的。
整本书看起来特别的简洁,不论是封面的设计,文字的排版,翻译的表述。但是就是这种简洁看起来过于晦涩,刚开始看第一篇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因为作为开头,它不够吸引人。我不知道如果是英文原文会不会好点,翻译其实一般都不会到达原书的高度,因为是另一个人的思想。
值得庆幸的是之后的故事渐入佳境,应该是第一篇的中部开始,就有感觉了。
整本书还蛮呼应题目的,中文翻译也贴切,很有意境。可能对于这部小说来说,最后的也就是Everything Ravaged, Everything Burned了。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四):庸常乏味人生的难堪灰暗片段
上午看完,下午想起来这部8+1的短篇小说集某些地方有点像顾长卫的电影,比如《立春》、比如《孔雀》,还有王小帅,故事都是发生在那种闻所未闻的边缘小地方,人物也都是那种最普通不过的常人。
8篇小说,像一把刀子切进人生这块无味的豆腐,然后把断面给大家看。人生是最庸常乏味的那种,断面是难堪灰暗的一刻——之所以不说最,因为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这样的一刻也许还有很多。
绝对不会有奇迹,但也不会糟糕到要死,缺少所谓正能量,鸡汤或小清新欠奉,有的只是痤疮皮癣痰唾肚腩……作者也真是干脆利落,把那一片难堪灰暗豆腐切下来丢给读者,转身就走,丝毫不顾目瞪口呆的读者面对这一片豆腐举足无措,任其慢慢发馊变味,最后变得绝望。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五):序比文章好
美国威尔斯.陶尔短篇集。因为名字太吸引,也因为译者是陶立夏,她翻译的《夜航西飞》太赞了,所以买了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短经典”系列之一。开篇王安忆为这个系列所写的总序——“短篇小说的物理”值得一读再读。她所说短篇的特点:一是结构上不如中篇有空间迂回,必须一开始就规划好,并且途中不做无谓的消磨;二是语言上简单但不可再简化,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的中国文字很适合短篇。只是,现在的人写散文多过写短篇。毕竟,能够靠速度加重力,直指人心的故事,并不好写。她还对比了莫泊桑、欧亨利、塞林格、契科夫等多位名家作品的特点。这篇序言成了买这本书最值得的理由,因为威尔斯.陶尔这一系列没有终点的故事,剧情粗暴,阅读感受不好,不对我的胃口,就像书里那句“阳光刺破肮脏的云层,在海面洒上一层牢不可破的光芒”。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六):请用粗粝、雄奇、幽深的语言宠幸我心
故事架构上反高潮反结构,但是叙事有条不紊,可谓不以故事而以意境取胜;
在题材上,威尔斯显示出惊人的阅历和研究深度,对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关系的拿捏都精准到位。
惊人之作例如《归隐》,那感觉越是真诚越是暴躁,越是贴近越是远离;
在一堆杂乱、粗粝、孤独、乏味的生活场景中放入一点点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韵味的东西。最后猛地一拎,管它拎的是不是死鹿呢,精气神就出来了。
看完《归隐》还有不对威尔斯五体投地的么?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七):美国式短篇
如果要写书评那么只要随便翻开一页摘两段出来就可以开始赞扬了。而我的电脑没有电了所以就随便鸡血地说两句..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几乎没怎么看过这种完全处于这个时代的书,比如小朋友在看《哈利波特》、老人家爱唱Cohen老爷子的歌。并且看到这本书我有大松一口气的感觉,原来洋人现在也还过着跟五十年前的小说里一样的生活嘛。
其实我只是想说,这本书几乎满足了我对“短篇小说”的一切愿望——我总是觉得美国人的长篇有点骨质疏松,但是短篇就特别的聪明、精巧、饱满。
而我对短篇小说抱有过的愿望,也大概无非就是想要看一本关于糟糕的友谊、无话可讲的亲人、少年的妄想以及傍晚的游乐场的故事;它最好没有结局,语言简练,脏话恰到好处,故事讲一半换主人公,好笑又绝望;而如果作者能有人类学背景以及从事过莫名其妙的职业就再好不过了。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八):波普波普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都让我着迷,粗犷,pop,荒诞,黑色。这些文章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其中《穿过山谷》那章最能窥见作者功底和他讲故事的特点——以一个故事的发展为主体,而中间巧妙的穿插进回忆和主人公戏谑的评论。我仿佛在看一部电影,一个镜头给到了一只摆在桌子上的杯子的特写,而下一个镜头又巧妙地带出了另一段往事,这个杯子的由来。一个又一个的蒙太奇组成了一篇故事发展的条件,不光故事讲得顺畅,而且条件也被解释得有理有据,又不失可读性——这就是玩票的和专业小说作家间的区别。
最让我惊喜的是第一篇故事,信息量没有后来几篇文章那么大,人物关系也不那么复杂。他甚至没有在讲故事,说是短篇小说,但并不具备高潮和结局,只有开端和发展,陶尔拿出一副写长篇小说的架势写这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面面俱到地描述,结果在就半道上戛然而止了。不过他也照样清清楚楚地表达了他想说的,一个悬念,一个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主人公和妻子的关系会好吗?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我爱死了这个狂野的故事。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九):随笔:破碎与貌合神离的和解——读威尔斯.陶尔《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短经典”系列,第二辑中的一本。据言,这套系列是大家手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在未来十年中出齐百本。十年,时间似乎长久了些,但为品尝到与世界同步的新鲜果汁,是值得期待的。在二O一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版了十三本,由于个人偏好,《一切破碎,一切成灰》是目前为止,在这个系列里我所喜欢的第四本书。
凡读过这本书的人,无异同样会认为威尔斯.陶尔是个天才,读这本书总感觉是坐在一个大胆车手的车内,你不由自主顺着他的思路而去,却不知下一个路口人会在哪个方向转弯。只有对生活出奇敏感的人才写得出那些出人意料的细节。这些短篇在结构上并无出奇之处,你会很容易划出框架,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时常担心作者跑得远了,跑出框架之外,但随之又意会到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看似无心与别有用心显然起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这本书与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同是讲述人之孤独,但它迥异于《过于喧嚣的孤独》那种“神性的孤独”。这本书里无论是中年、老年还是青年,男人、女人还是少男、少女,都规规矩矩地活在“正常生活”里,与正常人无异,但那种来自内心深处散发着寒意的因孤独带来的悲伤战栗着,每时每刻都疼痛不已,作者在这些文字里,从平凡生活的背面碰触到人心不可企及之痛。
人是世上最孤单的生物,所以我们挚爱写字或者沉溺其他什么消遣,是不是也是在试图与孤单造成的伤痕和解?令人悲观的,只是这种和解总因为是妥协的产物,是后天的嫁接,麻醉之后的容忍,所以永不能够是贴心贴意彻彻底底的。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读后感(十):破碎成灰
之前看过塞林格的九故事的中文版,不知道是翻译始终存在问题还是看美国短篇让人很纠结,看那些故事有一种非常严重的无力感,看到一半都想让开然后过多几天再直接跳到故事最后看。看这一本的时候那种感觉突然又回来了。没头没脑的看完前面两个故事之后,直接跳到最后一个与书本同名的故事。就是这个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这个故事的风格跟前面的有很大差别,但是也是我觉得最好看的一个。用了很多笔墨和细节描写一群维京海盗如何血腥、无情的扫荡远方的村庄以及“我”内心一直不明所以的纠结。然后继续是那种有点莫名其妙的风格,突然“我”的好友被捅刀,突然走出某个老头,突然这个老头有个漂亮的女儿还懂得怎么做外科手术,然后“我”的朋友突然间又坚决提出要把女孩带回家当老婆。虽然写得有点云淡风轻,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但是当表妹昨晚表妹问我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我去复述时便觉得怎么所有事情都这么奇怪,甚至毫无逻辑。
于是又在昨晚睡不着之际开始慢慢回想这个故事。花了如此大的篇幅描述恐怖的扫荡之后,然后整个暴戾感在朋友提出要把女孩带回去当妻子时戛然而止,后面突然变得有点温情脉脉,甚至有点说教的意味出现。当“我”从朋友的眼中看见了恐惧之后突然明白到“当你得到某样无法失去的东西时,才会像他那么忧虑恐惧”。之后,所有由于出征,扫荡和暴戾带来的快感和轻松全然消失。或许题目所说的就是。扫荡、暴力和各种肆无忌惮带来的快乐终会因为这些温情脉脉的东西的出现而破碎成灰?不得而知,至少在“我”突然明白到自己之所以会纠结的原因,之所以后来不会再感觉无忧无虑而变为对一切有可能威胁家庭的因素感到异常警觉,可以看出什么破碎,什么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