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2017-10-08 21: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革命之路》观后感10篇

  《革命之路》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丝莱特 / 迈克尔·珊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之路》观后感(一):逃离生活勇气能力

去巴黎只是一种隐喻,代表了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世界,April是勇敢的,也是鲁莽的,面对真实惨淡的生活,她无力改变,最终的反抗是抛弃生活。

疯子数学家反抗了生活,却被生活恶狠狠的反击了。

而惠勒,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活,其实他只是个夸夸其谈的人。

房东和邻居的妇女,则是无法理解或是嫉妒April并期待她跌下来的一类人,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冲上去踩一脚。

邻居先生和房东先生理解April,自己大概却永远不会那么勇敢。

我觉得,生活并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乐趣需要自己寻找。假使真的有一天,除了逃离别无选择,至少要让逃离后有能力追求理想生活。

  《革命之路》观后感(二):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他们去了巴黎。

女主的心中有一匹野马,她无时无刻不想要释放自己,可是她把这个权利交给了男人,她的理性,固执,自尊一步步的毁了那一切,终于将她内心最深的浪漫压制住了。后来,她以为举家搬到巴黎就能挽回丈夫,最终挽回自己。耶茨的作品就是如此现实,如此让人绝望,没有另一种可能,比如当frank下班回到家,有最好的晚餐等着他,还有两个可爱孩子,他们欢快的奔向他的怀里。可是没有,耶茨告诉我们,没有谁,可以轻易逃脱生活逃脱生命意义的束缚,不是完全没有希望逃脱,是不能轻易逃脱,每个逃脱了的人,都带着深深的伤痕,女主付出的代价太大,甚至赌上了性命。

她清楚的知道,就算没有那个孩子,他们依然不可能再去巴黎,其实,她内心比谁都清楚,谁也不能怪那孩子,而谁又会去怪那个孩子,可是她,真正令他痛苦的到底是因为那个孩子害她不能去巴黎,还是她怕死了一个孩子带来的无休止的平庸人生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他们去了巴黎。有,一定有这种可能,John是唯一一个能够懂他们的人,在精神上确实是这样。可是,邻居的那一句,“不一定非要去巴黎……”他一次也没有说完整句话,这不一定是来自邻居的羡慕和嫉妒,或许这是耶茨或是谁,提醒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巴黎……不一定非要去巴黎……在你的位置找到自己,你依然可以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依然可以感觉活着也挺不错的。

  《革命之路》观后感(三):观后感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并不是只要口味差不多,作息时间差不多,不打呼噜,就能愉快的在一起。婚姻意味着同样的理想,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生活方式,革命之路虽然是西方人对婚姻的看法,但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且,因为国情问题,可能西方的婚姻更加纯粹一些,他们没有婆媳关系,只有纯粹的爱情问题,而往往很多人连两人之间的爱情问题都解决不了。
爱情的不可靠之处就是人类是一种善于隐藏自己的生物,爱情故事的开始都是美好的,不仅是因为新鲜感,更是因为对方所伪装出你所欣赏,所向往的东西。在April眼里,年轻的Frank是个充满活力的有趣的男生,在Frank眼里,April是个充满魅力,人群中一眼就能看见的性感女郎,有着美好的演员梦。就这样,他们走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April的演技并不能被观众认可,虽然Frank尝试安慰她,但她自己心里也清楚的知道,她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她提出了去巴黎,做一个普通文员工作,她希望能帮助Frank找到他喜欢做的事。在我看来,April是一个对梦想有种执念的人,她希望通过梦想的实现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自己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情况下,她希望能Frank可以做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证明她的生活意义,家庭主妇的生活并不适合她。在回忆家庭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对一起生活的房子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可是当想象中的生活成了现实时,她才发现,他们只看到了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枯燥平淡的一面,而这恰巧是April所不能接受的,家庭主妇的生活让她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他们决定去法国巴黎找寻新的生活。
一开始的计划过程是顺利的,他们甚至从这个想法中找到了久违的人群中的优越感,在一群小心翼翼维持着看似平静但实则枯燥生活的人们中,他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他们是有梦想有追求的。其实这个想象中美好的巴黎生活也不是不可能,只可惜Frank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其实骨子里是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他也有点厌倦一成不变的公司生活,但在老板提出加薪时,他拒绝不了这个高薪给他带来的更加稳定的生活,最终间接造成了悲剧的发生,April自行在家堕胎,导致大出血死亡,Frank搬离了原来的房子,独自抚养他们的孩子。原先的朋友邻居都选择遗忘这件事,继续过着原来的生活,用各自的方式战战兢兢的维持着现有的生活。
最终这场婚姻生活的革命还是以失败告终,没人说得清是勇敢的去追求梦想好,还是过平淡重复的生活好,中国其实有句民间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吧。

  《革命之路》观后感(四):谈理想别结婚

类似“婚前女性必看”、“你不得不看的十部电影”之类的标题,虽然大多数时候属于无中生有,但偶尔也会对一次。这一部革命之路是其中的一例。我的第一观后感便是——这是值得每位考虑要结婚的女性静下心来看看的。

你爱一个人,可以爱他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抑或浪漫主义、洒脱不羁,也可以爱他的稳定踏实、兢兢业业。如果是后者,结婚无妨。但若是前者,奉劝女性朋友们收了想要与他共度一生的心吧。任何婚姻到最后都会把夫妻中的其中一个变成陷于琐事的普通人。你在他身上看到的曾经的闪光点荡然无存。是他想这样吗?不,正是他所爱的人——你造成的,是孩子造成的,是对家庭的责任感毁了当初彼此看重的一切。到头来,等到丈夫为了家庭沦为生活与责任感的奴隶时,却发现他所钟爱的那个人不再爱他了。她爱的是曾经的自己。

谈理想别结婚,要结婚就放弃理想。钱钟书说得对,婚姻是围城。

  《革命之路》观后感(五):逃不开的中危

年轻人怎样避开中年危机?曾经想很严肃的去回答这个话题,甚至用经济学去分析下个人做为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值、减值、还有供需。但现在我觉得之前的这种严肃有点可笑,因为年轻人,你只要活着,就无可挽回的会成为中年,而危机就和你15、6岁时长的青春痘一样,总是会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出现。

最近看了部老片子——《革命之路》,迪卡普里奥和凯特饰演的男主和女主,也曾经张扬着青春、怀揣着梦想,拱卫着爱情与婚姻,但最终生活还是慢慢变得千疮百孔,这一个致郁系的片子,实质上是对千千万万人生活的一个抽象总结,它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看穿未来的魔镜。

  《革命之路》观后感(六):《革命之路》:不要往两边看,一直朝前走

这似乎真的不应该是中年夫妇看的电影。
         我邀请黎老师的时候,他摸摸我的头说:“我们好得很,绝对不会像电影里那样,看它干嘛---”然后他果然没看。在这方面他一直很在意,比如《爱乐之城》这种号称是怀念前任的电影,他是断断不会和我同看的,因为他觉得我敏感又小心眼,应该避免一切能影响情绪的东西。
         其实我们的境况比爱波和弗兰克要好得多。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生活得很幸福,人到中年,有车有房,事业有成,一切都看似有条不紊
 
       但不知为何,我特别能理解爱波,对她的焦虑感同身受。也许年轻时总是这样---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总觉得有个特别的开始,所以生活也应该异于众人。尤其是我和黎老师:你想,我们开始得多么轰轰烈烈我们的爱情从未沾染过金钱或者名利,那时候我们谈的都是梦想和激情,我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只注重心灵的契合,从来不关心现实。然后,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和大部分中年夫妻的生活轨迹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努力工作,抽空旅游...听起来就是蛮平庸的生活,实际上也的确是。
 
       所以爱波特别想逃离,去巴黎,去你渴望的地方,我们卖掉一切,换一种生活---巴黎成了她的梦想,成了她平庸生活中的唯一阳光,似乎去了巴黎就一切都好了,所有阴霾都会云开雾散。(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www.wenzhangba.com)
 
       但实际呢?我怀疑即便她去到巴黎,也无非是从一场平庸奔赴另一场平庸而已。说不定还会生出更多的龃龉:比如她可能找不到好工作;或者她的工作不足以支撑弗兰克闲在家里追求梦想;更进一步,即便她能够支撑,弗兰克到底有什么样的梦想?能去实现吗?很多人总是责怪生活的压力让自己丢失了梦想,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承认,得了吧,你就是个平庸的人,即便没有生活压力,你也实现不了什么伟大的梦想。把这些归罪于生活,总好过承认自己的无能。
 
       承认自己的平庸是最让人痛心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怀抱着许多梦想,哪怕说不出梦想的具体内容,但有梦想,似乎总比行尸走肉要好得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正是因为有这种虚幻的精神麻醉,我们才能忍受眼前的苟且。
       其实很少有人想到,你所向往的远方,也会是另一些人的故乡;而你所厌倦的现实,一定是某些人求而不得的。
       不是每个人都会写诗。
       即便给你一片田野,很多人也不懂得如何打理,最后只能杂草丛生
 
       爱波的死亡,不仅仅是因为不能去巴黎的失落,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绝望。在内心深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一个没有闪光点、没有天赋的话剧演员;一个拘禁在平庸生活中的家庭主妇;一个梦想去远方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在相互的争吵中他们仅剩的那一缕温情也已经消失殆尽,最后那个完美的早晨,就像回光返照的瞬间一样,照亮了他们整个惨淡的人生。
       她的路,到这里就断了;但是更多的人还会继续再走下去。别回头,别往两边看,也许路会走得好一点。生活在现实中却怀揣着遥远的梦想,那才是真正要命的事呢。

  《革命之路》观后感(七):你的巴黎在哪里

理想,现实,现实,理想,两者之间的差距要如何填补是值得一个人花上一辈子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如果是两个人,哦,那可能需要经历更多更痛苦的磨合。对于Wheeler一家来说,巴黎是他们的理想地,那里没有家长里短,没有流言蜚语,没有恼人烦人累人的人情世故,然而要抛下固有的生活模式,抛下手中已经握有的资源谈何容易,哪怕这种习惯和资源并不一定是一种让人幸福的因素,而是对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女主角可以说她很理想主义,甚至有些盲目的理想主义,但谁又能说她的追求毫无道理呢?男主角可以说他出尔反尔,面对追寻理想临阵脱逃,显得软弱,但是谁说这不是一种脚踏实地呢?现实生活,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观点和角度不同,视野和立场有别而已!

只是,当一场理想与现实碰撞造成的惨剧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离开事发地,但是生活依然在进行着,人们靠着对事件主人公的评头论足拉近着彼此的关系,以此为谈资打发着时间,而忘了他们口中谈论的曾经是他们最亲密的友邻。当然,在导演和编剧眼中,女性更爱好扮演这样的角色。

一对好友在泰坦尼克号之后再度合作,两人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凯特,从一开始的压抑,克制,犹如冰层下的岩浆在流动一般,终于岩浆喷薄而出,情绪的爆发,再到死心后的伪装去,矫饰,很饱满,很到位!

最后,电影完结了,问问自己,你找到你的巴黎了吗?你会为此而奋斗,抛下目前所拥有的,而奋不顾身吗?

  《革命之路》观后感(八):反思婚姻,依然将就

1、 摘自douban影评《交流的无用性----《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则否定了交流的意义,当两个人无法在一段婚姻中做出牺牲而达成某种平衡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希望两个人的生活能够按照一个人的意愿发展的时候,交流只能够变成辩解和争执,语言只能够成为自私的各种借口和责备。

2、关于堕胎的讨论,到底是谁自私。

一直认为生孩子对女人和男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双方对头一胎还是充满憧憬,那么男人若是还想要生第二胎,那么一定是在他在带小孩上付出的不够。男人可能会说,你生我养,我在努力赚钱啊,为了这个家甚至都在忍受一份那么无趣的工作。可女人付出的是她的一生好吗!

如果作为男人能说出小孩需要什么、家里缺什么、各种东西放在哪儿、小孩上学玩耍各种培训、换个大房子雇个保姆,那再来谈二胎好吗!

3、他们的根本分歧在哪儿

Frank根本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你跟他谈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自我的实现?抵不上一句老板的升职加薪。所以他们两个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除了分开,我觉得无解。

可能1955年的美国还么有现代的女权主义的思维,只有唯一的“疯子”能理解。

4、喜欢最后老头慢慢关掉助听器。以前依稀看过类似的笑话。

  《革命之路》观后感(九):《革命之路》:当你觉得生活快要窒息的时候......

01
小时候,我们都爱读童话。

故事从一双玻璃鞋开始,最后,公主和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到这里,故事便戛然而止。让看故事的人以为,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写童话的人,一定深谙夫妻之道,了解生活的真相。所以他们知道,故事只能在这里终结,才能有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

再写下去,就是种种难堪,各种困顿,背叛、怀疑、争吵、麻木、逃离......百般滋味尝遍,才有资格微笑着讨论生活。

《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令我们动容,可是美好也只能定格在杰克死去的那一刻,想象如果杰克最终获救,并与露丝结了婚会如何?

大概也是逃过了兵荒马乱,却倒在了柴米油盐;走过了青春激情,却熬不过中年危机。

昨天看了小李子演的另一部电影《革命之路》,讲一对中年夫妇面对生活中的困顿迷茫,做出种种抗争与拯救行动,最终失败的故事。

弹幕上有影迷调侃,这大概是杰克和露丝的婚后生活吧。

并非是质疑他们爱得不够深,只是谁不是带着憧憬笑着走进婚姻的?而到了最后谁又不是被生活的钝刀凌迟得面目全非?


02
影片一开始便是弗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与艾普尔(凯特·温斯莱特饰)一次激烈的争吵。

并不是什么大事。艾普尔的梦想是当演员,可是她的表演糟糕透了,心情很差,弗兰克想安慰妻子,却成功的激怒了她。

于是各种争吵,言语如利箭般射向对方,专门揭短戳痛处,怎么伤人怎么说,二人在高速公路旁差点打了起来。

相信这样的争吵,已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生活还是要继续。

他依然上班下班,是人群中木讷不起眼的一个;

她已经放弃做演员的梦想,有干不完的家务来证明她是个绝望的主妇。

不同的是,她的心中仍有不甘;

而他,似乎已经接受了现实的庸俗。

于是,她总是若有所思;

而他,和所有的中年男人一样,在公司混着不高不低的薪水,和新来的女职员玩玩暧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关于婚姻关系的电影。

并不仅仅是。

艾普尔总是在寻找出路,想打破这种一潭死水的生活。

她在家翻看旧照片,想到恋爱时他曾提到去巴黎,那是让他流连往返的地方。

她想起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但是现在呢,一个聪明有才干的男人,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他讨厌的工作。

她要拯救,要将自己和他从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打捞出来。

于是她提出全家搬到巴黎去生活。

他一开始觉得是儿戏,虽然他也曾想体验一切,真真切切的去感受不同的生活,不要像父亲那样庸碌一生。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

三十岁的弗兰克,早已没了当年的心境,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他考虑的是去了之后要如何生存。

他更想呆在舒适区内,一份工作干到死。

青春时的梦想,中年的他已觉得不切实际。

不过,艾普尔还是重新燃起了弗兰克的理想之焰,他们决定去巴黎,尽管他答应的时候,有些勉强。

当弗兰克满面春风的向同事宣布这一计划的时候,收到的全是讥笑与打趣。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们太疯狂,包括他们的好朋友。

但是他们仍然在为此做着各种准备。事情似乎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这时诱惑来了,弗兰克在事业上有了大的突破.正当本就犹豫的他摇摆不定时,艾普尔告诉他自己怀孕了,这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一心想逃离的她很崩溃,他却正好有了不去巴黎理由。

当他发现妻子想自己偷偷在家打胎后,二人的冲突再次爆发。

或许是报复,或许是想寻求安慰,艾普尔也出轨了。

她心如死灰,对婚姻生活已经绝望。弗兰克向她坦白自己曾与女同事发生的风流韵事,想激起她的嫉妒,她也毫不在乎。

他们又吵了起来,像两头困兽般互相伤害对方,艾普尔逃了出去,一个人在树林中穿行,直到黑暗降临。

夜色中,她回到门口,靠在树上默默抽烟;他在屋里,倚着窗户黯然饮酒。

无声的悲哀伴着音乐蔓延开来。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他来到厨房,她微笑着向他打招呼,询问早餐要吃什么。

我以为,电影该在此结束,才更觉意味深长。

他们两人深爱过,争吵过,也各自在婚姻外寻求刺激与安慰,最后回归平淡,不爱也无恨,一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才是生活展露出的最残忍的一面。

不过没有,他细细的凝视着她做早餐的背影,愉快的吃完了早餐,她替他整理好领带,他去上班,她自己在家打胎,大出血不治身亡。




03
这部电影看过后很沉重,中年的无奈与不甘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妥协与屈从也让人感同深受,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人悲伤。

很多人会觉得女主角是无病呻吟,不作不死。

我倒是挺敬佩她直面绝望、敢于改变的勇气,生活中很多的人最初都是有梦想的,但是最后都放弃了,任由自己成了灰扑扑的人群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只是她的方法和思路都有些问题,移居巴黎未必能改变生活的平庸。

不会游泳的人,换个游泳池仍然不会游泳;同样,生活没有激情,逃到月球也仍然会是一样。

问题的本质不在环境,在一个人的内心。

就像昨天连岳文章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去西藏可以得到救赎,事实上生活的答案不在西藏,而在你生活的地方。(戳这里看连岳昨天的文章:谁都有憎恨生活的时候)

女主角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最后编剧只好安排她死掉,不然就是疯掉。

生活中的我们,都有过理想,有些到现在仍然还有,只是要清楚一个问题:理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毁灭自己的,不能像女主角那样,用生命硬生生撞向理想,最后玉石俱焚。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总有一个要适当做出让步,抬头看看天上月亮的一个恍惚,或许就会错过地上的六便士。

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找准问题的命脉,然后对症下药;确定通往理想的方向,勇敢的逆风前行。


04
争吵见演技,两位主演的演技真是无可挑剔,小李子依然帅到无以复加。

影片的名字叫《革命之路》,是因为他们居住在革命路。

但我后来百度了一下革命的意思:“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我又联想到了“革职”一词中“革”的意思,女主角一直想改变生活的现状,发动了一场革命,却最终被“革”掉了性命。

有意思的是,每部好剧中似乎都有个画龙点睛的人物,就像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这部电影中也有个疯子,总是能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直指人心。

当男主角犹豫的时候,当他找借口的时候,疯子总能够准确的击到他的痛处。

这让我觉得,编剧还是站在女主角这边的,怜惜她,所以让她死的惨烈,而不是让她沦为影片最后那个唠叨到让丈夫关掉助听器的老太太。

剧中有句经典台词: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愿我们都有勇气和力量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革命之路》观后感(十):Stop talking about titanic!

评论那些提rose和jack的到底有没有认真看这两部电影?jack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And he will never give up.(至少他直到遇见rose一直如此),frank是一个一直都很迷茫的人,直到上司给了他机会才发现自己所谓感受生活的幻想根本比不上他在事业上的野心,尽管他一直看不起自己的工作。

而rose和April巧的是两个人都当了演员。但是即便rose已经变成一个一百多岁的老太太,她还是比April要迷人要果断。

我并不是想说rose和jack比April和frank好,谁知道他们的爱情遇到现实遇到家庭孩子的责任后会不会变质。

我想说的是,即使这两对恋人是由同样的演员来演绎,但是角色拥有的灵魂是完全不同的。

用revolutionary road比作titanic的后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爱情遇到现实和婚姻的悲观看法,嘲讽爱情,抖小聪明,是同时侮辱了这两部电影的行为。

至于stop talking的问题别的影评都写的很透了。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