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影评10篇
《大明劫》是一部由王竞执导,冯远征 / 戴立忍 / 冯波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两个,开头和结尾。通常开头吸引我看下去,结尾我会记住很久。
*
大明劫有着一个热闹的开头:开封告急,眼看城就要破了,然后呢?
按照正常商业片的逻辑,必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英雄于焉出世!——电影也是照着这个逻辑拍的,双主角配置,主角出现、主角二出现,他们将开始各自启程,直到有一天交汇、组成一个互补的团队,拯救天下苍生!
电影真的就是这么拍的!
第一个出现的主角叫做 孙传庭 ,第二个出现的主角叫吴又可。
孙传庭走马上任就铲除不好好打仗的总兵,然后练兵、屯田,经济武力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吴又可出现便表现出惊人的医道修为,以太医的身份游走天下,悬壶济世。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混进来一些很奇怪的东西,比如通常电影会出现的麻烦,通常商业电影又会让主角轻松或有点费劲、越来越费劲但终究解决掉这些麻烦。比如当天行者遇到暴风白兵,当蜘蛛侠遇上捣蛋鬼……
很好,当生活里被砸进来一个柠檬,就加点糖把它榨汁喝掉,所谓末世,所谓英雄莫不如此。
最后,两位英雄一个斩杀土豪劣绅,不仅完成屯田练兵,更加带兵出征气势如虹;另一个破解鼠疫的危机,不仅提前几百年提出隔离的概念,创下某经方更是一直被沿用到2003年非典时间,可谓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活出精彩,更令降临到大明的天劫为之一清。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能理解一件事情,这个电影相当商业化、节奏相当给力,故事非常完整;(说句旁白,看完这部电影我还被冯远征圈粉了,他的表演给了我不破不立的生动感,把一个普通人演活了!)
那么,这么好的电影,对于今天的烂片满地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怎么说票房也得四五亿吧——去掉两个0的话,这话倒是没差!
为什么啊?
这就要提到这部英雄电影与众不同的另一面了。
对于明史,我看的比较完整的那本书,相信和大家一样,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最后写了一句话,据说也是明史(不算南明的话)的最后一句话:
孙传庭死,明亡!
对于一部看过好几遍的书,这个结尾令人印象太深刻了!
我一早就知道孙传庭要死的话,那么无论他做什么都改变不了那件事——明亡。
那么无论他做得多么成功,无论他看上去多么正确,都改变不了历史。
无论他怎样智擒总兵、回收屯田、战胜鼠疫……都没用。
他越是英明神武,越像只蚂蚱;他越是蹦的欢,越是徒增我的感概。
知道结局太不好玩了。
《大明劫》影评(二):抗击明朝版“非典”的荡气回肠
《大明劫》一上映,各种影评纷至沓来,从历史、人文、朝政、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加评说,实际上这些定位都有些不准确。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医学科普片。故事讲述了流民起义、瘟疫横行的明朝举国陷入混乱恐慌,一方面,大将军孙传庭孤胆奋战,誓死保卫大明政权;另一方面,名医吴又可用医者仁心对抗瘟疫,两位英雄在乱世中用不同方式挽救每一个生命,捍卫大明江山。
这是一次明朝版“非典”的再现,本片从头到尾,给人们印象深刻的,不是开封保卫战的殊死搏杀,不是明朝宫廷内的权力斗争,也不是地主豪强的骄横不法,而是瘟疫肆虐、疾患病倒、尸横遍地的凄惨场景。
身为医官,吴又可在军营、在村庄、在集市这些环境里,他奋不顾身,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义举,以及他的独到中医学理论及其实践则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实实在在给我们普及了一次明朝版“非典”的病例、病理和医道。
笔者以为,本片以现实手法烘托电影主题,有借古喻今之意,片中关于瘟疫肆虐的情节与现实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交待,吴又可创作的《瘟疫论》中的用药方法,在这次明朝版“非典”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本片,很多人的影评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要从自然科学上入手。古往今来,很多学者研究封建朝代兴衰更替,总是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入手,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地球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应是第一位的,自然气候环境决定社会政治环境。
据现代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黑子活动进入“超级安静模式”——地球获得的光热急剧减少。这个时期,欧洲气候非常寒冷,而中国明朝正处于这一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极端气候造成欧亚大陆酷寒,还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全中国各地几乎连年遭旱涝之灾,欧洲、中亚两河流域和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地区,被冻饿而死的人口多达两千多万。
从1597年开始,明朝中国“小冰河期”效应开始发作——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两广,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颗粒无收。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
明国北部面临两大强敌——蒙古与满洲。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对南朝肥沃土地和物质财富的贪欲会无限地放大。
晚明一代,遭受外族大小入侵达百余次,为抵御外敌,明朝廷加大征收赋税的力度,引致民怨沸腾,纷纷揭竿而起,内忧外患严重损耗了明国的实力。
“小冰河期”的叠加效应,一是无休止的战争,二就是爆发鼠疫——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 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
疫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营盘死者不可胜数……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边防将士染病暴亡者多达数千人。
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明国都城北京。“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快速传染及病死率高等特点的形象描述。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直观描述。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疫情甚至使全家都灭了门。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传染之快,惨状之酷烈,亘古未有。
当时明帝国都城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过多,无人收敛,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有守军精锐6万,京营兵遭瘟疫,死2万人以上,其精锐又被太监选去护驾,登城墙的兵士大多羸弱多病,且朝不保夕,故而京城不守。
公元1644年,即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同年,北京处于大瘟疫之末期,为保住皇宫,朝廷采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神宗时期的建议,命令禁卫军围绕紫禁城点燃一百堆篝火,大火熊熊燃烧,从而有效地阻断瘟疫的空气传播。
明国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这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百万大军的进攻呢?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爱情故事大全 www.wenzhangba.com)
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这一时期明国人口急剧减少,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军队羸弱涣散,毫无战斗力,因此满洲清国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电影《大明劫》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极好写照。
《大明劫》影评(三):不加过多特效的历史,能有多么残酷?
《大明劫》确实是一部良心之作了,看得出非常用心。服装不是那种一味艳丽的影楼风,看得出和明制服饰还是挺像的,但是具体不是很懂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标不标准。
历史向的叙述,于是影片让人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真实得鲜血淋漓,真实得让人沉默。没有轻功水上漂一人敌万人的酷炫武术,而是兵士之间用命相博的真实与残酷,火器的部分没有用过多的爆破特技来表示,感觉更加真实符合时代。
剧情部分因为不是很了解明末的历史,没办法说他还原不还原,但是于我看来,很好地表现了明末王朝将倾未倾时的风雨飘摇和腐败污秽。
但是剧情中有两段让我觉得有点突兀看不懂,一段是遇狗对峙,一段是夫人突然救人。也许有隐含的深意?
《大明劫》影评(四):很遗憾的片子
看之前充满期待,因为在我所认识的那类文艺人群中,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是遗珠,绝对是部好电影,所以抱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心情,我开始看的电影。但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票房不高,那是正常的事情,这片子要是能大火,那才真的是见鬼了!首先从故事线而言,这部戏的故事完全没有抓住我,分分钟可以跳戏,虽然找来冯远征这样的实力派演员,但奈何故事本身撑不起来,虽然很符合历史真实,没戏说,可那又如何?还不是让整个故事没有吸引人的结构!剧本在这点上败了,那么多么努力也就毫无价值!其次,整部片子始终萦绕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布景和整体画面感都令人压抑!据说导演是参考《黑死病》特别制作成这样的!我想说,还能好好的看一部电影吗?整得人这么难受是为什么?况且这么难受过后,我也没有感受到那种末日的恐慌啊!甚至不如若干年前那部讲述超强台风的主旋律电影。失败啊!当然,最失败的还是戴立忍,我倒不是因为这混蛋台独而觉得失败,纯粹就是觉着这个角色被他饰演的完全就是失败到家了!整个一出场只会吹牛逼,说五千人足以平乱的文臣督师,原本在明朝那也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在戴的饰演下,似乎只剩下气急败坏!《大明劫》影评(五):人性的博弈
人性描绘的恰到好处,以顾为代表的豪强,不少拿好处的任琦,明最后栋梁孙传庭。 孙补国库,第一回合皇帝不理睬,第二回合礼貌的请顾等豪强为社稷募捐,被敷衍。第三回合用军队为后盾强行丈量核对田亩,顾指使任琦烧了官吏账本。至此孙传庭知道这帮豪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当日孙身穿甲胄赴宴,席间两个卫士绑着任琦出现,但顾是个老狐狸了“就凭任琦的一面之辞能证明什么”孙豪饮一杯酒大笑道,“是啊,一面之词并不能证明什么”说罢刀斧手已斩杀顾豪强。第四回合乱世之中鱼死网破。孙胜,但孙死于乱军之中,两次眼瞅完败闯军,都是天降暴雨惹的祸。名将的无奈,天要亡谁
不过我觉得整部戏的主题是表达吴的医道,《瘟疫论》不是盖的,达石饮在非典中发挥过奇效。吴在乱世之中行医同时念念不忘整理自己的《瘟疫论》,几次险象环生。第一次因行医开的药方迥异于平常,险些遭人诬陷,但还是被县令责令不允许在本县行医。第二次被几个流兵绑住,期间本着行医的本份不问是兵是贼对反民也要医治,次日凌晨几个兵士被一群流民击杀,本来吴医也得报销了,但是被昨日他照顾的那个反民拦住。第三次,与老师医道不合“药圣的方子还能有错”,而吴医根据多年经验明确的意识如今非常之时,不能囿于常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佛洛依德跟弟子卡尔荣格、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是夜,吴默默离开老师家。第四次,吴牵挂老师,去军营看望老师,谁知老师也不辛死于瘟疫。同时意识到军中疫情的严重程度。 第四次不日接受重担(接受自己可能不能活着出军营)解救军营疫情,在治病期间险些死于愤怒的不理解士兵之手。第五次被流民绑架去闯军解救疫情,那个曾受其恩惠的流民最终不忍心杀了他。第六次,孙要带其出征,被婉拒,夜逃,跟妻子孩子善终于西湖边。
最后再说下名将孙,名将都是杀人如麻的,名将是用人头堆起来的,无论后世如何评价这个名将。孙一直在杀人,还有一百多的瘟疫病号,带着不可,留在后方亦不可。借任琦的手杀之(不知情的任琦还以为自己戴罪立功的机会,明白过来已经晚了),最终任琦和病号们皆被火铳射杀。于此同时孙在设宴款待吴医。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善良的小伙被监狱长射杀。
《大明劫》影评(六):无
明崇祯年间,流寇四起,瘟疫流行,帝国满目疮痍,孙传庭临危受命,坚守潼关,迎战闯王,然而兵中将士懒散,兵器经久未修,粮草短缺,纵有一番舍身为国的豪情,但仅凭一人之力,也无力回天。
游医吴有可,因行医多处,治愈病患成百上千,对待瘟疫有自己的理解,并不像其师一样遵从伤寒论的经方治病,敢于挑战权威,提出了对瘟疫传播始末的解释,将病患按患病程度,分配在不同区域,臂上系各色布条,加之区分,施以汤药,缓解了疫情的扩大,作为医者,眼中只有病人与非病人,孙传庭屠杀病患控制瘟疫的行为让其心寒,看透了这乱世之后,连夜不辞而别,身为一介医者,王朝兴衰与我又何干呢?身在乱世,各有其宿命,我还是看我的病,行我的医,于这乱世中继续漂浮吧。
《大明劫》影评(七):末日的气息弥漫在整部电影里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叛乱四起,外贼频仍,孙传芳被寄予大任,前去缴费,结果遭遇瘟疫,请来游医吴又可治疗,略得平伏,人虽然保住了,但是兵饷、粮草和武器等,样样都缺。孙传芳虽然够狠够毒够气魄,但终究难以抵抗大势,死于沙场。崇祯自缢身亡,李自成熬了十多年,刚进北京就被八旗军击败,南明朝廷也没气候,起义军更自说自话,偌大中国,被眼十分的八旗军队打败,进而士人被收编,剃发易服,台湾孤悬海外,也被招安,吴三桂投诚再乱,终究是败。
如此一段历史,波澜壮阔,电影借助史上记录的疫情来展现。全片弥漫着一股悲痛之情,一股末日气息,是疫情造成的悲剧,是医生的无力,是朝廷将领孙传芳的绝望,是浓烟滚滚,饥荒遍地。这让这段改朝换代的历史充满了人道关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百姓怎么苦呢?电影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了。
密密麻麻的闯军没有面目,他们是正义的,是邪恶的,这其实无所谓。通过医生的眼睛,几个流民的哭诉,闯军的面貌清晰起来了,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无路可走的。
士兵这边也塑造了几个模糊的形象,虽然不够清晰,但那一点着墨,就可以看出士兵的无奈。逃避战乱,逃避瘟疫,逃避死亡。
医生也是无路可走,面对瘟疫只能尽力而为。就像明朝一样,孙传芳也是无路可走,只能拼尽全力,尽量做好。虽然最后疫情控制了,但看着那整装出城的大军,你感到的更多是悲剧,而不是壮观。
连那些地方豪强,连崇祯皇帝,都是充满无力,没落的焦躁,死亡的恐惧。
医道部分敌友,是病人就治疗,以生命为重,但战争不惜杀戮,以胜利为重。吴又可救活了士兵,转眼又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被闯军和官军同时争夺,但其实他们并不鸟他。
影片展现医生的无力,但其实着墨最多的还是朝廷,是孙传芳这个人物。
明之所以让人唏嘘,就在于它的改变太大了。明清易代,太多东西改变。中国王朝更替太多了,兴衰治乱,从有记载的商开始,一直到国民党,诸多改变中,商周之变,春秋战国之变,魏晋之变,宋元之变,乃至明清之变,清末民初,都是比较吸引人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思索历史的电影出现。
《大明劫》影评(八):除了「绣春刀」,明朝还有另一个修罗场
早前热映的《绣春刀:修罗战场》,又一次将观众带回了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制作团队的严谨和认真,从服装道具到剧本台词都带着高度的考据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