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修女传》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修女传》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02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修女传》经典观后感10篇

  《修女传》是一部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 / 彼得·芬奇 / 伊迪斯·伊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女传》观后感(一):谦卑和包容

当一个人在迷茫中前行,在痛苦挣扎,在信仰中游离,她是痛苦的,因为她怀着虔诚的心走进,抱有一颗善良而纯净的心,但是走进的那种生活越来越背离自己内心,越来越让自己感到挣扎,这个人就是路加修女。
她是叛逆的,有主见,有思想的,当这样的一个人和有着清规戒律、有着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有着各种无条件服从的修女身份冲突时,她分裂了,她痛苦着彷徨着。
当她对着自己的父亲说道,希望自己的父亲以自己为荣的时候,他父亲说不,他希望她希望快乐。在修女的这段时间里,路加是矛盾的、彷徨的、撕裂的、痛苦的。当最后清楚的看清自己后,他坚定了,修女的生活并不适合她,她是一个入世的修女,她无法做到不骄傲、无法让自己无条件的盲目地服从、无法在救死扶伤的时候因为五声钟响就停止手头的工作。
这是一个关于修女内心挣扎的故事,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当你走进信仰的时候,却发现信仰错了你会怎么办?是盲从还是毅然决然的抛弃?路加用了若干声的yes回应了我的疑问,她是清醒的、叛逆的、质疑的、正因为这样,她才最终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真正信仰。
其实生活的每个人都应该是路加,做一个有思想并清醒活着的懂得质疑的人,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这不是适合你的那可能就是错的,那就选择离开,因为death is a awakening。

  《修女传》观后感(二):有关于无法服从

有关于无法服从,内心的更加坚强的声音。关于无法避免的社会规范,正式或非正式;关于自己内心的遵守,某种意志或信仰。
路加或嘉比,所面临的角色冲突。
意志过于强大的人总是怀有疑问,不是无法信任,只是视生命过于庄严,无法以一个未检验的规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完成的是服从。自己一直无法理解的军人的角色,完全放弃个人意志,这种再社会化的过程,之前的社会化在体内留下的毒还不知如何点点逼出。骄傲,不服从,多情,还有真实仇恨,从嘉比到路加再到嘉比,每一步都,面孔清晰。这种挣扎,是否你也有过,路加只是总是说I should try.因为每一步都认真走过,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挣扎。心要滚动一下才能变成石子。挣扎自有万钧之力,叫人不苟且,不迷糊。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是在面对大天使干裂的双唇和渴望的眼睛之时,怎么忍心善良被不信任舍弃;在面对敌军入侵,身边的人的生活无辜的被改变,参军或牺牲,怎么甘心包容?如果褒贬失去分别,善恶如何报应?如果善没有分别,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面对生命,没有计较和分别,只是无法姑且概然的恶,看到敌军的护士不治而亡,就算没有狂喜,
至少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可以少一些伤亡。护士本是挽救生命的职业,但挽救的只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人的存在总有大过生物本能的意义所在。总要有善良和同情心。如果一定要救,应该不分彼此不分敌我。护士,教师,记者,这些职业是否应该没有国籍、性别、阶级以及一切的标签,如果分别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不公平。只是救赎人心之路如此遥远,该怎样在不满百的生年中减少人世间的苦恶?

  《修女传》观后感(三):修女传

可能这是赫本看上去最沉重的一部电影,不仅是命题,服饰也是最单调的。修女服,只有宽大裁剪的黑白两色。在这里,不再需要赫本漂亮的脸蛋。

修女说,我们选择来到这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希望得到重生。牺牲自己,牺牲一切,爱上帝,爱众生。宗教和人的本我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从现实世界来到宗教世界,意味着怎样的挣扎。出家,并不是世人那么简单的想法,超脱到自由的国度中去。

习惯不需要镜子也能整理装容。通常双手要放在衣服前襟的下面,除非需要做什么事情,否则不能让人轻易看到。为了表示谦虚,走路要轻声并靠墙。内在的绝对的沉默。也许这些我都做得到,但是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能和其他的修女产生友谊。我不理解,不理解这样怎么能做到爱众生?

佳比成为洛克修女的第一天,收到了病人们的鲜花,说她是最漂亮的修女。她在忏悔录中写到:我为自己因此而高兴感到羞愧。我想这些宗教的约束是为什么,与善性、博爱有什么关系?如果是我,将在忏悔录上写什么:求主宽恕我因感动而落泪。

佳比是个出色的护士,她因此得到人们的喜欢和尊敬并不是因为她修女的身份,是因为她善良的本质。修道给予她的是历练,教会她忍耐宽容,就像她经常所说的:“I'll try”。而她终究是她自己,是非常自主的,所以她始终都没能学会修女最基本的“服从”。她不理解修女与护士的区别,不理解为什么手术时要抛下病人中途停下来去参加教堂每日的祷告。

或许修行中的,人内心没有一刻是真正的安宁,都处在矛盾的挣扎之中。佳比的挣扎结束于父亲因战争而死。她无法摆脱对敌人的仇恨,终于决心不再当伪道士。神父说她对自己过于苛求。也许是这样,在这种自我的苛求面前,人人都是伪道士。

所以勇于正视,勇于面对自己才是可贵的精神,形式只是无意义的躯壳。佳比走进教堂,走出教堂都是自主的选择,这正是她的光彩,因为战争更需要护士,而不是修女。

穿修女服的佳比有圣洁的味道,特别是当她微笑的时候,这一点与赫本很符合。我对赫本的喜爱,正是源于她这种在西方女星中难得一见的东方神韵。

转而想到西方女性自主的开始,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玛格丽特的《乱世佳人》。也许手握钢笔的感觉比毛笔要好,对于女性而言,不再是柔软的哀愁,而是沙沙的犀利有声。提笔去战斗!

  《修女传》观后感(四):爱与服从

 按:这篇影评是我本学期基督教文明史课程作业的一部分,虽然是作业,不过一点也不学术,主要是针对电影内容做了一些个人的主观解释和讨论,比较鸡汤。为配合电影的修院背景,所引圣经据天主教思高版。
      1959年上映的电影《修女传》,由女主人公嘉比雅告别家人、为了实现自己医疗援助刚果的梦想而毅然投身修院生活开始。虽然影片的开场旁白朗读了福音书里的“变卖所有的来跟随我”(玛19:21)段落,然而电影剧情在此展示给我们的,似乎却并不主要是《玛窦福音》中那位富人所面对的天国与尘世财产的冲突。毋宁说,嘉比雅与家人告别时的决绝,与家人对她离去的决定感到的不理解、不舍乃至悲伤愤懑,更容易让我们回想起耶稣这一段著名的话:
       “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为把平安带到地上;我来不是为带平安,而是带刀剑,因为我来,是为叫人脱离自己的父亲,女儿脱离自己的母亲,儿媳脱离自己的婆母;所以,人的仇敌,就是自己的家人。谁爱父亲或母亲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爱儿子或女儿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不配是我的。”(玛10:34-38)
       耶稣的这一段言辞激烈的教诲,历来在解释上颇多争议。然而后世的多数教派和学说都不会将这一段经文偏激地理解成对家庭本身的否定和对家庭斗争的鼓励。毕竟,耶稣来到世上是要用爱来成全律法的,只要避免了解释上的断章取义,人们就能很容易地发现他并不想废除孝敬父母等诫命,更不想宣扬家人之间的仇恨和敌对。虽然如此,这段话仍然清晰表达了一点:对耶稣而言,爱主这一诫命是至高无上的,与之相比,家庭情感无疑应该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修女传》里的嘉比雅,一开始似乎便是这样做的。然而在她父亲看来,虽然嘉比雅弃家修道的意愿非常决绝,但正是这一点背后的性格因素让她很可能不适合修院的信仰生活:嘉比雅从来都是一个“有主见”、甚至“固执”的人,而修院却是一个“规矩”的世界。
       修院生活的“规矩”,就像一张巨大而严密的大网。这些规矩渗透进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再小不过的细节:听到钟声必须立刻停止手头的工作;禁止不必要地开灯;两餐之间如需饮水必须获得允许;说话必须代之以手势;走路要靠墙走以实践谦卑......正如嘉比雅初入修院时院长在讲话中表达的,这里的生活由无数小事组成,而一个好的修女就是一个每分每秒“live the rules”的人,一个出于对天主的爱而始终服从、实践谦卑的人。在院长看来,服从规矩,不仅仅是服从一套繁琐而形式化的日常要求,而是带着爱和谦卑通向自身完善、与神合一的努力。这种谦卑的服从所要弃绝的,则是影片中新入院者们学习修院规矩时,写在黑板上的“骄傲”和“自我意愿”。
       出于爱,绝对地服从修院规矩,在服从中克服骄傲和自我,这就是修院生活方式的核心概括。这一维系修院共同体灵性生活的根本逻辑和它的极端性,在路加修女参加医学测验时发生的一个插曲中最极致地显露出来。当路加在告解中坦承自己出于骄傲对宝琳修女不够友善时,聆听告解的修女竟然给出了这样的补赎方案:路加应该故意不通过测验,好让比路加远为逊色的宝琳能够通过,实现后者去刚果援助的梦想。只有这样,路加才真正实践了服从和谦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方案无疑是极不合理的。路加最后没有服从这样的方案,虽然她和宝琳都共同通过了测验,但路加的刚果之行却被院长以宗教德性尚需锤炼的理由阻止。这种表面上毫无道理的安排,其实正是服从与谦卑的逻辑的最终结果:抛开一切外在因素和理由,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弃绝自我,绝对服从。正如耶稣所说的:“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玛16:24)然而路加显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绝对、这样“不合理”的服从,还能同时成为一种爱的行动?修院内的生活,就这样以这个插曲结束了。
       而正是在随后新的环境中,修女路加通过照顾精神病人的经历,第一次明白了服从与爱的真正意蕴。在我看来,路加修女照顾精神病人时遭遇的那场事故是整部电影真正的转折点。一位精神病人希望路加修女能够打开她的房门,给她送一点水,她对路加说,她真的很渴。在此之前,其他修女早已告诉过路加这里的“规矩”:除非有有经验者陪同,无论如何都不能开门。然而路加的爱心和善意使她再一次打破了规矩。她开了门,却遭到了一场预谋的攻击。在遭到攻击时,路加不助呼喊着:“天主呀,天主呀。”而在遭到攻击后,路加不断悔恨地重复说道:“骄傲,不服从!”路加悔恨的声音,代表着她开始明白了为什么爱必然是一种服从,而不服从的爱只能是一种成问题的骄傲。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一厢情愿式的想法,而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出来的东西,它必须努力跨过个体的边界、到达它的对象,才能成为真正的爱。而使爱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纽带的,正是一个共同体或一群、几个乃至两个共同生活的人,在长期的共同经验中形成的“规矩”:这些“规矩”不是外在设置的死板规定,而是特定的人群在经验中逐渐生成的“相处方式”和爱的方式。精神病院的修女们通过长期的看护经验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才是真正对病人们的真正关爱和照顾。而路加却不服从这些规矩,她的爱心也成了一种自作主张的抽象的爱,一种被自我激情所封闭的意愿。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要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玛5:17)既往的解释往往更多地强调,耶稣用爱来成全法律揭示的是爱对于律法的必要性,没有爱的律法只能堕落为一种伪善甚至残暴,正如基督教视角下的法利赛人一样。然而这样的常见解释却往往没有注意到耶稣教诲的另外一面:正如律法需要爱来赋予其生命一样,爱也需要律法来让自身获得现实性。没有一套现实的律法,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规矩”或“方式”,爱就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言辞。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爱,但这样的爱却往往因为无法跨过个人的边界,从而到达不了他者。这样的“爱”,非但不是爱,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意愿式的骄傲的罪。那么,如何让从个体出发的爱,悖论式地克服横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深渊,成为一种使人们合一的现实纽带?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耶稣才传达了“绝对服从”的教诲:
       “我却对你们说:不要抵抗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若有人强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两千步。求你的,就给他;愿向你借贷的,你不要拒绝。”(玛5:39-42)
       这同样是一段颇具争议的经文,在今天,很少人会仍然坚持根据其字面含义解释它的实际教导。然而它却有力地传达了一点: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从而也因此成为普遍的。服从,意味着从个人的自我意愿中走出来,进入到他者的世界中,一起形成一个爱的整体。面对不同的人,爱要求人们在相处中服从不同的“规矩”。修院里的修女们通过服从修院规矩,满全了修院这一共同体的灵性生活;精神病院的看护们通过服从他们的规矩,成全了对病患的关爱与照顾。在刚果,路加修女再次进入了新的“规矩”之中:在这里,繁琐严苛的修院律令不再限制着人们,殖民地的空气洋溢着轻松自然的气氛,新的修女负责人宽容而富于理解。似乎在这里,路加终于实现了她最初的梦想:她能够倾其心力地通过医务工作,来帮助当地的人们。
       然而路加在刚果的境遇真的仅仅是她“最初梦想的实现”吗?她之前的修院生活是否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单纯手段或中间性经历?也许并不这么简单。经历了既往的修女生活后,路加的所作所为早已不再仅仅出于她最初踏上弃俗修道之路时的“固执的主见”。路加的医务工作已经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心灵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服从,和在服从中践行真正的爱。这一点,从医生与路加充满纠缠的对话中能够鲜明地体现出来。医生像路加的父亲一样,认为路加的性格是“有主见的”,而且是“worldly”的,因此她不该回到修院的高墙之内,而是应该通过此世的实践工作来实现她的理想。在对医生的最初回答中,路加却坚持她应该将感染肺结核的真相报告院长,回到欧洲,而这样做的原因是“服从”。“服从”的精神,已经替代了原本一厢情愿式的个人意愿,成为了路加各种行为的普遍底色。这一点,医生是无法理解的,他不断坚持用自己对路加的看法试图说服路加,却也因此注定无法理解路加被基督的服从之爱充满的心灵世界。
       但是,服从的爱也不得不面临它固有的困境。服从的对象,必然是一个特定群体的“规矩”,但这不代表这些规矩之间不会存在冲突。路加在刚果的出色表现使她受到了当地院长的赞许,这一新闻被欧洲的主教知道后,他却认为路加“过于凸显自己”。刚果的修女负责人在得知路加在欧洲的修道院院长不允许她接触当地原著民时,也只说了一句:“我们都要经历失望”。两种服从、两种规矩在一个个体身上碰撞、冲突,有时其结果似乎只能是无奈的失望,而这正是一个人在学会了耶稣那绝对服从式的爱后,所仍然面临的根本困境。服从了一个,也许必然意味着不能服从另外一个,当这种矛盾处境呈现时,普遍服从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消失了。在影片的结尾,路加在听闻父亲死讯后,再也无法抑制复仇的渴望,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修院。她给出的个人解释正是:完美的服从,绝对的服从,如耶稣一般的服从,她是做不到的。然而耶稣本人何尝在他的一生中做到了他所呼吁的绝对的服从?他从一出生起就在拒绝服从黑落德王对圣家的迫害;他从未服从过那些不听他教诲的城市;他也从未服从于法利赛人们的要求。他在客西马尼园祈祷时说:“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你的意愿吧。”(玛26:42)他最终服从的,是天父的意愿,是为他安排好的成就救赎工程的受难之路。而他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不服从,才实现了自己的受难和对世界的拯救。
      在影片的最后,嘉比雅宣布自己不再服从修院的规矩,不再继续修院的生活。然而无论嘉比雅本人如何理解她的决定,微妙的是,正是通过这一行为,她弥补了自己一开始对家人、对父亲的不服从。这部一直在重复“服从”和“爱”的电影,似乎到这里才如一个圆圈一般回到最初的起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服从的爱也在路加身上达到了真正的完满。虽然必然伴随着牺牲,但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根本性困难:我们可以用服从来成全爱,但当我们面临服从与爱的矛盾时,我们却只有在选择时刻诉诸自己的道德勇气和明智考虑,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离开修院、投身战争之时,嘉比雅最后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圣号。它也许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纪念,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全的象征——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留下的最后的话:“完成了。”(若19:30)

  《修女传》观后感(五):不要压抑本心

差点没看下去……
按照佛法,尘缘未了、六根不净的人,进不了真正的佛门,同样的道理用在这位修女身上也是一样。大多数人信仰宗教,求的是一种心理支持和寄托,而非大彻大悟。这个姑娘想要成为修女,不是生活受了打击,就是脑子坏了不懂生活,还扯什么“我非常快乐,愿你们也能获得同样的快乐”,明明连爸爸和生死都放不下。献身上帝,并不等于献身人类,献身人类的方式有很多种,献身上帝只能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清规戒律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不适合有理想有激情的人。所以这部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年纪轻轻,要选择符合自己本心的事情去做,压抑天性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姑娘你这是何苦捏……

  《修女传》观后感(六):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服从,守贞,神贫是否是通往与主结合的唯一路径? 看完电影,路加修女放弃了修道身份,重回世俗生活。此时的她,对于服务工作应当已有了自由意志,个人认为自由意志下的皈依与信守才是最终爱人爱主的表现。在影片中,有一幕是路加在听候吩咐时,老修女说了一句话:你只是一件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直到你的灵性得以升华。 那这里的灵性升华该如何定义呢?是继承了爱的旨意,突破工具的束缚?还是认知上全部认可教义,不再反抗?对于老修女而言,服从是第一准则。也许是受限于修女身份的设定,在进行世界性援助时,不得怀有政治倾向,遵守戒律,遵守教义,一心服务才能让这个工作在过去及将来能既定传承中有条不紊的进行。毕竟在一个封闭式的空间中,除了对思想要求达到统一外,执行准则的唯一性也是利于控制局面的有效方式。只能说,对修女这一专职工作而言,老修女的要求并没有问题。 然而回到原始疑问,要想与主结合,传承爱意。并不只有成为修女一条路,在成为修女的过程中,足以让我们对如何爱人,保持热情这件事情有了认知,这正有助于未来将此作为人生准则最好的药剂。

  《修女传》观后感(七):从信仰看《修女传》

一、修会的成圣观
《修女传》有很多台词和情节都反映了这所修院的成圣观。有意愿加入修院的女子都要经过历时很长、很谨慎的自我检验,以此确认她们是否与这所修院的成圣观一致。首先是操练她们外在的静默,比如晚祷之后到第二天早祷之前不可以说话,除了工作以外不可以闲谈,关门的时候动作要轻等等。修院认为内心的静默是为了保持与上帝持续的沟通。其次是操练她们内在的静默,她们必须舍弃自己的意愿、回忆和对世俗的留恋,保守内心清洁宁静。当我们看到修院这样的生活方式时,会自然地以为她们的信仰生活在于出世隐退。但从影片的台词可以了解到,修女的生活并非在于出世隐退,而是在于牺牲,这种牺牲也是对基督的跟随和仿效。在操练静默的过程中,修女们不断发现和克服她们的缺点和欲望,操练谦卑,朝着完全人的方向努力,最终与钉十字架的基督连结。或许有人批评,修院这种让人放弃七情六欲、必须完全顺服的方式太不合理,但实际上修院给人充分的选择机会,从入会到初学生、到保守生,再到三年的誓愿,最后是终身的誓愿,如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自己的成圣观与修院不符,就可以随时退出。有些修女认同“神贫、守贞、顺服”能够很好地操练敬虔,她们就留下来乐于做一名修女,而有些人,比如路加修女,常常质疑这种方式,她与这所修院的信念不同,便不适合在这里做修女。正如院长所说,如果有人不认同通过操练谦卑实现与天主的连合的方式,她就不属于这里。
影片展现了修院以认罪、悔改和补赎的方式操练修女们的品格,这一切的过程都在规定好的礼仪之中,或者说,修女们的生活就是进行中的礼仪。她们按照次序走到中间承认自己的过失,再由其他修女提出善意的指正,然后由年长的修女指示她们如何做补赎,最后按照规矩执行补赎。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开诚布公地认罪悔改,不会遭到她人的嘲笑和另眼相看,她们的补赎也是按照所定的次数与方式,这都使认罪、悔改和补赎的过程十分庄重合理,减少了过程的尴尬性和羞耻感。
        另外,修院的成圣观虽追求完美,但没有完美主义,修院对人的罪有很现实性的认识。院长对新入会的修女说,牺牲自己、克服欲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一种对抗本性的生活,是为了自我完善而永无止境的挣扎,但唯有以爱为出发点的时候,才有可能做到牺牲。当路加修女因挣扎而忧愁痛苦时,她说她向往有一天能够达到那种宁静的境界,服从成为自然,挣扎终于结束。而年长的修女说,根本没有那样一种境界,在成圣的过程中必然会挣扎,但过刚易折,虽然不能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但不能让罪恶感和懊悔感毁掉自己,过分苛求完美会使人挫败灰心,失去快乐,而一个不快乐的修女注定是失败的。
二、传统神学与世俗神学
        从表面上看来,路加修女离开修院是因为她叛逆的性格无法忍受顺服的生活,或是因为她父亲的死而引起的仇恨无法消解,但根本原因在于路加修女与修院的呼召不同,修院背后的理念倾向于传统神学的救赎观,旨在脱离世俗、接受天主的超自然恩典;而路加修女更倾向于世俗神学的救赎观,通过帮助、救护弱势群体而事奉天主。有一句台词很好地暗示了这一点,路加修女说,他很仰慕佛图那提医生,她常常想,当他开刀的那一刻,一定离天主很接近。笔者在网上看到的影评大多认为路加修女后期质疑宗教信仰,认为这部电影是对天主教灭绝人性的修道生活做出批判,但笔者认为,路加修女和修院的张力并不在于是否相信天主,或是修院的规定是否灭绝人性,而在于人到底要选择通过怎样的方式事奉天主,是按着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改变世界,还是通过操练完美的品格、将自己纳入修会,以群体的方式发挥影响力。 她们虽有同样的目标,不同的人却选择了不同的路。对于路加修女来说,教堂的钟声打断了她对患者的关怀与救治,但对于其他修女来说,规律的信仰生活是她们的坚固保障,她们依靠天主的爱来牺牲自己、服事别人,教堂的钟声是天主对她们的呼召。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抛出了两种选择,似乎二者都有其合理之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呼召为何,也许天主正是使用不同人的不同呼召成就不同的服事。
三、修会的宣教观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修会在刚果建立了教堂、医院、学校,她们帮助当地人的建设、医疗和教育,和修女搭档的医生是非信徒,她们的助手戴着巫医给的护身符,似乎她们并不急于使当地人皈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修女不是在用言语传达信仰,而是用行为影响周围的人。从入会起,她们操练舍弃自己的自由、意志、回忆和对物质、朋友的依附,以至于她们在刚果的时候,可以忍受炎热的天气,艰苦的物质条件,孤独的人际环境,面对当地人和白人的调侃也可以泰然处之,甚至舍己到一个地步,可以为当地人毫无怨言地感染麻风病、遭到谋杀牺牲性命。如此就可以理解,修院对修女的差遣如此谨慎,是因为拥有成熟品格的修女才能在刚果那样的环境中坚持服事别人。但这并不是说,修院的方式是唯一最好的方式。路加修女离开刚果的时候,火车车厢里都是当地人送给她的鲜花,与她合作的医生也目送她离开,可以说因着她个人对于刚果的奉献心志,她比其他因服从差遣而来到刚果的修女更加倾尽所有、竭尽全力,也因着她的专业能力和事奉领域的完美结合,她的工作十分出色。遗憾的是,当时作为一个单身女性,没有机会只身跑到外国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不得不通过加入修会来达到目标,不然路加修女能在刚果做更多的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修女传》观后感(八):她生来便不是当修女的料

  未看《修女传》之前,对修女的印象来自于电影《音乐之声》。里面的修女玛利亚天真浪漫,爱唱歌爱玩耍总会误了时间,也会在修女院这么肃静的地方慌慌张张跑跑撞撞,院长不喜欢却也只是觉得她不适合当修女。当她因为情爱之事郁郁寡欢时,院长开导她不要逃避,因此促成良缘。
  但《修女传》里的修女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当修女就意味着放弃之前拥有的一切,放弃亲戚朋友放弃过去的回忆,一心一意对待耶稣一心一意对待苍生。
  女主嘉比儿因为热爱护士事业希望为刚果尽些绵薄之力而进入到修道院学习,她下的决心之大连她父亲都感到惊讶,告诉她随时能够回来离开修道院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最亲的人往往是最了解她的人,她父亲明白她内心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她的顽强她的自我都与修女这个身份格格不入。但也正因为她是个有主见的姑娘,所以她决心去做的事没有回头的可能。
  为什么说她天生就不是个当修女的料,因为天主教的要求本就是灭绝人性的,要求修女们没有一点自我,也因为她的爱心她的自我使她不能做到完全的服从。
  她的确是尽力去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的,尽量以手势代替话语,把手放起来,任何时候都怀有一颗谦卑的心,忏悔大静默她也都在做。与过去的一切分离,本就是极为过分的要求,更过分的是她要因为一点点的骄傲,一点点的喜悦,一点点的虚荣心而忏悔。也因为她对自己的要求甚高,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忏悔。
  她尽力说服自己当一个好的修女,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修女院公平对她了吗?她在显微镜下长大,分辨各种细菌自然要好过他人,帮助别的修女更是件好事。但院长希望她故意不通过测验来表现她的谦卑之心,她的心该是在这时开始动摇的。测验结果出来后,因为她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谦卑之心而被送到一个精神病医院当护士,之后才被派送到刚果。
  她在刚果遇到的一切也让她开始质疑天主教所要求的是否就是正确的。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总能看见她内心的挣扎,他知道她并不适合当修女,从一开始就不是。他和她聊天讨论,总是会让她忏悔,他看得见她的挣扎却看不见她忏悔时的痛苦。他大概就是那个让她看见自己内心的那个人,无论她有多抵触。
  年长于她的修女被黑人打死,当地的习俗是把凶手抓了喂鱼,而天主教的要求是宽恕,甚至不能生气。后来战争爆发,身为护士的她们需对受伤的士兵一视同仁,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另一个见习修女偷偷为地下军帮忙,她从刚开始的劝阻到之后的帮忙。这是她第一次在行为上心理上与天主教背道而驰。
  如果以上种种都只是她离开天主教的导火索,那么他父亲的死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敬爱的父亲被敌军扫射时枪杀,而那时,她的父亲正在救死扶伤。她怎么可能做到宽恕敌人,甚至见到敌方伤军时还要一视同仁地救助她们。谁能做得到?
  终于正视自己的内心离开修道院请求还俗,换上自己的衣服,有了喜怒哀乐,有骄傲有自豪更多的是坚定。和她父亲说得一样,离开修道院一点都不丢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