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好的一天》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美好的一天》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07 21: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好的一天》经典观后感10篇

  《美好的一天》是一部由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亚执导,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欧嘉·柯瑞兰寇 / 蒂姆·罗宾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一):局外人

    或是正义,或是私心,他们只是有勇气的另一群蝼蚁,想驱散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争的阴霾,可惜自始至终,他们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局外人。
    一次井水被污染的危机,一条能吊起肿胀尸体的绳索,黑色幽默的开局,无法逃离维和部队和当地明争暗斗派系政治角力形成的漩涡;他们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东奔西走,笑看不知何时降临的死神,稍不留神就会坠入的陷阱,自嘲的口吻驱不散眼中的惊恐。他们想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只是无论失去双亲的少年、罔顾地雷放牧的妇女、驻守岗哨的青年,都只会静静看着他们这群“闯入者”小丑般努力的模样。
    他们有自己的神谕,有自己对命运理解,有自己觉得重要的价值,所以他们会看见黑市倒卖水源的商贩面露笑容,会把得之不易的足球卖来换钱,会跟着牛群的指引踏过荒凉大地。
    最后,雨水解救了水源枯竭的危机,解救了要清理难民营堵塞排粪管道的窘境,努力过后的苍白让人笑不出,战火后的破瓦残垣,他们渺小得就像一群各自逃生的老鼠。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二):一点也不美好的一天

丝绸之路电影节这几天有很多部电影分散在西安的各个电影院,还好有一家离自己很近。今天看的第一部是西班牙拍的《美好的一天》,当然这个名字是反的,这一天一点都不美好。陷入战争的巴尔干半岛某地,几个NGO的工作人员面对一件在我们日常看来本来很好解决的事,却因为当地武装、维和部队以及各种势力和问题的干扰而无法解决。虽然音乐基本是轻松活泼或稍带些摇滚的,虽然里面有个话痨,虽然有很多看似幽默引人发笑的场景,但越到后来我却越心酸,甚至心塞。当战争和难民问题只是在国际新闻上出现,或只是以群体面目出现时,我们越来越漠然,因为离得远且与自身无关,但看到这样以个体呈现的难民出现时,他们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很心痛了。他们也曾有美丽的家,那个被炸的村庄还是能看到过去是多么美丽,家中小孩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小孩的父母在照片中是那么年轻美丽,但因为民族纷争,隔壁邻居就可以往这家扔炸弹,只因为身份突然不同,要划清界限。我真的不太理解这种暴力的宗教战争,一个国家的人互相打仗,而国外的维和部队需要介入,但在很多问题上却只能眼看着发生绝对不能插手。明明知道如何获得清洁水源,但只能看着也许是污染水源的人高额卖水给平民发黑心财,却无法干涉。开车遇到路上出现的动物尸体不敢开过去,因为尸体是被拖过来的,尸体里或左右可能买了炸弹,只能靠运气猜哪边是安全的。小孩子之间抢东西,大人却也不敢贸然去帮忙,因为霸道的那方小孩会突然掏出一把枪。这样的生活真是让人绝望,但无论多么绝望,他们还是努力生活下去。还好,最后那场雨解决了一直无法解决的那个问题,让人内心稍微舒服了一些。但这只是电影,真实的生活比演的更让人难过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三):完美的电影

与电影名字相辉映的评价应该是完美的电影。
用逗比幽默驱赶战区阴霾的乌鸦嘴同事,象征着天真善良的法国女孩和尼古拉,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用的翻译,有那么一腿关系的男女主。在这美好的一天组成了这个去哪哪不待见,做事处处受牵制的援助小队的日常。任何“问题地区”本地人永远有比外人更好的生存方法,即使是狗。
社会就是最复杂的难题,所以历史上有野心的聪明家伙都是在做政治方面的事,政治就是管理社会。战区的社会文化则是最复杂的难题,在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这个世界一小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Developed半个世纪之久(至于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当然也是取之于战争)。Developed这个词组成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一个人发达意味着ta生活富裕可以享受一些必要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一个国家发达说明这个整个国家的人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梦想”,比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好坏分明...
那部分未达到Developed国家们当然是一个个争相报名成为发达的一员,其中有两条捷径可走,你的国土大(本土资源)那就大力造人大力开发,保护环境?留给下一代想吧,没有尊严的生活想什么都是妄谈。手里没有这颗球(本土资源)的国家们时时盯着哪些手里有球却瘦小的家伙,抢来就是了!援助小队的本意是帮助住在那颗球上的居民,在如此敏感环境下更好的生存。事实是一开头这个想法就被那个沉在水里的胖子砸了下去,逐渐明白绳子不可以乱用,因为那是珍贵的自杀用品;在战区活下来的人都是恶狗,他们懂得避开比自己还凶的事物,抢夺弱者的东西填饱自己的肚子;畜生和人的区别是,人可以被当作合法的陷阱布置;扫雷的最佳方法是赶着靠(cow),嘴里骂着靠(f**k),边跟着走。人家电影结束都是雨过天晴美好的一天偏要下雨,下了雨后操心了一天的胖子自己出来了,不关任何狗屁法官的鸟事。
第一评论占个沙发,口气也是跟电影学坏了,所以有点口黑,但并不是说去帮助他人是件错事也不是在否定什么。总之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来看看,至于怎么判定一件事的好坏留给政治家去说。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四):这是政治隐喻不是黑色幽默

       整部电影都在探讨一个伦理问题:当我们看到世界上的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置之不理还是出自己之力去干预。
       这个问题由小孩尼古拉的球做了集中表现:第一次,他的球被抢走,主角选择置之不理,因为据他多年的国际救援经验来说,他没有介入和改变的权力,一个外来者在本地纷乱复杂的关系之中根本看不清世界。影片一直在体现这种无力感,用捞起fat fuck做主线,用尼古拉做支线。一条简单的绳子都是复杂的。第二次,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角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他背弃自己的信条直接抢走了大孩子的球,用灵长类动物的本能拿起石块威胁对方。但这次却是尼古拉自己的选择。这是一记无声的耳光。这可以说是一次情绪的宣泄,但也是一个寓言的完结:为什么不可介入。
       本片可以说是第一世界国家国民对当下第三世界国家或者流氓国家的态度:公义介入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对当地绵延百年间的社会民族矛盾的迷茫。第一世界的普世价值受到了这些国家落后思维的挑战——简单说来,第一世界的人跳脱出了生存的困境,做事的排序是“什么事更符合道理”而第三世界国家的排序是“什么事能让我摆脱现存状态”。好像北京的街头,骑电动车的快递员无视死亡危险的猛闯红绿灯,奥迪车开上了人行道,被人指摘的时候,还异常的惊讶,仿佛这本来就是应该的事。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并不认同本片的看法。可以说是情感上不认同,虽然觉得说得是事实,导演也知道提出这样的观点谁都不会认同,所以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提出来,用模棱两可的总结和插科打诨蒙过去,这大约就是现代人的写照吧:想说什么,都会得罪一堆人。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五):被战争篡改的人们

(文/杨时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它们似乎绵延不绝地发生于某些远离我们的国家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国发现了一具尸体。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武装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在更多人心中,战争以暴力作为开始,以某一方胜利而就此告终,但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六):每个美好的一天

早起看完了这部《美好的一天》,从一开始的沉闷索然差一点就要放弃,到渐入佳境的紧张情节,到最后的意外欢喜。啊哈,原来这部片子的痞味儿其实在后头。
绳子vs狗
故事背景设在巴尔干半岛上,开场镜头就是国际援助组织成员Mambrú正在打捞一具泡发在居民饮用水井里的尸体。可是尸体还没着陆,绳子就给绷断了。为了恢复这口水源,一伙人不得不在24小时之内完成打捞任务,不然水井就要报废。
B和翻译来到了本地的商店要买绳子,可是商店不卖给他们,理由是要留着绳子给上吊自杀的人用。他们来到了守城的士兵那里,看上了他们用来悬挂国旗的绳子,士兵见状连忙say no,因为在战争的年代里,降旗就表示投降。
同行的小男孩说他知道哪里有绳子,结果跑进村子一看,可那绳子是用来拴恶狗的。一伙人原地犯怵地看着小男孩,小男孩立马不高兴了,我告诉你们哪里有绳子,狗是你们该解决的问题,我又没做错。这条唯一活过战争的生物连吃了三根打饱了镇定剂的香肠都竟然依旧生猛,简直霸气到底。
邻居vs敌人
来村子的路上,小男孩告诉大伙儿村子是个没有居民的荒村,他父母因为战争逃离去了更和平的地方,把他送去爷爷那里寄养,等战争结束就会来找他。
Mambrú答应小男孩帮他从危楼里找出他的篮球,进了屋子才发现小男孩的父母已经双双吊死在里头。屋顶有被地雷炸过的痕迹,残缺了一大块。通过主角们的对话,这应该是邻居们做的。在战争开始之前,穆斯林是邻居;战争打响以后,穆斯林是穆斯林。
最后他们放下了尸体,抽走了绳子,带它去更需要它的地方去。我很喜欢这个的一个寓意:解开对死亡的束缚,让它去拯救更多的生命。
男人vs女人
Mambrú和同行的女队员曾是情侣关系,所以一路上少不了各种纠缠不清的尴尬拌嘴和故意抢白,还有来自同伴的摊手看热闹。B是团队里当之无愧的滑稽分子,你也绝对想不到他还演过另一个多么AMAZING的角色。
他们在绕路回程时被一头cow(靠!)堵住了前路,显然有被人为拖动的痕迹。考虑到可能遇上地雷埋伏的危险,他们决定原地等待救援。于是漫漫长夜里袅袅升起了一场男人和女人的对话。
女人质问男人不随身携带女友的照片,对感情随便不上心;男人反驳照片跟感情有什么逻辑,掏出钱包证明这没什么稀奇;男人反问女人从前是不是翻过他的钱包,女人转移话题进而指责男人曾经的欺骗。总之一团浆糊乱如麻。
机智的B还趁机怂恿Mambrú直接睡了旧情未了的前女友,学习雷锋做好事,牺牲小我为团队成员换取一个没有黑眼圈的美好明天。到底睡了没,你得自己揭秘,总算剧透的良心还没烂透底。
人类vs自然
等他们马上就要将尸体捞上来,一伙联合护卫队却把他们拦截了下来。理由是他们收到基地通知的地雷警报,而根据地区和平协议不得擅自滞留现场,影响排雷。那所谓的地雷警报,就是同行的小姑娘在基地胡诌的。
所以他们的救援行动还是被无情地阻止了,一场滂沱洒下来,搞得他们尽显狼狈,眼睁睁看着一切的努力付之东流。可出乎意料的是,大雨没完没了地倾泻下来,水的浮力载着尸体漂了上来,就这样拯救了水源。
人为的几番折腾和自然的水到渠成,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美好vs美好
那条死尸是谁?
或许这并不重要。因为在这片地雷四伏的土地上,死亡是常事,人的命运和牲口相当,更何须知道谁是谁呢。本地人靠赶着牲口排雷,靠牛群走过的地方确定安全。
所幸他们还是个爱笑的民族,就算面对饮用水井的污染,他们的人民也能坐在一旁讲笑话,哈哈哈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你也分不清,那笑是未经生死苟且笑,还是生死有命放声笑。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七):《极渴救缓》:慢悠悠的绅士慢慢揭露悲凉

电影《极渴救缓》,姑且这样子叫吧,叫《美好的一天》挺讽刺的,看不出电影哪里”喜“了,战争是那么的可怕(电影里小男孩父母上吊自杀,战争很残酷)。
导演将镜头转向战乱的巴尔干半岛冲突区,简单科普下: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由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电影的背景是挺宏大的,但是却通过简单的一件捞尸事件,琐碎的生活细节,比较真实(个人觉得吧)地反映对当地文化和当局政冶矛盾以及社会的荒谬。
电影拍得很慢悠,没有像《飓风营救》系列电影的紧迫感,我们也就没看出”渴“到多大程度,也没有人突然死了(电影在播期间,每下一个镜头,我总会猜测里面的人物会不会突然被地雷炸到),也许这样相对地,它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喜剧“。
说它是喜剧,其实还真不觉得,最后那口井的问题还没有“happy ending"。里面倒是有不少笑点的,慢慢体会里面的黑色幽默哈。如电影B总是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对话机那边的那个”酒店“总是get不到他的幽默,于是我们会心了一笑。在东方,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中,哪来的心情来句幽默,即使你能来,别人get不到,会被当成疯子和不懂事。却不知,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娱乐下自己,这是看清了事实真相的坦然和乐观,不是只有正襟危坐才对得起这样的局势啊。
比起国内用各种梗来搞笑的电影,《极渴救缓》有点深度。我们熟悉的公路剧《泰囧》,搞笑又有点人文情怀,但不够有内涵深刻;《后会无期》很文艺,却不知要表达什么。
《极渴救缓》里一场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水源问题,这特么地居然解决不了,里面事件冲突得很”绅士“,剧情没有紧张冲突,在这点上,《泰囧》倒好,有高潮低潮。
作为一部公路剧,虽然《极渴救缓》不是非常吸引人能看完,要知道,电影刚开始时,我确实有离场的冲动,但还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了, 看完后,觉得:嗯,还是值得花钱去电影院看的(假设我已花钱去电影看了,只是假设)。
看了国际义工这样的一天,良心发现地觉得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满腔热血随时会被浇灭。
写着写着,特么地觉得给电影打少分了,7分够得着。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八):《美好的一天》| 一根绳子在战乱地区的重要性

西班牙电影《美好的一天》,讲述了一个人道救援组织在巴尔干战乱地区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其间遇到了一系列阻碍,最后人们的努力没有结果,却被一场大雨解决了费尽周折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电影,我想说说一个胖子、一个孩子、一根绳子的故事。
一个胖子
电影开场,一群人试图将一口井里的一个死胖子,是真的死胖子,一具腐尸拉出来的画面,镜头特写了那一根断了的绳子和腐尸跌进井里的画面。这一口井是当地三口井中,仅剩的附近未被埋雷的水源,却不知什么原因冒出来一具腐尸,水源污染问题岌岌可危。救援组织的成员开始了寻找绳子的囧途。
一个孩子
救援组织遇到一个孩子,名叫尼可拉。他的篮球被几个手里有枪的孩子抢走了,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即便是大人也束手无策。这就是战乱地区,哪怕仅仅是为了一个玩具,都可以用动刀动枪的阵势来解决。为了保留孩子的最后一点希望,救援组织答应孩子会为他再找到一个篮球,所以这个孩子与他们一道出现在寻找绳子的路上。
孩子是战争年代的软肋,可是见惯了战乱期间的人性泯灭,孩子们少了童真多了淡漠。当那些发战争财的人明目张胆的卖水挣钱的时候,尼可拉若无其事的说:“说不定就是他们把尸体扔进井里,为了卖水。”一个孩子,说破了人心的黑暗。
在已成废墟的尼可拉家里找到的篮球,却又一次落入其他孩子手中,让本已绝望的救援人士几乎失控。一个壮汉竟然拎起石头想要从孩子手里抢回篮球,这种歇斯底里,是经历了寻找绳子,救人被阻拦一系列有心无力的遭遇之后,给无助和绝望寻找的出口。出人意料的是,是尼可拉把篮球卖给了那些孩子,10美元,是他回家寻找父母的希望。
一跟绳子
商店里有绳子,这根绳子不卖,因为绳子要用来吊死人或是上吊。旗杆上有绳子,这跟绳子不可以用,因为战乱地区,没有旗子,意味着投降。狗身上有绳子,这跟绳子不可以用,因为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一只疯狗。
最后,救援组织在一个吊死的人,也就是尼克拉家人的尸体上,卸下了一根绳子。绳子,取之于尸体,用之于尸体。可是费尽心血找到的绳子,刚刚吊起的腐尸,却被联合国维和部队阻止,腐尸又一次跌进井里。
在战乱地区,这跟绳子总是与死亡息息相关。一根绳子在战乱地区的重要性:是生命之绳,吊起腐尸治理水源、自我了断或了断别人;是信仰之绳,挂起旗帜,意味着不放弃。
叙利亚的小男孩又一次席卷了各大媒体。小孩子,用他们的懵懂天真反衬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九):真实完美

A perfect day! 怎样的一天,可称作完美?开场井水污染,绳子就断了,人物表情困乏,表面上看完美是讽刺了不顺事实。围绕绳子,公路电影展开,地点一个个更换,牵出的一干人设开始进场,地点和人物开始切入整体的大背景和小问题。进入战争损毁的村庄,算是最引人的一幕,战争对物质的破坏,人心的刻画都体现出来。而最后绳子被割断时,救援团队的无奈和泄气又太过真实。随着大雨来临,井水浮尸拖出,小孩子和祖父也开始上路,人们有忙碌,有寂寞,有等待,也有欢笑,战争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而且人也似乎什么也没有做成,一天就过去了。结果好,一切都好,也算是复杂世界里的真实完美了。孩子、牛、赶牛阿婆,带来了电影中的温暖和希望。而中间的人们,不管是外来者,还是局内人,大家都忙碌着什么也没完成,都在完成生活赋予的角色,这样的人生就是完美了。结局,大自然将人类一切努力打回原形,人类只能默默承受,将一路展开的人物穿插起来,也都一一给出交代。黑色的幽默和讽刺,却也无不温暖和真实。

  《美好的一天》观后感(十):愚蠢的西方娱乐圈观点

影片让我感受到了愚蠢,就是西方娱乐圈的一惯居高临下的态度,东方人看后会觉得有淡淡的悲哀,西方人看不起东方太久了,在他们眼里东方人都落后、愚蠢、卑劣,确实,近代以来,东方确实是落后、愚蠢和卑劣,但是这是谁造成的呢,还不是西方的侵略和掠夺造成的?也许在今天的西方人眼里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也确实是无辜的,毕竟沾满鲜血的不是他们,只是他们的前辈。他们把东方的卑劣看成理所当然,殊不知这是贫穷造成的,贫穷会使人愚蠢落后和卑劣,这没办法,我们贫穷所以只能落后,落后就只能愚蠢,愚蠢就只能卑劣。贫穷是谁造成的呢,西方人不会觉得是他们造成的,那是因为东方人愚蠢,所以不能致富。他们把一切的过错都归咎于东方人的愚蠢,这不是所有西方人的观点,但是在西方确实很普遍,甚至主流,起码是好莱坞等等娱乐圈信奉的观点,就好像他们觉得伊拉克人民生活过得不好,就是因为萨达姆独裁了,杀了萨达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就会好起来,美国要解救伊拉克人民,所以杀了萨达姆,这是西方普遍的观点,后来美国杀了萨达姆,然后伊拉克更加混乱,伊拉克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后美国撤军了,美国人民也不在关注这个问题了,他们不会再去说为什么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因为美国已经仁至义尽……美国就是上帝,霍霍你是应该的,你应该心怀感激,美国人觉得很无辜,我出钱出人帮助你们解救你们,你们还把我当成坏人,我太无辜了。影片中也是这种类似的论调,虽然没有明说,当地人多么的愚蠢落后和卑劣,主角代表的美国人、法国人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以俯视的姿态救助他们,他们救助不会多带些绳子吗?不会,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当地人的愚蠢和落后,这样就不会有后边商店里不让买绳子和给养站国旗绳子不能借用了,他们的观点是,我们是来援助你们自己的,但是你们自己都不帮助自己,活该没水喝,这是东方的愚蠢,当然西方也有小小的责任,官僚腐败什么的,看,我们都不顾家的帮助你们了,女朋友都没空照顾,你们连给我们公平交易的买个绳子帮助你都不行,多么的愚蠢啊,是国旗重要还是水重要?其实背后有着浓浓的上帝姿态,他们把过错都推给了他人。拦路的士兵用亲人威胁导游是卑劣,买不到,借不到绳子是愚蠢,每次用死牛这种固定固执的方式拦路也是愚蠢,甚至B还写了笔记猜测固定模式是左边还是右边,这些都浓浓的表达着他们觉得当地人有多么的愚蠢,这当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但是不妨碍导演也处于西方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作为一个东方人,看过西方人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时候,能不觉得悲哀吗?但是这种事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我们看待朝鲜越南等等比我们国家落后的人民一样,我们会觉得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落后愚昧甚至愚蠢,即使帮助他们,也会带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发觉这种态度伤害了他们,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国内流传着朝鲜人吃不起饭一样,美国也流传着中国人穿不起衣服一样。
      也许我该多加一句,我谈的只是态度,这种态度其实无关政治、国家、种族、性别,只是一种有钱人看不起穷人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人性的愚蠢,包括导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