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里奥兰纳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科里奥兰纳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3-20 11:0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里奥兰纳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科里奥兰纳斯》是一部由拉尔夫·费因斯执导,拉尔夫·费因斯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杰拉德·巴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一):一体两面

因为看了抖森的剧场版,才找来看拉叔的电影版。电影版很新奇地设定在了现代,但人物说的还是莎翁的台词。但这并不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以为,两个版本一体两面,强调了这个故事的不同侧面。
抖森的Coriolanus实在太惹人喜爱,观影时完全沉浸在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中,因此特别反感那群被私心熏天的护民官三言两语就撩拨得群情激荡的普通民众。这也是因为详细刻画了Coriolanus被流放出城时遭受的侮辱,以及对几个民众头头的特写。想说莎翁400年前就反思了全民民主容易被操纵也是rio牛……
拉叔版的Coriolanus因为太过凶狠,无限放大了寇流兰本身性格的缺点:刚愎自用,情商为负又骄傲到飞起。出城受辱的部分全部删没了,相对应的重点也不再是剧场版的“民主是狗屁”。此外,Aufidius没有剧场版演得好,撑不起Coriolanus死敌的地位。
两个版本相同的地方是,Coriolanus的母亲都是超级超级惹人厌啊,说他死在了母亲手里真是一点也不夸张!两个版本的Coriolanus妻子都毫无存在感,剧场版的略胜一筹完全是因为和抖森的n个吻……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二):危险的美学

在高一时看了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实在不懂拗口的莎式对白,看了半小时终于放弃了,之后又几次找出来,都没有坚持看下去。可能也是因为年龄太小,连《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情节熟悉的剧本都看的云里雾里,……今年的某天,在图书馆看书时,心血来潮,忽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找出来重看。
它作为莎士比亚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故事发生在古罗马,将军马修斯战功赫赫,被授予“科里奥兰纳斯”的称号,却因蔑视民主、傲慢自大而被罗马放逐,随后投靠异邦攻打罗马。在母亲的劝说下,与罗马缔结条约,随后被异邦人处死。
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高中时期,我曾写过短篇小说《迷雾》,以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后续影响为背景,塑造出了英国贵族军人Steven,他骄傲、孤高,试图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光,在战争中犯下罪行,因拒绝审判而自杀身死。与科利奥兰纳斯的形象颇为相似。
电影镜头的表达,几乎带有某种暧昧的意味。就像那个俊美的容克贵族少年莱因哈特用爱人的镶珍珠匕首刺死自己一样,我看到镜头前的科里奥兰纳斯在一生的敌手怀里死去,他的脸上满是鲜血。敌手用匕首刺穿他的心脏,并且拥抱他,亲吻他。相貌俊美的拉尔夫范恩斯,即使剃了光头,一身黑色纹身和肌肉,仍旧是精美易碎的。他有某种神经质的眼神,总是把人带出戏。
剧中的这种暴力美学,这是一种不同于法西斯暴力美学的形式,后者可以追溯到罗马,辉煌的军队方阵和建筑,前者却暧昧不清,似乎是古希腊悲剧的变种,但是有小岛雾气的萎靡——日本和英国,这两个民族的内在心理是接近的。在无比纯洁的蝴蝶夫人巧巧桑亲手结束生命时,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骄傲,被侮辱的骄傲,而科里奥兰纳斯式的人物,则是坚持着某种极不合理的原则,只能称作傲慢。他和自己的知己,也是一生的敌手,有着一种暧昧的关系。他们用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似乎是排绝了人世,只有他们两颗心在交谈。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三):Coriolanus

《科里奥兰纳斯》由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原作发生在古罗马时代,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战功累累,却因为倔强的脾气被放逐。科里奥兰纳斯因此纠结过去的敌人进攻罗马帝国,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母亲说服,却因此献出自己的生命。电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场,“伏地魔”也变身成大将军科里奥兰纳斯。
拉尔夫-费因斯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选作自己首部导演长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首次出演了科里奥兰纳斯,自那以后,“我对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着了魔,我一直有种强烈的直觉,觉得可以把它放到现代的背景,拍成一部电影。”
影片在巴格达取景,但台词则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费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总是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关于战争的画面,从车臣的兵变、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乱,经济也陷入动荡,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戏剧里的情节。”莎翁笔下的《科里奥兰纳斯》也是由一场经济危机作为引子展开。
费因斯很自信把莎翁悲剧搬到现代社会不是难事,“Deborah Warner(注:英国著名舞台剧导演)05年曾把他的《凯撒大帝》现代版搬上戏剧舞台,我在里面扮演了安东尼;96年,巴兹·鲁曼也拍了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放在现代的环境里,但说的还是莎翁的原创台词。”影片以伊拉克战争作为背景,编剧约翰罗根表示“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军人出身,后来的艾森豪威尔、布什等也是如此,原来军队与政治一直与美国文化息息相关,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值得探讨的主题。”至于莎翁作品的政治性,费因斯却认为:“他留给观众的是问题,而并非单一的答案,他的人物总是处于思想的困境,任凭观众去想象命运的去向、问题解决的方法。”
尽管《科里奥兰纳斯》才刚亮相,记者们也忍不住打听费因斯是否会再次把莎翁的作品搬上大银幕,他想了想才透露道:“我们之前谈过这方面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但我想选《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不仅仅因为它是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也因为它的写法很电影化。我想如果莎士比亚生在今天,一定能在电影业如鱼得水。”
《科里奥兰纳斯》成本只有1千万美元,费因斯在发布会上也表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拍一部莎士比亚的电影,为电影拉投资太难了”,他也借机感谢三位制片人。影片在电影节期间被美国的韦恩斯坦影业买下了北美发行权。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五):腐女都是病态的性饥渴。

看一部莎翁剧却非要扯上基情,这和在地铁里边看到个漂亮姑娘就非要凑上去拼命挤些牛奶出来的色狼有什么区别?现在豆瓣的风气,被这些性饥渴女人污染得还不够厉害吗?
什么是腐女?大都是些性压抑到病态的少女,渴望像男人一样随意地对待性,随意的谈论性,却又受男性社会文化和自己多年来所受教育的压抑不好意思,只好退而求其次转向谈论同性恋来宣泄自己即将溃堤的性欲。都是可怜虫。
别扯什么反腐女就是反同,这种拿别人当挡箭牌的行为敢更不要脸一些吗?我只反腐女,不反同。
腐女的祖师是森茉莉,她之所以会写腐文,也是用描述同性恋来宣泄自己对父亲的不伦之爱,同样是个压抑的可怜人。见生平:http://baike.baidu.com/view/936263.htm?fr=aladdin
所以,性饥渴就滚下车去自己到路边小旅馆免费找几个男人泄泻火再来,别在公共影评里污了大家的眼睛。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六):评价低也不是没有道理

多少有些勉强的看完了电影,总觉得评价低也是正常。
不过也不是没有价值,感觉导演故意把古代的戏放到现代,然而又偏偏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加强讽刺的感觉。直播也好西装也好,就是想表达现代的民主依然盲目可笑,英雄主义的力量缺更加渺小。
所幸完整的看完了全片,片子的最后两秒我觉得才是最有意思的。寇流兰的死是挺典型的悲剧英雄的死法。奥菲狄乌斯最后也带着贵族扛起了英雄的尸体。不过在影片里,虽然奥菲狄乌斯觉悟得倒更早了,但寇流兰的死却是一个讽刺。没有音乐,没有台词,尸体被冰冷的往卡车上一扔,停留两秒直接结束。就是一个死于非命的军人。
演员的演技没得说,不过西西涅斯和城民乙可真够抢镜。西西涅斯感觉是整部电影里表演的最话剧的一个,存在感爆棚了。城民乙那个大嗓门也很抓人注意力,都不用出境。也许是她一开始吐得口水就已经让人无法不在意她了吧。怎么会有那么大一摊口水?!
演员的演技很棒,导演的意图也合理,所以将近七分仍然说显得低。
但要说观影感受也确实如此,实在是不伦不类的。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七):从原作与电影的对比,看其对原剧本的处理方式


  《科里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的一出经典悲剧,其剧作结构的精致整饬和主题的深刻堪与四大悲剧相媲美。而在同名的改编电影中,兼任演员和导演的拉尔夫.费因斯本人与莎士比亚的渊源也颇深。他曾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表演,后考入皇家国立剧院,深受剧场训练,表演功底扎实深厚,在他主演的众多电影中都可见一斑。在电影上他不仅两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也是唯一在百老汇以哈姆雷特一角荣获托尼奖的男演员,他还从华盛顿的莎士比亚剧院获得过威廉.莎士比亚奖。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拉尔夫的导演处女作要选择莎翁的戏剧作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每个读者对《科里奥兰纳斯》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这其中也包括深受莎翁剧作影响的拉尔夫。
  大体上来讲,这是一部十分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作品,无论是情节,人物,主题,甚至连原文台词都直接地运用,没有大幅度的删改或者变动。但是,有一个最明显,也是最值得玩味的改编就是,导演直接无误将古罗马的故事套进了现代的壳。这个套,你可以说是导演别具匠心,但也可以视为导演在处理剧本的一个最大的不足。
  不同于其他改编的电影,像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在将莎翁的《麦克白》改成《蜘蛛巢城》,《李尔王》改编成《乱》时,他只采用了莎翁剧本的情节主线和人物设置,而具体的背景、年代以及人物身份,导演全都日本化,整个电影都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但再看《科里奥兰纳斯》,小到人物的名字,大到所有与故事相关的主要场景,全都原封不动地被呈现在银幕上。虽然一切都是立足于现代,但是,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居然没有相应地改变,元老院,放逐制,展示伤疤和向平民征求意见的必要程序,这些重要的、直接与主题相关的元素居然在电影中也一一得到复制和再现。还有重要的一点,莎翁的台词也贯穿出现在一部现代背景的电影中,更是少见。
  或许有的观众会说,这是导演本人对于莎翁经典作品的坚持,也是他复古创意的体现。但是,这样立足于现代,却全套运用了莎翁文本上的主要元素,造成了问题是很突出的:覆灭了上千年的制度溯回,剧作直接架空年代,演员不说人话等等……你说它是经典再现吧,时空都已经转换到了数千年之后,自然不是。要说完全是一部现代观感的电影吧,以上提到的重要改动显然使它非常不和谐,整个电影始终游离在一种既不是彻底复古,也不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尴尬中,这使观影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太奇怪,和没必要。整部片子都更像是隔靴搔痒,一直没有搔到痛处。
  在个人看来,如果要保留主要元素,还不如彻底拍成古装片,让一切场景都重回古罗马,种种奇怪之处也就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完全复古,那么它在语境上就是古罗马的,不是当下的,这对于当下的艺术创作是完全没有用处的,是不合格的尝试。
  所以导演没有复古,由此看来他依然有着不俗的想法,也有古为今用的情怀。但不幸的是,他选择将故事置放于现代之中,可能为了商业上的考量还加入了为数不少的枪战和爆破场面;为了强调当代这一概念,甚至还反复运用了电视媒体的镜框作用;马修斯叛变到奥菲迪乌斯军营中的嘻哈音乐和胜似夜店的莫名氛围……这些东西都使这部片子向无脑的好莱坞商业大片靠拢。导演却出于个人情怀的考量,在加入以上情景的同时执着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场景和对白,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明显看出,拉尔夫对于莎士比亚剧作的了解和表演的功底都是深厚的,但这并不代表能够改编得很成功。他所犯的最大忌讳就是在古与今的界限之间游离,语意含糊不清,无论是对古的反思,还是对今的批判,都在他的这部电影中没有呈现。熟悉莎士比亚不代表可以完美地诠释莎士比亚,这和当代众多学者所犯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科里奥兰纳斯》观后感(八):最具现实感的穿越

        不愧是能想到把灵魂分成七份的伏地魔,用伊战背景讲述莎士比亚的故事实现了1+1>2的效果。
  
   迷彩服,巷战,单兵,总是忍不住想到《拆弹部队》;然后拉叔一开口顿时自带剧场效果。很难想象人的眼神中,像狼一样透着对血的渴望,像终结者一样透着对“次等生物”(弱者,不分敌我)的蔑视。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就像是大观园中的老太太一样,不出手则已,出手招招毙命,举重若轻,大象无形。她在有限的场景中演出了无限的存在感和压迫感,那种铺天盖地袭来的强势让一切都无所遁形。
  
   看完以后,不禁在想,人数众多,身处劣势,能不能够成为要求权利、要求尊重的理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