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篇

2017-11-18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10篇

  《洋妞到我家》是一部由陈刚执导,徐帆 / 陈建斌 / 陈一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一):《洋妞到我家》:过度保护孩子是一种伤害

因为子女教育而选择移民的中国家庭近几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大计,处心积虑想方设法移民国外,让自己膝下麟儿和掌上明珠享受世界名校的优质教育,最终成为人中龙凤。诚然,海外教育优于国内教育。但《洋妞到我家》这部电影却叫人看到,那种不惜砸锅卖铁、盲目不切实际的选择教育移民,暗藏着一定的风险,恐非是明智之举。而且,影片给所有溺爱孩子的家长敲响警钟,那便是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
作为一部探讨儿童教育问题的家庭生活喜剧,《洋妞到我家》没有落入生硬说教的窠臼,也没有逼格闪闪的陈词滥调,看似家长里短的搞笑叙事,却有着教育问题上的隐约不安,直至最终豁然开朗,又掀无限反思。片中热情奔放的哥伦比亚洋妞娜塔莉,来到一个中国家庭做给孩子家教,但中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产生了诸多好玩有趣的爆笑故事。影片巧妙地利用一个“互惠生”的视角来,显现三口之家的生活态势。而中西文化的碰撞带来的生活笑料在片中不胜枚举,可以叫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带着愉悦的心情思考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所陷入的误区。
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深刻的揭示当下中国家庭对于家庭问题的迷思与困惑。故事里徐帆所演的奇葩老妈,为了让女儿皮皮出国,还拼命赚钱工作,可她的努力换来却是女儿陷入孤独烦恼,。而入住家中的洋妞娜塔莉以一种闯入者的姿态,用一种自由无忌的方式激活了女儿的快乐成长,也冲击着皮妈原有的教育观念,并使得一个平淡之家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片子紧紧围绕娜塔莉与皮妈的教育冲突,来阐述过度保护孩子的成长之害。片中皮妈尽其所能的给女儿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对孩子的成长过度施爱,使得女儿生活能力难以自理,5岁的孩子居然连“吐骨头”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会,在吃东西时酿成事故。看到这一幕,观众除了摇头叹息,还能多说些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如皮妈这般对孩子实施过度保护的家长不在少数,过度保护让孩子生存能力差的悲剧屡见新闻报道。许多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呵护,围着孩子团团转。过多、过分地保护,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独立行为的能力越来越差。而皮妈在片中对女儿的过度保护,还体现在对皮皮外出活动的限制上,她生怕女儿遇到坏人的安全理由,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剥夺了着一个儿童到外面享受大自然与阳光的自由。这等于在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而洋妞娜塔莉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与皮皮打成一片,叫孩子对她亲密无间,就在于她解放了一个孩子自由的天性,驱使孩子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世界。要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过度干涉孩子的外出活动,只能是束缚其个性发展,容易让孩子富于创造的天性过早地夭折。
看完这片子,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都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一下,你们是否对孩子过分保护,是否人为地剥夺着他们享受玩乐的权利。若是如此,请赶快放弃这种错误的做法,因为“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只要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何愁孩子不能在未来成才。
尽管《洋妞到我家》主要命题,是在诠释孩子应该怎样来教育的命题。但影片的含量却不仅仅是单向的,还涉及到移民热潮等社会深层问题,折射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市家庭所面临的集体性焦虑,展现了现代人探寻生活方式、追问生命意义的历程。徐帆和陈建斌两个戏骨所扮演的夫妻在片中很有喜感。特别是徐帆所演的奇葩老妈,言谈幽默、举止夸张,把一个过度保护孩子,有着强烈移民意愿的中年妇女形象树立起来,展现给观众一个可信且颇具说服力的角色。而那个演哥伦比亚洋妞的演员虽不知其名,但她入门三分的表演给影片增加了戏剧张力。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二):冲突

       片中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来到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教5岁的小女孩学习英语。
       影片主要冲突体现在女主人文娟和哥伦比亚洋妞娜塔莉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的截然不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映射出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
       女主人是一个“怨妇型”的大龄妈妈,她用近乎溺爱的方式教育五岁的女儿皮皮,立志把女儿富养成“公主”。她的女儿用的是专用餐具、吃的是有机水果、水果要切成小块或者捣成泥、喝汤要用过滤网过滤骨头和鱼刺、甚至不能随意到户外玩耍、5岁的皮皮甚至连吐骨头都不会……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如同把孩子放在套子里保护起来一样。带了带女儿移民,身为形象设计师的她不惜为死人化妆,与丈夫苏有志常年分居。为了让女儿学习英语,文娟还花重金聘请了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互惠生,而正是这个洋妞为这个家庭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洋妞娜塔莉在西方开放式、富有冒险精神的独立式教育下成长,她热情独立、率真不羁,她教育皮皮的方式与文娟截然不同——她带着皮皮走出家门;她教育皮皮辨认警察,所以皮皮走失了能够自己找到警察……她给皮皮带来的是最好的生存教育和生存教育,这才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而它往往被中国父母们所遗忘
       洋妞与女主人文娟在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引发了一系列冲突,而与此同时,娜塔莉也被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一些优良思想影响,例如孔融让梨。
       影片不单单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批判,它亦点出西方教育下的孩子自私自利心态。传统的教育方式未必全是错误的,而西方教育也未必绝对科学。不应单纯只吸收某一种教育方式。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三):《洋妞到我家》:日常化的冲突与温情

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曾经在《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将喜剧定义为“一部喜剧作品往往通过选材与巧妙的编排来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剧中人物和他们的挫折困境引起的不是忧虑而是含笑会意,观众确信不会有大难来临,剧情往往是以主人公的如愿以偿结局”,尽管电影并不等同于文学,也尽管在电影类型片里出现了黑色幽默等亚类型作品,但喜剧依然是主流的类型之作,包括不少作品是通过挖掘日常生活里的可笑现象,并加以艺术性的夸张处理,而寓教于乐,比如这部由陈刚执导、徐帆与陈建斌等主演的喜剧片《洋妞到我家》。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从本片的片名就可以猜出影片的主线是一个来自于国外的姑娘在进入徐帆的家庭而引发出的一连串让人或笑或哭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影片讲述奇葩妈妈文娟(徐帆饰)为了让女儿皮皮有一个更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整天忙碌着赚钱存钱想要让孩子出国甚至自己去陪读,从小也将皮皮视为一个公主般对待,也难免冷落了丈夫苏有志(陈建斌饰),而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好的学会使用英语,文娟也以互惠生的名义找到了一位来自于非洲的洋妞娜塔莉,不过娜塔莉从到达中国开始就不断的闹出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又温情的笑话……
影片在一开始时,就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刻画了奇葩妈妈文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她对于女儿皮皮的爱女心切及对于丈夫苏有志的态度,也为后半部分娜塔莉的到来后无形中带来的改变埋下了伏笔,毕竟,对于一部商业化喜剧之作来说,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会带来人物的转变。最典型的是娜塔莉来到之后文娟的“约法三章”,就将这位母亲对女儿的母爱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通过娜塔莉的表情传达出她的感受,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之间的矛盾将会不断的被引发。于是,随着影片剧情的进展,文娟与娜塔莉之间,既有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的矛盾冲突,更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冲突等,并不断的通过日常生活的寻常事件传达出来,比如那一场晚上时皮皮噩梦醒来后吵着要娜塔莉陪伴的戏,文娟敲门想要让娜塔莉出来陪陪皮皮,但是娜塔莉说这已经不是她的工作时间,所以她继续跟朋友网聊,又如后半部分时皮皮吃鱼、自己学会懂的挑出鱼刺的戏,对于文娟来说她是恨不得每次都自己帮女儿挑好而以防万一女儿噎着,但对于娜塔莉来说则是希望皮皮可以自己学会怎么去做好,这也成为了影片的主要冲突之一。
影片也并不停留在于如何的搞笑来取悦观众,还通过比较用心的剧本创作,一步步的铺垫、推进剧情,并做到了寓教于乐。如贯穿在影片始终的“灰姑娘”这一条暗线,在开场不久时通过皮皮的面试失败展现出她及文娟的挫折,而娜塔莉的到来并带给皮皮的水晶鞋的礼物,还有娜塔莉的自身童年经历,则将“灰姑娘”情意结推到了极致,并为最后的灰姑娘梦想的成真埋下了伏笔。又如苏有志的这条叙事线,并不仅仅是要表现他是一个比较窝囊的丈夫,反而是通过他在文化馆的管理、行为,突出了京剧这种传统文化。
一部好的喜剧作品,应该是既能让观众感到会心的笑,也会在笑过之后若有所思,且这种思考不会喧宾夺主。而陈刚的《洋妞到我家》,在徐帆、陈建斌等的演绎下,既有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笑,更有对于生活、教育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思考。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四):“洋务运动”该不该?

告别“洋火”“洋钉”“洋蜡”……的年代已然算是久远了。“中国制造”的实力至少是影响力也已然可以称得上是誉满全球。可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准一路飙悍地奔小康的当代中国“洋奶粉”“洋快餐”“留洋”等一系列“洋”元素,依旧困扰甚至桎梏着几代中国人。尤其是在关乎下一代成长和教育的问题上,在中国家长们眼里,已然高于一切!
的确在现实中,中国的食品安全屡屡爆出事故,中国的教育环节屡屡出现漏洞,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总之,依旧处在发展中的中国能给予下一代的生存环境不足够好甚至不足够安全。所以,哺乳期的孩子要喝“洋奶粉”,成长期的孩子要学“洋文”,将来还要“留洋”甚至移民海外。而这一系列的“洋务运动”所带给一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身心都是不小的负担,甚至是沉重的压力。洋,还是不洋?这是个问题!
电影《洋妞到我家》,以写实的手法,欢快的节奏伴以恰到好处情感流露,真实地展现了当下中国中产家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孩子的成长教育,该一味地“洋务运动”还是注重孩子的能力与情感的科学培养。互惠生“洋妞”的到来,不但彻底改变了这个被“洋味”冲昏头脑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节奏,还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西方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而产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碰撞。对于现代孩子们的教育,是该遵循中国传统的“孔融让梨”式的谦和,还是西方人“好的就要争”的实际,或许每个家长都会充满疑虑和矛盾。
影片编导笔下的这个皮皮一家:父亲稳重事业心强;母亲激进,为了达成带孩子移民的梦想,拼尽全力;小主人皮皮,是个聪明活泼的5岁大的小姑娘。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成员,在与新成员来自遥远哥伦比亚的互惠生的同吃同住的生活中,年幼且适应力和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皮皮,很快便在英文听说能力上精进的同时,学习到不少西方人独立的个性。而在中国家长眼里过于自主的西方式的说和做,却严重违背了中国的传统。
中国母亲呵护下一代的等级可谓冠世界各国,但却在并非第一世界国家的洋妞面前,暴露出诸多过分爱护的弊病!洋妞俨然是一面多棱镜,一方面透射出高速发展的中国,无论从物质富足到精神享受等诸多领域的现代化与美好,令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无比向往;另一方面则透射出中国家长在东方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过于保护下一代,以及教育偏离正轨,致使孩子成长重知识轻能力的严重后果。洋文说得呱呱叫的5岁孩子却不会吐骨头,而险些酿成大祸的现实,现实中可谓比比皆是!“洋还是不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独立的成长空间,还有快乐的家庭!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五):南美“女屌丝”逆袭中国式家庭

文:赵猪
首先必须声明一点,本文并没有任何对女性、屌丝以及南美地区友人的歧视之意,纯粹只是就戏论戏。并且《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强烈反差,看后又令人啼笑皆非,还禁不住有许多思考的新写实主义佳作!
影片提到一个很新的概念——互惠生,这在欧美国家是已经存在近百年历史的国际间青年交流学习的扶助计划,在中国,应该是近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渐渐在一些大城市流行起来的。而影片正是基于这个概念展开的。
影片中,徐帆饰演的妈妈象当下许多中产夫妻一样,坚持女孩要富养的育儿理念,宁可苦了自己,也要给自己女儿最好的生活条件,并且一心想要把女儿送出国门,为了这个目标,她通过互惠生机构找来一位哥伦比亚女孩,做女儿的私人英语教师,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小公主。谁知找来的互惠生却是个身材火辣,性格活泼,甚至有点搞怪的南美“女屌丝”。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说整部影片完全取材自导演陈刚和编剧李春利的真实生活经历,甚至影片中小女孩的扮演者正是他们的女儿,也就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受益者,这就难怪整部影片的细节扎实而生动,既有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又有着大时代的天然荒谬,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编剧导演对于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与仔细观察。
陈建斌和徐帆曾经在2002年的经典剧集《结婚十年》里出演过一对新婚夫妻,这次《洋妞到我家》再续戏缘,也算是对《结婚十年》的一种有益补充。影片里,除了互惠生与徐帆之间斗智斗勇之外,更重要的一条故事主线,正是他们夫妻之间因为女儿教育问题,从相互容忍到相互理解,更加懂得家庭与婚姻真谛的成长过程。两位演员之间的默契保证了这条主线剧情更加动人,尤其是对当下中国家庭,尤其是正在为育儿问题烦恼、争执的家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女孩要富养,最好是移民送出国,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风气。《洋妞到我家》正是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个看似夸张、戏谑,其实无比真实的故事,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意见。
在影片里,小女孩因为“富养”,已经五岁了居然吃水果不会吐核,差点酿成大祸。不仅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习惯以及性格养成上,影片中前后迥然不同的表现也证明,富养有时候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除了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只是外,单纯追求物质层面的富足,不能给孩子成长和性格养成起到正确引导的“富养”,恐怕反倒会害了他们!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六):家事娃事教育事,事事闹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以及在国际化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的持续坚挺,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却似乎并未收到正比例的提升。反倒是在手头宽裕的中国家庭里,尤其是经济向上的发展型中产阶级当中,更因此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送子出国潮。
当年的外出务工的“大撒把”时代虽已经作古,但眼下的国内教育环境以及国内成长环境的较经济发展的大滞后,却让诸多有能力甚至稍差点能力的家庭,都在极力努力甚至费力地将尚还在襁褓中的孩儿们,带出国门。尤其是,那些人到中年的家庭里,不仅仅是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烦心,大多还会因此或因为中年危机而所致的家事夫妻事而纠缠不已。正可谓,家事娃事教育事,事事闹心!
影片《洋妞到我家》,恰如当年的经典电视剧《结婚十年》的外篇!徐帆与陈建斌的组合,再现了当下中产阶级夫妻的种种困扰与难题。曾经“结婚十年”时的情感纠葛和家庭琐事,如今却“变作结婚十五年”后的有关孩子培养和教育的大难题!夫妻间的情感与信任,已然成为孩子问题的附属品。尤其是当远渡重洋的“洋妞儿”进驻这个标准的中国式家庭后,一场中西合璧又中西冲突的“大家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洋妞儿家教的到来,固然在语言方面,给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一个不错的语境和更形象直接化的知识灌输。但西方人的文化和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格格不入,也极大地让中国家长不适应。好东西是礼让还是该争取,以及亲情母爱的该如何给予,让同样还是个孩子的洋妞儿也受到不小的心灵冲击。而关于孩子成长中的过于溺爱和保护,洋妞儿则切身地给中国妈妈连连上了几大课。尤其是5岁大的女孩儿在因吃饭时不会吐骨头而被送到医院急诊抢救的桥段上演时,或许大银幕下众多的中国的爸爸妈妈,都会为之一颤。我们的孩子都是宝儿,但过于保护则会剥夺了他们多少成长的乐趣和能力。道理,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释怀。
移民,在诸多家长眼里,已然成了让孩子茁壮成长甚至安全长大的唯一途径。影片中的父母可谓这类诸多家长的真实写照。压力山大的事业,节奏难缓的生活,全为那一纸签证,一张绿卡。而在洋妞进家门的那一刻,孩子的状态已然发生了剧变:精进的外语表达能力,独立外向的个性,也渐渐动摇着一家人移民的意图。洋妞儿,好似一面镜子,映衬出中国家庭在诸事中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虽没有给出,似乎任何人也很难给出解决中国式家庭的种种难题的答案,却用生动而情深意切的表达,在呈现出中国当代家庭的诸多“家事娃事教育事”的种种现象的同时,让问题中或烦心或挣扎或恐惧或享受的你我和他们,在共鸣连连的同时,自己亲身去找答案吧。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七):《洋妞到我家》:中国人究竟为谁而活

    中国人常常说自己,都是在为下一代活着。这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也因此中国人活的太累,上学的时候,自己是上一辈的希望,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自己身上,丝毫不能马虎。毕业以后,但凡不是富二代,也没找到王思聪那样的好老公,那就意味着要把自己交代给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另一半,结了婚,催生就成了家长的主要工作。从怀孕开始,悲催的为下一代而活着的日子就开始了,要吃得好穿的好,上学要比别人强,也争取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此循环往复,中国人把自己绕进了永无出头之日的恶性循环。《洋妞到我家》通过一种戏谑讽刺的手法正是展现了中国的这种病态现状,但必须承认,电影虽好看,可是想改变现状还是有点螳臂当车的意思。
    也或许,《洋妞到我家》压根也没想着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毕竟,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徐帆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妈妈们的心声,如果自己的人生不是太成功,那么一定不允许孩子也破罐子破摔,所以,如何把孩子送出国外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变成了徐帆最大的心病,也因此,扮演徐帆丈夫的陈建斌就遭了秧。
    按说陈建斌人到中年也算小有成就,可是在妻子徐帆的眼中,似乎就是个混吃等喝的窝囊废,陈建斌隐忍着所有的指责,而他的大仇也在互惠生踏入家门的那一刻渐渐的得以还报。影片的矛盾点与其说是发生在徐帆跟互惠生之间,倒不如说是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互相碰撞,是圈养式教育跟放养式教育的正面交锋。陈建斌经常在精神上支持互惠生,他的做法也代表了当下中国最大众的爸爸的做法,因为在家里没地位,所以只能选择忍受,可是内心里显然是不服气的。
    那么孩子究竟应不应该富养?或者说绞尽脑汁的想要改变孩子生长的环境到底值不值的?其实电影并未给出很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了很多空间给观众思考,也可能时出于因人而宜因家而异的考虑,毕竟电影不应当承载太多教条主义的职责,能让观众在嬉笑中看清自己身边或者身上的问题,已然可算大功一件了。
   文章的标题写的略显严肃,但电影绝对是一部喜剧电影,尽管这欢乐背后带着些许忧伤。电影永远可以用既定的方式赋予大团圆结尾,可是现实生活从来没有随心所欲。生活还在继续,中国式家长究竟要怎样肩负好教育孩子的职责仍旧是个大问题。如今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应该注意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让孩子的成长占据了自己所有的课空间,适当给自己一些空间,孩子活着也会轻松,所谓富养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是活得自在。出国接受先进教育固然好,但也需量力而行,莫为了一个人的好结果而破坏了整个家庭的生活。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八):《洋妞到我家》:狼妈羊爸“后会有期”

即将于8月8日上映的合家欢电影《洋妞到我家》是一部欢喜不断却也总能触及灵魂深处引发人们不断思考的家庭故事片。戏骨徐帆、陈建斌继大热荧屏引爆时代的《结婚十年》后,再度牵手,叙家常,话生活,上演了一段段现实写照,让观众顿生存在感与代入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亦油然而生。
影片通过来自哥伦比亚的国际(互惠生)交换生在娜塔莉在徐帆、陈建斌家经历的一系列奇葩遭遇,折射出当下中国中产家庭的正面临着的种种现实困境:孩子教育、移民、中年夫妻情感危机等等等等。有道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看完《洋妞到我家》,“孩子教育是家庭坟墓”的感觉竟油然而生。片中徐帆出演的狼妈与陈建斌主演的羊爸,因孩子教育的问题,差点“后会无期”。好在,面对矛盾,双方及时停下脚步,交流沟通,反思言行,才得以让这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夫妻“后会有期”。
徐帆扮演的妈妈是狼妈的典型代表,为了孩子她可以不惜一切,即使移民去国外做“入殓师”也在所不辞。她俨然一个强硬派、女汉子,舍不得女儿受半点委屈(不能挤地铁坐公交车),生怕孩子有什么状况,对老公也是挑五捡六,怎么看都不顺眼。尽管得知好姐妹移民后结局凄惨(孩子不愿与其相认),但她依旧死心塌地加入移民大军。由于更年期上身附体,她对外籍互惠生的点点滴滴更是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她竟然猜忌互惠生与老公的正常关系。徐帆饰演的妈妈虽然有些不靠谱,虽然有些女神经,但在压力重重的现今社会,这样的妈妈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也绝不鲜见。
相反,一向出演帝王将相的陈建斌此番扮演温良谦恭的羊爸,与狼妈徐帆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让这部合家欢喜剧电影在反馈现实本真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温馨与惬意。
观影《洋妞到我家》,在嬉笑欢畅的同时又不得不有所警醒:孩子教育、移民、中年情感婚姻危机...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直击心魂,而且这是都市中产家庭不得不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同时,我又不禁问自己:徐帆扮演的妈妈有错吗?从目的性上讲,她对的不能再对了,她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女儿,为了这个家庭。但,她的溺爱有些过度、过火。孩子5岁不会吐骨头,不会吐鱼刺,并因此送进急诊室...这是谁的错?难道不是家长的错?看到这一幕时,我眼前顿时浮现出爸爸妈妈给10岁的儿子把鱼肉中的刺全部弄干净再给孩子,把骨头上的肉挑干净骨头留给自己肉全给孩子的场景。谁都知道这是溺爱而非爱,这有害而未必有利,但面对汹汹现实,人们似乎都不愿改变什么。
现实生活中不乏徐帆陈建斌这样的狼妈羊爸或狼爸羊妈,为了孩子,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生出些矛盾纠纷来,加之中年夫妻的情感、工作、家庭等重重压力,一旦解决不好就有可能令整个家庭走向崩溃的边缘。面对如此现实问题,影片以积极、乐观、阳光的手法,为这样的家庭给出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命运走向。徐帆、陈建斌心平气和坐下来,畅聊过去与现实,不断的沟通、交流、融合...给这个危机家庭带来了新生与活力。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来到他家的那个洋妞。因为娜塔莉的出现,使这个家庭原本就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得以及时暴露,从而才有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结局。狼妈与羊爸也才有了“后会有期,相聚时时”的终极可能。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九):冷暖面对“中国式”教育

(文/小义大道)
家庭喜剧《洋妞到我家》将于8月8日上映,由陈刚执导,李春利编剧,徐帆、陈建斌、陈一诺等主演。提前看完此片,感触颇多。在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看重下一代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样一部关乎于中国教育、关乎于家庭教育的影片出现在大银幕,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诚意的表达。
关于教育类主题内容的影视作品是极具难度性的,搞不好就成了教科书式的说教,枯燥乏味不解风情,不但达不到初衷,更容易让想法和观念在受众面前扭曲、排斥化。从这点上来说,这部《洋妞到我家》无论从剧情策划和表现形式、以及演员表演上来看,都显示出了主创团队的实质功力,全篇在极具喜感的氛围里,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一一呈现,观众可以跟着情节桥段一边笑、一边领悟和反思,最后达到轻松愉快的欢乐性价值观传送效果。
从国内各类早教班、特长班的疯狂出现,不难看出当下父母对子女教育有多重视、有多着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多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所有的希望都赋予在孩子身上,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看的尤为重要。《洋妞到我家》中由徐帆饰演的奇葩老妈,是这一类着急性家长的先锋代表人物,对于皮皮的教育要最好的,给予皮皮的物质需求也必须是最好的。当公主一样圈养,当国宝一样伺候。她可以为了这个宝贝不顾一切,与老公分居、承接各种私活,只要能将女儿送出国,哪怕是给死人化妆都能接受……
皮皮妈的想法和观念是现在大多数中国父母所追求的理想,而她们也如同皮皮妈一样为了这个不知道是对还是错的理想在拼命挣扎。女儿要富养,这是一直传承下来的老派说法,说的人多了莫名的就成了名言真理,一代一代相传实施,可现实一点了想,那些所谓的真理其实并不是对于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孩子都适用的。送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高质量教育,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所想要的终极目标。所以她们想方设法办移民、或是砸锅卖铁变现钞后将孩子送出国门。而对于这些想法和追求,从洋妞进入到皮皮家后则完全改变了局势。
影片中的野蛮洋妞刚到中国时的那些欢喜镜头,是一种踏入异乡的兴奋呈现,其实也是一种对于国人纷纷想踏出国门的一种批判。而以互惠生的身份进入到皮皮的家庭后,也对皮皮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冲击。平日里的过度娇生惯养,让皮皮这么大了还不会吐骨头;生活在如此繁华的都市,却无法自由的感受到外面的阳光和大自然的美好。洋妞与皮皮开放式、自由式的相处和教导,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显著的成效,既给皮皮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生存教育,也让她得到了愉快的童年时光,这种屡次双重丰收的画面呈现,让皮皮妈和我们观众都为之动容。
许多时候,我们主观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甚至是错误性,《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从价值观层面去读解,是一次传达正确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艺术表达。而从某些方面来看,也对一些比较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进行了批判,我们可以为孩子不顾一切的求助最好的东西,但一定不能为了目的而在路途中失去理性和方向,这是影片《洋妞到我家》最现实也是最伟大的意义呈现。

  《洋妞到我家》观后感(十):“他者”的中国家庭式教育镜像

《洋妞到我家》由陈刚执导,徐帆、陈建斌、陈一诺主演,讲述了一个外来互惠生(他者)进入中国家庭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并进行了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思考。欢乐的氛围、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入了特有的哲理性、真实性、批判性,从而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超现实感。可以说,影片《洋妞到我家》是当代中国“出国热”及反传统教育的一个“投射”,也是一个“他者”眼中的中国家庭教育镜像。
《洋妞到我家》是在家庭/社会、国内/国外的比较中去表现隐藏在中国家庭中明显矛盾本质的。而链接的中介正是影片中的洋妞。洋妞是一个从国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他者”,更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追求者”。洋妞由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成为了一个现代家庭的参与者,改造者,真可谓两两对比,人生窘相。而洋妞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现代家庭式母亲与传统式父亲的一个更为深的断裂空间,让这两者的矛盾更加凸显在观众面前。可以说,洋妞这一外来的“他者”,对中国是充满热爱的,对徐帆这个家庭也是热爱的,这就使得洋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中国家庭教育冷静的旁观者与“救赎者”形象。影片以洋妞的角色暗含着中国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代表了一种中国式父母“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一个符号展示,更代表了当下中国人“出国”的一个乱象。
而洋妞这一“他者”的融入,实则是对这样以女性主导的家庭一次价值观、世界观的冲击,一次回归现实的叩问。影片从洋妞所造成了一系列事件而达到高潮,比如“让梨”事件、“吐骨头”事件、“走失”事件等。这样明目张胆的暴露问题,其实是一次对国人盲目“走出去”和家庭教育的直面迎击。它让观众既看到了“他者”所带来的独立、勇敢、自由、责任等的小孩成长赞美,也看到了完全牺牲父母自身幸福与溺爱下不会生活,面对困难就逃避、高傲、孤冷式中国孩子的批判与反思,正如徐帆嫌弃丈夫没能力,没钱,而选择出国培养孩子,但现实的金钱及工作问题让她寸步难行。钱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而成功学也往往令问题更加复杂,且行且珍惜吧。
除了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小说家们也有感同身受式创作,鲁引弓在《江南》杂志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小别离》描写中学生出国留学引发的家庭困境,对比来看小说还是过于乐观,尽管故事里的人物需要甚至需要卖房等才能实现别离的梦想。也许只有中国内地的环境和GDP同时达到质的突破,才能解决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梦想,当然有权有钱有闲阶层不在讨论之列。显而易见,随着中国小留学生们在海外的爆炸式增长,海外相关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呈现也很快会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