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海长眠》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深海长眠》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04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海长眠》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深海长眠》是一部由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执导,哈维尔·巴登 / 洛拉·杜埃尼亚斯 / 阿尔维托·阿玛里利亚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海长眠》观后感(一):Mar adentro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豆瓣

  《深海长眠》观后感(二):有人出生。有人死去。生活仍然在继续

  我实在没想到,一部几乎是用整个篇幅描述一个人用尽全力来寻死的电影,能让我一口气看完,而且倍受震撼

  一直以来,打动我的都是用力地活下去,用力地活着。有些时候或许并不是感动,而是发自内心地觉着自己做不到,于是一边感慨着毕竟有那么坚强的人,一边又为自己感到十分惭愧。

  而在这里,看见拉蒙用力去寻死,竟也看出那么多生命中热情张扬的意味来。

  用力去死,亦或是用力地活着,其实都是一个道理。生活的热望,生命的力量,这些东西对每个人而言意义都不一样。这些事物所在,若是失去了,死亡又算什么逃避

  而身体,那毕竟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生活的意义所在,生命就是流动的。霍金高位截瘫,但他所热爱的是科学——他生活的意义并不受身体太多影响,热情这种东西啊,对活下去而言,其实足够了。

  我想我永远都无法忘记,拉蒙踏上死亡之旅时看到的场景。拖车上的妇女,骑行的少年,交欢的小狗,一大片风车用力地旋转、旋转,似乎就要转到时间的尽头。生命,这就是生命啊。流动的生命,它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呼吸着,跳动着,是那么美好。它一直活在拉蒙的世界里,却叫他无法触碰。它就是整个世界。

  在拉蒙决心一死的时候,有一个新生儿的镜头。虽然只是短短一瞬,但我几乎都要忍不住开始唱生命的赞歌了。

  有人出生,有人死去。生活仍然在继续。

  生命,生活,不管是开始也好结束也罢,必须是热情的,有张力的,有希望的,有力量的。出生的喜悦,终于死去的欣慰,以及在这个世界里那么多活着的姿态,这些都是美好的,需要是美好的。生命就该是美好的。

  我只想将生命的所有时间,用来追寻所有我的热望。生命如此美好,叫我如何自欺,怎能得过且过

  《深海长眠》观后感(三):关于安乐死----生存的权利义务

  写于2011年4月9日

  前几天看了《出海》,对拉蒙的一句话深有感触,他说生存是一种权利,而绝不是一种义务。才突然觉得其实我们大都把生存当做义务了,压力作为加法,所以才会越来越累。然后安乐死是拉蒙想行使的权利,我们的法律不允许,或者说没有一条法律说过人们想死算不算做一种权利,突然觉得这话题很沉重,想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想要赚钱,想要名利,房子,车子,可是如果一切一切我们都拥有了,再问你,你想要什么,你会答什么?

  哲学课上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宗教信仰的起源和以后的发展是什么。大家有很多看法,可正如老师的看法一样,信仰是某种意义上的缺失,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就像人们向上帝忏悔,向佛祖祈求幸运,如果我们能达到一种社会,人们心里无限富足,无比强大,人们可能会不再需要这些宗教,但是宗教也绝对不会消失,即使不被需要,也会变成文化长存。

  弟子问孔子,老师关于死您怎么看,孔子说生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问死呢。孔圣人也只是转移了这个话题,避而不答,又或许孔子已经参悟透却不愿告诉弟子这么沉重的话题,要告诉他们活着没什么意义吗,还是即使有追求也难以达到内心的富足。那么,死到底是不是人的权利,人们说自杀的人会下地狱,人们总说自杀的人太懦弱,可是有死的勇气的人又怎么会懦弱呢,也许他们只是看透,人生纵是这样,生活纵是这样,看似瞬息万变实则一成不变。就像电影《出海》中的拉蒙,他或许有追求,他想飞,他想和茱莉亚在一起,可是他却说的那么明白我希望我们一起死。他说生存不是一种义务,可选择安乐死的他却一定是个责任感极强的人,或许家人的悲悯照顾让他内疚,或许他厌恶自己不能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他更加不虚伪,不为了活下来而出卖灵魂。可是,在他的眼中,或许生活是美好的,可他却无法凭借着昙花一现的美好去完成漫漫一生。可是最后,法律也没有同意他的安乐死,人们总是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救了他,人们总以为他一定会找到生活的目标幸福的继续生活,可是,拉蒙想的更多,他已经都想过了,或许让他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是不对他的继续折磨。最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服下了含有氰化物的水,这样的自杀也算是他的安乐死。

  我仍然愿意相信,即使死是一种权利,寻死的人也是希望有美满的生活的,可是,若他发现这种美满只能是白日做梦,可能永远都不能实现,这些美满的念头便成为了死的导火索。这种想法永远都是矛盾的,一个人一边对所有的生活失去兴趣,死亡对他而言变成了美好;另一方面,即使是寻求死亡的人,也在心里深深的期待着真正的理解和美好的生活,只是他们太过绝望,认为自己无法拥有。是不是有这样的行尸走肉,他们不想死,却觉得生活真的没什么意思,不公平的待遇,得不到的念头,所有的美好只能在梦中,再怎么样的积极,再怎么样的奋斗,再怎么样的表现自己的优秀,也无人问津。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就算内心再强大,也不能独自一人去面对冷漠的世界。那么,当那些人真正选择去执行死的动作,完成生命的句号的时候,他们感不感觉到孤单,又或者相反的,是永远的美好,内心的宁静和永远的富足。而我,似乎也永远无法讲清,生存到底是权利还是义务。在有些时候,是权利,在另一些时候,又或许是义务。

  《深海长眠》观后感(四):cry with smile

  听说,人在死前,脑海中会有走马灯出现,回顾一生,然后回忆清零,重新开始。

  一直到现在,脑海中还一直出现雷蒙微仰着头露出的微笑。这样一个曾经希望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的男子,如今全身上下除了头部都没有知觉,只能在床上度过自己的余生。他渴望死亡,但是同时,他所带给我们的,又是那么绚烂的世界。

  他的思绪,化为实体,带着他冲出窗户,飞越大片大片的草原,到达他的天堂——海洋。

  没有相同经历过的人,或许永远没有资格说“感同身受”。所以,他乐于与人交流的同时,又嫉妒排斥被问及他的隐私。

  当有这样一个女子,作为律师走近他,帮助他,最后却与他有了类似遭遇的时候,他能给她的,还是有满满对生活的知足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会一心向死的。不想依靠别人,认为自己是累赘,并且有被抛弃的惶惶之感,这些完全可以被理解。但是在他的书籍出版之后,他的生活回归正常,那个承诺成了他必须面对死亡的理由。就像是当我们做出艰难的选择的时候,人类天生的惰性与对未知的消极的恐惧会让我们犹豫做出行动。但是他深爱的女子,让他不得不做。极度讽刺的是,“死亡”,对他来说,是结束和这个世界的所有联系,与全新爱着的他的家人的隔绝,而对她,却只是一段记忆的死亡。

  在影片的结尾,当他再一次看到事故发生时候的走马灯,再也没有人将他的头托起,我不知道应该为他高兴还是忧伤

  这部片子给予了我们太多东西,而这些在看完的那一刻我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就是这样一个心心念念死亡的人,却给了我灵魂最深处的积极。Smile,even cry with smile。

  《深海长眠》观后感(五):请别告诉我:我没有权利去死

  如果有一天,我丢掉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渴望,死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杀的人,甚至把自杀当成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但自杀者的内心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呢?大部分人只不过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经历去进行毫无意义的评价。

  记得有一次,妈妈看到一则别人自杀的消息后,说那个人真是傻,言语中不无蔑视的味道。“别人当然有权利去死,生命是他自己的”,我这样回应了她。 妈妈则说我没有权利去死,家人辛辛苦苦养育了我,我还没有回报家人。是啊,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这样的一个处境当中,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还要为家人而活.....

  每每看到电视上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我都会打心眼里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乐观,佩服他们的坚强。如果我眼睛看不见了,如果我双腿动不了了,我会觉得生活就会变得没有意义,生命对于我来说,也失去了色彩。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软弱,是就是吧,无所谓

  还有什么比死亡的权利都失去了还要更惨的?电影里的主人公就是如此,绝望的生活了28年,不得不以微笑去忍受痛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下去的人连生气的权利都失去了。他的哥哥,嫂嫂,侄儿都是那么善良,全心全意的爱他,希望他坚强的活下去,但这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他们做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当我们受够了这个虚伪的世界时,死就是一种解脱了。

  为了生存努力拼搏和奋斗的故事固然值得尊敬,但一心赴死的人也没有必要去谴责,因为这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个选择而已,而正是拥有这些选择,才使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深海长眠》观后感(六):【suicide is painless-《深海长眠》私影评】

  哈维尔巴登没有佩内洛普女神做老婆,也有神一般的表演才能。

  我没有美丽的森林和落地窗,就只有一台屌丝专用的国产电脑。

  于是《深海长眠》被敲成了我的深夜不眠。

  一些台词赐予我的胡思乱想,以下

  “Exist to be one kind of right , but not one kind of duty”你的存在(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以享乐的心态来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要总是被动地背负着别人给的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你可以掌控你的生命,你的生或者死。你可以像三岛由纪夫那样用最残忍方式自杀,就像他先前所留下的所有美与暴烈一样刻骨铭心。你也可以向我一样整夜思考去南极冻死时都要带一些什么玩具,把自杀也当做充满美好愿望的艺术行为。因为自杀就是我的美好愿望。

  真的,多少本不属于我的责任让我患上了重重的人格失调症,让我愁眉不展,虽然嘴角带着皮笑但是别人看不见的眉宇间却承担了双份的悲伤,所以今天已经觉得自己不再适合走青春萝莉风,却永远只能留着齐头帘,只有这样才能遮住我万年皱眉啊。

  “你称之为爱吗?硬是要我违背心意。听着,真正爱我的人会帮助我死。那才是爱,罗莎,那才是爱。”

  “你是一个饱受折磨的女人,一起床就想着如何让生命充满意义。”

  “牧师:牺牲生命换来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勒蒙:但牺牲自由换来的也不是生命。”

  一直牵绊着我让我进退不能的东西总该找个时候去解决。延迟症的危害不言自明,发挥在感情上我们把它叫做拖。

  所以这个夜晚,我做了巨大的决定。

  这个决定虽然大,但无聊不值一提

  它不够理性,不像《老友记》里钱德勒列表格那样分析“如果”的好处与坏处后斟酌比较,但无论想到什么小事似乎也会有消极的倾向。它不够感性,不像告别初恋时那样将《我怀念的》的歌词写满在衣柜上,但无论听什么情歌似乎都会躺着中枪;

  我已经下了这个决定,对我好的人不要再跟我说再考虑一下吧来动摇我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勇气与决心了,掀起我的怀疑来掩饰自己心中的不确定,你们真的为我着想吗?所以要让我活的更加痛苦一点?

  “听着,真正爱我的人会帮助我死。那才是爱。那才是爱。”

  我知道自由这个话题涉及到本我与超我之间复杂的超越过程,即使我去去请教了教人格心理学的老师,我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

  但是牺牲自由是换不来生命的,生命是我的权利,而非义务。

  终其一生,我都将不断追寻自由,伦理什么的,浮云。

  “从现在起,时间将成为我的盟友,唯有时间和人类良知的演变,日后才能决定,我的要求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

  爱我的人都说合理。因为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盲目的支持才是真支持。

  《深海长眠》观后感(七):向死而生

  这是一部关于安乐死题材的电影。主人公高位截瘫,26年来一直在寻求解脱。而法律、宗教、伦理等等尚不支持。

  抛开干巴巴的“安乐死”政治与伦理课题,影片还原了一个走向安乐死当事人心中的真实情境。让人唏嘘和两难的就是,我们理解主人公、他的家人、他的支持者、反对者等所有的人,但是我们无法求得一个世俗世界折衷的、比较完满的结局。

  两个女人闯入了他的现实世界。一个,有足够的思想和细腻去给他以爱的温暖,一个,又足够率真而直接地给了他以支持,乃至最后实质性地支持了他的离世。影片看完,我一直在奇怪,那个女律师当初一同赴死的约定哪里去了?为什么新书发行后不见了踪影?难道是为病情所困?

  我还是太幼稚了。就像朋友告诉我的,用心的电影,你错过了一个镜头,可能后面的就都不理解了。而现在高票房的电影,可能半小时后你回来仍然接的上。我在一天早晨才恍然大悟。是两个镜头让我明白了这一切。

  一是新书的印刷车间,机器在咔嚓、咔嚓斩断厚厚的书本,那喻示了生死切割瞬间的残酷吧,因此,女律师望而却步了。还有,就是新书中一封短短的信函,显然,已经给了主人公以答复。

  原谅我的后知后觉。我是刚刚接触文艺片。

  死后,可能什么都没有,我觉得也是这样,但可以出现在爱人的梦中和记忆里。对于人类,死之所以是一个大的话题,就是因为对于有丰富情感、高度理性的人来说,生意味着无限的多样性,而死则一切归于沉寂。从无限至于沉寂,是残酷的,这也是宗教世界里的重要命题之一,减少人对死之不安与恐惧,而求往生极乐世界。

  人生的理想终结,应是在自己体力和精神能支撑的范围内对一切不再好奇,即使主动赴死,也不会再有新的遗憾。

  主人公用执着的求死之旅,同时也诠释了对生之尊严的不懈追寻,这是其生命之独特价值。他刚毅无比,勇往直前。在这里,他和那些大片中的赤胆英雄没有任何的区别。

  《深海长眠》观后感(八):好死不如赖活着

  看完不禁要想,选择死亡,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抑或与两者都无关?

  事非经过不知难。当往日的意气风华在一瞬间被事故夺走,余生要在床上度过,生活无法自理,无法独自外出去享受阳光、风雨与美景,犹如关在鸟笼里的鸟一样,而且要成为别人生活的负担,逼得哥哥放弃自己的航海梦,嫂子要负责自己的生活起居,一家人的命运随之改变。这种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不禁要想,生命的价值在于哪里?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质量,而非生命的长度。可是面对世俗的道德伦理,且不论安乐死是否属于谋杀,那对于家人的责任又该如何承担呢?剧中最可怜的还是老父亲,他说,世上比晚年丧子更痛苦的事情是,他根本就不想活。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往往无不在枷锁中生活。胡适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知道,这不是试卷上的选择题,对于双方而言,都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守卫的是个人的自由,还是社会的秩序。我不否认,提出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也不否认,自己已然站在了道德高地。我也知道,我的专业教导我要案主自决,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个人的意愿,可是生命不是其他东西,丢了还有再回来的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丢了就再也没有了。

  《深海长眠》观后感(九):长眠在深海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蛮久以前我就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原因没什么特别,或是因为男主角贾维尔巴登,或是什么豆瓣五星电影排行榜,具体我记不清了。而作为一个不喜下载电影的影迷,这张盗版碟我留意许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也就一直搁着了。

  这么搁着的时间里,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有次和她盘膝坐在旅馆的床上聊天,幽暗的灯光下一边抽烟,一边天南海北,忽然她就提到了这部《深海长眠》,还有里面的这句“生存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老实说来,单就这句话的表达我并不认同,但另一方面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就这句话谈了些想法,和她便有了一些争论,我们性子里都是直率的人,几句没到一块儿去,俩人关了灯,一扭头就背对着各自躺下了。

  即便在互相沉默的时刻里,当时的我已然意识到同她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观念问题,但依然无法遏制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加之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个女孩后来还是同我隔绝了。

  但我不想否认,在她谈论《深海长眠》的时候,切切实实地有东西击中过我,也许是因为片子本身,也许只是我的确很喜欢她,whatever,在她离我而去之后,我还是难得下了这部片,在某个无眠的深夜静静看完了。

  这大概算是影片与我的一点渊源,可能有些啰嗦,但也许它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很多时候诚然我在阅片,但更像是借由它们阅读自己,尤其在她离去之后的悲伤里,我更像是透过影片去触摸留存在记忆中的她罢。

  大体说来,这部片子还不错。大抵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某次意外中不幸导致头部以下高位截瘫,此后近20多年的时间里卧床不起,饮食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亲人照顾。影片所展现的那个冲突,来自他试图安乐死,不过法律是立法禁止的。同时比较特殊的是,作出安乐死这个决定并不源于他的悲观厌世,恰恰相反,年轻时的他也曾周游世界,写下许多出色的诗篇,即便瘫痪,更多的时候他仍然让人感到温暖,谦和有礼,谈笑之间总是微笑,看起来他远比常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对生命的本真了悟从来是包含着看似极端的对立的,我也不喜用类似热爱生活是正能量、消极厌世就是负能量来评价这份体验,正负这类范畴是无法表达生命的内在关联的。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在即将卧轨这个被认为“悲观”的刹那所体验到的竟是“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也许安娜是“悲伤”的,但重要的从来不止于此,而在于理解这份“悲伤”的真实性质。

  同样的,这也是理解《深海长眠》主人公选择安乐死这个决定的关键,也即去体验“决定”本身所包含的所有情感。影片最打动我的也从来不是那些权利义务之说,而是主人公最后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的悲欣交集。

  譬如其中那段暧昧不明而充满矛盾的爱情,主人公是那样深爱为他无偿打安乐死官司的女律师,却一再地推开她。当他独自听着钟情的交响乐,思绪绵延出长年幽闭的房间,翻过山川,拂过青草,最后伫于一抹夕阳余晖的海滩,那里,四肢健全的他正轻柔地拥吻情人,他永远无法活动的手此时正体感着她双乳的温热;而现实地面对她满是怜爱的温柔眼神,他竟一时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出了“你不要进入我的情感”之类伤害的话。话出口却已立即后悔,她失落的神情无疑也触痛了他,思绪迷乱的他此时竟渴求抽起一支戒了20多年的烟。

  这样矛盾而动情的场景还有太多,深感惋惜的同时我却忍不住感叹,生命于他而言也许已经成为了界限的区分,自我界限之内的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而一旦有人进入,无论是出于善意或恶意,都已然都构成一种侵入,甚至爱情、亲情都已不能化解。也正因坚执于这样一份“自由”,虽然悔恨,却还是最终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人,家人的任何参与,无论激烈的、温情的,都像是一种徒劳。

  大概这是一种坚强吧,不过我想,与其说这是他身为人的坚强,不如说是他作为人的“意识”的坚强,但人终究是不能和“意识”划等号的。于此相对的,我倒是想起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可触碰》,同样是一个因意外而高位截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也曾因此在一份看似只能柏拉图式的爱情面前犹豫过,甚至如主人公般拒绝任何他人的介入。但最终一个满是热情的小伙子,一顿不讲道理的瞎蒙胡搞竟然重又让他体验了身为人的乐趣,和这部电影倒是相映成趣。

  当然,我始终无意评判《深海长眠》主人公安乐死的对与错,仿佛按照某个标准他就必须继续生存或死亡。生存当然不是一种义务,但生存是否仅仅意味着一份权利?在这句看似提纲挈领的影片总结之中,是否包含着某种巨大的遮蔽?我希望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影片中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什么,那绝对不是什么权利义务之争,而是那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真实而混杂的生活处境。与其说这句“金句”的被铭记是原因,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真实生活打动我们之后的结果。

  也正因此,以权利义务这样的东西来囊括整个故事的冲突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降格。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整部作品的存在视域,试问,我们去除掉这些“纯粹观念”的表达,这部电影是否就会不那么打动我们?不会的,那些矛盾与冲突依旧会有其不可代替的力量。更深地说来,也只有在人被理解为观念性存在的今天,这样的阐述才会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按克尔凯郭尔的说法,存在作为最为粘稠、致密的东西,难道如今已经干的只留下纯粹的“权利”了?

  雷蒙最后还是如愿安乐死了,即便立法并没有通过,如果这让他感到幸福,我祝愿他在天国有所归属。但在我看来,立法是无法捍卫他真正的自由的,他的自由的实现来自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自由”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生存“权利”这样通俗的说法上。

  长眠在深海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雷蒙,阳光之下,远有某种更为幽深湿漉的东西召唤着我们。

  《深海长眠》观后感(十):走向死亡

  你是否和我一样想到过死亡,你是否追寻过死亡如同你拼命渴望生命一般?死亡不过呼吸般平常,我们都在走向它不可避免,只是不再醒来,如同长眠于很深很深的蓝色海底。。。

  记得今年清明,那天下了很大很大的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某种低吟的哭诉。袅袅升起的烟尘在细雨中弥散,凄迷而哀伤。燃烧的灰烬在风中游荡,蒙在墓碑和路人的头发上。

  死亡向来是个忌讳的话题。明明是既定的终点,却都对此缄口不言,人是多么懦弱。我明白生老病死不过生命的规律无可抵抗,可是多么残忍啊,要怎么接受一个生命在你的人生中消逝掉,一个活生生的面容在你眼前陨灭,要怎么接受生命缺失的那一部分留下的空茫,那是什么也弥补不了的,再长的时光也不能。

  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太多的死亡,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地点,各种各样的人,如一阵风一般平常,却带走了太多无法承载的东西。人为什么要有情感,不然面对生离死别也不会那么痛苦。记得谁说过“人类很悲哀,只有人类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

  可是当你站在电影中男主角的立场来看,一切都不重要了,只有死亡是迫切的。是的,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面临着将死的恐惧苟延残喘地活着。像雷蒙那样只能躺在床上,需要家人喂食,擦洗,照顾一切,什么也做不了。只有等待,等待死亡,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他或许更适合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类似一株植物。可惜他有意志和尊严,却失去做人的自由和权力,这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只有死亡是希望,是解脱。

  于是他拼命地追求死亡,是怎样强烈不灭的愿望可以坚持几十年。这在躲避死亡的常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罗莎跑来和他说,那是充满生命的眼睛,有那双眼睛的人怎么会想死,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活下去。之前我也觉得,这个世界也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可有家人的陪伴,有每天早晨升起的太阳,有温和咸湿的海风,有那么多鲜活努力生长的生命,那么多美好温暖的事物。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生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什么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遇到好事一直是难过时听到就被治愈的话。可是谁也没告诉我们该怎么活,没人告诉我们活得很痛苦要怎么办。看到阳光却无法感受它的触摸,风儿吹来却无法迎着它奔跑,看着鸟儿自在飞翔自己却动弹不得,看到家人为自己忙碌悲伤却什么也无力回报,想好好活着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劳累他人时该怎么办。有时候,想死的人不是厌倦了生命,恰恰因为他们如此热爱着生活。

  当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经历的,就不要轻易地说教似的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没有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会是生命”。失去了最热爱的自由和最基本权利的人要怎么活下去。基尔克果说,人的自由所能达到的极致就是自杀。加缪也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人,生命本身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你不是为了服务他人,服从宗教遵守世俗道德而存在的,那本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为何要固步自封还心甘情愿呢。

  真正重要的其实不是生或死,而是我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是否活得有尊严。就像关于西西弗幸福的假设,有尊严地反抗。而对于雷蒙来说他的反抗和自由只有死亡。有时我想,如果雷蒙有能力自杀的话,他也许不会如此想要死,这世间有太多残废的人活下来,苟延残喘或意志坚定,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只是死亡于他是唯一的反抗,唯一的自由。

  安乐死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理解和接受,荷兰和瑞士已经在法律上将其合法,甚至在瑞士还有专门的助死机构。在英国作家Terry Pratchett拍摄的《选择死亡》纪录片中,我们亲眼看到一个人是怎样平静的死去,没有痛苦,只是理解和安然。可在大部分的国家帮助他人死亡是犯法的,它关于道德信仰,关于律法秩序。

  影片中,身患绝症的律师茱莉亚是理解雷蒙的,她帮助他出书,并想要与他一同赴死。他们之间的爱情,建立于某种感同身受的相知之上,隐忍而决绝。与所爱之人的共同结束的确是最美的死亡,只有爱,纯净共享的爱。可惜她没能赴约,留下来的她忘记了他,或许也是最怜惜的仁慈吧。那个爱笑充满活力的罗莎因为爱而选择成全他,其实这多么难,看着深爱的人死去。雷蒙的爸爸所说,比丧子更悲痛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子想死。有人说安乐死是对家人的不负责,可我相信彼此的爱可以消融所有的不解和悲伤,一切都将归于平静,很深很深的平静。

  不是只有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才会想到自杀,精神上的折磨更为绝望。有些人也许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或者说他们无法做到向这个世界妥协。就如顾城所说,“我的灵魂是死亡生的,它愿意回到那里去,就像你们愿意回家,这是个无法改变的事情,我是属于死亡的。”你根本无力阻止,死亡才是他们最安心的归宿。昨天是太宰治的忌日,那个渴望爱却不具备爱人能力的孩子,说着“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在多次尝试后,终于逃离了这个他无法存在的世界。只愿他不再孤独,不再害怕。

  死亡,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找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有勇气去找它,更不知道那时我会怎样去面对它,会害怕到不能自已,还是安静从容的和它打个招呼。不禁想起柯一正导演的一句话,“人生最棒的事情就是,如果我今天死掉,我也没有遗憾。”会不会有可能我可以做到这样,随时离开了无牵挂,不知道。

  就如陈希米所说“死,只能被遭遇,不能被理解。死,是永远。”无论我们怎样的揣测,都无法触及它的真相。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真真切切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然后,不再害怕,不再逃避,走向它,从容地和它聊聊我的一生,轻松地说些初次见面的笑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