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芙蓉镇》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芙蓉镇》经典影评集

2022-03-11 12:2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芙蓉镇》经典影评集

  《芙蓉镇》是一部由谢晋执导,刘晓庆 / 姜文 / 郑在石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芙蓉镇》影评(一):妄言《芙蓉镇》假想

  初看《芙蓉镇》,是哭了的,自然是感动还有小小的震撼。妖魔化时代,黑白颠倒,是非难分,所谓的好人,所谓的坏人,没有人活得容易,自然也在个人选择。身为五类分子,秦癫子照样有自己的诗意;胡玉音,被打成了鬼,战战兢兢的,终也敢行使身为一个人的权利——追求爱情;党员黎满庚,对青梅放弃又出卖,诸般憋屈;谷燕山没了实权,境遇不尴不尬,还是顺心而为;二流子王秋赦,趁着革命浪潮兴风作浪,迎来人生巅峰,后又落得个疯魔下场;李国香,政坛不倒翁,也有失蹄受辱时……敢说,这一切没有自我选择的成分?有因必有果,有果循其因,在这一过程中,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不论美丑,不论善恶,确是人,故而感动,故而震撼!

  再看,是读了古华原著之后,细品下来,竟难免有些缺憾和唏嘘。自然知道,小说与电影不同,各有千秋,且电影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阉割的,加上时长所限,更不能过分苛责,故在此发发牢骚,且姑妄读之罢了。

  李国香二进芙蓉镇时,是背负着很大矛盾的,这也是她与谷燕山、胡玉音等人冲突的蓄势。个人感觉电影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之所以不清楚,在于交代的度。电影中李国香与谷燕山的对手戏发生在饮食店外:急于嫁出去的李国香向谷燕山说了些带有暗示性色彩的话,谷燕山很傲娇,没作什么理会,着实有些不痛不痒的。而小说中,二人的冲突就严重多了。在黑漆漆的楼道里,李国香整个身子贴着她其实不怎么看得起的北方大兵,道:“老东西!不懂味!不知趣!送到口边的菜都不吃!”谷燕山是反唇相讥的:“女经理可不要听错了行情错估了价,我懂酒味,不知你趣!”这脸打的,当真响!其次,李国香离开芙蓉镇,电影中交代是其拜托其舅造成的。小说中则是谷燕山等人厌恶李国香给芙蓉镇带来的恶劣影响,暗自运动的结果。这怨与恨就结的深了,联系后面的剧情发展,也更为符合逻辑。

  提及李国香的二度回归,不得不提王秋赦。不知各位可有对他对待李国香的态度感到奇怪,我是如此的。与其通知李国香开会时的态度相比,热情过度了,不是么?电影通过几句对话,隐隐约约地交代出,其目的在于运动,在于对重新分配财产的渴望。从此对其人格也可见一斑,但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似乎缺少点什么。读了小说,方明白所缺的是个前因。王秋赦是个雇农,无产无田,吊脚楼与卖给胡玉音的地基,是土改时分配所得,此外,还有点薄田。但其为人懒惰,地生荒草,守着吊脚楼中的财物坐吃山空,已临近告磬。芙蓉镇一年无事,王秋赦这个运动根子,难免无所适从,精神危机加上经济危机,有如此态度也就合情合理。这般,王秋赦的形象也能更饱满些,少点脸谱化的成分。许是时长的缘故,电影无法加以说明,但剧中的王秋赦还是能深入人心,可见导演的功力。

  胡玉音从五爪辣口中得知丈夫桂桂的死讯,是我印象颇深的一段。五爪辣说得也不算委婉:“到坟岗背去了!”胡玉音理解的颇有意思,饶了一圈,方明白桂桂是死了。她要晕没晕,整个人疯魔了般,飞奔地跑,没命地跑,边哭边喊,应该是撕心裂肺的、沙哑的。后面有相跟的脚步声,她不知道是谁,想着是人是鬼。后来想鬼是没有声音的,那便是人,可能是工作组的人,但她已经毫不在乎。别人在追赶着她,她也在追赶着自己的男人。书中的意识流是在此出现的——她与桂桂的甜蜜恋爱史。越是美好,越是痛苦!她在黑漆漆的坟地里凄楚地喊着,声音拖得长长的,又尖又细,跌了一跤又一跤,整个人是神志狂乱,思绪迷离的。电影中这段就显得较单薄了,太过理智,除开设备等问题,主要还在表演的功力。

  胡玉音与秦书田的结合,大家想是乐见其成。他二人的相恋相知过程亦是很美,残酷中的美,更动人心扉。正如谷燕山所说,两人因着青石街与两把竹枝扫帚而定情。电影改编自小说,已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如此,我还是想说,电影中属于人的纠结,量略有些小。因着“派性”和迷信,胡玉音纵使不恨,也是怨着秦书田的,小说与电影都有交代。后来,胡玉音被划定为富农,人不人,鬼不鬼的,与秦书田共同扫街,对其了解逐渐加深,再加上对方多有照拂,渴望着爱的人,失心也是理所当然。电影强化胡玉音的角色,使她敢于自我追求,在请秦书田吃米豆腐这一段,演员将胡玉音小小的纠结表演得很到位,这很不错。但问题也在这儿,恶的年代,普通人的伟大多是需要助力与契机的。小说中,两人皆有意,胡玉音想着就默许秦书田狠狠地抱自己一次吧,权作补偿。自那之后,躲了秦书田一段时日,相对也是默默无语。为何?没有光的时代,他们的身份,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恐惧,不敢再向前迈出一步,只能纠结煎熬。后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两人衣服皆湿,一起到屋中躲雨时只好脱下,天时地利人和,才终于实现灵与肉的结合。这个场面比滑坡般道来,应是更见震撼力,更能彰显“人”这个东西的。

  电影与原著相比,有许多加以改动之处。有一段,我觉得很是成功。谷燕山喝完酒,从黎满庚家出来,晃晃悠悠地,独身走在青石街上,只有漫天纷飞大雪相陪。酒精的作用,加上蓄积心中许久的不忿,成功点燃了那根已扯许久的导火索。于是,我们看到了彼时与此时的谷燕山合二为一,对他的过去经历,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压抑、无望的时代,谷燕山拿着冲锋枪扫射,即使是想象中的,也丝毫不减它的震撼力,威慑力。不再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需要一场爆发,谢晋便让醉酒的谷燕山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反复喊着的“完了?没完!”亦与老舍先生《茶馆》中的:“将!你完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个预言,一个人心不死的预言。

  “人心不死”是姜文所扮演的秦书田说的。谷燕山在外面喊“完了?没完!”,惊醒了或许正做着噩梦且病着的胡玉音,镜头便给了二人一个特写。秦书田道:“人心不死啊!”,很有几分意味深长的意思。起初看着,总觉得这句话太过多余,不如来个无声胜有声,什么也别说,用神情暗示最好。后来想想,才觉自己想法幼稚。身为观众,自是有着全知视角,而电影角色秦书田却是只能从自身去观察,去思索。他与谷燕山应是不怎么熟悉,只知彼此大致为人,加上当时人多受了“派性”荼毒,对人往往带着顽固的偏见,秦或许没有偏见,却是身受偏见之苦的。谷燕山此举,定也是慑到了秦书田。再结合其以往性格,道句:“人心不死啊!”,很是水到渠成。若是相对无言,我们就很难准确地捕捉到人物心理,难免缺憾与美中不足。“人心不死”,可谓是一石二鸟。

  说到结尾,始终绕不开一个人物——王秋赦。纵使疯了,其“运动啦!”的喊叫声时时漂浮在芙蓉镇上空,还能使热闹祥和的景象总裹着一层阴霾,挥之不去。更使残破的人心老颤颤的,开不得,闭不得,很是难受。谢晋欲给人以警戒,他也确实做到了,只是否接受却是你我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只说王秋赦之疯。

  疯,对于王秋赦之类或许是最好的结局。电影给了果,因是要观众自己臆测的。初看,受以往影视剧的固定模式影响,我并未深思,还是读了小说方恍然大悟。纵使王秋赦是个小小的政治牺牲品,是个可悲可笑的小丑,但同时,他还是个人,有自己欲望与需要的人。由于自身性格的束缚,他不适合正常社会,倒是能在乱世混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所以,他是希望乱的,也相信能永远乱下去。在电影中,他还说自己是要做县委书记呢!现实的雷霆却劈的他七荤八素,里焦外也焦。李国香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继续好风好水,王秋赦却必须留下,承受属于他的以及不属于他的烂摊子,更严重的是,梦破了,前路没了,茫茫尘世,无所凭依。他是个溺了水的人,陷得太深,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丢了。所以,疯吧!也不外乎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可悲吗?他或许在自己臆造的世界中做皇帝呢!

  电影将王秋赦定位成一个丑角,悲剧性略被冲淡,也假想过如果是个像你我般的人,又会是何种效果。终是想不出,只好作罢。

  上面所言唏嘘,在于电影较于小说,去了些戾气,添了些温和。秦书田曾跪着受批斗,李国香也被人逼着学过狗爬,胡玉音的乳房或许被铁丝洞穿过,……这些都是人做出来的,也都是人受过的,将来还会不会有,实在不好说。曾读《牛棚杂忆》,因时隔稍远,季老又通篇是调侃的语气,痛像是所剩无多的错觉,怨与不满倒是难以掩盖。可怕的遗忘,可怕的不反思,从这点看,《芙蓉镇》却是一枚炸弹,需要好好地炸一下。

  文中浅薄话,并无亵渎意,只想说喜欢《芙蓉镇》,喜欢有“人”的电影。

  《芙蓉镇》影评(二):不能泯灭的人性和良知

  昨晚本来就睡的很晚,但半夜醒来后还辗转难眠。随手拿起枕边的手机,乱翻一气却不知道看点什么?忽然想起80年代有一大名鼎鼎而自己却一直未能观看的电影芙蓉镇。于是打开app。 犹如电影人生,老井一般,典型的80年代谢晋电影拍摄手法,如今看来,故事的讲述方式难有新意,演员的表演也未必就如当时狂揽奖项那般的精彩,但看到最后,我竟在被窝里浑身颤抖几近落泪。

  胡玉音和丈夫桂桂勤劳致富,用一磨一磨,一碗一碗的米豆腐盖了新房并攒了1500块钱。右派文化人秦书田写的一手好字,一副自轻自贱的外表下是对人生世事有深刻理解的丰富精神世界。粮站站长谷燕山淳朴善良而富有正义感。工作组组长用像那个时代一样荒诞的逻辑计算了胡玉音的收入,以及谷站长的卖粮数量。桂桂为此深陷恐惧进而自杀,谷站长为证明罪名莫须有而自揭生理缺陷。富婆胡玉音和右派秦书田双双被打倒罚扫大街,好一对黑夫妻,两个狗男女,结婚时的白对联令领袖失色,时代蒙羞,更凸显了谷站长之高洁,注意不是高露洁!荒诞的时代最终结束,从众的丑陋却未必人人知道。倒是秦书田像石头一样活着的嘱托令人感慨。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来做支撑?多大的勇气来面对生活?

  无疑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一部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电影,一部批判和歌颂的电影,我深深被电影中不能泯灭的人性和良知所感动。

  《芙蓉镇》影评(三):芙蓉镇里的峥嵘岁月

  首先,同《霸王别姬》和《活着》相比,虽然都是里程碑式的影片,个人感觉还是有一点距离。

  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年轻的刘晓庆那么小巧,那么楚楚动人。而姜文的表演已显老辣和不羁。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与震撼,在大师谢晋的讲述中娓娓道来,只是其大团圆的结局与吃人时代的大背景有些反差,或许悲剧化的形式更适合用来致敬那个时代,和身在其中的受害者。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芙蓉镇的悲欢离合,但愿永远不要在时间的轮回中再次重演~

  《芙蓉镇》影评(四):再也不敢忘记

  因为自己经常会找机会了解1976年之前的中国,所以当我一个86年生人在看《芙蓉镇》的时候,不会有历史知识的缺失感。老婆在我旁边也看着这电影,表示不可思议时,我淡淡一笑,吐了句:这不过过去了40年而已。

  但是,即使我号称了解那段历史,不过也是听人口述或是铅字记录。所以当影片一开始,胡玉音沿街卖豆腐脑的场景出现在眼前时,仍使我一时混乱,这电影不是说文革的嘛?怎么从80年代初开始演了,难道是倒叙?——因为在我脑海里,80年代初的村镇也是这般景象的,我从没想过原来50年代中后时期也可以这样,说不上繁华,但有生气和热闹。

  整部影片除了开始时的状态让我有些混乱之外,之后便娓娓道来那些过程与故事,我也能跟着电影一路走下去。直到最后,胡玉音又出现在芙蓉镇沿街卖豆腐脑,一切又好像回归到影片的开头,,那个令我有些错乱年代的电影开头。我明白,混乱的不是电影,而是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总以为我们能疯狂前进,所以当这样的价值观横亘于我们的思想时,我们站在任何时间节点去看过去,总觉得应该是现在比过去更好些。好比现在,让我去比较80年代初和50年代末,我总想着,应该是80年代初更好些吧。但事实是,撇开科技的发展这一硬性推动,也许5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并无二致。人的精神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幸福感会随着年代变迁而增加吗?不会。人在精神层面的幸福,与年代递增无关,而在于他身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如何地让人的思想和精神存在。

  不幸的是,我们的历史周而复始。疯狂的运动绞杀人的精神。这种绞杀和摧残令我们直到今天仍在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谢导没让人们来一场快意恩仇,李国香活得好好的,另一个也不过是疯了而已。也就这样了,因为历史也就这样了而已,你想如何?

  谢导的用意就是呈现历史,不是代替任何人来解决历史的遗留,那我们的任务呢?其实要求不高,别忘了就行。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我们这民族一贯的毛病。只要没忘记,还是有机会在任何时刻追溯它。怕就怕忘了,而且还是刻意忘了。所以谢谢谢导,谢谢晓庆奶奶,谢谢姜文叔叔在那个年代拍了这样一部好电影,让我不敢忘了过去这么一段历史。一点儿都不敢忘。

  我再也不会再搞错了,原来以前也有好日子过,只是人自己把它过坏了。

  《芙蓉镇》影评(五):我喜欢王秋赦这个角色

  《芙蓉镇》里的王秋赦本是个二流子,属于那种衣服脏了懒得洗,头发长了懒得理,吃了芙蓉姐的米豆腐也懒得给钱的那种人。作为一个“快乐的单身汉”,他本来可以天不怕来地不怕,继续在他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但是他唯独听镇支书黎满庚的话,因为他知道专政的力量。王秋赦对李国香说,如果运动就是重新分配富农胡玉音的家产,我表示支持。运动对于王秋赦来说意味着财产、女人甚至地位,在正常社会中他无法获得的一切,在运动中莫名其妙的都有了。当失去这一切时,他变成了一个疯子。也许他已经从实用主义哲学中跳了出去,自己把自己催眠了。这种催眠是何等的可恶、可恨又可怜,它让一个蒙昧无害的王秋赦沦为一个洗脑教育的政治牺牲品。

  王秋赦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因为他就存在我的身边,但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却几乎没有存在过(抱歉,张绍刚老师,我还是喜欢用中国,而不是我们这儿)。他是如此的鲜活、生动又充满喜感,以至于我上网查了祝士彬的资料。果然他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并在央视《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庞统的角色——同样是一个很有喜感的角色。我喜欢王秋赦,除了他喜感的性格,还有他的率真,他天真的以为运动会永远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李国香那样左右逢源。秦书田与李国香文革后相遇,秦对李说:赶紧找个人嫁了吧,也过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别老跟他们过不去,老百姓的生活,容易,也不容易。王秋赦的好吃懒做与胡玉音和桂桂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地对比,但是谁有又能否认他们不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呢?

  与王秋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国香。运动年代,她走在风口浪尖,虽然被王秋赦斗倒过一次,但是很快又爬起来,把王秋赦踩在脚下。拨乱反正,她依然是时代先锋,亲手给秦书田签发平反文件,从配有司机和去省城结婚来看,她的官是越做越高了。也许对她来说,政治只是升官的工具,但是对王秋赦来说,他是政治的工具。

  我在想当李国香面对秦书田、胡玉音和谷燕山的时候,她有没有恻隐、不安和愧疚?她为什么不能像谷燕山一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许她裹挟在政治运动浪潮里无法自拔,也许她知道错了但是没办法去选择,就像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说的——It was too damn hard。

  影片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是黎满庚,他因为党组织不同意而错失了和胡玉音成立美好家庭的机会,他因为家庭的拖累又不得不做一个出卖玉音的叛徒。其中有两场戏让我印象深刻,一场是因为玉音给他1500块钱让他帮忙保管,他与他媳妇发生激烈的冲突;另外一场是与谷燕山喝酒的戏。他的眼神炯炯有神采又充满了迷惘和困惑,高高的颧骨和瘦削高大的身材让我想起了65年美版的日瓦戈医生。

  悲剧,通篇都是悲剧。也许在一个错误的年代里,好人注定命运多舛。

  与王秋赦相比,秦书田稍显稚嫩,也许是因为那年姜文还很年轻。

  《芙蓉镇》影评(六):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一个人到底要遭遇多少沉痛才能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一个人到底要流过多少血泪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秦书田那种不卑不亢,笑对生活的精神试问如今有谁能够做到。难道面对强权普通人只能像牲口一样的活着?他们可曾体味到劳苦大众的心酸与苦涩。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世事变幻无常,他们又可曾为自己想到过退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芙蓉镇》影评(七):用温和的处事来对待这个荒诞的世界

  电影改编自古华的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编剧是阿城。影片的反映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底层人物的悲惨人生,在那种荒诞的年代,小人物命运的多舛,影片并未大肆铺陈运动,而主要从个人小人物的视角去展现那种运动,各种人物对运动的无奈,用不同的方式之与抗争,“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口号,或许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人民对命运的不屈、对生与爱的渴望。主角秦书田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用温和而非激进的方式妥协与上级并始终保持乐观的入世态度,即使上级给他和玉音一幅白联。玉音正是因为秦书田的爱才坚强的活下去,影片以王秋赦的破屋倒塌隐喻运动的结束。整部影片更多的还是以一种人性的角度对那场运动的一个反思,历史洪流下人性百态,还有一些性文化贯穿始终。影片最后秦书田说“老百姓的生活说容易,也不容易。”应该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呐喊。

  《芙蓉镇》影评(八):不是影评的影评

  《芙蓉镇》5星

  1、好吃懒做竟成先进,勤劳致富也是错误?真是他妈的作孽!

  2、所谓的阶级立场只不过是荒诞的,要人丧失自我、绝对服从。

  3、政治运动死角的小镇子的本土人情圈子此时却是正的力量,但也难挡愚蠢恶毒的强权的车轮的碾压。

  4、西西里的故事不止在西西里上演。

  5、这个所谓的历史分析法和辩证法在强权者手里就是一个推卸、逃避责任的工具:叛你冤案是对的,给你平反也是对的。

  6、从现在来看,这部电影也是被政权利用的工具。

  7、精英们不要瞧不起大众,大众人多力量也不是可以小觑的;大众也不要依势众欺负精英,精英是时代首创的先锋。总之,在宽容、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为贵,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

  《芙蓉镇》影评(九):黑五类秦书田的胜利

  (非影评,摘于日记的观后感)

  晚上终究是抵不住诱惑,在家看了《芙蓉镇》,实在是一部叹为观止的好作品,我真的愿用所有的赞美之词来评价它!我不想把它看作是一部反映文革的批判内涵的作品(虽然其中有对那个特殊时代下的扭曲的人性描写),我还是更愿意单纯地把这个故事看作是“乐观主义(秦书田)的胜利”以及“震撼人性的伟大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芙蓉镇》所表达的精神意图是超越时代的,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还是无意,但我明确能感受到。所以用反思文革评价它,太小看了《芙蓉镇》。

  虽然我第一次看到用“伟大”来形容爱情是在王小波的书中,但《芙蓉镇》让我第一次在内心深处认识到爱情原来当真是可以伟大到除了“伟大”而无其他任何相应的形容词能与之匹敌。如果《黄金时代》(他们都是同一时代背景,甚至都在同一片土地上)是最浪漫主义的爱情,那么《芙蓉镇》,在我心中,便是最苦难与悲剧的爱情。但是秦书田(乐观)战胜了它。

  《芙蓉镇》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虽然我一直没有看过。因为它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我和安安之间爱情的某种象征。它之所以被我如此长久地惦记着,不是因为剧情里的故事(我本不知道它描述的是什么故事),却是它剧情之外的人物——姜文和刘晓庆。姜文比刘晓庆小8岁,而我比安安(我的爱人)正好小7岁,姜文当年拍《芙蓉镇》时年龄与我现在所差不多,彼此之间又都是在合作工作期间相爱的,因此在爱情的经历上,我们是相似的,对《芙蓉镇》这部引发他们真实恋爱的电影,便自然有某种亲近感。在我与安安尚未互相坦白心事时,我便将一张胡玉音抱着正在写字的秦书田的剧照用以我某个网络账号的封面,并以期安能在这有意无意间猜出我明目张胆的心意。可最终这张剧照似乎并没有什么传情的作用,但直到现在它仍是我的账号封面,我将它视作某个温情的见证。

  然而它剧情故事的震撼是我并未预料到的。《芙蓉镇》的故事结构趋于简洁,人物性格也相对单一突出,我觉得它最终的目的便是要突出这种明确有力的精神隐喻——乐观主义精神。在那种压抑灰暗的时代背景下,秦书田这个人物的存在是多么可贵的一点阳光,他从来不抱怨,从来不恐惧,他总是能把一切自身的现实化作美丽又轻快的舞蹈,他甚至没有像谷燕山那样的耿直去反抗压迫,伸张正义,凸显一个英雄的气概。

  秦书田接受了一切荒谬,并以所有人眼中的认真,将其揉成一团团自我认知里的笑话,他不慌不乱地躲过了一切灾祸。但他终究去承受了爱情带给他的,最沉重的苦难。当爱情来时,他无法将自己与胡玉音置之度外了。

  但他依旧没有惧怕,他依旧不抱怨,依旧在跳舞,“他必须要跳舞”。在乐观背后,是那个坚强的生命本质——活下去!活下去,不仅是对生命的渴求,此时它更是发自爱情的呐喊,这伟大的爱情让脆弱与迷茫的生命变得刚毅有尊严,尊严地像牲口一样。

  然而最终活下来的,终究成了人。

  我突然想到木心先生说过的话,同样在这个苦难的时代经历了牢狱之灾的他说:他们想毁掉我,但我说不!(They want to destroy me , but i say no! )

  爱情的胜利,生命的延续以及一切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乐观主义者们的。而所有人性的光辉,皆是在与苦难命运的斗争里。

  :这里强调的“乐观”,是基于叔本华以及尼采的悲观主义。我觉得这部影片所表现的乐观主义是有哲学力度的,并且很有说服力,不亚于文学的表达。此为其伟大的核心之处 。

  《芙蓉镇》影评(十):《芙蓉镇》不过是一部反写的《青春之歌》

  承认这个事实:说到底,你想做胜利者,不管以什么名义。

  想必大多数人还是选后者。

  那我告诉你,现在,2015年12月21日。就是文革。你会怎么想?你觉得自己胜了?还是悲情?

  用文革的方法批判文革,是大多数人的做法。《芙蓉镇》亦不例外。或者说,这是一部用革命叙事方法写成的反“革命”文本。

  说的简单一点:脸谱化。

  也正因为如此,个人觉得芙蓉镇在表现手法上是有着很大缺陷的,所谓“脸谱化”便是其中之一。女干部,形象就丑,而且浑身泼妇习气,简直不是人,这不是引导大家去恨干部吗?反观刘晓庆,温柔漂亮,谁能不爱?可是,正因为如此脸谱化的处理,使作品的思想力量大大削弱了,不禁要问,如果一个人不温柔不漂亮,她就活该被批斗?她就不可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何必设定她是温柔漂亮的?《巴黎圣母院》之夸西莫多之所以久久震撼人的心灵,不正因为它不将人心灵的美丑与外形的美丑捆绑起来吗?

  如果再将芙蓉镇与飞越疯人院试做一对比,就能发现,《飞》中的女护士长,温文尔雅,美丽知性,有那么一瞬间会让患者认为她真的是为病人好。然而在美丽的外表下,她却代表着集权与禁锢,这难道不是更可怕吗?正因为如此,麦克墨菲最后的一“掐”,才显得更有力量!如果将护士长描绘成一个四处通奸的荡妇,是大家眼中的小丑,试问这种力量还有吗?

  当然,将女性的心灵美和外表美捆绑销售也好,人物脸谱化也罢,都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甚至是世界传统文化的通例。与立场无关,而与创作水平有关,纵如好莱坞大片亦如是。所以,锅不能都算在谢晋等主创人员头上(实际上他们已经做到相当好了)。

  从艺术手法来看,芙蓉镇与青春之歌如出一辙,多年来不见进步,实际上也正是党多年来文化禁锢的恶果,和文革后人们的思想还难以一下子从那种人物脸谱化的创作惯性中解放出来造成的。文革当然应该批判,但并不应该如此简单粗暴的批判,甚至是歪曲丑化。别忘了,几年后热捧电影芙蓉镇那群人,或许正是几年前在批斗中执鞭打人的人,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一经煽动就会去打人?再一经煽动,又会觉得打人不对应该尊重人权人性?这是根植于老百姓思想中的劣根性还是老百姓始终在被掌权者牵着鼻子走?想明白这些,或许是看懂《芙蓉镇》的真正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