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话的维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对话的维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2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话的维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对话的维度》是一部由杨·史云梅耶执导,动画 / 短片 / 喜剧 / 奇幻主演的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一):隐喻的经典

  第一部分是“趋同的对话”。

  两个由蔬菜、水果、锅碗瓢盆等各种不同材料组成的人头,弱的一方不断被强的一方吞噬,强的又被更强的吞噬。最后,原本不同的事物全都变得一模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第二部分是“激情的对话”,主角是一对泥塑的情侣

  在热恋中时,他们失去自我,相互吞噬。一旦因为矛盾分开,就只剩下怨恨和报复,和最后的互相毁灭。

  第三部分,“真实的对话”。

  两个人不断从各自嘴中,吐出不同的物品。

  从最初的合作默契——比如一个吐牙刷,一个吐牙膏。到逐渐开始蓄意破坏捣乱——一方吐牙刷,另一方吐的却是鞋带。直至最后,两败俱伤

  创造性的表达,又具备丰富的隐喻。经典之作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二):《对话的维度 Moznosti dialogu》影评摘录

  2006-09-01 10:37:43  来自: 晨光荣耀 (想君思我锦衾寒)

  这里导演有意浓缩的,是一部人类交流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不断改变他者和征服异类。他揭开温情脉脉的彼此交流的面纱,背后竟是赤裸裸的吃、吃、吃,残酷到底,让人不敢逼视。

  2010-12-01 22:38:54  来自: Lauren (a sense of meaning)

  第三幕自由对话,两个人由最初的默契配合逐渐变成最后唇枪舌剑,两败俱伤。仔细观看可以发现,一开始时总是一个人先出牌,另一个想想以后打出合适的牌。换位以后(还没想明白换位暗含着什么意思),打牌的人思考时间开始变短,乱出牌,到最后根本不用思考,变得一团糟。当思考和行为被一些准则限定时,容易产生由因到果的逻辑。但当突破传统的自由思想开始出现,既定的逻辑被破坏,难以达成一致,于是人们开始感到局促和急躁,进一步破坏规则,导致混乱和崩溃。注意到当两人同时出牌时,开始出的东西还不一样,到后来也变成一样的。这就是面对自由思想冲击时,如果不能去分析和审视,只是随大流,最后会导致思考环境的进一步混乱和趋同。我认为自由的思想是要鼓励的(也许换位就是暗示自由的出现?),而大众对于新兴的思想要经过审视和感悟才能接受或否认。否则将对思考的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2008-07-19 18:17:04   来自: oolong

  人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东西构成的.

  食物铁具办公用品.

  代表了生活工作.

  不断地吞噬与消化.

  无尽的被吞噬与被消化.

  人的样子慢慢成形.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三):格局很大,故事留白

  【对话的维度】9.1

  对话的维度的格局很大,把很多问题抛到很高的位置一击即中,趋同性。通过交谈,或者通过互相思想的侵占,两个人会变得越来越相近,也越来越像一个标准人的样子,也许这就是最初道德或者是规则的形成。每个人都不是这样的,但通过交流沟通和建模,出现了一个理性人,一个观念中的人的样子。然后反而要所有有着个性的人无限放大这种共性并且当做此为美德,这是病,得治。然后是情侣,最开始从亲吻开始,大家互相融合,甚至拥抱都想黏在一起。每个人把自己融化为了能更加贴近对方。爱到后来激情退却,为了一小撮不满互相推搡,互相成为独立人格时,笑容也变了,有了理智爱情才是愚蠢的,因为自己发现其愚蠢,才想起过往种种。第三幕是两个人互相配合,进化成更好更合理的生活,可是当角色转换,我同样给你所有,可是你不再需要了,伸出的手没有人握着,最终不过自说自话。这是分歧,也是盲目。最后开始质疑,对方成为镜子,不再是互补和变成更好的动力,而是验证匮乏的凭证。我觉得这讲的也是爱情,通过对方清楚的看清自己,这才是伤害的最大动力。整部片留白的地方非常多,并且画面处理荒谬精致。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四):一些关于前捷克斯洛伐克

  由于本人的专业原因。。。

  在此先列一下捷克斯洛伐克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或(尤其是1990年后)捷克语:Česko-Slovensko,英语:Czechoslovakia)是一已不存在的中欧国家。

  成立于1918年,由捷克及斯洛伐克所组成,当时的国名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被纳粹德国占领,并成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傀儡国,其他地区被波兰及匈牙利所瓜分。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1989年发生的天鹅绒革命后,又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国家。

  以上摘自维基

  杨·史梅云耶先生出生于1934年的布拉格。他经历了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苏联红军解放,也深受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军队入侵,改变共产党体制并使局部的社会民主化尝试失败的影响。

  不得不说,在苏联(尤其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后)的经济政治强压统治下,捷克斯洛伐克迎来了一个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这其中以与讽刺时政息息相关的黑色幽默为主要代表。

  dialog věcný(实际的,本片英文翻译刚好把第一个第三个说反了)

  在本短片中,第一个小故事就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

  不妨将机器人看作国家机器,而蔬果代表着人民的新鲜思想,代表着生命力,或是乡野间自由的空气。尽管题为“对话”,冷冰冰的机器人并没有给植物人(= =)谈话的余地,在对话中一味地将他切割、抽丝剥皮,削去了他的棱角,将植物人变成自己想要的软弱模样,将植物人击得粉碎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后来再次组装的植物人已不是原来的他,不知再与机器人对话时,说出来的是否是机器人所修正的固定模式下的话呢?

  第二个文具人与机器人相遇。不同于植物人,文具人在对话中损毁了机器人,利用书本、信封等看似脆弱的物体轻易地将金属、陶瓷零件损毁。书本的等意象很有可能是文化、艺术的抽象表现。文人用笔来揭露、来改变社会现状。哪怕国家机器再强大,也怕这一根根笔杆子。哪怕国家机器再控制人民思想,文学艺术作品还是百花齐放。文具人表现了强于一般人民的更加尖锐、系统化、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文具人又与被改造过的植物人相遇。这次植物人2.0完爆了文具人。果然,被进行了思维改造后的植物人2.0同化、损毁了本来强大的文具人。就好像文学艺术在思维统一化后的百姓面前变为了异端。人民开始自发地对文学艺术加以改造。

  这之后三者循环往复地相互“对话”,不断地改造者对方,最终变成了一盘散沙、一滩烂泥。烂泥人们还在孜孜不倦地造着千篇一律的人,一嘴吐一个、一嘴吐一个。但是原本抽象的事物此时却越来越人像化,越来越接近我们人本身,就如同一个个泥塑模型。

  也许在反思中,我们会发现这三者的最原始形态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都有各自的棱角,互相不融合。在经历了不断的磨合后,我们看起来似乎越来越像个人,但是却是泯灭在芸芸众生里,牺牲了太多我们本应凸显的特点。这导致我们一代人一代人的内心就像模具刻出来的一样,再没有磨合,只有复制粘贴。好比政治谜团看不清,百姓生活一团糟,文艺圈不知该捧谁的臭脚。

  注:以上都是在说捷克斯洛伐克哟,可不是伟大的某朝哟,请不要来查我的水表哟~但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 =真可谓不作就不会死,不吐就不快乐

  dialog vášnivý(多情的)

  第二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是一男一女一见钟情,再见发情,在一次次爱抚中水乳交融(似乎只有泥泥交融)。导演含蓄地表现了男女情爱的场面,简直太朦胧,让人浮想联翩。事毕,两人有了一坨看不出人形的爱情的结晶。由于是一夜惊喜,男女双方都不想要这一坨,于是两人就这一坨开始了对打。从一开始的掷沙包变成了近身肉搏,在一次次厮打中双方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与开始的爱抚形成了对比(似乎结果都差不多是泥泥交融啊喂)。

  点燃男欢女爱的激情啊,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可以在一颦一笑间催起男女心底的欲火,又可以让人在转瞬间翻脸(真的是翻脸呢!脸唰的一下就莫得了呢!)。激情要怎么样才能变成爱情?也许激情能带来“一坨惊喜”,但能不能带来真正“爱的结晶”?

  不知道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

  dialog vyčerpávaící(详细的,本片英文翻译刚好把第一个第三个说反了)

  第三个故事两个中欧秃顶老男人一唱一和,甚是起劲,看起来perfectly match。大有你挑水来我织布,我拉屎来你拿纸的感觉。然而当时间空间一改变之后,一切不和谐就这样产生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发觉,还是在自顾自地“对话”。最后,双双出一样的大招,两败俱伤。

  看似荒唐,然而一旦自我带入后就会不寒而栗。统治者和人民原本各司其职,但如今原先的政策对策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统治捷克斯洛伐克的苏联及捷克共*产*党并没有这么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固守着原本的政策,这使得民不聊生,国内矛盾日益凸显、激化。

  后记:最终随着共产党政权和苏联的削弱及群众性的抗议游行,反抗达到了一个极值——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结束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我们的老朋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最终还是抛弃了共产主义制度。 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平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每看一遍都觉得感慨良多。不知这部短片是否也促进了捷克和斯洛伐克推翻苏联的统治。还推荐大家一首影响力最大的前捷克斯洛伐克歌手Marta Kubišová的捷语版hey jude,供大家了解。

  http://lady.163.com/photoview/50N90026/30239.html#p=8BI48JK850N90026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yNjc4Mjk2.html

  请叫我波西米亚学者!人家才不是什么学捷克语的(其实就是好伐)!好像给本专业丢人现眼了。。。捂脸遁走。。。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五):对话沟通的重要性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的此片,自从有了豆瓣之后,好像看片儿的习惯变成了看片,看评论,回忆,认可或否认。。。或者看评论,看片,一笑而过。。。不过还是应该要自己思考吧?笑。。。随意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我不懂英文,更好,所以我不会被作者给出的任何思路所牵制住。

  第一部分~同化的对话。。。也是三个部分里相对和谐的一部分~~~第二人通过吃掉第一人的思想,改变了第一人的原貌。随后遇到的第三人,又改变了第二人的思想。通过不停的蚕食,三个人的思想越发的相近,直至最后,随口出现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复制品。其实往好的方面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思想的碰撞后的统一呢?

  第二部分~爱情的对话。。。从在一起到互相毁灭~相对有些小暴力感的镜头~非常有视觉冲击的。其实私心里~是期待着看到三个完整而和谐的生命的,也不由得问自己,是否因为一个新生命,而互相伤害呢?

  第三部分是合作的对话~从一开始,一人先出牌,后一人辅助协作,完成任务。有点像是公司的上下阶级的感觉。上级的问题,下级努力配合。然后调换方位,上下级互换。切允我揣测,当新上级抛出问题之后,原来的上级学不会配合,所以将事情变得糟糕起来。再换位,越来越不配合,导致最后的干涸。任何事情的合作~~放平心态~~不论是谁先抛出的问题。为了问题顺利的解决~合作才是王道。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六):荒诞的维度

  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得上荒诞派,颇具张力的食物、餐具、文具以及泥人,看似无厘头的动画背后隐藏着Jan Svankmajer对交流的深刻思考。对话的维度,揭示的是对话的三个角度:趋同对话、激情对话、自由对话。

  第一幕是趋同对话。三个个性鲜明的人互相吞噬,最后由食物、餐具、文具全部成为了同样的泥人。在思想的交流中有一种趋同性,弱势的一方总是会被较强的一方吞噬,强的被更强的吞噬,周而复始,万物归一。就如同文明的发展,一开始相互独立,然后交流融合,变得包容但日渐乏味。而这种融合的本质,吞噬,是强权的扩张以及个体本性的丢失。

  第二幕激情对话,讲两个人激情之后的反目成仇。而这仇,源自于激情之后的推卸责任。情感的交流有其短期盲目性,往往在感性来临之时彻底丢弃理性,却在感性淡去时不得不承担理性缺失的后果。

  第三幕自由对话,两个人由最初的默契配合逐渐变成最后唇枪舌剑,两败俱伤。仔细观看可以发现,一开始时总是一个人先出牌,另一个想想以后打出合适的牌。换位以后(还没想明白换位暗含着什么意思),打牌的人思考时间开始变短,乱出牌,到最后根本不用思考,变得一团糟。当思考和行为被一些准则限定时,容易产生由因到果的逻辑。但当突破传统的自由思想开始出现,既定的逻辑被破坏,难以达成一致,于是人们开始感到局促和急躁,进一步破坏规则,导致混乱和崩溃。注意到当两人同时出牌时,开始出的东西还不一样,到后来也变成一样的。这就是面对自由思想冲击时,如果不能去分析和审视,只是随大流,最后会导致思考环境的进一步混乱和趋同。我认为自由的思想是要鼓励的(也许换位就是暗示自由的出现?),而大众对于新兴的思想要经过审视和感悟才能接受或否认。否则将对思考的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实在很佩服编剧的思想,荒诞中不乏启迪。背景配乐紧凑而又乖张,喜欢这种风格。以上仅个人拙见,姑且留作观影的纪念罢。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七):《对话的维度》:所谓的人类世界

  文/尘世流年

  有一段时间迷上杨.史云梅耶的作品,其晦涩程度超出我的思维能力,但却很沉迷那种超现实主义。我说不出来为什么这么喜欢那种粘土动画,可能天生就爱动画。但是我早已没有了纯真情怀,去享受那种童真的快乐,成人的世界只有现实,只有一种绝不断的欲望,时时的让自己步入疯狂的幻想,又在残酷的现实前清醒。

  现在的我爱读历史,因为历史可看到过去,找到自己的位置。哪怕自己是迷失的,也可以多少有点感触。 人类无非也是进化的产物,需要一种能量供给进化的过程,食物就是这种能量之一,还有空气和水。但是在当时食物是限制的,有时不是唾手可得。必须要劳动才能自给自足。人类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深深地意识到团体力量大于个体,久而久之产生了思想,这些劳动经验.语言以及所经历的生命过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于是文化诞生了,文化就是人类生命过程的结晶。有了文化就掌握了命运,这时的人类才真正的从动物世界里脱离出来,建立原始世界。但是文化也催生了技术的进化,技术是继食物.文化之后又一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统治了世界,认识了世界,创造了世界。食物.文化和技术是互相矛盾和互相融合的,矛盾的部分需要抛弃陈旧无用的,更换成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然后融合这些思想与物质,去满足自己的意欲。

  意欲是看不见的,它在我们的空间里,在我们的身体里,它存在于任何地方。社会性动物不能摆脱意欲,它指引我们生存的方向,也是快乐的源泉。人类在扩展世界的同时,也在体验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强大的象征,也是吸引同类的法宝。那些倾慕敬仰造就了感情,也满足了自身的性欲。但我们也应理性的认识到这是一种各取所需的表现,有时出于物质,有时出于感情。当经过了一段欢愉的时光过后,当初的激情冷却了,甚至生成了一种厌恶感,这时意欲需要有新的选择,而且必须突破现有的牢笼,于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拉开帷幕,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意欲也在演绎着人类世界,它创造了一种交换学。通过交换物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满充足。于是人和人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都得益于这种交换,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利他行为得到了实现。但这种市场生存的前提必须要有合理的自由,如果无限的扩张生产会有副作用,如果只计划生产某一范围的产品,会让思想失去创造的激励,又回到原始时代。所以不要遏制意欲,一个合理限制的自由空间会创造出更加完善的世界。

  有人会说我没有讲到正题,就是对影片的理解,但是以上的内容就是对这部短片三个部分的理解 。有人会说我是疯了,其实这种疯狂从小就跟随着我,我始终不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理是什么,冥冥之中有个冷酷声音对我说:欲望就是真理!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八):一群“北加”一滴泪

  1、话说有的地域常拿猫下锅,且乡人多有此嗜好,每每养猫,并非当宠物来对待,无不是等待猫儿长大,见得其四肢下颚长肉后,宰杀食之。我想此景总觉得可怕,而猫又是我喜爱的动物,不免令自己尤为伤感。因而,对待爷爷家的虎纹猫,我总殷切异常,似乎带着赎罪的态度给它赔不是,我们为一己私欲,杀猫食肉,却把猫儿推入断头台。总听闻猫又灵性,如果奏效,大概不会放过人类。如果推及其他家畜动物,被群体灭绝的事儿也不少,动物部族们应该有数不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我们乐此不疲的创建着集中营,虽然多数情况,我们并不自知。

  物吃物,人吃物,物吃人,人吃人。物与物在相互吞噬时,我们没有意见;人吃物时,我们理所当然;物吃人时,我们抵御灾难;人吃人时,我们自取灭亡。

  以上步骤简略详述之果,任何遐想的空间都可以在里面安放,至于什么美好,什么邪恶,什么非主流,神马都是物人人物的关系,不用太过担心人类的未来,人类自傲的表现,可以再创造一个理想国,再来一个桃花源,或许再来一个希特勒。尤其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仅仅倾向于虐他,也常常自虐,历史就是虐他和自虐的故事。当然,人没饭吃时,人便吃人。物吃人的事儿,已经发生了二十几万年,不要告诉我你现在才知道。这只是个步骤,它会否发生,会否不发生,会否成为历史,会否成了未来,都不用在意,你只要明白,现在吃着物很幸福,这样已足够。

  2、我听过的最可爱的上床条件是:“一碗面”。当年,哥正上着高中,青春难耐,周末总骑铜皮锈色的座驾(单车)在市区的街巷游荡,偶尔打打球,识得一些社会人等。闲来无事,常听他们言:“喂,哥们,听说那学校妞不错,一碗面能够摆平,要不改天去试试。”

  当时我可是狐疑了半天,想必没那么廉价吧。男的大概不是高富帅什么的很难有这样的便宜事儿,一转念,那些个女生也忒大老爷们了吧,随便一碗面就让人给摆平了。岳飞大哥常言:忠义如女子守身。果然不错,忠义难,守身更难,何况如今世道多舛。如此也难为女性同胞了,所谓人多肉少啊,在女性稀缺的社会,哪匹狼都想是第一匹咬上肉的恶鬼。不过女性也该考虑好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把肉献出,否则被七匹狼咬过的肉,大概只剩下白骨,恐怕不会再有下一匹狼光临。除非变身白骨精,耍耍后面的没大脑的猥琐狼,让其啃啃骨头上剩下的肉渣。不过,啃完了,猥琐狼也就走了。除非你做白骨精一辈子,还要祈求身边不会有孙悟空出现。

  守身就先当过去式,之后产了孩子如何处理呢?他们大概也没什么避孕常识,就那胡搞,结果就添了一口。这也有个故事,那年也上高中,闲无事常买报看八卦也常做环球报下的忠实“愚民”,先锋报也看不少——毕竟有我关注的火箭大姚。一个故事是这样:一个女生觉得肚子疼,去上厕所,不想产下异物,以为顽石,闻哭声,却是一子,遂担心害怕,硬生生扯断脐带,匆匆忙忙将子溺死,装入袋中抛弃。

  先不说女生最后如何,这个故事提醒了年轻人做事前记得要做好预防工作。孩子是受害者,此女生,当然也是受害者。很难不让我联想到“一碗面”,逻辑成立的话,完全可以是《一碗面引发的血案》,不过,此新闻很快得以平息。

  此故事让我疑云密布的不是女生最后的结果如何,而是一旦想起,便会错乱的以为它曾经近在咫尺的发生在我身边,甚至我还听到那个孩子的哭声,真让人颤栗。

  3、不常打排球,打时也是在体育课上,不过总希望做到最好。其实,任何体育项目,我都试图做得最好。小学最为骄傲的是,自己是全班跑步速度数一数二的蠢蛋。那时,在家中看了TV5的拳击比赛,还以为自己真成了拳皇泰森,学着拳击手的姿势——左勾拳右勾拳,和几个我看不爽的同龄人单挑,也实在神奇,貌似没输过,或者是打了平局。乒乓球、跳绳、篮球都一样,反正不算最好吧,也不是最差。靠个人的还是能够发挥些自身的强项,到了团体的,基本上算个白痴,因此总被人骂“北加”,你就不能打点配合啊!我一扭头,哥不打了,你们继续自娱自乐,其实那时,心内是疼疼地。伤疤好后,又去打了球,总还是徘徊在二流,久而久之,便成了板凳。

  不善配合,或者不愿配合,真是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以上的许多体育项目就是需要协同的事情,没有协同便容易搞砸。这跟手脚的协调是一个道理,步履不一就会造成错乱,连带的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崩溃。

  的确,里面的两个泥人“北加”都崩溃了,还喘着粗气。

  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哭,或者象征性的抹上一滴水当做眼泪,拍张照片应付报社应该能够奏效。

  :北加=白痴(方言音译)。

  与影片建立纽带,谈个人经验与生活,

  无或尽量少剧透!——正在努力。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九):剪刀,石头,布

  1. 工具吃了食物,书本吃了工具,食物却又打败了书本。这似乎是个很有意思的隐喻。(把工具理解成工业化,或者工人文化)

  2. 最后大家都化作了一模一样的填土。个人觉得人形很丑陋,还不如之前那些会走路的刀子,叉子来得可爱。

  3. 之前那些由工具,书本,食物组成的‘人’都有着嘴,一张一合,可惜嘴不是用来说话的,只是用来吃东西的。

  4. 爱和恨之间,没有平衡点。

  5. 只有当牙刷遇到牙膏,皮鞋遇到鞋带,铅笔遇到卷笔刀,面包遇到黄油,人类才能互相交流。可惜根据排列组合原理,总会有更多‘错误’的相遇方式,牙刷遇到鞋带,卷笔刀,黄油,都会变成一场悲剧。对话很难。

  6. 哪怕当牙刷遇到了牙刷,也会是一场悲剧,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太相似的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吧。

  《对话的维度》观后感(十):一点看法

  我认为第一段表现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分别代表农业,机械,和知识

  机械改变农业,知识改变机械,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又推动改变着知识

  三者不断相互改变,也相互制约

  在不断的吞噬反吞噬中,农业,机械,知识不断细化,最终文明得到发展,由最初粗犷的“类人”变为最后细腻的“人”,并不断繁衍

  第二段接第一段,表现了从“类人”进化为“人”之后,开始最求“爱”的过程,并且“恨”及“冲突”也伴随而生,也依然充满着原始的意味

  第三段是表现了“人”发展为更高级以后,有关“合作”和“沟通”的象征。既不是第一段中“吞噬”与“反吞噬”粗暴方式,也不是第二段中所谓“爱”与“恨”的纯感性行为,表达了一种更高级的交流合作的形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