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Killing Jar》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The Killing Jar》经典影评10篇

2017-12-13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Killing Jar》经典影评10篇

  《The Killing Jar》是一部由David Blum执导,杰姆斯·范·帕滕 / Pamela Jean Bryant / Christopher Murphy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Killing Jar》影评(一):谁是最可怕的人~!

  如果不被剧情影响,单纯看整个事件!就是因女主而起,因女主而终!

  这部影片解释了什么叫人无完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

  如果按罪恶值来说女主是里面最好的一个了!但是,正是这个好人引起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最终的结局也并不是说正义战胜了邪恶,结尾女主的一系列行动没一点是跟正义有关系的!

  影片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好人在(间接)做坏事的时候,是极具隐蔽性的,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事情的结果是坏的!而且,人性善变,善恶会因很多元素而改变~!

  《The Killing Jar》影评(二):人物性格与背景分析——死亡黑洞The Killing Jar简析

  既然制片方有意隐藏答案,那么单纯猜想谁是杀手施密斯,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我们就影片的背景,结合影片外的大背景,对出场人物做一个性格与背景上的分析。并试着用排除法,寻找一下可能的答案。

  首先介绍一下大背景,即这个小镇。和美国绝大部分地方一样,这是一个由淳朴而勤劳的清教徒组成的镇子。对,美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教徒国家了。(清教徒?见附录)

  最典型的清教徒性格,就是这个店的老板的样子。

  他勤劳本分,恪守着一份并不兴旺的小产业;他整日操劳,并由衷热爱自己的厨房工作;他把自己的劳动过程看成一种享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看成一种美、一种艺术品;他希望别人用品尝和适当的金钱来来回报他前程的劳动;他勤俭持家,不苛求顽皮的下属;他勇于担当,会为了别人挺身而出……而杀人,不是一种诚实劳动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人没有作案时间。像他这样的小店主,通常都是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直到三更半夜打烊后收拾干净。

  所以,店主绝对可以排除在怀疑对象之外。

  接下来谈谈女一号,服务员。

  她身上也闪烁着清教徒的影子。比如长时间的单调的工作;比如坚持热心推销老板的馅饼——尽管老板有那么点苛刻;比如她对并不美满婚姻态度,就是那个“不论这不论那”、“疾病与死亡”什么的……

  当环境的变化不足以摧毁她在道德上的信条的时候,她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在几个老相识面前卖弄一下风情、相互之间有那么点儿想象,意淫到耳根稍稍有那么点儿发红……;再不,好不容易逮着个异乡客,使劲打听点新鲜事儿什么的,过一过思想旅游的瘾(估计她是经常这么做的,因为与小黑的几度攀谈,那个看似凶猛的老板也没管她)……诸如此类——要知道,生活实在是太无聊了!所以一旦真正的机会来了……

  加之,她种种仁慈的表现,自卫杀人时候的忙乱,不懂的处理现场等等,足以把她排除在凶嫌之外。

  警察也差不多

  不美满的婚姻,无聊的工作(很多小镇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发生什么真正的案件的,抓抓超速就已经是很严肃正规的执法了)……所以,泡咖啡厅,和朋友聊聊天、跟女服务员互动意淫一下,你平安、我平安、小镇平安、无风无浪,就是他最大的事情了。

  那么,他是不是凶嫌呢?

  不是。这从他很不专业的怀疑、很不专业的盘查、很不专业的用枪等方面就已经看得出来了。因为这一系列很不专业之后,透出的是这个人从来没见过什么大场面、真阵仗这一事实。

  光头呢?

  光头的线索不多,从已知线索看,他很可能是在军队中行为不检,违反了以前“不问、不说”(话说这两天刚刚修改)的军中同性恋守则而被开除。然后找了一个可以随时、定点幽会不定性伙伴的工作——卡车司机。再者,他已经长时间固定造访这间餐厅了,这不符合职业杀手的特征。总体而言,他的生活轨迹,跟杀手这个行当没有交集。

  私奔小青年AB组(生活真无聊啊!)——不可能,他们显然还从未离开过小镇。

  拆迁队长——这个不用说了吧!?(在美国他还得雇杀手,落伍!在我朝,跟政府和黑社会打个“招呼”,立马联手把事儿摆平……)

  好了,分析到这里,只剩下小黑和男一了。

  男一:

  前军方审讯官,服役十五年被强行开除,推想应该是刑讯时失手或者干脆就是替罪羊;妻子在服役到崩溃这个期间离他而去;作为一个清教徒,他的事业家庭两个基本支柱同时崩塌,故而精神曾经一度崩溃;经过治疗,他又在新的工作上找到了新的寄托——卡车,何以卡车为基础的整个运输事业,其所能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和合理的回报——就是他新的人生信条的全部和荣誉所在。他为自己的卡车选择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着对新的事业的激情和对未来热切的憧憬

  请注意,他这份热忱是基于最基本的清教徒思想的。

  那么,他为什么杀人呢?

  其实,开始进入餐厅的那个人,不过是简单的求一餐然后继续赶路而已。然而这个要求被“无理”拒绝,这就破坏了他“体面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体面的消费=体面的人生”这一质朴的清教徒追求。所以,当服务员推销小饼子的时候,他十分光火,因为以他目前脆弱心理为出发点来看,仅仅拿饭后甜点打发他,是对这整个层面的他的一种侮辱。

  从他开始就打听最近的镇子来分析,一是他工作不久、路线不熟,二是他不太放心把卡车停在荒郊野岭。再从他拿了那么大一把枪,并且夸张地备足了子弹来看:

  首先,就是他十分不放心卡车的安全(这也是他进门就坐在看得见车的地方一直盯着看的原因);

  其次,他的心理仍很脆弱,估计他十有八九还有那个PTSD症;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巨大的枪支,也是对脆弱的心理的一种外在补偿。

  故此,这种心理状况,在那种外在情况之下,产生了一系列失控的、毁灭性的后果。

  以下是众人被杀的原因:

  1.老板:

  第一个完全不尊重这个“体面的他”的人,就像赶条狗一样的驱赶他。不过这时的他,还能承受。

  2.警察:

  无端的、侮辱性的盘问——要知道,这种话语权以前可是他的专利——这尤其让人不能接受。

  在“尊严丧尽”的情况下,他立刻再次崩溃了……以上两人立刻遭到了残酷的报复。此刻的他还没有完全失控,也不想再滥杀无辜,只是发愁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

  3.拆迁队长:

  这厮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男一的精神崩溃——虔诚、勤劳、纯洁的清教徒一家惨遭灭门,而魔鬼却可以提着钱箱到处优游、继续着罪恶的交易……死!

  这时,他已进入精神崩溃下的一种类似幻觉的状态,部分的他又回到了为他毕生打下最深烙印的审讯官状态,而且巨器在握的他显然还认为自己应该有最终判决的权力——于是,正义天使就这么诞生了。

  4.光头:

  对妻子的不忠,利用工作之便乱搞,而且是乱搞同性恋(这时教宗所不容的)——对清教徒基本信念(工作,家庭)的双重侮辱,使得光头最终被处决。

  5.小黑:

  虽然没能杀成,但明显,男一打算处决的下一个就是他。长期的审讯工作显然令他有了某种直觉,这直觉告诉他光头并非一般出轨那么简单,这直觉告诉他小黑就是杀手,这直觉也告诉他服务生和私奔青年AB都是好人(都不设防的),这直觉告诉他真话假话的区别。

  但,小黑毕竟也是职业的,并且没有心理障碍,他认准了男一的心理弱点拼命(真是拼命!)进攻,最终导致男一的进一步崩溃……于是,

  6.7.私奔青年AB:

  被灭口。

  8.服务生:

  本来俄顷间就要归西的,小黑救了她。

  9.男一:

  小黑真的救了服务生吗?非也,那不过是殊死一搏罢了。因为服务生是他最后的生存机会。果不其然……

  那么,两个人究竟谁才是杀手施密斯?我们再来看看现场证据。

  A.男一相关:

  进门就背对警察、面向自己的车子而坐;

  “无端”发火滋事;

  回头报复时,持巨大防守型武器,而非灭门的.22或者职业杀手常备的进攻型精准武器;

  不知道拆迁队长及其目的;

  查问施密斯及雇佣者下落欲为那一家复仇;

  抢得警枪后一直使用,说明了他对短武器的偏好,更说明他本来就没有.22。

  .小黑相关:

  进门打了个很可疑的电话;

  而这是手机时代,一个没有手机的业务员是不可想象的;

  他坐到了最里面,靠墙,远离警察并且能观察整个餐厅,这是明显的职业习惯

  两个青年商量私奔才跑到里面,他显然是在等人来商量什么秘密

  听到灭门的事情,他没有任何惊诧或悲伤的表现,而是很冷静的从服务生那里套信息;

  他竟然让服务生去顶住男一,自己去抢枪,显然一有机会他就会杀掉所有人;

  懂得心理学的业务员可以理解,但懂得这么多毁人心理学的业务员很不常见;

  从他二度又想把服务生心理弄崩溃来看,这是他用惯了的招数,估计在处刑时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折磨受害人是他最大的乐趣;

  身上没有枪是因为看见了警察,而职业杀手不是变态杀手,不会做多余的事情、找多余的麻烦,故而把枪藏在外面,甚至早就扔到哪个河沟了。

  故此,

  5-2.小黑:

  服务生在被逼到极限的时候终于爆发,手刃了罪恶滔天的小黑,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夫老子曰:刚强者早逝,而柔弱长存。

  附录1.

  何谓清教徒及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什么人?清教徒精神又是什么呢?

  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William Tyndale)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call是呼唤、呼叫的意思。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如上帝曾召唤亚伯拉罕作虔诚且 富有的君王,他凭着信心最后成就了召唤,成为富甲万国、繁衍众多的君王。现在,上帝也召唤清教徒开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国国度上的创业视为天职。

  他们也肯定现实生活,与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加尔文语)。而尘世中的工作是我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

  他们也肯定了营利活动,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作为托管人,有天职将财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顿(John Preston) 的清教徒领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写:“若有人问如何能晓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神赐给他的产业便成。”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18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清教徒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一句名言成为了清教徒精神的精辟概括:“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拼命地挣钱,是因为以赚取财富为天职;拼命地省钱,是因为他们克制禁欲,始终过一种圣洁、理性的生活;拼命地捐钱,是因为他们要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国家等人类共同体,他们捐钱捐物,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这样三种拼命精神,无疑是清教徒精神的思想精华。

  总之,清教徒怀着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创业,将在美国的开拓疆土、扩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他们始终过着一种圣洁、公义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一切活动都神圣化,他们因此为美国人立下了奠定千秋万代的产业和基业,为人类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立下了典范和原动力。尽管并非人人都是清教徒,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们去学习、掌握和运用。

  天职

  序

  一个全世界不争的事实是,美国精神,尤其是美国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渊源就是清教徒精神。

  她是美国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企业得以创业、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美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北美洲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从无到有、开拓产业、扩张财富、作大作强的精神和信仰支柱,也是美国之所以能够最先迎接工业革命、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产业浪潮的最深刻的精神背景。

  公元1607年,第一批深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从英国的一个港口出发,到达美国普利茅斯寻找宗教自由并在那里定居。他们将最新的教义扎在美国。这些教义成为他们开创事业、开拓疆土的精神力量。清教徒经过100多年经济和政治上的努力,于公元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草案,宣告美国的独立。又经过不到100年的努力,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4位,1894年又跃居世界首位。又经过不到100年,美国开创了计算机产业和互联网高科技信息产业浪潮,由它开拓的新产业革命引领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伟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之所以兴盛和持续增长,是有原因的,而一个国家之所以衰败和停滞不前,也是有原因的。美国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多次引领世界产业革命先河,撇开其他原因不说,就精神信仰层面而言,清教徒精神无疑是其根本的精神原因。

  今天,美国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多元开放、混合纷乱的文化,黑人、印第安人、亚裔、天主教徒、伊斯兰教徒等各种文化构成其文化重要的一支,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家、文明研究者都公认,作为美国赖以立国、作为其文化核心和持续原动力的,还是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精神就是美国人开创兴旺产业背后的伟大精神力量。

  中国现在正经历传统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国的企业和职工们,正刚刚发展市场经济和产业经营,当下的市场经济状况类似清教徒在美国建国前后创业的状况。中国真正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起码5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中,我们还必须持续地创业。创业阶段最需要的就是创业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清教徒的创业精神理所当然成为我国企业及其员工急需的精神食粮。

  在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议上,一份由全球领先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机构——埃森哲公司(Accenture),对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就如何鼓励企业的创业精神进行的一项为时3年的报告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企业最缺什么?他们的结论是:创新意识。21世纪的中国企业又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创业精神。报告说:中国有相当多的企业和政治领导人已经能够全面认识创业精神和高度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中国97%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创业精神对于他们的企业非常重要,88%认为他们的企业在未来三年里将会变得更富创业精神。

  现在,中国企业的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发扬企业员工的创业精神,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未来经济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仅仅能够做出正确的重大决策和发号施令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领导应该懂得如何培养员工的创业精神,同时又必须密切关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必须大力鼓励具备创业精神的员工,而不是依赖某一个具备创业精神的CEO。

  而在传统上,中国许多企业的创业精神往往与CEO和一群技术骨干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企业中其他员工的创业精神则并不突出。但是,现在必须更加强调使所有员工都能够放开手脚,以创业精神来从事他们的工作。

  永葆创业精神,这是任何想持续发展和扩大的企业必须要持守的精神准则。有了创业精神才能更加敬业勤奋、克制节俭、自信勇敢,才能不怠惰安逸、奢侈纵欲、故步自封。创业精神在企业创办之初固然必须具备,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仍然需要保持并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业精神也不是企业老板、创始人的专有特质,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具有创业精神。所以,创业精神是当今每个企业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具备的精神。

  创业精神不是乏味地承认“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只有进步才是胜利的保证”,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内在的、不可抑制甚至是发自生命的一种原动力。正是这种原动力,使沃尔玛的前总裁山姆·沃尔顿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与顺便来探望他的一位商店经理讨论销售数据;正是这种原动力,使福特公司以自己的前途作“赌注”,大胆地向着“使汽车大众化”的目标前进,从而为人类真正地进入汽车时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的这种原动力,其真正来源就是植根于生命信仰的清教徒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的就是清教徒们开拓北美洲时的创业精神!我们需要像清教徒一样开拓市场、拼命使财富增值、并使这些经营活动神圣化;我们需要象清教徒一样“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我们需要像清教徒一样刻苦禁欲、履行天职、充满信心、担当社会责任;我们需要像清教徒一样的企业家,更需要像清教徒一样的员工。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和拥有巨大的财富,我们的企业和公司才能开拓市场、扩展基业、创造辉煌的业绩,履行最大的社会责任,而我们的国家才能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经济强国。

  中国温州地区的企业家们,也具有类似于清教徒的这种精神。他们不怕吃苦,视创业为天职;他们又视赚取财富为天职,不轻言满足。为了致富,他们非常勤劳,敢于冒险,勇于闯天下,即使在最艰苦的地方,也能寻找生机,生根发展,而且没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永不满足。“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就是生动的写照。

  温州民营企业家大多都是凭着艰苦精神发家的。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是由补鞋、做小买卖起步的。为了创业,他们挤过火车,吃过方便面。而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时,甚至一辈子也不愁吃穿时,他们没有“小富即安”,而是仍继续奋斗,要将企业做成国内品牌,做成享誉世界的品牌。

  本书将阐明清教徒精神的本源和要义,阐明清教徒的工作观、财富观、商业观、社会观等等当下市场经济亟待建立的价值观和理念。相信这些价值观和理念共同构成的清教徒精神会对个体、企业、国家的财富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

  回答者:一个厨师 - 榜眼 十三级 12-1 08:49

  清教徒主义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清教徒是一个统称,是指那些不满伊利莎白走中间路线的人。他们一致觉得伊利沙自为了讨好天主教派而不惜将天主教的一些传统、仪文掺杂在纯正的信仰中,伊利莎白保留了改革派的神学,却又保留天主教的仪文,结果是不伦不类。于是他们提倡「改革改教运动」,要求改得更彻底,更清楚地与天主教划清界线。另外,他们还觉得英国的信徒的信仰生活不够圣洁,特别是圣职人员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谨。于是他们提倡简化崇拜仪式,提高信徒的属灵素质。

  附录2.

  清教徒知多少

  「清教徒就是生怕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会表现快乐的样子。」有人对他们有如此误解的印象。事实不然,清教徒阅读优良书刊,享受听音乐的乐趣;他们吃饭的时候也喝啤酒,在婚礼中畅饮;他们游泳、滑雪、打猎、钓鱼……。

  早期移民到麻塞诸塞州的一伙人当中,有超过一百个牛津、剑桥的毕业生,一位历史学者称那时的麻州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社区。」他们到达新大陆六年之后,虽然还在为基本的生存披荆斩棘,却建立了哈佛神学院。清教徒期望教会的传道人有高等的学历。他们的妇女虽没有接受学院的教育,却都识字而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小孩开始学习字母,就有一套福音ABC读本,A'“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到Z,"Zacheus he did climb the tree his Lord to see "

  清教徒殷勤做工,但不像现今的资本主义者,他们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而且只赚取微薄的利润。在新英格兰,根本没有失业的事,曾经有一个外来的访客见证道:「七年之内,没有看过一个乞丐。」美国的清教徒主义(puritanism)源于十六世纪的英国,改革运动在欧洲展开之后,英国经过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莉一世,以及依莉莎白一世的长期统治,英国公民希望更确实决定这个国家新的教会面貌。他们经过强烈、痛苦的纷争,甚至流血。有些人热切地寻求促使更正教成为英国的生活和文化的实质,因此要求净化(purify)教会,这些人就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摆脱与传统天主教有关连的一切

  清教徒想要摆脱掉所有与传统天主教有关连的一切,单单让新约圣经来决定教会的准则,然而清教徒自身却因清教的方法不同而分裂。其中有人仍耐心地努力改革教会,一步一步,年复一年,而有些人则认为改革无望,于是脱离国家教会而建立一个以新约圣经为指南的新团契。他们原期待新王詹姆士一世要比依莉莎白宽大为怀,没想到他却宣告所有的异议份子必须归认国家教会,服从于英国主教,否则将被驱离,甚至处死。

  一六○七年,这群人逃往荷兰,数年之后,发现不是办法,他们的孩子须做苦工,长大了又像荷兰人,不像英国人。他们听见了新大陆来的召唤,怀著梦想,准备付昂贵的代价开始海外殖民之旅,当中的过程颇不容易。然而,终于在一六二○年,九月6日,大约有一百人从普里茅斯航向新大陆,他们在神面前,非常严谨地、神圣地,在「约」里结合成一个身体。两个月之后,「五月花号」在麻州的Cap Cod登陆,在那里很快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普里茅斯。一六二○年,十一月11日,新移民在神和众人面前,严肃地相互立约,成立一个公民自治团体(政府),其治国原则是,殖民政府整体的利益必须在个人利益之先。

  渡过第一个艰苦的冬天时,将近一半的人死了,亏得印第安人帮助,教他们种作、捕鱼,使得后来的死亡率降低。白瑞德(William Bradford)于一六二二──一六五六年间,三十六次被选为政府首长,他是一个稳健的、有勇气的、经得起考验的领袖。

  英王查理一世对待教会的淫威比先王更甚,在英国本土那些未曾脱离国家教会的清教徒在不得已的处境下,宁愿选择这条路──移民新大陆。一六三○年,七百人以温索(John Winthrop)为领袖,启程往新大陆,随后又有三百人、一千人跟进。一六三○年代出现了大移民潮,使麻州海湾区的人口增加到九千人。

  追求与神之间活泼的生命关系

  温索(清教徒律师)还在船上时,曾经向会众讲了一篇道「基督徒的社会公益责任」,他声明如果期望不在登陆之后遭遇灾难,正如在海上不遇到船难一样,百姓就必须遵行弥迦书六章8节所言:「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必须团结像一个人。而如果这样行,「神要做我们的神,并乐意住在我们当中。」他们就进入与神之间「约」的关系。

  温索认为清教徒探险的天路历程可以来证明一个国家如何可以兴盛,蒙神的祝福,他们要建造一个「在山上的城,众人看得见的。」政府的重任就是要看守这约有没有被打破,百姓在行为上、信仰上是否触犯了神。

  为了帮助人们跟从神,有传道人的派任和各处会堂的建立,会友也必须研读圣经,反省自己,走正直的路,所有的圣徒都要担负教会生命纯全正直的责任。

  清教徒追求与神之间一种活泼的生命关系,他们在公众的聚会和私人的灵修两方面都操练属灵的生命。

  清教徒每晚睡觉前、早晨起床后、星期六预备主日崇拜时,甚至主日早晚两堂崇拜之间,都要默想、祷告。晚间,他们回想白天的行为,为神的祝福感恩,认罪悔改,再次降服于神。醒来时,感谢神所赐的生命和救恩。每逢生日、新年,或感受到神明显的眷顾时,也都是「自我省察」的时刻。他们常在隐秘的祷告中,心被神溶化了。周间私下的聚会在传道人或有经验的基督徒带领之下进行。在这些聚会中引导个人真正悔改归向神,鼓励会友们公开承认信仰,让父母带著孩子和仆人经历神的恩典,信徒彼此激励在恩典中成长。家庭灵修通常在早晨上工之前,或用餐前简短的时间,或在晚上。他们逐章读圣经,当时已经有一本教会印的圣诗。在晚上,全家人一起承认他们的罪:「哦!让我们感觉基督死的大能治死我们肉身的罪。」早晨,他们为神的恩典感谢:「他更新了所加给我们的怜悯,」赞美神,因为他:「拣选了、创造了、救赎了、呼召、称我们为义、使我们成圣。」此外又有小组分家聚会,每周、隔周,或一个月一次。

  假如信徒参加了这所有的聚会,他们有一个传道人这么说:「当你死的时候,天堂对你不会是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之前你已经到过那 一千次了。」讲道是基督王国的权杖,国家的荣耀新英格兰人的文学造诣较高,他们认为阅读也是得恩典的途径,不只是讲章,也包括一些著作,他们的出版品有讲章、小册、教义问答、灵修手册,「努力阅读,你会从其中吸取生命。」每主日有两堂三小时的崇拜,周间的「讲坛」,偶有禁食或感恩聚会,新英格兰人花很多时间在会堂 。没有哪一样活动像清教徒的讲台那样有力地塑造了信徒的生命。

  在移民初期的艰钜和辛劳里,最使他们快乐的,不是五谷丰收,新酒酿成,而是那八、九十个志愿离开英国加入殖民行列的清教徒传道人,他们所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带来喜乐和激励。那个时候只有少数人能读书,而更少数的人有钱买书,所以讲道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感召信徒的方法,在崇拜聚会里,祷告往往持续一个小时,甚至更长,讲道则两个小时,清教徒一生可以听道约一万五千个小时。

  清教徒视讲道为基督王国的权杖,一个国家的荣耀,是承载生命和救恩的马车。

  甚至在他们极端的想法 ,只有讲道的人有权柄用神的话──惟一对的钥匙──打开进入天国的门。

  清教徒讲台的风格是朴实平板的,他们以平板的英文朴实地描述福音,反对夸张和花招的语言,「把箭头瞄准了射向会众的心和良知,而不是他们的头。」有人这么描述他们的传道人。这些风格朴实的讲章通常有四个简要的大纲:

  1.经文:选择一段经文,先解释它的字义、概念。

  2.教义:陈述本段经文神学上的意义。

  一般的应用:这段经文与圣经其他经文的参照,以及它所包含一般性的含义。

  个人的应用:这一部份要以第二人称来论述,讲员会询问会众是否接受在心里。

  讲员在讲道的时候被期许看起来要很自然,所以他们不会看著讲章、小抄。刚出道的,会把讲章完全写好,但是也只是浓缩,把它裁成手掌一般大小的纸片。

  周间的讲坛较多用来探讨神学难题,或某些特别的专题。

  清教徒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抱持不冷不热的态度,何况对神的信仰呢?巴刻(J. I. Packer)如此说,以下是他对清教徒信仰的认识:清教徒主义,实质上,它是一个热烈的、回归圣经的运动。

  原属英国的部份清教徒移民到新大陆,是为了能够成功地建立一个共同的圣洁的团体,而这在英国,他们眼看是不可能达到的。清教徒渴望每一个人,每一个活动,每一种关系,都在神面前成为圣洁的,在这种诉求之下,圣经既是大宪章又是蓝图,圣经是创造主对每一个阅读者个别的教导,是透过圣灵所说,被记录下来的话,因此,所有的讲道都必须解经,有教导和应用,所有的证道都要默记下来,必要的时候做笔记,在家里重复温习,也要默想。

  大部份的清教徒认为圣经足够用在教会的任何事物上。曾有一位他们的传道人说:「我从未发现过圣经任何部份不能带著它的能力,它给人的益处,使一颗诚实的心灵喜悦。」清教徒所认识的神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三四6~7)他们发现在他身上这样的结合:善良和严厉,爱和圣洁,审判而有怜悯,可畏而又值得敬慕。

  清教徒教义的焦点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救恩始于重生──一个人内在最核心的地方有了超自然的再造。重生带来悔改──转离罪,信靠十字架称义的应许,称基督为主。重生──悔改,是单纯的因果过程,是圣灵恩典的作为。没有这个过程,诚实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清教徒信仰的本质是:作为一个个体、公民、工作者、家庭的成员、地方教会的一份子,都要表现出对神的忠诚。他们相信对神不忠会带来审判,而所建立的神圣的团体,如果有审判临到,所有的人都会卷在其中。因此,爱邻舍,爱自己,爱神,都要导致所有的人彼此互相守望,以激励并彼此帮助,随时都朝向圣洁。

  清教徒看重,而且十分努力活出:

  一个有纪律、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谦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祷告的个人生活。

  一个行善,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可能就施惠予人,而在自己家中尊荣神的,公诸于人的生活。

  一个诚心敬拜神,跟从一个忠心的传道人学习的教会生活。

  在这么说,这么做之后,假如根据圣经的标准来评判,真的不可能怀疑他们是对的。

  (取材自CHRISTLAN HISTORY issue 41(Vol. XIII, No. 1))

  《The Killing Jar》影评(三):豆瓣出错,你们也跟着出错

  海报错了,正确海报见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0262/

  你们上传的图片也错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01338/

  这才是你们看的片子

  我发现了错了,却在豆瓣找不到举报,或是修改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