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2017-12-17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是一部由瑞德·穆拉诺 / 麦克·巴克 / 凯特·丹尼斯 / 弗洛莉娅·塞执导,伊丽莎白·莫斯 / 约瑟夫·费因斯 /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一):繁殖的代价

  使女的故事勾勒的世界里,生育率急剧降低,社会运转一地鸡毛,失业倾轧无处不在有志之士站出来高呼“change”,每个侧面都和如今的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幸的是,不管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稀缺的安全感对应的都是稀缺的想象力,社会精英既没有向前看的智慧也没有面未知的勇气。他们回缩,寻找成形的框架,寄希望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仅仅凭借“牺牲是为了更好的善”这样简单的逻辑就能煽动一片,呼风唤雨恐惧迷茫是最好的助推剂,他们成功的毫不费力,强权机制迅速建立。意识形态的缺失辅以统一的仪式,毕竟,经验告诉我们,生理习得永远心理习得的捷径。这真的不是一个乌托邦的故事,这是历史,是现实,是可以轻易发生的未来

  故事过半,我们震惊的发现原来这体制的总设计师不是看似高高在上的大主,而是他的妻子。到了这个阶段,大家都在靠本能思考,而繁殖欲是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存在。女主人运筹帷幄,巧言令色,歇斯底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孩子曾经深爱的丈夫,对她,对她们,也是工具般的存在。女主人失控的样子让我想起异形,一种同样为了繁殖而放弃了一切的生物。最原始的往往最恐怖,这种力量,即使披上了文明的外皮,依然有摧毁一切的能量。这个看似男权的社会其实是母系世界的另类衍生,女人们,因她们的子宫而牺牲,而救赎。在濒临灭绝的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该怎么收尾,自由平等是当然的诉求,等待和希望,然后呢?期待这一次不一样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二):未来可期?

  初看到这剧,绝望,恐惧,焦虑,见谁都说怎么办,我怕。

  隔了一个月看完一季结局。在此之前,对结局的期待是:拜托,请留点希望。

  这一个月里目睹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事发生,渐渐从焦虑起身,观察研究现状,采取行动。从绝望无措到“做点什么吧”到心怀希望但不盲目乐观地前进。

  明年4月,会怎么样呢。还能看到这剧吗。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三):厄运的三度示警

  清教式的风景成为保护,让人以侥幸心理面对幸运的厄运未来。在事情发展到如此以前你们都有几个机会改变。像幸运会三度展示预兆,厄运也有它的预兆。可是你们不愿意看。“Unwomen”明明遍地都是,而且白左和白左同类就是以她们的血肉为食。所以这个结局一点也不意外。相反,比清教徒式风景制度要恶劣东西,在你们眼前比比皆是

  比如说这部剧本身:女主除了寻找女儿以外无法拥有其他的人生意义。被绑架在家庭中的机械正是所谓文明人给女人的定义,这样的现实让此剧显得既苍白又虚伪。

  是被虐待发狂比较好,还是自尊=自己规定自己是有廉耻的工具来得好? 死不算什么。问题是,你为什么而死?女人连为自己而死的权利都没有,那么这剧里根本没人能写出来为什么女人要为了自己而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一个人要为自己而活,她才会有生存的意志意义,目的,与力量。如果没有,那就只能看见一群被男人精神投影的玩偶娃娃,上演僵尸剧目。

  至于集体虐待以让个体顺从:因为荡妇行为被扇耳光的戏份应该是对自己。我见过多少女人,我见过我自己对我自己扇耳光,在我父母面前,应他们的要求,应我自己的要求。

  “像一只获奖的猪一样洗干净自己”:又有几个有幸被喜欢的男人男生临幸的女孩不是这样的呢?比起被枪指着去做,被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定义驱使而自动完成,更在事后可能被评论:“我没有玩爽,你洗得不够干净。你的动作还要再学av和性教育片,多游泳练你的腰。你指望我对你好,你就要学会做女人。否则你配不上我,你对不起我对你的爱。”

  而你,一个独立的生存的女人,只能唯唯诺诺地应承下来,保证再也不犯。

  没有人拿枪指着你,可你的自我审判自我监察比那些拿枪的人拿电棍的人严厉无数倍。你不去自我抹灭,他们根本无人可动你分毫。

  剧中还有殴打强奸犯的女人们。这一幕到底有何意义?用强权下的可怜虫路线统一拉近女人和强奸犯的距离,还是展示丑陋的女权?因为女权在好莱坞和白左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生物。

  “她丢了孩子”,是使女们哭着打死强奸犯的主因。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使女们,最大的死因是雇主的性虐和主母的殴打。为了防止她们借孩子上位的殴打。作为自黑,在盛行谴责堕胎和假惺惺关心孩子却一直把儿童视为道德绑架手段的好莱坞,这段倒是可以算不错。

  所以你们这一套真的不算什么。真的。

  一群人围着一个已经被群体遗弃的女性指责,这不算数。一点也不。人类明知问题一一出自自身,却完全闭眼不去看。为了不看到,人宁愿挖掉自己的眼,丢进火里烧掉。

  挑拨女性,利用女性地位高差之间的跷跷板,让男性于矛盾合战中隐形。男人惯用的老招数,不过出现在这里就甚为有趣:明明你们根本不愿意打破地位构成的笼子,为何又哭诉它压迫你们?明明是你们制造着让你们无法做人的笼子。

  另外,补充一下小常识:阴道里的东西是感觉不出来流动的。所以想象男人的精液的存在感,完全是以性的目的塑造仅仅为性而存在的女人。这个场景被用在本剧,再加上对女性生产的污秽场面气味展示,正是编导无法正视自身局限的证据。正是人类无法反省自身的证明。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四):小小感悟与分析

  基本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美剧了。首先画面整体一贯冷色调,人物的形象由于身份差别有很大不同,很直观的从外形上把人分了类别,或者说阶级。直接抛出一个不同于现在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一开始有人会不明白,但不会让人难以接受。部分片段过去与现实穿插,但并没有全部这样做,保持了主线故事发展的完整性,改革的前因后果都以短篇幅的镜头告知完毕,不拖沓。看完此剧后心里莫名感到恐惧,想到其实这样的改革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剧中细节部分做的不错,一些他人的故事(一开始与女主做买菜伙伴的女同性恋、医院的医生、后来妓院的后厨、救了女主丈夫的一群人)的发生,从这场改革中各种不同人群的角度看。我看的时候在思考,这算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呢?核威胁降低,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但大部分人的权利被剥夺(包括主教的夫人们,失去了继续自己爱好的权利),除了夫人们,女性们一部分被作为生育机器,一部分作为女仆,还有一部分成为妓女。与过去女性地位较低的概念又不同,在剧中他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思想,有着平等的观念,然后被强制性的“教育”,最可悲的不是她相信的是错的,而是她被迫只能相信她认为是错的东西。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到后来大多数人放弃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实转念一想是不是和我们的生活又很近,我们都渴望自由平等,渴望一个公平的社会,但面对种种不公平,我们束手无策、无力反抗,只好默默承受、受锤。在这样一个荒唐的世界中,加入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情节,所以能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虚构的、陌生的世界,多了一份熟悉感。男主人的“出轨”、妻子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与爱好、革命军的出现……

  整10集一直让人感到非常压抑,不仅来自画面,更是人物的情绪。夫人不停忍受丈夫的忙碌、忽视与越界行为(带使女去所谓的俱乐部);司机实际身份是个“卧底”,对女主动了感情,但必须忍住自己的感情、忍住看到主教与女主亲密时的嫉妒、忍住自己的不满;女主忍受着对自己孩子与丈夫的想念、忍受着作为一个使女要执行的义务、忍受着心里的反抗情绪…… 中间又给每个人物安排了一些小小的释放空间,这一点很妙。但总体来说每个人都在忍受着一些自己不想要忍受又不得不忍受的东西。直到最后,夫人被丈夫和女主的事激怒,让女主看到自己的孩子却无法接近;女主带领一众使女拒绝用石刑杀死朋友。我认为这表现了女性们的集体反抗,虽然没有改变制度,但她们开始了自己的反抗,展现出自己的力量。

  这样一部剧在这个时刻推出,感觉带着一丝对现实的讽刺和警告。现在我们生活在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这也是用惨痛的代价换得的。极权主义者必定存在,剧中也从侧面提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也许不是预防制度的改变,而是警诫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与身边的人。这个世界的变化悄无声息,说快不快,说慢,可能再次醒来,已经不是你认识的那样了。

  最后说一下Hulu最近的两部剧质量都挺高的,前不久第一季放完的《名姝》,这部《使女的故事》。并且都与女性的权利与思想有关,题材也很独特,画面和BGM也很到位。期待第二季,也期待之后有更多好的作品。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五):你所谓的地狱,可能别人甘之如饴

  之前对于集权国家的全部想法是像朝鲜,伊朗,沙特那些地方,共同特点是人(教)治多于法制。还有相比于发达国家的落后。

  使女的故事给力我一个参照,看见讨论区里有人说他们交配仪式的截图很美,下面有评论反驳说你怎么认为这是美。是啊,所有女性失去财产自主权,被剥夺工作权利,被强迫穿着同样的衣服的图景怎么可以用美来形容。和之前翻拍的电影版劣质感不同,Hulu投资的这部剧,从服装质地到男性角色相貌不可谓不考究。在我看到她们使女们整齐的列队以及领导背后整齐的旗帜,看见一个个墨绿色的个体在举着晶莹剔透的葡萄在假装接生,干净的地铁站以及Emily(ofglen)割礼后精致的包扎也不似非洲那些地方般脏乱。我被震撼了,我一直认为集权及压迫导致的问题显而易见,比如像Homeland里美国使馆和外面环境的巨大差异,还有伊朗里举国政策让全体女性包裹得个个如发了霉的粽子一般。然而与之对应的是纽约随时富有设计感的高线公园,巴黎街头咖啡厅里色彩味道各异的糕点还有日本便利店里整齐摆放的白色饭团。但是当我发现朝鲜人民舞团表演的《红楼梦》灯光舞美好看的不像话,而1937年法国世博会上Soviet pavilion在埃菲尔铁塔旁并不逊于灯塔国Trylon and Perisphere。与之相对的1968年的法国游行满街,根本寻觅不到一丝浪漫的气息,纽约地铁脏乱到让任何一个到此的中国二线城市公民会顿时升起浓厚的民族自豪感。Gilead republic给我最大的困惑和震撼是,它的内部并不彰显出任何贫穷与落后的迹象,而且在解决生育率低问题上效率异常高效。这绝对是perfect dictactorship model了。

  看到第五集,我可以预想到如果Gilead republic有外交部的话,绝对不屑于回答与Human right相关的任何问题。高效地解决低生育率问题,整齐划一的仪式都是对那群别有用心的记者的有利反驳。他们甚至可以邀请他们来进行实地考察,反正任何一个使女也不敢被扣上辱Gilead的帽子。我没有看过这本原著的结尾,然而我真的担心这个模式真的如果行的通,之外不再有人关心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甚至用结果的正义来捍卫他们的制度,而身处其中的第一代人已经失去关于自由的记忆逐渐开始习惯Gilead的一切,第二代人可能真的不知道她们自己到底缺少了什么。这部剧的闪回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点出了所失去的东西,女性可以听着流行歌曲在街头奔跑的大汗淋漓,可以在sex时在上面,可以为自己的invincible而自豪,可以和爱的人结婚不管她还是他。

  最后,也是这个影评的标题来源是新的ofglen对June的话,“你可能之前享受着大房子,车子,还有帮你分担家务的丈夫。但是我他妈的之前什么也没有,我现在可以有住的地方,可以有人照顾我,我本来也不似Emily那样离经叛道,现在所牺牲掉不过是一些我本身感觉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不允许你毁了我现在的生活。”(因为看得无字幕版,复述有不准确的地方,请谅解)我一直认为即使内部纷争再严重,但是即使是主教夫人也看起来并不享受她现在的生活。可能是一直以来不管是电影还是剧都会聚焦于一个个有知识有头脑的女性在各个行业,而我们恰恰忘记了可能有无数个女性如同破产姐妹里的Max,但是她并没有吸引人的D罩杯,却同样只能每天睡5个小时打三份工,生病只能去那个连门诊窗户都被子弹穿过的地铁医院,而她们终其一生可能也遇不到可以改变她的Caroline。而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们不能通过教育改变阶层固化的问题,用好的医疗福利制度来保持人们的基本需求,那不管是均富卡还是均穷卡的按钮,如果一旦出现还是有蜂拥而至的人们选择按下。还能有多糟糕呢,对于那些本身工资低的舍不得买一双运动跑鞋,连一张和sexual partern进行sex的床都摇摇欲坠的人们,并不会认为Gilead更糟糕了。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六):沉默的奥芙弗雷德

  剧是一部好剧,剧情的暗示和隐喻有太多人讨论过了。在下才疏学浅就不多做评论。

  我就只说说自己对女主的看法。

  整部剧看下来,最让我窝火的不是剧情的走向,而是女主。(剧情:5分,女主:-1分)

  刚看完第一集时,我被女主结尾时独白震撼了,编剧似乎在暗示着她会成为反抗军的一员(甚至中坚力量)。

  然而这这是我以为的剧情。事实上女主在剧中可谓是全程划水。。。

  女主在(将近)每一集的结尾,都会说着自己不会屈服。

  然而她除了每集结尾时说说大话、表表决心以外,她做了什么吗?

  不;她什么也没有做。

  当她“同伴”被抓走后,黑衣人来找她“了解情况”时,她“念”了几句看起来非常叛逆的圣经。

  我上一秒还在想“哇哦主角这是要觉醒了看看集数好像也差不多了诶好期待女主会怎样反杀”。

  然后下一秒女主就被打翻在地,需要靠她的“女主人”来“拯救”。

  我:???

  说好反抗呢?合着你刚刚念那么一大段台词就是为了炫酷?

  --------------------------------------------

  最让我想要骂娘的是:女主的(第一个)“同伴”在第二集时,就冒着生命危险向女主透露了反抗组织Mayday并邀请女主加入。

  然而我们“强大”的女主呢?等到了第九集(总共才十集)才去主动联系知情人。

  。。。你开心就好。

  -----------------------------------------------

  整部剧下来,女主一直在犹豫,懦弱,妥协,自欺欺人,和沉默。

  当她在咖啡厅被收银员侮辱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当她的信用卡被禁掉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当公司将她和所有女性都开除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当她被迫成为使女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当她因为没有怀上孩子而被关禁闭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当她被“女主人”强迫和司机受孕时,她反抗了么?没有。

  她从头到尾都在逆来顺受,祈祷着自己的丈夫、闺蜜、法律、上帝、甚至“女主人”来帮助她。

  她一直在沉默着。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自己来拯救自己。

  ----------------------------------------------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

  “女主当然尝试过自救了,你看她最开始不是准备和闺蜜一起逃跑么?后来不也主动和“玉米饼国”大使坦白自己的感受,并祈求她来救自己么?”

  首先;她和闺蜜的那次“越狱”,主策划者肯定是闺蜜(剧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从之前的一些细节上可以推测出来)。

  而当她们在火车站的月台上被盘查时,女主则是直接放弃,连谎都没撒一个,就直接“沉默认罪”选择被警察带回去了。

  (别说为了闺蜜而牺牲,一个使女和嬷嬷同行没有任何毛病,那时候就是女主自己放弃了逃跑的机会)

  其次;如果不是另一个使女告诉她,两国交易的对象不是什么她以为的橘子,而是她们使女,女主才不会去找女大使“坦白”。她只会继续逆来顺受,“安安分分”的做一个行走的子宫。

  要知道;祈求别人来拯救自己与水深火热,而自己却不想付出的行动,从来都算不上是自救。

  像女主一样的沉默,是拯救不了自己,拯救不了那数十名使女,也拯救不了世界。

  ----------------------------------

  至于其他人物,暂且不论。写这篇剧评只为吐槽女主,吐槽奥芙弗雷德这个人物,和我们中千千万万个“奥芙弗雷德”。

  最后,借用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碑文来结尾: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socialists ,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 because I was not a socialist.

  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 because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 because I was not a Jew.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Then they came for the Catholics , and I didn’t speak up , 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

  Then they came for me , 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for me.

  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七):女人与狗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未来美国极权社会Gilead环境下各个阶层和社会角色的生活状态,以使女角色为中心。

  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这部十集的美剧,身为女性我感到毛骨悚然。虽说是玄幻剧但是处处反映着现实。

  从国家的计划生育到二胎政策。(也许你听到二胎政策会感到非常的幸运和开心,甚至忘记了计划生育的时候被拖去打胎的妇女的悲剧。)再到女人因为没有生育功能而与丈夫离婚的小品。再到女人月子期间因为婆婆不让开空调并且要求盖被子而死的社会新闻。再到家里人以三十岁生孩子为期限催促着赶紧结婚。也许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种以生育为女人使命的主流价值体系的环境中的人都是使女。

  自由是我们在了解过所有选择并权衡利弊且相信我们可以为结果负责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使女显然是不自由的。我们中的一些人又有多自由呢?或许受制于家庭的束缚,或许被主流价值观所裹挟,或许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原因。我们也把自己物化了,成为生育的工具并称之为母性的伟大和本能的光辉。诚然,养育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可以享受到的极致体验和乐趣,但这选择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吗?

  影片中,有一个被执行过割礼的女同性恋者在被逼迫下回到主教家中后坐在台阶上绝望的逗狗的镜头。

  女主人说狗现在感到开心,因为有人陪它玩了。然后充满怜悯的表示当天身体不舒服,可以不执行仪式。

  值得开心的是这种环境下还是会有人保持同情和怜悯,影片对每一个人的心理刻画都非常到位,使女间满含深意的长久对视,对话中小心翼翼的探索,司机的不举报,主教夫人的泪水都暗示了人性尚且存在,但每个人又都假装着,怪不得珍妮最后会斯德哥尔摩,必须为自己生存的环境和角色寻得一个合理的理由才可以苟活不是吗?

  难过的是对使女来说岂止是失去了自由,连尊严也一并失去了。像宠物一样被对待,开心时可以被赠予甜食,礼物,杂志,口红这种违禁品,不开心时被关在屋子里很久不能出门。宠物就是要不断的去猜测主人的心思,去讨好主人的欢心,好让自己在囚笼中的日子也好过些。“是的,夫人”;“对不起,夫人”;“谢谢,夫人”。有多少顺从就有多少压制。

  想说的话不能说,想见的人不能见,想做的事不能做,这种压抑这种无助这种无奈。

  相信你感受得到,相信你似曾相识。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八):谈一下剧中出彩的Last Scene配乐

  E01 Lesley Gore - You Don't Own Me

  首集末尾借用了爱情中的渴望自由之曲

  当女主自白中 铿锵有力地说 "My Name is June" 根本就不是Offred那商品一样的名字 歌词已经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展露无遗:"I'm free and I love to be free / to live my life the way I want"

  E02 Simple Minds -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片尾是完成了"与大主教的填字游戏禁忌之旅"的第二天 新浪潮的选曲尽显叛逆 并充满活力 欢快节奏与歌词看得出June内心略为得意 她不再毫无作为 迫切地渴望去分享刚拿到的情报 默默想着"She'll be glad I let him win. I know that much" 而当她充满期待地微笑着走出大门时 看到Ofglen不再是Emily时 音乐戛然而止

  E03 Jay Reatard - Waiting For Something

  Emily被施行了手术 伴随着低保真摇滚乐 Emily惊愕 愤怒 最后痛苦地吶喊 歌词中写道:"It's not complete / I must complete / stand on my feet / live with these creeps"

  E04 The Penguin Cafe Orchestra - Perpetuum Mobile

  erpetuum Mobile原是Ottokar Novacek的小提琴名曲 因为演奏速度极快且跳跃 充满了欢快的生命力 成为此类音乐体裁的名称 而企鹅咖啡演奏团此曲是以大提琴为主的氛围纯音乐

  其他使女们 在June因逃跑失败被惩罚后 自发地存了一些食物给她 片尾痊愈后June与其他使女们出门 轻柔也无法掩盖力量的音乐中她默默说道 "Nolite te bastards carborundum, bitches." (不要被恶人打垮 姐妹们)

  E05 Nina Simone - 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

  Jazz曲调 唱着"I want a little sweetness down in my soul / I could stand some lovin / oh so bad"

  quot;She looked invincible" 这句是Luke初次与她相见时对她照片的评价 June太痛苦了 渴望感受爱 这种爱能证明她的精神仍是自由的 她仍能选择爱的对象 也让她在几近绝望的苦涩生活中得到一点甜

  E06 Adam Taylor - He Is Alive

  来自于Adam Taylor为本剧所作的纯音乐原声带专辑

  June在勇敢地告解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帮助 绝望地认定自己会像商品一般被交换出去之时 却意外得知了丈夫并未死去的消息 曲调并不昂扬 而是在较缓慢的节奏中 透露出希望 是荒芜之地上的一撮火苗

  E07 Cigarettes After Sex - 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e

  Luke在逃离成功后 到设立在加拿大的救援会 帮助更多的人们 有一处巧妙的细节是 画面上的地名为 Little American 看到有人说「迈阿密有个小区叫 Little Havana 就是当年古巴被卡斯特罗迫害又逃出来的人建的小区」

  而当Luke得到了June同样活着的讯息时 伴随着歌曲 画面在Luke热泪盈眶中结束 没错 人性不会泯灭 希望不会消失 并且爱会一直在心底 爱会再一次把你带回我身边 我不会再让任何人任何事伤害你

  E08 Adam Taylor - Moira And June Escape

  June在墙角刻下"You're not alone" 接替女主人赠送的八音盒里的音乐 是Moira与June再次相见时的那首原声 反复循环的旋律尽显压抑与不安 差不多是把节奏带到了高潮 June显然已下定决心要全力争取自己的自由 哪怕等待她的结果是死亡 也必须要逃离这个荒谬的鬼地方

  E09 The Knife - Wrap Your Arms Around Me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带动Moira出逃的节奏 采用了House的鼓点强烈 以及Techno的冷酷感

  歌词中"Free the unborn child at the castle"的象征意义 甚至能配合剧情 硬朗的旋律配合Moira杀人后坐上车后忍不住咧嘴笑的表情 简直酷得不得了

  E10 Tom Petty & The Heartbreakers - American Girl

  June坐上车 说她别无选择 也毫无办法 只能只身向前 走入茫茫黑暗 抑或是光明 歌词中"And if she had to die tryin / She had one little promise she was gonna keep" 正是剧集这个设定下 一个"American Girl"原本该有的样貌 充满了斗争的力量感

  不得不提 在使女们丢弃手上的石头的桥段中 配乐是Feeling good 实在是燃到令人流泪

  偏偏最荒谬的事实是大主教嘴里说出来的那句:

  quot;更好"从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好 它在某些人眼里会"更糟"

  怎么说呢 还是那句话吧

  quot;Nolite te bastards carborundum, bitches."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九):除了一小部分男性,没有受益者

  这句话可以概括这部剧的主要内容了。整部剧压抑、灰色、充满了暴力和恐怖,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除了一小部分男性,每一个人都被奴役着。

  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夫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失去了阅读的权利,完完全全成为男人的附庸和生育的努力,被无法生育这个诅咒变成了提线木偶。她们再也没有了在职场的叱咤风云,在没有了在政坛呼风唤雨。讽刺的是主角waterfod夫人原来竟然是个女权主义作家。Gilead国的男权社会把她们都变成了坚定的拥护者和剩余的奴隶。诚然,她们并不快乐。她们从女权仍在发展的现代社会一下子跌入男权社会的深渊,没有孩子,她们将一无所有。Waterfod夫人虔诚的跪在女主的验孕棒前时,女主也跪在鱼缸前哭泣,而我看到了两个人眼里的痛苦和仇恨。Waterfod夫人曾经是一个多么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甚至以一己之力制订了Gilead的基本国策。然而也因为这个,她也失去了一切,包括她的名字。虽然她很可恨,但看到她所遭受的痛苦(虽然也是她应得的),但我却对她恨不起来。

  moira终于在第十集逃到了加拿大。看到她在妓院里准备放弃人生的时候,看到竟然需要女主来鼓励她的时候,我不是不失落。可毕竟这也合情合理。看到她打扮成男孩模样,带着一把刀开车的时候,我也同样维他高兴。moira,她就是这部剧里叛逆的灵魂啊。她是这部黑暗的世界里唯一的一颗星星之火,没有她这部剧将彻底被黑暗所湮没,将不再有任何希望。

  女主,演技爆棚就不用说了。只是想说说在这部剧里,我喜欢她。超喜欢。聪明、有想法、善良但不愚蠢、有胆识、也脆弱、阴暗、甚至当过小三。但她的这些所谓的黑点、放在剧里不过是小事,丝毫不能掩盖她的光芒。第九集里,她在车里看到女儿的那一幕简直看得人肝肠寸断。希望她能活下去,找到女儿和丈夫,一起活下去。

  当然,剧里的一些其他人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新的ofglen警告女主:说这是她过过的最好的生活,有吃有穿别人对她也很亲切(当然剧里的人除了大兵,没有人敢表现出来对其他人不亲切)。但对于从来没被亲切对待过的人,这也是难得的相处。更何况她原来都吃不饱穿不暖。衣食足而知荣辱,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美好的生活,理所当然的认为现在是最好的,大家(主教对主教,仆人对仆人,夫人对夫人,侍女对侍女,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她当然看不到)都平等。这些对她而言有什么错呢?我只能说没有。是原来的社会的错。所谓的自由主义,并没有能救得了所有人,这位新的ofglen就是自由主义旧社会的受害者。那原来的社会是不是就好呢?还是Gilead国好呢?到底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才是一个“好”的社会呢?甚至一个社会,能简单的用“好”这个词形容吗?我想,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吧。

  同样,男主之一Nick小哥也是一样。在原来的社会找不到工作,但在Gilead国轻松找到司机的工作。同时兼职EYE。。。而且原来让他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似乎也因为不存在了。。那对他而言,这是好还是不好。遇见女主之前,我想应该他是愿意的把。虽然有彷徨迷茫,但还是做了。

  《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影评(十):不可忍受的生活

  后启示录题材的书和影视作品总是很吸引。

  蛋糕就那么大,而且这个蛋糕还因为人为的原因千疮百孔,为了争夺到更多的份额,一些人/大部分人的利益会被得到侵犯,碾压。

  环境污染,生育能力下降,能生育的女性变得稀缺,于是独裁的政府把这些女性抓起来,集中进行洗脑式残忍的培训,然后分配到各个领导的家庭去。

  不可忍受的生活,压抑和不知何时会爆发的反抗复仇气氛弥漫着。

  衣服只有一个款式,一个颜色(鲜艳的红色,逃跑的时候才容易追到),遮住余光的帽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要跟别人有太多的眼神交流,相反地,June炯炯有神的双眼总在看着,而且越来越坚定的眼神),抛弃自己原有的名字,只是某个官员家庭的附属物,去到哪个家庭就叫Of+官员姓氏,到处都眼线重重,必须时刻警惕,谨言慎语。任何反抗都是各种惩罚,甚至丢掉性命,如果发现偷读一次书就砍一只手指,再抓到就砍一只手。“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听着这么熟悉,多么地讽刺。

  这部片出现的时机妙不可言,我想在美国火起来也是意料之中的,美国的当任总统特朗普多次公众发表侮辱轻蔑女性的言论,十几名女性控告其性侵,而且美国多个州和欧洲多个国家游行示威反抗特朗普当政否定妇女权利,质疑妇女地位。这种社会倒退行为不是不可能,这部剧里让人毛孔悚然的设定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剧里的女性不能从事任何实务工作,只是附属品,生育工具(官员们的妻子也不见得就过得多好)。所有的女性不能有任何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过着不可忍受的非人生活。

  虚伪的官员们想出来让妻子参与实为强奸的“每月典礼”,冠上为了繁衍后代的名义,这样他们的妻子们就没办法反对,实际上都私底下对这些侍女做着各种为所欲为的事情。甚至还双标地美其名曰“睁只眼闭只眼”地搞出一个俱乐部,把那些逃跑不成功,不愿意成为侍女的女性当成妓女供他们泄愤。

  等待着Mayday(法语谐音救命的意思)和其他各种地下组织重重的反击。

  倒退并不是不可能,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地方女孩子不能读书,男女同岗不同工资,还有很多地方给女童进行割礼,很多女人被侵犯却要受各种谴责等等等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