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过年回家》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过年回家》的影评10篇

2017-12-19 21: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过年回家》的影评10篇

  《过年回家》是一部由张元执导,李冰冰 / 李野萍 / 梁松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年回家》影评(一):过年回家——一个关于时间宽恕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四口之家。陈旧狭仄的房子,煮饭切菜的家常琐事,故事的场景令人仿若置身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任何一个家庭,类似的镜头曾一遍遍出现在顾长卫、田壮壮的电影中。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次普通的争吵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特殊的不幸事。

  “我们原本就是两家人。。。。。。”

  “陶兰,把你的裤子口袋翻出来让你爸搜。。。。。。”

  “来来来,你也搜搜我们小琴。。。。。。”

  “能藏5块钱的又不是只有裤子口袋。。。。。。”

  平时的暗潮涌动在此刻掀起了狂风恶浪,剑拔弩张的言语仿若两军对垒。中心人物是名叫陶兰和于小琴的两个女孩,她们是各自父母一争高下的决胜武器。

  “你骂我是泼妇,你以为你自己是什么?”

  “我,我是混蛋,混蛋才娶你这泼妇!”

  17年后,高墙之内的陶兰回忆起这一幕时,一定会觉得生母继父的争吵是世界上最温暖声音,因为好好歹歹,这些声音源自于一个曾经叫做家的地方。而17年前时为泼妇女儿的她显然不这么想,她不喜欢这个家。谁又会喜欢这样的家呢?于小琴也不喜欢。两个16岁少女在仅有的一次深夜卧谈中发现,尽管彼此互无好感、立场敌对,可是在离开家、早早离开家、离开后再也不回家这个问题上竟是惊人的相似,不同的只不过是各自选择的方法罢了。小琴窝在家里埋头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离开家,而陶兰天天在外面玩也不过是等着分配工作后搬出家。只是她们能够设计人生理想,却无法预言命运方向。最终的结局是,泼妇的女儿陶兰愤怒之下一棍子打死了混蛋的女儿于小琴,因为后者拿了那引发争吵的5元钱然后栽赃给她,再然后,眼睁睁地看着17年的牢狱之灾从天而降。命运以如此惨烈方式帮生者死者一起完成了离家的愿望。

  17年沧海桑田,命运如轮盘般飞速转动,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世上已悠悠千年,可是除了山中仙洞外,千年如一日的还有俗世牢监。对于陶兰而言,除了自己从一个明眸少女变为一个沉默妇人之外,生活的一切都不曾变过,17年的光阴如水般在一二一的列队声中静静淌过。17年后的春节,陶兰获准在过年时回家。此时的她,是迷茫,是欣喜,抑或是感伤呢?我不知道,只是我想她心中应该还有对家的希望吧,因为当她在车站看到无人来接自己时,脸上分明流露出失望。她犹豫了。继女打死亲女的父亲不想让她回去,亲女打死继女的母亲不敢让她回去,她回家做什么呢?

  可是恰巧遇上的预警队长李冰冰不知道这些。让你回家你就得回家,不然政府对你的教育改造不就白费了。于是这个有些憨有些直的女孩把陶兰一步步拖向了回家的路。老房子拆了,咱找;公车上人多,咱挤——过年了就得回家呀。远处的鞭炮声一阵阵模糊,一阵阵清晰,咚咚咚,啪啪啪,映照着陶兰此刻的心情伴随着她们一路回家。可是真到了家门口,陶兰甚至连敲门的勇气也没有。

  故事到这里进入了高潮——无声的高潮。这曾经是一个唇枪舌剑生气勃勃的家庭,可是现在,父亲老态龙钟、神情漠然,母亲手足颤抖着作这做那,回家的女儿更是一言不发。只好狱警开口,好歹化解了尴尬。煮饭烧菜、张罗洗澡,似曾相识的家居琐事一点点溶解了坚冰,最终母亲拉女儿跪在了父亲的面前——

  “下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跟着你、伺候你。”

  “不用作牛做马,下辈子我还娶你。”

  “爸爸,那5元钱是我拿的。”

  他们用17年的时间走过了一条救赎与宽恕的路,离家又回家。家是什么,是城市的万千灯火中属于我的那一扇窗户,是一个不管离开多久终究都会回去的地方。

  《过年回家》影评(二):影像大于故事

  第一次看这片感觉不好,那时年纪小,没有生活阅历也没有专业知识,只觉得阴暗潮湿发霉,很想摆脱。今天再看一遍,发现原来很好看啊[色]反省一下,虽然常对学生强调电影是“看”的艺术,自己每每还是太关注故事了,不太注意和懂得怎么从影像角度去读解。试着做个笔记吧[委屈] 1.家庭的第一场戏。三个人总是走来走去,没有静态构图。人物运动的时候,摄像机又离得很近,传递出一种烦躁,暴躁,有事要发生的感觉。调度力量感很强,并有一些违反美感原则的与画框垂直的构图(图2),意指剧中人物正受到某些情绪的困扰。 2.小琴和陶兰的出场方式不一样。小琴是摄像机直接交待的,第一次出现时在纵深构图,坐着。陶兰的出场是间接交待的。第一场家庭戏中陶兰是缺席的。17年后的家庭戏,小琴是缺席的。 2.对比17年后,人物几乎不运动,基本都是静态构图。与17年前刻意营造出两极的气氛。 3.陶兰回家的一场戏(图3),人物打了顶光,模拟戏剧舞台的夸张效果。但后一场吵架戏光源位置就变化了,基本上是自然光(图4)——隐喻这个家里的人温馨生活(吃饭)是戴着面具表演出来的,而撕破脸皮吵架却是真实自然的(对照两个女孩都想快点离开家的心情,预示后来的巨变)。在吃饭这场戏中,陶兰的后来加入及空间位置预示着她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最末的。并且是闯入者(打破平衡者)。 4.17年前和后,人物在家庭中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7年前,主导地位的是母亲,17年后变成父亲,前动后静。17年前,室内影调对比强烈,传递出压抑中的躁动,预示着巨变来临前的不安。17年后,室内冷色调为主,却有一丝温情。预示着冰河解冻前的沉闷。母亲的面光始终维持低照度条件下的视觉风格。后三人静止镜头(图7)与父亲的单人运动镜头(图6)相联,揭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格局,三位女性等待父亲的原谅。 5.洗澡(图8),母亲事先交待,等水放热再冲。但陶兰仍直接站在冷水下,人物心理外化,自残自罪。 6.李冰冰好美亚,演技毫无刻意做作痕迹[色][色] 7.现在觉得影像的历史价值大于文字。如果没有影像,如何仅凭靠想象去还原90年代的感觉?所以现在我支持每20年重拍一次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角。

  《过年回家》影评(三):是,队长

  夫妻双方各自带着一个女儿,重组家庭。

  因为缺乏理解、沟通和忍让,许多人为的困难在折磨着这个家庭。因为5元钱,陶兰误杀晓琴,身陷囹圄

  陶兰在监狱服刑十七年,度过了一个女人美好的年华。在即将释放的前一年,即1989年,陶兰获得回家过年的奖励。因为长期的监禁,陶兰对监狱外的世界已经十分陌生和无法适应,站在街道上茫然无措。令她更加无法面对的,是那个因她而更加破碎的家庭,以及几乎无法解决的她与继父的矛盾。因此甚至不想回家,再次回到监狱。在狱警队长(李冰冰饰)的帮助和陪同下,陶兰鼓起勇气踏上了艰难的回家之路……

  这部电影对于细节的掌控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演员情绪及对白的把握上显示了非凡的功力。影片有很多处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种内敛但饱满的情绪。陶兰这一个角色,被刘琳演得富有内涵和个性。不明白这样的好演员,为何没有在更多地在电影中出现。几个演员的表演也都是说得过得去的。陶兰的母亲,继父两个角色也很出色,几个场面令人不禁动容。 陶兰几乎是机械地回答 “是,队长”,又不禁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厕所打报告的情节。更多的细节,不再一一细述。

  唯一觉得勉强的,是最后继父接纳陶兰回归的那场戏,话多了些,话过了些,用不着如此表白,破坏影片整体的内敛与含蓄。其实,作为痛失一个女儿的父亲,能够宽容相待这个“凶手”继女,点到为止就够了。

  《过年回家》影评(四):张元

  这是看张元的第二部作品 第一部是《看上去很美》这部作品我评价不能 那时我是觉得张元太残忍了 强迫年龄那么小的小孩去拍摄那么沉重的片子 定会带给小孩不好影响的 另外觉得张元太愚蠢 诱导小孩去拍摄一部那么阴暗的片子 这本身不就是在为影片的主题情景再现现身说法以身作则

  但在这部片子中 张元导演的功力展露得淋淋尽致

  01单凭一小段情节:原本正在大吵晚回家的大女儿的母亲听到小女儿的一句:“爸 多吃点”后立刻停止怒骂迅速转而温柔 一下子勾勒出来了这个家庭的不寻常02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却有相同的梦想:离开这个家 最后她们都如愿以偿了 一个永远的离开了 一个一口气离开了17年 一家四口形象的刻画简练但很是精准03李冰冰这一角色的插入与安排 如果没有李冰冰这一角色 之后的剧情将很难展开 即使陶兰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独自回到了家中 但没有李冰冰这位旁观者的参与观众将很难带入 别不信我 结尾处观众的动容普遍是把自己和李冰冰融为了一体 因为李冰冰也觉醒到了这个家庭的不寻常几乎也明白了这个家庭如此压抑的来龙去脉 这时的李冰冰就和观众们完全一样了 最后导演恰巧地安排李冰冰推门离开也符合观众的心理构想 还有一处导演也将观众和角色融为了一体 就是在陶兰打死小琴后 观众和陶兰一样首先体会到一阵快感 之后顿时惊慌起来04影片从始至终镜头干练整洁

  结尾我说不好是好是坏 可能张元被禁的太多了 想主旋律一回了 少了点惊“喜”和“快”感 不过是蛮令人动容的

  《过年回家》影评(五):评《过年回家》——绝望中的温情

  看的张元的第一部影片是《妈妈》,讲的一位母亲为智障儿子寻医的故事,影片影调阴暗,情感深沉,但无处不透露着母爱的光辉,而且片子的形式,摄影,配乐都与以前电影有所不同,具有一定先锋性。当时就想,一个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把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需要丰富的体验和魄力,我对张元的才华惊异,被他独特的风格所吸引。

  《过年回家》是张元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影片之前,导演经历了很多,影片被禁,被禁止拍电影,我想这是张元多年来情感积蓄和思想沉淀的一次爆发。

  刚开始看影片,以为是一部平淡、生活化的剧情片,摄影平实,画面流畅,演员表演生动真实。但矛盾很快出现,片中小琴偷拿了5元钱,导致家人争吵,矛盾激化,最后片中陶兰难忍怒气,误手打死了姐妹小琴。转眼过了17年。镜头转向监狱中的陶兰。外边车水马龙,监狱的高墙内,陶兰跑操,开奖罚大会。新年将至,陶兰获得了难得的回家探亲的机会,在领取行李时,包中的口红掉出。在车站她没买到回家的票,而家人也没来接她,这时同样回家的监狱女警官碰到陶兰,于是他们一块搭车回家。到了旧家的住址,却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路上辗转,回家困难,陶兰失去了回家的信心。直到晚上女警官终于帮陶兰找到了父母的住所,而陶兰却让警官陪她一块回家。到了家中,陶兰和父母没有交流,气氛尴尬、死寂,直到洗澡,母亲终于开口和陶兰说话,而父亲却一人呆在屋子里不语。母亲告诉了父亲,她怕陶兰回来让父亲精神上有压力,这时,父亲终于开口,道出了对陶兰的宽容与爱。“我不知道你回来,不然我会跟你腾地方。这样也好,我就可以一直赖在这里”。陶兰说,“梦里我已记不清亲生父亲的模样,我每次梦见的都是您”。父亲原谅了女儿,在命运的折磨下,家人咬碎牙熬了过来,在时间的齿轮上,爱比恨走的更远。

  影片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家庭,离婚男人和离婚的女人分别带着一个女儿组成了一个家,但这个家并不幸福,女儿小琴是一个乖乖女,但性格孤傲、娇气,小兰心地善良,但成天在外边疯玩。父母都偏爱各自的孩子,而两个孩子也因性格不合常闹矛盾。床边夜语,小兰和小琴都梦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一天,小琴偷拿了家里5元钱,并栽赃给小兰,家庭矛盾激化,小兰误手打死了小琴。剧情到这似乎有点过火,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命。父亲失去了亲生女儿,精神恍惚已然麻木,对于母亲,女儿也将离她而去。一个不融洽但也完整的家,就这样支离破碎。陶兰把青春迷失在监狱。16岁入狱,在监狱度过了17年,每天在喊,认罪伏法,接受改造;成天在放:人间自有真情在,重新做人,重返社会。她的青春被囚在铁笼里,每天强制劳动,学习如何做人,表现不好,可能永远逃不出监狱,表现好了,刑满释放,她又能何去何从?狱中,她的春天,只有一只鲜艳的口红,回家途中,她对新社会很不适应,像一个走丢的小孩。年少时的错误,要用整个人生来还。对于父母来讲,辛苦把孩子养大,却看不到他们长大成人辉煌,头发斑白,却只能守着自己的影子度日。片中的父亲,再婚妻子的女儿杀死自己的亲女儿,他能怎样面对?孤独老人在命运的打压下,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承担痛苦,用爱支撑起单薄的未来。最后,一家人哭在一起,5块钱酿造了一场悲剧,但他们的心都抱在了一起,以前完整的家没有温暖,现在悲凉的命运却使爱开始跳动。影片释放的情感,深沉而无望,痛苦而充满了力量。

  张元的电影总笼罩着一种阴暗的影调,片中的人物深刻而悲凉,但这并不消极,他寻找的是逆处逢生,在绝望中爆发的力量。他的视线更多关注命运压榨下的小人物,他描写的是痛苦和悲剧,但表达的却是希望和温情。

  张元可谓中国独立电影的第一人,毕业后他没有去制片厂,而是独自筹资,拍自己所想拍,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社会的低层,体现着难得的人文关怀,他淡看名利,坚持自我的追求,他的电影在谋求创新,并开出了一条新路,他们这一批电影人,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而如今经济潮流席卷中国,中国电影人都开始学着适应潮流,电影的商业化大众化不可阻挡,但除了娱乐之外,希望中国电影人能有所担当,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应该在其中注入一种养分,让贫瘠或败坏的土壤生出鲜艳的绿色。

  《过年回家》影评(六):所有人都可以过年回家

  只有尽可能的还原人之间的情感,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被杀死的女孩演的最好,还有李冰冰,竟然有人看成李冰冰跟女主角有暧昧,我真是服了。这么明白的剧情竟然还能得出这个结论,无奇不有。

  或许故事是活的。是可以编出来的。但是我们面对任何事的人性是统一的,一样的。编的故事却能还原成身边就能感受的凛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无论演员演技是不是“矫情”了(我没觉得矫情)或者结尾不如一些人所意,“大团圆不喜欢”,都不应该是我们衡量一部电影的出发点。最后父亲原谅了陶兰,不是因为导演要让它“温馨”,他一定会原谅她的。在一开始就已经有显现了,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是陶兰拿的时候,他虽然争赢了,但是他并没怪她,而且你可以看到就算是陶兰拿的,他也会原谅她,为什么要让陶兰杀了小琴? 既是小琴对这个家的恨和爸爸杀对她的好之下扭曲的那个她杀了她,也是陶兰的冲动和那个社会之下,不讲求心灵上的契合只看表面就在一块的父母杀的她。陶兰受惩罚了,17年的教育让她不敢再违背党一丝半点,她也再不是从前那个嚣张张扬的她了,这一切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国家。既是因为这个国家所以导演张元儿才能拍了这么个很多人骂矫情的电影。也是因为这个国家所以这些人在这个故事里必须是这些样儿。我觉得一切都很好,合情合理,而且非常的真实,这才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这部电影得那么多奖不是偶然,至少一直拍电影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冒牌货。

  最可怜的是小琴的爸爸,他才是中国普通大众最真实的写照。

  如果换做是小琴杀了小兰,你们会接受吗?她妈妈更不会接受,说不定会杀了小琴和她爸爸才会结局。为什么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呢?或许也没人会想吧,因为一部电影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跟自己是没多大关系的,拍的不好看我就不喜欢,拍的好其实好不好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身边才有那么多更怪诞的故事,也因此才有更多电影可拍。

  中国真是无奇不有~ 每个人都能过年回家,因为无论什么事,最终都会交给“救赎” 上帝会救赎,死了也是救赎,继续改变方式只要大家都能接受,过下去,也是救赎。

  《过年回家》影评(七):遗失的亲情

  该影片看似是平常百姓中的一件小事,但其实却又包含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道理。起因只是源于小小的5元钱,只是5元钱,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有了5元钱事件,剧中人物的命运就此改变,两个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再婚家庭,也就此发生的了改变。

  两个女孩,都是17岁的花季,命运却又如此爱捉弄人,一个永远的消逝,一个却要在监狱度过一生。因为年轻,因为冲动,毁了四个人。因为大女儿失手打死了继父的女儿,母亲目送她被警察带走,因为内心的额愧疚,曾经的跋扈再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心存内疚。当大女儿回家探亲时,内心又何尝不激动,不伤心,但她却不能表露出来,只能默然,抑制着内心的情感,这是一个母亲的心,也是一个妻子的心,因为自己女儿犯下的过错,她也无时无刻备受煎熬,她只能像见熟悉的陌生人一样去面见自己的女儿!

  该影片中的父亲也是一直在隐忍,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死亡时,那种呆滞而又彷徨的眼神,仿佛瞬间没了依靠,瞬间老了十岁,内心的凄凉,尤其是自己的老婆的女儿杀死自己的女儿,那种无奈,愤恨,悲哀,只能叫他无话可说。影片结尾,其实他早已原谅的大女儿,只是不知该怎样去面对,不知该怎样去诉说这一切,他爱自己的女儿胜过一切,他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所牺牲的,他最后哭泣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做夫妻!”多么感人,他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也是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伤心的日子里换回来的!

  影片主人公 陶虹,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做错事情,所以送进监狱,出来后,天翻地覆的一个人,什么都懵懂,什么都只带着希望但却不敢碰触,在监狱的日子深深的把她给体制化了,始终都带着一句:“是,队长”一个人即已成为习惯,就改不了,出来后,性格变了,思想变了。17岁美好的花季年龄就这样在监狱里渡过,是她的悲哀与不幸,她不想回家,也不敢回家,因为她害怕,她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在她的心里,还是当年那个16岁的女孩,依旧是做错是不敢回家的女孩。当队长费尽心思帮她找到家时,她踌躇不敢进去,她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勇气。她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始终环绕她周围,她想找回曾经的亲情,但她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机会,还好,每个人都不想忍受时间的煎熬,不想再伪装自己的心。冰释前嫌的一幕,队长哭了,我们也哭了。

  影片中的队长也是准备回家过年,但为了帮助无人来接的陶虹回家,舍弃的自己探亲回家过年的机会,把时间用来帮陶虹找家人的事上,可以说她善良,她无私,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她也有母亲,她知道那种感觉,更何况找不到家人的是个女犯人,所以可以把她作为队长的一种责任,又可以把她看成一个代表另一个阶层的人,她同样是作为家庭的调节剂,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那陶虹一家人不会释怀,或许需要跟长的时间来等待,再或许,陶虹压根就不会回家。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对谁而言。亲情是永远也拉扯不掉的,无论多大的隔阂,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再阴霾的日子也会有晴朗的一天。

  队长最后哭了,是为他们一家感动而哭,也是为自己的家人而哭!

  亲情无价,即使是遗失的亲情,也是可以找回来。因为孩子总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过年回家》影评(八):有人让我站在这儿

  看的张元第一部片子,老师上课放的,很多同学睡着了。

  影片前半部分是故事片的模式,陶兰学习不好天天出去玩,而却每天学习。但在姐妹夜谈的一场戏里,我们看到陶兰没有目的但是心性纯良,她的姊妹却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乖顺之下隐藏着无情与功利。五元钱的误会又展阿现了。。更自私的一面,不免让人对陶兰的处境担忧,担心的事发生了,陶兰入狱。

  十七年后。陶兰可以回家探亲了。

  影片开始偏向纪实风格,导演抽身以旁观的角度,编剧余华的小说风格也一贯是零度文学,主张感情的零参与。

  当年单纯鲁莽的小姑娘在监狱里蹉跎了岁月,镜头拍到了一墙之隔却天壤地别的监狱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旨意表达时间变革。

  此处有个细节,陶兰虽然被允许回家探亲,但是在踌躇中掉落了口红。口红,不是一张纸,不是手套,女警捡了起来还给陶兰。在课上我看到口红的时候真的很辛酸,即便只是一个细节,包含了多少陶兰的心绪。

  女警察领着陶兰找家,找家这个过程导演和编剧都安排了细碎的情节和细节。

  其中有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女警察带着陶兰找到家的旧址,有一个人站在墙边,女警察问路,那个人一问三不知,女警察又问,他说别人让他站在这儿他就站在这儿。

  在上课的同学都笑了,我也笑了,这人真傻真逗。然后我笑不出来了。那人脸上的表情和陶兰很像啊,迷茫的踌躇的,被困在一个地方。

  监狱里的口号永远是积极改造,重新做人。可是,有什么意思呢。

  另一个情节是天晚了,陶兰和警察吃完饺子坐着三轮继续找,开三轮车的说了一段话,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他自己创业挣得更多了,联系到陶兰年轻的时候夜谈说自己要去工厂上班,不尽感叹时事变迁,担忧陶兰是否能承受。也有人有别的解读暂且不提。

  最后一段,有人说是煽情,确实有点,不过我看到的是折中和妥协,尤其是老爷子最后一段话,满满的无奈。

  总之,这部片子感觉唯一不好的就是温情和零度介入结合的有些生硬,不如侯孝贤的片子更春风化雨,但是部分都是可圈可点的,不错的作品。

  《过年回家》影评(九):我要回监狱,我不回家

  冷冰冰的女子监狱,人间自有真情在,也包括监狱吗?

  现实中真的会有李冰冰扮演的女警官化身正义使者护送她回家?不平等关系下难以想象这是真的。如果没有,连马路都不敢过的陶兰会不会被汽车撞死?挤不上公交车的她是不是永远得原地待着?

  如下是个人对细节的捕捉和解读,看的过程让人窒息:

  法律上违法必究,道德上于小琴活该; 中国无数家庭屡见不鲜的闹剧,或大或小,此片放到最大化; 敢很真实地拍出来,题材很加分; 李冰冰路边吃饺子,看着很香; 陶兰对外界的逃避; 久违的冬天坐三马子; 在家门口陶兰对家庭的恐惧,围巾终于松了,垂下来,仿佛全身都降到了冰点; 电视里播的是赵丽蓉的春晚小品《老将出马》; 背景音乐中的竖琴和弦乐群,反应了陶兰内心的不安恐惧辛酸无奈; 五块钱=18年监狱?当年是告发还是自首?

  问:钱真的比人的生命和时光重要吗?

  回答:钱真的会伤害感情,会毁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家。

  《过年回家》影评(十):最终还是没有歇斯底里地哭

  以前和老爸一起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看得泪水盈盈,几乎要夺眶而下。今天看《回家过年》,我感觉眼泪是从心底里慢慢泛出,并带着刺透般的心痛。因为我所感受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了继父女儿女囚犯走上救赎之路的事迹,我更感受到的是人离开家后多少年后再回家而一切变得沉重压抑。

  想不到该片是余华编剧,难怪影片一开头就是工人家庭的出现的刻薄和冷漠。因为五块钱,身为陶兰的姐姐在受了妹妹小琴诬陷后愤怒不已,举起木棒失手打死了妹妹。她们之间没有亲缘关系,陶兰是母亲带来的,妹妹是父亲带来的。一开始,这个家庭就面临着危机的存在。可为什么说是陶兰失手打死了小琴,而不是没有就要打死小琴呢?可想而知,花季少女,十六岁的年华,忍受不了被冤枉的委屈,只是为了惩罚“妹妹”,没想到等待她的会是这样一个结果,还没讨一个说法就要蹲监狱。

  17年,从16岁到33岁,的确,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就消耗在监狱里面了。正常的女人,在这十七年里,应该经历了上学,恋爱,结婚,生孩子,送孩子去上学的人生阶段。但是,陶兰蹲了监狱。她没有什么犯罪动机,就是想叫住狡猾的妹妹讨个说法,可妹妹并不认账,她只好采取了极端措施。仅仅是惩罚而不是致死,但是当举起木棒的那一刻,她就站在了罪犯的圈子里,她已经迈向了人生罪恶的边缘。

  李冰冰饰演的女子监狱管教队队长更像一个天使的存在,刘琳饰演的陶兰获得了回家探亲的资格,可是这次回家不言而喻必然要陷入到沉重的气氛当中,要面对一直很内疚的母亲,更要面对失去女儿而且是自己杀死的继父。李冰冰恰好充当了一个化解这种尴尬而沉重气氛的角色,一切冷冰冰的空气,她慢慢用一个介入者的身份融解。因为她代表着某种道德上的力量,最终父亲原谅了陶兰。而母亲也从一直面对丈夫的内疚情绪中慢慢解脱出来,夫妻俩那句感人肺腑的对白太美好了。

  ——下辈子我给你当牛做马。

  ——不用当牛做马,下辈子我会娶你。

  他们夫妻俩的美好感情自然还需要女儿陶兰的维系,我相信陶兰出狱后他们也能面对这种重归于好的结果。影片的确不俗,看似煽情实则恰到好处。当然,也有人质疑导演最后的处理,认为张元最后向艺术妥协了,不应该把结局处理得这般温情。

  我不知道女狱警的出现,帮助陶兰寻找回家之路这段剧情是余华设计,还是张元操刀。但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段剧情正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所在。我毫不客气地要指责那些质疑后半段剧情的人,正是因为你们的内心冰冷,才希望这个电影的结局冰冷。虽然我也相信生活本来也是绝望和虚无的,人心是冷漠和淡然的,但是人间自会有真情在,这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人生有太多的无奈左右了。

  虽然看这部电影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最终还是强制泪水流出,因为我不希望我还不够冷漠,为了将来能荣耀回家,我需要冷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