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丽心灵》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美丽心灵》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3 20:1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丽心灵》经典观后感10篇

  《美丽心灵》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罗素·克劳 / 詹妮弗·康纳利 / 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心灵》观后感(一):美丽的艾利西亚

  我想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想到,有几个人能像他的妻子那样不离不弃呢?正如《阿娜答有点Blue》里宫崎葵一样,如此的治愈或许有些不现实

  真实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确实是一个疯子,也是一个天才。影片的大概毋庸置疑。对于天才比如梵高等等为什么容易是疯子,或者艺术家数学家往往有点儿偏执和古怪(虽然不是全部也不是必要),这里就不写了,有一期的《老梁观世界》讲的这部电影,我觉得讲的很好了。对于演技,无论是罗素克劳,还是詹妮弗康纳利,个人感觉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也非常到位。在这里我想谈谈约翰纳什的妻子艾里西亚(Alicia Larde)。

  首先,我想说说真实的艾里西亚。1955年艾丽西亚与纳什开始约会,1957年两人终成眷属。最关键的是婚后,58年纳什便开始显露一些精神失常的症状,58年秋天,纳什30岁,刚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Tenure),艾里西亚怀孕。后来他们的儿子John Charles Martin Nash出生,而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后是接二连三的诊治,短暂的恢复,和新的复发。一直到62年,他的状态都非常差。而他的妻子,几年后,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艾里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他30年。到1970年的时候,他已经辗转了几家精神病医院,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

  虽然艾丽西亚曾与纳什离婚,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考虑吧。不过,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女性一生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

  在教堂里结婚的时候,常常会有牧师问到:你愿意她(他)成为你的妻子丈夫),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你们分开。答案大都是yes,却像《蓝色情人节》里的现实一样,走到最后要付出的太多太多。

  当一个人遇到危机,遇到真正的困难的时候,我们无法用道德绑架去要求另一个人一定的不离不弃,因为我们是人,有些东西有些人无法承受,因此,对于离开,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我站在艾丽西亚的位置,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继续下去,正如有些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没经历过就无法确定。

  对于勇于面对生活的人,无论是正在经历病痛,还是默默坚持,给予宽容和爱的人,都值得我去敬佩。

  为什么艾丽西亚能够承受这些呢?我想,或许是因为爱,因为勇于承担责任。默默的陪伴,已属不易。其实,爱包括很多,当你说爱一个人的时候,我想对他就有着理解,宽容,接纳,你会在乎他的感受担心他的安危,会为他付出与奉献,也接受着他对你的这一切。

  两个人刚恋爱的时候,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当两个人熟悉以后,我们往往会在对方面肆无忌惮,我们互相知道对方的优点,缺点,性格,爱好,三观,却依然爱着对方,这就是爱吧。

  有一些人,他们就像浓浓的巧克力,香纯滑口,浓郁甜蜜,就像轻轻的暖风,拥有无穷的魔力。和他们在一起,你会得到小小的慰藉,你会感受生活的美好,放开封闭的心,艾利西亚就是这样的人。向她及与她相似的女性(最主要我最爱的老婆)致敬。

  《美丽心灵》观后感(二):大脑or心灵

  纳什是个天才,纳什也是个疯子

  A Beautiful Mind完美头脑,又或者美丽心灵。

  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而这一线,往往就是头脑与心灵的距离。头脑的清晰思考助长人的理性,而心灵之渴望则触发人之感性。

  年轻的纳什初入普林斯顿,揣着一颗高傲的野心。他拒绝上课,拒绝交流,拒绝自我反省,一心扑于自己的原创理论。这时的纳什,一颗心占据全部,当渴望滋生成贪婪欲望,感性便不可控制。心灵之权不断膨胀,再天才的大脑也只能沦为工具,无从反抗。。想一想,作为严谨的数学家,此时的纳什居然固执的拒绝已有的正确理论这是何等骇人?!大脑被心灵所控制,再天才的大脑也只能沦为满足欲望的工具。纳什初入学校便是,输了与汉森的对弈后,大喝:“我怎么会输?肯定是这个规则有漏洞!”,他孤独一人,没有朋友了,他执拗的认为我不喜欢社交活动,不喜欢其他人。种种的自信甚至自负其实只是在掩藏那骨子里深埋的自卑,他在慌张中踢翻了棋盘,他会说“其实别人也不太喜欢我”,在餐厅看见授笔仪式时,他的心也会不自主的颤动。。。在这样的心灵压迫下,也确实激发了他天才大脑的最大天赋。凭借平衡论,他一举成名。他得到了渴求的成功,但他低估了自己的欲望。查尔斯,帕彻,玛休便日渐清晰。他需要朋友,于是查尔斯成为了他的浪子室友,成为他唯一的倾诉对象。这个浪子,与纳什截然不同,他开朗、放荡、乐观、随性这是纳什生活中不能接受的社交人群说不定也是纳什骨子里希望的人格。在惠勒研究室日渐成功,英雄的帕彻便浮现。英雄的渴望,他理想中对自己的期望,他希望拯救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愿望也是一个强大的欲望。他研究密码,他保护美国,他对抗苏俄,他希望是英雄。而玛休的出现,则更显示出他对爱情的向往却又对女性极不成熟的理解。玛休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可爱小女孩,她需要保护她有依赖。这些又何尝不是纳什个人内心恐惧与向往的纠结?心灵控制了头脑,感性压制了理性,于是毫无疑问的,他滑过了那条线。他越来越沉浸在自己所希望的世界,即使是这样,纠结的内心也导致他想象的世界也给他不安与恐惧,直到,他无力承受了。。

  兜兜转转,当纳什在精神病院熬过痛苦的治疗出来后,这个世界全变了。总说,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你一无所有,而是你曾今应有尽有却一夜间消散;而更打击人的是,你曾今好不容易拥有的唯一朋友钟爱的事业却都是虚无。他拒绝承认这一切是假的,却必须面对这些都未曾出现未曾发生的事实,即使,你是天才。

  他无助过,无奈过。被迫持续服食精神类药品,任其腐蚀他天才的大脑摧毁他那可怜的婚姻生活。可他终究是个不安分的人,偷偷停服药品后,那些人那些事再度浮现,生活,又是一团糟,可是,他很幸运,他有妻子艾丽西亚。

  决定了,纳什想要以自己的意志力来治疗严重的精神分裂。这种意志力来自心灵与大脑,不过是妻子朋友的心灵,纳什的大脑。这种意志,要靠自己坚定的理性思维。纳什仍然可以清楚的看见他们的存在,他依旧想要永远向查尔斯这个好室友倾诉,他依旧想要和小玛休共处,他依旧想要继续帕彻给他的工作,保护美国。这些欲望仍在,但他有更强大的大脑,理性不断警醒着他自己“这些都是假的,这些都不存在!没有什么查尔斯没有玛休没有帕彻!”他下定决心,含泪给了查尔斯玛休最后的告别,鼓足勇气断然忽视帕彻。他和这些说了再见。他成为一个普通老教授,每天奔走于家和学校,在图书馆继续他年轻时的橱窗文化,专心于他的研究。他依旧独来独往,鲜有交流,但他和自己相处融洽。他依旧看到那些幻想,但已经可以越来越坦然的面对。少了那么多的好胜心,少了那么多的功利心,多了那么些平静与淡泊。的确,让头脑自由了,天才的头脑再也没有比之前更辉煌时刻了,但正是这份平静的理性让他得到了更深的认可。他变得随和,主动提出了给学生上课。想想多年前,那个常常迟到把教科书扔进垃圾桶留下一个问题傲慢走掉的纳什,多么不可思议啊!生活继续这么平淡着,他的确是再也没有更加伟大的成绩。就是这样,餐厅里看着那并排展开的钢笔,诺贝尔颁奖典礼的含泪致谢却给人以更深的震撼

  的确,我们需要激情去创造成绩,但更难的是,需要一颗更淡定的心去接受这成绩带来的荣耀。而纳什教授,为了让心灵控制的大脑重回理性,等了三十年。。。

  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该是不离不弃给纳什以信任的艾丽西亚;完美大脑,才是这个让大脑的思绪自由让理性指导生活的纳什教授。纳什教授和艾丽西亚并肩走去,已是迟暮老人。我看到的,却是——新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三):伟大的约翰纳什

  这部电影看了有三遍了,始终有一些东西在深深地吸引着自己。电影演绎了一位数学家的一生,他癫狂,傲慢却同时才华横溢,令人着迷。他在自己的事业上的成就,是每个人都为之眼红的。拥有如此的天赋,为他带来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同时也让他变得孤僻,自闭。没有好友,没有什么亲人,所有的这一切折磨着他,摧残着他,就像上天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一样。在他人生最辉煌时,他的神智发生了错乱,构想出一系列的虚构人物,而这,让他从一个伟大的学者,变为了一个旁人眼中的疯子!塞翁失马,蔫知非福。他因此知道了谁是自己应该珍惜的,用真心去对待他们。接受高强度治疗的john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但在这期间,他收获的是她妻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因此走出了病魔的阴影。。。。。走出电影,我们来了解真实世界的纳什!2015年,纳什夫妇在领奖回国的途中,因车祸二人丧生。这令人感到这人事如此多变,你永远无法掌握你自己的生活,你只能过好你的现在,当下的每一分钟!而当我们遇到苦难时,更不该退缩,而要勇敢的面对他,战胜他们!

  《美丽心灵》观后感(四):All About Humanity

  I would thank myself for knowing so little about this movie, about the genius mathematician John Nash, before I watched it. This movie is unique in that it tells a true story based on the life of John Forbes Nash Jr, whose life was suddenly changed by the diagnosis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With the love and assistance from his wife and friends, he conquered his inner devil and returned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1994 for his breakthrough in economics with his theory put up during his years in Princeton University.

  It is common for people to imagine two little men arguing against each other on various topics and all choices we made. However, this is not true for Nash. In the story, he is able to see the real figure, and he can touch them, even talk to them. The near-physical existence of those imaginary figures results in Nash’s complete and jeopardous mix-up of the real and the unreal. He was misguided by his imaginary figures: he was told to crack top-secret codes with his intelligence and to write his ideas in a classified letter and then put the letter into a secret mailbox, all of which were made up by himself. Not having this disease, it is unlikely for us to experience, or even imagine, the arduous pain of being trapped within one’s own mind. I was suddenly reminded of an idea which everyone must have ever had – one day, we wo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found that our past were just a dream; all what we had had experiences were made up by our mind. Such idea was fantastic, but now I think, is pathetic. To some extent, we were basing our joys and imagines on other’s disaster. Isn’t it sad that normal people were so eager to experience the fantasy brought by mix-up of 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

  A young man who had spent 16 years of life struggling through delusional phobia and paranoid hallucinations commented on IMDb, saying that he had to “keep thinking over and over to keep delusion away from reality, and to know what was really going on and what wasn’t.” A man without strong will won’t go through such mental torture. For some moments, I thought Nash would end up in a blank and delusive dead end because the imaginative figures kept appearing in his life. But he utilized logic to deduce what’s real and what wasn’t.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for Nash, was logic. Maybe that’s what makes a mathematician, or, maybe that’s what makes a hero in history.

  Of course, the power of love shouldn’t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movie, when Nash was addressing at the Nobel Prize Ceremony, he owed his success and his persistence to the love of his wife. It’s unbelievable that when her partner had difficulty tell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lusion and reality, she would accompany him and help him go through all the sufferings. This love story is similar to the one between Steven Hawking and his wife, both of which show that the power of love can help each other become stronger. However, not fully knowing their stories, I can’t tell some more meaningful words other than the word of praise.

  Regarding the film itself, it stands out with the best directors, best actors, best music and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best screenplay. It’s good for people who are tired of pointless action movies and meaningless humorous movies to enjoy an immersive experience of humanity.

  《美丽心灵》观后感(五):美丽心灵经典台词

  1、Nash向Alicia求婚的一幕 Nash:Alicia, does our relationship warrant long-termcommitment?Cause I need some kind of proof, some kind ofverifiable、empirical data. Alicia:I'm sorry, just give me a moment... to redefine mygirlish notions of romance. A proof? Verifiable data. Um... okay. Well, how big is the universe? Nash:Infinite. Alicia:How do you know? Nash:I know because all the data indicate it. Alicia:But it hasn't been proven yet? Nash:No. Alicia:You haven't seen it. How do you know for sure? Nash:I don't, I just believe it. Alicia:Mmm. It's the same with love, I guess. Now, the part thatyou don't know... is if I want to marry you. 约翰纳什:艾莉西娅,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保证长远的承诺呢,我需要 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资料。 艾莉西娅:你等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 你要证明,和能做为依据的资料,那么,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约翰纳什:无限大。 艾莉西娅:你怎么知道, 约翰纳什: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指示的。 艾莉西娅:可是它被证实了吗, 约翰纳什:没有。 艾莉西娅:有人亲眼见到吗, 约翰纳什:没有。 艾莉西娅:那你怎能确定呢, 约翰纳什: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艾莉西娅:恩,我想这和爱一样。其实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是我愿不愿意嫁 给你。

  2、Nash在医院治疗,医生跟Alicia说的一段 You see, the hightmare of schizophrenia... is not knowing what s ture... Inmagine... If you know suddenly learned that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s and the moments most impotant to youwere not gone,not dead... but worse... had never been. What king of hell would that be? 你想想,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想象一下, 如果你突然间意识到那些对你很重要的地方,人,甚至那些最珍贵的时刻,他们 没有离去,没有消失。但,更糟糕的是,他们从没有出现过„„

  3、Nash在治疗时遇到了困境,自己实在不知道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他妻 子Alicia跟他说的这一段。 You want to know what s real? This This This This is real Maybe the part that knows the waking fron the dream maybe isn t he re(brain)maybe it s here( heart) You need to believe thatsometing extraordinary is possible...... 你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的, 这个(Alicia摸着Nash的脸) 这个(Alicia用Nash的手摸着自己脸) 这个(Alicia用Nash的手贴在自己的心上) 这些是真实的 可能从梦幻中醒来的部分,不是在脑海里,而是在心上。 你需要去相信,生命中有些特别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4、Nash跟幻想的大学好友Charles道别 Charles:John now you can t ignore me forever John:Charles, you ve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to me. the best. But I won t talk to you again . I just can t Good-bye...... Charles:John,你不能永远忽略我的 John:Charles,你曾经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我不会再跟 你说话了。我真的不能了,再见。 (失过恋的人应该知道这种滋味,要跟曾经相伴自己一起的美好,道一声再 见,是很痛很痛的,刺心的死去活来的痛。)

  5、Nash最后领奖台上的演讲: Nash: Thank you.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in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 or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tonight because of you(his wife, Alicia). You are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Thank you. 纳什:谢谢大家~ 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不管是方程还是逻辑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 此追求了一生后,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 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 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 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6、公园里,Nash曾经的同窗跟Alicia的一段对白: Nash的朋友:So Alicia, how are you holding up? Alicia:Often what I feel is obligation, or guilt overwanting toleave. Rage againstJohn, against God.He’s transformed into someone Ilove.There’s no point in being nuts if you can’t have a little fun. Nash的朋友:Alicia,你是怎样撑过来的, Alicia:我经常想的就是义务,或者我如果就这样离开的负罪感。令人讨厌的John,令人讨厌的上帝。他又变成了我生命中深爱的人,他现在只是病了,我想象着他变成了我深爱的那个他,我自己也成了那个深爱着他的我。

  《美丽心灵》观后感(六):祭奠纳什教授

  2015年5月23日,纳什夫妇在美国遭遇车祸双双辞世,彼时听闻消息的我正坐在诺大的教室里,告知噩耗的人正是当堂课的老师,那堂课正是博弈论。和我一样,所有学生惊愕。

  9月,开学回到学校,打开了《美丽心灵》,第一天看了前十五分钟,第二天下午看完。看到茶餐厅里人们纷纷起身将钢笔放到纳什教授桌前的场景时,眼泪簌簌地往下落。片尾的字幕说纳什教授每日仍会在校园步行,心里更加难过,过期的字幕不知道未来的悲剧怎样发生,迟钝的我也只是在看到最后一行字幕之后才意识到其实我早已耳闻悲剧了。

  博弈论学的匆忙,老师说皮毛都教给你们了,深奥的内容课上没有机会讲,有心继续学的同学要靠自己。

  我想我还有很多机会继续捧起博弈论的书,翻翻那一章讲的纳什均衡,与从前任何时候都不同的是,这次我的心里充满了崇敬。

  《美丽心灵》观后感(七):這就是愛的力量

  《美丽心灵》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本以為會和幸福來敲門一樣類型的- -)是部出人意料但又感人至深的电影啊!!!

  这是第一部让我体会到爱的伟大和人性关怀的电影,如若没有一直支持着他的妻子还有周围包容他的环境是不可能造就最终的纳什的太感人了5555

  看到中途突然得知前半部分绝大篇幅都是纳什幻想出来的时候我怎么也不相信而且怀疑这电影起错名字了吧继而还想到了禁闭岛最后那个半真半假的结局,虽然我一直偏向于相信纳什是正常的但后来真真切切明白了他的状况,,,,纳什的妻子很伟大啊,不仅帮助他还不离不弃的照顾他,我认为“用心感受”那个桥段是电影中最经典的地方,之后纳什一直通过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幻想成功的走出来,

  对于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来说最可怕的情况无异于把他隔离而周围的人又恰恰因为这个原因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或者远离他,纳什很幸运,有一个理解他的妻子,有一群包容他的朋友们,这些都对他的恢复起到了很到的帮助作用,当最后能够正视自己的病症,能去给学生们授课,能够获得学生们的认可和肯定,一直到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身边的这样一群人和爱他的妻子,纳什很坚强,可再坚强的人也需要一个坚定不移站在他身后的后盾。

  除了太感人以外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美丽心灵》观后感(八):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是当今最著名的几个疯子之一,他疯狂离奇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后,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约翰•纳什共入过两次精神病院,1959年在波士顿附近的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1961年在普林斯顿附近的特伦顿精神病院(Trenton Psychiatric Hospital)。两次入院之间他异想天开地从麻省理工辞了职,提取了所有养老金,宣布他要去欧洲旅行。1959年七月,纳什的航班在巴黎着陆,他看到整座城市充斥着抗议核军备竞赛的游行、罢工、爆炸。直到他终于被遣送回美国前,有九个月的时间,纳什在欧洲各大城市游荡,到处都像巴黎那样满是冷战意识下的喧嚣与骚动,北约与华约的黑影不分伯仲地徘徊在欧洲大陆。这九个月极富隐喻的游荡不禁让人联想起虚构世界里流浪四方的英雄们:杜拉斯念念不忘的恒河边上的女乞丐,乔伊斯笔下用一天游历都柏林的布鲁姆先生,当然还有荷马歌咏的花十年时间返家的奥德修斯。这些虚构的英雄和纳什一样,用漫无终点的肢体的游荡企图达到某种精神目标。纳什在欧洲目睹的种种疯狂世景让我好奇:一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去面对一个比精神病院更加疯狂的的宏观世界,尤其是这个宏观世界言之凿凿地标榜自己是“正常”的、“理性”的。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措手不及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究竟让人类变得更理性冷酷还是更激烈狂热?现代人究竟还有没有资格将一部分同类隔离起来,宣判道:“你疯了,你不要靠近我们”,即使疯与不疯的界限已经成为了强权的体现?约翰•纳什的一生或许能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必须写写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可我难以下笔。一个开头就是一个定义、一个基调,而约翰•纳什恰恰是难以定义的。在普林斯顿的四年我有多次机缘认识他,“认识”,却不“了解”,每一次认识总是推翻前次刚形成的定见。事到如今,这些复杂的事实和感触,层层重叠在一起,我只能指着他叹息:“看啊,这人……”所有的赞美、怜悯、嘲讽,看啊。

  一

  那就看吧,看看这人。不过他老了,我入学那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不常在校园里走动了。我是在大一的尾声才第一次见到了约翰•纳什,在那之前倒是经常见到他的儿子。大一时我在工科图书馆找了个闲职,清晨和半夜在图书馆里坐上两三小时,扫扫借书者的条形码。这种时段的图书馆总是很冷清,同学们要么还未起床要么已经休息,倒是几个住在附近的疯子和傻子,雷打不动,图书馆一开门就来,捣鼓些疯疯癫癫的事情,直到半夜你在他耳边三请五请才走。我记得其中一个总穿着宽松的毛衣、一脸络腮胡子的胖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他大概得了某种极严重的癫痫,每过几十分钟会突然克制不住地呻吟起来,鼻子翕动着,脚扭动着,这么大声发作约半分钟,他又像没事人似的全好了。他的体内养着一头难以控制的野兽,隔段时间就得大声嚷嚷自己的存在。我开始觉得很恐怖,直到某天,同在图书馆工作的学长告诉我,那个疯胖子是维基百科的正式编辑,每天在电脑前审订无数词条,我才对他肃然起敬起来。时间一长,对经常光顾图书馆的疯子的种种狂状熟视无睹,渐渐少了害怕,多了亲近,在深夜听见癫痫病人梦呓般的呻吟,恍惚像母亲口中的摇篮曲。

  这些图书馆疯子中有一个,四五十岁了,头发胡子又长又脏,坑坑洼洼。他总是穿一件普林斯顿的套头衫,两腿大开地躺倒在椅子上,手里一本厚厚的书,经常是不打开的,就放在手上,醒着的时候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睡着的时候就仰着头像死去了一样。其他的疯子我还常常看见他们清醒时正常的表情,只有这个疯子,他虽然很安静,但总是陷在极端迷茫烦扰的状态。他经常呆若木鸡地坐上好久,然后蓦然剧烈地摆动脖子和臂膀,眉毛鼻子紧紧拧在一起,嘴里大口大口喘气,像是正在经历极大的苦痛。某一天,他正如此发作着,学长指着他说,“喏,这是约翰•纳什的儿子。”“什么!”我大吃一惊,“他儿子不是哈佛毕业生么?”“那是《美丽心灵》编出来的。精神病是遗传病。”学长冷笑着说。

  那次残酷的邂逅是我第一次得以把《美丽心灵》与真实的约翰•纳什区分开。后来我还有几次从数学系的同学那儿听说约翰•纳什儿子的疯狂事迹。据说,他儿子常常呆在数学楼的公共休息室,在黑板上写满离奇疯癫的公式,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公式是这样的:

  1 = 水星

  1+1 = 金星

  1+1+1 = 木星

  如此种种,直到他把自己所知的星星都写完,甚至连“英仙座”、“大熊座”都有。

  得知他儿子真实情况不久,我终于见到了约翰•纳什本人。大一末的某天偶尔在路上走,迎面走过来两个老人,男的高大而干枯,女的矮胖而臃肿,他们穿着正装,大约要参加什么仪式。我认出了男人是纳什,很兴奋地推推边上同行的朋友。他说,“早看到啦。”我又问边上的女人是谁,“还有谁?当然是他老婆。”我心里又吃了一惊,这形象与詹妮弗•康纳利饰演的美丽妻子实在相差太大。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劝慰半是嘲讽,“年轻的时候大约挺漂亮的,现在老了嘛。说起来,《美丽心灵》里讲得他们如何神仙眷侣,其实他疯了不久后她就要要求离婚,这么多年他们住在一幢房子里,只是同住人的关系,直到2001年拍了电影,他们才又复婚。”两位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蹒跚,一声不吭,他们间是那么疏离,既像是陌生人的疏离,又像是熟识无睹太多年的疏离。《美丽心灵》在我心中营造的那个关于爱的奇迹的泡沫就这么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个寻常老人的卑琐晚境。

  二

  所幸大部分普通人还是被电影的泡沫鼓舞着,一提起纳什总想到《美丽心灵》;就像许多学者被博弈论的泡沫鼓舞着,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研究里加点博弈论赶时髦。这些年博弈论在各类学科前沿炙手可热,我在普林斯顿的许多课堂上听到纳什的名字,越是那些像是离博弈论差之千里的领域,譬如生物、比较文学、历史,越是有学者绞尽脑汁想和博弈论攀上些亲戚。在那些讲座里,纳什的名字总是和“纳什均衡”等同起来。只有一次,我在截然不同的语境中听教授说起纳什。那是一节异常心理学讲座,“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个有趣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病例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纳什教授。”心理学教授搬出一座庞大的老式录像带播放器,在投影仪上给我们放了一段访谈,我还清楚地记得访谈中旁白的第一句话:“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

  约翰•纳什曾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坚称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愈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药物,至今说起他妻子将他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脸心悸。他共有两次入院经历,第一次入院在专治上层阶级的麦克林医院,那里的医生把精神分裂症当作心理疾病,成天做心理咨询,询问童年经历。他的同事唐纳德•纽曼(Donald Newman)去看他,纳什说:“唐纳德,如果我不变得正常,他们是不会让我出去的。可是,我从来没有正常过啊……”第二次入院在特伦顿精神病院。访谈人和他故地重访,纳什站在草坪上,凝视着巍巍耸立的暗淡的建筑,拒绝再靠近半步。“他们给你打针,让你变得像动物一样,好让他们像动物一样待你。”在这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而病人清醒时,也状如行尸走肉。他开始只吃素食,以此抗议医院的治疗,当然没人把这当回事情。在长时间胰岛素昏迷治疗后,他终于“变正常”了,他生平从没有如此谦逊有礼。同事妻子回忆说:“他看起来乖得就像刚被人打了一顿。”

  半年后,谦逊有礼的约翰•纳什终于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他换下肮脏的病患服,交出自己的号码(半年来他没有名字,只有这个数字标识),他踉跄地走出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童年好友,“和我讲讲我们一起玩的事情吧。那个治疗把我的童年记忆给抹掉了。”

  如果回归理性仅意味着对社会标准的驯服、意味着丧失记忆,治愈还有多少价值?尤其是对于纳什这样一个把数学视作“唯一重要的事情”的天才。纳什教授心中最纯粹的数学不是理智,而是灵感。理智不过是沟通这种灵感的手段,而若重获理智也意味着灵感丧失,他情愿放弃理智。一个朋友在他住院时去看望他:“你发疯的时候声称外星人和你说话。可是你这样一个理性的数学家,怎么可能相信外星人这种无稽之谈?”纳什回答说,“数学的创见同外星人一样进到我的脑子里,我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像我相信数学。”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理性的思维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 ”

  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不久,纳什拒绝接受任何药物治疗,因为治疗让他感觉迟钝,不能想数学。他过去的同事在普林斯顿大学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究员的闲职。于是学生们常常看到一个穿着红跑鞋的中年人形容枯槁地在校园里游荡,在整块黑板上写下不合逻辑的公式,拿着几百张前夜刚演算好的数学公式出现在某教授的办公室,他有了个绰号,“数学楼幽灵”,很少人知道这个疯子到底是谁。

  而在七八十年代,他周围的亲友开始注意到,纳什渐渐不疯了。他的眼神变清澈了,他的行为有了逻辑。“那么,不靠治疗,你是如何康复的呢?”访谈人问他。“只要我想。有一天,我开始想变得理性起来。”从那天起,他和他幻听到的声音开始辩论,驳倒那些声音,“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识分辨错觉。(I reasoned myself out of the unreasonable; I became disillusioned of my illusions.)”

  “只要我想。”在纳什这个个案里,疯狂与理智似乎变成了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我甚至不再相信他真正疯过;或许,他理性地选择了疯癫,又疯癫地回归了理性。如此看来,《美丽心灵》是A Beautiful Mind的严重误译,应作《美丽的头脑》或《美丽的智性》更符合真实。Mind固然有头脑和心灵的两重释义,而在纳什从疯癫重获理智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过人的意志和理性压制着疯狂的心灵。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从七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起,他有意识地选择将一部分的疯狂运用在数学的灵感上,而将剩余的疯狂用理性囚禁起来。

  访谈的录像带放完了,异常心理学的教授说:“纳什不借助药物治疗而康复的案例引起了许多精神病学家的兴趣。他们研究他的生活起居和周边环境,希望他的病例有推广价值。不过在我看来,真正治好纳什的也许不是他过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荣誉。七八十年代,博弈论在经济学上飞速发展,纳什声名渐隆。1994年他夺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一夜间开朗了许多,简直变了一个人。领奖后他在街上散步,常常有陌生人向他致敬,‘纳什教授,祝贺你。’”

  心理学教授的这番评论并非无稽之谈。纳什发疯之时,自恃甚高的他正苦苦追求数学界最高的菲尔兹奖而不得。倘若他能及时得到菲尔兹奖,也许就不会在失落和压力下发狂了。更进一步讲:荣誉降低了社会标准的尺度,在荣誉的光环下什么都变美了、变正义了。狂乱的行为在正常人身上被贬斥为“发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便被赞美成“特立独行”。那么,有没有可能纳什教授的疯癫并没有被治愈,倒是普罗大众治愈了他们审定疯癫的标准呢?

  三

  那就讲讲我所经历的一则纳什和普罗大众间的故事,讲讲学术声誉在这座慢条斯理的大学城里扮演着什么角色。大二春天我阴差阳错地当选了普林斯顿数学俱乐部的主席,从此和一帮超级古怪的数学天才成了朋友。这个俱乐部除了定期请教授讲话、周末玩玩需要耗费过多智力的桌面游戏,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动:夏天派队去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秋天组织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顿数学竞赛、春天组织数学教授和本科学生同乐的正式聚餐。我新官上任没几天,就要搞正式聚餐,怕来的人少场面不好看,就向前任主席请教。他说:“请教授是很容易的,你电子邮件群发所有数学教授,便完事了。至于请学生,你就在海报上写,‘想见见约翰•纳什的真身吗?来参加数学俱乐部的聚餐吧!’保准无数人跑过来看热闹。”我照办了,果然很快就有许多同学报名,也有不少教授表示会参加,只是从未收到约翰•纳什的回复。

  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包下了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放上十几个圆桌。赴宴的学生还一个未到,我们正在摆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电梯门一开,出来三个人,正是约翰•纳什还有他的妻儿。我慌慌张张地去迎接他,“纳什教授,你来大家会很高兴的,聚餐还没正式开始,你不如先坐这桌。”

  “你是发邮件的沈小姐?”他这么问道。

  “是,是我发的邮件,我叫Lily。”我这么答道。

  “沈小姐,你好。”他仿佛没听见我的答话,“约翰•康威会来吗?我听说他会来。”

  “康威教授的确回复说会来,他还说他要为聚餐致辞呢。”

  聚餐不久就开始了,康威教授没有到,我打电话去他家,他妻子说,“太不好意思了,他彻底把这事忘了。”于是康威教授不会来了,更别指望他致辞。那些回复说一定会来的教授,也有一大半没有出席。“沈小姐,约翰•康威会来吗?聚餐已经开始半小时了。”纳什教授又问我。我说,不会了,他忘记了这事。“是吗。”纳什有些失落,于是我也有些失落,不过同学们倒都不怎么在乎,个个欢欣万分,“不是有纳什在嘛!”大家的眼睛都向着纳什坐的那桌张望,有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时故意走远路,从纳什身边经过,腼腆地打个招呼:“纳什教授好。”高年级的学生向一年级新生介绍,“那是纳什,那是他老婆,那是他儿子。”炫耀着自己见多识广。只是没有一个人,敢在纳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来。相比之下,其他教授身边围着学生和同事,大家言笑晏晏。我动员我认识的朋友,“你们情愿这么多人挤在这桌,去纳什那桌不是更好么?想想看,以后可以跟人吹,我和纳什吃过饭……”朋友们有些跃跃欲试,却都开玩笑似地互相抬杠,你推我我推你,谁都没有换位子。这么拖拉了几次,聚餐快结束了,纳什那桌仍然只坐着他和他的家人,剩下七个位子孤零零地空着。他的儿子趴在桌子上,机械地捶着自己的脑袋,他的妻子一言不发地板着脸,叉着手端坐在那里,而纳什默默地极缓慢的吃着一片肉。我看着这番孤独凄凉的景象,自责却无计可施。

  正在这时候,一个大一的女孩子走到纳什面前,结结巴巴地说:“纳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吗?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纳什愣了愣,点点头。她站在约翰•纳什身后,甜甜地合了影,然后拿着相机,奔向自己的朋友,又是笑呀又是嚷呀,像是刚做了件顶了不起的事情。大家受了感召,纷纷站起来,走向约翰•纳什,自觉排起了队,有的手里拿着相机,“教授,能和您合影吗?”有的手上什么都没有,那是真正对数学有激情的孩子,想听纳什讲讲博弈论和纳什嵌入定理。突然,和我同桌的大四数学系毕业生也站了起来,他平日里总一副愤世嫉俗、据傲不羁的姿态,这时他手里竟然也有个照相机,他自嘲似地为自己辩解,“他妈的我在数学系混了四年,天天被恶心证明题虐,到头来连张他妈的纳什合影都没有,说出去不要他妈的笑死人了?”

  我想告诉你,那个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着衬衫和西裤,所有女生都穿着花裙子。我想告诉你,数学楼是全校最高的建筑,数学楼最高层的大厅360度都是没有间隔的观景玻璃。透过玻璃看出校园美如画:卡耐基湖畔荡独木舟的游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划,研究生院的塔楼下几只大肥鹅笨头笨脑地在聊天,教堂和美术馆前还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莱尔拱门下晒日光浴的孩子们恐怕已经觉得凉了,收起毯子准备回家,那些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几千只灰色和黑色的松鼠们呢,他们恐怕又在忙活着筹备寒冬的一场盛宴,或许能从这个食堂偷一只甜甜圈,从那个寝室偷一块巧克力……我们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拍照,顺便透过观景玻璃张望着校园的一草一木,而夕阳也张望着我们,大家的脸上身上都覆盖着玫瑰色的光晕。我想告诉你,《美丽心灵》里那让人动容的授笔仪式完全是导演的杜撰,可是,那个傍晚,在数学楼顶层排着队等着和纳什教授合影或谈话的年轻人们,他们的结结巴巴、推三搡四,难道不比那个子虚乌有的授笔仪式更让人感慨?“纳什教授,我真的——我觉得——你真伟大!”

  纳什教授已经从疯癫康复了;或者说,自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后,不再有人觉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纠正不可的事情。而他还是孤独的,学生们不敢和他讲话,更别提和他一桌吃饭。但是,那个晚春时间为纳什排起的长长队伍,还有诸多类似于这样的温暖的轶事,大概就足够支撑着他保持淡泊平和,度过自己的晚境。

  四

  最后,我还想讲讲纳什教授疯癫的起源。纳什生来便是个古怪傲慢的人,数学天才多如此,这本不足为奇。那么,一个本性古怪的人如何突然被亲友认为“在发疯”呢?三十岁的某天起,他突然声称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全是“阴谋家”;他称艾森豪威尔和梵蒂冈教皇对他没有丝毫同情;中东的动乱让他深感不安,他打匿名电话给亲友,说世界末日到了。“这些想法在表面上不是理性的,但它们有可能发生。(These thoughts on the surface are not rational, but there could be a situation.)” 1959年在欧洲游荡的九个月里,他数次去当地政府求助,希望放弃美国国籍;他到了日内瓦,因为这座城市以对难民友好著称,他向瑞士人说,“美国的体制是根本上错误的”,没人相信他。他被送上飞机遣返回国,事后他自称:他被送上了一艘船,像奴隶一样被链条锁着。

  冷战的铁幕终于落下了,纳什被亲友们认定的疯言乱语如今看来几乎是先知的预言。纳什的恐惧不单单是个体的体验,而是那个时代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而纳什被斥责为疯癫,被强行打胰岛素进入昏迷状态,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极权主义对于个人良知的迫害吗?我注视着纳什像奴隶一样被锁链束缚着的船只。当这艘愚人船在汪洋上恣意漂泊,米歇尔•福柯正在自己的毕业论文《疯癫与文明》中为它赋予深刻的哲学意义。如果疯子不仅仅是疯子,而是那些揭露了这个社会根本弊病的智者,他们只能被送上愚人船,顺水漂向不可知的远方。古老的河流赋予了愚人船神秘性,疯子被神圣化地隔离起来,作为社会制度的祭品杀一儆百。我想我恐怕已经扯得太远了,虽然我不得不说,1962年起至今,约翰•纳什教授定居在普林斯顿附近,每天到学校上班。如果普林斯顿这所大学对纳什教授的康复有何功劳,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绝把疯子送进愚人船。疯子们像鬼魂一样地游荡在校园里,而人们仍然尊重体谅。他们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发病时喊出骇人的响声,却还有人告诉你:“别打扰他,这个疯子是维基百科的编辑……”

  上周二,约翰•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四十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闻讯而来的旁听者。

  《美丽心灵》观后感(九):匠人精神!!

  看到最后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讲的一番简单的感谢词,被彻底感动了!

  一个天才要想成功,不是仅仅靠天赋就可以完胜了,还需要有匠人精神,在自己真正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上要有非同寻常的执着 专注精神,不断地去精益求精 自我完善。

  但似乎真正的天才都注定是孤独的,在非凡的世界里只能对着自己说着自己的语言。这时,就容易出现极端。比如,抑郁症 妄想症 精神分裂症。。这或许就是人区别于上帝的一点,人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二元世界中,得到与失去永远平衡存在着,或许我们要学会换种角度去欣赏断臂维纳斯般的残缺美。。

  最让我感动的是Alicia的不离不弃,用真正的爱温暖和慰藉了Nash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也支撑了他用强大的意志力战胜自己并取得了最高的荣誉,那是对自己的双重肯定。就如Alicia说的:“I need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is possible",最后真的看到了奇迹。。

  ash & Alicia都有着 beautiful Mind!!

  《美丽心灵》观后感(十):美丽心灵

  刚开始看的时候记不起是因为什么缘故把它加入豆瓣,看到结尾纳什获奖的那个片段我才想起是微博里看到这段高潮才加入豆列。按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并没有把这部电影看懂,美丽心灵会是人妻的心灵吧,一直陪伴,记得一个场景是她摸着纳什的脸告诉他他和她是真的,用心去判断,而不是用脑子,让人觉得伟大的不是你高智商的脑袋,而是你我之间存在的爱情。想起纳什最初那个让他一下成名的理论,却是在面对一个美女该怎么去分配取得最好的结果时想出来的,不禁让人觉得好笑,牛顿也只是恰巧被一个苹果砸中。他说他不相信运气,我也不相信那么恰巧的运气。反倒你付出的努力或许回报不会是这一刻,但是努力是不会被浪费的,兜兜转转,你付出的终究会回到你身边。这世上存在很多天才,我们只需就这样看着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