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蚀》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蚀》经典观后感集

2017-12-24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蚀》经典观后感集

  《蚀》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阿兰·德龙 / 莫尼卡·维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蚀》观后感(一):空镜头组接与杂耍蒙太奇之比较

  最后七分钟的空镜头实在惊人......

  空间取代人物成为主角。

  这里对比一下空镜头组接与杂耍蒙太奇的异同。

  也有类似《蚀》结尾的镜头表达,不一定完全是空镜头,比如是枝裕和《奇迹》、以及《天使美丽》的开头,

  颇有些类似于杂耍蒙太奇,但又有决定性的不同之处。空镜头组接表达含义模糊暧昧,允许多种解读方式。而杂耍蒙太奇目的明确,如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第四段,敖德萨阶梯。通过婴儿车的滑落,女人惊恐的脸的特写,沙皇军队的驱逐镇压等一系列极具感染力镜头的组接,非常明确的表达出对下层的同情以及对沙皇统治不可遏制的愤慨及反抗。

  以及影片《罢工》(1925)结尾,枪杀罢工工人的镜头和屠宰场宰杀牛群的镜头交替出现,构成“人的屠宰场”的经典隐喻。

  杂耍蒙太奇意义表达极其清楚。而空镜头的组接,并不提前设置一个目的明确的寓意。

  ——————

  再多谈一点:

  蔡明亮《爱情万岁》结尾是杨贵媚长达六分钟的哭泣,静止长镜头。

  安东尼奥尼《蚀》的结尾是长达七分钟的空镜头组接。

  两个结尾表达出况味有相似处。

  都是对人类、具体来说,是城市人某种情感细腻的发掘及表达。

  但如果细细探究,会发现这两者其实并不相同

  杨贵媚六分钟的哭泣,表达的更多是现代都市下渺小个人的归属感的缺失,无根无蒂。以及爱的不可得。

  安东尼奥尼更多倾向于表达出中产阶级空虚乏味的心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可得,更近于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奇遇》里,男主无聊到去打翻人家的墨水瓶。

  《夜》里,Vitti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尝试沟通,爱就消失了。”

  蔡明亮电影中的人物,缺乏归属感,爱的不可得,用一个词表达就是“孤独”。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人物,则是中产阶级空虚乏味的心理状态,在《奇遇》里是无聊,是乏味,在《蚀》里,人物表情麻木、茫然,最后结尾的七分钟空镜头组接则近于“空虚”。

  《蚀》观后感(二):分手的台词

  开头那段女主和男友分手的戏,我觉得台词不错………………然后我就听抄下来了【。安东尼奥尼果然是无声胜有声之类的么我觉得自己好浅薄欣赏不了啊!!!!!!

  Allora, Ricardo.

  Che c'e'?

  C'e' tutto quello abbiamo detto stanotte?

  i'.Decidiamo.

  E' gia' deciso.

  ——————

  Io vado, Ricardo.

  Devi andare a qualche parte?

  ——————

  E' l'ultima volta...

  o, Ricardo. Non fare cosi'.

  Allora cosa devo fare? Avanti! Di' me lo cosa posso fare e io lo faccio. Te lo prometto! Faro' tutto quello che dici per filo e per segno. Trovami qualche cosa da fare per quanto tu sarai andata via. Io volevo farti felice...

  Quando ci siamo incontrati avevo vent'anni. Io ero felice.

  ——————

  enti...

  Volevo dirti che ieri sera te l'ho portato la traduzione di quello articolo tedesco. Mi dispiace non posso fare piu' questo lavoro per te. Pero' conosco qualcuno che puo sostituirmi. Ci penso io se vuoi. D'altra parte caso(?) a continuare.Oppure se vuoi, posso continuare.

  E' questo che volevi dirmi?

  Io vado.

  Aspetta!

  Ma cosa devo aspettare?!

  Aspetta, aspetta un momento.

  e (?) certe cose perche' adesso me lo vuoi dire fuori?

  o..tu certe cose non me le diresti. Tu non sei cattiva.

  ono cattiva con te.

  uo darsi, Vittoria. Ma non importa. Sei buona. Dimmi ultima cosa. Non mi ami piu' o non vuoi piu' sposarmi?

  on lo so.

  Quando hai cominciato a non amarmi piu's?

  on lo so.

  Ma sei proprio sicura?

  i'.

  Ma non so il motivo. Un motivo c'e'! Io le capisco queste cose.

  e tu capisci ma io non lo so.

  Io velovo...

  Farmi felice me l'hai gia' detto. Ma per continuare tu essere felice anch'io. No per favore. Non ricominciamo.

  Hai qualcuno che ti aspetta?

  o. No. Ti ho dettto cento volte di no.

  osso telefonarti qualche girono?

  o.

  《蚀》观后感(三):蚀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蚀》观后感(四):现代电影与安东尼奥尼式“描绘”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已经不再是讲故事,他要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在某段情感关系中所处的状态。在《蚀》中,是女主角维多利亚在旧恋情的结束过渡至新恋情的开始期间起伏的情感状态。它向着情感的内核拓展,而脱离了对语言依赖。这是为何安东尼奥尼的对白如此精短的原因,因为语言不再能展开对这种模糊的情感状态的准确定位。这与侯麦依赖于对白进展的电影有别,虽然两人都对恋爱中的男女情有独钟。在侯麦的电影中,人物间的对白是用来进行思想上的分析与自我分析。也许不再有另一个例子能更好地揭示安东尼奥尼如何不相信语言来为情感划界的可能,当皮埃罗反复地向维多利亚提问她怎么了的时候,维多利亚用一句“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进行了回绝。这个回答不仅反映出男女思维方式间的差别(如果说男人更倾向于思索一个终极的答案,那么女人在乎的是情绪上的体验,同时她也不能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通过语言传达出来。女人身上那种丰富性、复杂性、无法解释的状态是浅直的男人所无法理解的),同时也是安东尼奥尼向传统电影的发问——“为什么要问那么多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传统电影中的每一处设计都需要被合理解释?

  这我们已经是太过清楚了,安东尼奥尼如何通过一种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发展出独特的“无情节”电影美学,以反对以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为主的传统叙事法则。这不是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点故事情节都没有,而是说情节在他的电影中如此淡化,以至于电影的故事仅仅成为一处被模糊淡化的背景,为的是着手在其上展开对人物情感状态的诊断。因而,如果说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确实有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点既不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也不在法国新浪潮身上(《广岛之恋》《精疲力尽》),而由安东尼奥尼一个人标记出来。现代电影大师如费里尼、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等都为电影的现代性投注了自己的美学探索,但真正扭转传统电影形态,并发展出一种电影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美学价值的还是安东尼奥尼。至少,在以下这几点上,安东尼奥尼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首先,是安东尼奥尼发展出的“无情节”美学。电影不再需要讲述一个故事,它因而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探讨。其次,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中立的物理空间(人物做出动作、故事发展情节的背景),而是成为反映人物内心真实状态的心理空间。空间的发现为何对电影如此重要?原因正在于纯粹的电影艺术就应当被看成某种空间的艺术,它最终是用来完成体验的。最后还有一点,是安东尼奥尼对电影色彩的真正发现,这或许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正如在《红色沙漠》中所实践的,现实之物因为被喷绘上一种新颜色而获得了另一重现实,这种现实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如此,电影脱离了对戏剧或小说的依附,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们将“无情节”叙事再着重拎出来。既然电影没有连贯的情节,故事性被降至最低,那么电影如何来继续维持它的可看性呢?在我看来,安东尼奥尼正是使用了一种“描绘”的技巧,即通过细致真实地刻画人物在某段情感中的精神状态来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法国小说家克洛德·西蒙有一个观点,认为现代小说之所以区别于传统小说最主要的地方在于现代小说强调“描绘”。一般而言,当我们阅读像巴尔扎克这类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小说中,一旦遇到大段大段的描绘,总耐不住性子继续往下读。因为描绘阻碍了叙事的发展,而一般读者在一本书中想读到的只是那个故事罢了。但在普鲁斯特或乔伊斯这些现代小说家身上,描绘不再是阻隔器,而具有了“酵母”的作用。(《四次讲座》)

  充斥于《蚀》中的正是许许多多与叙事无甚关系的“描绘”。一方面,表现在刻画人潮涌动的证劵交易所上,这种从各个角度不断地描绘人们财富声嘶力竭的画面,在叙事上除了展示维多利亚去找母亲,并意外地遇到皮耶罗外没有更多其他作用。但是,我们一旦放弃情节上的考量,这些画面立即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对现代生活的精准刻画,是导致了现代人精神空虚的某种原因。另一方面,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状态的描绘。维多利亚有一次与女友共同乘坐直升机去某处游玩,从飞机上下来的她被周围奇异的风光所吸引,安东尼奥尼用了许多镜头来表现维多利亚的主观视角,这些景色对于叙事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益于叙事的信息所使用的手法正是可以用文学上的“描绘”来形容的东西。因而可以设想,当现代小说重新用“描绘”超越了传统小说,现代电影也从“描绘”中找到了突破传统电影形式的新可能,而安东尼奥尼或许是开先河者。

  《蚀》观后感(五):城市生活的困境

  “开飞机最难的是什么?”

  “在目的地着陆的时候。”

  “与其说是工作场所,不如说是格斗场”

  “来几次你就会明白,一旦卷入就会疯狂”

  或者片末各国核武器竞争这样的报纸标题

  在影片最后几分钟才真正感觉到影片在试图讲述什么,一座人造的城市,钢铁水泥建造中的大楼,各种各样现代生活的场景,一张张各种各样表情的脸,恐惧,不安,迷惑,审视,甚至于孩子脸上也有着无奈和厌倦的表情,或者你是否想过在城市中出生和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是怎样或缺少什么?人作为人的存在感被稀释了,你有过这种感觉吗?一切情绪,痛苦,喜悦等等作为人的感受都被稀释了弱化了,你不存在了,你的问题意识,你的爱,你的正义感,你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等等,都不存在了,这难道不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问题吗?在这种状态下,人所能有的最真切的感受大概就是他的原始的本能和欲望,肉欲和求胜的野心。

  女主就是这一张张脸的其中一个,哪怕和未婚夫面对面的凝视,也找不到爱的感觉,就是无法触碰到那颗心,你感觉不到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你试图寻找一些真切的感受,但真正能感觉到的还是心底的欲望,那段非洲舞蹈,你想在男主身上寻找什么,但交流完全处于两个世界,他更在意他的跑车而不是人命,你在他身上找到的只是肉欲

  (不写了,带着情绪描述场景并不是我擅长或者那需要更敏锐的心境和舒缓的状态,我更想用足够凝炼的语言认识阐明和解决问题,而且你不知道你要写给哪些真正能理解的人看)

  《蚀》观后感(六):牢笼还是牢笼,却是无从选择的归宿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待爱情这种牢笼,无法摆脱的宿命,每个人的宿命,到后面爱情消失了只剩下牢笼。

  交易所,男人们的角斗场……暗示真实的社会吧。(英俊的青年斗士~“佐罗”)

  开始维蒂离开了那个苍白的男人,俩开一个压抑窒息的空间。

  三个女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找狗的时候看到那巨大男人雕塑。

  飞行很开心,算作是前一天的延续,黑人的关联吧。

  再一次到交易所遇到大崩盘。一片哀嚎中,年轻的斗士显得冷酷而玩世不恭。

  跟着怀疑要自杀的男人又遇到了斗士,两人一起去了母亲的的家里,童年的回忆。第一次拒绝了斗士。

  夜晚从办公室出来的斗士去找她,楼上维蒂犹豫中斗士车却被醉汉偷走。

  第二天,她忽略斗士对死去醉汉的漠不关心。(也可能是暗指前任男友和感情的死亡吧)

  开心的约会,充满力量的斗士:我们到那去接吻吧……她顺从的答应,却浅尝即止,怀疑和敏感……

  晚上的电话,情感无法抑制

  第二天的约会,决心发展这段感情

  他父母的家,男人的虚荣,她接受了……那房间像是男人的内心,古老浮华,透过百叶窗窥探外面,“有感情不需要相互理解”,隔着玻璃接吻——既依恋又疏离,也许女人永远不能理解男人,最终女人还是屈服于情感。

  紧接着在可算荒凉的地方注视着怪异的房子,一种虚无不确定的情绪~“就像在异国”

  办公室的缠绵被门铃声打断,像是回到了现实之中,两人分别。分别后,男人把电话放回,要接受各种挑战。而女人要面对孤独和牢笼。

  最后的空镜~也许婚姻或者爱情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当有爱情装饰时是美妙的,而失去了之后只剩牢笼,但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归宿,没有爱情是长久而新鲜的。水会流走,那堆建筑砖头会坍塌,有些房子永远也建不好,有些地方空无一物……

  电影里出现过3次修道士和修女,还有婴儿车和婴儿……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什么符号吧……

  《蚀》观后感(七):但愿我不再爱你了,或者爱你更多

  “但愿我不再爱你了,或者爱你更多。”——《蚀》当我们在爱情中感到痛苦的时候,这句台词契合着我们的内心。

  有两种情况:前半句“我不再爱你了”说明你加予我的痛苦不再对我产生作用,因为与你已经不再有关;后半句“爱你更多”则说明这种痛苦能够为积聚起的更多爱意承受,我选择更迁就你。

  只有当痛苦的压力超过了承受能力,一种撤退或前进的策略就产生了。这种情形既可能发生在爱情开始后不久,也可能紧邻于结束;要除却热恋期、爱的开始与结尾。

  在《蚀》中,发生在爱情萌生不久。

  维多利亚正是在无法确定自己对皮耶罗的爱到底是否为真的情况下才说出了这句台词。这说明爱意已然萌生,正在或预感到了即将遭受的爱之苦痛,而这份苦远痛不是尚在模糊状态下的爱意所能承受的。如果她能不爱皮埃罗,她就能抽身而退;如果她能更爱皮埃罗,她就能继续爱下去。

  对我而言,则是发生在结束前夕。

  正是一种不被深爱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我,我希望自己能不再爱她了,那样我就能从这种痛苦中脱离出来。又或者,我还能更爱她一些,这样我就不会在意她还喜欢着别人的事实。但也许我过于自私或过于爱她(两者难道不是一体?),我做不到后者;我只能垂死地选择前者来让自己放弃。如果我做到了后者,我可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博爱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虚假实则与“不再爱”的情形类似。

  这说明,当“爱更多”从一种“有私”不断加剧变为“无私”时,它的尾巴就与“不爱”的头连接在了一起。爱的经过,就是从“不爱”起步,不断地“爱更多”,最后突然“不再爱”的过程。持续的“爱更多”,就是不断试探自身抗击爱之苦痛的韧度,一旦崩解,爱将不负存在。

  《蚀》观后感(八):一部关于女性欲望的电影

  有人说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充斥迷离的欲望,有人说讨厌这部电影因为这里面的感情戏是如此banal。正说反说,这都是一部关乎欲望的电影,而这部欲望的主角,不是阿兰德龙而是莫妮卡维蒂。概言之,这是一部关乎女性欲望,敏感、准确又精致的作品。

  开头室内戏就是一男一女。男的颓然坐在椅子上,女的绕着房间打转儿,焦躁,彷徨,百无聊赖,不知往何处去。莫妮卡维蒂的发丝里有戏,一头狂乱的卷发如厚云堆积在颈脖处,焦躁的形象呼之欲出。高跟鞋和格外纤细的小腿也有戏,从男主角的视线望去,摄像机只截取女主角的一双腿,伴随着高跟鞋的叮叮哒哒,这双腿切近又拉远。仅凭一双腿就制造了紧张感与戏剧性,这归功于剪辑着重对男人的主观视角的营造,于是女人的走不再是单纯的走,她走的每一步都牵扯到这个男人,关乎关系的前进与退守,以一人脚步完成双人舞。

  这是一个目光之中的女人。即使焦躁,步态仍散发优雅,身上的黑裙愈发衬托身姿曼妙绝伦,更准确地说,这是个目光之中的尤物。

  一个没有目的的尤物,一个游离体。她要离开这个男人。她说“我知道怎么使你快乐,但继续的前提是我也是快乐的。”

  她不爱这个男人了。

  可悲的男人说你不爱我了总有个原因吧。

  她说“我不知道。”

  男人恳求,你到底想要什么,告诉我我会照做,我想给你快乐

  她再次说“我不知道。”

  女人三番五次要走,男人三番五次挽留,于是胶着在这个空间内,抗衡着。女人很厌倦又好像下不了决心,嘴上说着我要走了我不爱你了却仍然在房间里打转,关系之间的拉扯让人联想到了《等待戈多》,在一起或者分开,维持或者打破——这主奴关系的元命题,被安东尼奥尼又一次简洁、精准地狙击了。

  女人拒绝男人姿态很彻底,拒绝的原因却很模糊,她所渴望的更加模糊,唯一确定的是,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对封闭空间以及其所代表的封闭关系的厌憎,这一点从女主角几次走向窗边,把房间四面所有窗帘拉开,迷惘又渴求地眺望窗外就可以看出。

  “我不知道”是女主的口头禅,在她遇见第二个男人(阿兰德龙)再一次被质问“你爱我吗”,她似乎又无意识地重复这句话,第二个男人远没有的一个男人温柔细腻,于是这个英俊而粗鄙的人直接发作“不要再说你不知道!不知道又为什么来找我!”。

  事实上这正是女人的症结所在,是这个女人的本质,行为决策受欲望策动,却回避过脑,自然在理性上就”我不知道”了。

  交易所的两场戏很长却必要,它是电影中惟一热火朝天的场景,也是和她关系最紧密的两人,她的妈妈和阿兰德龙最投入的地方,而这个女人对股票交易却丝毫不感兴趣。她去交易所找妈妈,妈妈心里只有股票,对她漠不关心,也没看出来她刚和情人分手需要慰藉。在这里她偶遇股票经纪人阿兰德龙,后者也只渴望她的身体,并不关心她的内心生活。交易所集中给出这个女人在外部世界中的处境——亲密关系缺失和与世界的脱离。

  交易所这段拍法很漫画,乌合之众包围交易大厅里外三层水泄不通,所有人激情四射呐喊、比划着自己要卖出或买入的数字,千百只伸出的手围成一个圆圈,正如影片后段女主对阿兰德龙抱怨交易所“不知是市场还是角斗场”。而这和影片整体冷静节制的格调相脱节,也刺破了真相——短暂的火热不过是虚假繁荣,永恒的是疏离。

  交易所这场戏最好的片段是一段休止符,为小职员之死默哀的一分钟。一分钟到点,低头默哀的人群又轰然作响。而在阿兰德龙眼里,死亡也不值这一分钟,众人沉默之极唯独他忍不住感慨这一分钟值好几亿。阿兰德龙作为一个漂亮男人在这部戏承受了人们,毋宁说导演对美丽的全部恶意。很多戏都有不乏家境优渥漂亮无脑甚至粗鄙的女性形象,而这部戏则拨正传统叙事中的性别神话,让阿兰德龙来承担这样美貌却毫无心肝的角色。反过来想想,如果这部戏男女倒置,我们还会觉得结局如此可悲吗?一个不被理解的男人在一个貌美无脑的女人身上寻求慰藉,固然可悲却也是司空见惯的戏码了。

  除却片头房间戏,剩下的两段房间戏形成了绝妙呼应。女主把男主带到自己儿时房间,突然变得轻跃如少女,躺倒在儿时床铺上感慨自己小时候竟睡得下这么小一张床。这是女主在影片中难得放松的一刻,熟悉的坏境让她变的柔情。假使这时男主接过话题,必能拉近距离。然而满脑情欲的男主没有接过女主的话梗,只是一味要和她肌肤相亲。这时女主的母亲推门而入,再一次女主感到隔绝。

  下一场房间戏发生在男主家中,依然旨在表现两人的隔离。感性的女主对男主家中随处可见的油画雕塑产生强烈的兴致,情绪也被点燃,她兴致勃勃地询问壁炉上的油画作者是谁,男主却心不在焉地回答谁知道呢,接着对女主大谈交易所。女主一直在努力营造情爱的气氛,事实上她也擅于此道,当她拉开雕花玻璃门,在玻璃后亲吻男主时,她几乎成功了,然而这一切在女主瞥见男主卧室书桌上唯一一个物件,一只印着裸体美女的钢笔时轰然坍塌,她竭力向自己遮掩的男主的粗鄙再也兜不住了。

  在影片开始,女主拉开窗帘看见一座高塔,造型奇异如飞碟,直直地矗立窗外。窗外异化的风景似乎暗示外部世界不能提供她想要的出口。而影片快结束时阿兰德龙在与莫妮卡维蒂一次幽会后心满意足俯瞰窗外,然后走到桌边挂上为避免打扰约会而特意占线的五六支电话筒,电话铃声立刻此起彼伏响起,钉在后墙上成沓的商业单据也随风飘飞着。情欲充当压抑的证券交易办公室短暂的窗口。在女人那总也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在男人这则充分释放。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戏中戏构造双重讽刺。女主和阿兰德龙扮演其他情侣恋爱的样子,嘲笑他们惺惺作态;与此同时,在观众眼里,他们的感情同样滑稽可笑。他们扮演别人,他们自己感情也是扮演。

  安东尼奥尼似乎有种把金句押到片尾的倾向,影片在尾声更入佳境,台词迭出,莫妮卡维蒂不乏伤感地对阿兰德龙说“I wish I don’t love you, or I love you much”是其中最动人之一。这句台词给女主染了一层“被动的受难者”光辉——爱或不爱你我也不由自主,我也是只是我不明白的感觉和欲望的受害者——因而染上了一丝美。女主把爱当作纯粹感觉强度问题,而她对此无能为力。事实上爱无法不牵扯到伦理,爱情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决断,我们愿意为爱交出多少?是否愿意为爱等待?爱的前提是我们真的了解我们所爱何人,我们真的能够决定我们的爱。难道不只有当我们拥有拒绝欲望的坚强时,才能拥有真正说爱的底气吗?因此即使莫妮卡维蒂说这句话时是多么动人,她的心碎又是多么真实,这里的感情却依然轻浮,这里的伤感也不乏虚伪。轻浮虚伪也不妨感人,因为它直指的是每个凡人面对欲望的阿克琉斯之踵。

  有趣的是这个女人的职业,她是个翻译,一开始她帮自己第一个情人翻译德语文献,根据电影中那些摆放在情人房间的左派刊物,她的情人可能是个政治立场偏左的社论家。而等完全一副追名逐利资本家面貌的阿兰德龙登场时,这个女人又说自己正在翻译西班牙语了。一个译者若想自我建立,就要竭力澄明自己的主体性,因为在他之上始终笼罩着作者的阴影。这让我们思考,一个女人又应以何种方式,来拨开情爱和男性加诸其本身的阴影呢?

  《蚀》观后感(九):黑白电影也可以拍得这么美

  在西溪古老的自修室上了会儿自习后,找到年代久远的东横教学楼,第一次来东横观影。

  第一次欣赏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那艺术的美感。女主第一眼看过去就美腻了,夜晚中沙沙作响的空旗杆,室内的设计和装饰,即使街角的空心砖都给人一种空间美感。

  刘潇学长讲到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种对当时现代社会的一种记录。在我看来可能还有时间的流逝感(我们都在蚀着时间),或者说时间流逝的非匀速:尚未建成的大楼和桶中渐渐流走的水(水一直在流,水面上象征男女主爱情的标志物也一直在飘荡),这两点似乎在与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比着→男女主的时间和日常人们的时间并不是等价的,有时慢/有时快。

  另一位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安东尼奥尼用这样特别的结尾来反应了男女的最终爱情状态:两人都失约了。

  ————————————一些记录

  1.安东尼奥尼:男女感情戏

  2.女主拍得很美(笑的镜头)

  3.结尾在拍城市现代城市的各种调,结尾记录现代人的心境,记录!

  4.将男女感情的微妙之处维持在一个点

  5.调情时将所有电话挂掉,生活并不全是美好的

  6.当女主在犹豫要不要进一步发展时,出现教徒,天主教的道德观

  7.艺术产生本身就是为了娱乐

  ————————

  :交易所的那段拍得超经典!!!

  :这可能是这学期最后一部电影,迎接考试粥啦!

  《蚀》观后感(十):维多莉亚,在爱的边缘

  尽管《蚀》以维多莉亚为主角,但是在我看来,维多莉亚在电影中一直是一个边缘人,没有人是真正关心她的。

  电影始自维多莉亚决心与里卡多尔分手、两人彻夜长谈之后的清晨。封闭的空间、逼仄的房间布局、凌乱的陈设,焦灼的沉默,疲惫的肢体与空洞的眼神,使得整个气氛压抑和紧张。里卡多尔不愿与维多莉亚分手,我不认为这是因为他还爱着她,在我看来,维多莉亚之于他是一个即将失去的所属物,他从哀求到愤怒再到挽留和纠缠,像极了一个被拿走玩具的小孩。至于在证券交易所偶遇的皮埃罗,这是个比里卡多尔年轻也更有生命力的男子,但是他对人的态度可能是冷酷的(关心自己的车而不对溺亡者抱以同情等等)。在他的眼里,维多莉亚不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尽管两人有约定,但是皮埃罗看维多莉亚时,眼神里没有真心的爱意。另外就是维多莉亚的母亲,她是一个热心于炒股的女人,很看重钱。牛市时心情愉快,可是维多莉亚要与她说几句话,她却完全没有耐心听;熊市时她暴躁易怒,维多莉亚试图安慰她,却被数落不该与里卡多尔分手,要不然自己就能通过女儿的关系,向他借点钱。

  维多莉亚在爱情中是拒绝的姿态,她的反复无常、忧愁彷徨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往深里追究,这或许与她父亲的过早去世相关。没有父亲这个参照系,一方面她没有一个可以避风的港湾,可以寻求抚慰,另一方面,她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来选择恋人,故而在爱情世界里踟躇不前:与前任里卡多尔的恋爱无疾而终,又无法全身心地与皮埃罗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电影中,室内的场景要么局促要么喧嚣,室外则空旷冷清,这与维多莉亚的状态是相互映衬的。在假扮非洲部落女人、寻狗、空中飞行这三个段落里,是维多莉亚为数不多的放松时刻,她暂时放下了自己,获得了一种虚妄的在云端的愉悦。说这是虚妄的,是因为这些段落的收尾都是以维多莉亚重又坠回地面结束的:被打断地表演,空寂的广场肃静的雕像,使得她重又回到那种难以名状的惶恐之中。

  有说安东尼奥尼给这电影命名为《蚀》,这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他遇到了日蚀。我的理解是,“蚀”更像是一种状态的表述,就日蚀而言,太阳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遮蔽了,这时的黑暗也并非真实的黑暗,但是它与夜产生的效果相同,同样的压抑并让人缺乏安全感,这只是一方面。日蚀是一个阴晴圆缺的过程,就如同电影里的股市的起落是一样的道理,或许它们都象征着我们的情感或者生活,因为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彷徨无措,无法纵身扑入,这是另一方面。说开去,爱情或是我们所处的生活是一座围城,在里面时我们想出去,在外面了又想进去。该出该进,我们总是无处信靠、徘徊不定。

  电影始于清晨,到黄昏结束,在时间结构上很工整。在空间上,电影开始时维多莉亚要走出里卡多尔的公寓,而电影结束时则是下班的人们纷纷走回自己的家。这种时空上的前后呼应,是导演的别具匠心之处。“蚀”是一个渐变地过程:日光从减小到不见再到重现,这与生活的本质有一致性,那就是起点与终点总是连在一起的,他们都是一个环状的轨迹。好与坏,爱与不爱,阴与晴、圆与缺,似乎都是在这样一个环状的结构里互相转变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