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化妆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化妆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2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化妆师》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化妆师》是一部由理查德·艾尔执导,艾米丽·沃森 / 伊恩·麦克莱恩 / 莎拉·兰卡夏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化妆师》观后感(一):咱们都有一些自己不幸

  咱们都有一些自己的不幸,都有一些,就看能否互相理解,尊重彼此!

  工作时候,觉得诺曼像个母亲。除了化妆,还得处理各件琐碎事项,排解爵士的各类负面情绪安慰鼓励,这些他都做的用心耐心。而心烦的时候,就喝口酒来浇愁。见自己的努力使爵士能控制情绪,并以更为强烈的感情完成演出时,诺曼是欣慰的,骄傲的。那种轻松,就如同别人夸一个母亲养育的孩子漂亮聪明,能干时母亲的感受。

  然后,爵士终其一生都没想到过要感谢诺曼。如同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生日当天只记得庆祝自己的诞生,却从未向经历过种种痛苦后生下自己的母亲表达过谢意。这难以承受,也难以言说!

  然而,对爵士来说,自己是不愿演的,或者说已经厌倦了。可诺曼总能想法将他送上舞台,他也总在违心的做自己虽擅长却不愿的事。压力与日俱增,痛苦感促使他在舞台上的感情更强烈,近乎崩溃!他可以停下来,但没停下来,除了演出本身能使他释放之外,身边的人,尤其是诺曼,也不希望他停下来,他避无可避。然后,在他心中,那个希望他停下的女人,成了真正爱他的人。

  也许每个人都要面对这,自己想做的事和父母朋友希望我们做的事,只能二选一。不论怎么选,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彼此的话就好了。

  《化妆师》观后感(二):戏

  The Dresser。。如果说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无法理解到sir内心的悲凉孤寂,那么在影片结束的刹那,我顿悟了。毋庸置疑,sir是一个好演员,他分不清戏中与戏外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均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对身边所有人都是,而反过来看看他身边的人,Norman、her ladyship这两个他生命中重要的人,最应该站在他身边做他的知己、他的爱人,却在说服自己对他演戏。他们才是标准的人生如戏,而sir是戏如人生。只是他们两人的方式不同,他夫人用了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倦了演戏(sick),他的化妆师说服自己去忍受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无法想象sir不出演后他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他对sir百般容忍、呵护有加,实际上他只是在害怕自己的生活有变,而不是害怕失去sir,与其说他在说服不如说他在逼迫。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可以论证他在容忍,他经常在和sir的交流过程中喝酒,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在门背后喝,这个举动看出他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看了影片前半部分,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好搭档,以为化妆师成就了他,但是后半部分,风雨骤变。最后一场戏出演的时候,King lee去世了,Sir把悲凉和绝望演绎得完美是因为这也是他内心的感受,而唯一懂得这点的人只有Madge,一个真正爱他的女人。谢幕时,所有人都在兴奋地喝彩,Madge在哭,足以证明懂得Sir的人只有她一个,至此,Norman这个假朋友也无处遁形了,他开始得意地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手舞足蹈地说演出是多么精彩,甚至带着花环庆祝。他的朋友时日无多,他却在欢呼雀跃,某种程度上他比Sir的夫人还可怕。最充满讽刺意味的是结尾,当他看到Sir去世的一刹那,他脸上出现的不是悲伤而是惊恐、无助、绝望,所以他说感受到了Sir说的晕眩感,因为此刻的他正如片头看到的Sir。他不用演戏了,把自己的真面目暴露出来,甚至仅仅因为sir忘记在致辞里提到他而耿耿于怀,滑稽地加上dresser,破口大骂忘恩负义,他以为他的演技能骗得了所有人,荒诞的化妆师。

  i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透得太晚,dresse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不透,究竟在这场戏里,谁看戏,谁演戏,冷暖自知。

  《化妆师》观后感(三):演员日常

  电影改编自戏剧,戏剧当然有剧本,剧本是作者的人生。舞台下的生活,被写成了戏剧;舞台上演的戏,来自台下的生活;无怪乎“人生如戏”。这一刻,戏剧与人生互为镜像。

  灯光照不亮演员的身后,那里满是不堪。化妆师把爵士当做另一个实现了梦想的自己、在自传里偷偷加上自己的身份;舞台监督默默守护、摘下戒指;心机婊时刻准备、抓住一切机会上位;真真是各样心肠。每个人都自私,就不要苛责爵士对妻子的禁锢了。

  想到中国的戏班。

  不过,我是如此喜欢伊恩的表演;不过,我是如此热爱那舞台。

  《化妆师》观后感(四):影评,化妆师 The Dresser,看影帝飙戏,爽爆了

  下载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一睹Anthony Hopkins与Ian McKellen两位老牌演员的超级演技、飙戏。个人对于演技派演员十分推崇,因为他们是用心在演戏,戏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钱,而是一种价值人生境界的体现。相比之下,看看现在某国搔首弄姿的艺人们感觉不爽,没有演技,全靠床计,太可耻了。

  烂番茄新鲜度:100%(这是对于两位主角演技的最高褒奖)

  《化妆师》观后感(五):寄生的诺曼

  爵士很清楚的知道诺曼不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他感到孤独,来来往往的人靠近自己,无非是为名为利为机会。爱自己的人除了好话也比如有坏话,剧场经理。厌恶厌烦自己的人会简单的把话说明白。而诺曼则让令人恐惧,一个能够压抑这么久自己内心情感的人,一个只会说好话,却掌握每一出话剧每一句台词的人。

  诺曼辛苦奉献等待的,也不过是一个机会,多年前他在爵士的帮助下得到过一个机会,抱住大腿日渐习惯已然离不开大腿,期待着也许下一次会有的机会,所以在缺人而上的报幕都他都万分重视。只可惜这机会始终没有来临,所以在给弄臣酒的时候,他嫉妒得发狂,不再掩饰,将酒瓶子拿在人前。

  诺曼是爱戏剧的,也许是没有天分,他只能紧紧抓住有天分的爵士,丧失了独立,爵士也因为离不开他忘记了他的存在,真实的诺曼的存在。

  诺曼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老了以后的依琳,所以他嫉妒,他要追问两人交谈的一切细节。他嫉妒,所以他对爵士夫人不那么好。他唯一能欣慰的,就是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一样无法出头,可惜这一切在爵士的死亡下破灭了:对每一个幕后人员的感谢,对没有感谢的经理也有戒指。

  唯一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就是诺曼。他很可悲,但他不是小人,他只是想出头又丧失了自我的可怜人而已。

  会不会诺曼就是爵士的另一个自我,是一个不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自我,一个小心翼翼充满希望的爵士,毕竟他关怀感谢到所有人甚至莎士比亚,却唯独忘了自己与诺曼。这是已经无法离开彼此的两个人。

  《化妆师》观后感(六):生于莎剧,死于莎剧

  (文/鬼脚七)

  安东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麦克莱恩,光是这两个名字就足以让《化妆师》有足够的看点,更何况在这背后是莎翁戏剧的悠久传统和英国舞台表演的独特骄傲。《化妆师》不是一部耀眼的、飞扬跋扈的大制作,但是却让人心有戚戚、感念万千,可能这是一部难得的在纷繁复杂的特技光影之外,还能带领我们重返表演真谛的怀旧之作。

  回到影片,这个改编自罗纳德·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同名戏剧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年近暮年的戏剧演员和他合作多年的化妆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边是再战争当中苦苦支撑着小剧团,毕生演着莎翁名作的舞台演员;另一边是在后台给他化妆,给予鼓励、为他打点一切的化妆师。相比起其他工作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演员和化妆师之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似乎永远只在后台的化妆间当中独处在一起,在这个封闭的私人空间当中,影片给予了霍普金斯和麦克莱恩巨大的表演空间,而这无疑正是影片最大的看点所在。影片开始于一场演出之前,霍普金斯饰演的戏剧名宿疾病缠身几近崩溃,甫一登场,就不断地在清醒和歇斯底里的状态中来回切换,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无法确定他是否还能继续上台表演。一个固执的老人远比冲动年轻人更加可怕,这个演了一辈子莎翁戏剧的老头除了在舞台上激情洋溢,也在生活中精疲力尽。他是一个为了表演而疯魔的人,没有停歇,没有个人生活,甚至没有名字,人们称他为“先生”——这只是一个在他变成李尔王、麦克白、亨利三世、哈姆雷特之前的代号而已。影片将化妆室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归宿之地,在这里,平时脾气暴躁的“先生”坦然地展示出自己的脆弱、恐惧和无力,当然也直面他在全身心投入表演之后留下的那个空洞,而这一切,都要交给深谙他性格的诺曼像对待婴儿般来一一平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会看到,在那扇贴着“化妆室”字样的门后面,“先生”和诺曼完成了某种融合,他们各自将自己的某个部分拆解出来,共同形成了下一秒将会在舞台上亮相的那个人物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之上,我们在影片结束时候的怅然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先生”和诺曼各自的悲伤所在。“先生”和诺曼都并不完美,一个任凭着糟糕的脾气玩世不恭,一个依靠着酒精和忍耐克制心情,或许只有当他们合作的时候,在能够在舞台上将心中郁结一扫而光岁月的侵蚀、战争的阴影、事业的窘境、以及年轻人不再爱看戏剧的落寞,这一切都被他们放在化妆室里消化和过滤,他们以此来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抗衡。所以当“先生”演完他的第227次李尔王后溘然长逝时,诺曼却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数落起对方的各种缺点,甚至因为怪罪对方没有在“感谢名单”上列出自己的名字而偷偷补上。在这种大悲无泪的反常中,诺曼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相伴多年的朋友,而是自己的某个部分。没有了“先生”,对于世人而言只是少了一个演员,而对于诺曼而言,则是从此再没有李尔王,再没有莎士比亚。

  在这种细密的情感交织当中,霍普金斯拿捏尺度精准的疯狂和麦克莱恩细致微妙的敏感自然是《化妆师》当中最大的看点——但是不尽如此。正如每一个戏剧演员都梦想着出演莎士比亚作品一样,每一个和莎翁有关的作品都暗含着对于莎翁的致敬、交流和应和。在“先生”和诺曼的迥异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之间,在化妆室的镜子和桌子之间,其实这部影片有第三个主角,那就是莎士比亚本人。无论是演遍了每一个莎翁作品重要角色的“先生”,还是熟知每一出戏任何细枝末节的诺曼,以及遍布影片当中他们在对话当中随口引用的莎剧台词,都在某些瞬间,将他们化身成为莎士比亚在当下的替身和映射。而也正是从他们眼中,影片展示了这个寒酸小剧团中的各色人等难以忍受“先生”糟糕脾气的妻子,想要按照自己风格行事的新人,迫于生活压力退出的演员,以及浑身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他们身着着剧中的戏服,却在后台讨论着自己的故事。莎士比亚与二战期间的这个无名剧团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交互,角色与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微妙而值得玩味。戏中戏的嵌套将这个本来单薄的故事上升为对于莎剧的注解,随后共同指向了莎翁作品最沉重的那个主题:我们终将毫无还手之力地面对命运本身。在这种形式当中,《化妆师》完成了对于颇具有英伦风格的戏剧形式的炫技式回归——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出睿智、优雅、感情沉稳而真挚、对表演要求近乎苛刻的莎士比亚式悲剧。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次回顾哈伍德写作的这个剧本的“历史血统”,将会看到在《化妆师》在两个个体的终生友谊,到战争背景下的艺术孤岛,再到莎翁作品的跨时代共鸣这样层层扩张的主题延展之外,更大范围的互文和共鸣。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所创作了《化妆师》的剧本,他本人正是化妆师诺曼的原型,而“先生”的原型则是唐纳德·沃尔菲特——这位被英国国宝级演员彼得·奥图尔称为导师的演员无疑是莎剧历史中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1983年,这个剧本第一次被改变成为电影,“先生”和诺曼的扮演者分别是阿尔伯特·芬妮与汤姆·康特奈,两位都是出身舞台而后在大银幕上功成名就的老牌演员;2015年新版,安东尼·霍普金斯与伊恩·麦克莱恩同样出身舞台,同样是莎剧演员,同样在进入电影圈之后光彩照人很难说是这些深谙莎剧的演员们成就了《化妆师》,还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永远都只能由这样的演员来饰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位演员当中,有三位都因为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爵士”(Sir)封号,刚好正是剧中对于“先生”的称呼,冥冥之中似乎暗示,这部剧本或许只能由那些像“先生”一样献身于舞台的戏骨级演员才有资格出演。如果出演莎剧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如同“最佳主角”的赞扬的话,出演《化妆师》,就是“终身成就”式的敬意。

  正因为如此,《化妆师》的意义远远不止一个后台故事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对于戏剧传统的无声返照和怀念,也成为了一个好演员理应获得的终极褒奖——正如“先生”过世之后所接受的待遇一样——“给他盖上李尔王的披风”。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12月号

  《化妆师》观后感(七):I can't,I won't

  ir是个成功的话剧演员,有天赋,有激情,有魅力,也是个独裁者。sir让夫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自知没有演员天分,也随着sir四处巡演,做个成功男人身边的默默夫人,your ladyship,听起来高贵,谁知道她本来的名字呢?所以也能理解夫人最后的决绝。

  整个剧组以sir为尊,小姑娘想通过sir找到一条捷径,其他演员有人敬畏sir,有人不屑sir。

  诺曼像个好朋友一样陪着sir,别人要放弃时只有他鼓励sir,甚至像哄孩子一样,可当sir去世时,我们观众才看见真实的诺曼。他说了那么多“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其实都是他自己的故事。他想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报幕后他迫切的询问别人自己表现的是否还好,sir去世后,他喃喃自语“我可不想回到科尔温湾的寄宿公寓终老一生”。他比任何人都希望sir能一直成功下去,所以当他看见sir的自传没有感谢化妆师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好像只有玛琪,不知道暗恋仰慕sir多少年了,才会为真正的缅怀sir。诺曼说她冷静、井井有条、枯燥乏味,如果不是这样的外表,怎么能包裹住那颗炙热的心,还好有一颗戒指能陪她终老。

  有一种人,这一生都不会停下来,马不停蹄地在证明自己,能让他们停下的,只有死忙,话剧演员sir是,化妆师诺曼也是。

  《化妆师》观后感(八):被遗忘的老化妆师——致我们身边或许存在的易被遗忘和忽略的卑微的朋友

  “我们都有各自的悲伤,越是渺小的,悲伤越大。”

  “我留下绝非为我自己,我有着无可指摘的目的”

  倾尽一切,到头来,却是唯二未在“我的一生”中出现的两个最爱他的人。只能抱着莫大的悲哀和不忿,亲手加上自己,还要可笑的快快吹干墨迹,只为让人以为自己也是他最初所铭记的对象。殊不知,另一位已得到了他的遗言,他的遗赠。直到终了都还以为有一位和同病相怜的化妆师,其实只有他自己付出一切却未被铭记的。

  “我的朋友,我感觉这屋子也在转。”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吗?我真的被当做朋友了吗?一个临终前都未被记得和感谢的,卑微的不值一提的,因为一直在身边反而忘却的朋友,或许是因为知道绝不会离开自己身边,所以放在了最后,或许是虽已知自己期限将近,但却认为谢幕后,自己的落幕还不会那般快得措不及防,而未来得及讲,或许吧。最终,其实只有老化妆师是唯一被遗忘,可笑而又孤独的那个,因为其他人都已得到他们其实应得的,只有他没有,被这“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自私的老友所遗忘。只剩下“我有一个朋友”,这本是用来安慰老友的话,能不能用来安慰安慰自己呢?这个自己所描述的可笑悲惨,不知哪冒出来的“一个朋友”,最终,似乎就是自己吧……

  《化妆师》观后感(九):I had a friend……

  I had a friend…… 1.干豆腐这次是超级啰嗦的、没事就嘬一口随身酒瓶的、烂酒鬼化妆师……不过没看出他对化妆这项工作有啥突出贡献……不过他真的演过李尔王吧 2.屋内场景真是猥琐阴暗,就两个房间来回倒腾……但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佳作吧,而且是全片用台词撑满了的……话是不是太密了……

  《化妆师》观后感(十):陪伴也无法解决孤独

  对sir的印象还总停留在食人狂的角色,但在这部电影里终于改变,两个老演员有极其动人而扎实的演技。

  ir是一个献身戏剧的人,从夫人的字里行间知道他违抗父命从农村出身进行戏剧生涯的奋斗,后来或许因为娶了有贵族身份的夫人而地位抬升,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事业成功,而愈热爱戏剧,便越会感受到其中的痛苦,首先是内心深处来自父亲得对自我的不肯定,深层自卑,第二层则是现实中各种对他所喜爱的戏剧事业的阻碍——战争、剧团的衰落、电影事业的兴起、从事戏剧的经济困难等等,都在让这位老演员感到恐惧,第三层则是作为一个好演员必经的痛苦,sir演的角色均来自莎翁戏剧,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拷问,想演得好就必然需要对角色有极其深刻的理解,真实地模拟出角色的痛苦,那么每一次的表演事实上就是对自我的拷问,就是一次次地经历痛苦,这与sir对戏剧的爱互相消磨。最后,则是sir自己年龄的衰老导致的恐惧,衰老便意味着戏剧事业的结束,对于一个热爱事业的人而言就是一种极大的折磨。

  尽管如此,影片中的另一主角化妆师是最了解sir的人,他感激sir对自己的欣赏,因而尽心尽力地为其服务,甚至于没有了自我的生活,他对于sir的期望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期望——我能服务好的演员就是我的荣誉,在sir身上,似乎寄托着化妆师自己对于戏剧的热爱,因而他也似乎享受哄骗和宠着这位脾气不好要求严格的sir,在这一过程中,他认为与sir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可是这些在sir看来似乎太过平常,与其内心的痛苦相比,微不足道,这或许也是为什么sir最后的自传甚至都没有提到化妆师,而化妆师也在醉酒中无比愤怒与无奈,sir的死去,对于妻子对于剧院,影响都不如对于化妆师大,化妆师的人生价值到此便陨灭在那间窄小的只为sir而设的化妆室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