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兄弟连》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兄弟连》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1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兄弟连》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兄弟连》是一部由菲尔·奥尔登·罗宾森 / 迈克尔·塞洛蒙 / 大卫·努特尔 / 执导,戴米恩·路易斯 / 唐尼·沃尔伯格 / 朗·里维斯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连》观后感(一):白开水般的见解献给兄弟连

  早早就听说过这个故事,借过书却一直为踏心仔细阅读,终于用两天的时间把10集电视剧追完了,眼睛是温的。

  有些事,没有亲身尽力过的人是永远不能理解的。从训练到诺曼底登录开始,E连兄弟们不离不弃,人员离开了又补给,不变的是那份感情真切之至。

  有两处不禁留下了眼泪。一是在大家发现集中营时,看见枯瘦如柴的犹太人,一个瘦削的男子麻木而又激动的亲吻了美国兵,看的我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了内心的一份柔软,扪心自问人心的善存何在。第二处是在结尾,bill说,我不是一个英雄,但是我曾和英雄们一起服役。也许是导演的有意安排,也许是我潜意识的感情升华,煽情戏终于在压轴时出现了,触动了我的泪点。

  作为一个生在太平盛世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中国人,对那些从枪林弹雨里闯过的革命军有着由衷敬佩之情。但客观的来说,德国和日本兵也是处于迫不得以,对于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有一丝谅解。

  感谢今天的美好时代,珍惜身边的幸福

  《兄弟连》观后感(二):美国人拍二战,煽情煽情再煽情

  如果你问我这是不是部好的电视剧,我会告诉你,这是部好的电视剧。但是,如果你问我喜不喜欢这部电视剧,我会告诉你,我不喜欢。著名的影评人罗伯特说过,影评人要有勇气对于公认的好电影说不。这部电视剧太煽情。

  《兄弟连》最煽情的描写盟军发现集中营的那一集。导演首先在引出集中营的时候,没有直接把镜头顺着官兵的眼光投向近在咫尺的集中营,而是欲扬先抑一下,让一名士兵找到士官去报告这惊人的发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大家都可以猜想了,极悲天悯人音乐,配着惨象环生的镜头慢慢把观众的眼泪催发出来——看看这里多么悲惨!最后,还生怕观众觉得这不够惨,于是通过上校的命令——这帮人必须再回到集中营去!正常来看,这种处理方法绝对够好莱坞,绝对够有效。观众在观看这种场景的时候,头脑绝对是不冷静的,情绪绝对是被编导所控制的。

  我们不妨跟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做个简要的对比分析,虽然那是部电影。我第一次看《钢琴师》的时候,看完之后其实没意识到这是部伟大的电影。他太过于克制的讲述,始终如隔着玻璃看历史一样,虽然看的真真的,但是你总是无法触摸。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整个电影里,波兰斯基并没有太多的刻骨的说出自己对于二战的态度,虽然他本身就是个犹太后裔。最露骨的时候,都是什皮尔曼被抓起来的时候,他的一个家人在读陀思妥咯夫斯基的书说的一句话——我们应该以牙还牙。此外,在电影前半部着重描述什皮尔曼和家人在犹太区的经历。波兰斯基表现他们受尽百般屈辱,然而这种表现非常明显地抛开戏剧化或情绪化的处理。一些镜头直接取自描写华沙犹太区生活的纳粹纪录片。尸横遍地,衣衫褴褛的乞丐沿街乞讨,可悲地弯腰舔食地上汤汁的人,还有那些神经失常、漫无目的地到处流浪的人。小男孩们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钻过犹太区围墙上的洞口,把外面的食物偷运进来。纳粹残暴地滥杀无辜。在一场戏中,他们把一个坐在轮椅里的老人从阳台上扔下去。在另一场戏中他们虐待狂般地逼迫犹太老人和跛子滑稽地跳舞,仅仅是为了取乐并展示自己侮辱人的能力

  这种抛弃戏剧性的做法,虽然没有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对你进行催泪,可是当你离开电影院,当你对于这部电影的记忆与情绪得到发酵的时候,这种冲击与震撼是弥久也不会消散的。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为啥要拍这样的电影——不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吗?可是这样的煽情恰恰剥夺了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权力,观众只是在情绪激动的过程接受了编导的所想传达的思想,再无其他。这是一种灌输!

  在回到《钢琴师》,这部电影初看像部简单的电影——大多数人都会说——波兰斯基是借这个人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犹太人的处境与命运。对这就好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层次,最浅层次你能看到,那个时代犹太人受到的最悲催的遭遇,在深入一点你能透过什皮尔曼这个人物看到人类坚强的求生的意志。再深入一点,你能看到人的精神胜利,与艺术力量。导演就是要传递给人这种信念——战争最残酷的不是身体的消灭,而是精神的消亡,已经人们对于某些力量——譬如艺术,譬如人性——的不信任。一旦精神失败了,人类再也没有勇气去走出黑暗,整个世界都将一片黑暗。

  当被问及 “最喜欢自己哪部作品”时,波兰斯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钢琴师》,“如果我死后要在我的坟墓上刻上一部电影的名字,那就是《钢琴师》,它是我的墓志铭。 ”

  当然,《兄弟连》除了过度煽情的缺陷外,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于士兵面对战争的各种表现的呈现来说。这部电视剧无疑是成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恐怖是看了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在那部电影里,士兵面对战争不都是视死如归的,士兵是会退却的是会抓狂的。《兄弟连》显然是吸收了《细》的优点,士兵们不是一味的高大全。

  《兄弟连》观后感(三):Forever ~ Band of brothers ~

  初闻此作,是据说有部像电影一样的连续剧,身价不斐。一向对二战题材电影挑剔的我,也是慎之又慎。

  经过不少战争电影赝品的冲刷的我,已无法再忍受那些粗糙的处理了,心想这可能又是一个圈套,但又有一种原始的期待

  电影背景是我十分看重的地方,故事发生的时期,人物的衣着、德美英语的口音、思想状态、流行的痼癖动作,文化环境,武器道具的匹配,这是我们学习了历史的一扇窗户。同时,我们也用一双双清彻的眼睛审视着故事各元素的陈列,如同一个博物馆。

  军迷,从BOB里面都可以找到以上的这些。

  情。每一集的开头都会有老兵的一段陈述,和几滴眼泪了……

  评论里没有具体的剧情,只不过是一个引导。我从头到尾看了BOB六、七遍了,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体会,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祂。最后引用里面最后组对话……小孩:“Grandpa,are you hero?”爷爷:"No,i'm not.but i had serviced with them!"

  《兄弟连》观后感(四):感动之处在于细节

  我是一名女生

  对于二战史感兴趣,可是满瓶不动半瓶摇。

  武器什么的,算上鲁格尔汤普逊,总共认识的不超过十种。

  军衔更是一头雾水,不了解。

  可是依然无妨为【兄弟连】而感动。

  一起熬过严酷的训练,跳伞后腿袋没了依旧很淡定。上场作战互相之间默契的手语,朋友中弹倒下在战火中对着他大叫有没有关系,难得获得休息机会,战士们脸上轻松微笑……

  太多细节使人心生感动,他们不仅仅是士兵,不仅仅是上下级,有更多的东西把他们的生命联系到了一起。

  这就是Easycompany。

  这就是兄弟连。

  《兄弟连》观后感(五):巴斯通的绝望

  第六集我看了很多遍。

  其实每一次看完这集,我都会感到心里很难受,过一段时间却又想重温一遍。因为在别的战争片里,我还没有见到像这样大篇幅地去讲一个词——绝望。

  也许是绝望这种东西并不适合被拍在战争片里。它的来袭缓慢而漫长,没有那种浓烈的英雄主义,也不够扣人心弦。但是在有些时候,谈到战争,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语,尤其是在像巴斯通这样的战役里,对于一个性沉稳忧郁、内向的医务兵。

  把镜头对准战场上的医务兵的片子不少,像《父辈的旗帜》的主角就是一位医务兵,《大兵瑞恩》里那位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战场上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见到的死亡最多,几乎每个战友的逝去都要经过他们的手;他们的责任最重,也许仅次于指挥官,这就是为什么太平洋战场上以及东线上医务兵会像指挥官一样被敌军给予特殊照顾。

  尤金的外貌并不一看就是沉稳果断角色,就像那个传说哥也并不是一脸杀气。这样的选角其实不可谓不成功,因为正是这个瘦瘦小小的演员演出了军医的沉着气质,更加令人信服

  有人说尤金并不果断。大体是看了巴斯通后半段他的表现。其实那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性格,因为那时他已经挣扎在崩溃的边缘。从第一集登机尤金给大家发药开始,到后来每场战役吗冒着枪林弹雨去给别人处理伤口,军医的表现都是沉着果敢的,而那次对Winters发脾气,也能看出来他的非同一般。甚至巴斯通这集的前半部分,仍然能看到他穿梭在炮火之中,没有一丝恐惧。他蹲在雪地里,紧皱眉头,听着前线传来的枪炮声,为战友紧张担心,听到有人受伤立即起身跑过去。可是到后来,他听着战友喊他,却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或者缩在战壕里无动于衷。这和Blithe不一样,这不是恐惧。这是绝望。

  绝望比一切都可怕。战地记者卡帕随第一批在奥马哈登陆的士兵一起冲上海滩,换来那几张珍贵照片;而在意大利的潘塔诺山上,军队陷在泥泞中寸步难行,卡帕看着那些尸体,已经干了的血迹,尸体旁边字迹淡去的家书,并没有把照片发回杂志社,逃离了那里。因为那种绝望的末世感是再勇猛的人也无法逃脱的。

  冰天雪地里,战线拉长,胜利或者撤退都是遥遥无期。作为医务兵,只剩下一支吗啡,连一把剪刀都没有。惨烈的战斗并不多,可士兵的脚被冻的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所有这些,他是一个医务兵,全都看在眼里。也是本身性格原因,他在大家苦中作乐的时候总是在一旁聆听。有时他也忍不住笑出来,可是更多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在他眼前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末世感。在一旁听着战友和长官讨论着严峻的形势,他感到恍惚了。不知道这样还要多久,是不是最后大家都要葬身这冰天雪地之中。瘦小的尤金缩在那件单薄的军装里,在一片苍茫中独行,眉头紧锁,目光游离着,那种无助让我不禁打了寒战。然后原本沉着冷静的他在竭尽全力也没能抢救过来一个人之后愤怒了,然后曾穿梭在最危险的枪林弹雨中的他在一场小小的轰炸时缩在战壕里不肯出去救治战友。

  至于那位美丽的比利时护士,不知道她对他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他是不是爱上了她,但是也许只有在那里,看着她天使般的笑容,看着她用那双最美的双手吃着巧克力,他才能得到一丝安慰。被WInters发现状态不对,他暂时离开前线,却发现医院被轰炸,留下的只有她的一方头巾。他没有落泪。他不会落泪。只是默默地把她的遗物揣在了自己的怀里,然后回头走向战场。

  一切还是要继续。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他还必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回到战场,跳进战壕。尤金还是那个沉稳果断的军医。他取出那仅剩的一条头巾,刷的一声撕成两半,包在战友受伤的手上。看着BABE的笑容,他也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然后再板起面孔,让BABE认真看着前线。镜头一扫,战壕的前方便是无尽的冰雪和雪地上的鲜血。战争不会停止,绝望不会离去等待尤金的是被炸毁的医院,更少的补给,被这冰天雪地不断消耗的身体。但是看到这里,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他仍然会战斗到最后一秒,直到希望到来的那一刻。而事实上,他也确实那样做了。

  《兄弟连》观后感(六):希望骄傲的人能永远骄傲下去!

  最后终于看完了《兄弟连》,这是一部再棒不过的电视剧,看完还有点舍不得。没有血淋淋的短腿和肠子,没有浓墨重彩的残酷,这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炮弹炸飞了胳膊腿?斯皮尔伯格已经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拍出了最好的战争场面。

  《兄弟连》中的战争场景是美,非暴力的美学。千万个伞兵像水母一样从天上飘下来,一朵一朵层层叠叠的降落伞,静悄悄地、慢悠悠地,让你像这些recruits一样,一时无法理解战争为何物。第一场战役死了一个勇敢的小兵,还没完全长开、十分清秀的莫娘..

  《兄弟连》擅长刻画细节,这些本应该十分粗犷的美国大兵在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丝无奈、无助和多愁善感,导演都捕捉到了。印象深刻的太多了:

  战斗结束后马拉其去洗衣房取衣服,他的班长刚在战斗中牺牲了,看到班长的遗物马拉其心中感慨万千,多拿出一点零钱表示把衣物一起拿走。而洗衣房的老板不好意思地问,这些你也都能帮着带走吗?观众借着小兵的视线看到搁架上还有许多衣物包裹,麻绳上穿着写着名字的纸片,他们的主人再也不会来取这些衣物了。

  爱说爱笑的小兵碰到一个德国俘虏,这个战俘居然是德裔美国人,而且刚好生活在他的家乡,抱着对故国的忠诚参加战争。小兵超级开心跟他闲扯了很久,相约回头再聊,没注意俘虏脸上暧昧的神情。走出不远只听几声枪响,他的老乡被击毙了,军队养这些战俘多麻烦!

  还有帅气的军医小哥,那一集在讲他在巴斯通经历信仰崩溃最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我记得他总是缺这少那,忍不住吐槽《钢锯岭》的加菲怎么吗啡总也用不完!

  温特斯上校写军事报告,不得不回顾E连在战役中的重大牺牲,结果报告写成了文学作品,厚厚的一叠。

  刚开始出场的人物太多,我都记不住,等看到第十集我能从那些老兵的名字对出每一个人的时候,真的忍不住泪目了。

  人,每一个人,我都好喜欢。这是让你觉得真实又全身英雄色彩的一群人。VOA视点叙述,跟冰与火之歌一样,用得太巧妙毫无破绽,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切入,真的交织出战争的全貌。一个连长、一个小班长、一个军医、一个不小心在敌方过了一夜的人..战胜时、鏖战时、战争结束时,甚至有很多特有的情节,一路打到希特勒老巢,拿他的银餐具送给喜欢的女孩儿有多爽,就是这么爽..(温特斯也没那么高风亮节一直在拿拿拿哦)..战争结束了居然因为积分不够不能回家..没有战争士兵们精力过剩居然也会死人..

  温特斯文武双全,在部队里显得很文气,到关键时刻做决定一点都不含糊。他珍惜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别人都很温和。他重情义,送给尼克斯所有希特勒的窖藏真是帅一脸。温特斯的士兵不得不出抓俘虏任务——最精尖的战士干的活儿最多,而他们不是军神、不可能每次都活着回来!还他娘的要出第二次任务!战士们如丧考妣的情绪很真实——而领导告诉他们,你们别去了,我会杜撰一份任务报告交上去。是我当时就给跪了!太特么帅气了!温特斯是一个有点浪漫情怀的人,他让杀场显得更人性。

  尼克斯我一开始是嫌弃他的,据人物小传说他一直在前线、从未开过枪,太窝囊了好么。他既没有温特斯的才干也没有其他人的勇猛,但是最后我最喜欢他的那句话:我老婆要跟我离婚了,她要把我的房子拿走,把我的孩子带走,她还要把我的狗带走...那根本就不是她的狗!..她根本就不喜欢狗!....哈哈哈尼克也觉得自己够窝囊的哈。我喜欢他,因为他不再是那一副屌样,他是真衰,衰到穿着军装一头扎进湖里。他想改变,焦躁得全身上下都乱糟糟的一团。

  结尾说他们要去太平洋作战,去抗日、去冲绳,我还以为他们要去钢锯岭然后就团灭了..吓死宝宝了,在田园牧歌中结束挺好的。影片总来都是点到为止,绝不用力过猛,真是非常崇拜导演的智慧。最后也没有渲染PTSD之类的,可是温特斯举枪、德国小兵一脸诧异的那一幕,还有最最后派康提老头说,从战场回来现实撕碎了他一切的骄傲。虽然只有蜻蜓点水的一句话,但真是痛心啊。

  《兄弟连》观后感(七):兄弟连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同时也到了战况最为惨烈的时节。德国纳粹节节败退,同盟国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则成为新局开端的要冲所在。1944年6月6日,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奉命空降这个枪火密集的海滩。E连有一群热血贲张、爱国向上的青年组成,严酷的训练让他们成为美军中的精英和骨干。在温斯特中尉(戴米恩·刘易斯 Damian Lewis 饰)的指挥下,战士们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出色完成了登陆之战。在此之后,高密集度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无论是法国的卡朗唐镇还是荷兰的埃因霍温,无论是比利时的巴斯托尼还是德国的海格纳镇,皆留下了E连兄弟们的身影和鲜血。兄弟连,正是一支属于平凡战士的颂歌和安魂曲……

  本片根据美国101陆军空降师部队E连的真实事迹改编,并荣获2002年艾美奖最佳表演、最佳导演、最佳迷你剧集、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声效等六项大奖

  《兄弟连》观后感(八):Cigarette?--Speirs递不出去的烟

  “开始德军并未向他射击,

  我想他们不太敢相信他们所看到的,

  可是那并不是最令人吃惊的事情,

  令人吃惊的是,在他和I连接头后,

  他回来了。”

  第七集佛伊之战,当Speirs横穿德军阵地,象征着集结号角的背景音乐响起,这一刻我的眼睛突然有些湿润。在经历了巴斯通的寒冷、残酷,佛伊森林里炮击可能随时到来的恐惧,亲历失去战友的痛苦,以及领导无能之下E连难卜的命运,此时Speris横空出世般的场景,让所有这些压抑得到了释放。目睹这一过程的Lipton终于笑了,不仅是因为难以置信,也是因为重新看到了希望——相信这也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eirs可能是剧里最具神秘感、也最吸引人的角色之一。D Day先递烟然后屠杀20多名战俘的传言,让整部剧里他递给战友的烟基本上无人敢接。他的狠冲狠打在第二集进攻炮兵阵地时就已经显现:Speirs带领D连来接手Winster进攻下一个炮台,他直接跳出战壕只为了更快的冲锋,让Winster发出了“天啊,他在做什么”的惊叹。

  “我们都害怕。你躲在那个壕沟里,是因为你觉得还有希望,可是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自己当成已死的人,你越早接受这一点,就能越早发挥一个士兵应有的功能,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所有的战争都靠它。”这是Speirs对深陷恐惧的Bloyd的忠告,也是他置生死不顾、对敌人和自己都毫不留情的原因。

  eirs又绝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狂人。

  在佛伊之战后,修女吟唱的教堂里,Lipton向Speirs表达很高兴由他当连长,Speirs说:“就我所知,他们一直都有一个好领导者,有人曾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人可以依赖,带他们攻入波扎克,在森林遭炮轰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每天振奋士气,使兄弟们聚精会神,引导方向,这都是一个好的战斗领袖做的事情。”所说的正是Lipton。这番话不是Speirs带领一个新团队时的拉拢人心,而是借Speirs之口表达他以及观众心中对Lipton这样在D Day以来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的老兵的尊重和欣赏。

  唯一打破Speirs一贯冷峻果敢风格的,是第十集中补充兵枪杀战友之后他所表现的焦急和愤怒。当他终于放下指在杀人者头上的枪口,我看到的是战争狂人的另一面:强烈的感情,同时又有强大的理智。

  十多年之后才看到这样经典的、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大片,实在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不是冲锋和胜利,而是片中对人性的充分关照。许多镜头不断在我脑海重现,比如Winster冲上高地对一个娃娃兵开枪前的迟疑,军医Eugene只舍得闻闻女军医送给他的巧克力的香味、却毫不迟疑地分给失去挚友的战友以给他安慰,还有李高特在战场中心抱住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战友——只有战友的不离不弃才能让绝望的伤者感受到一丝活下去的勇气。

  战争,让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互相残杀。在战争仍然还在发生的今天,个体能做的就是对那些潜移默化中植入的观念进行反思,并对那些狂热鼓吹的口号保持警惕。

  《兄弟连》观后感(九):easy

  Able, Baker, Charlie, Dog, Easy, Fox, George, How, Item, Jig, King, Love, Mike, Nan, Oboe, Peter, Queen, Roger, Sugar, Tare, Uncle, Victor, William, X-ray, Yoke, Zebra.

  Alpha, Bravo, Charlie, Delta, Echo, Foxtrot, Golf, Hotel, India, Juliet, Kilo, Lima, Mike, November, Oscar, Papa, Quebec, Romeo, Sierra, Tango, Uniform, Victor, Whiskey, X-Ray, Yankee, Zulu.

  《兄弟连》观后感(十):谢谢你们带给我的感动

  一次性把这部兄弟连刷完了,最后随着老兵采访的结束,镜头一黑,背景音乐响起,演员表徐徐升起,那一刻双眼已然模糊,心里空荡荡的,拼命想要抓住什么却又什么都抓不到。不同于之前看老友记,在第十季最后一集看完后我立刻点开了第一季第一集,第十季的终结第一季的开始,老友记六个人永远都不曾离去;而这部兄弟连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再看一遍意味着再承受一次失去的痛苦,战争无情,炮弹无眼,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一集你喜欢的角色下一集他还在不在?

  近年来看过的最震撼的美剧,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让其更加具有其他美剧不具有的真实感。剧中对于兄弟之间感情的描述相当到位,不刻意煽情,但各种小细节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对于战争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毫不避讳血腥暴力的镜头,导演常常利用特写镜头直接拍摄士兵的伤口,战争戏用手持摄影加快速剪辑的方式营造一种紧迫感,背景音充斥着枪声,炮响,受伤士兵的呻吟声,奔跑士兵的呼吸声,还有四处呼喊医疗兵的声音。看完整部美剧,有很多场景我都忘不了,第一集中二等兵戈登被罚跑步,上一个镜头还是他一个人在气喘吁吁地跑着,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你就看到另外三位战友陪着他在一起跑;还有第一集里当索柏连长挤兑温特斯中尉时,虽然冒着被枪毙的风险,E连里所有的士官还是选择交出军阶来支持他们的中尉;还有第三集最后,中士马拉其去拿已经烫好的衣服,在他准备走的时候店主问到米汗中尉是你们队上的吗?希望他没忘了来拿衣服,其实米汗中尉在上次行动中已经离去了,这里中士马拉其迟疑了一下,然后说我帮他拿去,就是这里,当时忍了三集没哭的我看到这一段哭得泣不成声;还有第四集中士蓝道曼被困,一群兄弟出了个自杀任务就为了找他回来;还有比尔·葛奈瑞和乔·托伊从医院逃出来就为了和自己的兄弟们在一起;如果真的一个一个细节说真的说不完,但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些不经意的小细节让你明白为何叫兄弟连而不是其他的名字。

  整部剧我最不愿意回忆的部分就是第六集和第七集的巴斯通战役,这群战士完全就是拿命在那里守着,缺少装备,弹药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引用斯蒂芬·安布洛斯的一句话“除了死伤的之外,在巴斯通的每个人都备受磨难,没被炮弹碎片或子弹击中的,也一样是受难者。”这部美剧展示的内容太多了,在第八集中讽刺辛克上校为了炫耀战果,不顾底下兄弟的生命,执意执行危险的巡逻任务;还有第九集里表现新兵的幼稚,不知战争的残酷,对战争充满向往,不停地问“德军在哪儿?”,“我什么时候会跳伞到柏林?”。若谈到剧集的制作,也可以看出其精心的程度,在第五集中的两次转场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还有叙事风格的转变,地铁站中不断出现的闪回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第九集的两次对视颇有深意,最后一集的慢镜头配上独白,这些我都不会忘记,就像最后温特斯说的那句“我不是英雄,可是我与英雄们一起服役”我也不会忘,谢谢你们为人类所做的,也谢谢你们带给我的感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