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观后感精选10篇
《玛格丽特》是一部由肯尼思·洛纳根执导,安娜·帕奎因 / 马特·达蒙 / 马克·鲁弗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格丽特》观后感(一):可能真的没看明白导演高深的表达方式
可能真的没看明白导演高深的表达方式,在我看来女主角就是一个极度自我中心的高中生。在她扮演圣人责怪大巴司机不负责任的时候,难道她没有一毫秒想过整件事情完全是因为她自己而起的么??在她用尽办法想让法律制裁大巴司机的时候,难道她不觉得自己也是难逃其咎的么??没错,为了捍卫正义把事实告诸世界自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是,两个人犯下的错,让一个人来承担,难道这就是女主角心目中的正义吗??
她是有多需要全世界的关注?一个男生说喜欢她,她一会儿要考虑,一会儿跟人说“u know that i love u",这边厢又打电话给一个有女朋友的男生让他来破自己的处,在指控司机的过程中和Emily发生了冲突就去找老师来勾引,承诺了不会告诉别人,结果又当着其他老师的面告诉他们自己做了流产手术~~我觉得Emily说的一点也没错 “这不是一部歌剧,我们也不是你戏剧化人生里的配角”。
另外,我真的受不了戏里所有女人都要用面红耳赤的争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咯~~~
《玛格丽特》观后感(二):A brief description about this film
引用霍普金斯的這首詩作為此文的開頭,同時的也是本片題目的出處。
ring and fall
To a young child
y Gerard Manley Hopkins.
Margaret, are you grieving
Over Goldengrove unleaving?
Leaves, like the things of man,
You with your fresh thoughts care for, can you?
Ah! As the heart grows older
It will come to such sights colder
y and by, nor spare a sigh
Though worlds of wanwood leaf meal lie,
And yet you will weep and know why.
ow no matter, child, the name
orrow's springs are the same.
or mouth had, no nor mind, expressed
What heart heard of, ghost guessed:
It is the blight man was born for,
It is Margaret you mourn for."
春天与秋天 G•M•霍普金斯
致一个小孩子
玛格丽特,你是在伤心
为了这凋零的金色树林?
叶子,一如人事,关心它,
咳!当心灵渐渐地迈入老境,
它面对这等情景会变得更加冷硬,
过些时光,一片叹息也不会留藏,
即便败叶凄林的世界就在那横躺;
不过你会哭泣然后知道真相。
“悲伤”的春天总是那一个。
唇舌未能、头脑也未能表达得清
那灵魂之所猜测,心灵之所聆听:
人类出生所为的就是这败落,
你所哀悼的就是玛格丽特。
翻譯引自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565844/
===========================================
本片用一個青年女生Lisa的視角的講述故事,從學校生活開始,到家庭生活結束,以百老匯大道的一場車禍為線索,將不同的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巧妙聯繫起來。這些人之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包括孩子與離異父母,學生與教師,肇事者與受害人以及他們的背後的人,甚至政治的,種族的。女主角將Lisa這種典型未成年人的人生觀表演得惟妙惟肖,也對得起給她當配角的那些大牌了。
Lisa擁有典型的青少年身上的叛逆,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卻又沒有泯滅人性中本應有的良心。她做了她認為對的事,對得起自己,到頭來卻又發現世界並不是她想的那樣。片子里其他成年人的生活真的是以Lisa的劇本里的角色形式出現的。她離異的母親是一名壓力巨大的演員,她的壓力大到不敢接受一個愛她的男人,因此劇中展現了她光鮮的事業外表下掩藏著危機重重的家庭生活。與此同時,學校裡的課堂辯論,Lisa也不能和同學們很好得進行客觀的,有邏輯的辯論,她與其他人之間的激烈辯論片中反複出現,為最後她的妥協甚至世界觀的改變做了伏筆。她本身來自于車禍的內疚無處發洩,只好向心儀的幾何老師傾訴,老師出色的表現更增加了她的好感,當然老師本身也可能僅僅想盡職盡責而已。母女之間矛盾不時爆發。Lisa選擇了有自毀傾向的給出自己的初夜來釋放壓力。之後她寄希望于警方,然而警方的表現讓她失望,葬禮讓她更加劇了想要為死者做點什麽的念頭,可是她不懂的是,在社會上有人受傷了,沒人賠償什麽,有時候人們說it's nobody's fault.就是這樣,不過lisa的良心告訴她是她和司機的錯。司機爲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不可以感到內疚,她認為司機應該付出代價。然而案子本身涉及到的任何機構並不抱有和lisa一樣的目的,不意外的,lisa最終失望至極。lisa甚至推倒了她心儀的幾何老師,雖然她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卻給老師造成了很大 的心理負擔。課堂辯論lisa依舊不能冷靜的給出自己的觀點,不同意見的持有者堅持不能接受對方的觀點。同樣的情景出現在了飯桌上,導致了lisa媽媽關係的破裂。不過Ramon的一番話很有道理,統治者用武力維護自己的地位,他們稱之為法律與秩序。但他們腳下的人(反對者)想運用武力改變這樣的局面時,他們就稱之為犯罪或者恐怖主義了,所以暴力的名字完全取決於那些命名者。之後關於賠償條件的爭論讓lisa的世界觀完全顛覆了,片子結束于歌劇院裡青年人對於家庭和母親感情的釋放。
未成年經過如此一番洗禮之後,方能認清至親(少數極端父母案例這裡不討論)才是值得信任的,也是感情的唯一可靠寄託(在她結婚之前)。
《玛格丽特》观后感(三):得巴拉巴拉
这电影05拍完就张罗着上映,05年的时候在《看电影》杂志记得朱丽叶特-刘易斯有参演(事实现在的成片里没有她,也许是我记错),就因为她才关注的。但这上映日期真是能拖,6年后才在美国才上映,但受关注度也不高,12年8月在内地才有的资源下载,Anyway,现在是终于看到。
《玛格丽特》就是讲一个女高中生的所谓成长,生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成长,但她的成长过程太不叫人喜欢。豆瓣看过的都在骂女主角就是傻逼一个,这样的人的确讨厌,看完电影也不会有人喜欢女主角,但你得容许世界上有各种人存在,这么讨厌的女主也是导演善意地要刻画的一种人。女主角生理的成长就是把第一次给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却不屌自己的男生(片中有一个默默喜欢她,后鼓起勇气向他表白的男生,但女主不屌这个男生),后来她又勾引了她的男老师,这些骂她的人还没多少,让人骂的是她心理的成长,电影用两个小时讲这个事情(和她经历的也是由她而起一场交通肇事有关)。
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肇事司机和马特·达蒙饰演的男老师都只是飘过,为女主角服务。女主角是由安娜·帕奎因饰演,她11岁时在我很喜欢的那部《钢琴别恋(1993) 》中饰演女主角的女儿,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女配角,这个年纪获得这个奖也是后无来者的。《钢琴别恋 》中她饰演的女儿也是一个极让人讨厌的角色,但年纪小容易让人原谅,《玛格丽特》中已成年。值得一提的是安娜·帕奎因牙齿中有一条雷劈的缝,看电影的时候还以为化妆的呢,现在查看她的照片原来是真的(《x战警》也没发现她有大牙缝呀)。但无论怎样,安娜·帕奎因是很会演戏的,是个不错的演员。
《玛格丽特》观后感(四):poor lisa?maybe yes maybe not
打开评论的页面,又不知道该如何说起了。这部电影信息量极大,围绕女主lisa人设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当作心理学课一学期的内容来探讨。她性格中表现出来许多我极为不喜欢,甚至于有些讨厌的人格,让整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充满了压抑与厌弃。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女主不俗的演技。
电影简而言之:女主是车祸悲剧发生的始作俑者,司机受到女主的干扰,闯了红灯,撞死一位女士。以及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当大家从lisa的视角来观察后来的种种时,我更想把目光转向女主自身,或者说女主在面对这件事情时候心理的变化。
且不说学习成绩的变化,女主从一个没有男朋友的姑娘,到变成一个同时和三个男性有特殊关系的人。似乎一开始和母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车祸后,和母亲的关系极为紧张,和父亲的关系也没好到哪里去。此时的女主在人群中体会到了一种极大的孤独,没有人理解她的心情,那种歇斯底里的争辩,仿佛要把整个人揉碎、吞噬的歇斯底里的背后,是无人理解、无人体谅,如宇宙漫无边际的空寂一样的孤独。
女主的这种孤独,也许来自于案发以后,自己母亲不甚关心,父亲还要应付自己的继女,警察的不作为,律师的笑谈,和同学们在“责任”问题上的争论,死者亲人的冷漠、被死者朋友说成是drama少女。一切的一切,从四面八方涌来,让女主紧绷的神经找不到出路。
不过,我仍难以赞同的女主的所作所为,正如之前所说,作为观影者,在我看来女主才是始作俑者,因为司机不肯认错,就要坚持着诉讼让司机受到被开除的惩罚。并且一直摆出自己站在道德上方的态度,一直到最后才吼出“我杀了她,是我杀了她“云云。她心里其实一直都明白,自己受到了良心上的惩罚,也希望司机和他一样受到某种谴责和惩罚,那样就不是一个人内疚了吧,就可以真正找到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了。
最后,我还没有释然的时候,女主竟然就和妈妈在歌剧声中,以相拥而泣达成和解。也许是受到妈妈的男朋友的死的某种感化?not sure about that~
anyway 祝贺女主。
《玛格丽特》观后感(五):剪辑是喝醉酒了还是怎么着?
这部真是充分显示了独立电影在制作质量上的局限性。
您若是也想搞这行,就看看当教训,要是去电影院,还是别浪费这钱了。即使去看黑暗骑士有可能被扫射,感官还是有高潮的。
我实在不知道这部片子如此之烂,该怪导演、副导演、制片还是剪辑?当然,出于这是独立制片的缘由,这些职位很有可能都是一个人,那我其实也不用纠结那么多,就是一个人拉低了整个水准就能解释了。
首先说选角:有人觉得这个大妈是17岁吗?这位副导演估计和以前蜘蛛侠的副导演口味相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而且这个演员演技青涩得很,一看就知道她的职业——“演”员。看着她已经很没有欲望看这个电影了。剧组是真缺钱啊!
然后很多场景设置得能不能动脑一点?和律师在餐厅谈案子,我可以理解独立制片成本和力量有限,不可能清场搭景,收音设备也不够高级。那您就选个室内的场景或者偏远点的地方啊!后面的卡车来来往往,鸣笛无限,噪音都听着晕。
还有好多场景莫名其妙就切换了,明明这事就没完或者情绪还有延长的空间。不知道是剪辑被17岁大妈陶醉了还是导演追求干净利落过了头啊!我都忍不住在电影院破口大骂!
最后就是你们是有这么爱吵架吗?半分钟吵一次,导演是觉得这是人类表达的唯一方式还是什么?这样大家才能高潮吗?我快被看得内分泌失调了倒是真的。导演不知道什么叫沉默的力量吗?还有结尾也莫名其妙,导演是追求意识流吗?虽然结尾我已经觉得是本片最好的部分了。
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拿了一份这个电影的宣传单,跟我老公说:快!记住这个导演的名字,他的电影以后都没有必要再看!
总之,相对来说,我觉得国内很多电影虽然不够好,但是也不至于犯电影界的低级错误。严重怀疑这个电影是美国富二代忽悠他爸投资的!
结论就是大家还是把生命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吧!
《玛格丽特》观后感(六):3小时的导演剪辑版
很明显,我是偏心的。从犹豫2.5h版3星还是4星,到果决给3h版5星。
如果看完2.5小时的院线版,你仅仅是对快速凌乱的剪辑感到迷惑和不安,那么推荐3h的导演剪辑版,在这版一些情绪不再因为时限而简单堆积,而是有对话和配乐支撑,舒缓易于理解了许多。
并不是说3h版本里的Lisa是可人的,而是更加连贯完整,她可能是你我或生活中的某人的某个侧面,犀利精准的剖析放大让人刺痛。只是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戏剧化,我们偶尔的选择可能和Lisa不一样(仅仅是运气好了一些)。种种情绪是成长的必经,或强烈或平淡,或深深伤害留下烙印,或隐忍成熟后给心灵织了一层茧,保护自己、保护我们所爱。
Lisa的执念并非无来由的,试想你每天出门的马路,一位公交车司机发生了事故,而且这是两年内的第三起,而这位司机没有受到任何惩戒,继续行车上路,你是否有过一丝忧虑。Lisa绝对不是无辜天使,而对司机失职的反向补偿态度也不尽合理。是的,这位司机有个家庭,但是无辜的路人同样有家庭,影片中死者的家庭相比司机家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她家有3-4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你的道德天平是不是也会发生倾斜,是不是还仅仅觉得Lisa是个惹人嫌的疯子,也许众生本就不平等,正如历史课堂的论题。Lisa的初衷只是“我觉得我不该打扰司机,我该为死因负责一部分,而司机你也应该知道你要坚持职业操守,你也要知道你有错。”虽然随后的发展完全失控,和她单纯的想法背道,她除了伤害了自己、自己所爱的人什么也没有得到,但即便到最后她也只是在坚持”应该把司机开除,这样就不会有人再遇难“。影片结尾有个细节,Lisa和妈妈在路口偶遇那位司机,因为光线昏暗司机只看到两位女士的可爱轮廓,于是再次分心了。我不是卫道士,遇到同样情形,只会默默走开,以后出门尽量选择在视线里没有车或身边有其它人垫背时过马路;但是有人站出来了,诚然绝大程度上是为了减轻自身内心负罪,完全用鄙夷的态度对待,我得不到那种理所应当的坦然,也许该把Gerard Manley Hopkins的主题诗再默诵几遍,然后希冀司机的每一次分心都会交好运,或者下一起事故不是发生在我或我熟悉的人身上。
------------------------------
以下是主要增加情节分隔,如果已经看过2.5h版,并不涉及情节透露
------------------------------
3h版基本对应180页的剧本:
强调一些路人看似无心,事实可能真的无心的对话,平缓而真实,别人的生活不因你的喜怒而发生丝毫改变,每个人都骄傲的是自己舞台的主角。
增加Lisa和同窗特别是和Darren的几段对话,弥补了2.5h版里Darren鸡肋般存在的草率。
飞机滑过天空的长镜头,点明后9-11人们的脆弱敏感。
增加Lisa发现怀孕和流产的具体细节,值得欣慰(至少从我们非当事人可以轻率谈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Lisa选择对了一次,对比几何老师听说流产冷静近乎冷漠的反应,以及听律师转述最终判决的情绪失控,值得玩味。
两个版本详细对比可以参考:http://timeoutchicago.com/arts-culture/film/15499791/margaret-extended-cut-review
-----------------------------
也许正像3h版里增加的对话,lt's just the audience always reacts differently once they've been told it's good.
作为Anna Paquin的影迷对于本片一直持有很高的预期,毕竟在Roger Ebert年度榜单之上,Anna的表现被梅姑在柏林电影节上点名表扬。必须承认,看完2.5h版后有些失望,也开始质疑critics是否故意在唱唱反调,表达下和影片发行“同是天涯人”的怜悯。但是看完3h版后消除了顾虑,只是自己不习惯之前那种跳跃令人烦躁的表述。
Anna前TB时期长久在独立电影里打磨,把那许多不讨喜的角色演绎的可以忍受,像“师生恋”这样的重口,也是“二垒”、"三垒”、"四垒”的循序渐进(笑),总引人深思角色行为的初衷,塑造各种问题少女堪称得心应手。当初那个抓着小金人在台上喘半分钟紧张的说不出话的小孩儿,如今已是为人妻为人母,不变的是倔强灵气的表现,希望后TB事业能顺利。
-----------------------------
:我一直期待有看过3h版的能谈一下音效,因为这个版不仅仅是加长,而是有部分重排,我只是直观上的感觉到不同,不能清楚指出。当然希望有人花5.5h来得到双倍的抑郁困惑,似乎有些苛刻了(笑)。
《玛格丽特》观后感(七):网啊网 我在你的哪里
分这么低,有点出乎意料。最起码能让我想到写个长影评,记录写自己的有感而发,就值得4星了,在我心中也就值了。
关于对与错
社会,简直就是一个大网,所有的结点由无数个数不清的线重叠交织而成,既然一个点无数处散发,那又怎么敢说哪一根线就是正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越来越不敢定论,或者,没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判断吧?但貌似很多事情就有对错,比如忘记处理答应别人的事情,是不是就是显而易见错误的的?快来个人来跟我争论下有明确对与错与无对错的事情之间的差别吧,不然我会折磨自己致死。咦,那假设忘记处理的原因,是去救死扶伤啥的事耽误的呢?是不是也不错了?我这样是不是就把自己说服了?没有对与错,永远。
所以啊,妹子没办法找到她认为错的点的其他可以认为对的那根线,所以各种压抑各种执念各种崩溃,人,有时候还是要放过自己。但是放过了自己,是不是总会有一个背锅侠?成为中心的那个结,成全着,支撑着所有人的其他线,反正必须有所悲哀,才能成就其他所有心安理得的平衡。
关于主角
妹子的执着,被误认为什么?在她心中,这个世界很玄,很妙,很多神奇的巧合与不可思议,一切,为她而生,她是漩涡中心。呵,若真是如此,会伤了多少人的心,毕竟,以每一个人为中心的生活都是时时刻刻的,说句特俗的话,谁不是谁的生活的主角?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谁在看着这各种形形色色的戏,或者,没有谁在看,一切都是正常的顺其自然,不然,怎么对得起人类的漫长演化史?
当然妹子没有这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这样是不是?就坚信着,我是主角,一切的一切,无论是被承受还是咎由自取,都是注定的为了成就那个更好的特别的有所大作用的我而发生的。对,就这样坚信着,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骄傲的头颅还是要一直抬着的,就这样执着的坚守。相信那一天的到来,相信成为自己曾见坚信的孙大圣,不是孙大剩。
关于父母与子
中国的父母是为子女舍弃最多的父母,看的越多,越发现没错。为了孩子,自己的幸福无所谓,自己的委屈无所谓,最后感动了自己,大无畏的感情,只要你好,都值。但也不知道这是多少父母懦弱的借口。到头来,这样的付出最易得出的结果是什么?什么?你要独立的人生?我的付出呢?我辛付出所有,你就这样对我?呵,好一出各种似曾相识的大戏。但若说,毫无关系毫无关系顾虑的完成自己的一生,似乎又很冷血。但若细心想到是否会伤害父母,便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同样的结果,是不是也没那么冷血了?父母也不会那么觉得白眼狼了?如果在独立中,有一双洞察自己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的眼睛,似乎需要太强大的内心,而这样,也无痛快地活出自己,洒脱的活着了,但结果又似乎是更完美的。嗯,在不断的矛盾与推翻自己,不断的跟自己辩论,不知道说了些什么的时候,忘记了主题。就是这么任性,反正现在随意写写的任性伤害不了任何人,忽然有丢丢的幸福感,呐,任性的幸福。
不知道导演是否想表达的有那么多,既然有那么那么多,时长又似乎不够,我的斯文的马特达蒙,还是有魅力的。
呐,先不管这个网怎样,不管现在的因又会产生怎样的果,就这样吧,跟自己辩论完了,over!!!
《玛格丽特》观后感(八):短评不够,那就来个写给自己看的中评吧
这部电影一点都不讨喜。但是keneth lonergan老爱讲人们心灵深处的创伤,也很难讨喜。我是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一个刹不住车追到了you can count on me然后就顺其自然地遇见了玛格丽特。大概是近年的自己正处于一种接受人活着都要承受隐秘孤独不被理解的心碎的现实中,所以对导演的这类叙事手法和故事格外地看得进。
从三部戏比下来,可以看出这个爱给自己加戏的胖子对事情的叙述能力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
玛格丽特看的是两个半小时的版本。lisa,lisa妈,死者好友,看着他们一个个仿佛都有狂躁症,但我又是如此理解这种狂躁。每次的争吵起因都是一些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语。如果世界太平,这样的一句话我会尝试从你的角度试着理解你,然后松一松口,给大家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也过得不好受,这时我就会想起来,再小的一句话,一个态度,那才是象征了你道德的根源,你的世界观,你就是这句话。所以如果要问我人和人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现在的我想是没有的,就算至亲都只是无法共通的两个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愿不愿意建立联系,以及愿意建立多久的联系。
玛格丽特看完还有的是一种不管怎样,地球照样转的无力感。
你的世界观碎了,哦好的,我明天新戏首演我紧张的不能呼吸了。
你看着的你腿被碾得血肉模糊然后十分钟后你死了,哦好的,我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呢。
你杀了人,哦好的,我们接受现在接受提议能够得到最大的赔偿。
我不知道了。
《玛格丽特》观后感(九):Lisa,不哭。
文章前,先说一下,我看的是DC版,也就是三小时版。和两个半小时版不太一样。
如果说影片只是在探讨青春期,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似乎有点浅薄。
我到是在想,影片在讨论人类世界,自由派和保守派,少壮派和老旧派的冲突。
作为一相对主义者,我认为讨论一切事物的绝对性,是荒谬的。
也就是以一方意识形态,强加给另一方,所谓正确,完美,真实,都是虚无的。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启蒙之初刻,不是所谓婚姻,学业,事业的开始。
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觉醒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
Lisa她就是在经历这一刻,她自以为以善意去撒谎是可行的时候,她就撒了谎。
然后她恶梦连连的时候,她又自以为自己可以去纠正错误。
然而,世事哪有这么简单,人生不是一场自导自演的Opera。
这世界自来没有统一性,那些妄图以统一一切标准,来沙弥人类之间冲突的意识,都是痴心妄想。
犹太人有犹太人的思想,阿拉伯人有阿拉伯人的思想。
即便不存在宗教,海边的人有海边的思想,山里的人有山里的思想。
即便不存在地域,黑肤的人有黑肤的思想,白肤的人有白肤的思想。
即使不存在肤色,十岁的人有十岁的思想,廿十的人有廿十的思想。
存在差异,就会有思想的不同,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绿色。
有人喜欢金发,有人喜欢黑发。有人喜欢钱,有人要司机进监狱。
而这些不同都可能带来冲突,甚至战争。
Lisa的痛苦,和所有年轻人的痛苦一样,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以自己的单一观念去理解世界。
而事实上,他们都是一厢情愿。因为,他们都才只看到了这世界的冰山一角,自以为是地以为用课本的公式就可以去罗织世界。
即便是成人,即便是老朽之人,都不敢妄言,大彻大悟。
那个受人尊敬的数学老师,还不是经不足色诱。
那个饱读诗书的文学老师,也照样会被学生难倒。
辛劳的母亲,照样对女儿的教育一筹莫展。
到是Emily,面对着幼稚的Lisa,有点恼羞成怒,别再编织你的完美人生了!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冲劲,那是未来。
这是真理的原因,并不是成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而是因为,那只是简单的自然规律。
而年轻人,听到自己是未来,往往飘然,以为自己才是完美,殊不知,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
也会被下一代挑战。
年轻人,有闯劲,并不是他们勇敢,无知者无畏,而且他们孑然一身,无所可失。
但等他们成家,子孙满堂,家大业大,他们照样会患得患失成为保守派。
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年龄,就会有怎样的世界观。
Lisa,所经历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结果不会相同,可能差异成千。
但这就是人生,我们慢慢开始了解世界,在不断改变中,产生对世界的看法。
世界真是什么样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年轻人的无知,并非一无是处。
或者年轻人的自以为是,可以成种一种理想,而成为改变世界的动力。
人类世界的发展,多由此而来。
科技,制度,文化,艺术。所有的创新,大多来源于少壮派。
大多数革新会失败,但总有少数一些会成功。
而这就是世界为什么变得更美好。
老成派也并非就只是裹足不前,他们的慎重,稳健,会降低少壮派冒进的风险。
让发展,来得更平和,可靠。
我认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类社会结构。
文明不会停滞,也不会失控。
所以最后,我认为电影的基调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站在年轻人的一方而产生如此的悲观。
在认识世界中必然付出代价,但抛弃无知和幼稚并不可耻。
另其,达不到完美,和自我标准,无需悲伤。至少,你为改变世界做了努力。
所以,Lisa,不哭。
《玛格丽特》观后感(十):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本来是冲着马特达蒙去的,没料到,马特的戏份少之又少,对于两个半小时的影片来说,他真是绝“配”了。丽萨和他之间的暧昧关系不能算是师生恋,充其量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有病的找着了有药的。或者可以理解为丽萨在寻找一种可以依靠的关系。是的,丽萨目睹了一次车祸后,使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她知道,她影响了司机,而司机撞死了行人。所以,丽萨一直在努力表白真相,寻求一种道德上的救赎。在此过程中,她看清了道义,法律,人间冷暖。从公交司机那儿,她看到了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和个人利益之上的。从司法机关对事件的处理上,她明白了法律是为权重者服务的。在车祸中死去的家属身上,她体会到了亲情的薄厚,最终家属的出现,只是为了钱而已。一切的一切,对于这个仅有十七岁的女孩来说,她的世界开始变得污浊不堪,她本纯净的人生观受到了无情的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