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玛奇丝》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玛奇丝》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6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玛奇丝》经典观后感10篇

  《玛奇丝》是一部由韦拉·贝尔蒙执导,苏菲·玛索 / 贝纳·纪欧多 / 朗贝尔·维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奇丝》观后感(一):戏剧归于沉寂时,灵魂依旧引吭高歌

  “一个悲剧演员,每天在台上死一次,帷幕落下,苦难结束。”

  我固执地,几近顽固地,不愿意接受这个所谓的中译名——“路易十四的情妇”,事实上,除了在前空翻时让他看到没穿内裤的自己外,玛奇丝和路易十四并没有多少感情纠葛。这部电影的卖点在这个女人,而不在路易十四,试图用历史名人来吸引眼球的行为,只能让观众们恶心欲呕。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寒风嗖嗖的,拿被子裹了三层,还是觉得透心地冷。我怀着百无聊赖心情,拉开了幕布,这一个不小心,却让我看到了一颗颤抖的狂喜的自由的灵魂,一个隐忍的缄默的给予的姿势。

  于是,我想要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她——玛奇丝的,一个是关于他——雷奈的。

  (一)百灵鸟的精魂

  从她一出场,撩起长裙,抬起尖尖的下巴,踢踢踏踏地一蹦一跳上了舞台时,那波光婉转的眸子,那微微上翘的嘴角,那奕奕动人的丰神,无一不在暗示,这是个性感的女人。雨丝缓缓地,而后一点点聚积,顺着佳人的发顶,然后是脸庞,然后是脖子,再是胸脯,最后顺着大腿一直漫到脚尖。我鬼使神差地把这个雨中舞动的灵魂和草原上的百灵鸟结合在一起,玛奇丝是百灵鸟,百灵鸟就是玛奇丝。

  这是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灵魂,她遨游在天际,只有神的所在才是她的归宿。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挣脱束缚。

  整部剧中,关于她,有三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发生在雷奈冲进她和老男人做爱的小帐篷,顺着雷奈的眼光,她的表情是漠然的,死灰的,仿佛一切出卖都与己无关,可是当雷奈说出,来吧,巴黎需要你,我需要你,和我结婚,我爱你时,她翻身爬起,眸子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狂喜,真的吗?你确定自己不是在演戏?尔后,她背井离乡,抛父离母,向着自己从小的演员梦想发足狂奔,为了爱,亦为了梦想,为了自由。肮脏铜臭的乡村锁不住一颗年轻的有着喷薄激情的灵魂,她不愿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舞步,心如死灰地倚着卖淫为生。这一刻,神都无法挡住她迈向自由的脚步

  第二次,是在莫里哀的工作室,她用身体引诱他,没有谁比她更清楚,怎么样让一个男人臣服在自己的脚下,她出卖,非是为了情欲,亦不是为了名利,她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在她看来,只能在舞台上实现,只有通过出演角色来实现。她本以为志在必得,谁成想翻云覆雨后他翻脸不认账,她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想以死了结。我们不能不去猜测,是羞辱感驱使着她——一个不是天生的妓女,只因家境误入歧途,又为梦想不顾一切女子去想到了死。为了演戏,她可以毫不在乎把衣服一件件脱下,可是演戏的才华被无情地忽视,演员之路被残忍地截断的事实,还是让她不可抑制地感到羞辱,她喊出,我背井离乡不是来跳舞的。她是怀揣着演员梦来的。

  第三次,是在最后一幕,吞下有毒的巧克力,从容赴死的那一刻,她的表情是绝望的,曾几何时,她想过很多,以为可以一辈子呆在舞台上,以为爱情是不会被背叛的,她反反复复地向情人拉辛确认,她是无可替代的。可是他最终还是背叛了承诺,所以她选择死,了结这一生。

  她是自由的,命运不能束缚她,她勇敢地抛弃了自己本来的生活家庭,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身体也不能束缚它,她可以无限制地利用它,为自己的梦想服务;剧本也不能束缚她,她不服从台词的束缚,按自己的想法更改台词;最后,当发现爱困住自己时,她选择了以死,来挣脱这无望的激情。

  人,很多时候是他人的影子,我们努力地想要成为更好的“别人”;而她是反叛的,无所顾忌的,无可替代的,她用自己的激情和生命在演戏,别人演的是角色,而她,是自己的生命

  从她踏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她生命的终结。她用了全部的激情来诠释自己的生命,当激情完结时,只好以死来句读这份深情,带着对舞台的无限眷恋,对爱人的种种不舍,她闭上了精灵的眸子,为百灵鸟的一生划上了一个惊叹号。

  百灵鸟在广袤的草原翱翔,据说她们唱和着直冲凌霄,抵达最高点时歌声戛然而止,尔后骤然垂直下落,接近地面时又腾然直上,再次放声欢唱。可是,残忍的人们啊,为了自己的私欲,竟忍心锁住这样一种自由的姿态,竟愿意禁锢自由的灵魂,百灵鸟成为笼鸟的那一刻,就是她不复存在的一刻。

  (二)为爱卑微的“奴仆”

  张爱玲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神总是能够不经意地给你惊喜,然后再悄悄地把它夺走。如果不是那个雨天,他永远都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精灵的存在。当她在他面前翩翩起舞的时候,他就再也挪不开自己的眼光,他的生命开始随着她的喜好,她的需要而游走。爱情告诉我们,人,是可以那么卑微的。

  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对于女性贞洁的癖好已经不再强烈,即便如此,能够接受一个在自己眼前和其他男人做爱的女人,依旧需要勇气。当他颤抖着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渴望时,从那苍老的笨拙的厚嘴唇里,吐出的是生命新生的饥渴。

  遇见你之后,我苍老的生命也开始燃烧。

  我惊讶于他对妻子和挚友有染的了然于胸;我触动于他在妻子与挚友之间,选择了站在她那一边;我感动于他用笨拙的躯体挡在她前面,不惜和挚友发生争执。

  从一般意义而言,雷奈是个无能的丈夫,除了把她从苦海中拖出来,他不能给妻子她想要的一切,只能由着她用身体,用爱情去换取别的男人的支持。在这一方面,他做得太“到位”,一度让我怀疑他的性能力。可是,目睹妻子与别的男人调情、偷偷躲在门后的伤心眼神,夜深等着妻子回来,巴巴地问他会不会离开自己的可怜的表情,都不可置疑的宣示着他的爱和他的需要,可是为什么他能够容忍这一切,而隐藏下男人的妒忌和面子呢?

  答案在他快死的时候,他紧紧拽着情敌的衣领,反反复复地强调着,我把她托付给你,你不能亏待她,不能伤害她,他那么脆弱,你发誓!最后,当他死死地念着“发誓”这两个单薄的字眼时,我们看到一个不怎么是男人的男人终于显露出男人的一面。

  他是爱她的呵,只不过他把自己放得如此卑微,知道自己不能给她想要的幸福,那么让别人代替自己来给予,只求她幸福,只求她一笑。

  拉辛爱她,是站在和她同样的高度,甚至俯视,而他,从始至终都在仰视这个女人,无论她出身多么地卑贱,无论她行止多么地“不端”,无论她在旁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在他心里,她就是圣洁,她就是女神。

  “从今我徘徊在我生命的门前,再不能一人私自驱使我的灵魂。我为自身祈祷着上帝的慈悲,他听见的名字却是你的,他在我眼眶里看出俩人的眼泪。”

  《玛奇丝》观后感(二):爱情洁癖是优点,但不是性格优势

  很多影评把玛奇朵写成是一个为了追求成功不择手段又水性扬花的女人,把她的死也归因于害怕被人取待,即一种及至虚荣的破灭所带来的空虚精神重击。实际我看并非如此

  她的绝望来源于爱人的失信。对她来说,我们说一个男人,如果金钱,美色,尊严诱惑不了他、那么是侠士。女人亦是,为了演艺事业,她可以不要身体、但是尊严(被皇后耻笑时的表情)、责任感(对丈夫的不离不弃)在这个女子心底还是很重要的,她始终在心底柔软角落里有着所有痴情女子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盼

  当遇到拉辛时,她被掳获了,她不愿意 早早地把自己交给他,即使在一起时也倔强地不承认、因为骨子里这个女子是及其倔强的,在最爱的男子面前她小心翼翼,担惊受怕。所以她信了他的一句话“不会换取角色”,在发现仆人讲台词很好时她已经把演戏看的透彻且淡然了,她已然把重心放到了这个爱的男子身上,正如她所说,别人在演戏,而自己在演生命,这个生命是为眼前的男人而演,当男人要换角色时,换掉的不仅仅是安朵玛,而是要把自己从他的生命力换掉了。于是绝望让这个娇弱的女子无力支撑了,在冷漠世间的唯一依靠的男人也离开了,所以她只能选择离开,带着孩子,对这个男人的遗憾离开。

  当一个男人要为他的事业离开的时候,就是女人该放弃的时候了。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如同拉辛所说,没有背景势力、没有天赋,那么唯一给自己争取机会的途径就是奉承讨好上层,在缝隙中求存。拉新的换角色也是为现实所迫,他也是个自傲的男子,事业比尊严都重要,因为他可以讨好权贵,但这不代表爱情温情不重要,他爱玛级,但只要得到她的心而非身体,在精神上两人都是爱情洁癖的,甚而哈辛在肉体上比玛级都践行の更加专一(也许女人只有肉体这一个筹码,而男人不是),但是玛级误会了,遗憾在两人用情至深,却在浑浊物欲横流の社会风气中,变的迷茫了,玛级说仆人能勾引哈辛三四天,莫里哀告诉她第四天快过完了,唯有の纯真奢望都被这个混沌の社会现实给涤荡の浑浊不堪,莫里哀是清醒の,提醒她现实,又是可恨の,扼杀了纯真少女心里の对爱情の美梦。

  雷梦也是爱情至上の,他爱玛级,可以忍受身体不清白,却不愿意她爱上别人。

  玛级放荡不堪,那是对身体,精神上是洁癖の、不断の拷问自己,担心爱上哈辛,却辜负丈夫,责任感の意识让她犹豫不觉。哈辛也是自律の,他爱玛级可是却能挣脱感官诱惑,因为他要の是颗完整の心,不是报恩,不是身体。

  剧中台词:爱如此将我掳获,我的人只为你而活,我爱,你攫获我逃避の灵魂,征服者步步紧逼,所有希望皆已成空,但你若大难不死,我也将苟活。

  正是两人の写照,玛级因丈夫逃离哈辛,哈辛の为她实现梦想也是爱她の一种表现,最后现实里玛级不断告诉自己相信哈辛爱自己执着着这个男子の一句话当承诺,愿意在作噁の社会里继续演戏苟活,只因为自己愿意在他の剧本里演戏,也是在他の人生里演戏,什么东西扯上生命就不好办了,稍一疏忽,误会,玛级真的在这个男人の生命里上演了完整の悲剧。

  《玛奇丝》观后感(三):我演我自己

  第一次看Marquise,是在義大利羅馬城郊的某家飯店。那晚不很累,當同寢團員睡倒時,我裹著毯子瞪著電視,卻轉不到團長夫婦口中的CNN新聞。

  記得在旅程前一站埃及,離境前發覺開羅機場大樓降了半旗,團長談起約旦國王胡笙於前日去世的消息。看著我跟其他團員迷惑的眼神,團長不禁發難:妳們回房時沒看新聞啊?聽不懂阿拉伯文,但有CNN可以看啊。

  但是,為什麼我要在羅馬看CNN呢?

  隨意按著遙控器,轉到電影台頻道,正好螢幕上播的就是Marquise,那時戲已經演了近三分之一,碰巧是台灣上演時的預告片鏡頭,沒多久就認了出來那一幕重點戲─Marquise未著底褲便直接上場獻舞,臺邊的路易十四挑起眉毛露出了笑容...。

  由於影片維持法語原音,配上義大利文字幕,造成我對這部戲的肢體動作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只見渾身狼狽的Marquise胡亂抓著巧克力往嘴裡塞,又步履蹣跚地登上謝幕舞台盡訴哀衷。而我盯著好比亂碼的字幕,在羅馬難得降雪的夜晚,不住揣想Marquise最末一段台詞究竟為何?

  若干年後,自己看了幾齣Moliere劇本,也知曉Racine此號人物(意思就是看他的劇本看到睡著),於是我突然懷念起Marquise,這位粗俗舞孃,這位讓路易十四領著貴族致意的悲劇名伶,這位只願活在戲台上,也香消玉殞於布幕前的最佳戲瘋子。

  「悲劇演員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我自己。」 By Marquise.

  《玛奇丝》观后感(四):如果美丽能被人铭记——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当我第一眼看到翻译是‘路易十四’的情人时,我就开始在等待英俊的路易十四和美丽的玛奇丝的爱情。结果看到最后才发现根本就不关路易十四什么事,这完全是一部了不起的玛奇丝传奇

  最近在上映的电视剧《大汉贤后卫子夫》很多人都在看,其中卫子夫作为刘彻的皇后其经历十分地复杂,先前的曲折到后来的宫斗都是作为一个美人的奋斗史。贫寒出身的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府里被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一步步走到皇后,但是无奈最后因为巫蛊之术无辜死去,可谓晚年凄凉

  玛奇丝同样出身贫贱,从小被父亲当做赚钱的工具,长大后被剧团的人发掘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

  我以为她终于摆脱了靠踢腿露肉出卖色相为生了,没想到她的路走得并不顺畅。

  玛奇丝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男人们对于她的美丽不过像是一群饿狼看到猎物一般地垂涎不已。是不是所有美丽的女人都会经历着这样屈辱,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美到倾国倾城,那么所有其他的一切都不会有人在意,因为美到那种程度,她本身就是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所以玛奇丝的美丽应该是被供赏而不是被亵渎的,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她自知自己卑微的出身,她带着满头的稻草杆来到了巴黎这个大都市,却发现站在台上的自己竟然紧张的一句话也讲不出,她突然发现自己好像除了美丽什么别的事情也做不了。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美人的评价,然而大多数这样的美人是不会被时间铭记的,随着更加年轻美丽的人儿出现,大家就都会忘记她们。

  当然,可怜的玛奇丝还有个疼爱他的丈夫,虽然莫里哀不重用她,为皇后重视的悲剧诗人拉辛还是看到了她的独一无二。

  我们的玛奇丝终于可以把自己的美丽用最正当又最动人的形式表达出来了,她的演出一鸣惊人。这位美人终于在舞台上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此时的她或许都忘记了自己是多么的美丽。

  玛奇丝是个个性顽强的姑娘,为了自己一直能演下去,她让拉辛答应她绝不换角色。结果这个执着的姑娘竟然把自己置于了万劫不复之地,她瞒着拉辛自己怀孕的事情,为了取悦国王进入冰冷的水池朗诵台词。

  回家后她就生病了,也就是这场病她在舞台上晕倒了。那个她一心教导的侍女抓住这个机会终于替代了她。当她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时,发现外面掌声雷动一如曾经的她初次胜利。她摆脱了莫里哀,冲上了舞台,嘶声力竭地说着自己心底的台词,她在责怪拉辛为何不遵守承诺,她在责怪命运为何对她不公,她在责怪自己为何选择了成为演员,走上注定被轮换的道路。

  当她说完这些话,她孤独地倒在了舞台上,完成了属于她的悲剧。

  历数历史上出现的美人儿,没有哪一个是轻松自如的,都有着悲壮的或是凄惨的人生。

  出生时的美丽是幸运,但是美丽流芳百世却着实不易,她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忍受着世人对于她们美貌的消遣,还不得不勇敢地承受起一些本不属于她们的负担和责任。不是每个女人都可以像杨玉环被唐玄宗视为真爱,也不是每个美丽女演员都像奥黛丽·赫本般幸运,最后可以有自己的前四任丈夫来抬起灵柩。

  美好的东西总是昙花一现,来也匆匆去也亟亟。如果美丽能够被人铭记,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玛奇丝》观后感(五):不要听不要说

  这电影里情节和爱情都走入让人诧异的终点, 只有苏菲玛索的美令人惊心动魄。

  不要听,不要说,也不要爱上任何人,时间就停止在最初那一刻。落魄酒巷里破木搭了露天舞台,你在暴雨中旁若无人,轻盈的舞步轻盈的笑,只有这瞬间隔绝了功名欲望赤陈的肉体,日后谁的诺言谁的背叛谁拜倒在你脚下, 都不若初见,你和着雨中舞点,有最肆意的笑颜。

  这电影希望把握呈现的太多—— 想白描一个时代又希望细微刻画人物,想渲染爱情又像要揭露几分虚伪面具,有讽刺诙谐又转眼要催人泪下,有悬疑,有史实,还有几分宣扬女权的愿望 —— 终于让整个电影反而显得苍白。

  电影里面Marquise因为有毒的巧克力死去,在最后的舞台说最后的念白: (悲剧演员)在第一幕生,只为了在最后一幕死。其间一切都只是痛苦,感受着痛苦。于是他们逃离了舞台——因为畏惧这份痛苦,然后却发觉,除了舞台,无处可去。只有这舞台的悲剧里,能让他们释放痛苦,愤怒,悲伤。有一天你会明白,演戏就是自绝生路。

  这无疑是唯美化的死法—— 因为误会和爱的不能抵达,生死永诀,死在情人的怀里。

  历史上,真实的Marquise 被称为Mademoiselle du Parc, 在Lyon 的乡野遇到莫里哀四处游演的剧团。 她美得危险而诱人,并非如电影中那样,在莫里哀的剧里闪着无辜的眼睛说不出台词。 舞台上她的演出获得人们的赞赏和爱慕,巡演过程中有无数诗人奉献诗句赞美她和她的表演。

  爱与忠诚究竟有多少分量呢? 就像《娜娜》里面,博尔德纳夫几乎自豪的把自己的剧团称作“我的妓院”—— 不过是一个风流风雅的时代。 莫里哀在40岁时几乎是隐秘的娶了20岁的妻子阿曼德,莫里哀上一任情妇玛德莲娜的妹妹。然而当时的传言中皆言,这个年轻妻子是玛德莲娜的女儿。 拉辛甚至呈书国王明确指责” 莫里哀睡了母亲又娶了女儿(d’avoir épousé la fille et d’avoir couché avec la mère)”。

  而拉辛自己呢,他的情妇为数众多,他对女人的痴迷和热情十分著名。维基中说,终其一生拉辛有过不下20位情妇,17个私生子—— 连风流的路易十四本人都对此颇有微词。

  Marquise在两个剧作家舞台上的轻盈舞步,不过是灿然出现又骤然消失的明珠。她脱离如日方升的莫里哀的剧团 去表演尚未出名的拉辛的悲剧—— 也许真的是为了燃烧彼此的爱情。 电影中Marquise掷地有声的表演赢得满堂掌声,历史上这部悲剧《 Andromaque》奠定了拉辛的地位,以及国王的认可。

  而后却是佳人永逝。 电影给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历史中拉辛曾经被控告毒死了Marquise,被认可的说法,是Marquise因为怀孕和流产在睡床里长眠。

  -----------------爱情之外---------------------------------

  电影里面提到许多历史细节。

  路易十四奢华宏伟的凡尔赛宫建成在即,一个王室荣耀的极致象征,开始于国王的嫉妒,二十一年后建成,见证了极盛转衰的路易王朝,直到大革命在即,美丽的皇后安托瓦内特牵着孩子们慌忙逃出寝宫的暗门。

  路易十四喜欢清晨让众臣在寝宫外朝拜请安,电影里面的国王非常JP的一系列晨间步骤—— 令人印象深刻—— 众目睽睽之下泰然自若,一面解决”内务“一面商议公事要务。

  还有被国王称为”科学实验“的那次洗澡,路易十四极不情愿的释下华丽外装,扶着侍从昂首踱步浸到喷泉中,隔着衣服让人擦拭身体,一面还需要拉辛颂扬这一进步的赞美诗。 传说法国备受推崇的香水,最初不过是为了掩盖长期不洗澡的气味而被贵族喜爱。

  ----------------------------------------

  巴洛克的时代,尚且不是奢华的巅峰,但是一切都正在走入分化和疯狂。沙龙里激荡着文艺哲学的火花,精巧的羽扇后面有让人一掷千金的笑容,凡尔赛宫的镜廊把【贵族】的所有含义映的熠熠生辉,风雅,风雅,举手投足的风雅,仿佛一切都是Marquise那舞台中华丽无比的演出,为名利欲望把身心妆容得繁琐沉重,在这舞台有难忍的伪装和痛苦,离了这舞台又没有其他去处。

  像是Marquise说,演戏就是自绝生路—— 微笑着吃下巧克力,甜美而致命。

  《玛奇丝》观后感(六):”她演她角色,我演我生命。“ 浪漫属于法兰西,美丽属于倾国苏菲。

  题外话: 今天看这部电影已是旧事重提,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高三那一年,我不知是压力太大还是对电影的执着,尤其是我最爱的苏菲玛索,那时我把每周唯一一个在家的夜晚毫不浪费的用完(说这话就想起苏菲的电影《我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每次我看电影到5点过,然后假装上床睡觉,8点钟还得起来假装学习,下午又回学校睡觉。那时,通常一晚能看两部,其中就看了这部,不过当时似懂非懂,只沉醉于苏菲之倾城倾国.......

  》》》》》》》》》》》》》》》》》》》》》》》》》》》》》》》

  正文>>>>ready>>>>>>

  》》》》》》》》》》》》》》》》》》》》》》》》》》》》》》

  ”她演她角色,我演我生命。“ ------路易十四的情妇

  浪漫属于法兰西,美丽属于倾国苏菲。

  浪漫因各国而不同。美国电影的浪漫是自由,我找不到第二个词能与自由同样贴切,姑且只用自由一个词,男人像《金刚》中的帝国大厦(实际上这部电影中帝国大厦确实是性暗示,如男人的xx),女人如自由女神。美国人浪漫在现实中能有理想的自由而只为爱。英国电影的浪漫在绅士女士和于情于礼,像《傲慢与偏见》情礼之中有着与之相异的涌动(莎翁影响甚大)。西班牙电影的浪漫带着烈火,无拘无束的不羁之火,如《午夜巴塞罗那》中的激情燃烧。日本电影的浪漫融于季节和信物,《情书》,《菊次郎的夏天》,《千与千寻》,《挪威的森林》....(不胜枚举,日系电影的常规模式)。韩国电影的浪漫基于缘分巧合与阴差阳错,《假如爱有天意》,《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晚秋》......(同不胜枚举)。台湾电影的浪漫是不羁和执着,像《海角七号》主线故事主角的不羁,线索故事主角的执着。

  然而我心中的浪漫属于法兰西,法兰西电影的浪漫永远紧揪着观众的心,永远在时悲时喜中赋予爱恨。它不是美国电影的那种自由,它无法敞开去自由,也不为创造而生。而它无法与英国一样于情于礼,它有着本性的放荡。在法兰西浪漫中的男女不会与西班牙一样激情似火,他们苦于信念,承诺,和教条的约束,像《两小无猜》中男女主角对幼年一个游戏的互相承诺坚守了二十年,他们有过痛苦快乐,他们享受和回味每次”敢不敢“中的浪漫,试问,她们若从小便青梅竹马彼此相爱,那么,这是浪漫吗?也许是,可它不是法兰西浪漫。当然,法国电影的浪漫从不与日韩电影那样尽善尽美,趋于简凡。法国影片的浪漫在悲喜交加中夹杂爱恨情愁,不因恨而摈弃浪漫,不因爱而渲染浪漫。像法国红酒从酿造到封装到品尝,它始终保持着怡人果香和其本质,无论在阴暗的酒窖,还是光亮的玻璃杯。

  浪漫属于法兰西,而《路易十四的情妇》(这么久才说这个电影实在前面想说的太多)对法国浪漫的表现也是毫不保留的。虽然是讽刺性极强的电影,然而关乎于浪漫的镜头仍是随处可见。开场苏菲之舞,独舞与人群,即使老天下雨,却愈演愈烈,与《两小无猜》中,男女主站在车顶上亲吻如出一辙,即使满街鸣笛 ,仍坚持到底。随后即是略带喜剧的雷奈现场求婚,雷奈是真心爱苏菲,他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尽管苏菲饱受羡慕嫉妒到恨,常遭贵族鄙夷,可是雷奈对苏菲的情至死不渝。

  而全篇最为浪漫的一笔出现在两处,苏菲对莫里哀的调情和拉辛“劝苏菲跳河”。苏菲也爱过莫里哀,她对他有崇拜之情,她愿将自己的美丽无保留献给莫里哀,她想在作为莫里哀剧中的主角。而在那一晚苏菲把自己作为莫里哀的女人,不是莫里哀会给他主角,而是她对莫里哀的信任和爱。而第二天莫里哀还没有写好她的台词时,她生气,是因为莫里哀欺骗了她,而不是自己没演上主角,因为从平民舞女到宫廷演员的她不会为一个主角而去想不开跳河,她对生命的异常坚强是支撑她从麻雀变凤凰的必要,所以是她爱人的欺骗是她悲痛和伤心。这时,出现另一人男人拉辛,拉辛说”我助你跳河“,他与苏菲一样无权无势,拥有天赋。两人独在长桥上,不过是最悲的时刻,法国电影的浪漫正是从这最悲时刻开始,逆流而上,直抵人心。然而,这种法兰西浪漫不与其他国家一样,它不会就此结束,它没有到大结局,不会当男女主角冲破隔阂,终于相吻,就皆大欢喜。它虽然在不顺中开始,在过程中带着悲,可它的结束仍然有着遗憾,也许是结局的不尽人意,也许是没有结局。人家是否又想起《两小无猜》的两人车顶相拥,是否还想起《心火》中苏菲和男主的回头相望,是否想起《初吻》中苏菲和男主偷偷约会?法国电影常留遗憾,正是这种遗憾才带来法国的浪漫,从一开始而不变的浪漫终会在这种遗憾中升华。

  关于《路易十四的情妇》,不得不说的是它的标题,实话说整部电影苏菲就没跟路易十四怎么怎么,为何要叫路易十四的情妇呢?不排除标题党的原因,不过若是从讽刺的角度看,用这个标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标题左贵族右平民,直接带上贵族和平民,正是此片所要讽刺的。影片开始就出现从苏菲父亲手中抢婚的一幕,无疑是对当时教条阶级的讽刺,而随后苏菲的第一次演出因紧张而无法开口,却在过场的独舞中大放光彩,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她对贵族威望的惧怕,却对自己所熟悉的草根舞蹈的热爱和游刃有余,隐约之中我们所感到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不可跨越的阶级之差和固有隔阂。而片中无数对贵族奢华淫荡的场面描写均与影片开始的百姓现实生活形成强大反差。影片最后莫里哀的命途不顺,潦倒之像,是一个人的时运对皇室国家的轻如鸿毛(真想说天朝的人权......)。几位喜剧演员以悲剧人生谢幕,艺术本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却宣判了艺术的死刑,是这个电影的最大的讽刺。

  要说这个电影的美,只能将这份美丽属于苏菲玛索。倾国倾城这个词用在苏菲玛索身上太贴切了,苏菲从来不只是美丽在外表,她是法兰西玫瑰。在这部电影她是带刺玫瑰,她有着美丽出众的外表,她只用跳舞便征服了皇室所有男人,留下女人们的嫉妒,但她却与几乎所有人有着隔阂,并不是冷艳的置之不理,也不是高傲的唯我独尊,她对人友善,对事认真,而正是因为近乎完美的她使接近她的人对她无法应对(此处用hold不住更好)。而在苏菲身上自然有了更多的苛刻,更多触发错误和不详的地方。矛盾的苏菲只能用更美来应对,用自己的魅力掩盖自己的错误,用更加完美来解释他人挑出的瑕疵,自信的苏菲毫不保留的释放魅力,她的舞台不允许议论纷纷,而是百分百的聚焦,即使在过场时的一支舞。即使是路易十四作为她的舞伴,她依然收放自如,那一刻威严和最高的权力拜倒于倾国苏菲的美丽。

  话说,拿得起又能放的下的美丽才是真的美,而不是永远绽放光芒的刺眼,那样只是浮于外表的。当莫里哀潦倒的时候,出现在那个破烂恶臭酒吧的正是宫中风情万种的苏菲,为爱而放下富贵雍容的美,却留下朴实回真的美。法国电影的魅力与浪漫再次出现,即使再美的人也逃不了那种悲,也会留下让观众揪心的遗憾,只为浪漫。(想起marlboro万宝路------man always reme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苏菲最后服毒而死,只是一场华丽的谢幕,一朵玫瑰的凋谢.....“悲剧演员总是在第一幕出场,在第五幕死。中间那几幕在做什么?有谁会知道?悲剧演员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她演角色,我演我生命。”她是“悲剧演员”,她的灿烂只有四幕,当别人在舞台演绎的时候,是她绝望的时候,是她付出生命之后谢幕的时候。她此时已和众人无区别,是她的天赋已死,她终于知道天赋不过是一时惊叹的东西,人们发现并中意天赋到遗忘这个天赋只是一时一瞬。终究要丢掉这个天赋,苏菲选择了与生命一同结束。“我演我生命”这就是苏菲的生命。“她演电影像呼吸,演初吻时只有13岁”麦当娜如是说,对,苏菲玛索一直像呼吸一样演电影,因为她演的是自己,她在每部电影的结尾像这部电影一样结束“生命”,而在下一部电影中“重生”,一个全新的苏菲。所以,我们记住的是《初吻》里青涩的苏菲,《芳芳》里青春绽放的苏菲,《勇敢的心》里正义的苏菲,《心火》里风情又知性的苏菲,《黑日危机》里强大野心的苏菲,《不要回头》里矛盾的苏菲.......

  美丽属于倾国苏菲,风情的法兰西玫瑰,从下雨的舞台上开始,在观众的泪眼中结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