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网》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网》观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4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网》观后感精选10篇

  《网》是一部由金基德执导,柳昇范 / 李源根 / 安智慧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观后感(一):一点希望也没有,所以是金基德(完全剧透)

  《网》观后感(二):误打误撞

  每次都很佩服金基德会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拍出来,然后看完之后不断引发思考~

  所谓要多出去见世面,就是电影里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然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井底之蛙走出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之前所被告知的。。。。。。

  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最开始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是抵触的,拒绝的,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服从以及归顺的思想,让他对国外一切都是排斥的。闭眼不看,拒绝所有物质资助,在我们看来就是井底之蛙的表现,世界就只有我认识的这么大。

  之后误打误撞的游走韩国街头各种遭遇,遇到家境不好被迫出来做小姐的美丽女子,善良的认为金达莱是已故老乡的女儿,还有身边一直相信他的警卫……他的世界观终究还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了“微弱”的改变。

  再到后来误打误撞的被认作间谍再一次被拷问,他骨子里终究还有过去的坚持,为了回到祖国不惜画押认罪,但最后知道被骗之后,加之外界舆论压力,无奈被遣送回国。但是走之前的最后一天,不知是好奇心作祟还是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这样“充满诱惑”的国度,渔夫拿起了“资本主义”的衣物装扮好自己让自己做了一天“南韩人”!多么讽刺!

  被遣送回国之后,渔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之前被告知的一切真的都是假象。自己原以为单纯美好的国家居然再自己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如此的肮脏,不堪。自己无意识的观念改变最后终于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奋起反抗,即使知道不能去到南韩,但是他也想死在那个比自己国家更有“人情味”的异乡。

  《网》观后感(三):关于网

  人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候,往往在看完导演之后,就决定了。金基德的新片<网>,在看了两分钟之后,的确有牵着观众要让人看下去的心理。

  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典型,非黑即白。渔夫到了韩国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监护小哥,真不知道有这么一颗公主心的人是怎么来当监护的,在与渔夫接触没多久之后,就用“辞职的说辞,来担保渔夫不是间谍”。这种心理动机,让人觉得他真的是职场小白啊,本来一个敌国的身份不确定家伙,监护小哥你是怎么那么快入戏的?另外,中间一个走心的戏里,监护小哥和渔夫大叔套近乎,说出了自己坚信渔夫是好人,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朝鲜人,渔夫大叔的口音和爷爷的口音很像。这真的是什么做作、牵强的梗啊,宁愿不要出现,简直分分钟跳戏。渔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形象,在刚开始的对自己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到最后再吊销了渔业从业资格证之后的一意孤行,这都是一个完整人物本身具备的心理的起伏、变化。

  审讯的戏中,导演的处理较为巧妙。可以想象,韩、朝两边的审讯都会同样的严苛、都会同样强行逼供。相对来说,导演把在韩国的审讯时间占用了较长的篇幅,把朝鲜的审讯情节相对压缩。因为在韩国审讯中,有各色人物出场,正、反两派人物的出现,让审讯、考察期的动作、情节过度自然。而在朝鲜的审讯内容其实是与韩国的审讯是如出一辙的,如果再把韩国那一套再以同样的长度、同样的情节再上演一遍,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时间太长。还好导演用“长官贪污美元”这样一个小的情节点,结束了审讯,不仅让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在情节上更是凸显了人性,可为是非常之妙。

  影片中还有一些没有展开的小线索,在韩国审讯室内神秘的眼神,传递的话语是否是间谍的密钥,以及骨汤家少女出门时异样的眼神。也许因为这就是电影,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只言片语,而现实中的世界的故事,往往会比电影更为复杂吧。

  虽然都说本片已经不像金基德导演的风格了,但是片尾渔夫回来的一系列镜头和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总算是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解释,默不作声的动作、哭泣,一意孤行的前往捕鱼只为了家庭的生活,以及女儿拿着自己的新旧的玩偶玩乐,都给人无限的思考。

  《网》观后感(四):一个脱不了北的朝鲜人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

  ------------------------------------分割线----------------------------------------------

  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网》观后感(五):这张南北困局之“网”,捞出一个开始说人话、并且话很多的金基德

  来自小玩剧翻译君的碎碎念:

  如果说在当今韩国导演里,有哪几位是每出片必看的,“金基德”这个名字,肯定位列K心目中这张“必看”名单的前五名内。所以当这部10月初上映的新片一解禁,K就迫不及待下了资源,打算做好字幕安利给大家。

  然而不做不知道,拉完全片,突然很想哭。

  这一回,居然还是个操着朝鲜口音的话痨…

  南有“思密达”,北有“西拉友”,被柳承范那口苦练多时以假乱真的超重低音朝鲜话折磨得耳皮子薄了三寸的翻译君K,表示以后再看见涉及南北韩问题的片子,极有可能会绕着走XDD

  是的,这部金基德有史以来话最多的电影

  就是它⇓

  lt;图片1>

  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状况大起大落后重新回到电影界的金基德,2011年之后作品的整体水平,显然已经不能和拍出《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等等的、几乎每部皆为神作的全盛时期相提并论。

  前后的差异,除了意识流的弱化、天马行空被收敛、神来一笔大大减少、所谓“残忍阴郁”开始浮于表面,还有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从初期的专注边缘人命运、深挖潜藏在犄角旮旯的血色人性、专注任性到极致的小众电影事业,到渐渐多了几分对市场、对大众、对民族、甚至对政治的参与和关心。

  《网》观后感(六):结尾,挺怪的

  只聊一点,就是最后的结尾。个人感觉最后的收尾有点硬,好像是为了让哲宇死而死。

  他为了与妻子女儿团聚,盯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回来了。却最后在明知道会被击毙的情况下依然要出去捕鱼。他说自己“受不了”。

  他被释放后,表现出惊慌失措。我个人理解是,他见过韩国的生活真相后,对现状的反思。人真实经历过什么后,很难摆脱真相对思想的影响。这就好像,如果你一直住30平米的房子,从来不知道有更大的房子,或者即便听过,但没亲眼见过。你也觉察不到这30平米的房子住起来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开眼”了,或许就收不住了。

  我并不认为哲宇被物质吸引了。而是他发现自己知道真相后,无法继续生活在更加真实认清的谎言里,那怕他还想继续自欺欺人的生活都不行了。

  但是否这一点强大过他对自己家庭和女儿的爱呢?这就有点不合理了。

  这个片子最后的“死”戏有点牵强,个人感觉。

  其他方面总体上还好了,只不过金基德以往的“血腥”味淡了。

  《网》观后感(七):国家即谎言

  #金基德的《网》

  ##国家即谎言

  迄今为止没有哪部金基德电影比《网》更加直白。如果没有他的署名,人们甚至会怀疑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某个急功近利的新手——可惜人对作品的判断往往在看到署名的瞬间就已完成大半。

  一面渔网缠住了朝鲜渔夫的船引擎,致使他漂流过38线,他先后被南北双方捉住,扣押,南北朝鲜的审讯,逼供竟然如出一辙。他极力求生想奔回家人,然而这趟求生之旅同时又是一趟毁灭之旅,因为发生的一切足以让他的精神壁垒土崩瓦解,导演借由渔夫口吻极不相称地道出:"人就像落到网里鱼一样,怎么也挣不脱。"

  当渔夫从夹道的鲜花掌声中裸身归来,朝鲜警察给了他一面国旗,他一把扯过来,不是披在身上,反而是裹住了裆部。这种知耻的本能反应瞬间战胜了一切忠党爱国的誓言。什么主义,又什么理念,国旗仅仅是块遮羞布————遮住的是人最脆弱最羞于暴露的地方,而国旗的遮挡又会一戳即破,只是上面被赋予意义的图案时常成为思想枷锁。

  尽管多了一些韩片里常见的张扬,但柳承范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渔夫在片中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结合体,他一方面是落后愚昧的一方,无师自通地使用一切服从主体思想的姿势和套路,对朝鲜绝对忠诚以至于不敢在韩国睁开眼睛,面对国旗条件反射式的鞠躬敬礼;另一方面则保持了全片最高贵的姿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至少他从未向审讯人员屈服,遇到被侮辱的妓女还敢于出手相助。

  片中的角色设置和文本同样指向性很强,为凶恶的韩国审讯员安排朝鲜战争遗孤背景,以妓女的口味控诉金钱社会,但影片却没有展开一些小的线索,比如"开了七朵金达莱"的儿歌究竟是情报还是家书?同时被审讯的人里面究竟谁是间谍?金基德也许为了保持渔夫的主观视角,也许仅仅是为了用神秘感去营造荒谬。

  这些各个影片中审讯的戏码就像一张张图层,一一铺陈在金基德之上,审讯的双方像是金基德幻化分裂出的两个人,他们都企图在对方那里获知些什么,原因,经过,结果,食物,自由。。。。。最残忍的并不是拷问方式本身,而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你无法确定对方能够给你你想要的东西,只能将他逼近忍耐的极限,让他退化为最原始的人,一个赤裸裸毫无秘密毫无顾忌的人。而这种扪心对问,或许是金基德自闭分裂的形象化,我们可以看出金基德的严苛与冷漠,他也丝毫不避讳地在《阿里郎》里体现了这一点。愈发年老的他像个游走世间喃喃不停的怪物,但不要由于他的安静而怀疑他的残酷,因为一个对自己残酷至此的人,大概是什么都可以拍出来的。

  早先镜下的男女性事,少女身体,压抑而疯狂的都市心魔慢慢在消隐,取而代之的是抨击时弊,揶揄政治,对大韩民族身份穷追不舍的诘问,他甚至开始将这种政治关照自信满满地丢到周边国家(《中国制造》,《停止》)————这种笨拙换来的全然是影迷的困惑。

  在这个以西方审美为主视角的世界,本国政治题材时常被东方新晋导演用来博取眼球;而作为早已封神的金基德,其实完全不用这般如此。人们并不会由于《网》《一对一》此类作品而对他的疯狂大胆盛赞更多,然而金基德已经认定"政治比性更疯狂",让人不禁担心,他的固执是否会像他镜下的大多数角色一样,将自己的艺术道路引向毁灭?

  原本定于TIFF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的《网》提前挪到了威尼斯,他在这里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是将近10年前。在首映场上,人们将他团团围住,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在大多数眼中,他也几乎半步迈进赫尔佐格等"沦落大师"一列,与后者不同的是,金基德还有更多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疯狂因子。接下来,一部由中国私人投资制片的《无神》(但被拒签)似乎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糟糕的终结,还是更糟糕的开始,除了那个少言寡语白发苍苍的脑袋,恐怕谁也琢磨不透。

  ——原刊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网》观后感(八):金基德:我不陪你们玩儿了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允许有人高出人间一头,也允许有人低入尘埃三尺,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有的只是一堆狗血的问题。这些问题编织成一张巨网,人皆困缚其中,互相嘲笑,彼此怜悯。

  金基德的《网》,首次摈弃了宗教(佛教)的救济路径,将人物置于幽深封闭的人间,对其实行严厉的空间管制(国家、密室),一步步将其逼入边缘情境,一点点摧毁其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欲望。

  南哲宇是生活在朝韩边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朝鲜渔民,一套房,一艘船,老婆孩子炕头暖,小日子过得挺美满。某日清晨,南与妻子鱼水之欢后,神清气爽地出门网鱼,引擎发生故障又舍不得弃船而飘进了韩国国境,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韩国当局的严密盘查。在基本认定南不是所谓的间谍之后,韩当局负责人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拳拳之心对其进行“招安”,威逼利诱,设局下套。然而价值观的霸凌并没有让南放弃抵抗,他一心念着妻女,坚决要回北边。几经周折回到北边,又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朝鲜当局的盘问。在韩国,南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回到朝鲜,却形同木偶,懦弱胆怯。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不过一面教人对自己人做顺奴,一面教人对敌人做暴徒。结果,南牺牲菊花从韩国偷渡回来的美元救了自己一命(此处令人脑补到《国产凌凌漆》,金基德估计也想不到更巧妙的法子来黑腐败了)。回到家中,南并没有很兴奋,面对妻子的主动求欢只能泪流满面——他,阳痿了!金氏这次终于手下留情,没有快刀斩落烦恼根。性功能作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是金氏重点审问的对象。过去,金氏将其作为罪恶的根源,而今竟成了被迫害的对象。从片头的主动求欢,到此时的阳痿无能,首尾呼应之下,金氏刻意书写了南哲宇的阳痿之路,揭示了人生的空间困境及其导致的精神焦虑与功能障碍。笔力至深,令人叹服。渔业许可证被吊销,阳痿的南哲宇终于爆发,决心跟世界拼个鱼死网破。他不顾边防狙击手的劝阻,毅然下江捕鱼,结果饮弹而亡。

  有观者认为本片是金氏自我颠覆的一部作品,以往的金氏风格在本片中荡然无存。以我拙见,片中多少还保留着一些金氏痕迹,比如南说:“我最近可能是网了太多鱼,现在轮到我被网死死地缠住了。”这不正是金基德一贯的宿命论吗?佛教并没有遁去,而是演变成一种绝境中的若有所悟。过去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后,如今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前。这些问题是人生自带的原罪,摆脱不掉,消弭不了,怎么办呢?或许只能象征性地呐喊一声:我不陪你们玩了!

  《网》观后感(九):想象的尴尬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网》观后感(十):简析金基德新片《网》

  朝鲜渔民南哲宇出海捕鱼,由于发动机故障,渔船飘向韩国海域,南哲宇被韩国边警抓捕审查。金基德的新片《网》,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南哲宇一心想回到朝鲜的家中,韩方审查人员怀疑他是间谍,设置种种障碍阻止他回家团聚,并且企图说服他归顺。南哲宇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回到了家中和妻女团聚,但是,他们原来平淡美好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

  我不要而你们偏要给的“自由”是不自由

  南哲宇落入韩方审查人员手上后,一心只想回家。负责审查的警察却百般阻挠,这位警察有亲人葬送在当年的朝鲜战争中。虽然早已过了意识形态严重对峙的冷战时期,但这位满腔热情的忠贞爱国分子,却宁可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意图从事间谍活动的赤色分子。他的上司局长先生,显然是出于舆论观瞻的考虑希望事情处理妥善:不管南哲宇是否间谍分子,都要把事情处理的让媒体满意,能够说服南哲宇归顺自由民主的大韩民国是最最好的结局。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关系到这位局长的政治前途,这位局长发自肺腑想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民的热忱,几乎要感动到观众。

  在韩国人印象中——至少在韩国官方口径下:北朝鲜处于独裁统治之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是不幸和可怜的。甚至,他们对朝鲜的这种印象让他们产生一种“良心”上的自觉:拯救每一位独裁统治下的可怜人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的热情毫不亚于当年高喊“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那帮人。

  韩方承诺:投诚之后,即使不出去工作政府也会提供生活保障。除了南哲宇的警卫人员,韩方人员不理解南哲宇为什么不要“自由”。其实,对南哲宇来说,他开始并不懂得什么是自由,他对自由没有概念。但他知道什么是“不自由”——他们想让他生活在自由的韩国,但他不愿意;他们硬要把他们珍视的“自由”加诸于他,这就是“不自由”。

  我醒着你们这些睡着的人偏说我睡着了还大声疾呼的要叫醒我

  但南哲宇并没有被资本主义花花世界迷乱双眼,他还是一心想着返回朝鲜。对此,韩方人员说他被洗脑了。就在南哲宇以为自己逃脱审查人员的跟踪,看到韩国的生活物质丰富时,他偶然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这匆匆的对镜注视让他更清醒于他所处的这个繁华世界——他并没有被朝鲜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洗脑,他也并不醉心于这个表面自由繁华、内里平庸拜金的资本主义世界,他只牵挂徒四壁立的家和妻女。(引申来看,通过男主角南哲宇对家庭情常伦理的坚守,导演似乎想揭示:对抗当下冷漠的全球资本主义,还是要回到人的情感中寻找动力。)

  而那些说他被洗脑的人,试图要叫醒他给他自由的人,其实是被洗脑睡着了。他们是自愿且不自知的被“自由”、“民主”、“文明”这些符号洗脑了——韩方那位女性说客,她得体、大方、礼貌、理智地说服南哲宇归顺、“组建新的家庭”,不正是反映被符号洗脑的她情感严重缺失吗?

  有钱的国家没理想,有理想的国家都在想办法搞钱

  那个暴力且充满爱国热忱的韩方审查人员,他简直是盖世太保附体。当他发疯似的高唱国歌时,他的上司也发疯了似的让他闭嘴。自由、民主、富裕的大韩民国不需要(也无法)时刻制造国家危难的紧张气氛和无处不在的假想敌,以维护某个政党或军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审查人员的发疯,完全是残留在他意识里的冷战思维让他无法面对当下的韩国现实造成的;假如把朝鲜的政治环境置换到韩国,他绝对是伟大领袖的忠实战士,能“用征服宇宙的精神,建设强胜大国”。

  没有崇高的国家理想,资本横扫一切,个人不再相信意识形态宣传的绝对真理,个人存在淹没进物欲横流和及时行乐中。这就是相对北方的南方朝鲜半岛。而在北方的朝鲜,国家的崇高理想以及意识形态宣传,无所不在;权力深入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钳制每一个体的出生、成长。在努力给人民洗脑的同时,当权者能清醒地分辨出每张美元的面额,即便这美元是从屎坑里捞出来的。其实当权者很清楚:那些被洗脑的人,并不都相信国家宣传的崇高理想,他们只是为了家庭团聚、生活平安,装睡而已。

  你在做爱,“老大哥”在看着你

  据说“自由”是没法下概念的,因为一下概念,这“自由”便被限制,便不自由。

  开始,南哲宇完全没有自由或不自由的认识,他的生活清贫却自在、安乐。经历南北朝鲜对他的轮番审查,他懂得了恐惧和不自由。电影在开始不久观众看到他勃发的性欲,而在影片结尾处他却变得无力勃起,这种性能力的展示始终伴随墙上的两张领袖像——权力的无孔不入,以及南哲宇对这种无孔不入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

  死亡是因为他走投无路。他深感权力的压抑,自由的无望,自身的无力。他像一条被网住的鱼,找不到出路,无论在北朝鲜,还是在南朝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