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年级生》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年级生》经典影评集

2018-01-12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年级生》经典影评集

  《一年级生》是一部由贾斯汀·查德维克执导,娜奥米·哈里斯 / 托尼·戈罗奇 / 山姆·费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级生》影评(一):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

  也许越了解人生,就越容易感到心酸忧伤

  看着马鲁格受过的苦,一阵又一阵的心痛

  经常觉得政治就是一坨屎,又臭又恶心,但你却无法阻止它的存在

  如果真有十八层地狱,那些为满足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真该呆在最底层。

  马鲁格84岁了,还想要认字,想起我们想逃课的行为,是不是很惭愧?觉得这片应该给学生们都看一看,但是又觉得就算他们看了,在他们的年龄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觉悟。

  就是这么矛盾,等你明白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错过了。

  看着马鲁格听着总统的那封信,老泪纵横,我也忍不住哭成花脸猫。

  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的。

  还好马鲁格够健康,用毅力为自己争取到了荣耀的晚年。

  《一年级生》影评(二):坚毅的老兵不会倒下

  最让人泪目的一幕是老年人一路奔走到了政府,脱下衣服遍体鳞伤,展示自己的伤痕只是为了能挽回女校长。好在结局是女校长回来了,男主也能够自己认识简单的字,从而兑现了艰苦奋斗得来的教育权利

  即使影片整体的色调很晦暗,但这确实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影片。非洲处于水深火热挣扎中,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是多少起义,多少条生命的摧残才得来的呢,但国家解放后,老兵却被遗忘被遗弃,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这是何等的悲哀,幸亏男主没有放弃,以他为榜样的人正在崛起,只有真正的尊重老兵,国家才真正的有根基长盛不衰下去。

  向这位非洲的老兵致敬!

  《一年级生》影评(三):从入学到生存和世间百态

  电影的主题讲的是一个八十四岁的老人读一年级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导出了更多的内在的故事,老人家曾经是各种磨难,各种妻离子散,各种战争,各种种族歧视,各种社会的不公带给他一封国家总统给他寄的一封补偿的信看不懂而渴望识字的信念

  电影中讲到了曾经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的战争,回想我们生存的地方,曾经也是这样,甚至在当代,还有很多的所谓外地人与本地人之争,之分,要把外地人赶出本地的言论,与外战争结束了,内在的矛盾又开始了。

  老人家是国家开国战士,普普通通的一个战士,总统给他扮发了补偿,相信会有一些未能联系到的战士们没有收到总统的这封信,这个老人是幸运的。我们国家的曾经的战士们,很多边远的山区,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没有得到安置,更多的穷苦一生,更多的还受着各种苦难,老人孤独一生。庆幸的是有很多自发组织去看望这些老人家给他们带去很微薄的帮助。我想这是政府该做的事,不应该让民间来做这些事。

  老人家读的学校,是免费的,经费来源于国家,当一个国家还处于落后时代,确实在经费上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些人想私吞一些财物,所谓的贪污,像肯尼亚,相信更多的是这样的国际援助的学校,而我们国家呢,财政收入己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看看边远山区的学校,比较边远山区的镇县政府,一个是没有课桌,没有书本,一个是高楼大厦,各种配置的大楼,所有的经费转到镇县上就差不多没了,到孩子们的手上己经是很微薄很微薄了。当然有更多的民间组织,各种支教老师,各种企业赞助,可以帮助到,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是民间的来这做些事的,我想这是政府应该做的

  老人家的学校,由于出现小孩与老人共同上课,导致家长的排斥,校长被调职,这个问题在电影里也体现出来,相信这是世界上的同病,并不只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是这样,世界都是一样的,权力竞争,可是电影始终是电影,但那感人的一幕还是体现出学生热爱好老师的天真善良的童心。在领导宣布校长的时候,男老师以为他可以做校长,可是不是,领导从外面找了老师进来当校长,也许这个老师更优秀,也许这个老师可以带来更多的经费,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去接受一个新的老师。老人家采用了上·访的形式去了相关部门,庆幸的是老人家可以直接找到相关领导,相关领导也被老人家感动了,可是在我们生长的地方呢,更多的这样的情况被劳·教,被关·押,这些在微博上经常会体现出来,以至于压力放人,可是我想这是政府应该改正的,而不是我们民间的网友来救助这些有冤情的公民的

  更多的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相信或许有可能这篇观后感发不出来,或者会被删啥的,呵呵,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或许在肯尼亚,在非州,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这样,既然有观后感就说一点吧。。。。。。。

  据说这部电影是英国人拍的,英国人能这样认识到曾经的错误,曾经的罪过,我觉的这算是一种反醒吧,回头想想,我们隔壁的日本,虽然他们是一个有礼节,世界的领先者,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罪,并不承认历史,这是日本人需要向英国人学习

  《一年级生》影评(四):他是全世界的校长

  一个居住在离内罗毕不远的84岁的乡村老人,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急切渴望学习认字的决心。在课堂里,他那专注看黑板的眼神,回家复习刻苦的劲头,最后跟孩子们融合一起,并帮助老师管理孩子,一些都显得那么可爱可敬。

  在非洲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想要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影片刚开始就表明政府规定进行全民教育,所有的孩子拿着出生证明就可以上学,从一年级开始。刚开始学校里大概有95%的男孩,和只有5%的女孩(但是后来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学校里大概有80%的男生和20%的女生了)。老师J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不是她当时深受感动打破规定,让老人进来学习,如果不是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开,留校教书,如果不是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向国家部门反映这些情况,老人不会在学校待很久,学校也不会被众多媒体关注,老人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教育的演讲,成为世界的校长。

  最好,老人拿出很久之前收到的一封政府寄来的信,老师念给他听,告诉他可以获得一笔补偿。他年轻时在为了推翻白人压迫而加入的茅茅党而受到了太多苦难,妻儿全亡,四次入狱,备受折磨。如今年迈已衰,仍有心学习,并还想当兽医。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从老师J那学到的一句话同时,打动人心的是他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最好方式。能有这样的感悟让人内心不由得深深震撼

  《一年级生》影评(五):播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直觉告诉我《一年级生》会是一部好电影,对我来说,确实如此。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为肯尼亚独立事业奋斗一生已有84岁高龄的老人马鲁格在得知政府决定全民免费教育后,毅然走进课堂,尽管收到千般阻挠,他没有放弃学习的决心。影片中老人手里有一封肯尼亚政府写给他的信,这封信是影片的线索,牵出了一条老人努力学习的明线,一条老人斗争经历的暗线。老人不识字却想知道信中的内容,这构成了老人学习的第一动力。老人执着精神终于打动了珍妮老师,他终于在非议声中走进了课堂,踏上了学习之路,然而这条路却没那麽好走。

  当我看到马鲁格用铅笔在本子上认认真真地划出字母“a”,教卡卯写“5”,念出的“长脖子,胖肚子,5字戴顶小帽子”时,我突然感觉学习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我一下子回想起我当时学写字的情景,可惜,我不是个好学生。马鲁格的存在引起了校方和家长们的强烈反应,家长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和一个老头待在一起,他们或者抗议,或者使用暴力。我不理解这能给他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啊。肯尼亚1963年独立,独立前受英国殖民统治,部落与部落之间观点分歧,信仰不同,矛盾激烈,有的支持英国,有的反对英国。独立后部落主义依然根深蒂固,腐蚀着人们思想,禁锢着人们的行为,教育同样不能幸免。鸡不会妒忌拥有整座粮仓的主人,却难以容忍另外一只鸡比它多啄一粒米。看来奴性并不是某一些人的专利。殖民者的淫威和手段让人们心有余悸,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在人性面前的屈辱。可喜的是,影片完美的结局,人性向善,趋于美好,老人和珍妮老师辛勤的播种终于瓜熟蒂落

  《一年级生》影评(六):写给正在接受教育的我

  对于我这种正在求学路中的年轻人,马鲁格的故事无疑是信念一般的存在。

  人有很多种,自然便生出形形色色的路。我性格上人文关怀多一些,向往接受更高更好地教育。对目前接受到的教育不满足,有更多的渴望,也许是我看这部片子后认同感更大的原因所在

  让我感受颇深的镜头并非是他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书中自有力量,也不是他为主席展示身上的伤疤,而是他先后被学校拒绝,卖掉本已贫穷的家中的鸡买校服,然后自己缝纫改装,带着一点滑稽意味的出现在上学路上的一系列镜头。老人是智慧的,在面对上学之路上的层层阻挠,他总有办法化解,或者说已经不是单纯化解问题,而是你只要心到了,就没有什么问题再是问题,一切阻挠在老人的执着那里都不堪一击。这便是我眼中最夺目的地方。

  电影里老人第一次徒步进城时对叫他上车的司机喊我没钱,这个镜头也让我为之一振。我向来非常敬重老年人,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只有经过岁月打磨才会显露出来的东西,我渴望的东西。比如坦诚淡然和坚定踏实,这些都不是大多数年轻人所能完全恪守的,我也不能免俗,所以更为看重。第二次进城马鲁格把家里最贵的东西——羊拿去给了司机,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东西能够让我这样不顾一切生活的根基去投身其中?也许是目前处境的缘故,工作考研留学摆在面前,我却说不出哪个为我所偏爱,更何谈付出努力,所以马鲁格这信念坚定的老家伙就让我喟叹不已。

  看的时候我有一点害怕直视那些特写马鲁格眼睛的镜头,特别是他常常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难以入眠的睁着双眼。保持时时刻刻的善良、包容、积极、坚定等等是太难的事,何况他受尽折磨地保持了一生。

  把这部片子和《风雨哈佛路》归在一起,是专治我的病的良药

  《一年级生》影评(七):那面飘扬在尘土中的旗帜

  尘土飞扬的校园,用树枝圈起的围墙,破旧的课桌,衣衫褴褛的孩子。这是电影《一年级生》的基本场景。那个年轻时曾经为了土地自由拼死奋斗的老人,在他84岁的高龄,终于有机会享受他们那一代人鲜血换来的成果之一——免费教育。而英国人虽然离开了,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充斥着贫穷、愚昧、嫉妒、种族歧视、官僚主义等等不尽如人意的东西。这个耄耋老人就像那面在尘土中飘扬的旗子一样,点燃孩子们对于自由、正义、真理和爱的向往。我很少看反映非洲的电影,先入为主地以为那片土地除了神秘外,最合适的形容词应该是原始、贫穷或动荡。但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中国农村影子,看到我童年的时候小伙伴就地取材游戏纯净无比的快乐,听到淳朴的儿歌和朗朗的读书声。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无论什么地方,什么种族,总有一些能称得起脊梁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敢人类美好和希望!

  《一年级生》影评(八):是制度重要,还是个性重要?

  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

  肯尼亚的老人马鲁格,一辈子为了种族和国家的独立而抗争,为此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和孩子,但并未让他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国家在危难的时候,就是要有这样的铮铮铁骨!

  但等到殖民者被赶出去了,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严格的制度或者说是法制就是每个公民必须要遵守的了!马鲁格热爱学习,千方百计也要参加小学教育,他的不屈不挠感动了小学校长珍妮,破例让他入学了。感动之余,这是不是也是对制度的破坏呢?小学就是给小孩子受教育的,一个老人参与进去不管多么励志,多么有正面作用也只是个案。按制度就是不应该接受一个老人。我认为小孩的家长们的抗议是对的。老人有成人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好这是应该改进的,但不是老人可以同小孩一起读书的理由。对于马鲁格是个人抗争的胜利,可是他给珍妮老师带来了多大的麻烦?让一个女人顶着各方面的压力,破坏了制度收了不符合规定的学生,这是不仁慈的。虽然这是珍妮自己的决定,但老人是没有过多的为珍妮考虑的!因为一个老人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进行,上级进行岗位的调整无可厚非,因为老人的上访就改变了一个决策我认为有点草率,学校不应该是被个人牢牢把持的,学生不能说换了个校长就罢课闹事。虽然学生们是出于对老师的喜爱,但这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制是有时显得冰冷无情,但它能保证相对的公平!一个人单枪匹马挑战合理的制度是很酷,但是,这是不利于事情走上正轨的!

  当一项制度不合理时,是需要这样的斗士挑战并推翻它,但最好是通过正当的渠道用合理的办法解决!当然这也是不太可能的,哈哈!

  是不是我已经老得不想挑战什么,只愿在制度的管理下顺从的生活?

  《一年级生》影评(九):Maruge 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只是借口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通过简介就能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但这却是一个一点都不简单的故事。从影片开始,Maruge 眼中的坚定就让我明白他有着目标,从不放弃。而事实的确如此,来自男教师的种种刁难和看似难以达到的要求。深邃的眼神和紧皱的眉头中透露出太多的力量,他走路不便,但是步伐却很快。Maruge的确贫穷,但是他不会被困难吓倒。当女老师说,welcome, Maruge. 老人坚毅的眼神消失了,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吧。而每一次当Maruge在家复习,上课时候,就会有这种笑容,我想他已经沉醉在学习的快乐了。这种快乐也感染了我,这种力量也让我佩服。他每一次为学习奔走,他每一次为了争取教育的机会都似乎散发着一种愤怒,然而这也是符合人物的背景的。他希望自己有知识的力量,国家也变得更强,这样就没有人再来侵略。历史不会重复,人民不再有悲伤。

  这种带着愤怒的坚持是需要异于常人的意志力的。我想大多数人在80岁以后都会淡忘那些在30左右发生的悲剧。妻子孩子的离去和近十年的囚禁等。所以这是电影而不是现实,现实中的Maruge在任何时候其实都有一种安详的感觉。

  然而我认为即使作为电影,剧情的安排其实可以更好。在开始的半个小时的时候,太过匆忙的就揭开Maruge的谜底,而本可以选择在最后Maruge去见教育部长的时候进行完全的解释。如此安排可以让“上访”变得更有力量而展示自己的伤疤也变得更有力量。总体感觉是,对于电影起伏的安排上没有做到步步递进。而过早的将悲惨的身世放了出来。效果就打折了。oliver litondo 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而且他做到了和角色完全一致和融合。只是剧情安排完全可以更好。

  《一年级生》影评(十):与知识初恋的滋味

  原来纯净的学习的味道曾经这样过!

  学前班、小学、初中、大学~我们太容易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曾经爱过恋过,忘记了个中快乐幸福,记得了太多的烦躁痛苦~原本对学习的抱怨大家默认的开玩笑的调剂,却突然有一天人云亦云的变成了人生的全部。忘记了那一点点接近这个世界灵魂的喜悦,我不是在说学习没有压力,我想说我们能保持一下与知识一直初恋的感觉么?

  最近有朋友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呢?每一种思想有自己的路线,互相矛盾交叉又相互融合成长,倒是能把好好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变成疯子~~完全不能转换成生产力,又赚不了钱,貌似也把不了妹。。。。这些把人变成二愣的抽象的东西不接触也罢!

  他固然所的过于放肆。我当时却也一时语塞,但有一种被蔑视的感觉。现在想来真傻,谁告诉我们,我们收获的就是一个个文字本身!所有留下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内容的东西不可能像镜子一样都变成我们自己的,前人亦没有对后辈有活得更好之外的深意。他们旁敲侧击的一切的一切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神奇的希望。

  有关希望真的是太美的事,这种感动,前人无意中就行云流水不知所云地记下,诉说的都是活着的喜悦,奉承的都是看到它的活着的人们~

  影片中老师所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实在太老了,有点带着土气了。甚至带着不发达国家计划经济的那种笨拙。偶尔会觉得是怎样令人发指的落后,会让一个国家要求人的生产力致死方休这般苛刻,忒有点小家子气的闷骚劲。哪有这样要就灌输给人家的,这是每一个自己乐不乐意的问题么!人生的奢侈配件么!!

  而面对一年级生这部电影,我却突然觉得学到老是一种人生的必要配件。只有时时保持一种发现希望的喜悦,我们才算活着,只有一直一直与知识黏糊着,我们才享受每一刻的成长。只有一直与知识保持初恋的甜蜜,我们才能不沉醉与辉煌的过去,不陷溺与失败的阴霾,我们才能以流水般的从容享受人生。

  这便是文字的力量,成长以及成长后的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