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巨蟒与圣杯》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3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10篇

  《巨蟒与圣杯》是一部由特瑞·吉列姆 / 特瑞·琼斯执导,格雷厄姆·查普曼 / 约翰·克立斯 / 艾瑞克·爱都主演的一部冒险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一):荒诞,然后呢?

  《巨蟒与圣杯》

  我没有读过亚瑟王及他的骑士们的传奇故事,因此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就没有英国人那样的传统被颠覆的感受、也缺乏一些前后对比等,分析起来难免浅薄。

  (————分割线,想离开本页的朋友可直接看最后一段!————)

  首先,场景设置在昏暗阴冷的森林、城堡中,一列空空的、模仿骑马的人就让我捧腹,仿佛童话或者小朋友玩的把戏,但充满了戏谑。【片头一开始就表明了这一点,而关于燕子衔来椰子壳的对话,无厘头竟成了死亡桥上亚瑟的砝码。】亚瑟招揽勇士的妙招亦荒诞,女孩=鸭子=木头=女巫的推理,下面叫着“burn her”的人们都很神经,而亚瑟不过更加神经地“妙笔添花”,就招揽了一群骑士,招揽以一概全,也暗示骑士们的品格了。

  果然,骑士没有让人们“失望”。罗宾爵士的吟诗人开头唱着“勇敢的罗宾不会怕,就算他的眼睛被挖出来,就算他的四肢散落,就算他的屁股跌烂。”长串的可怕下场没有衬托出罗宾爵士的勇敢——因为你看到屏幕上是罗宾惊慌的表情,以及不断说“Shut up!”——趁三巨人(姑且这么叫)争执狼狈地逃跑,而吟诗人还蛮快活地唱“勇敢的罗宾爵士,勇敢地临阵退缩” 这样的妙语连珠在电影随处可见。

  影片中虽然告知了一群冒险的人、上帝(指导)、圣杯任务,给观众留下了“大情节”的蛛丝马迹,正当你循着迹象,不出所料时时,你又错了——看见箭上文字以为是圣杯的征兆和英雄救美的兰斯洛特爵士 不就是缩影吗?而最后,那座城堡就是最初法国人的城堡,而亚瑟和他的骑士们却兜了个大圈子,在湖边坐上神圣的龙船,却只是在及膝的沼泽上航行!就酱,几乎观众所有的猜想都是错的——导演仿佛在镜头后饶有趣味地看着观众们,——你们倒是猜啊!

  更荒谬的是,影片还有一种把观众带出故事的视角:被骑士们兴起杀掉的老人,他的老伴报了警,最终警察逮捕了不知所然的的亚瑟,对着镜头喊“别拍了”来结束这部戏;还有动画师心脏病发,才让他们逃出了山洞。

  而对这部影片津津乐道的观众们,不也对现存的秩序怀疑吗?

  混乱的本质,对大情节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也没必要在此概括什么——面对广袤未知的世界,早早编织自己的小网并不断确认“我是对的”,是多么荒诞而愚蠢的作法!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二):20140221动画师猝死了,我们的电影该怎么拍下去

  由于本人审美观略为特殊,遂担当到了这个【你永远不会知道我要推什么片】的奇葩单元。为了切实的贯彻主题,本人将随机乱点片谱,哪里神奇点哪里;力保你们再也不用担心啥时候我会开启神经病模式。

  请允许放映员先向神经病鼻祖影片致敬。

  当今观影全球化越联越紧密,近几年英国制造更是颇为亮眼,英剧甚至已然处于了观影鄙视链最高端。当你沉醉在英式喜剧的黑色幽默脑残无节操,又道貌岸然俨然有理有据的影视作品魅力中时,骄傲的英国人会不屑的说这些都是拍给外国人赚口碑的,他们真正的喜剧你还没有接触到。认真说起来,靠谱的英式喜剧老祖先必须是早年巨蟒基友团的万世魔星、妙想天开,和今天我们的主打——《巨蟒与圣杯》

  从前有六个好基友想要拍一部片儿。他们开了一场圆桌会议,自己就成了亚瑟王和武士们;他们穷得只买得起椰子,就把椰子壳变成了马;他们拍着拍着饿了,就从城堡里变出了鸡鸭牛羊肉;历史学家拍案而起说他们这是拍的屁亚瑟王简直有辱正史,他们就让叫兽抹掉了脖子。六个好基友施展出惊人的化妆技巧,以超越想象的表演成功精分成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他们三藏灵魂附体穿越女儿国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惊魂一刻大战32眼巨怪英勇得感动死了动画师;并在最鸡冻人心的时刻——良心的放映员为了珍爱观感远离剧透,嫣然一笑。

  怪诞、突兀、装模作样、夸张造作,是无厘头怪才Terry Gilliam尤其擅长的影片风格,我们把这类色彩鲜明、有标榜意识、反社会型的片儿称为camp片;同样享有盛名还有洛奇恐怖秀、巴巴莱拉等。本片主创团队由于缺钱,基本把可以利用的资源都用得亮闪闪了,正因为创作时期的年轻和拮据,更促使了创意的大胆、反讽的不留余地。这种以现代意识解构经典的态度和创意、没品没逻辑的嬉笑怒骂,成了之后英式喜剧的核心;本片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你们注意看导演那超高的脑门一看就是智力过盛型),疯狂搞笑的不可思议程度,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极为突出。而多个相呼应的意向、现实与虚幻之间的随意关联、大跨度跳跃的思维表达和收放自如的掌控力,则凸显主创的专业能力,也是其超越其他无厘头,得到正经影评界认可的原因。

  本片在影迷心中地位颇高,是唯一进入到IMDB前列的无厘头影片;巨蟒基友团因其与大流格格不入,创作初期常因剧本太夸张而少有投资商亲睐,大伙凭着对电影的执着折腾着完成了全片,并且靠着过硬的把控和奇幻的创意获得了成功;这样的经历对广大挣扎在电影创作初期的人群是极有正能量的。

  y邓子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三):个人观点 评论巨蟒与圣杯

  看的时候不知道是1975年的,也看不出来。也没听说过Monty Python。完全是抱着一种放松的心情看这部电影,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从一开始说解雇了搞错字幕的人,还以为是纯搞笑的,但到最后发现没有演职表,才知道这也是一个桥段。

  然后就是正片。甫一登场的是亚瑟王,虽然对其不甚了解,但好歹是个王啊,骑的马居然是用椰子壳的敲打声来代替,还一本正经地骑着,当中的恶搞意味就表露无遗。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恶搞这个词,毕竟亚瑟王也是古不列颠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其在大不列颠帝国的地位不言而喻。有了这个椰子壳马,自然就引出了和城堡上的人(法国人?)关于椰子、温热带、燕子的讨论。这也算有点荒诞意味?

  然后是另一个场景,抬死人。不知这是不是有相应的历史背景。为了扔掉未死的老人,公职人员也帮忙。对制度的讽刺?

  “-Who’s that, then?

  -I don’t know. Must be a king.

  -Why?

  -He hasn’t got shit all over him.”——对阶级的讽刺?

  然后是与路人dannis的对话。一开始的争论是对个人身份的坚持?(词汇贫乏)再继续讨论国王、下人、社会等级、阶级,无一不是很精彩的。还有对他引以为傲的湖之仙女那里得到被称为“王者之剑“的圣剑Excalibur的全面诋毁“You can’t expect to wield supreme executive power‘cause some watery tart threw a sword at you.”无疑是对王权、神权的赤裸裸的挑衅。

  接着就是和黑武士的决斗。黑武士被斩手、斩脚,这样的情景不但不血腥,反而有种滑稽的意味。黑武士一直嘴上逞强,最后还说“All right, we’ll call it a draw.”这不是讽刺了一切自以为是妄图凌驾在人们头上的自大狂?

  然后是民众要烧死“女巫”。分辨女巫的方法:烧女巫,烧木头(造桥?不,石头也可以)、浮在水面、鸭子、等重...这是对无知百姓的讽刺?或者是荒诞?

  还有歌舞也是很欢乐的。

  然后是收到上帝的指引,要去找圣杯。上帝的说话也是很有意思的。“Don 't grovel. If there’s one thing I can ‘t stand, it’s people groveling. Evey time I talk to someone it’s “sorry this,” and, “forgive me that''”

  然后就是调戏英法的情景,还想弄个木马屠城,岂料却没进木马,失败告终。

  接着竟然出现了一个现代人!一个类似教授的人,在讲述刚才的情景。却被电影中唯一出现的一匹马,骑着马刺死了。

  然后是分头行动,私以为是Monty Python的成员有不同的构想而成的。

  罗宾爵士遇到三头怪,趁他们在内讧偷偷溜走了,之后还被随从用歌唱来耻笑他。有点桃谷六仙的意味。

  加拉哈德爵士是艳福最好的,进了个150人女子炭疽城堡。这是对修女的讽刺吗?

  接下来是Knights of Ni,不知有何典故。

  兰斯洛特救的不是公主,而是王子...

  然后是打兔子。当中的动画运用得不错,尤其是在资金紧缺的时候。读The Holy Hand Grenade of Antioch的装备手册时,如同念圣经一般,连负责人都忍不住了Skip a bit, Brother

  然后是The Castle of Aaargh the legendary Black Beast因为动画师的死而消除了。

  到了死亡之桥the Bridge of Death,问三个问题的情节被后世引用得太多了,所以笑点都听明了的。不过还是有精彩之处的:你是指非洲的燕子还是欧洲的燕子?

  最后集齐人马攻城时却被警察叫停,不得不说是神来之笔。

  另:这部电影中,很多人都是一人分饰几角的,而我是没有看出来的。还有,音乐方面做得很好。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四):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巨蟒与圣杯》是唯一一部进入IMDB前50排名的“无厘头”电影。这部带有奇幻色彩的电影,以调侃的方式讲述了阿瑟王和圆桌武士们接受上帝的旨意去寻找圣杯,在过程中历经了对勇敢、圣洁、智慧和忠诚的种种考验并受到巫师指引,去往卡那巴诺格之洞破解圣杯的秘密。

  在六位巨蟒成员中(事实上也是所有的演员中),Terry Gilliam是在影片中死得次数最多的一位,总共死了四回,分别是绿骑士,鲍斯爵士,动画师和守桥人。Michael Palin饰演了最多角色(总共十位)。而在那段Launcelot[兰斯洛特]爵士荡秋千从Swamp城堡逃走的场景中,可以见到某位已经在电影中死去的卫兵向镜头挥手。尽管这是一部中世纪题材的电影,但整部影片中却只出现过一匹马,就是在骑士闯进来杀了历史学家那一段。电影中其他地方,马匹都是由敲击椰子壳的仆人来代替(因为这样很逗笑,而且也很省钱,还让巨蟒成员们避免了上马术课)。

  影片怪诞的情节和让人出乎意料的结尾是与导演特里·吉列姆的神话情结和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他早年是轰动一时的系列喜剧片Monty Python[巨蟒]的动画指导,而Monty Python的拿手戏便是以现代意识来解构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这就不难解释《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巨蟒与圣杯》中现实事件的穿插和对故事情节的左右。这位游离于好莱坞的主流之外,也不入欧洲评论界的法眼的导演,却让全世界热爱他的影迷为其疯狂。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五):Monty Python & the quest for Holy Grail

  1970年冬,在《花花公子》伦敦办大佬Victor Lownes资助下,刚录完《飞行马戏团》季二的Monty Python小组拍摄了电影处女作《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目的不外有二:进军美国市场,尽情享用玩伴。最终结果有违初衷——片子在英国市场卖得还成,大洋彼岸却连滴水花都没见着。电影只是把前两季小品摘选出来炒了炒冷饭,没有原创内容;拍片过程中,两个一心想做导演的Terry与酒鬼导演Ian MacNaughton的冲突也愈加频繁,这一切都让小组下定决心,要在下一部作品获取完全自主权。

  时间到了1974年,随着剧集热播、衍生品热卖和舞台巡演的轰动,Python小组在岛国人气日隆,策划新电影的时机已然成熟。John Cleese尽管声明退出剧集季四摄制,但对电影计划还是欣然同意。按老规矩,六个成员坐到一起开始抛砖引玉,Michael Palin的亚瑟王与仆人以椰作马创意博得了一致赞赏,就此触发并确定以亚瑟王冒险为蓝本构筑电影剧本,《巨蟒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就此诞生。

  六个从没写过电影剧本的Python保留了电视剧的写作方式——各自累积小品段子,再将段子整合到一起理条主线出来,剧本完稿以亚瑟王召集众人寻找圣杯的主线和众骑士分头冒险的副线交织而成。选角分配大体依循了剧集的传统——谁写的段子就让谁来演;天生有着一张高贵直男脸和受难圣徒表情的Graham Chapman成了扮演亚瑟王的不二人选。落实到导演时,很显然感兴趣的只有Terry Jones和Terry Gilliam这两位,重担自然落到了他俩肩上。

  剧本有了,钱却成了麻烦。一听是两个菜鸟自己导,电影公司全给吓跑了。最后多亏了爱冒险的制片人Michael White出手相助:他从National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筹得了十万英镑,再加上Python唱片东家Charisma Records从旗下乐队Led Zeppelin、Pink Floyd、Genesis等拉来的十万投资,电影终于启动。钱少也有好处——以椰作马的创意得以自动保留,时至今日椰壳已经成了圣杯粉丝的最佳藏品。

  钱一到位,两个导演Terry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环英之旅,给电影寻找外景地,最后敲定了几座苏格兰古堡。就在开拍前一周,苏格兰环境署发来禁令,称电影内容与这些建筑的高贵不相称。两个Terry被迫再次出行,赶在开工前最后一刻选定了另两座苏格兰城堡:Doune Castle和Castle Stalker。

  4月底,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头一天麻烦就接踵而至:那天拍的是死亡峡谷戏,剧组找当地专家搭了横跨峡谷的木桥,看似危险,实际很牢靠。大家本仰仗登山健将Graham Chapman起带头作用,可到了拍摄现场,宿醉后的亚瑟王站在峡谷边全身发颤,死活不敢过桥(照Chapman本人的说法,这是他为拍片强行戒酒导致的震颠性谵妄)。John Cleese同样不敢过桥,理由是皮革做的锁甲鞋底天潮太滑。不得已,这俩位的镜头用了替身。更大的麻烦在后头:两个Terry才拍了导演生涯第一个镜头,唯一那台同期声录音的主摄影机就歇火了,一打开齿轮全掉了下来。峡谷这头的戏是没法拍了,只能到另一头拍点近景。可大家伙又都不敢直接从桥过,结果费好大劲绕圈子才到对岸拍了几个特写镜头。

  这样的不顺贯穿了整个摄制期,苏格兰阴冷潮湿的天气、简陋不适的服装道具、记不住几句台词的酒鬼亚瑟王,所有这一切都让大家吃尽苦头。剧组入住的宾馆只能供应六成人的热水,每天十几个钟头拍摄过后,一大帮人还得抢车回宾馆洗热水澡。Cleese和Idle终于忍受不住,搬进了另一家宾馆,正赶上拍摄“炭疽城堡”戏的美女集体入住,黑暗的隧道里终于现了一丝亮光。

  作为导演,两个Terry美学理念相近,都是帕索里尼的粉丝,想拍出一部肮脏疯克、环境可信的中世纪电影,而不是好莱坞那种极尽华美的超真实古典片。现场指导时二人各有长处,演员出身的Jones对喜剧拿捏更有经验,做了几年动画师的Gilliam视觉感官更强,龙骨船向亚瑟王驶近的镜头就是典型的Gilliam式魔幻笔触,理论上说这是一对互补的组合。拍摄时,两人合作紧密,并在日程表上按天划分话事权,调度还算和谐有效。随着Gilliam的完美主义与剧组有限的时间、预算矛盾逐渐加剧,赶快工的Jones开始在Gilliam日争夺主控权,两人之间裂痕渐显。

  Terry Gilliam做动画时和剪纸、照片打惯了交道,一切可以任他摆布直到完全满意;当他把这种完美主义照搬到电影拍摄时,却遭致了python同胞的强烈抵触:拍那场家禽守城战时,被指挥着左右反复移动的Cleese当场开骂,“我们可不是几片剪纸”,把Gilliam气得独自窝墙角生了几个钟头的闷气; 拍“Bring out the dead”这一场时,收尸车经过的村庄泥泞不堪,Michael Palin演了个背景中满地爬滚啃泥巴的村民。即便是群众角色,Gilliam也毫不放松,爬地的段落直拍了八条。第七条演完,Palin满以为熬到头了,听到的却是,“再来一遍,刚才那条里Michael背露出来了…” 公认脾气最好的Palin也终于发飙,乱蹦乱跳怒吼了足足五秒钟,引来Cleese和Graham一片热烈掌声。终于要啃泥巴了,道具师安慰Palin啃的会是巧克力,等Palin反问如何区分巧克力与泥巴时,立马没人应声了。等最后拍完,Palin啃进去的多是巧克力,但也杂了不少泥巴在。穿了破布烂衫、满身泥巴的Michael Palin跑去打破伤风针,把苏格兰赤脚医生吓了个不轻。悲剧的高潮在晚上:一帮人聚在一起看样片,整场戏里压根就见不到Palin人影子! 随着Gilliam和同事们矛盾的加剧,两个导演干脆做了分工:Jones负责管python帮,Gilliam只和技术组打交道。

  除了两个处子导演的毛手毛脚,独立制作的不专业也给拍摄带来不少麻烦:为了拍兰斯洛特大闹婚礼那场戏,艺术指导(production designer)在城堡内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楼梯,两个Terry看了交口称赞。第二天进堡准备开机了,两人一下就傻眼了,整座城堡内空空荡荡,除了楼梯啥都没有。回头质问艺术指导,对方说装饰内景是置景人员(set dresser)的活。没法子,两个导演只得自己搬桌子贴彩旗,做完了全套置景的工作。面对混乱不堪的拍摄现场,Terry Jones给自己立了个座右铭:“Don’t Panic”——这可远在《银河系漫游指南》这部奇书(广播剧)诞生之前。

  经过六个礼拜的艰苦奋斗,《巨蟒与圣杯》终于杀青。电影结尾是Eric Idle的神来之笔:亚瑟大军由一帮大学生群众演员组成,一天下来报酬只有四镑,人数也很有限,编排大战是不可能的事情。Python们拍了所有能拍到的角度,然后用警察闯入怒遮摄影机的后现代方式结束了全片,这也完美沿袭了《飞行马戏团》时期没有压轴笑话(punchline)的Monty Python标签。

  到了剪辑室里,两个Terry分歧再现:Gilliam认为Jones在选择时注入了太多实地拍摄的情感回忆,缺乏客观性。争论不过时,Gilliam干脆晚上偷偷溜回剪辑室再作修改。

  10月1日,在一百多名投资商、亲友团面前,《巨蟒与圣杯》作了第一场试映。结果是灾难性的,开场前五分钟现场还笑声不断,慢慢就变得无声无息,直到放映结束。混音做得太真实、节奏不够紧凑外加放映质量差是失败的主要原因。Python们并未气馁,Terry Jones回头重做了音轨,把对话时的背景声逐一抹除,让笑话更清晰无扰;过场戏添上了气势宏伟的资料配乐,嘲讽史诗味出来了;通过接连十三场免费试映的反馈修改,片子的节奏也被一紧再紧。在洛杉矶电影节参展时,面对买了票的观众,《巨蟒与圣杯》终于有了第一次成功放映。

  1975年1月10日,《巨蟒与圣杯》在伦敦举办了盛大的首映式。没把握的Python们心情紧张,亚瑟王Chapman被吓得当场犯迷糊了。好在首映一炮打响,片子火遍了英国,哪怕影评还是一贯的苛刻。五个月后,电影在纽约、洛城作了北美首映,当时正值《飞行马戏团》在PBS电视网热播,蜂拥而至的老美把影院门口堵得满满当当,排队入场的观众里不乏Chevy Chase、Jim Belushi这样的未来明星。

  Monty Python突然间成了美国人眼中的喜剧之神,一段新的“英国入侵”神话就此铸成。

  大量幕后图片请到这里观赏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2699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六):巨蟒与圣杯

  Y老的回答严重误导,是Gilliam拿了python credit的典型案例,这类误导在国内没人迷python那年代尤其多 Gilliam是圣杯联合导演之一,没错 但python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六人合作产物 也就是其他人对导演这活避之唯恐不及,才有Gilliam和另一个Terry, Jones借这片圆了导演梦 Gilliam的天马行空想象力是成功要素之一,但他自己也承认,Jones导喜剧比他在行 这片子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当然是这六个天才的小品写得超级牛B 然后片子出来的时间也恰到好处 还有诱人的苏格兰外景 天时地利人和全齐了 python的第一部电影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是把剧集flying circus的前两季小品精选出来炒了冷饭,想用来打北美市场 可那时候剧集根本就没卖到美国去,没人认识这几位,电影自然卖不出啥去 本土观众早看过这些段子,也不可能成什么热片 圣杯的timing就不一样了: 上档的时候电视剧末季播完没多久,python那两年在英国走穴像摇滚歌星一样,周边唱片也卖得火,就跟憨豆电影大卖一个道理 北美那边靠公共电视网PBS莫名火了起来,然后ABC眼红买了版权自己乱剪一通, 被python们告上法庭 一来有了群众基础,二来又有免费publicity 而且北美的营销做得非常好,送椰子什么的可以当作产业经典案例 再加上片子本身的水准,不红才怪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七):喜剧从何而来

  本片最突出的标志是用椰子壳代替骑马声的“无马”骑士。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极尽无厘头恶搞,价值曲线像钉子一样,是小成本制作的典范。场景多,节奏较快,每个场景都有针锋相对的对话冲突,居然也拼凑出完整的英雄冒险故事。

  --

  第一幕

  1.严谨的小兵:亚瑟要求见领主,小兵却不管不顾地询问椰子壳从何而来,是哪种燕子带来的,是1只燕子还是2只燕子;

  2.收尸人:将活人交给收尸人,讨论一番后将活人击晕;

  3.左派农民:亚瑟宣扬自己的王权,农民却以现代政治的观点解构亚瑟的观念;

  4.骑士决斗:浮夸的打斗,亚瑟砍断黑骑士的四肢;

  5.烧女巫:智慧骑士混乱的推理;

  6.上帝出现:自带吐槽,给予任务。

  --

  第二幕

  1.法国守城小兵:骂脏话、扔动物,无视亚瑟和骑士们;

  低成本的特洛伊木马,忘记装人而失败。

  2.历史学家乱入,纪录片风格,被骑士杀害

  3.罗宾和3头巨人:看见尸体罗宾认怂,吟游诗人却不依不饶地嘲讽

  4.纯洁骑士:进入淫荡修女的城堡

  5.亚瑟王和"Ni":"Ni"骑士要求灌木,亚瑟用毫无意义的"Ni"向女巫逼问

  6.兰斯洛特:城堡主和守卫的言语纠结;

  柔弱王子射箭,兰斯洛特误以为是公主来救人;

  越跑越远的镜头和突然出现并开始屠城,然后立刻道歉;

  王子要掉下去,城堡主和兰斯洛特一见如故不管不顾;

  城堡主的演讲被不断打脸;

  7.黑巫师:不断摔炮的强迫症,意外平凡的名字Tim;

  渲染的大怪物居然是兔子,兔子开挂大杀四方;

  无厘头的神器“神圣手榴弹”

  8.接近最深的洞穴,获得线索的“啊——”

  大怪兽因动画师的暴毙而不了了之

  --

  第三幕

  1.穿过死亡之桥:提问意外地简单,然后变难,然后简单,然后被反杀

  2.最终城堡:意外发现法国守城兵;

  先前要划船过去的水面可以直接走回来;

  空降的“无马”大军,大军冲锋;

  高潮时警察乱入结束拍摄。

  --

  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法

  1.解构:解构亚瑟王的权威,骑士们是一直在逃跑的,兰斯洛特是鲁莽的,智慧骑士是糊涂的,纯洁骑士是容易被诱惑的,修女是淫荡的,王子是柔弱的,新娘是像大妈的,宏伟雄壮的背景音乐下人物的行动是可笑的

  2.意外反转:恐怖的大boss被发现是兔子,兔子又开挂般大杀四方;令人畏惧的谜语人给出意外简单的问题,又给出特别难的问题

  3.纠结啰嗦的对话:纠结燕子如何带来椰子壳的小兵;讲解手榴弹使用方法的圣徒;3秒记忆的卫兵和城堡主的对话

  4.被忽视的角色:收尸人的对话里忽视活人的抗议;小兵对话忽视亚瑟的要求;城堡主和兰斯洛特对话忽视马上要掉下去的王子

  5.无意义的坚持:坚持说"Ni"的骑士和亚瑟;不断摔炮的黑巫师;四肢被砍坚持战斗的黑骑士

  6.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收尸人打死了活人,解决不能收活人的困境;骑士们吃掉了吟游诗人,解决被嘲讽的困境

  7.拆台:谎言将被戳穿的窘境,比如罗宾想要隐藏身份,吟游诗人却一直说实话

  8.误解:兰斯洛特以为救的是公主,纯洁骑士以为要给自己治疗的是医生,墙壁刻字的“啊~”

  9.无厘头:空降的大军、“神圣手榴弹”、历史学家、警察、动画师等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八):《巨蟒与圣杯》:大哥早已恶搞许多年

  片子还没开始,只是黑白字幕部分,就已经辞掉了多名操作失误的工作人员,可见无厘头的造诣已经达到何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让后来者们自愧不如望洋兴叹。开篇,大不列颠的阿瑟王带领着仆人,一边敲击椰子壳来模仿马蹄的声音,阿瑟王一边做着骑马的假动作,开始了四处招募圆桌骑士团的活动,并且凭借上帝显灵的旨意去寻找传说中的圣杯,以完成伟大的崇高事业。不管是遭遇了顽强贫嘴的护城守卫,还是深入到淫荡至极的修女地洞,他们一众浩荡的队伍都会以骑马的假动作来应付自如。这就是滑稽可笑又极富哲学思辨的一出神话调侃故事。

  影片是《十二只猴子》的导演特里·吉列姆在1975年执导的处女作,就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在1998年以6000美元投拍的《追随》一样,不是大制作,没有大明星,只以简洁明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创意,就足以奠定了导演的天才地位。或许是众位演员多才多艺,也或许是为了节省成本,六位主要演员基本客串了片中的大部分角色,以一座胶合板搭砌起来的城堡更是被反复使用多次。就是在如此简陋不可想象的条件之下,也无法掩盖影片的创意之举,被后人反复膜拜效仿,成为恶搞的鼻祖。

  尽管当年在英国因遭宗教组织的抵制而被禁演,也无可阻挡吉列姆在未来如日中天般电影事业的发展。甚至让此片一直在IMDB500中当仁不让的徘徊N多年。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忽视片中的编剧,也是两位主演的灵魂人物格雷厄姆·查普曼和约翰·克立斯巧夺天宫式的荒诞恶搞。只可惜,具有同性恋身份的格雷厄姆·查普曼英年早逝,过早的离开了这个庸俗的世界,让后人少了些许的欢笑与思考,也失去了颠覆权威,鼓捣历史的一条有力的臂腕。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九):巨蟒与圣杯:一部拍摄电影拍摄过程的纪录片

  作者:Yuruky

  简介:不留文字,如是我闻

  有的影片,可能开演于主创名单之后,片名之后,甚至到全片最后10分钟才进入正题……而本片可谓是“粗制滥造”(没有足够人力财力)中最为敬业者,字幕打出之时,正片即已上演。只可惜,1小时21分36秒“中场休息”的出现,并没能将本片的寿命再续一半,最多还撑8分钟画面便已掐断,即使黑屏,也仍让主题曲空荡3分钟,努力为观众延展愉悦。与其说它是一段未竟之喜剧,倒不如将它视为一部纪录片——讲述影片制作过程的艰辛与欢乐。

  1时21分36秒处|打出“中场休息”的字幕,并伴有影片主题曲

  《巨蟒与圣杯》观后感(十):《巨蟒与圣杯》:没有最搞,只有更搞!(IMDB TOP 073)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6400560.html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巨蟒与圣杯)1975 A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巨蟒与圣杯)1975 B

  这部电影在电脑里存了将近三年,如果不是因为要看IMDB250系列,不知道还要被我埋没多久。本片我是笑着看完的,不能说笑得肚子疼,也差不多了。本片给我相当大的惊喜,我要是早早的看过它多好。

  按照惯例,我还是要讲述一下情节,可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让我不知从何说起。说它有情节吧,但是情节不完整:英国国王与他的圆桌骑士们,依照上帝的指示去寻找圣杯。影片描述的就是在寻找圣杯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当然在寻找的过程中遇见了一条巨蟒。可是这部电影没有结局!懂吗,知道什么叫没有结局吗?就是电影拍着拍着,没了!什么没了?就是什么都没有,画面上一片漆黑!连字幕都没有啊,真正意义上的“无”!那要是说它没情节,也是不正确的,电影将近九十分钟的时间都是在循规蹈矩的讲述着故事,当然除了那些英国警察出现的画面。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无厘头”的鼻祖,也是“无厘头”之最。我从来没看到过恶搞到这种程度的电影,把电影结尾都省略了,服了!当然,影片的恶搞还是出现在电影中的大部分画面中。影片刚开始的场景就是爆笑的那种,没有马拿椰子壳做声效的英国国王,遇见了一个熟悉各种科学知识的守卫,来了一番关于椰子与燕子的物理学方面的对话!这开篇的场景就把我乐喷了过去,好笑死了。接下来的各种场景也是让人大笑不止,谈论政治与民主的村民,被砍了四肢的黑武士,等等等。电影刚开场的十几分钟就颠覆了我们脑海中所有关于“国王”电影的形象,捧腹搞笑的功力非同一般,实在好看。

  我对于英国历史以及它们的各种传说不是特别熟悉,但我可以推测到本片是将英国文化里古老的部分全部拿出来调侃、恶搞了一番。圆桌武士的招募,各个爵士的寻宝行为,法国城堡之外的遭遇,过“死亡之桥”的传说,以及那条巨蟒的攻击等等,这些方面在英国历史或者它们的文化里大概都是有据可查的。此外,本片编导还采用“打破第四墙”的方法,首先让骑士把讲解故事的老头给杀了,然后在片尾,让警察把剧组整个给抓了起来,连结尾都省了,佩服死我了。总之,打破人们脑海里的对于这些人或事物的固有形象,颠覆观众的想法,没有最搞,只有更搞,这就是本片拍摄的主旨!

  从上面的这个方面看,本片的编导将这个主旨做到了极致。巨蟒是动画师画出来的;为了节省成本拍摄电影,胯下骑得马也是用椰子壳代替;按剧中的角色说法,连城堡都是假的,是为了拍电影做的模型;当然,还有片头乱七八糟的字幕以及片尾的漆黑一片,连字幕制作的步骤都省了!编导们只是用了几个演员,少量的道具,花了非常少的钱,拍摄了这部要什么没有什么的电影!我甚至可以评价说,我从来没看过这么粗制滥造的电影,都不如国产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制作精良。写到这里,我就很困惑,这样的设置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制片商真的穷酸到这种程度?我是无从知晓了。

  关于演员们的表演,我实在无话可说。首先,他们的服装将大部分演员的面孔都遮挡住,我现在都不知道演员们的相貌具体是如何;其次,电影里的男演员们每一个人都很脏,好像经常不洗脸,更让我难以区分他们。因此,连演员们的表情都看不到,还谈论什么演技呢?再者说,这样一部恶搞的“无厘头”电影,重点都放在了情节上,演员们的表演没有太出众之处。

  总之,本片是恶搞到极致,也是简陋到极致。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无厘头”电影,让我大笑不止,在四十多年后还能让我看到,而且还进入了IMDB250,并且排名竟然还达到第73位,实在叹为观止。这样一部好看的电影,错过的话,是终生遗憾。

  序列:0393

  巨蟒与圣杯.Monty.Python.and.the.Holy.Grail.1975.D9.MiniSD-TLF

  2011-06-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