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扎克伯格让孩子无须担心未来,但很多父母却还在执行“挫折教育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扎克伯格让孩子无须担心未来,但很多父母却还在执行“挫折教育

2018-01-11 23:33:23 作者:周梵 来源:心灵面包 阅读:载入中…

扎克伯格让孩子无须担心未来,但很多父母却还在执行“挫折教育

  在zai点击上方心灵面包关注我们

  最实用的心理疗愈&心灵成长平台

  作为父母,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告诉孩子

  这个世界多么残酷多么危险

  你要现在努力和处处小心

  察言观色才能在这个世界有立足之地

  这是你无力和充满焦虑的心

  所投射出的世界,

  并不是唯一的真相

  阅读提示:全文约6000字,完整阅读需要10-15分钟

  Chapter 1

  8月份去上海做签售活动期间,一对父母带着14岁的女儿茜茜(化名)从外地过来来见我。

  茜茜从初一刚入学,就被几个男孩羞辱和嘲笑,刚开始,她在父母的影响下都不去招惹,选择息事宁人

  但这几个男生却越来越过分,后来实在无法再忍,就跟老师反映了,之后这几个男孩稍微有所收敛,动作从地上转成了地下。

  只要有机会,他们依然会对着茜茜各种指桑骂槐。

  这种日子撑了两年,她的校园生活越来越压抑,也越来越没自信

  期间她的父母帮她找过心理咨询师,她自己也看到自己的怯懦,但这个改变过程很缓慢也很艰难。

  茜茜告诉我,她后来整个人都变得很神经质,只要进入学校人就会非常紧绷,甚至只要男生说话时笑起来,她就感觉他们在笑她。

  马上要进入初三,她实在不想再留在这个学校过这种日子。

  她几次跟父母提出想要转学,但她现在上的是一所重点中学,在父母看来这种“碰到困难逃避”的想法他们不能接受。

  父母说,你怎么知道进入了新学校就会一切顺利呢,如果又碰到其他的困难怎么办呢?难道要再转学吗?

  重要的是:要离开这样一所当时费了不少功夫才挤进去的重点中学,去其他差一些的学校,他们觉得这个代价实在太大。

  所以父母总对她说,自己调整调整。

  茜茜自己也试着强迫自己去适应,但头脑里关于那些被欺辱的痛苦回忆却总是闪现出来,怎么都挥之不去。她很挫败,甚至为自己的“娇气”而非常的自责。

  茜茜和父母来找我之前,状况已经越变越遭,和父母的关系也到了历史冰点。

  在跟茜茜咨询的过程中,她说:“我知道,到了新环境可能也会遇到困难,但现在的我已经跟两年前很不一样了,如果现在的我再遇到这种事,我会有力量坚定地说不。

  而且我真的想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我不想初中的最后一年还在这样的感觉中度过。”

  说到这儿,她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但是爸爸却撂下话说,他不相信有人能在那种烂环境中能变得优秀。”

  茜茜在跟我复述她爸爸这句话时,大大的眼睛里噙着泪水看着我,说:“他老这么说我,就算我真的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他说多了,我就算可以,也不可以了。”

  “他说多了,我就算可以,也不可以了。

  Chapter 2

  当我听到14岁的茜茜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她这么小的年龄,但已经洞悉到世界的真理——

  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子

  决定于他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是谁;

  一个人能做成什么,

  取决于他深信自己能做到的程度

  而她现在不仅需要力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父母给她信心,和她一起度过这段挑战

  但她的父母,却很难给到她这部分支持,因为她的父母和很多父母一样,也正被自己的各种模式所制约:

  1

  自己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担忧,

  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是自我感的延伸,通常也是自我感投射最多的对象

  当我们自己内在有焦虑和不安时,我们通常不去打理自己,而去期待我们最亲的人改变——来达到让我们安心的的目的

  焦虑和不自信的父母,需要孩子持久的、稳定优秀的表现,并且他们需要最保险的选择,这样让能让他们空虚的内心感觉到安全

  当孩子有任何的不稳定,或看起来有风险的决定,都会让这些父母内心沉积的不安全感被搅动出来。

  他们没有力量承载这种动荡,即使这种动荡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他们也不想承担。

  2

  经常体验挫折,不会让孩子变强,

  只会让孩子变得“习得性无助”。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流行一些诲人不倦、普及性很广的理论,这些未经深度思考过的理论被很多人言之凿凿的传播。

  一次开车时听到电台在播一个关于孩子教育内容,听到的时候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了,听到主持人用低沉有力的男中音做最后的总结,

  “不能孩子要什么都满足,如果做父母的什么都满足孩子,等有一天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无法承受,这会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很多“砖家”都在鼓吹“挫折教育”、“延迟满足”,他们相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多一些的挫败感,会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抗挫能力强的人。

  什么都满足,当然不可取,那是溺爱与骄纵。

  但是万事皆有平衡。为了不给而不给,并且还故意给孩子“挫折”“打压”“贬低”,这是最伤害孩子的行为

  经常体验挫折,

  不会给孩子带来抗挫能力,

  只会让孩子习惯挫败。

  甚至这种挫败和无助的感觉,

  最后会变成一种常态,

  进而形成:

  “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认知。

  这种认知,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挫败、不值得阴影之下,很难快乐拥有真正的幸福

   事实上,“挫败”本身就是一个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的过程。

  “挫败”,无须刻意强化。只需要让孩子经历正常的生活就好。

  比如:人从小在学习走路时会有无数次摔倒,到长大一些开始学习语言,有很多复杂情绪和想法表达不出来,只能急的大哭。

  再到上幼儿园上学,第一次需要学习与同龄人、成年人要 如何相处,等等——一个孩子,从小到达,本身成长的过程,就有无数的挑战需要它去面对了

  除此之外,其实根本不需要父母人为的制造挫折、打压、贬低。

  而且父母在孩子童年尽可能的给予更多的支持、信任鼓励,这种信任和安定感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人格力量,更好的去应对外部的挑战。

  这让我想起武汉一位非常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就这种鼓吹“挫折教育”的荒谬言论发表过不一样的看法,他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他说,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

  而在哈尔滨,即使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但因为屋子里有暖气,在北方过冬天确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因为北方的家里都有暖气,非常的温暖,当人们进屋之后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积蓄了很多热量时再出门,可以比那些屋子里没有暖气的人,对寒冷的耐受力增强很多很多。

  这其实是个很好的隐喻,让我们明白

  家庭本质应该是一个人安住身心地方,让人感觉到温暖、舒适

  家是可以补充能量来应对在学习、工作上的各种挑战的充电岛,但很多人的感受是相反的,家变成了一个最消耗自己能量的地方。

  3

  父母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和恐慌,

  都将毫无保留的送给孩子。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中,每个人的经历和环境都形成他们独一无二的自我感,并以此为背景来观察这个世界。

  换句话说,我们体验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版本。

  最大的问题在于,每个人都很难体验到别人眼中和自己不同版本的世界。即使和别人交流信息,也会选择那些和我们内在认知相匹配的信息和对象来自我印证。

  所以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唯一真实客观的世界,并且会困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不自知。

  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所说的:当你升级了你自己,你的整个世界也会随之升级,这是必然的。

  但很多父母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会不遗余力的,毫无保留的把自己选择过之后的危险和危机世界观传递给孩子。

  我带孩子到我们楼下小区玩的时候,会常常听到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的孩子说:

  “别跑,你会摔跤的”

  “别爬那个,你会掉下来摔断腿的”

  “别一个人跑那么远,会有坏人把你抓走的”

  “你再这样,会没有人跟你玩,你会没朋友的”

  “你这样没礼貌,以后没人喜欢你的”

  ……

  当父母的意识没有自我升级的时候,他们的世界感就会非常僵硬。

  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下,他们会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感受到的这个世界的危险和残酷,提前进入备战状态准备好对抗残酷艰辛生活的战役。

  所以最后他们的孩子也会没有丝毫浪费的完全承接养育者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并复制这种感觉,惶恐、不安、焦虑、没有安全感……

  慢慢的吸引和创造更多匹配这种认知的事件和信息进入自己的生活中,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真的很糟糕

  Chapter 3

  前不久,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小女儿出生,扎克伯格满含深情的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告诉她即将迎来的是怎样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也希望她享受成长中的每一刻。

  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你一生中只有一次童年,所以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担心未来,你有爸爸为你做这些事,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来保证你这一代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这是一个和大多数中国父母的世界感截然不同父亲,显然扎克伯格并不需要通过孩子奋斗和努力来抚慰内在的惶恐。

  他希望孩子快快乐乐无忧无虑,不需要担心未来,好好享受自己的童年。

  他不需要通过控制、改变孩子来让自己变得舒服。他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并把更好的世界送给自己的孩子。

  他也完全不打算描绘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让孩子尽早做好准备,开始战斗。

  因为他没有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他选择并体验了一个和很多中国父母完全不同版本的世界——一个充满希望的、好玩的、安全的世界。

  这并不是国籍或拥有财富差别——而是内在安定感和力量感的差别。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需要告诉孩子:

  这个世界多么残酷多么危险,

  你要现在努力、

  处处小心、察言观色,

  才能在这个世界有立足之地。

  这是你无力和充满焦虑的心,

  投射出的世界,

  并不是唯一的真相。

  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修改我们眼中的世界,让我们内心足够丰盛和有力量。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个充满善意和丰饶的世界,并把你身边的人也带入这个层级的世界之中。

  在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前,不要一门心思的用你的价值观去强迫改变你的孩子。不要把你看到的低版本的世界,不容分说的砸到你的孩子身上。

  他们有无限的可能,你能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就是不断升级自己。

  尽可能少的给他们限制,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生命框架,让他们在这当中尽情的探索和创造。

  让你成为更棒、更高版本的自己,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 周梵,身心灵成长导师,资深关系教练,影响了数千家庭。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自以为聪明的人(ID:xfhzf520) 本文由心灵面包整理编辑 转载已获授权

  今日互动

  # 你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欢迎点击文章下方“留言”按钮

  分享你想说的话

  心灵面包近期免费课程报名:

  (点击可直接阅读)

  【面包冥想】1月16日 减肥冥想 | 

  瘦身、转化信念、平衡身心能量

  亲子教育精华文章:

  生病的孩子,八成都因为伤了心

  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

  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

  一篇中国人不得不看的文章!

  父母最心寒的是,子女一边依赖一边嫌弃....

  可很多子女都在这么做!

  真正好的父母:从不过度付出,而是得体地退出!

  1-14岁孩子成长密码,强烈建议收藏|精选

  妈妈,我们家房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你的回答很重要

  我用了22年,把曾经的“心头肉”变成如今的陌生人

心灵面包在线冥想课报名

  有人说:减肥 女人的终生事业

  冥想是最容易坚持

  舒缓减肥法

  平衡身心能量

  调整 身心 状态

  转化旧有顽固信念、清理、排毒

  控制食欲,提高新陈代谢

  最终达到:美丽、 健康 目标

  心灵面包在线冥想课

  2018年1月16日周二   晚20:30-21:20

  减肥冥想

   瘦身、转化信念、平衡身心能量

  实用大课,赶快报名!

  点击此处“冥想报名”查看完整报名信息。

  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报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