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瓦戈医生》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10篇

2018-01-14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10篇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由大卫·里恩执导,奥马尔·沙里夫 / 朱莉·克里斯蒂 / 杰拉丁·卓别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一):茫茫雪原里的一列火车

  距离看电影 已经过去半年了,最近又看完了原著,想起来要写影评,电影和原著是那样好又那样不同。看电影是比看书更轻松过程演员很喜欢,给爱情的戏份更多,男女形象理想政治压迫社会悲哀 不是那么让人绝望的悲哀(跟原著比)在我脑海长久停留一个画面,日瓦戈一家坐上火车从莫斯科逃往瓦雷金诺,大雪封山,天空是半明半暗的蓝紫,画面中只有一望无际的雪原,一辆孤独的列车驶进画面,车头冒出的蒸汽 仿佛比火车还要长,比孤单还要孤单。这个画面停留数秒,也许每个观众都在思考,他是逃离了孤独,还是陷进更深的孤独,是逃离失望,还是落入绝望,火车驶向何方,日瓦戈的命运将有怎样的转变,掏出一座废城,反而落入了荒无人烟,命运永远不会被逃亡阻止。我想起来书中日瓦戈像流浪汉一样,又回到莫斯科,寄居在马克尔家,马克尔奚落他“不该在危险时候把家扔了跑道西伯利亚去,怪你们自己。”我便又想起来那荒野中唯一的列车,从此他便没有家了,国家不像国家,哪来的家呢

  什么是苏联电影呢,什么是俄罗斯电影呢,一望无际,斯大林式的令人压抑建筑男男女女完美面孔深邃眼神,语调跌宕有有点拒人千里之外的俄语,发生所有情节铺垫的神奇的火车车厢,智慧东斯拉夫导演对政治的反思,加起来就是苏联电影啊!

  电影里没有介绍冬妮娅后来的命运,我反反复复的想,冬妮娅过的怎么样,可爱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她知道自己从没有拥有过日瓦戈的爱,又该怎样带着孩子走下去呢

  想了很久很久,直到我看完了原著。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二):出轨而已

  记得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该影片,并布置了观后感的作业

  在大家一篇颂扬声中,我反其道而行之,质疑男主的出轨,所谓的旷世绝恋,就是一场出轨罢了,何以值得大肆歌颂。

  不出意料,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具体多少我已经忘记了。

  只是,我当时实在无法认同男主的选择

  他和妻子青梅竹马,妻子也是一个温暖美好的人。

  可是,一旦碰到拉娜,居然就一下子失心疯了一般。

  无论从感情还是恩义上而言,他对妻子和她的一家都是辜负的,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我从来不觉得纵容自己的感情就是好事情。相反,知道自己的心,却懂得去控制它,才是值得颂扬的。

  如果随随便便就纵容自己,抛下一切,值得颂扬,那社会新闻版里的人生都可以来颂扬了!

  也许是电影没有拍出小说里其他更重要内容

  反正当初我看完电影,就只有这样的感觉

  为了慎重起见,我会重新看一遍。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三):看的晕头转向,还看见了居委会

  可能是根据长篇小说改编,那么大的叙事结构要放在一个电影里表现,太困难,所以很多线索都是中断的,看不懂,难道导演的意思是看不懂回家看书?

  尤其是男主跟妻子情人间的感情表达太弱,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根本搞不清楚他们之间的爱情从何而来?

  女主的女儿从哪冒出来的?

  男主同父异母哥哥从哪冒出来的?

  最后的那个女儿是怎么回事??

  女主的丈夫咋回事?

  天朝人看这部电影,很多名词应该很熟悉的,什么同志革命委员会,反正就是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那些名词,原来俄罗斯曾经中国那么相像,我竟然在字幕上看到了居民委员会,这到底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啊?

  电影的配乐很赞,管弦乐大气磅礴,俄罗斯冰天雪地的冬天,气势上没有输,就是叙事太跳跃,看电影之前,最好看看原著,就不晕了。

  看完这个电影,紧接着看了胡佛,呵呵,这两部电影真是相得映彰,绝配~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四):日瓦戈医生:以乱世万背景的爱情和以爱情为背景的乱世

  考完六级后,去看了《日瓦戈医生》。本想跳着看,可是看的过程中,每一个画面都不想错过,每一个画面都能勾起太多记忆,以至于看完的几个小时内,思维还是不能从片子里走出来。大脑内心同时按捺不住,如果不表达出来,我肯定是没心思复习。

  《日瓦戈》可以说是一部以社会动荡为背景的爱情片吧,所以可以把“尤利与拉娜四度离合”作为线索来整理。

  第一次相遇和分离时,男将有妻,女亦有婿,男对女似乎已经动心,女对男几近无视,有些荒唐和伤感。此外,尤利的人生似乎特别美好,他是俄罗斯最优秀年轻诗人,以全莫斯科第三名的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医生,即将与对自己恩重如山与自己青梅竹马的桃妮结婚;相对而言,拉娜的人生则是一场典型悲剧母亲因自己的原因要自杀,被母亲的情人强奸,然后又在公众场合枪杀维克多未遂,未婚夫前途未卜地位卑微,拉娜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极大的折磨。

  片子一开头,就上演了一场巨大的伦理讨论。拉娜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暧昧,这种乱伦版本让人不经意联系到博尔赫斯的《洛丽塔》和渡边淳一的《樱花树下》。

  一个前途无限美好的少女被一个市侩的油嘴肥肠的年龄足以成为父亲的中年大叔玷污让我想起张爱玲《半生缘》笔下的才貌双具的曼桢被半欺骗半强迫地怀上姐夫的孩子,胡塞尼的《灿烂千阳》青春活泼的莱拉被保守丑陋的鞋匠娶做了第二个妻子,《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少女玛丽被其伯父强奸的。

  第二次相逢是战争的最前线,尤利是战地医生,拉娜是志愿护士。尤利对拉娜依旧念念不忘,这一次月老没有忘记悄悄地把红绳的另一头柵在拉娜的发梢。两人相爱了,却爱得纯粹和君子。尤利没有忘记家中的娇妻和爱子,拉娜也不忘提醒尤利:“我们不能做对不起桃妮的事。”

  第三次相遇,十月革命已经过去,沙皇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广袤的东欧及西伯利亚瞪着双眼,目送私有制度市场经济被终结。物资紧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社会在明处井然有序,在暗处满目苍夷。那些在大街上游行喊着要“平等面包”的口号还没有被忘记,可是面包没有,平等更是没有。绝对的平等取代了程序的公平集体主义颠覆了个人主义,扼杀了一切自由的火花。不知道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有没有看到这个片子,我在想他们会不会一边痛苦流涕,一边手舞足蹈。为世界上有人类因为制度因素而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鞠一把同情的苦泪,亦为自己“极权主义即是通往奴役之路”的论述被成功地验证而拍手称快

  初一的时候我被告知《钢铁是怎样连成的》是如何伟大作品,如何励志,保尔柯察金是如何了不起,我让爸爸帮我买了那本书。看后我只记住冬尼娅最后不爱保尔了,以及苏联人民简直生活地狱中。也差不多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长辈的口中和书中的记载陆续了解到天国也有如此岁月。《日戈瓦》中有一个场景是火车停下来,给领导的私人列车让道;《钢铁》中有几章描写是乘客下车帮忙铺设轨道。这两个场景看似不相关,却又太相关了,给人民戴上伟大的帽子,然后任意践踏和欺凌。

  如此的背景下,尤利全家去乌拉尔山区避难,拉娜在附近等自己冷血残暴却是人民领袖的丈夫。俄罗斯漫长的冬天和黑夜,桃妮鼓励尤利出去走走,去图书馆看书。于是两人相遇了,泪眼婆娑,拉娜问尤利:“你还好吗?”时代的灾难使得这一声问候太过沉重,又特别温情美好。虽“死生契阔”,却欲“与子成说(yue)”。这个画面又是《倾城之恋》,烽火连天的香港,断壁残垣中,白流苏等回了范柳原。

  当生命的下一秒充满了不确定性,人只想到能多快活一天便是一天。于是尤利和拉娜试图忘记桃妮,两个越过了火线。拉娜躺在尤利的怀中,问:“我们该怎么办?”尤利的回答是“不知道。”可是当尤利看着桃妮挺着大肚子在园子里摘菜的画面时,责任悔恨又全部涌上心头。我心里小小酸了一把,观众第一次看到桃妮时,桃妮是一个刚从巴黎留学回来的大小姐。而短短的几年时光,桃妮成了一个持家有方的主妇以及两个孩子妈妈

  于是尤利骑着马出门,跟拉娜说:“我再也不来这了!”拉娜说:“你还会再来的。”尤利准备回家,却被游击队抓走,去当战地医生。

  广角,长焦,画面在西伯利亚的辽阔和人物渺小中切换。时序的更替在一朵花中突围,人的背影又消失在浩淼的背景之中。夏天陪着广袤的土地复苏,然后是被冰雪裹挟着的漫长的冬天。草长了,青了,黄了,枯了,谢了,被大雪覆盖了,一点也由不得人。在无边的广袤中,人是渺小的,是无可奈何的。

  尤利离开游击队,一个人走在苍茫的大雪中,背后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大雪纷飞中,这脚印很是突兀,可是一场大雪后,便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想起开头处,沙皇军队镇压游行青年时,鲜血染红了了白雪,可是不一会儿,随着尸体被收走,街道又是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该是大道的地方依旧车马欢腾,没有人记得脚下的土地被鲜血祭奠过。

  尤利回到玉里亭,被告知妻儿已搬走,于是终究是被拉娜说对了:“你会再来到的。”拉娜的住处老鼠扎了一堆又一堆,看得尤利心惊肉跳,可是推开门,依旧有拉娜爱的向日葵,把小屋装点得温馨欢快

  这是尤利和拉娜的第四次相遇,他们再也不想错过对方。于是搬到桃妮家的老宅子里过起了一段心惊肉跳却浪漫多情的生活。桃妮持家,尤利写诗。

  这幸福很快被终结,维克多带来了勃夏(拉娜丈夫)的死讯,而他生前树敌无数,尤利则因巴黎的背景而被列入政治危险分子的名单。维克多劝拉娜和尤利跟他一起去海参威,去太平洋。拉娜想救尤利,声称尤利不去她也不去;尤利希望抱住拉娜的生命,说自己随后就去。拉娜先行上了火车,她知道尤利看维克多不顺眼,不可能前去。可是为了腹中的孩子,拉娜终究是走了。母亲的身份既能让一个女人在死亡面前从容不迫,也能让一个女人在屈辱面前忍辱负重

  砸碎结满冰花的玻璃,只为目送尤利送走拉娜,多看情人几眼。从此,尤利再没见过拉娜。而他与桃妮最后一次见面是比这还早了两年。最后尤利回到了莫斯科,他看到了一个背影很像桃妮的人,试图去追,可是薄如蝉翼的心脏已经不想他再留人间受折磨了,他倒下了,倒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再没有起来。

  这个故事是由尤利的哥哥复述给尤利和拉娜的女儿听的,故事到此为止。虽然还有很多悬念没有解开,比如说桃妮怎么样了,孩子们还活着吗?还有拉娜的第一个女儿究竟是维克多的还是勃夏的?命运又如何呢?这一连串问题与众多苏联人民的命运一般,充满未知,也许作家和导演是刻意为之的吧。

  三位主角:丈夫有理想有正义有责任,妻子热情大方又不失温婉,情人多情浪漫又兼具良善。桃妮和拉娜,一个是日夜陪伴的妻子,无可挑剔;一个是心心念念的情人,亦无可挑剔。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可尤利从未因娶了红玫瑰就嫌红玫瑰是蚊子血,红玫瑰依旧是朱砂痣;也没因与白玫瑰缠绵就嫌白玫瑰是白米饭,白玫瑰一直是他的心头肉。

  娶的是美玉无瑕,爱的却是阆苑仙葩。这个版本的故事也有太多太多,多到我无意去叙述。对前者是感激和情分,对后者是怜惜和爱意,现代家庭伦理的最常见版本。

  如果这部片子只是爱情片,讲到这也该停笔了,可是因了那沉重的时代背景,太不像爱情片了。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以爱情为背景的史诗,记录着时代。

  中产阶级对革命的冷漠,寻常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底层党员麻木无知,高层领导的心狠手辣

  布尔什维克党庄严的宣称:“个人生命已死,历史已将它消亡!”俨然地小人得志,充满土匪气息

  桃妮的父亲在被抢夺了财产后咆哮:“一个自称正义的居委会,假借人民的名义,没收了我们的房子,但别忘了我也是人民之一”,愤怒无奈

  尤利问一个士兵:“你不想念故乡吗?”士兵回答的是:“哪都在大战,我没有故乡”,满是荒凉和凄惶。

  尤利跟着红军去剿灭老人孩子组成的反抗军队时,路过一片结冰的湖面,踩在地上碎冰的声音,仿佛大地撕心裂肺地呻吟。

  拉娜的感叹:“活在这个时间,真是一种苦难”,除了沉重便是悲凉。

  维克多对拉娜说:“这个世界有两种男人,第一种像勃夏(还是学生的时候,看起来充满理想主义),世人假装去夸赞的一类人;第二种男人,像我这样,很实在的人。”其实第一种人的典型代表是尤利,世人假装夸耀却不愿为之,第二种人是维克多,世人假装鄙视却趋之若鹜。理想很少能在现实面前岿然不动,人可以不想问题不动脑筋,但无论如何得穿衣吃饭睡觉。可是所谓理想主义其实也是一种精英意识,希望把生命的价值溢出体内,浇灌整个社会,是有极大的正外部性的。所以正常人,即使自己不愿为之,还是很欢迎多点这样的人,方便自己搭便车嘛。如果有人鄙视,骂理想为呆弱愚,很可能是为了精神上的平等希望社会“天下为黑,黑黑与共”,世界没了所谓的高尚,自己的不高尚也不再是不高尚了,比如说维克多。

  前段时间看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以至于勃夏每次一出场,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本书,勃夏身上有煽动群众成为意见领袖的太多特点,打着造福人类的旗号,谋求自己的权欲。由于长期处在社会底层,身上充满戾气怨气,于是呼吁大家一起反抗,用特权取代特权,用不公平取代不公平,像极了太多中国式的农民起义。“地主太可恶了,娶那么多老婆,所以我们要睡地主的姨太太以惩罚地主”,这样的逻辑太荒唐和可笑了,却在蛊惑人心方面屡试不爽。

  其实影片也不乏苦中作乐的镜头,比如说大家在拥挤肮脏的火车上跳舞。尤利领着儿子在园子里收土豆,让我想起了萧红在呼兰城的园子里跟在爷爷的后面播着豌豆、倭瓜,田园式的温情涌上心头。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处对桌子进行特写,第一次特写后,尤利去了图书馆。第二次特写桌子的时候,尤利的心和凳子一起颤抖。是的,伍尔夫说过,写作需要一张桌子和一间不被打扰的房子。于是尤利出去赶走了狼群,开始写诗。极权主义排斥写诗,因为写诗是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作风。

  但人类的天性是无法被压榨的,《宾虚》中,宾虚对 说:“你可以征服土地,但是你没法用武力征服思想和信仰。”

  结尾:拉娜和尤利的女儿背着琴,旁边的情侣向着后背大吼:can she play ,she is artist! No one teach her””that is her gift!”这和片子的开头遥相呼应:尤利的妈妈去世,桃尼的妈妈说尤利的妈妈是艺术家,尤利也会有gift!

  滂沱的大坝下,一弯彩虹升起。仿佛在诉说:“人为的力量再大,亦抗拒不了天性,艺术是永恒的,真善美是永恒的。”正如静静的白桦林,一如既往。(PS:有一本书就叫《静静的白桦林》专门介绍俄罗斯的艺术)

  如果我只是看片,写到这好像也应该完了,偏偏高中的历史训练让我特别警惕影片所呈现的画面的真实性。1965年拍的是吧,是美国拍的哦,那个时候貌似是美苏争霸的第二个阶段吧。如果说每一本书都有作家的一个人文关怀在其中的话,每一个片子也有导演和编剧的价值立场在其中吧。于是乎,哈耶克在我的左耳说:“这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社会主义历史观在我的右耳说:“你要小心西方的和平演变哦!”

  哈哈,你们要争要打要闹,随便吧,反正与我无关。我只是写我看片的感受,说我觉得有道理的话,但凡看起来鼓动人心的话,我一句也不想听。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五):俄罗斯的大风歌

  一场场吹了又吹的大风席卷了俄罗斯的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人如草木随风飘摇,任何人都没得选择,只能跟着风或昂胸阔步地跑,或不知所措地走,或苟延残喘地爬,或凄惨孤独地死。风大得有时会让人喘不过气,想避避风却发现无比辽阔的俄罗斯大地竟然找不到方寸歇脚之地。风声带来了狼群的嚎叫,this is an awful time for alive 。

  asha,一个跟着风跑的人,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撞伤过脸也没停下来。风大了,他跑得更快了,奔跑带起的风雪伤了很多人他也不在乎,后来因为跑得太快他闪了腰。终于想回家了却在离家不到五里的地方倒下了,在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Zhivago弟弟,不仅仅是跟风的人,更像是个风一样的男人,恰当地跟着风的节奏,不管顺风逆风大风小风战争风清洗风都能乘风而起任我飞扬。

  Victor 是跟着风走的商人,白风唱白歌红风唱红歌,还跟小姑娘唱情歌。真是我懂风向想唱就唱。最后在外蒙古草原上唱哑了嗓子。

  Lara 和Zhivago 是两个跟着风爬的苦命人,他们喜欢安静不想有风,但风不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大风吹得他们像俄罗斯荒野上的石子一样满地乱滚。Zhivago作为文艺青年眼中只有诗歌般的生活,大风把他吹到西伯利亚都无法干扰他对乌拉尔山的热情赞美,缺衣少食也不影响他对阳光明月绿野花香的文艺感受。与Zhivago相比lara可没在风中看到文艺色彩,Victor掠走了她的纯情却把她当作荡妇,Pasha留给她一个孩子就又追风去了。lara 和Zhivago的缘分只隔了一个车厢,大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却也给他们带来了缘分,爱得如诗如画全然不顾都是已婚男女。风中的缘分终究长不了,随风而来随风而去最后还是隔了一个车厢。

  数不清的人是在风中凄惨孤独地死去,冰雪覆盖的战壕,饥荒笼罩的都市,西伯利亚铁路旁烧毁的村庄,数次大清洗的刑场。大风带走了无数的生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更何况彼此在风中还有过感情,还有必要去计较天长地久吗?

  风再大也会平息,到那时谈起我心爱的BALALAIKA琴唱起那冻人的大风歌吧。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六):Doctor Zhivago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豆瓣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七):现实主义之诗

  C:《日瓦戈医生》是那种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需要感受一次的影片。

  我喜欢看电影。但是正像我喜欢旅游却没到过几个地方,喜欢看书却并没真正读过几本书,喜欢听音乐其实根本不懂音乐——喜欢电影,并没有正儿八经看过多少电影。

  但是既然从头到尾地看过了一回,肯定要有所感悟,首先下个定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说道电影,放开一些真的没水平的不谈,只要认真看一遍,都是能够从中体会些东西的,都是可以宽容地放进好电影的大门的。然而《日瓦戈医生》有它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让它得以成为经典。但实际上,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不管算不算我见识太少,将近四个小时的片长委实令我惊讶了一番。

  这仿佛偶然得到的宝物一般令人欣喜。

  因为我脑袋里边,那个装着看过的电影的袋子又充实了一些。

  影片描述日瓦戈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去世,跟随母亲的朋友一家生活成长。因母亲的早逝,他幼年时即开始感受人世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致敏感使他成为诗人。他与从小长大的唐雅结婚生子,因为富人的身份,在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后被剥夺了财产,为了生计,不得不来到西伯利亚的小城生活,并因为医生的身分,被红军游击队强征入伍而与妻儿失散。他在莫斯科街头邂逅拉那,拉那是成衣店主的女儿,被科马罗夫斯基所坑害而在圣诞舞会上枪击科马罗夫斯基,再次被日瓦戈目睹。日瓦戈在一战前线医院与拉那共事7个月,互相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西伯利亚小城两人再次邂逅,并结下私情。从游击队逃出后,妻儿逃到了法国从此再未相见,日瓦戈与拉那同居。当年的革命青年已成为心硬如铁,没有同情心的残酷军人,并因权力斗争而被清洗。革命青年死后,被作出诱饵的拉那面临危险,日瓦戈只得让她与因对革命政权有利用价值而再成高官的科马罗夫斯基一道逃走。日瓦戈与拉那的女儿在战火中被其抛弃。日瓦戈因把所有的苦难埋在心中而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在莫斯科街头再次邂逅拉那想追上前再相认时,心脏病发而倒毙街头革命雕像下。他的女儿嫁给了水库工程师,平凡而卑微的生活着。

  本来就精彩而复杂的影片,加之超长的剧情,可观之处甚多,其实我仅看过一遍,因而看法未免肤浅,但我认为总体上打动我的,是这部片子的现实感。

  如果你仅仅将这部影片解释为一部爱情片,相信你完全错了。

  有人说艺术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根本不值得其他人思考,我们一思考,他们就笑了。有这么一段话:“昆廷.塔伦蒂诺有很多对其他电影的戏拟和模仿、反讽和混乱的交叉结构,人们把他的电影称为后现代。他说: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要偷桥段,是偷,不是他妈的致敬。”我基本同意第一个逗号前的那句(艺术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后面的统统不对。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世界观,表现得再隐晦,只要是值得欣赏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都是好的,重要的不是作者本来想表达什么,而是我们能够从中理解什么,别企图追求什么最终解释。不管社会是怎样评论这部影片,我认为这是部彻底的现实主义史诗。

  这种现实就像镜头中频频出现的雪原和白桦林,每一个细胞都在向人们传达着属于俄罗斯的现实感。现实感稳定的如俄罗斯的平原、山脉、白雪。而在这片稳定的大陆上,影片正是描绘了一幅不稳定的大背景,就是内战。在这里,别指望那些湛蓝色的大海和天空,鲜艳的花瓣和因春雨而浓郁的街巷。这里即便是夏日的花园,也是很单调的,阳光从灰白色的天空中照射下来,带来属于这个国家独有的温暖。里恩给人的感觉仿佛在尽全力地抹杀一切富有希望的元素。

  影片的长镜头和音乐总能给我极大的冲击感,再盯住屏幕多一秒就会流泪。互联网上说大卫•里恩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也宏伟壮丽得如同一部古典主义戏剧。影片有长达六分钟的序曲,分场分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幕间曲都是拿白桦林的油画做底子。大幕一次次开启,又一次次闭上,反复地入戏、出戏,合着影片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又有庄严的调子,满浸了尘世的喜悦和哀伤,最后终能够超然其上,如同一次精神洗礼一般。这段描述我认为恰到了好处,尤其是序曲,相信这么一部超长而富有意味的影片,六分钟的序曲是与之相配的。

  在瓦雷金诺村的小屋的日子恐怕是日瓦戈一生中最稳定得像一户正常家庭的岁月,这段日子里,春天和夏天的镜头也最多,冬天镜头也不对准暴风雪或莽原,而是窗户上漂亮的窗花。不知道这段日子日瓦戈写了多少诗,但可以想象,这段时期的诗是他生命中写的诗中没什么营养的部分——诗人正是这样,越是悲惨越是优产,诗人是朵用血浇灌的花。

  在尤里亚金市图书馆与拉娜重逢后,日瓦戈频频跑去同拉娜幽会。一次他正要走,唐雅询问,他谎称去买橄榄油。唐雅想必有所察觉,拉着日瓦戈在花园里告诉他自己已有身孕。日瓦戈决定最后一次去找拉娜并与之分手。拉娜哭得很伤心,日瓦戈忍痛绝情离去。日瓦戈决心与妻子和她腹中小孩一心一意生活。颇具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一般的讽刺,日瓦戈在回去的路上竟被游击队劫去,当了队医。不禁教人感喟,人生很多时候正是有这样的悲哀啊。

  其实影片中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处处是这样精心的设计,包括这样明显的和另外一些隐性的。

  科马罗夫斯基是个配角,可是在影片中如阴魂不散。他就像很多影片中那个邪恶的人物,永远是冲突的负面一方的始源,是那个“坏蛋”。或者像很多人生命中的那个恶魔,永远纠缠着你,当然,这样说未免太浪漫化了,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太多。然而影片与其他电影所不同的是,坏人最后并没有得到像好莱坞的结局那样应有的惩罚,而是依然得势,继续为主人公制造悲剧。悲剧,悲剧,悲剧,不断的悲剧,最后以悲剧收场。

  科马罗夫斯基在内战前是个律师,有权又有势;内战后本应成为革命的对象,而当他再次出现在镜头的时候,居然很低调很理所当然般地成为了革命阵营里的高官。不禁让人思考,人究竟应当怎样活,正义的诗人最终不得见恋人妻儿一面,罪恶的两面派借革命之机走得更高。或许大多数人认为科马罗夫斯基是畜生般的存在而日瓦戈是伟大的,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呢,不知道谁活的更好。科马罗夫斯基更好吗?也不见得,谁知道他睡觉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被噩梦所惊醒。

  他在片中有段经典的台词:“世界上有两种男人——只有两种。那个年轻人是第一种。他高尚,他纯洁。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仰视,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他根本不屑一顾。他是那种会带来苦恼的人,尤其会带给女人。你明白吗?还有一种人,并不高尚,也不纯洁,但是充满活力。现在,在你这个年龄会喜爱那种年轻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嫁给那个男孩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世界上有两种女人,而你,据我所知,并不属于前者,你,我亲爱的,是一个荡妇。”

  回忆里的故事的结局令人扼腕唏嘘不已,日瓦戈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街头革命雕像下,拼命伸出手望着远去的拉那最终不得见面。这些看起来很艺术的情节,于属于主人公的现实则是实实在在的悲痛,可以对号入座将自己嵌入其中去体会。其实主人公死的很低调,这种死亡告诉人们世界的偶然性,不是伟大的人就有伟大的死法。

  悲剧,悲剧,悲剧,不断的悲剧,最后以悲剧收场。

  对于影片的意识形态和革命背景我不想作为侧重,不过依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影片像人们传达了革命的现实性——革命基本上不是马列主义,而是掠夺和杀戮。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映于1965年,其时苏联尚未解体,美苏正在暗中较劲,这部片子是否起到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的作用不得而知,更何况以带有阶级色彩的眼光看待艺术家是大大的不敬。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无处不是在演俄罗斯,而其实基本没有俄罗斯什么事——导演到演员,台词,无一不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影片的水平毋庸置疑,不过美国人向来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来说事儿。最近又将斯巴达克斯先生搬上了他们的荧幕。

  同样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因为这部在国外备受赞扬的小说而在国内饱受批评指责,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因《日》而获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这倒是令人不由自主地将他与他笔下的日瓦戈先生的命运划上了颇具隐喻色彩的约等号。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八):渺小的我们燃烧着,随后归于尘土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对睡梦屈服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这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从中我们可以品咂出这位诗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正直顽强的风骨。正如英国哲学家伯林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面可与之相比的人。」当我们对原著作者有了少许认识后,再回头审视这部《日瓦戈医生》,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里面的伟大之处。

  《日瓦戈医生》绝对是不容错过的精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小说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曾凭借此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政治原因未能领取。日瓦戈医生是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有思想,有知识,有医生独特的技能,有俄罗斯人特有的热情(尤其表现在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女主人公的最求),有知识分子的冷静头脑和社会良心。但身处乱世却不愿同流合污的他注定身世飘零,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无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小说里还有许多日瓦戈医生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观察和思考,电影里当然表现的就十分有限。这几乎是所有名著改编成电影的遗憾。并且电影的焦点也成了日瓦戈医生的婚外恋,情节也略有改动。但总的来说,这部3个多小时的电影还是表现了许多深刻的东西:战争的残酷、在革命中沉浮的众多小人物、人性的弱点、对真善美的追求、社会的不公平等等。

  男主人公长得虽不漂亮,但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恰好可以表现日瓦戈医生纯净的心灵和对美的热烈追逐。尤其是影片最后日瓦戈医生在隔着玻璃追随着拉娜的身影时那炽烈、着迷、甚至是虔诚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凯拉奈特莉在出演该片是只有十七岁,不得不惊叹她当时已是那样的成熟美丽,演技虽不纯熟,但非常有天赋。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中国的《霸王别姬》,同样是用一个乱世中的小人物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动荡。只不过《霸王别姬》里的主人公是社会底层的平民,而日瓦戈医生是有体面职业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不管社会定位和教育程度有何差异,身处乱世,除了领导革命的枭雄,谁都免不了随世道沉浮飘零。就连《日瓦戈医生》里参加革命的巴沙·安季波夫,一度坐到了革命领导者的地位,最后也不免四处逃窜,开枪自杀。

  而现在,2017年,又有23年的光阴流逝,世相依然纷纭不定,有的东西已经死去,有的东西还在,或生或死,皆乃幽冥之中之命运使然,“人的一切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又有什么益处呢?”我此时感到,当年我从尘封中唤醒的并不是我曾经自以为是的所谓有着鲜活生命的文化,而是生人永远都不该去打扰的亡魂,古老的命运命令它们对阳光下的必死人世缄默不语。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因为那出自尘土的,必将归于尘土,那已归尘土的,则不该再看到阳光。寄居特洛伊的希腊美妇人海伦曾经预见到自己死后将会成为后世的歌题,而我们的文人们则应该做好不被后人记念的准备。

  ———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什么“救国文化”,文化就是文化,灵魂世界的装饰品,政治世界的缄默者,它既出于必死之人,它自己也必将死去。凡以文为生者,都当如斯宾诺莎那样感知到命运所给予的平凡。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九):生命的脆弱与高贵

  观赏《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高贵。 在动荡的年代,每个人就像水中的浮萍,难以把握自己的方向。日瓦戈好不容易从一战的战场上回到莫斯科,回到家人身边,却发现自家的大房子被占用了,在房子空间的分配上主人反而没有权利。后来日瓦戈离开莫斯科,到农村去生活,好不容易和家人过上宁静的生活,却被红军游击队强行带走,成了他们的军医。日瓦戈参加了游击队的一次伏击,短暂的战斗结束后,他们发现击毙的敌人居然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那些学生的年龄都只有十几岁,一个个稚气未脱。他们的生命过早的画上了句号。后来,日瓦戈找了一个机会,脱离游击队回去寻找家人,再次遇到自己深爱的拉娜。从拉娜那里得到一封家人的信,得知家人平安后,日瓦戈留下和拉娜一起生活。平静的日子很快被维克多打破,他给日瓦戈和拉娜带来坏的消息,日瓦戈的家人已经移民巴黎,日瓦戈和拉娜时刻面临被逮捕的危险。日瓦戈赶走不速之客维克多后,带着拉娜和她的女儿到乡下去生活。不久,维克多又来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维克多带来了更为不好的消息。日瓦戈为了拉娜和女儿的安全,劝服拉娜带上女儿和跟维克多离开,自己却没有履行和大家一起走的承诺,单独留了下来。这次离别,竟然成了日瓦戈和拉娜的永别。

  在电影中,尽管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他们的生命确是依然那么的高贵。在简陋的战地医院,天天有一盆盛开的鲜花。在日瓦戈带着家人前往乡下的途中,日瓦戈时时透过火车车厢的小窗口捕捉着火车外面的任何一个美的事物,有一次下车时正碰上日出,日瓦戈情不自禁的一脸的感动。到达乡下后,有次日瓦戈站在自家房子的窗口,突然看到窗户的玻璃上,开着一朵朵可爱的雪花,日瓦戈的眼睛里顿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乡下的日子里,日瓦戈新家的周围成片成片的鲜花,多么美丽的一首田园牧歌。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日瓦戈时刻不忘捕捉美的事物,这足以证明生命是可以活得多么的高贵。

  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我想说:“生命可以脆弱,但不能不高贵。”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十):死生契阔 而我不能与子成说——《日瓦戈医生》影评

  在一辆电线摩擦出火花的电车中

  他们相遇了

  当然 这只是屏幕前的我们所看到的相遇

  而对于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

  于他们彼此而言

  只是陌生的路人甲、乙

  自己却不自知

  他刚好坐在了她的后排

  而那时的他们

  只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这是他们第一次不自知的相遇

  第二次相遇

  他作为医生助手治疗她母亲的病

  他从窗外看到房间内她母亲的情人与她的秘密

  他看到屋内悲伤哭泣的她 不停地吻着她母亲的情人

  那样无助而无奈

  当然那时她还不知道他的存在

  或者说 只是他单方面的相遇

  第三次相遇

  在众人欢呼的圣诞节party上

  她拿着手枪走进party 开枪打中了她的情人

  而恰巧他和她的未婚妻也在场

  他又一次见到了她

  仿佛深知这个女子深处的悲凉

  当然也还知道她还有一个即将结婚的未婚夫

  而直到这时 她仍未知道他的存在

  命运似乎总是这般造化弄人

  战争爆发

  他作为医生救死扶伤

  她一路寻找丈夫做了护士

  这是四年后的第四次相遇

  也许这一次才能称得上对彼此而言真正的相遇

  从这一刻起 她才开始知道他的存在

  而他 从很早起心中就有了她的影生根发芽

  但此时的她 已嫁做人妇 尚有一个年幼的女儿

  而他 则如预料中娶了未婚妻 结婚生子

  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

  但爱情似乎就如同宿命

  所有的道德 婚姻纷纷为之让道

  亦不在乎时间的早晚

  只是这一刻遇见了

  知道彼此是生命中那个一生在寻找的人

  六个月的战地相处以及战争结束后的离别

  他对她说出心中的爱慕

  我想更多的是对她的一种怜惜吧

  “害怕没人照顾你让我不安 但有了那个人又会让我嫉妒地发狂”

  他靠在墙上 目光深情地注视着正在熨衣服的她

  但她理智地拒绝了

  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

  这一别 不知何时再见

  有些人如果有必要相见就一定会再见

  而第五次相遇 则是在他们的七年后

  距离第四次相遇已经相隔三年了

  其实医生更多的是同情 心疼Lara遭遇的一切

  何况她长得又是那么美丽动人

  第五次相遇是在他回到乡下一个村子之时

  而她刚好在隔壁村子

  很近

  他像是受到某种召唤

  他和她在小图书室里相遇了

  那一刻的电花火石

  他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对她的感情了

  在她的家中

  他们彼此相互依偎

  思寻着今后该何去何从

  他再一次被征去作为战地医生

  这一次他必须与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告别

  他们那短暂的幸福时刻注定无法长久

  战争结束后 他回到家 发现家人已流离国外

  他只好回到Lara住处

  两人短暂的相处

  但坏消息传来了 这是Lara的老情人带来的

  Lara的丈夫死了 Lara也必须做出逃走

  何况她身边还有一个女儿

  也许这是他和她最后一次永别了

  他跑上屋顶看着远方渐远的车辆载着她

  多年以后 在电车上

  还是那辆电线会摩擦出火花的电车

  他无意中看到街头的她从街上走过

  此时的他已不知道自己的心脏病严重了

  他拼命挤下电车

  追着她的身影

  一步 两步

  原来这就是宿命般的爱情

  第一次的相遇

  与最后一次的相遇

  死生契阔

  而我不能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而我不能与子偕老

  看着她渐远的背影

  他按着胸口倒在了街上

  人群围聚了过来

  而这时的她已转入下一个拐口

  没有回头地转入下一个拐口

  凄婉的结局

  最后一次相遇

  竟已是天人永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