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春天》经典观后感10篇
《意外的春天》是一部由阿托姆·伊戈扬执导,伊安·霍姆 / 萨拉·波莉 / Caerthan Bank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一):脱胎于 Exotic的意外的春天
从Chloe开始初识Atom Egoya,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了好几部他90年代的作品。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被低估的导演,至少在国内,主要还是因为他电影所表现的多数是格局不大的家庭伦理和情感教育主题。然而情感教育片一样可以拍得很好很出彩。Egoya的电影一直都有着别致精巧却不炫技的结构,保持悬念却不卖弄,运镜自然轻盈不似艺术电影般沉闷。
这部《意外的春天》与冈萨雷斯的《21g》在结构和主题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同样使用了与众不同的叙事结构,将三条平行线索打乱剪辑,人们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中遭遇了同一场灾难,给不同的家庭带来了伤痛和缺憾。与《21g》剥洋葱式的将结局层层剥开最后将结局推向高潮的手法不同,Egoya的镜头并没有一个终点,似乎伤痛之前的美好、经历伤痛的过程和追寻缺憾的过程成为了三个平行而永恒的空间,不求目的,不追问意义。他也并未对人性和现实做出任何拷问和探寻,电影始终保持着客观的视角,诗意而不失温度,悲伤而哀愁。当镜头切换回意外发生前的回忆时,小镇并非完全充满着甜蜜和美好,同样也包藏着谎言、背叛和乱伦,和那些家庭的和睦、善意一样在一场校车的车祸后统统埋葬在了冰下。煽动起受害者们愤怒的律师只不过是想要为沉溺毒瘾的女儿向社会讨回一些公道,似乎这样也能填平丧失亲人的家庭的痛苦一样。
然而惨剧发生之后,真相怎样已然不重要,再愤怒也是于事无补,幸存者Nicole有着异乎寻常的反应,在所有同情、愤怒、沉溺伤痛的情感中显得尤为冷静和诡异,在她的翻供之下,集体诉讼也就这样功亏一篑,小镇的一切也归于平静。
好吧,也许更能让人内心平静的也许只是一个意外罢了。
1997年阿佳妮担任嘎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在权利被架空的情况下,她所心爱的《意外的春天》并未夺得金棕榈,只获得评委会大奖。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二):【347】《意外的春天》——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意外的春天》 The Sweet Hereafter 年代:1997年 / 国家:加拿大 /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 / 主演:伊安·霍姆、萨拉·波莉
1、一种说不出的痛!
几年前在中国,校车事故频发,引起全社会对校车安全的极大关注。但其实每个国家都曾有过校车的问题,《意外的春天》就是以加拿大一起校车事故为主要内容的。那起事故夺走了几乎整个小镇的孩子的生命,给家长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一个叫史蒂文森的律师前来调查,试图揭开这起事故的真相,然而唯一的幸存者,小女孩妮可由于跟父亲有不伦之恋,所以出庭时做了假证。史蒂文森的女儿则是个不省心的主儿,吸毒、叛逆,除了要钱,从不会给父亲打电话,所以他十分失望地对那些饱受丧子之痛的家长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孩子。”他对这起事故执着的调查,也是对自己不幸处境的一种感同身受般的移情。
2、诗意化的镜头!
影片是根据罗素·班克斯的小说改编,被认为是忠实于原著的电影。之前曾凭借《色情酒店》蜚声影坛的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戈扬,从情色片转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影片出色的摄影让这部电影给观众非常不错的视觉体验,虽然没有眩目的效果,但也不像一般写实主义电影用长镜头驱使观众入眠;整个大风景的拍摄极具诗意,你就觉得好像真的开车或坐直升机到了美加边镜的宁静小镇一样。不过对于不太了解导演表达方式观众来说,影片还是显得过于沉闷了些。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三):成人与孩子的隔阂,关于社会性责任问题的探讨非常深刻而生动
整部片的情节很含蓄,大概是这样的:律师非常爱他的女儿,但不知不觉女儿却长成了一个放荡的女人,离开了他,并且仇恨父母,律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渐渐地他产生一个偏激的观念,认为这是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后果,他决心向这样的社会报复,想以一声有力的呐喊唤醒社会的良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因黑心保险公司操作而失去了孩子的家庭——就是那个校车司机一家,与那个女司机串通合作给社会一个警示,至于事故是不是他们策划的不清楚,有可能是蓄谋的,也可能只是真的是意外,但他们肯定在事故之后有串通,而故事最终还是因为孩子——那个幸存的女孩的叛离而失败。故事反复出现一首描述乐园天堂般无垢纯真的诗才是真正的希望与理想,这部电影不是父母的呐喊,这是孩子的呐喊,故事中的父母在事故之后所想的只有一件事:赔偿,以及生活中种种物质上的问题,即使不求赔偿思想也极其功利,几乎每一个成人都如此,因为成人的生活就是如此,这些在孩子的眼中是非常反感而恐怖的,令人窒息的,这才是造成孩子叛离并仇恨父母的根源所在,律师所要纠正的社会其实就是他自己,律师就像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一样:是不是该思考一下,到底自己的生活偏离纯真有多远了?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爱变成了一滩屎尿,还是本来就是屎尿?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四):误入人间
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一个正义律师与邪恶村庄作斗争的故事,也可以看做人类因原罪而受上帝惩罚的故事,也可以看做是沙漠西蒙的圣徒故事,也可以看做因果宿命的佛教故事,也可以看做一个女孩为掩盖罪行而谋杀全村小孩的阴谋,也可以看做一个中年人对死亡的预感和瞬间的回光返照,抑或他被女儿同学激起的邪恶幻觉和甜蜜梦想,也可以看做大卫林奇式的精神分析,抑或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道德焦虑,抑或北野武式的失败的人生之旅,抑或伯格曼式的宗教寓言……
抑或最后,男主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困在潮湿的洗车机里,上半身是眼泪,下半身是梦遗。他喃喃自语:“人性的,太人性的”
另,坠车那一段的音乐很像中世纪的戏曲,看过《第七封印》的人都会有印象。对人来说,没有天堂,因为人不配,那只是对死亡的幻觉,“甜蜜的来世”只是对死亡的预感。留给人的只有炼狱和地狱。人顶好就是呆在炼狱里,并保持平静。
另另,吹笛人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他就是个吹笛人,仅此而已,他只是一个道具,可有可无!请不要胡思乱想!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五):The Sweet Hereafter
冬日的夜里,律师米歇尔(伊安•霍姆 Ian Holm 饰)在某洗车房洗车时,接到了嗑药女儿佐伊打来的电话,言语间暴露了父女之间理念上的矛盾。怀着一腔闷气的米歇尔,又遭遇了洗车时车门打不开的尴尬,最后只能愤然弃车,扬长而去。此前,在飞机上,米歇尔曾邂逅女儿的昔日好友艾莉森,并跟他讲述了父女分崩离析的原因……
米歇尔在小镇上目睹了一起车祸现场,那个载有学龄儿童的校车因躲避来车意外翻车掉进了湖里,导致很多家庭失去了亲生骨肉。米歇尔在探访中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有的父女畸形恋,有的酗酒暴力,有的疾病缠身。为了帮助他们向政府讨要抚恤金,律师走上了一条坎坷的助人为乐之路……
本片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意外的春天》观后感(六):Nina's tragedies 和 the sweet hereafter
ina's tragedies 和 the sweet hereafter
对,这两片子的名字其实都是反着来的
quot;Nina的悲剧" 其实是喜剧,最后找到了真心珍惜自己的摄影师
quot;甜蜜的然后" 其实是悲剧,里面参合的德国寓言故事“花衣魔笛手”的叙事手法真是
太棒了
加上女主清晰的朗诵,字字见血。
Did I say all? No! One was lame,
And could not dance the whole of the way;
两部片子都是开头沉闷,事后反复看了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