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警故事》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民警故事》经典影评10篇

2022-05-27 02:0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警故事》经典影评10篇

  《民警故事》是一部由宁瀛执导,李占河 / 李健 / 王连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警故事》影评(一):灾难中活下来的人

  还是在破旧的新光,胶片的颜色都已显陈旧,声音也不尽完美,好多台词半是因为方言半是因为年代久远甚至都听不清楚。但看完之后还是会倒吸一口凉气:95年的时候曾有这么牛逼的片子啊!

  警察是一个永远能赋予无数标签的群体。而那时的民警,表面是国家权威的象征,体制与正义的代表,但每日接触的都是些鸡零狗碎的破事——抓疯狗,抓卖黄画的,抓天桥下私设小赌局骗钱的。风光的一面几乎与他们无缘,或存于儿子“抓坏人”的想当然里,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侦探片中。

  就是这么不尴不尬的状态,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在改变。但是,过去的一方又在撕扯现在,而未来还在遥远的地方。一个小民警,非职业演员扮演,小人物的憋屈与辛酸就这么一层一层被剥了开来。

  其实可以用好多角度去看它,这么想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说不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如果理论程度足够,应该可以写一篇长论文了。

  前阵子做改革开放30年的片子,总想找一些当时的纪录片来还原那个时代。但是,除了《中国》里的那几个经典镜头代表了那个“前史”,我们究竟是怎么过来的,可以说几乎没有。没想到在新光看的这些剧情片(上次的《北京你早》),却都给人一种精准击中时代的感觉。

  看到一篇访谈里宁瀛说:“拍完一次电影,我觉得我像是经历了一场灾难一样,我是灾难中活下来的人,我的作品是灾难中存活下来的几个碎片,所以我毫无遗憾地面对我的不从容和影片中的缺陷。”

  怎么我觉着,我们才是灾难中活下来的人呢。

  《民警故事》影评(二):大舅的故事

  近日看了宁瀛的老片《民警故事》, 90年代派出所片警的故事,犹如纪录片,让我想起了曾在派出所工作的大舅,我想这应该也是同属于大舅的故事。

  大舅的故事

  大舅排行老三,因为还有排行老四的小舅,所以从小我们就称呼排行老三的舅舅为大舅。我妈排行老大,大最小的小姨十岁,从小便承担起帮外公外婆干活,在生产队挣工分,照顾弟弟妹妹们。

  后来妈妈外嫁到我们村,大舅警校毕业分配深度派出所。

  从小大家都说,我和大舅长得像。

  记得某个暑假,妈带着我们去大舅那里玩, 从城里转坐去深度的大巴,生平第一次晕车就在这里了,依稀记得下车后我和妈站在马路边上吐的情形, 还记得深度大街上带白手套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交警, 一度让我认为,深度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后来小学老师问大家去过最大的城市是哪里, 有人说屯溪,有人说合肥, 而我则自豪的说道,“深度”。 当时大舅家里有一台29英寸的三洋牌彩电,算是那个时代的壕了。

  小的时候家里穷,当时的大舅还未谈恋爱, 经常抽空骑着派出所的跨子三轮摩托来家里帮忙,霎时威风, 跨子侧面的小斗是我的最爱,坐在里面像电视里的领导,只是时有被溅脏水的危险。

  从小期待大舅的到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大舅来时,就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菜,或是大舅带来的,或是父母准备的。

  除了好吃的以外,大舅也会带来所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依稀记得,大家围坐在一个桌子, 那时的大舅还能喝点小酒, “哪哪抓到一个人...” “指导员怎么怎么样...” “那次压送犯人...”等等。

  这些都已经模糊,但是对于打狗这件事,随着老电影《民警故事》,让我清晰地回忆起大舅谈诉时的场景,饭酒过半,大舅说 “现在每日打狗哦。” “狗多的不得lia。” “出门拿个棍,见狗就打,那狗跑的kua的不得lia。” “赫赫,哈哈哈哈。” 大舅放出他那颇具特色的笑声, 前合后仰,然后抓紧低头扒一口饭,接着说着打狗的故事。

  后来大舅工作调动到城里,我也到县中上学。 抽空我会去大舅家,大舅会做粘糊糊的炒面给我吃。 那台29寸的三洋彩电还在,假借在房间看书之名,我在里面偷看电视; 当时大舅家新添了一台科龙牌双开门的冰箱,高高的,我就用它来冰冻苹果,梨子等; 记得当时大舅家房间的灯光很暗,我要考试了,真的要看书的时候,就把绑着的电线放开,将灯泡放低,已经忘了当时大舅发现时的反应了;还记得当时大舅家阳台上的书架,在不偷看电视的时候,我就趴在阳台的地上,偷看《警探》杂志,《xx电影》杂志和一些关于摄影的书籍,现在想起来后来的兴趣爱好和那段时间可能不无关系。

  随着我的高考临近,而当时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渐渐得我不太愿意去大舅家, 因为大舅不让我看足球,而我在大舅面前也不敢表现出我有多关注世界杯的样子。

  之后我离家上了大学,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是,听妈妈说大舅身体不太好;听妈妈说大舅没事喜欢喝点红酒;

  有一天,大舅给我电话,“xx,U盘看看在哪里给我买一个。”

  再后来,我结婚了,荣幸的请到大舅作我们的证婚人,依然记得大舅单手拿红纸,站在台上,扯着嗓子,红着脸, 激动的发着言。

  直到前段时间, 邻居轻声地对老婆说,“你老公笑得好有特色。” 我心里一惊,“完了,遗传了大舅特色 / ‘恐怖’ 笑声了。 ” 后来一想, 也不坏,“也没什么不好,谁让我从小就长得像你呢。 ”

  最后祝大舅身体健康。

  :

  《民警故事》影评(三):片儿警的北京

  宁瀛一直不是大众喜爱的导演,近几年更是导演出了像功夫侠等一系列的酥烂片,质疑她作为一个女性导演的功底的声音穷出不尽,可是她却也曾拍出过作为北京三部曲之一的民警故事这样深刻的好片!

  虽说情节是围绕北京94年的片儿警展开,却也可说是好好的把那个年代片儿警的北京的安宁搬上了大屏幕。虽然嘈嘈杂杂的小事层出不穷,却也更加体现那个年代的人情味。全片以‘禁狗令’作主线贯穿始终,故事情节设定环环相扣,从一开始的打狗到禁狗到捉狗到捉养狗的人,实着让人啼笑皆非。导演把握喜剧气氛的功力也相当了得,虽然八成归功于编剧,但也可看出宁导诠释剧本以及演员调度的功力的深厚。更何况演员全为非职业演员,表演之真实也是相当难能可贵。使用非专业演员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然与真实,正因为他们身上未被附加过诸多的角色才更能凸显出自我诠释的真实,当然这也更加考验导演的讲戏能力和对角色诠释的能力。

  “影片隐晦的反思体制,又时时透漏出对小人物的关怀,但最可贵的地方还是在于对时代、人文的纪录价值”。

  时代在进步,技术器材在进步,可电影核心却在极速下降,在这充斥垃圾商业片的环境里我们应当要给这种写实题材的好电影一些支持。

  《民警故事》影评(四):看过这一次

  如今想来简直是在做梦,我居然老早就看过这个片子,大概就是96年左右的样子,还是在电影院看的胶片,不,没出国,就是在北京。

  当时看的时候在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影啊,以前完全没见过嘛。

  观影触感如今还记得:主角家早上一家大小起床,电视里传来《东方时空》的主题音乐——那时《东方时空》最火的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板块,结果一不留神,《东方时空》被《民警故事》给讲述了。

  这个场景给人印象非常之深,脑袋被什么一拍,老百姓的生活空间的气息扑面而来。有那么一刹那,银幕消失了。

  时至今日我和我妈还会拿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开玩笑,就是抓来一嫌犯,名字过于奇特,被勒令在布满灰尘的桌子上用手指头写下自己的名字:刘兜兜。当时满场都笑疯了。后来嫌犯被铐在暖气片上,还奋力拧头看电视。屡次被民警把头拧回去,他再顽强地拧回来。这一段很妙,是因为警匪间流动着一种奇特的默契和……平等?尊重?友谊?总之是各有尊严。

  最具喜感的是打狗那段,全体民警浩浩荡荡骑着自行车出门,还拎着大棒,四处围剿一只狗,围追堵截到一个院落,人狗殊死搏斗。最后狗被很不人道地人道了,警察也挂彩。我从没尝试理解这个段落的更深层含义,或是说我一直在从别的角度接近这个段落的含义,但是至今我都只是为了提棍骑车那个动作而笑。

  看完后就记住了宁瀛这个名字,敬重从此没再变过。后来读到她的经历,只觉不凡。有一阵误传她为张元之妻,简直让人痛恨老天无眼,后来澄清她妹才是张元之妻,so放心。后来又看过一个《无穷动》,也是好,好在哪儿也说不出来。

  那年能看到这个片是大姨单位放映的,国家媒体的福利,实在是太福利了吧!后来电影频道又演过,但总觉得跟电影院里那次有些不同。之后我再也没去看过大姨单位的放映,以后也不再有机会了。但总算我看过这一次,我深信这是值得炫耀的经历。

  《民警故事》影评(五):胡同警

  主角是中年的片儿警国立。他管辖着104个自然院,2300名居民。那片灰灰的四合院成为京城过往生活形态最后的活化石。如今,住在这些经过自行改造的四合院中的人们又是改革开放变革的亲历者。国立正是在这样的新老交替的环境中工作着。民警的工作比人们想象中琐碎得多,大到刑事案件,小到家长里短,都要管一管。

  1990年代中期,北京城的很多四合院和胡同夷为平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普通百姓的生活也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被迫调整。城墙象征着边界,把人们的生活围拢在一起。四合院这样的民居形式也是符合传统文化中围拢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居民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保持了中国传统道德系统的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居民形式和农村民居差别很小。

  影片的第一场戏是国立带着新来的民警连贵去四合院熟悉工作。他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从街道路过繁忙的大马路,转到小巷中。街景中:骑车匆忙的人们,公共汽车、面的、小巷中的压路机等等,各种不同的环境声交织在一起,构成形态丰富、既具生活质感的场景。导演一直用跟拍的方式,景别、机位、声音(保护对环境声的处理)的频率等上基本保持固定。他们谈话的内容,既有拉近彼此的家常话,也有工作的安排,和作为师傅的经验之谈。终于到了他们管辖的片区,身后是刚刚拆迁完的平地,眼前是接近天际线的高楼。这个段落的落幅镜头,俯拍他们穿过小巷,镜头慢慢升起,定格在一片灰色的四合院和接近天际线的高楼,鸽子飞过,骑车在环路上奔驰。在这个段落中,国立表达了他对楼房的期待,不仅是从工作角度而言,更加有一种改善生活质量的期许。

  胡同是呈现京城百姓生活状态的空间。这里既有穷苦贫民遮风挡雨的斗室,也有清贫文人的陋室、富贾巨商的宅院。随着四合院的拆迁和胡同的消失,由明清两朝建立起来的乡土城市形态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现代都市结构的楼宇和社区。各种不同时期产生的建筑群,把城市拼贴为一个复杂、纷繁的都市。这种突变很快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断送了城市千百年了历史、文化沉淀。

  狗,一种与中国人生活最为亲密的动物。它是忠实的代表,看家护院的责任让它成为中国家庭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狗在家庭生活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成为生活水平的象征,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闲暇”感。

  导演赋予民警打狗行动很强政治隐喻。民警从派出所骑着车,拿着打狗棒,不紧不慢的去找狗。废弃的王府成为一个重要的视觉观察对象。摄影机的视点并非一味聚焦于民警身上,对王府的仔细观察、端详,让观众感觉到摄影机视点的主观化。这是导演克制、客观、距离感的心态的表现。等民警追着狗跑出院子,在胡同里追踪的时候,摄影的机位常常设在胡同的拐角处,狗/民警进画,从纵深到前景,摄影机跟着他们的运动轨迹转弯,出画。这样的拍摄视点都显得格外冷静旁观,参与感很弱。该段落的最后定格镜头是民警们在河边痛打疯狗,后景是北京的箭楼。箭楼,再一次提醒观众故事的时空背景。这个段落中,作为第三方视点的摄影机是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它代替了一个默默关注的视点,不露声色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这是一部个人风格极其浓郁的影片,长镜头、纪实手法、同期音、中景等视听语言,似乎处处张显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光辉。但是,导演这种刻意而为之的距离和游移的姿态,远离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那种切肤之痛的关怀,显得非常理性而克制。虽然,长镜头依然可以比较完整的记录下一方水土,现代化的都市元素,凌乱而破碎的铺成在影片的后景中。但是,运动视角所产生的俯仰的变化已经不再是肉眼所能企及了。导演在纪实风格的表面风格下,呈现出戏剧性张力。

  《民警故事》延续了《找乐》的视觉语言,但是其视点的改变,也就改变了本来的镜语关系。比如,《民警故事》更多了采用了人全的景别,比《找乐》要大一些。所以,镜头所涵盖的信息相对更加丰富。画面中出现不再仅有自行车和行人,而出现了汽车,以及车水马龙的景象,后景的房子变高,商铺的门脸也漂亮了。这些商业社会的元素代替了原来单一的城墙。更重要的是,画面中高楼与平房、古建筑与新地标等这类新旧北京的符号同时出现在镜头中。此刻的北京,其地方性的特色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消亡着。

  《民警故事》影评(六):民警故事

  《民警故事》是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特别像纪录片的电影。

  1994年的北京,在回忆里几乎已经被忘记的北京,看着电影里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街景,恍惚间似乎有点穿越。

  看完后意外的碰上了导演的演后谈,也对这位女导演有了新的认识。

  实话说,这是我完整地看到的她的第一部影片,也许是那部叫做《无穷动》的女性电影的争议太大;也许是之前加诸于她身上的标签太多,一直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看她的电影,直到这一部《民警故事》。突然想到,虽然名字很像,但是与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完全不同。

  《民警故事》的介绍就一句话,中规中矩——北京片儿警的故事;自然与港产商业片《警察故事》毫无共同之处。

  还有就是,有的电影很好,但是和导演的交流就没有那么顺畅,这一点在和国外导演,特别是非英语国家的导演映后交流时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宁瀛和到场观众的交流,无疑是顺畅而成功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正因为她率真而毫无做作的交流方式,让我决定抛开外界所加诸于她的那些奇怪的标签,而是把她的作品都一部一部找来看一下。

  一直喜欢百老汇电影中心的缘故也在于此,总是会有不期而来的映后交流,一部电影结束时的掌声热烈与否也直观地体现了观众们对于电影的认同程度。

  而这一次的宁瀛导演和大家的互动也全程交流无障碍。电影特别真实、观众的问题和导演的回答也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影片背后的故事,导演现场讲述的影片送审的过程特别让人动容

  刚开始,影片怎样也过不了审,按主管部门的话来说,人家的电影,也许就是删一个镜头、改一句台词的事儿,可你这电影,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有问题,最后居然还出现警察打人,这怎么可能能通过呢?

  年轻警察觉得片子不错,很真实;老警察就持相反意见,觉得最后一段警察打人是给公安队伍抹黑,是显示警察队伍素质不高应该在警察的手将落未落时加插一段画外音“我是人民警察,怎么可以动手打人呢”当导演绘声绘色第给我们转述这几乎是十年前的送审花絮时,全场观众都笑了,确实,在2013年的今天,那种上纲上线的表现会让所有小伙伴们都乐坏的,但是要想到这部应该是十年前所拍的影片时,谁又能说那种反应不正常呢?

  还是公安部的领导有水平,别看他看片子的时候各种奇突反应(按导演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拍大腿、爆粗口)压根不能理解是赞同还是反对。然而在他听完两个岁数不同,其实也正好代表了两代基层民警的意见之后,他拍板道,不改,就这么放,我特别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领导看到这部影片,我们承认我们的基层民警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是不要忘记,就是这千千万万素质不高的骑着自行车的北京片儿警,保卫着北京的一方安宁。

  哗,掌声雷动,不仅是导演感动了,我们也被这实在的语言震撼了。

  真的,特别想推荐给每个人,特别是北京胡同里成长的孩子们去看看这一部名为《民警故事》的影片。

  其实通篇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警察中队骑自行车巡逻,和辖区内的居委会合作,抓些小偷小摸的平凡事件,最大的举动不过是集体打流浪狗,但是每次那个动员和对待事情的认真劲儿,都让和片儿警打过交道的人们心里发热。

  或许,我应该把宁瀛导演的《北京三部曲》都找来看一下。

  北京片儿警的故事

  : 刚刚得到喜讯,宁瀛导演的最新影片《警察日记》在东京电影节上收获; 最佳男主角奖,热切期待上映。

  《民警故事》影评(七):民警

  派出所新分配来一批刚从警校毕业的实习生,王连贵的师傅是干了七年的“片儿警”杨国力。杨国力将小王介绍给居委会,居委会的老太太们热心地向他解释管片儿的工作,要以户籍管理为基础,治安工作为主。 晚上正逢杨国力值夜班,有人被狗咬伤。说是一条黑狗疯狂地扑向路人,会不会是疯狗?杨国力立即向所长汇报,所长果断决定:组织力量,迅速找到野狗,以防再咬伤其他群众。 民警们个个手持木棒,四处去寻找狗,终于在一个荒废的院子里找到,大家追到街上将狗乱棍打死。送防疫站检验,果然是条疯狗。防疫站给派出所敲了个警钟:狂犬病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对参加灭狗的民警必须采取防疫措施。 为了确保居民的安全,派出所要求民警们深入调查是否还有疯狗,并向居民们宣传狂犬病的危害性及城市禁养犬的必要性。所长指派杨国力主要负责这次临时安排的突击灭犬工作。 杨国力经常加班,难得有个星期天能闲下来陪三岁的儿子在家好好玩一天。他妻子时常埋怨说派出所的工作太辛苦。杨国力老是加班,操持家务和教育孩子全靠她一人。说归说,下班回来,她依旧忙碌着家务。 这天是户籍管理学习的日子,值班民警把杨国力从会议室叫出来,说抓住一个在公共场所赌博的外地农民。那农民矢口否认是赌博。杨国力让他在自己面前耍一次牌,他耍得杨国力眼花缭乱,杨国力从中看出问题,不慌不忙地提问,机智地戳穿他的谎言,耍牌人最终承认了是惯赌。 又轮到杨国力值夜班,白天旱日常工作,晚上下片儿检查灭犬工作,熬了几夜,已是精疲力尽。他的管片儿又出案情:一外地青年尾随女人耍流氓,他赶忙去处理。从现场回来,还没喘口气,王连贵又打电话告急:他检查养犬户时,遇到难缠的王小二,他养犬不承认,还不让民警入户检查。杨国力带人将他带到派出所进行教育,谁料他拒不接受批评还出言不逊,杨国力忍无可忍失手打了他。 所里开会批评了他,提出“从严治警”“增强法制观念”。以迎接新的任务。民警的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平凡而又不可缺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