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法则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故事法则读后感100字

2022-05-24 09: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法则读后感100字

  《故事法则》是一本由施爱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法则》读后感(一):妇女节——究竟想要妇女们过什么节?

  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取自鲁迅的小说《伤逝》。子君慷慨的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惜最后忙于家务事、和邻居争吵,让涓生觉得她“先前所知道的已经完全忘记了。” 从涓生的视角看来,他既需要在生活上支持他的传统妻子,又需要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新女性。

  涓生的思想首先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

  因为这种对于社会分工、社会稳定的追求,在乡土社会,夫妻双方更多重视在事物上的合作,而非感情上的联结。

  因而感情自然而然的偏向同性方向发展,重视兄弟义气我们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在传统故事中,英雄形象塑造中“杀嫂”模式的沿袭或许与这种社会观念有关系。男性气概的塑造,需要他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在男权社会中,并没有女性的声音。而对于性天生的需求,又令他们无法摆脱诱惑,在这样的矛盾下,谁能够拥有女性的资源、吸引女性,又与女色决绝的割裂,谁就更具备话语权。因此施爱东在书中提到,在文学作品中,美女一方面是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女性又是被贬抑的对象。在这样长期的社会认识之下,当今社会对于男性气质文化阐述是“对成就的追求、对软弱的逃避、对暴力的向往,以及——反对女性气质。(《今天,她们一起想象一头狮子》,出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3月8日)”

  涓生的思想又在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变化,他要求和这位女性能够脱离家族,能够和他谈论外国文学。这就好像传统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转变中的英雄形象变化。曾经不近女色的英雄转变为一夫一妻的情圣。或在小说中更强调男女关系中的情感因素。

  “新女性也是男性创造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留学归来接受新思想的男性,对父母定下的传统妻子不满意而休妻。这也迫使女性改变自身,向男性所向往的拥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女性努力。百年过去,涓生的理想在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奢望。既要全职工作,又要大量处理家务事;既要思想独立,又要小鸟依人的女性已经是时代标配。按照男性的要求:既要独立聪明,又不能过分独立聪明,最好还能够依附男性。这比对子君的要求还高。

  妇女节怎么能够仅仅是给女性献花就圆满的节日?这是一个需要男性正视女性的节日。今天妇女节何尝不在思考两性前行的新道路。

  《故事法则》读后感(二):电视剧、电影、小说爱好者的高维武器

  如果你爱看电影看电视剧,爱看小说看动漫,爱科幻爱推理爱玄幻,总之,只要你爱看故事,那么这本书就不应该错过。 这本书,我看了第一章10分钟就拍案叫绝,因为它能让你看穿所有故事的套路,比如:

  这样的问题,看完这本2021年11月新出的书就都不是问题了。

  《故事法则》 作者::施爱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9.2分

  这本书我是在马伯庸的年度书单里知道的,马伯庸说:“对于现代作者来说,在磨砺写作技巧的同时,不妨也可以参考一下。”

  但我觉得,在现在各种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爆炸的情况下,普通观众和读者了解这些套路,也能增加看剧看书的乐趣。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之所以值得被研究,是因为它是集体创作,更加套路化,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些套路,也就能举一反三去看所有的故事,你就能站在更高维度,将电视剧、电影或小说里的故事一眼看穿。

  说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01

  首先要理解,故事是限定在密闭时空之中,依照特定规则运行的虚拟游戏。一切行为的因、果,都要落实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当中,也就是说故事是封闭的。

  而作为游戏的故事具有如下几个封闭性特点: 1、故事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 故事中不能出现多余的、没有功能的角色,因此故事中要尽量减少角色的数量。所以,烂片中一旦出现没啥作用的角色,你看起来就会觉得怪怪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有时候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也会把几个角色改成一个角色,比如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就把“恒山三定”定静师太、定闲师太和定逸师太,合并成了一个定逸师太;电视剧《寻秦记》也把纪嫣然和琴清合并了。

  还有,故事只考虑角色之间的关系,不考虑角色之外的“吃瓜群众”。《新白娘子传奇》的“水漫金山”就不会考虑无辜老百姓,《射雕英雄传》里被梅超风抓来练九阴白骨爪的路人甲死了也就死了。他们不被列入故事伦理的考虑范围。

  2、故事的功能项和道具是封闭的。 功能项就是故事人物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推动故事情节是有作用的,不能出现没有意义的行为,否则就应该从故事中剔除。 也不能出现多余的、没有意义的道具,正如众所周知的“契诃夫之枪”: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您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而在电影中,如果镜头给了某个东西特写,那你就要留心了,它在后面肯定会有大用。 3、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情节是自我闭合的。 也就是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必须相对应而存在。比如《西游记》中,49回中,通天河上,老鼋托师徒四人问如来他何时能得人身;99回师徒四人再回通天河,老鼋得知他们没问,一气之下把他们弄到水里,从而完成了最后一难。49回和99回就构成了一对矛盾。 故事中不能出现没有结果的原因,也不能出现没有原因的结果。有很多烂片垃圾小说,前面铺垫了很多细节,或者架构了宏大的世界观,挖了很多坑,后面却没填,或者根本兜不住,也就是俗称的“烂尾”,理论依据就在此。

  02

  只要是故事,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作者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出会使读者“入迷”的紧张。在民间故事中,主人公在无数可能的行为方式中,绝不会选择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而总会选择反常的、富于戏剧性的行为。 也就是说,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都是按照套路生产出来的。比如,男女主角总是喊着“你听我解释啊”却永远不直接解释清楚,“刀下留人”的皇榜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抵达刑场,恐怖片里的主人公总是见到什么动静就往前冲,而死者总是说“杀死我的是……杀死我的凶手就是……”而不直接说出凶手名字。

  面对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情,你不能以常理来考量,因为故事的逻辑不是生活逻辑。故事需要遵循的逻辑是这样的:

  1、在既有条件与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2、每一个障碍都必须同时包括“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3、为“解铃方案”设计一套巧妙的游戏规则。 我用《盗梦空间》为例,你们就明白了。给富二代脑袋中植入一个观念,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系铃方案”就包括在哪里盗梦、如何招募团队、如何让梦境更逼真、富二代学习过反植入、植入一个什么观念等,“解铃方案”包括日本甲方很有钱可以买下航空公司、有可以各司其职的团队等,而多层梦、每下一层时间流逝的速度会变慢、kick、图腾等游戏规则,成了整个电影最巧妙也最有魅力的设定。

  而让故事一波三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偶遇和巧合。 就是所谓的“无巧不成书”。但要注意,适当的巧合对于推进情节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再能为这些巧合设置恰当的理由,使表面上的巧遇具备某种必然性,故事的趣味性会更加强烈。 这就是为什么20年了,《上错花轿嫁对郎》为何依然吊打无数古偶剧的原因。而现在很多电视剧之所以烂,就是因为不在巧合上下功夫,男女主第一次见面都能“机缘巧合”地来个“马车吻”。 点击查看我之前的文章:20年了,《上错花轿嫁对郎》为何依然吊打无数古偶剧?

  新《上错花轿嫁对郎》

  2、误解和犯错。 凡是看过金庸和琼瑶剧的,对此都不会陌生。令狐冲被误解偷了《辟邪剑谱》,依萍因日记被何书桓误解利用自己,都是例证。而“违禁”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误解,比如只要有禁地,主人公就一定会硬闯;恐怖片里只要门打开了,主人公一定会进去。

  3、出现搅局者。 他们扰乱故事的节奏,改变事态的方向。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和《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而从改变事态方向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也是搅局者,她只是解铃的搅局者而已。 4、规则失效。 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情节的需要,生活逻辑可以直接被忽略。《寻梦环游记》中,男主人公在水中泡了好一会,可后来他从口袋里掏出全家福,照片居然完好无损,这是由故事需要来决定的。

  03 民间故事的结局都是既定的,那就是大团圆,这种迎合世俗愿景或想象的游戏终点统称为“元结局”。所谓“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正是此意。我国特有的贺岁档,也是这个思路。但对大团圆的追求古今中外都如此,不唯独中国有。

  大团圆的结局,承担着伦理教育,也即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善恶终有报的大团圆结局,符合我们对世界的某个正义过程的期待和要求。具体到我们国家,jiazhang制的作风,让有些机关认为自己对民众的道德有教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违法犯罪的人物最后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这种制裁是以字幕的形式呈现。

  国产电影《心迷宫》最后的字幕

  关于民间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作者用“孟姜女哭长城”不同版本的故事举例,总结出9个故事的节点(我们把这些在同题故事中高频出现的、在故事逻辑上必不可少的母体,称为同题故事的“节点”):

  作者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整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比如,在男主人公成为孟姜女丈夫这个节点上,很多版本的故事,都强调刚结婚甚至都没圆房就把男主人公抓走了,这是为了淡化孟姜女夫妇之间的男女之情,因此,孟姜女后面的哭长城行为就更突出了她对于“夫妻”这个抽象名分的忠贞,突出孟姜女的贞洁思想。

  孟姜女最后肯定不能活泼泼艳生生落入秦始皇手中,否则仇没报成,反倒让别人占了便宜。孟姜女一定要逃离秦始皇的魔爪,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孟姜女就非死不可,但如何死却是故事家可以发挥的地方。

  这就是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在保证节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作者可以在自由随意添加新的故事母体,比如孟姜女寻夫这个节点上,就可以增添路上的很多故事。

  04

  既然民间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那么一个故事的逻辑就变成了:由一个共同的起点,经由不同的路径,要到达一个共同的终点,哪条路径是最优选择? 作者用“梁祝化蝶”的故事举例,说明每改动一个情节,就会滋生出更多新奇情节的可能。比如,光“英台投墓”这个情节,后面就衍生出41个故事,比如英台投墓后,有的故事里她的未婚夫马某掘墓,有的马某自杀,有的马某啥都没做。而“英台投墓,梁祝化蝶”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种而已。 那为何是这种流传最广呢?所有的故事都要在流传中接受公众的选择,但选择的标准是某种倾向,而非明确的准则。比如,是不是反映了民众普遍的审美理想或表达了他们的情感意愿,是否具有情节发展的逻辑合理性等。但你会发现,无论中间有多少种故事,节点之间一定存在最优、最合理的捷径。以“梁祝”为例,无论故事如何改编,一些基本要素不能改变,如“同学”、“同冢”、“团圆”。

  知道这些有啥用?当然有用啊。以这个角度去看现在众多的IP改编影视剧或翻拍,就很有意思。那些魔改的,大概率都是没能掌握原著的节点,没能保证原故事的稳定性,没能选择最优最合理的捷径,而随意发挥的太多,带偏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05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部分,就是对于史诗可持续生长机制与叠加单元的研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类似于《荷马史诗》《罗摩衍那》《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都是由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叠加而成的。我打个比方,《荷马史诗》里,特洛伊战争后,叠加的是奥德修斯回家海上航行的故事,然而海上航行的故事,又是由“忘忧国”、巨人海岛、海妖塞壬等单元叠加而成。

  但叠加单元有个好玩的规则,就是叠加单元如果以“加法”起兴,新增人物,掀起新的矛盾与冲突,就必须以“减法”结束,反之亦然。就是说,叠加单元结束时,要回到该单元的“初始状态”,回到原点。比如,很多传奇寻宝故事,宝藏最后都带不出墓穴。

  而像《西游记》《水浒传》等具有史诗叙事特征的小说,也遵循同样的规则。《西游记》中,孙悟空千辛万苦从妖怪手中弄到的宝贝,一旦这个故事结束,无一例外地会失去。作者说,小时候总是不明白孙悟空为什么不把宝贝藏好,现在才知道:

  真是精彩! 作者虽然没说,但是我想,现在很多的动画剧集,遵循的应该也是这个思路。比如《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都是单元剧,虽然有前后关联,但每一集结束后,总体上也是回到初始状态,所以即使已经出了几百集上千集,按照故事时间线,他们早该长大了,但事实上却还是小孩子。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2021年了,柯南还是小孩

  06

  本书还有一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英雄形象塑造中的“杀嫂”模式。 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杀嫂、石秀杀嫂、燕青杀嫂,这些杀嫂故事影响了金庸的故事,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和康敏的故事。 在英雄传奇故事中,做好汉是男人取得话语权的先决条件,他们不仅不能耽于女色,哪怕稍有接近,也必带来奇耻大辱。耽于女色,就意味着男人优越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被操纵,男人在女性面前将面临愉悦与投降的危险局面。于是,男人通过对女性“女色”进行诅咒、贬抑,借以掩盖男人性挫败的自卑,以及对女性魅力的恐惧。 所以宋江“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晁盖“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卢俊义也是“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所以人们宁愿相信诸葛亮因为娶了一位丑陋的贤妻而受益无穷,而不愿意看到孙权、周瑜因为娶了大乔小乔而有什么好下场。 因此,酒成了色的替代品,当同时面临美酒和美色诱惑时,英雄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酒。而且对于英雄来说,同性之间的饮酒,酒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他们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且总是一醉方休。

  反正好汉可以和同性之间共享美酒增进感情,却必须与女人尤其是美女划清他我界限。英雄若要快意恩仇,就必须是无产者,就不能有家室之累。在一版刘关张结义的民间故事里,关羽和张飞竟然互相交换杀死对方老小,才可以毫无负累地跟刘备去打江山。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强人们“结义杀家”的母题的变异,但文人毕竟是正常社会伦理的维护者,还有底线,他们就只好变着法子,用各种非正常手段把英雄的家人一个个害死,像李逵的母亲死于虎祸,武松的哥哥死于女祸,林冲的妻子死于自杀。 还有一种,就是为英雄杀家提供借口,杀掉该杀之人。谁该杀呢?女人。丈夫自己杀妻子,未免残忍,必须假手于人。于是文学作品往往将外来的媳妇,也即英雄的嫂子处理成“淫妇”,变得该杀。还不能是哥哥杀了弟媳,那样就有吃醋或变态的嫌疑,显然不是英雄的勾当。 而且为了让杀戮不会背上伦理道德的枷锁,文学作品的设置中,“淫妇”大都没有子女。这样一来,就大大淡化了对“母亲”这样一个角色的两难处理,使得英雄可以放手去杀一个妇人,而不是一位母亲。

  而《天龙八部》中萧峰和康敏的故事,就是金庸对杀嫂故事的借用。作者分析,“萧峰杀康敏”无一遗漏地继承了传统杀嫂故事的所有功能项,是同一类型的故事。 作者说:

  你心心念念的意难平,也只是一场叙述的技巧。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里精彩的几处做的粗浅总结。 这本书虽然是专业人士的研究专著,但是所举的例子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文本,写得又没什么学究气,门外汉读起来也丝滑无比。 而且你读了这本书,以后再眼花缭乱的改编啊故事啊,你都像拥有了火眼金睛一样,一眼看穿。从此,你就是一个专业级的观影看书小达人了。

  《故事法则》读后感(三):看剧看电影看小说必备的高维武器

  如果你爱看电影看电视剧,爱看小说看动漫,爱科幻爱推理爱玄幻,总之,只要你爱看故事,那么这本书就不应该错过。 这本书,我看了第一章10分钟就拍案叫绝,因为它能让你看穿所有故事的套路,比如:

  这样的问题,看完这本2021年11月新出的书就都不是问题了。

  《故事法则》 作者::施爱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9.2分

  这本书我是在马伯庸的年度书单里知道的,马伯庸说:“对于现代作者来说,在磨砺写作技巧的同时,不妨也可以参考一下。”

  但我觉得,在现在各种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小说爆炸的情况下,普通观众和读者了解这些套路,也能增加看剧看书的乐趣。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之所以值得被研究,是因为它是集体创作,更加套路化,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些套路,也就能举一反三去看所有的故事,你就能站在更高维度,将电视剧、电影或小说里的故事一眼看穿。

  说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01

  首先要理解,故事是限定在密闭时空之中,依照特定规则运行的虚拟游戏。一切行为的因、果,都要落实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当中,也就是说故事是封闭的。

  而作为游戏的故事具有如下几个封闭性特点: 1、故事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 故事中不能出现多余的、没有功能的角色,因此故事中要尽量减少角色的数量。所以,烂片中一旦出现没啥作用的角色,你看起来就会觉得怪怪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有时候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也会把几个角色改成一个角色,比如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就把“恒山三定”定静师太、定闲师太和定逸师太,合并成了一个定逸师太;电视剧《寻秦记》也把纪嫣然和琴清合并了。

  还有,故事只考虑角色之间的关系,不考虑角色之外的“吃瓜群众”。《新白娘子传奇》的“水漫金山”就不会考虑无辜老百姓,《射雕英雄传》里被梅超风抓来练九阴白骨爪的路人甲死了也就死了。他们不被列入故事伦理的考虑范围。

  2、故事的功能项和道具是封闭的。 功能项就是故事人物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推动故事情节是有作用的,不能出现没有意义的行为,否则就应该从故事中剔除。 也不能出现多余的、没有意义的道具,正如众所周知的“契诃夫之枪”: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您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而在电影中,如果镜头给了某个东西特写,那你就要留心了,它在后面肯定会有大用。

  3、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情节是自我闭合的。 也就是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必须相对应而存在。比如《西游记》中,49回中,通天河上,老鼋托师徒四人问如来他何时能得人身;99回师徒四人再回通天河,老鼋得知他们没问,一气之下把他们弄到水里,从而完成了最后一难。49回和99回就构成了一对矛盾。 故事中不能出现没有结果的原因,也不能出现没有原因的结果。有很多烂片垃圾小说,前面铺垫了很多细节,或者架构了宏大的世界观,挖了很多坑,后面却没填,或者根本兜不住,也就是俗称的“烂尾”,理论依据就在此。

  02

  只要是故事,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作者的目的都是要创造出会使读者“入迷”的紧张。在民间故事中,主人公在无数可能的行为方式中,绝不会选择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而总会选择反常的、富于戏剧性的行为。 也就是说,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都是按照套路生产出来的。比如,男女主角总是喊着“你听我解释啊”却永远不直接解释清楚,“刀下留人”的皇榜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抵达刑场,恐怖片里的主人公总是见到什么动静就往前冲,而死者总是说“杀死我的是……杀死我的凶手就是……”而不直接说出凶手名字。

  面对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莫名其妙的事情,你不能以常理来考量,因为故事的逻辑不是生活逻辑。故事需要遵循的逻辑是这样的:

  1、在既有条件与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

  2、每一个障碍都必须同时包括“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

  3、为“解铃方案”设计一套巧妙的游戏规则。 我用《盗梦空间》为例,你们就明白了。给富二代脑袋中植入一个观念,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系铃方案”就包括在哪里盗梦、如何招募团队、如何让梦境更逼真、富二代学习过反植入、植入一个什么观念等,“解铃方案”包括日本甲方很有钱可以买下航空公司、有可以各司其职的团队等,而多层梦、每下一层时间流逝的速度会变慢、kick、图腾等游戏规则,成了整个电影最巧妙也最有魅力的设定。

  而让故事一波三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偶遇和巧合。 就是所谓的“无巧不成书”。但要注意,适当的巧合对于推进情节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再能为这些巧合设置恰当的理由,使表面上的巧遇具备某种必然性,故事的趣味性会更加强烈。 这就是为什么20年了,《上错花轿嫁对郎》为何依然吊打无数古偶剧的原因。而现在很多电视剧之所以烂,就是因为不在巧合上下功夫,男女主第一次见面都能“机缘巧合”地来个“马车吻”。 点击查看我之前的文章:20年了,《上错花轿嫁对郎》为何依然吊打无数古偶剧?

  2、误解和犯错。 凡是看过金庸和琼瑶剧的,对此都不会陌生。令狐冲被误解偷了《辟邪剑谱》,依萍因日记被何书桓误解利用自己,都是例证。而“违禁”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误解,比如只要有禁地,主人公就一定会硬闯;恐怖片里只要门打开了,主人公一定会进去。

  3、出现搅局者。 他们扰乱故事的节奏,改变事态的方向。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和《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而从改变事态方向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也是搅局者,她只是解铃的搅局者而已。 4、规则失效。 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情节的需要,生活逻辑可以直接被忽略。《寻梦环游记》中,男主人公在水中泡了好一会,可后来他从口袋里掏出全家福,照片居然完好无损,这是有故事需要来决定的。 03 民间故事的结局都是既定的,那就是大团圆,这种迎合世俗愿景或想象的游戏终点统称为“元结局”。所谓“才子佳人相见欢,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正是此意。我国特有的贺岁档,也是这个思路。但对大团圆的追求古今中外都如此,不唯独中国有。

  大团圆的结局,承担着伦理教育,也即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善恶终有报的大团圆结局,符合我们对世界的某个正义过程的期待和要求。具体到我们国家,家长制的统治作风,让党和国家认为自己对民众的道德有教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违法犯罪的人物最后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这种制裁是以字幕的形式呈现。

  国产电影《心迷宫》最后的字幕

  关于民间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作者用“孟姜女哭长城”不同版本的故事举例,总结出9个故事的节点(我们把这些在同题故事中高频出现的、在故事逻辑上必不可少的母体,称为同题故事的“节点”):

  作者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整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比如,在男主人公成为孟姜女丈夫这个节点上,很多版本的故事,都强调刚结婚甚至都没圆房就把男主人公抓走了,这是为了淡化孟姜女夫妇之间的男女之情,因此,孟姜女后面的哭长城行为就更突出了她对于“夫妻”这个抽象名分的忠贞,突出孟姜女的贞洁思想。

  孟姜女最后肯定不能活泼泼艳生生落入秦始皇手中,否则仇没报成,反倒让别人占了便宜。孟姜女一定要逃离秦始皇的魔爪,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孟姜女就非死不可,但如何死却是故事家可以发挥的地方。

  这就是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在保证节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作者可以在自由随意添加新的故事母体,比如孟姜女寻夫这个节点上,就可以增添路上的很多故事。

  04

  既然民间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那么一个故事的逻辑就变成了:由一个共同的起点,经由不同的路径,要到达一个共同的终点,哪条路径是最优选择? 作者用“梁祝化蝶”的故事举例,说明每改动一个情节,就会滋生出更多新奇情节的可能。比如,光“英台投墓”这个情节,后面就衍生出41个故事,比如英台投墓后,有的故事里她的未婚夫马某掘墓,有的马某自杀,有的马某啥都没做。而“英台投墓,梁祝化蝶”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种而已。 那为何是这种流传最广呢?所有的故事都要在流传中接受公众的选择,但选择的标准是某种倾向,而非明确的准则。比如,是不是反映了民众普遍的审美理想或表达了他们的情感意愿,是否具有情节发展的逻辑合理性等。但你会发现,无论中间有多少种故事,节点之间一定存在最优、最合理的捷径。以“梁祝”为例,无论故事如何改编,一些基本要素不能改变,如“同学”、“同冢”、“团圆”。

  知道这些有啥用?当然有用啊。以这个角度去看现在众多的IP改编影视剧或翻拍,就很有意思。那些魔改的,大概率都是没能掌握原著的节点,没能保证原故事的稳定性,没能选择最优最合理的捷径,而随意发挥的太多,带偏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05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部分,就是对于史诗可持续生长机制与叠加单元的研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类似于《荷马史诗》《罗摩衍那》《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都是由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叠加而成的。我打个比方,《荷马史诗》里,特洛伊战争后,叠加的是奥德修斯回家海上航行的故事,然而海上航行的故事,又是由“忘忧国”、巨人海岛、海妖塞壬等单元叠加而成。

  但叠加单元有个好玩的规则,就是叠加单元如果以“加法”起兴,新增人物,掀起新的矛盾与冲突,就必须以“减法”结束,反之亦然。就是说,叠加单元结束时,要回到该单元的“初始状态”,回到原点。比如,很多传奇寻宝故事,宝藏最后都带不出墓穴。

  而像《西游记》《水浒传》等具有史诗叙事特征的小说,也遵循同样的规则。《西游记》中,孙悟空千辛万苦从妖怪手中弄到的宝贝,一旦这个故事结束,无一例外地会失去。作者说,小时候总是不明白孙悟空为什么不把宝贝藏好,现在才知道:

  真是精彩! 作者虽然没说,但是我想,现在很多的动画剧集,遵循的应该也是这个思路。比如《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都是单元剧,虽然有前后关联,但每一集结束后,总体上也是回到初始状态,所以即使已经出了几百集上千集,按照故事时间线,他们早该长大了,但事实上却还是小孩子。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06

  本书还有一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英雄形象塑造中的“杀嫂”模式。 比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杀嫂、石秀杀嫂、燕青杀嫂,这些杀嫂故事影响了金庸的故事,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和康敏的故事。 在英雄传奇故事中,做好汉是男人取得话语权的先决条件,他们不仅不能耽于女色,哪怕稍有接近,也必带来奇耻大辱。耽于女色,就意味着男人优越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被操纵,男人在女性面前将面临愉悦与投降的危险局面。于是,男人通过对女性“女色”进行诅咒、贬抑,借以掩盖男人性挫败的自卑,以及对女性魅力的恐惧。 所以宋江“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晁盖“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卢俊义也是“平昔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所以人们宁愿相信诸葛亮因为娶了一位丑陋的贤妻而受益无穷,而不愿意看到孙权、周瑜因为娶了大乔小乔而有什么好下场。 因此,酒成了色的替代品,当同时面临美酒和美色诱惑时,英雄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酒。而且对于英雄来说,同性之间的饮酒,酒本身就是目的,所以他们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且总是一醉方休。

  反正好汉可以和同性之间共享美酒增进感情,却必须与女人尤其是美女划清他我界限。英雄若要快意恩仇,就必须是无产者,就不能有家室之累。在一版刘关张结义的民间故事里,关羽和张飞竟然互相交换杀死对方老小,才可以毫无负累地跟刘备去打江山。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强人们“结义杀家”的母题的变异,但文人毕竟是正常社会伦理的维护者,还有底线,他们就只好变着法子,用各种非正常手段把英雄的家人一个个害死,像李逵的母亲死于虎祸,武松的哥哥死于女祸,林冲的妻子死于自杀。 还有一种,就是为英雄杀家提供借口,杀掉该杀之人。谁该杀呢?女人。丈夫自己杀妻子,未免残忍,必须假手于人。于是文学作品往往将外来的媳妇,也即英雄的嫂子处理成“淫妇”,变得该杀。还不能是哥哥杀了弟媳,那样就有吃醋或变态的嫌疑,显然不是英雄的勾当。 而且为了让杀戮不会背上伦理道德的枷锁,文学作品的设置中,“淫妇”大都没有子女。这样一来,就大大淡化了对“母亲”这样一个角色的两难处理,使得英雄可以放手去杀一个妇人,而不是一位母亲。

  而《天龙八部》中萧峰和康敏的故事,就是金庸对杀嫂故事的借用。作者分析,“萧峰杀康敏”无一遗漏地继承了传统杀嫂故事的所有功能项,是同一类型的故事。 作者说:

  你心心念念的意难平,也只是一场叙述的技巧。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里精彩的几处做的粗浅总结。 这本书虽然是专业人士的研究专著,但是所举的例子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文本,写得又没什么学究气,门外汉读起来也丝滑无比。 而且你读了这本书,以后再眼花缭乱的改编啊故事啊,你都像拥有了火眼金睛一样,一眼看穿。从此,你就是一个专业级的观影看书小达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