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砂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砂器》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砂器》读后感10篇

  《砂器》是一本由松本清张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砂器》读后感(一):每个人都在挣扎

  砂器(砂之器)看完了,首次接触社会派的松本清张,看完后觉得有满心感慨不知从何说起。

  一个接一个出场的人物,其行为一定有意义。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一片线索,每个人都有ta内心的挣扎,每一位死者都让人不禁唏嘘。

  身世凄惨的流浪儿,靠着自己聪明才智与社会手段一步步爬进更高的圈子,一位故人带着善意出现却让他起了杀心。

  默默无闻的剧团办事员,将爱当做信仰,为爱献身,因为帮凶而内疚的选择自杀。

  温柔体贴的陪酒女,甘愿为了情人前途躲在暗处,唯一一次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一尸两命。

  似乎死去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都是一味在付出的那一个。杀人的凶手可恨吗?为爱保守秘密傻瓜可气吗?向上爬比人命更加重要吗?当时的社会现象即是如此,总有人一边戳着你的脊梁骨诉说着嫉妒,一边内心暗暗羡慕并以此为目标,还要表示出不屑。

  漫长的查案过程不易的是那一位的坚持,将细碎的线索拼凑完整,并将逮捕的“手铐”托付于年轻人手中。

  《砂器》读后感(二):和贺——在海边堆制砂器的孤独孩子

  看大手笔一书时了解到松本清张这位作家,里面收录的是他的短篇小说,短篇难以理解,便想着先找他的长篇来看。

  首先看的是《点与线》,还不了解社会派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各种时刻表看的好烦呀。

  接着便看了《砂器》一书拿到书时看到封面上写着“孤独的孩子,在寂寥的海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这几句话吸引了我,可看完之后我仍不明白“砂器”到底与文章内容有何关系。但转念一想,大概和贺就是那个孤独的孩子吧。一开始无法理解和贺的杀人动机,但在一个孤僻的七岁小男孩心里,得得麻风病的父亲就是他唯一的依靠,而带走他唯一的依靠的那个人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吧。

  看前部分时候还一直以为凶手是关川,完全没想到会是和贺呢。

  分割线————————

  5.12

  一早起来刷牙的时候突然想起昨天刚看完的《砂器》一书,仔细想来好像发现自己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和贺的杀人动机并不是为了他的父亲,只是为了抹去他那悲惨的过去。

  《零的焦点》封面上写着“她们很难将那样的过去坦诚相告。因此,她们只能选择让对方合法地消失。”正是这段话让我重新想起了《砂器》。

  《砂器》读后感(三):里边的和贺英良让我想起了《红与黑》中的于连。

  看了松本清张的《砂器》,看到里边的和贺英良,不禁让我想到了《红与黑》中的于连。

  于连,出身平民,野心勃勃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拿破仑时代凭借攻城野战之功就可平步青云的大革命时代。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选择了神职工作,于连聪明漂亮记忆力超常,被市长雷纳尔选为家庭教师。成为市长的家庭教师并没有让于连感到荣耀,反而更觉不平衡。为什么拥有这一切的不是我?我为什么不能拥有这一切?他怀着报复的心理勾引了德雷纳尔夫人,也有人说于连真正爱上了德雷纳尔夫人。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爱情,与马蒂尔德订婚。他以为自己终于要跨过阶层的鸿沟,获得成功时。 这时,德雷纳尔夫人得知了他将要结婚消息,忌妒之下,一封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野心一生

  和贺良英,小时候跟随身患麻风病的父亲四处流浪,警察三木谦一把病人送进麻风病疗养所,正打算找人收养他,而他却不知所踪。流浪到大阪的他被和贺夫妇收养,一场空袭过后,城市成为废墟,他借重做户籍册的机会更名和贺良英,摆脱了麻风病父亲的户籍,进入高中学习。凭借自己的音乐天赋,他得到了知名教授的赏识,成为乐坛知名的年轻音乐家,又摆脱自己同居的地下女友与内阁大臣的女儿订了婚,一切美好都呈现在和贺良英的面前。这时,已退休的警察三木谦一看到了和贺的照片,认出他是曾经的那个孩子,于是善意地找到他。和贺恐怕自己的一切都会暴露,杀死了老人。最后应该是重归一无所有吧。

  同样的出身微贱,同样的野心勃勃,同样的不满现实,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勾三搭四,同样的攀权附贵,同样的伤人害命,同样的幻想破灭。同样是社会问题,同样是悲剧啊。

  不同的是什么呢? 不同的是司汤达擅于心理描写,他通过于连的内心发展来塑造于连的形象。而松本清张擅于推理,通过警察抽丝剥茧地调查塑造和贺英良的形象。一个直接描写,一个侧面烘托。一个自内而外地表达,顺理成章;一个自外而内的挖掘,原来如此。

  都是大师

  《砂器》读后感(四):非典型推理小说

  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已经两个星期了,一直没时间阅读,趁周末两天功夫把这本书看完了。

  看到开头,我有些怀疑,这么简单的案情,简单的人物,怎样才能展开成一本四百多页的故事。貌似余华说过,有的故事是一个窄窄的开头,却可以越写越宽,这篇小说也是如此。

  松本将今西几乎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想铺在了纸面上,读者也可以沿着今西的轨迹去推理。

  也许为了增加可阅读性,作者将疑点同时安在年轻的评论家和音乐家身上,如果结尾换一个凶手,也不会显得突兀。

  凶手作案时穿的是浅灰色运动衫,销毁时,却被误认为白色纸片,而且在行进的火车上抛洒时,不会被风吹进后面的窗户么,这种销毁方式危险呢。

  整篇小说语调平缓,没有一般看推理小说时会跟着情节发展感到紧张,头皮发麻的情形。小说中穿插的今西作为一个普通警察的生活,节俭而温馨,是个亮点。

  《砂器》读后感(五):整本书都是今西老兄的神助攻

  题目依旧是我的吐槽而已。

  一开始真的是怀疑关川,都是那奇葩的东北口音,还有秘密情人。但是和贺英良一出场我就被迷倒了,没办法,在松本清张的书里,我总是被大boss迷倒。下次看他的书,一定要警惕那个最吸引我的人,十有八九就是凶手。

  说说有感触地方吧。

  这本书写的很温和,警方总体来说很顺利,不是说很快破案什么的,而是破案过程中既没有牺牲也没有陷入什么危机。今西也很幸运,不管是崇拜他的晚辈吉村,妻子妹妹,无意看到的新闻报道,其他同事的闲聊,记忆力惊人的当事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神助攻。太过巧合,不然如何破案?当然案件不是重点

  我到后来总是担心今西发生什么危险,并不是喜欢他,也不是同情他。只是他知道他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而对妻子产生一点点愧疚之后,终于在某一次外出调查的时候,给妻子买了礼物。当时十分担心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这份礼物无法送到妻子手中,没想到这件事轻轻带过。这也算是有些出乎意料,但如果无法送到,我也会接受,只是会耿耿于怀的接受,恰好我还喜欢耿耿于怀的接受,喜欢遗憾凄美

  再说关川,真是惨啊。鼎鼎大名的评论家关川重雄,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逻辑脆弱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当然惠美子死之后已经明目张胆的在报纸上自相矛盾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他惨,他是我最同情的一个男人,真惨。

  他最感动我的地方,是那个对他没有一丝描写纯靠想象力的地方。就是他带着惠美子回到住处,眼看着惠美子神志不清、气息渐弱,他不知所措样子,他颤抖双手电话给急诊的样子,当急诊医生说明天再说,他着急地说也许明天她就死了的样子,但又不能透露自己身份心情,既让人感动,又惨得无声。

  最后说和贺吧,他从出场不说夺目,至少有气质。“喜欢”他,并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他开口说的一句话:“只是我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总喜欢把自己放到局外来观察。天生就是这样,所以——”

  成熟的人果然意外的有魅力啊。不得不吐槽一句他的音乐,虽然只是文字描写,但我一直都觉得一定很难听。

  什么时候我不怀疑关川,开始怀疑和贺了呢。应该很多人都这样吧,就是小贩被莫名其妙的眩晕攻击的时候,任何一个有初中物理知识的都会知道大概是超声波之类的东西,而且能不知不觉又明目张胆搞超声波,只有作出超级难听的音乐作品的和贺英良了。

  而且只要一这么想,之前所有的事情都能解释了。什么关键证人宫田突发心梗自然死亡,什么惠美子自然流产死亡,什么“砂器”。

  一旦认定和贺就是凶手,就越来越能体会“砂器”的精髓: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

  看松本清张的作品,不管前期感觉如何,在结尾的时候总能给我巨大满足感,那满足感的来源,说句邪恶的话,正是来源于那巨大的毁灭感。

  说到喜欢毁灭性的感动,又要牵扯出我有关“反社会人格”的一些玩笑,也就此打住,以后再议。

  时代造就了松本清张的世界观和宏大视角,感谢那个时代,让他的作品充满真正的社会性,虽然女人一直是牺牲品。

  《砂器》读后感(六):关于推理小说,我能想到什么

  其实我看的推理小说并不多,福尔摩斯我一本没看过,阿婆只看过几本,总觉得她的侦探小说推理大过于故事本身,虽然推理精巧缜密,环环相扣,但阅读深度不强,大概对于理工科宅男看得很是过瘾,而对于数学很少及格的我来说实在太累了,感觉还不如看她电影来得过瘾,当年看《尼罗河惨案》电影才让我迷上大侦探波洛啊,对于欧美的麦奎因、钱德勒等名家更没看过,对,我是流行啥看啥的伪推理迷,而且只热衷日本推理小说。

  几年前忽然掀起东夜圭吾热,我也随大流的买了最大热的白夜行,算是正式入了推理坑,没想到一入推理深似海,从此无梦似路人。彼时我肚大如箩,看书只想消遣生活,结果东野桑消遣了我。白夜行看得我欲罢不能,直至看到深更半夜都毫无i睡意,结果连独自去卫生间的胆量都没有了,总是感觉在幽暗处有女主的手串铃铛在叮当作响,那是隐藏在暗处的恶之声,每个章节既可以独立成篇更是衔接上下故事的最好齿轮,东野桑在每个齿轮里用暗黑的机油笔墨让故事人物环环相扣,并咔咔的发出让人毛骨悚然的声响,当读者不知不觉在书中徜徉时,永远在暗处行走的男主好像用一双我们看不到的眼睛在读者背后寻找下一个猎物目标,不得不让人的脊梁发麻。

  后来当然也看了《嫌疑人 X的献身》《幻夜》《恶意》《宿命》等,东野桑很务实,在自传体《最后的致意》里东野描述了他写小说的目的----“写小说不花钱,而且可以边工作便创作,如果能得奖的话,说不定会有大笔稿费进账,另外成为小说家就可以会大阪了,说不定还能买得起房子。总之这么做有百利而无一害”。说完东野桑便买了一大堆稿纸投入到推理小说中。

  哈哈,你看天王的写作动机单纯又实在,而且他的国文很一般,很多当初国文比他好的人都想不到曾经作文不如自己的人竟然成了畅销作家,嗯,这种感觉很不爽吧,所以说东野桑实在很励志,他像个上班族一样每日定时定量的孜孜不倦写小说,有时一年能写到8-9本小说,几十年下来也算是著作等身了,但出书众多总也逃脱不了良莠不齐命运,看过他的处女作《放学后》,真的不是我喜欢风格,我对本格派利用诡计密室杀人事件毫无好感,第一看了太累,(笨人脑细胞不够啊)第二我始终以为即使是推理小说,那小说的重要性要大过于推理,人物的形象,故事的内容要远比设置诡计更能打动人心。所以这也是我不爱阿婆,推崇松本清张的原因

  好在东野桑中后期的作品越发日臻完善,渐渐向社会派靠拢,在小说里,他开始关注人物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人性复杂变化以及犯罪动机。因此他的小说不全都是推理小说,《信》是罪犯亲属即使再怎么努力、逃离都仍然要受到这个社会的歧视,因为这也是惩罚的一部分,《解忧杂货店》更像是一个个散落流离的温暖小品,穿越时空的解忧杂货店将那些孤独黑暗彷徨无助灵魂一个个收留回来,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知道爱。也许这才是东野在推理界被称之为 “天王”的原因吧。

  如果东野称之为天王,那宫部美雪则是日本推理界当仁不让的“天后”了。他们俩可是日本推理界旗鼓相当对手,有好多次东野认为是他拿的奖项,很可惜总是被宫部美雪轻易拿走,虽然我只看过2本半她的小说,不得不说也是暗黑界的女王啊,喜欢《火车》典型的社会派小说,但推理缜密,一步一步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的真相,虽有人不胜其烦她的絮叨,然而我还真的很喜欢她的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小动作细节,或是宏大繁密的社会分析,这些才完整拼凑出那些饱满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啊。

  然而所有这些都无法撼动松本清张在我心中的大师地位。 从资历来说,松本爷爷是东野桑和宫部美雪的前辈,也有好事者称他们是松本的儿女,可见受他的影响之深。不得不承认,从推理设置的悬念诡计来说,后辈明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松本的推理有时不够严谨,槽点太多,结尾总显得仓促潦草。但从小说的文学性来看松本爷爷的大师地位在日本推理界无人能及,甚至不在一个Lever上,他的小说就像日本的浮世绘,波澜壮阔也细腻优美,世间百态芸芸众生在他冷静克制的笔下如一幅幅画面在你眼前展开,有战争期间沦落为流莺的知识女性,也有刻苦朴实穿着掉底皮鞋喜欢一盆盆买花的刑警,(无法控制买花,我真的太理解了),即使一笔带过的营养不良瘦弱少年也让人记住他冷漠的眼神,文字的触角伸及到在底层社会苦苦营生的蝼蚁们,那些被忽略的穷困乡村少妇,表情麻木内心善良的老人,乖巧文静的酒吧女招待,虽着笔寥寥,但无不让人内心产生震动,他们看似疏离却因为这社会的纽带而紧密联系,这些人物在推理小说里终于第一次有丰富而广阔的人间社会给他们做背景色了,正是有了纵深的社会环境描写,我们才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和微妙的转变,人的自私贪婪在探案的过程中慢慢的显山露水,所以不得不说松本清张开创推理小说的社会派是多么的富有里程碑式意义

  当然我推崇喜欢松本,不仅仅是他社会派风格的小说,更是他优美的文笔,细腻入微的描写,人物与环境完美的契合,将推理小说上升到一个严肃文学的阶段,东野很多次与直木奖擦肩而过,我想归其原因大概他的小说太过于推理了,如果你是推理迷,喜欢各种精密的诡计,那你看岛田庄司,但是对于入门级想看推理小说的读者来说,我推荐松本爷爷,文字朴实,人物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刑警大叔们好亲切,故事过程有张有驰,还有岛国诡美的风景,有时候我看松本清张的小说,感觉像坐上一部绿铁皮火车环游了日本的四岛,(恩,松本是个火车迷,总喜欢让他笔下的刑警们坐火车去查案),在《零的焦点》里,我们跟随女主一次次坐上火车去感受北国金泽苍茫的风光,青灰色的大海掀起层层巨浪,女主在悬崖峭壁处望着卷着泡沫的大海寻找新婚失踪的丈夫,海之墓地的诗一次次的响起,让人觉得苍凉悲壮。《点与线》里是九州的海,平静的美丽荒凉的海边却隐藏着一对青年男女的尸体,最喜欢的是《砂器》,执拗的今西刑警一次次的坐火车去调查案件,从东北的龟田到中部山区的出云、石川县,除了感受到日本乡村风景的清新,但更多的是落后破败,彼时正是日本战败后不久,社会凋敝,两极分化严重,日本是个多山国家,在山区农作物无法种植,更多是依赖一些当地特色经济产物,深山区大多农民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穷困至极,流浪的小孩像乞丐似的从乡村流落到城市,因为战争的空袭他得以改头换面跻身至上流社会,除了年轻的音乐家大概还有那些评论家画家,讽刺的是他们所抨击的恰恰是他们心里面所追求的。所有这些松本从不刻意去描写,而是借助别人的眼光一一客观记录,正是这种白描的手法才会让松本的推理小说有时像东方写意画,疏密有致而意境无穷。

  《砂器》读后感(七):小说与电视剧的改编

  推理看得少,本格变格才刚刚接触。

  本书好看的地方在于,它连贯性很强,一条条线索接连不断,虽然有很多巧合之处,但凭借对作案手法的创新,再加上社会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悬念的设置,能够吸引读者一章章读下去。

  我是因为看了砂器的电视剧,才想着来找原书看看的,在这里也主要对电视剧和书比对着胡乱说几句。

  首先,小说的侧重点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电视剧则侧重于描述和贺英良这个人物,这是电视剧对小说最大的改编。小说中,对罪犯身份的设置充满了讽刺,和贺是颇具创新性的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和新锐的评论人关川重雄、武边、片泽等年轻又锐意进取的一帮人结成“新艺术团”,旨在打破传统、规则和秩序,建立新的艺术形式,但同时和贺在内心里又是极度想要出人头地、跃身于上流社会的伪君子,关川也是极力避免被别人发现自己和身为酒吧招待的三浦惠美子有什么关系。小说中还对推理情节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体现刑警今西荣太郎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叙事的顺序与罪犯行凶的过程保持一致。电视剧里,一方面保留并简化了推理过程,一方面增强了对和贺英良这一人物的直接描写,将他的身份、职业进行简化(虽然这样处理就削弱了和贺的复杂性与社会批判性),将小说中今西荣太郎推测的罪犯形象直接呈现而非间接处理,简化了和贺的人物关系,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冲突、情感变化、施暴过程等。

  电视剧这样改编,原因自然在于两种媒介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及观众接受的方式。不论小说中,对罪犯和贺的人物形象描写得多么寥寥,他都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但是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种种侧面建构的方式呈现他,比如刑警今西荣太郎的推理、关川及其他同侪的表述等,这在电视剧或者说影视作品中是很难表现的,观众在阅读一部视觉化的作品尤其是这种具有悬疑性的作品时,会下意识地寻找叙事中的核心冲突点而非环境描述、旁白等,因此电视剧这样改编是很取巧的,它把案件的中心转移成行凶现场,提取戏剧冲突,取代刑警的心理活动等难以表现的部分。这也是改编一部作品时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电视剧对“砂器”的意象的深刻塑造,远超过了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对砂器这一意象最直观的阐述,是苦恋着和贺的理枝子的日记:“我们的爱已经持续了三年,却没有任何结果。未来也还是会毫无结果地持续下去吧!他说会绵绵无绝期。面对这种空洞的承诺,我体会到的只是一种犹如细沙不断从自己手指缝里流出去的空虚……”电视剧里把这种意象具象化,并将其贯穿至和贺的生命之中,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有此空虚感与孤独感,使人物更加丰满,独立于小说中描述的一个虚荣、虚伪的凶手形象。而对理枝子,小说中只记叙了她帮助和贺处理血衣以及自杀的事件,并没有交代和贺与理枝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理枝子为何心甘情愿地苦恋和贺并成为帮凶以及为爱人自杀,小说中她只是一个符号般的线索,但在电视剧里也得到了扩展。电视剧深入挖掘了人物的悲剧性,将人物的内心冲突、动机选择更细腻地呈现出来,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小说推理之外的内容。

  小说大部分内容,在建构情节与推理过程,其涉及到的另外一个人物——关川重雄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他在小说的一半处成为混淆读者视听的重要存在,通过他和情人三浦惠美子的不正常关系以及他的对话描写,作者试图引导读者认为他就是凶手,这样读者是抱着未知的态度来阅读的。电视剧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凶手是谁,观众从一开始就看到罪犯的脸以及施暴行为,更期待对这个人物的表现,所以两种媒介上的悬疑点也不同,所以满足观众期待的方式也不一样。

  情节上,电视剧几乎改变了砂器原著的大部分,本浦千太郎也就是和贺的父亲因修建大坝一事被全村人制裁遭到边缘化,和贺被学校人歧视与孤立,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并带着和贺逃亡,这些情节几乎都是改写的,但符合人物,也让和贺不再是一个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伪君子。电视剧中,和贺不再是一个新锐的作曲家,变成一个始终压抑自己的钢琴家,虽然他们的身份有所不同,但都对音乐这件事有自己的表达。电视剧里,和贺在演奏会上弹奏的钢琴曲名《命运》,意指无法摆脱命运窠臼;小说中,和贺创造的曲名《寂灭》,关注“人的生命观”,用“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声音借助机械操作,慢拍、快拍、强拍、弱拍、长拍、短拍,花式繁多、起伏不定地传送出来……毫无节奏且晦涩难懂”,除了本身的特殊意指,更是作者提前埋下的犯罪手法的伏笔,可能也是作者对艺术与人性的一种观察和反思。

  总体来说,2004年的电视剧《砂之器》整体上借用了松本清张1960年的《砂器》小说,但做了较大改动,风格上符合原著,人物上更具现代性与悲剧性,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改编。

  《砂器》读后感(八):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有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

  一开始吸引我的,正是这句题在封面上的语句,非诗非偈,也不是徘句,倒像是某句电影台词。带有动人的韵律,以及独特的想像空间。

  孤独的孩子,当然是指的关键人物和贺英良。所谓砂器,是指他苦心经营的世俗地位。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在快完成他最完美的作品时(出国巡演),无情地将之碎为齑粉。台词更多的是对英良的同情,将他视为孤独的孩子,哀怜其身世背景,给予人道关怀。

  当然小说原作的精神更多的是批判,对于和贺、关川等一干人等所谓的“新艺术团”,着力揶揄、解构、甚至挖苦。评论家、剧作家、音乐家、歌手、演员,表面上互相吹棒,互抬身价,背底里却是满嘴诽谤,不以为然,以各种切身利益为结点,变幻着不一样的脸色。

  不过,相比较于刻画剧作家关川重雄的粗暴、冷酷无情外,作者对和贺英良这个人物似乎还是留有同情的余地。以下一段场景为例:

  “佐知子转身回到屋内,把门紧紧关上。她与和贺眼里都放出异样的光芒。对视了几秒钟,佐知子快步来到和贺跟前。和贺一下子把她搂进怀里,使劲吻了上去,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松开后,佐知子从小手提包里取出手帕替男人擦了擦双唇,甜蜜地长出了一口气。”

  叙述简洁而准确,一个温馨动人的情侣会面情景跃然而出。和贺享受到了青春偶像剧男一号的待遇。当然,我们也可以视此为松本清张的欲擒故纵。对于和贺实施的惨无人道的罪行,作者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渲染,只在篇尾中通过主角侦探今西的口述,简单地勾勒。和贺为了保护光鲜亮丽的大好前程,撇清与麻风病父亲的关系,不惜伪造户籍,连续杀人,手段不可饶恕,动机具有普适性。

  为了隐匿自己的过去而犯罪,这几乎成为松本清张创作的一个母题。他在《推理小说的魅力》一文中写道:“我认为探讨犯罪动机与塑造人物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犯罪动机就产生于被逼无奈之际。过去人们总是把动机归结于千篇一律的个人动机,诸如金钱、情欲等等。我并不满足于此,我认为犯罪动机更多因其社会性。唯有如此,推理小说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意义更加深远。”

  之后,才有了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人证》中的“家庭问题女评论家”恭子,为了掩盖自己的混血儿子,竟不惜亲手将之杀死,与《砂器》如出一辙。

  《砂器》的发明不止于此,还有超声波辐射杀人这一创意。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是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低于20或者高于2万的声波能让人产生不适感,可用于防贼,堕胎,甚至杀人。和贺是前卫音乐家,松本清张巧妙地为创意构筑了实施条件。

  松本清张的文笔很内敛,很少对人物激清四射地大肆褒贬,点到为止,一触即收。但他笔下的市井之徒、高官显贵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描摹世俗百态显得游刃有余。该译本文笔流畅,读起来没有丝毫滞涩之感。

  两点摘录:

  一、片泽说:“女人哪,一旦喜欢的男人身边出现了竞争对手,就会格外拼命去追。若正在相恋的男人跟别的女人有来往被发现了,心里就会又气又忌妒,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如果因为男人不正派或是别的什么,彻底分手,从此不再来往,这样的女人往往都是理智型的。至于那些头脑发昏坠入情网的女人,反倒会更加神魂颠倒,穷追不舍呢。”

  二、“血液的前期实验有两种,一种叫苯其金,一种叫鲁米诺,不过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先做一下鲁米诺实验吧。”

  吉田拿着小布片走进暗室。

  今西曾经多次见过苯其金实验。那是在棉花上浸上血迹溶液,然后往上面滴苯其金,白色棉花就变成了深蓝颜色。或者案件发生在夜间,在漆黑条件下进行实验时,就用喷雾器喷出鲁米诺试剂,马上就会发出荧光,以鉴别血迹。

  把今西采集来的布片做了实验。在暗室里,布片发出了短暂的荧光。

  “是血迹。”吉田对今西说。

  然而,实验的结果只能表明是血迹,并不能断定是人血还是动物的血。这就要靠第二步的实验。

  做第二步实验就是先在试管里放上生理盐水,再把布片放到试管里浸泡。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

  吉田当着今西的面,把这套程序做了一遍。

  “必须经过二十四小时才能知道结果。请你明天晚上来这里观察吧。”

  二十四小时是够长的。今西只好眼巴巴地等着,不过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但当事情走到这一步时,他已确信那就是人血了。

  沾有血迹的布片浸泡在生理盐水里以后,经过二十四小时的化学作用,就会变成液体浸出来。在这种血迹还原液体的试管里,再把一种叫作抗人血色素的血清滴进去,立即就会出现一些白球球状的东西。由此就可以明确断定是人血。

  今西期盼的二十四小时过去了。第二天晚上,他飞一般地来到楼上的鉴定科。

  “一点不错,就是人血。”吉田笑着把他领进实验室,从一排竖立的试管里拿起一支递给今西。

  今西迎着明亮的光线一看,试管液体里果然有半透明的类似眼球状的小球球,像蛋清一样的。这正是人血的特征。

  “果然不错。”今西仍目不转睛地瞧着,不禁兴冲冲地说了一句。

  虽说早就坚信不疑,但毕竟还是有点不放心。

  “好了,接下来就是血型的问题。”技师说道。

  “请务必帮忙。我很想尽快知道。”

  “看今西警官这么卖力气,我们也想放下一切尽快查出结果。”

  这项确定血型的化验要经历三个步骤:

  一,是否是血迹;二,血迹确定了,究竟是不是人的血液;三,如果是人血的话,血型是什么。

  第一步是进行苯其金和鲁米诺实验。第二步是人血反应。这次要进行的血型化验是最后一步。

  这一步就是要用A、B两种血清,分别在上一步浸出的液体里进行A、B、O式的凝聚吸附实验。此外有时还需要使用M、N式的,或者Q式等的血清进行凝聚吸附实验。

  吉田全神贯注地做着这项实验。首先放入A型,这次有凝固现象。接下来的B型和AB型也全都出现了相同的结果。按着依次进行实验,最后的结果显现出是O型。

  “今西警官,”吉田说道,“这块小布片上的血迹是O型的。”

  今西将该血型记到笔记本上,三木谦一也是O型血。

  OM大于Q———这是从三木谦一尸体的血液中确定的血型。

  A、B、AB和O型这四种血型还可以进一步用其他鉴定方法确定。

  小布片上化验出来的血型要是与被害人的一致,都同样是OM大于Q,那是最理想的,但吉田解释了无法做到的原因。他说:“不可能化验出那样的结果。因为血样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沾到布片上的量又这么少,所以仔细的区分实在是……”

  而对今西来讲,这上面的血只要是O型就已经十分满意了。

  《砂器》读后感(九):读后感

  孤独的孩子,在寂静的河边堆制砂器。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在砂器初成之时。以砂器作为题目,意在暗示和贺英亮苦心积虑建立起来的美好人生却因为自身悲剧性的性格而一步步沦陷。这偏执自私的性格又来自于悲惨的童年,与出身名门的田所佐知子纯真美好的性格所形成的对照,更显出出身决定命运的悲惨现实。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唐泽雪穗似乎也有着和贺的影子。

  小说主人翁警探今西容太郎却是一位给人温暖的人物。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代表5,6十年代普通日本人的风貌,微薄的工资,寒酸的住宅,因为工作繁忙不能给予儿子足够的父爱,也不能给予妻子更舒适的生活因而不时产生内疚感,这也很能打动读者,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亲切感。但书中一些情节却又显得过于戏剧化,缺乏真实感,比如沿着铁路发现剪碎的布片以及找到成濑里枝子太唐突了,显得有点神化今西荣太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砂器》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