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斯》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索拉里斯》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乔治·克鲁尼 / 娜塔莎· 麦克艾霍恩 / 维奥拉·戴维斯主演的一部爱情 / 科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拉里斯》影评(一):那些安静的科幻
她的脸轮廓分明,眼睛大而有些神经质。比起普遍可见的娇美主角,《Solaris》里的女主人公或许缺乏某种让人一见倾心的特质。她也微笑,但次数不多,隐没在嘴角忧郁掩盖了欢颜,那表情甚至带有些诡异的不可确定性。然而,当她沉静在逆光下,微皱着眉,明暗相间的侧颜被久久定格时,你才觉得,这张耐人咀嚼的脸孔,和飘渺无定的宇宙实在太过相称。
我不记得她的名字,只记住了飞船舷窗外所见到的紫色星球的名字:Solaris。
终于没有激光束、漫天流窜的飞行器、或者眼鼻错位的外星生物。很安静。
索德伯格把空间本身的寂静无声展示给你看。你看,一无所有,神秘莫测。
许多导演在诠释“科幻”一词时,喜欢将科学表现得冷硬而乖张。我并不欣赏充斥着金属、爆破、军团阵势的科幻电影。它们中的大多数,只剩下3D特效卖力地撩人眼球(也许还掺和着英雄主义和或宿命论)。脱离这些元素便无法体现幻想的伟力?那真太丧气了。当然,其中一些拍得并不差,只是看多了令人厌倦----而观者的厌倦是电影缺乏想象的最好证明。
olaris这颗被朦胧气雾包裹的星球因此显得与众不同。飘浮于大气上端的闪电状光芒仿佛独自呢喃----没人猜得出涵义。它沉默、女性化、自始至终不露情感,立场模糊地周旋在善恶之间。太空舱里不明所以的变化展示了它幽暗的力量。电影的多数场景在一艘太空船里,由四个演员完成。没有剧烈的冲突,镜头是安静的,对话和回忆是安静的,结尾淹没在Solaris光芒四溢的神秘里,仍是安静的。
当带有未来幻想式的具体描摹被降低到最低程度,科幻的另一种气质便得以体现。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展示原委,一个在地球上已经逝去的女人怎么凭空出现?又是何种构成?不甚明了。
有时候事物难以被定义、解释和预知。人们身处浩淼世界,其实所见惨淡。能掌握的无非自己那一方微小的行动和情感。我们幻想的真的是世界的样子?还是面对陌生领域所体验到的震颤、恐惧、新奇,以及思索。
科幻片里可以有很多外星人,很多高科技,很多你死我活,可我要说:这让人觉得遥远隔膜,事不关己。
幻想连结于内在。
早前看过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更好的作品(或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幻?)。这故事固然神异、富有想像力,但更让人赞叹的是它安静简单的表述方式。他们围坐在炉火边谈话,仅是谈话,连多余的姿势也没有。很难想像仿若午后闲谈的场景里,蕴含着信仰、永生、传奇等最为深远的遐想。成本一万美元。
安静的幻想并不单薄,相反都是值得溺爱的梦。
http://bluelyra.ycool.com/
《索拉里斯》影评(二):我看错版本了TAT
起因是看《犯罪心理》时,ride邀请emily看苏联加长版的《Solaris》,我这就来了兴趣!!网上down下来看,却开始产生疑问,我看的这个版本,跟ride说的那个可能不是同一回事=A=
看完后上网再一查,真的找错版本了,ride说的那个是1972年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拍的呐,我摔=A=
但看也看了,还是记个小记,以后补回1972年版好了。
02年这个版本的故事,开玩笑的说那是大家都掉进藏马的幻觉植物里了XD。Solaris这个星球,有股诡异的能量,他貌似有生命、有意识的迷惑接近她的人类。派去调查停留在Solaris附近太空站真相的科学家Dr.凯文在揭开事情真相的最后选择迷失在Solaris制造的假象中,与重生的妻子迈向“幸福”的生活。
电影中登场的人物很少,主要场景就只有五个人,最后唯一回到现实的只剩下黑人女科学家海伦、他从头到尾都很坚定的认为,大家遇到记忆中的实体造访者都是因为Solaris这个星球在干扰、影响了人们的大脑。
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为什么编剧会让ride提起这部戏,几乎都是心理、潜意识、精神问题相关的SF剧,虽然这次看的版本不对,但也正好预习了一下剧情大概,苏联导演都有拍电影很晦涩的前科,预习过后,应该能很好的衔接72年版的电影。好期待!
片中关于凯文已经去世的妻子蕾亚重生这段,反而让人想探讨克隆人是新生命体还是承接原主意识的替代者这样的问题,就片中的描述,他妻子是Solaris根据凯文的记忆衍生出的生命体,海伦也能看到他说明蕾亚确实已经是个生命实体,尽管出自于Solaris星的一块肉,他死不了,但蕾亚确实是有独立意识的生命体。原本推论或许大家都被Solaris星影响了大脑,把眼前的幻觉看成了实体,但海伦制造的能量源能彻底清除来访者,那就直接否定了这个推导。
有个小细节,一开始凯文博士在所谓的现实中自己的家里切水果时,不小心切到自己的手,那伤口口子,非常的大,还大的有点假,反倒是后来掉落Solaris星外围一瞬间的幻觉中,回到过去蕾亚还在的场景里那伤口口子变真实了,导演又想把解读的钥匙交给影迷发散思考开去了吗?!我再摔!!!太嫩了啦!!想超越晦涩的苏联导演乃太嫩了啦!!!!
◆ 片 名:飞向太空 / 索拉力星
◆ 制 片: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 导 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 编 剧: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 主 演: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Natascha McElhone
杰瑞米·戴维斯Jeremy Davies
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
乌尔里希·图科Ulrich Tukur
◆ 类 型:奇幻(Fantasy)惊悚(Thriller)
◆ 语 言:English
◆ 发行公司: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 制作公司:USA影业(USA Films)
◆ 首映日期:2002年11月27日
◆ 片 长:99分钟
幕后:
本片改编自著名波兰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尼斯洛·兰姆的同名科幻小说,而早在1972年,大名鼎鼎的塔可夫斯基就已经把它搬上了银幕。小说本身已经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老塔的版本更是充满了内省和对灵魂的诘问。该版本诗意盎然,有个场景,男女主人公因失重而漂浮,仿佛夏加尔的画中人似,半空飞舞,堪称影史经典。
起初导演索德伯格对拍摄这部科幻影片并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从来没有拍摄过类似的题材,而且他对表现未来的科技也兴趣索然。可是当他回忆起曾经看过的小说与电影时,他答应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拍摄邀请。而詹姆斯·卡梅隆和雷·桑奇尼,还有扬·兰道所在的光风暴公司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则花了五年的时间与俄罗斯方面交涉,解决版权等等问题。对卡梅隆来说,拍摄《飞向太空》几乎是个梦幻般的计划,他认为小说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回忆与想像中,因而可以有无限开放的表现空间。索德伯格答应拍摄的消息让他大为激动。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明星制作班底:以《泰坦尼克》获奥斯卡奖的卡梅隆,和以《毒品网络》获奥斯卡奖的索德伯格。
与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不同,索德伯格在拍摄中并未强烈突出未来的高科技,而是更多集中在故事和人物的发掘上。然而科幻影片的硬件依然是重要的,影片的制作设计莫西纳曾经与索德伯格在《11罗汉》、《永不妥协》等多部影片中合作,这次他给影片设计了压抑的内部空间。光线的设计也与情节密切相关:“我们想让‘普罗米修斯’号既真实可感,又如梦似幻。”
索德伯格拍摄的电影题材越来越多变了,从现实主义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到惊悚的《卡夫卡》、惊险不失幽默的《至激关系》,一直到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毒品网络》、《11罗汉》,他正如卡梅隆所说,如同变色龙一般灵活。
[演员]
心理学家,离家若乾光年,面对死而复生的妻子和其他光怪陆离的事件,这样的角色绝对难以驾驭。索德伯格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与他合作过《至激关系》和《11罗汉》的乔治·克鲁尼,而后者也欣于从命,并且非常珍视这个机会。但是看上去无论如何没有知识分子相的克鲁尼,要使自己的角色让人信服,想来并非易事。
在片中扮演妻子蕾亚的英国演员娜塔莎·麦克艾霍恩,曾经出演了《楚门的世界》、《拯救毕加索》、《浪人》等等影片。索德伯格对她评价甚高:“她让我想起了60、70年代法国那些极其优秀的女演员,比如让娜·莫罗,和多米尼克·桑德。她们是机智、性感、复杂的女人,不是姑娘,而是女人。”也许期待她的演出,比期待克鲁尼的心理学家更有些道理?
影片只有五个角色,其中扮演举止古怪的年轻科学家斯诺的是杰瑞米·戴维斯。这个角色在索德伯格的设想中,需要与其他的人有强有力的互动,他的表演要有种怪异的能量,显出特殊的张力。杰瑞米·戴维斯?对,就是《百万美元酒店》里那个可爱的难以置信的TomTom,《拯救大兵瑞恩》里也有他。这个人曾经因为在大卫·罗素(David O. Russell)的影片《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s)里的表演获得过独立精神奖的最佳新人。
第四个角色是女科学家海伦,意志坚强,由和索德伯格合作过两次的维奥拉·戴维斯扮演。那个开始就死去的吉巴里安则由德国演员乌尔里希·图科扮演,他在德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吉巴里安舱里的录像带,后来揭露了一切的真相。
[闲言碎语]
有塔可夫斯基的珠玉在前,要说对索德伯格版的《飞向太空》拭目以待,似乎有点虚伪。尤其最近以来,他的《11罗汉》和后来似乎要回到《性、谎言和录像带》那样的独立精神之作《正面全裸》风评都不甚佳。只能说《飞向太空》让人捏了把汗,担心会是又一部好莱坞风格的惊悚科幻片
记于2011-03-26 14:13
《索拉里斯》影评(三):向前看,向后看!©
和2009年的英国电影《月球》/Moon一样,《索拉力星》/Solaris (2002)也是一部套用了科幻片外表的剧情片。尽管两部电影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具有开放意义的外太空,然而剧中人物的行动范围却是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人类所建造的外太空工作站。虽然太空看似无边无际,然而它同时将身处工作站的主人公们与地球(或更加确切的说人类世界)相隔绝。同样的,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能够接触到最新高端技术的人才。不管是前者的宇航员,还是后者的心理专家,他们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到的都是普通人所无法亲身体验的。然而,他们毕竟同时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创伤和困惑。正是在这似放实收的外太空里,我们的主人公开始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在这两部电影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刺激和惊险只是一个封面,而真正被摆上台面的议题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记得前两年和好友坐在咖啡店里聊天,曾经讨论过“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哲学话题。忘了是她还是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就是个不停作选择的过程。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境况。尤其当他们面临着可以重新来过的可能性时,面对未来还是重回过去便将“选择”更加明显且迫切地摆在了主人公的面前:选还是不选(其实所谓的不选本身就是对放弃的选择),怎么选,选择的前因后果……这都主人公所面临的不得不面对问题,而他们各自的人生危机也都是和这一列问题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月球》中的Sam (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被克隆而被“锁”在过去的话,那么《索拉力星》的Dr. Chris Kelvin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则是生活在当下。然而Sam最终选择了抛开过去,直面现在;而Kevin则选择了留在过去,重新开始。
就以Kevin为例,他是个丧妻的鳏夫。尽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然而他在一次争吵之后的拂袖离去,使得他妻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此之后,他陷入了对妻子的怀念与自责中。而当他被派到太空站的时候,发现原来在那,死去的人们可以以一种物质的形态重新出现。而出现在太空站里的这些有着人形的物质的出现并非随意。因为那些人形的物质都和生活在太空站里的人们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关。而在太空站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过去。他们唯一可以做的选择。要么像同样受困于太空站的Dr Gordon(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那样,将过去抛在身后,坐上飞船回到地球,面对未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要么像Kevin那样留在太空站,和记忆为伴,甚至于将自己也变成那“物质”,从而代入到另一空间,重新回到过去。
面对未来需要勇气,面对过去又何尝不需要决心?没有人可以说两人各自的选择谁是谁非,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所做的某些选择,希望可以有个重新来过的机会。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的人们既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像主人公那样飞到“索拉力星”去和挚爱过的逝者来个近距离接触,以此来抹平内心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创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对现在做出选择,因为不管未来怎样,现在终将成为记忆中的过去, 而这些或深或浅或“沉睡”的记忆会时不时冒出来提醒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
《索拉里斯》影评(四):或许,飞船撞向的那个星球,并不是Solaris, 而是我们自己的心
茫茫宇宙中流动的电波与Chris睡觉时脑波活动是呼应的。事实上,他们都是电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两者没有关联。
很多人曾说过:21世纪,人们上天入地,但是对于支配这种高难度行为的人脑,却仍然知之甚少。记忆是什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和这个客观世界有什么联系?
很多人觉得主导中心思想的一段话是关于Dylan Thomas 关于死亡的那首诗。但我觉得,影片想讲的,大过”死亡“。
宇航员,心理学博士。他们以他们的经历,知识,认知,一同讲述着这个超乎寻常的故事。虽然故事并未包含太多的科学理论和奇幻情节,但是这个故事包含着一个最宏大,最基础,最深远的科幻观:存在。当Dr. Gordan极力主张毁灭“来访者”时 ,Chris发表的这段话值得好好体会:
quot;你的来访者是谁?是什么?
它有感情么,能够触碰么?会说话么?
你怎么能断定,它不是生命?你不能就此封锁它,扼杀它,单单因为它超出你的理解范围!"
从Gordan与Chris的第一次座谈时就能体会到,Gordan尚存理性,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精神状况,对行为作出审慎的分析。从Snow断断续续的描述来看,Gordan也是反对回地球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责任情节(如果把这些"visitor"带回去会否引发灭族威胁?),也包含着科学家的傲气情节(一定能够用战胜这个科学难题和处理好这些visitors). 虽然她也对失控充满着恐惧,她对于自己所理解的那个“科学”还是充满信仰的。
Chris却不同,情感,这一他所擅长处理的东西却很快侵袭了他,支配者他,让他产生畏惧,或者说,让他无所畏惧。Gordan和Snow somehow已经切断了自己的情感线,因此他们再没有visitor到访,而Chris的妻子确是去了又来,死了又活,还同时出现几个,如记忆中一样脆弱,迷离,因为那是永远存在在他心中的爱。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片头,Chris切开手指时,那道伤口是个旧伤,甚至留不出血来。他的那些病人所讲述状态:对世事无感,行尸走肉,其实就是他的写照,用他自己的独白来说:用尽全力仿造地球人,凹出生活的造性,这,不是存在。但是片尾,当飞船撞向Solaris时,Chris再度看到自己切开了手指,献血如注,他抬头,看到了妻子,对他说:生死已不再重要,我们在一起了。
或许,飞船撞向的那个星球,并不是Solaris, 而是我们自己的心。
Gibarian在他的遗言录像中曾经说道: We don't want a new world, we want mirrors.
《索拉里斯》影评(五):95% drama and romance, 5% mystery, nothing else 95%的浪漫和戏剧,5%的神秘,无其他亮点
I didn't like Solaris much. I knew it was a drama and a romance, but it's also supposed to be a mystery and a Sci-Fi. There was about 10 minutes of mystery, and nothing really too thrilling about it. There were situations that you definitely wanted to be explained and to know what happened, but that was a very small part of the movie, and the rest of the time I was left with a boring romance that just happened to be in space (that's why it's a Sci-Fi). If you are into emotional romantic dramas, you probably could really like this, especially since it stars George Clooney. If not though, you'll probably be just as bored as me.
我不喜欢 Solaris。我知道这是一个剧本和浪漫故事,但它也是一个谜团和科幻。影片大约有10分钟的谜团,但也并不会很恐怖。也会有一部分情节是你会真的很想有人给你解释发生了什么,但也不会太多这样的情节,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无聊的浪漫情节,并且刚好是在太空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科幻电影。如果你喜欢有剧情的浪漫戏剧,你大概可以真的很喜欢这个,尤其是因为乔治 · 克鲁尼主演。不然你可能会就像我一样觉得无聊。
《索拉里斯》影评(六):索拉里斯星——与记忆的博弈
索拉里斯星——与记忆的博弈
前苏联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写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先后被俄国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和美国电影奇才索德伯格拍成电影,可见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从小说改编的两个电影版本里,能初步打探到作者的写作中心——人类和自身记忆的故事。
索拉里斯星是人类尚在研究中的星球,科学家发现该星球内部能释放出“复制人类”的神奇力量,几乎每一个在索星上工作的科学家都被这种力量所困扰,只要还有记忆,这种力量便会创造出人所思恋,已不在世间的人,也就是可以“再生”人。
一个为失去妻子而悔恨的丈夫奉命到索拉里斯营救被困在飞船上的科学家,但当其到达目的地后,即被那股神奇的力量给勾引,死去的妻子复活了,在他眼前出现了长发飘逸的景象和熟悉的味道,同时在脑海里,妻子的影像也如胶片般重复滚动。女郎的相貌和声音与妻子毫无区别,只是话语中多了些停顿,仿佛在等待男人进一步回忆往事。实质上,酷似妻子的女人并非妻子,她只是靠隐匿在索拉里斯星球上那股神奇力量而存在的物质,其一切特征均来源于男人自身的记忆。
尽管“复活”并非真的起死回生,但留给观众的却是浓浓诗意,如果电影是根据童话小说改编,这种诗意还将继续,可惜原著小说已被冠以了“科幻”之名,使这部影片朝现实更靠近了一些,甚至在观影途中,人都会时刻联系现实,微颤胆寒的自问道:这样的“复生”在将来会发生吗?
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现实生活里的现象创作,《索拉里斯星》无疑是在人类的记忆之海上做文章,记忆是一个人过去时的状态,并非所有过去都记得清楚,但总有那几个明晰的记忆点,这明晰的记忆点将萦绕人的一生,就算再理性的科学家也会陷入记忆的泥潭,犹如《索拉里斯》中的男主角,在索德伯格的版本里,他最终被“记忆之海”给带走,而索拉里斯星表面的金黄色光芒实质也就是象征着“记忆之海”。那股神秘的力量哪怕没有索星的存在,也会被人们在某刻“创造”出,只不过人类创造的过去停留在脑中,索星则能生产摸得着,闻得到的过去。
《索星》完成的是小说家寻找过去和杞人忧天的使命,可以设想作者也曾有一位心仪的姑娘,可是早已失去了联系,于是便创造出索拉里斯这个地方,通过那里的神奇力量能将逝去的景象复现。但在渴望复现过去的同时,小说家也对自己的这种奢望饱含忧虑,《索拉里斯星》中的主人翁是使妻子离开的罪魁祸首,如果以前珍惜着她,也便不会有失去,更不至在外星球上被记忆的假象给困恼。然而像“与其追慕着已消失的精彩,不如珍惜正在身边的事物”的箴言恐连作者都难做到。
塔可夫斯基将《索拉里斯星》作为自己“诗电影”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在之前的《伊万的童年》以及《镜子》中,他通过诗意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对父母,年轻时代情人的追忆。《索拉里斯星》则是其对妻子(所爱之人)的追慕,影片的故事没有结尾,观众只能在最后看到索拉里斯星表面耀眼的光芒,但在打字幕的时候,巴赫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第一次是在主角回忆妻子时),使电影笼罩在浓浓的宗教氛围里,这也给电影增添了一层与宗教相关的解释,或许在某种层面上,宗教、记忆分别代表着人类世界的过去与个人的过去。
《索拉里斯星》一方面实现了作者、主人翁和观众的非现实理想,另一方面却打消着人们追寻过去的念头,犹如索德伯格电影版本中一位飞船上的科学家所言:长期陷进假象里,人只会走向灭亡。看来记忆中明晰、美丽的点也是一朵带毒刺的玫瑰,人类必须拿出大智慧与其博弈。
《索拉里斯》影评(七):影评 - Solaris (2002) - 《索拉里斯的“透视”》
同样一部《索拉里斯》,不同的导演能够将它拍出截然不同的气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令人大饱眼福的。塔科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是诡谲莫测的,索德伯格的索拉里斯则是神秘迷人的;塔氏的索拉里斯是哲学化的,索氏的索拉里斯则是神学化的。总的来说,索德伯格的改编,是游离于忠实与创造之间的,较之塔氏的选择,原著的影子更为细若游丝。但是如果像当时莱姆透过影评而对本片所持的否定态度那样,认为全片只是关于爱情,那也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其实,就像那句有关“哈姆莱特”的名言所说的,莱姆在《索拉里斯星》这部短小精悍的“巨著”中所蕴藏的内涵,也是如此包罗万象,以致从任何一个切入点进行发挥,都足以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显而易见,任何一部改编作品,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涉及到原著的方方面面,索氏的改编如此,塔氏的改编亦如此。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联系本片与原著的关系,就不难看出,它确确实实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么简单了,而是达到了它应有的水准。
简单来说,索氏本次的改编侧重于对索拉里斯的神性的探讨。因此淡化了原著中很多关于造物瑞亚的设定,以及凯文在空间站的种种遭遇;而深化了凯文和瑞亚往事的展开,以及在空间站二人关系的重建。为的,就是酝酿影片结尾有关救赎的情绪。当然,索氏的救赎是基督教式的,这在剧本中改变和突出的诸多设定可以轻易看出,比如戈登女性视角的引入、狄兰托马斯诗歌的暗示、该隐弑弟的隐射、《创造亚当》的隐喻、重回伊甸园的结局,以及无数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索拉里斯犹如巨神一般凝视着空间站的镜头……这与莱姆文中的“进化神”和“绝望神”观点不同,但也切合了他另一个观点,也即“索拉里斯的婴儿期”,索拉里斯看似压制性的稳定和冷漠,它可能是在冷静地审视着空间站里发生的一切,它也可能是在好奇地观察着人类的思想。所以,索氏取舍无可非议,因为莱姆本人就从未想过要给读者以确切唯一的答案,相反,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只一种很可能无法被证实的假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因为就像尼采所谓的“透视”观点一样,索拉里斯的真相,只有穷极所有人的所有视角,才能全息地显露出来。除此之外,一些塔氏曾经舍弃的桥段也重新被索德伯格放入了故事,作为了补完影片架构的一块基石,这无疑是对观众的另一个馈赠。
本片当然仍是十分索德伯格式的,我认为可以算作他生涯中的上乘之作了。叙事、节奏、剪辑、配乐、构图无不精雕细琢而游刃有余,配合起来,十分引人入胜,而且美学效果独特,令人身心愉悦。而且可以看出,本片的一些镜头和设计是明显有对《2001》致敬的倾向的,而另一些镜头,则显然是借鉴了塔氏对本作的改编的。因此,从制作水平来说,本片水准高出塔氏版本很多,虽然这是时代进步导致的理所当然,但也应对索氏努力为观众呈现出的这一优秀成品表示肯定。
当然,占有原著中大量篇幅、充斥着莱姆非人般想象力的对索拉里斯各种奇异景象的描绘,至今仍未能够被改编作品表现出来,也许,我们接下来所要期待的,就是一部讲诉人类对索拉里斯超过半个世纪研究的太空史诗了吧。
《索拉里斯》影评(八):索拉里斯具有无穷的魅力
一部科幻片被索德伯格拍出纪录片的效果。
当心理学家返回地球时,他并不觉得地球更不陌生。其实他已经不在地球,也不在太空,而是身处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这个神秘的事物、神秘的地方,一方面他毫不客气的凸显在你的面前,你清楚它的所在,可同时,你对他一无所知。就像复活的爱人,他就在你面前,你对他那样熟悉,可那并不是他。
索拉里斯是一个不解的谜,不是难解,而是在它的面前,我们都失去了解谜的欲望。最迷人的魅力不在你的微笑,而在微笑的背后,那乖异的感觉,那服从的感觉,像接过男童伸出的颤抖的手,让电流通过全身。
索拉里斯,具有无穷的魅力。
很吸引我的是前后切手的细节,死亡仅是一个转折一个契机,血是爱情是拯救是希望是存在,启示就出现在那一刻,然而又被迅速遗忘。
因为之前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版本,所以总是下意识的拿两个版本比较,其实两个片子没有可比性,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被索德伯格化了,完整的体现着索德伯格的个性和美学观,它情节完整,逻辑严谨,简洁生动,不同于老塔的开放性多义性版本,它们是两个导演的两种思路,是两个题材相近的不同电影。
《索拉里斯》影评(九):琐碎的感想
2002年的重制版《索拉力》,如果我们以所谓“纯科幻”的角度来看待它,那么,较之于小说和72年版定然是逊色不少的。这部电影对原版小说的改编太多,尤其是把主张消灭“客人”的白人物理学家莫名的改成黑人。片中也没有深入地探讨人类与索拉里斯星之间的“对立”关系,和试图相互理解的努力。然而,我们把它看作是爱情片,那么这部影片还是值得观赏的。当然了,这样一来,我个人认为,其实没有必要煞费力气搬出科幻经典之作作为舞台设置来摆布。
抛开羞涩难懂的背景设定不谈,故事的主旋律是很简单的。一名男人因种种原因和深爱的女人闹矛盾离开了她,最后的结局是女人寻短辞世。几年之后,这位男人心中依然存着负罪感,因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观测神秘星球的太空站,“奇迹般”地重逢了她。我不知道科学的发展在精神层面是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如果这则故事发生在古代,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幸福的结局。然而,依照现代的科学知识,几乎每个人都懂得,曾经爱过的故人复生时,不带有人间天上的隔阂是不可能的。在太空站里男主角重逢的“她”,不是几年前逝世的她。虽然“她”的模样,神情,还有她脑中的记忆,和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她”不会死。即便男主角把“她”放逐到外太空,只要他醒睡一次,就出现在他的身旁;即便“她”服下液态氧,也会复苏。作为知识分子,他当然知道“她”不是她。可悲的是,他仍然无法狠下心来把“她”看作是索拉里斯星试验人类的道具。他的内心深处,似乎是一直希望着和她重头再来的。据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当人遇到一些无法挽回的事件,总是希望在相似的情形之下挽回曾经犯下的错误。按照人类的伦理道德尺度,索拉里斯星可能是无耻下流且残酷阴险的。但是,男主角,终于遇到了绝佳的机会,来挽回当年所犯下的错误。在他眼前的“她”和她,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其实也可以说她俩是同一位人物。“她”不是机器人,用肉眼来看,和人类几无区别。她早已死去,她早已失去了继续生存变化的可能性。那么,根据男主角的记忆复原的“她”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她呢?错过了这一次,以后他还会有机会解脱自己吗?可是他想挽回的,究竟是她呢,还是他自己呢?
影片到最后,我们可以知道,男主角并没有回到地球,因为他手指头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他又遇到她了。我们只是不知道,这部影片是索拉里斯星在解读男主角的心路历程,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影片结尾处男主角被索拉里斯星所吞没。不过这些细节,可能没有男主角所感受到的那份救赎感重要吧。
《索拉里斯》影评(十):重写的寓言
片子开头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暖色的灯光从挂满雨珠的窗户透出: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孤独的坐在房间的床上,女声响起:“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然后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对话,有克里斯自己的电话,也有几个他的病人对博士的倾诉(都是对现代科技的控诉),总体看来,克里斯的生活是不快乐的,脸上有着哀伤神情的他似乎只是靠着本能在麻木地工作。
长驻在空间站“普罗米修斯”号上的朋友吉巴里安的录影电话让克里斯到达了围绕着索拉里斯星球旋转的空间站。吉巴里安在电话里告诉克里斯,空间站里的科学家由于某种原因陷入了混乱,然而他们谁都不愿意主动离开空间站。在克里斯到达“普罗米修斯”号以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吉巴里安已经自杀身亡,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尸横当场,幸存的年轻科学家斯诺举止怪异,女科学家海伦情绪极度不安。是什么,让这里的一切都陷入了疯狂和混乱之中?
克里斯渐渐沉入了梦中,那里有着他永远不会忘怀的一张脸——妻子蕾亚:地铁上的初次相会,黑衣的她嘴角的神秘微笑;餐厅里的再次相遇,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的脸;他们在公寓里的缠绵,他们在书店里的私语,这是他每一夜都会重复的梦魇。然而这一次不同,当他悚然惊醒,发现妻子蕾亚并不只存在于梦中,她活生生的在身旁,还是那样轻声细语着:“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
本片的情节次第展开,而且其中不少谜团都吸引观众去探究背后的真相。克里斯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普罗米修斯”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扇金属门的后面等着克里斯的究竟是什么?吉巴里安的儿子为什么会在空间站里出现?克里斯的妻子究竟是他自己的想象还是鬼魂作祟?但是当事情的真相在片子的中段早早水落石出后,索德伯格才逐步展现出自己对于这部重拍片的真正思考:当死去的至爱重新回到你的面前,给了你一个挽回过错的机会,即使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影,你是否仍然不舍得放弃?是得到真实的肉体更重要,还是弥补我们记忆中的伤痕更重要?你记忆中的一切都是真实,抑或那些只是你的愿望和欲望的投影?
这是一则死亡和记忆交织的寓言,当我们走到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多少有点突兀,克里斯最终得到了解脱吗?他脸上复杂的表情竟然让我无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