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经典影评集
《杀戮》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朱迪·福斯特 / 凯特·温丝莱特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看了《carnage》这部电影。这是继《the sunset limited》、《man from earth》后的又一部神作,先膜拜了。除了大吵一气的两对夫妇之外,简芳达表示老娘真是躺着都中枪啊,温丝莱特和福斯特这俩女的真是太损了---呕吐、扔手机、扔包、撒花无恶不作。our world, as Bertrand Russel said,is a place of chaos. provided that you want to make some achievements with heart and soul, you only end up with something screwed up by the "universal manager". so far as i think and behold, the world is a complicated place with endless shifting and changing, and it sometimes looks reasonable, as we heard from the propaganda, but can't stand our close observation. to sum up, be it imaginary or practical, we live in a world made up and arranged by a hysterical guy whose mind and logic are massive, but not so clear.
《杀戮》影评(二):过瘾,不过主要功劳是原剧本
“Carnage”原是著名的舞台剧,曾荣获托尼奖。讲的是两个家庭因为儿子打架而坐在一起商讨和解不成,却节外生枝,引发一系列大吵架的故事。四个角色时而站在各自家庭的阵营,时而加入性别的阵营,时而加入同性别的内斗,时而各自为战,涉及了处事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男女之别、婚姻的压抑,乃至人类文明与动物本性的层面。作为舞台剧,这一切几乎都靠台词来撑起,可见这剧本是非常精彩扎实的。
罗曼·波兰斯基将其搬上荧幕,并请来朱迪·福斯特、凯特·温丝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四位功勋卓著的演技派来飚戏,看得着实过瘾。四个角色分别代表的现代人的四种典型。
朱迪·福斯特是研究非洲的学者和作家,热爱艺术,以文明的理想主义者自居,一开始她也是最和颜悦色的。但随着其他三位都不认同甚至讥讽自己的理想主义,其中讥讽的最凶的竟是自己的丈夫,到了心爱的画册被弄脏,她就彻底失控了。可以说凯特的那一呕吐代表了普通人对她这类“文明人”的真实看法。另外她反复强调己方是文明人才愿意在自己儿子牙齿被打掉的情况下还和对方坐下来谈,似乎是想将负罪感强加于对方,并且带有我是文明人不和你们一般见识的意思,也显示了她的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作风。
约翰·C·赖利,朱迪的丈夫,则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庸俗的凡人”,他在四个角色中文化和事业水平都应该最低。起初还和朱迪站在一个战线,后来随着气氛不断升温,他对妻子的文明框框的不满暴露了出来,在放下所有面具承认自己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庸俗的混蛋”之后,释然的讥讽任何人,释然的破口大骂,也释然的和“敌方"克里斯托弗品起了威士忌和雪茄,把婚姻中的压抑一扫而空,倒是让妻子措手不及。这其中有他不少令人捧腹的“小人物式吐槽”,堪称亮点不断。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里的Boss纳粹上校,那股无敌的、令人着迷的欲擒故纵的匪气也带到了这部电影中来,职业是个狡猾的律师。从他无尽的业务电话来看,这是他唯一关心的事。老婆吐了一地他其实也毫不在乎,可以说他对孩子打架这件事更是不屑一顾。他可以说是个毫不掩饰的“野蛮”人,积极奉行最冷漠的解决方式,他是最站在朱迪对立面的角色。那一副玩世不恭的淡定样子,许多冷言冷语也是令人叫绝。如果说赖利是小人物的吐槽,瓦尔兹就是一副置身事外的不屑与讥讽,只有手机泡汤了才抓狂。本片戳到我的大部分笑点都来自于他,实在是演的太酷了,偶像。
凯特·温丝莱特,投资经纪人,工作狂律师的妻子,可以看出相较于对方这是个高收入家庭。她所代表的形象是被压抑坏了的人们。她装扮时尚,也知书达理,努力在过分的丈夫和对方家庭之间维持局面,但她肠胃和内心都不舒服爆发了之后,翻脸最彻底的也是她。攻击面极广,怒斥赖利扔掉仓鼠是谋杀犯,大骂朱迪存心找碴,然后再把最可恶的老公的手机扔进了水里。可见平时忍得有多痛苦。
在这四个精彩的人物的交锋之中,孩子打架的事早就被抛诸脑后。这之间贯穿了两个家庭的矛盾、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是永恒的战争)、两个男人之间的对峙(但谈到烟酒就一笑泯恩仇了)、男人和女人的冲突(把手机扔水里之后男女的不同反应非常典型),以及所谓的文明和野蛮之间的矛盾(三人围攻朱迪)。虽不能说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哲理,但环环相扣,连接的自然流畅,生动且激烈,用一个房间装满了戏。同时还在精妙时机插入来电(克里斯托弗的客户与约翰的妈妈),让场景、人物、情节都有了延伸。
不过鉴于本片是从戏剧改编而来,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版究竟有哪些新贡献呢?从电影与戏剧的最大不同---观众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特写,尤其是演员的面部表情(例如朱迪气壅于胸、青筋暴起的样子与克里斯托弗的淡定状)能够得到更清晰的表达。其他比如对电话上的来电者的特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除了这些特写,电影版也没运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它所倚仗的还是对话。电影的时间弹性的特点在本片中毫无用处,因为电影版和舞台剧一样,现实时间和剧情内时间是一样流逝的。相反的,舞台剧中演员和观众更丰富的互动,在电影中就丧失了。所以总的来讲,这部电影的精彩,更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原剧本。
《杀戮》影评(三):这是一部吵架的电影,吵啊吵啊吵啊吵
1、第一次见一部吵架的电影,还这么的有意思。
2、像是一部实验话剧,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就四个人,靠自己的表演功力,极具张力。
3、成年人与孩子本来就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四个成年人,却用他们的规则处理孩子之间的事情,结果就事与愿违了。
4、看来作家在美国真的不受待见。可能是因为美国人觉得写作的门槛本来就低,会写字就相当于会写作,只是好坏的问题。
5、美国人应该对自己的隐私空间很在意,如果触及到了,那是件很过意不去的事情。
6、即使自己相比投资人、律师这种美国的中产阶级要低一个社会阶层,但是美国人面对自己的职业时也是自豪的。
-------------------------
“这个世界里,还有那么多美的音乐、电影、书籍没有来得及去听、去看、去读,可时间在跑,我拖不住它,想到这里,我竟然会泪眼朦胧……”
《杀戮》影评(四):实相非实相
我简直太爱了,应该再看一遍。凯特温斯莱特和波兰斯基的组合就很过瘾,还有朱迪福斯特。必须得说说为什么这么喜欢凯特温斯莱特,不光是因为她演技好,主要是因为她的选择都很有深度很有品,相比之下泰坦尼克反倒黯淡无光了。
和刚看过的一次离别有点相似,可以不断转换立场观察人性,实在过瘾。
让人思考最多的,是最后片尾两个孩子早就和好了,豚鼠的世界也很美好,世界仿佛另有实相,可是成人的世界被什么污染了呢。是我们成人的思想噪音忙着在定义事件、定义人,我们的视线被自己的经验、价值观绑架了,不停的判断、归类、judge、下结论。似乎不这样我们就无法思考。有趣的是,在写下这段的时候,我又何尝不在判断和定义。
修行不足,知行不合一,暂且接着写吧。
另外,成人忙着维护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形象、自己说过的话。。。,太多东西被定义成“我的”,太多矛盾冲突来自于别人反对“我的”。旁观一下电影里不同的人是如何被激怒的,实在太有趣了。
女主人的人性特点最突出,精彩之处太多,我就不一一写下来了;相比之下,男主人的自认混蛋似乎更让人喜欢点。但是女主人的一句台词很精彩,看我和多么消极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靠自认混蛋逃避这个世界的实相的话,并不比有个强烈的小我,自我认同高人一等的人更值得尊敬。
想到哪写到哪,下次有机会再看再记录些。看来真应该多找些经典的话剧看看,再次致个敬。
《杀戮》影评(五):《今晚誰當家》:一場不見血的殺戮戰爭
一部由一間公寓住宅、四位主要演員,以及近乎80分鐘的對話所組成的電影會是枯燥乏味,還是趣味橫生?就我而言,《今晚誰當家》絕對是後者。原因無他,這部電影有紮實而出色的好劇本,也有四位演技精湛的好演員,更重要的是,它是由擅長說故事的波蘭名導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所執導。
電影的劇情很簡單:艾倫(Christoph Waltz飾)和南西(Kate Winslet飾)的兒子打傷麥可(John C. Reilly飾)和潘妮洛普(Jodie Foster飾)的兒子,雙方家長遂齊聚一堂,進行調解事宜。整起事件原本在理性的對談下得以和平落幕,誰知隨著雙方的意見分歧,爭執的話題不斷衍生、擴大,從小孩的教育談到家庭問題,接著又轉到寵物倉鼠身上,到最後猶如一列失控的火車,落得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片中的四個角色其身分有作家、律師、投資經紀人和家居用品批發商,他們代表著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說得明白些,就是所謂的「文明人」。導演意欲揭下的正是這層「文明人」的偽裝。我們總以為,動口不動手的是君子,但是如同南西所言:「罵人也算是欺負。」言語也可以造就暴力。四個人剛開始的應對進退完全符合「文明人」應有的禮節,即使在想法上略有不同,還是能在私底下互相稱讚對方的人真好。然而,隨著對話的進展,雙方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愈發明顯,語氣間也開始嗅得出濃濃的火藥味,一方冷嘲熱諷,另一方也不甘示弱,立即反脣相譏,「文明人」的偽裝在一來一往之間正快速地崩壞。
《今晚誰當家》的英文原名《Carnage》指的是殺戮,原來這個詞彙不僅可以運用於砲聲隆隆的戰場上,也同樣適用於紐約的公寓中。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四個人依照話題的不同,時而獨立作戰,時而結盟共同對抗敵方;時而夫妻兩人一鼻孔出氣,時而男男、女女化作性別戰爭,立場的游移變動活化並豐富了內容,讓這場沒有煙硝也不見血的戰爭更加切合殺戮二字。
究竟是什麼樣的導火線引爆這場戰爭,使得眾人的「文明人」偽裝脫離、剝落?現在回過頭來仔細想想,片中並沒有明確的分野來劃分文明或野蠻,這兩者的界線其實是模糊不清的。說穿了,「文明/野蠻」的標準根本是那群站在文明一側的人所界定的,「我們四個都是文明人。」麥可說道,「文明人」三個字的功用根本就像四人身上所穿的西裝、襯衫或套裝一樣,為的是使自己看起來更為「高等」。因此,當南西在他人面前不顧形象大肆嘔吐之後,彷彿解開了眾人的「文明人」偽裝,所有難聽的話語全都毫不保留地傾瀉而出。
有趣的是,四位大人的戰爭其實是因小孩而起,然而通篇電影除了首尾的遠景鏡頭之外,幾乎不見小孩──即當事人──的身影,當然更無從得知他們的想法。不過,這正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在大人們吵了約莫80分鐘之後,鏡頭一轉,公園裡的孩子們早就和好如初。大人與小孩的世界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盡是虛情假意,另一方則是直來直往、真誠以待,至此,導演的嘲諷之意不言而喻。
《今晚誰當家》改編自法國劇作家Yasmina Reza的劇本,導演利用鏡頭的運動讓電影展現出不同於劇場的另一種面貌。此外,四位演員出色的表現,以及鬱金香、手機、派餅等道具的畫龍點睛,在在皆讓這部電影稱得上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完美之作!
《杀戮》影评(六):《杀戮》中的四个万能公式
艺术史人类学书堆子里出来的学者+五金店老板=女权主义的绝对优势
冷漠的工作狂律师+妆容精致八面玲珑的投资人=孩子家务一手揽的怨妇
这两对couple几乎能成为全世界所有婚姻不美满couple的原型。
西方文明史观+始于人类本能(暴力)行为=不可调和
柯克西卡+呕吐物=最幽默的亵渎
这两处冲突再次证明高雅艺术与文明难敌人类本能的摧枯拉朽
波兰斯基真正用一个客厅讲了整个世界。
套用《失恋》里的台词,有些导演用巨资特效3D换你几十元电影票,有些导演用一个客厅四个演员真心告诉你电影世界的神奇绝妙。我不评价谁更好,我只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杀戮》影评(七):必输的言谈,或者从来没有言谈,以及其他一些可说的
Carnage本是一个戏剧,剧本的意义本大于影像与配乐,不过要八卦的话,配乐是Alexandre Desplat作的。
enelope最终需要的是他人承认以下论断:"the victim and the criminal are not the same"。看上去她主要的对手是Alan("god of carnage")。那么谁赢了?
在最终的一场对话中的最后一搏中将矛头指向Nancy之前她进行了以下两个否定:我们才他妈不在意A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们根本不他妈在意A这种人的任何意见。这些是在A作出对“理想女性”的分类之后发生的,导致了在P在情感上的失控以及言谈对象的失控,这相对于A的从始至终显得已经输了(不过这也终于使另一个所谓“理想女性”用更荒唐的行为结束了整场谈话)。但是很清晰我们可以看到早些时候她就已经表示过,两遍,“我不需要你的acknowledgement”这样的立场。所以P输了吗,没有,这里从没有言谈。
暴力通常表现为一种行动,在剧本里最终它背后的禁止言谈体现出来,然后成为了暴力。
现在我们可以从更早来看貌似进行了的谈话:
仓鼠是故事主体的开端,仓鼠作为毛茸茸的小型动物引发了P的角色转换,她彻底告别了故事初期的具体受害男孩母亲的角色,成为了站在她丈夫对面的一个女人。并且她通过A谈达尔 富尔时获得到了一丝平静,从他那里找到了自己最明确的一个身份。在这之后她提出过三个论断:
我不明白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没有什么道德感的世界;"collectively concerned"(一个A承认"interesting"但是最终也没作出回应便被遗忘的关键概念);以及这篇东西一开始就提到的论断。这三个论断的意义是相同的,哪一个都不比其他的弱。但是可以看到前两个论断从未得到任何的回应,第一个论断被Michael的一个玩笑以及他随后的“家庭哲学观”完全地抹去了。第二个论断则在另一个婚姻的“角色转换”(A的手机被N扔进水里)下完全地抹去了。
现在再来看最终我们需要的第三场谈话的最终结果是如何的:M承认自己“喜欢公开做一个卑鄙的人”;P高喊着说“是的,是的”(我就是那闪耀的人群中最好的人)。通过这场谈话,接着她也最终选择了在与A的最后言谈中事实上提前终止了那场谈话。这第三场谈话同样也只是辨认个身份而已,他们什么都没有谈,只是在"believe"不同的东西而已:哪有什么可鄙的,我就爱做你认为的可鄙的人,但那只是你认为的,你的虚无主义不是我的笛卡尔!
这里始终没有言谈,我们只是说着自己才听的懂的信念,当P最终只承认自己是优秀的而不再尝试重复自己"collectively concerned"的关怀的时候,暴力之神已经屠戮了P自己的身份,P在自己没有尝试真正的对话就终止言谈时就已经自己达成了无言的暴力(P喜欢Francis Bacon,不过倒也喜欢Oskar Kokoschka),她做的只有转而指责他人,并指责的是另一个女性。
但并不是在第一场谈话或第二场谈话时整个故事就轰然结束了,我们同样得到了一个过程。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整个过程中P与M婚姻的连结直到最后一刻才终于被暴力耗尽。我觉得这个故事并不是说的什么虚伪的中产进行一场线性的谈话,就像最后A对"fake"一词的质疑是绝对有力的一样。但毕竟Carnage是电影的名称,或许我也只能期望故事的架构在于,当最终暴力的荒野将我们包围之前,在这之前我们也有过我们的生活。
无言成为了历史必然的, "this old conversation is boring",暴力是最终的结果,但是这里也存在可说的事物本身,就像Yasmina Reza的这部戏剧,和这部电影。
就像9岁的小姑娘还是养过那么一阵儿的仓鼠,也或许她还会再有几只。
关于电影影像超越文本的意义就去看当A在描述“理想女性”时N的神态。
感谢英文字幕制作者。
另,第一、二次P与A的对抗化解来源于好客的礼仪以及对礼仪礼貌的回应。
第三次的"deliberately"已经有了最终隐喻的苗头,这次的化解来源于双方对“vomit”的“逆审美”礼貌,紧接着的便是由仓鼠引起的最终对立。
《杀戮》影评(八):谁扼杀了谁?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对这种几个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讨论的行为很感兴趣,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又不像是开会那种压抑,又不像是茶话会般嬉闹,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感觉,也就是影片给我的这种感觉——几个人,一间屋子,郑重其事却又有些释放冲动的讨论着什么。
片中的主题更是明了,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两方家长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意在让孩子们握手言和,友好与共。
可是主题真的很“明确”吗?双方家长都不知道孩子打人与被打的真正原因就立刻坐在了一起,想要编织一个可以把两方孩子都套在里面的温馨:道歉、接受道歉、消除矛盾、重归于好。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解释:来自孩子不愿而又不得不吐露的只言片语,再加上平时作为家长对孩子了解的主观臆断。
两方人都是那种在社会上一捞一大把的在平常不过的夫妻&父母。都有各自的琐事,各自的爱好,各自的价值观,各有各的婚姻烦恼与孩子带来的困扰。初次会面,登门道歉的一方因笔录过于“严肃”而提出修正,毕竟双方都是初见,彼此不熟悉需要保持礼貌的态度。其实这就已经埋下伏笔。
两方家长都想给对方保持良好的形象,从最初出于善意邀请进屋吃馅饼,到最后因为怕吵到邻居而不得不“请”进屋,反复三次进出这间屋子,三次讨论。三观一点一点被剥开,一点一点褪去出于陌生的礼貌,一点一点吐露出真实的本性。就如同片名“杀戮”一般,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残忍的过程,谁也不愿意在陌生人前谈起这个,却又无奈从生活琐事骤升到道德高度。本来是安排双方孩子会面的“友善”的谈话却又不经意间成为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关于道德、婚姻、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争论。内容从仓鼠一直到战争,器物更是花样,包含了人们再怎么畅谈世界大事最后还是要归于生活吃穿中来的可悲可笑的轮回。从互相觉得是好人到后来破口大骂,期间反复的喜怒哀乐两对父母展现出一种很奇妙很特别的关系。
为人父人母,就要顶天立地,必须让孩子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且告诉他们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以为都经历过其实却认识得并不深刻。而且不仅是对孩子,对年迈的父母也是如此,整天苦口婆心地劝这劝那,感觉偏离自己的想法就是犯罪一样。自己把自己看的很负责任,自己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其实呢,问题跟本就没那么严峻。律师角色亦是如此。
孩子一次过激行为,家长总想立即扣上自己的普世观念,却常常弄巧成拙。然后一直抱怨孩子们不够听话和懂事,一遍慨叹家长难当。感觉教子无方,当家长的生活都黯淡无光。其实没那么复杂,孩子们更在乎的也许是怎么摆脱家长们“念经”似的说教,为什么打人与被打的原意支支吾吾不愿吐露,可能他们想找人沟通时自会交流。到底是家长们扼杀了孩子的明朗世界,亦或者是孩子们摧毁了家长们引以为傲的道德根基?说不清,可是暂时放下,事情又会自己过去。那为何还要亟待解决之前就扣下死定义?
镜头突然从几张愤怒的脸转移到嬉戏的人群,从狭小的房间转移到外景,我们惊呼,甚至快忘记了世界竟是如此明朗,或者说,始终是这么明朗。只是人们在通过喜怒哀乐给它强加阴晴圆缺。争吵的导火索-仓鼠依然安然无恙灵动地存活着,一切的根源两个孩子又在公园同一个地方一起玩耍。很明显,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们此刻正在“享受”着什么。当然,不知道最好——当晴朗的天空只飘来一块云朵,为什么要担心会被雨淋湿呢?
一边,当父母们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吵得不可开交,因自己世界观被彻底颠覆而感到天旋地转,忘记讨论的目的只记得这是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时——另一边,开阔广袤的公园大背景下,两个曾被视为“敌人”的孩子又在片尾轻快地音乐中像真正的伙伴一样玩耍在一起,正映射了屋内的父母,成了人生中不大不小最可悲最可笑也最有意义的讽刺。
感觉《杀戮》像是一部家庭版的《十二怒汉》,却又比它更琐碎、更轻松、同时也更真实,毕竟是极有可能发生于每个人之间的生活小事。和《十二怒汉》不同的是,不再只注重面部细节刻画来表达人物内心,更加入丰富的器物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各种不同的神情。加入了外景拍摄,使长镜头与蒙太奇完美结合。看完引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杀戮》影评(九):把四分解着看
观赏的过程在笑声中度过。过后,尝试如果把4这个数字用各种可能拆分,就是整个影片不同境遇的转变。
4==4+0 和 4==0+4
影片开始从两对家长的角度,想必都认为应该有一种抛去些许私心的文明的方式,去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四个成年人同时认为各自代表了较高的文明,抛去了野蛮,这样说可能有些大,但至少初衷是如此。
与开始对应,整个局面反转,在影片尾声处,四个人都已表现出了与文明相对的另一种态度,不是在意识上承认了野蛮和carnage是人类的本能,就是在行为上表现出野蛮和歇斯底里。
4==2+2
多数情况下,夫妇站在统一战线,不论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面子,亦或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品德或方式高于他人。这在南希呕吐后,两对家长各自相处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可是,当南希将律师艾伦的手机扔进水中,仿佛战场的双方成了男人和女人,女人欢笑着,男人焦急着。转折点又出现,当男人拿出酒和雪茄。
最重要的2+2我想是潘妮洛普和律师艾伦之间的对峙,他们的僵持和嘲弄导致了事情始终无法解决。剩下两者的态度则相反。
4==1+3
我想这样的分解就更加明显。南希的呕吐;律师艾伦的手机;麦克·的软弱;潘妮洛普的崩溃。每个人都在某一阶段成为了孤军奋战者。若我们将自己置身其出境,又不无怜悯,可旁观时又心怀厌恶。
正如影片海报表现的那样,从中随意取出四个人的一个状态,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出境。
我们常是四个人的集合体,时而旁观时而当局。
一部短片,一个会客厅,果真有一个世界。
《杀戮》影评(十):不要活在幻想和征服他人中
常常会对如雷贯耳的影片有着好奇心,想欣赏大作也想试验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杀戮》名不虚传,虽然对我来说稍显冗长。
影片中的四个人物性格我统统不喜欢,但奇怪的是我觉得他们每一个都非常真实可信。或许真实的人性就是这样我行我素,或许一部分人追求的就是被人瞩目并站在高位上俯视并指挥驾驭他人。那些伪善的面具,那些粉饰的礼貌,那些看似和解实则无意妥协的辞令,那些完全忽视孩子真实状况和需要的父母们。生活中的小波折对他们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以致无论从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上都把小风波演绎成起伏剧烈、近乎分裂的大痛苦。试图和解的谈话逐渐演变成控诉、辩论、咆哮、无尽失落和强烈悲伤的孤独无助感。
相对来说,朱迪饰演的人物失落感最深,她太执念于某种理想的境界,最终发现这居然成为了被他人嘲笑奚落讽刺的对象,她完全失控,看似是他人粉碎了她的理想,其实是她自己无法承受她一直逃避的真实。她丈夫其次,活在压抑中、真实自我长期难以释放。而凯特饰演的南希以及克里斯托弗饰演的艾伦,这对夫妇相对活得更真实一些,至少他们没有一个已经崩溃的世界需要面对,但他们在潘妮洛普家的种种表现也实在让我不敢恭维。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发现人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非常非常困难。更多的人诉说只是因为需要诉说,而聆听对方的人、愿意聆听的耳朵和心灵,太少太少了。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诉说的人和被诉说的人,都不会有任何收获,反而可能爆发一场积压已久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