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戮演绎》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杀戮演绎》的观后感10篇

2022-03-20 11:0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戮演绎》的观后感10篇

  《杀戮演绎》是一部由约书亚·奥本海默执导,Anwar Congo / Herman Koto / Syamsul Arifin主演的一部历史 / 犯罪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演绎》观后感(一):人性与兽性

最近因为这部纪录片,98年的印尼暴乱屠杀华人事件与几十年的这件屠杀事件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这个事件上的屠杀事件都是如此类似,那些刽子手们的心态在每个国家都如此一致:
1. 德国屠杀犹太人,那些杀人者战后都认为自己在执行命令,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2. 日本二战侵华老兵们,除了极少数如东史郎留下了忏悔的日记,其他人也绝少站出来承认罪责。
3. 国内当年文革死人无数,凶残如道县,67年间66天杀死四千多人,把一家子绑上手榴弹炸散并美其名曰天女散花。80年代工作组去调查,当年杀死人的也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表示如果是现在还会做同样的事。那些手上沾了血的,至今也没见谁站出来为当年认罪。
回到这部纪录片,那些参与了屠杀的人理直气壮,毫无悔意,那种嗜血的残暴在今天这样的年代都还如此不加掩饰。电视节目里面说起杀人如同儿戏,人的残暴与兽性表露无遗。只有那个老头子在演了被害者之后才有了反思,才能感受到恐惧和作为一个人被践踏的悲惨。
生活在一个还算正常社会里的我甚至很难去想象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会是怎样的感受,佛说,一花一世界,我更觉得,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他从婴儿被抚养长大,和无数的人有过交集,接受过爱也给予过爱,他有情感有记忆有爱恨情仇,他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这个人。而一场屠杀就可以抹去几万上百万的人,无疑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因此,那些悲惨的历史,国内的,国外的,仅仅反思是不够的,刽子手不会去反思手下的冤魂,不会去忏悔,更不会去和解,因为他们始终自认是胜利的征服者。只有把刽子手放在审判席上,将血淋淋的真相昭于天下,并且让他们付出代价,才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杀戮演绎》观后感(二):吃人筵席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是在一个下午,妈妈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当年印尼屠杀华人的残忍历史中国人大都不知道,最终还是一个美国人首先把这件事拍成了电影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对历史的漠视与忘却。当时听到妈妈讲的大屠杀故事,感觉很触动,但直到真正看到这部电影,我才感觉到了一种发自心底的震颤
影片开头,我一度不明所以,不知道那个叫安瓦尔的老人是个什么角色。他有黝黑的皮肤,除额头外脸上没有很多皱纹,若不是因为他花白的头发,我甚至看不出他已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看起来很健康,精力充沛,就像我们日常所见的那种精神矍铄的老者一样。但几分钟后,就是在这样一个老者嘴里,我所听到的话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冷颤“刚开始我们把他们打死,就在这儿。但血太多,清理起来太难闻。于是我们发明了这个,又快,又不流血。”他所引以为傲的发明,是木棍拴着细铁丝做成的简易机关,用以勒住人的脖子,使之窒息而死……
之后,这个老人和他的朋友们“不辞辛苦”地带着我们到各种不同的场景,讲述他们各种杀人的方式,和群众演员一起,表演出各种血腥暴虐惨绝人寰的场面,令人唏嘘不已。我终于渐渐明白,这个看似温和的老人,是一个背负着一千多条人命的杀人狂魔。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他们找来五戒青年团的成员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演示他们烧共产党人的房子,把孩子们拴在树上然后屠杀他们父母的场景。虽然只是一场表演,但也已足够震撼。那些中年妇女哭叫着,嘶哑着嗓子歇斯底里的哀求着,呐喊着,却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抢走,残忍地掷在地面上。男人们反抗者,退却着,却仍免不了被拖走,被屠杀,鲜血四溅的结局。孩子们撕心裂肺地大喊着爸爸妈妈,却被硬生生地从父母怀中扯开。他们睁大了双眼,仿佛不敢相信这样的残酷事实,仿佛要死命地挣脱束缚他们的黑手与戏弄他们的命运……“Cut,cut,cut!”“导演”(当年的屠杀者)的声音试图把演员们拉回现实,可只是徒劳无功。那些孩子们大哭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擦不净,止不住。有的女人晕倒了,表情僵滞。男人们还好,只是大口地喘着粗气,试图使自己平静下来。而安瓦尔,这个曾经真正去屠杀,去焚烧,去抢掠的人,只是默默地看着,默默地踱步。他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似的,不断四处徘徊着,终于找了个树干,无力地坐下,神情落寞。他在刚刚曾试图安慰一个哭泣的姑娘,可是失败了,他把那个姑娘的头揽到自己怀里,轻拍着,可姑娘只是哭着。
观影的讲厅里,一片沉默。我心里在说,这只是表演。是的,只是表演,便能使演员们痛苦如斯,使观众们震撼如斯,那真实的场景呢?处在真实的杀戮中的人们呢?那100万“共产党”,无论是印尼人还是中国人,他们当时有多害怕,多无助,多痛苦,多绝望,我们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
1965年,我们有30万同胞葬身于这个湿热的泛着腐臭味道的岛国。他们曾经背井离乡,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曾经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地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可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却被如此轻易地摧毁了,被如此不屑地践踏了,家园如此,人格,尊严,生命亦如是。
而事到如今,逝者已矣,在2016年的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反思。为什么,为什么这种原始而愚昧的事情可以发生?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可以如此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他们黑暗残酷的过往?为什么,为什么在印尼这群恶魔却仍被视为英雄,作为后代的榜样和国民的标杆?为什么,为什么这场毫无意义却让印尼损失惨重的政治斗争却仍被该国的主流媒体大肆正面宣传报道?为什么,为什么受害者仍旧不敢提及那段荒谬而惨痛的往事而害人者仍然把持大权招摇过市耀武扬威?又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害人者,那些杀人魔,与我们,与我们这些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谴责他们、痛斥他们的人如此相像?
这一切,或许可以用四样东西来解释——利益,自私,无知与人性的怯懦。
是的,就是这四样,这屠杀共产主义者的伪阶级斗争其实与意识形态无关。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而哲学是指导人生活得更好的学问。因此,按我浅显的理解,这种反人类的大屠杀绝不是为了捍卫某种思想或价值,而是以意识形态为幌子的攫取利益的饕餮之筵。
通过这场屠杀,苏哈托借反共之名大肆扫除前总统苏加诺的势力与向美国示好,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苏哈托的利益所在。而军方则是通过屠杀和血腥镇压来树立权威。在苏哈托的军事独裁政
权中,无论军方还是苏哈托本人都获得了至高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这场屠杀最底层也是第一线的执行者,那些地痞流氓,也获得了自己的利益。譬如安瓦尔所说,他们又可以看美国电影并通过倒卖电影票赚钱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这些流氓在屠杀中获得的远不仅仅是钱财,还有权势,地位和“尊严”。从电影上安瓦尔家庭的摆设中可以看得出他的生活殷实富足。从他的社会活动看,他并不像一个被人鄙夷的流氓,倒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作为嘉宾做客电视节目,给年轻人们演讲作报告,俨然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而他的各路朋友现在也都身居高位,这都是当年的屠杀留给他们的遗产……是啊,一个地痞流氓有什么意识形态的信仰可言呢?这一切一切的惨剧,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利益,其结局也是恶人内部的利益瓜分,可笑而可悲。
即便利益已经给了这些人作恶的极大动机,意识形态已经给了这些人杀戮的完美借口,他们还缺一样东西——一种类似于麻醉剂的东西,毕竟任谁都很难做到杀人如麻不眨眼,满手鲜血不颤栗。而这样给他们恐怖的勇气的东西就是一种伪信仰——伪爱国主义。这种伪爱国主义的形成很简单,不像坚定于共产主义的正牌总统苏卡诺,苏哈托作为一个僭主,只有推翻共产主义才能扫除苏卡诺的势力,这样他就面临一个问题,失去了意识形态的捆绑性吸引力,他拿什么来说服群众?于是像多数威权主义者一样,他只能通过灌输恐惧、向忠实的合作者给予奖励和生成窃盗统治这般的混合手法来维系其统治。(Sondrol, P. C.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Dictators: A Comparison of Fidel Castro and Alfredo Stroessner.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2009, 23 (3): 599. doi: 10.1017/S0022216X00015868)一旦作为官方领导人的苏哈托采取了这种方式来对付共产党,就相当于把这种反共暴行合法化,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屠共俨然成了一种“爱国行为”。而群众又都是无知的,于是轻易地被这种思想所蒙蔽,被这种黑暗的力量攫住了魂魄。就像对邪教的迷信可以使教徒们做出极端恐怖的事情一样,在那时的印尼,邪教成为了国教,于是所有国民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癫狂中,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这些刽子手现在高调而骄傲的炫耀,像影片中所演的那样,他们骄傲地说自己是流氓,说流氓一词来源于英文的“free men”,是自由的人的意思。他们之所以以被称为流氓为傲,以祖国的保卫者自居,有的人其实是出于人性的怯懦。正如以安瓦尔为代表的这类人,他们表现得越是骄傲,内心就越是自悲;他们粉饰得越是正义,内心就越是愧疚;他们显示得越是勇敢,内心就越是害怕……正是因为他们无法说服自己,不能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义的,他们才只得用这种方式麻痹自己,歪曲历史。但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也会颤抖,会看到自己曾罔顾的那些生命……
自然,也有些人,就像安瓦尔的朋友阿迪,他们完全不以其恶行为耻,反而真心以之为荣,这完全是因为无知。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无知,同样,也没有去搞明白事实的想法。他们乐于无知安于无知且自以为是。他们认为站到了权利和财富的高点上自己便是成功的,值得尊敬的,但其实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愚蠢,更疯狂,更残忍,又恰好生在了一个同样愚蠢疯狂而残忍的国度,仅此而已。也正是因国家如此,这些人才成为了国家的英雄。因为这个国家还没有做好认错的准备,还没有正视历史的智慧与决心,所以媒体才会继续作为其传声筒,以赞美的语调歌颂这段可笑的历史,而受害者及其后代才会继续被这种集体暴政所压制,反抗不得。
接下来,是我们所要反思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和那些杀人犯的区别在哪,共同点又在哪。这种恐怖的事情绝对不止印尼发生过,法国的圣巴托罗缪之夜,苏联的大清洗,还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都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想当年,也就是1965年之后的1966年,文革开始的年份,那时的中国绝对比印尼好不了多少。事情如此相似,少数人为了权势利益煽动大众一起做一些残暴血腥而无耻的事情。以一些人的无妄牺牲换取另一些人的龌龊利益。这种事绝不止于历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在言论比较自由,相对民主开放的今天,我们以为自己清醒了,可谁又真正摆脱得了媒体与舆论的引导?谁又能真正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俯仰,坚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我们还是会因为无知很容易地被少数人操纵成为他们牟取利益的工具,我们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我们还是会因为怯懦不敢说不。
虽然这一切没有酿成1965年那样的滔天大祸,但却也造成了很多冤枉,很多委屈,很多错误。就像我曾经在国内媒体的引导下差点把一个正直的,因为人民服务而触动强权者逆鳞的律师写进我作文的反面典型里,这是件很小的事,但却让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很愧疚。我可以说这不怪我,毕竟我也没有做什么直接伤害到他的事情,可是真正追究起一桩冤案,每个听信谣言并以讹传讹的人不是都有责吗?
因此,在当权者所把持的舆论的引导下懵懵懂懂的我们现在来批判那些在当时的当权者的领导下伤害别人的罪人也不过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与他们一样,我们很多人也在因了自己的无知而对他人的苦痛冰冷漠视,也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向他人的伤口残忍补刀。即使最终知道了真相也没有勇气说出,理由是以一己之力无法扭转乾坤,殊不知这只是一个拙劣的借口,因为在说出这句话之前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试图去改变过现状。
所以,最可怕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暴虐,而是一群人的暴动;最可悲的也不是一个不和谐不团结的社会,而是一个所有人都和谐的无知着,团结的作恶着的社会。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社会中的每个分子都有无法推卸的责任。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应止于伤痛与祭奠,而应行于反思及改正。我们必须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够客观而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摆脱盲从盲信,用正确的标准衡量事情,从而做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与评判的选择。正如这部电影的导演奥本海默所说:“我想人们看完这电影会觉得,天哪,我们是吃人筵席上的宾客,我们并没有像安瓦尔和他的朋友那样去杀人,但我们坐在桌边,这种发现是很痛苦的。”

  《杀戮演绎》观后感(三):《群体犯罪的活教材》

“安瓦尔•冈戈” (Anwar Congo) 这个名字至今被苏门答腊家长们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他是当年印尼屠杀“共产主义者”的刽子手之一。匪夷所思的是,这场杀死一百万人的灭绝行动,在近半个世纪后,他连同其它侩子手们仍然没有遭到任何的审判,当然也没有遇难者纪念碑,没有真相。
1965年之前,安瓦尔是当地电影院门口的地痞,他和小伙伴们做黄牛倒卖好莱坞电影票,他自己也爱看那些流氓黑帮电影,对约翰•韦恩(John Wayne)和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尤为崇拜。
印尼共产党和左派抵制美国电影进口,砸了安瓦尔他们的饭碗。
印尼副总统对准军事组织“五戒青年团”(Pancasila Youth)演讲时说:“‘流氓’这个词,是从英文Free men(自由人)来的。流氓想要行为自由,哪怕他们做的事情不对,但只要我们会跟他们打交道,那只需要引导他们就对了。”
政府和军队则不想弄脏自己的手来解决这些“共产党人”于是,安瓦尔同其它“流氓”们被给予了新的饭碗,行刑队,并且赋予了自由的行为-随意屠杀他本来就讨厌的“共产主义者”,他总计夺命千余人。
安瓦尔•冈戈至今仍然对于自己屠杀“共产党人”的行为仍然津津乐道,他声称自己发明了铁丝杀人法,可以减少出血,干净利落。
当年的行刑队队长阿迪的哲学:
“杀人是你能犯的最重的罪,所以关键是找到办法让自己不觉得愧疚。全靠找到正确的理由。”
“要是有人叫我去杀人,只要回报合适,我当然会去。从某个角度讲这也没什么错,这种观点我们必须相信。小布什当政的时候,关塔那摩(战俘营)就是对的,萨达姆就是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就都错了。所谓‘战争罪’是赢家来定义的。我赢了我说了算。”
“不是揭开什么真相都有好处,比如重提这个案子。就算你找到的都是真相,也没什么好。”
 “好吧,那你应该从人间第一桩谋杀开始查,该隐杀亚伯。干嘛只盯着杀共产党?美国人还杀印第安人呢。我看,重新搞这桩案子就是宣战。要是世界想接着打,我可是准备好了。”
导演乔舒亚•奥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在此“非虚构电影”中安排了安瓦尔和他的手下以及朋友用自己演电影的方式,重现他们当年刑讯逼供和杀人的情形。
有一场安瓦尔自己饰演被寻衅逼供的“共产党人”,在被“虐待”,“毒打”和“铁丝绞刑”后,他最终好像意识到当初无数被他这样对待的“共产党人”的感受,但是导演告诉他,其实他们的感受更加糟糕,因为你知道你自己是在演电影,而他们只知道马上会被处死。
除了安瓦尔最喜欢的黑帮片和西部片,他还导演了歌舞片的段落。
另一场戏是在青山间瀑布前,一群仙女身姿摇曳,安瓦尔站在最高处。身旁两个衣衫褴褛的男子是当年被他杀死的“共产党人”,他们从脖子上摘下亮闪闪的铁丝圈扔掉,掏出一枚金灿灿大奖章,挂在安瓦尔的脖子上,一边颂唱:“我们千恩万谢,你送我们进了天堂。”
最终拍摄完成他的“电影”以后,安瓦尔又一次回到了最先用铁丝处决“共产党人”的院子,这一次他开始对这个恐怖的地方犯恶心,不断地呕吐...
对于群体犯罪心理,有这样一种观点:服从别人的怂恿,会因为来集体而更为强大。各自认为做了很有功德的事情,并得到了无数同胞的赞同,他的想法会变得理所当然。法律上的犯罪,从心理上却未必是。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曾经说过:“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可能产生集权主义运动”。
而集权主义运动需要一个狂热的领导者,他一旦拥有超群的意志力,将自己的信念传递到群众这里,引起赞同,然后在这些足够庞大的群氓的推波助澜下,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达到自己初始的理想、野心,哪怕之后的群氓行为不再简单地可以被领导者继续支配和改变。
《朗读者》里面也把女主角汉娜这样一个群氓式的小人物搬上了审判席,她心理上是扭曲的,她的个人文化水平、以及在那个纳粹时代的经历,让她无法从法律、伦理、道德上来对她要做的事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她一直是通过群体犯罪心理来进行自我安慰和疏导。
而当她真正意识到所有的一切给自己带来的恐惧感、内疚感和罪恶感,她最终和安瓦尔一样,才展现出真正的人性的一面。
        
        《杀戮演绎》是我认为迄今为止对群体犯罪所作的最好的诠释,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杀戮演绎》观后感(四):善良的背后是力量

1965年,印尼政府被军方推翻。一时间,工会领导、无产农民、知识分子和很多华人被指控是共产党,不完全统计这些群体有超过100万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遭到屠杀。军方利用当地势力和地痞流氓来执行屠杀,手段残忍。

这就是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影片所反映的事件。本片的主角叫安瓦尔·冈戈,他在片中扮演自己,即1965年发生在印尼屠杀“共产主义者”事件中的著名行刑者之一。

安瓦尔·冈戈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用肢体和语言重复当年的屠杀的场面,镜头里甚至会真的出现一个双手被捆绑的演员,安瓦尔·冈戈则从容不迫地边讲述边表演杀人情景。比如,画面里出现安瓦尔用铁丝缠绕一个人的脖子,受刑者跪在那里,铁丝缠绕之后系在一个木条上,安瓦尔离开大概五步远,这样既能使上力气,又能保证不让血溅在自己身上。而此时,观看纪录片的观众,自然也会对画面中的场景不寒而栗,因为那位表演者并非仅仅是一位要出镜的演员,他也真的就是当年的行刑者。这一切,都是那么触目惊心。

“血太多,清理的时候太难闻了。我们发明了这个。”在屠杀变成一种重复性工作后,安瓦尔和他的同伴琢磨出了几套简单有效的杀人办法。纪录片不是想通过这样的场面和讲述来再现当年骇人听闻的场面,而是在安瓦尔这种嘻嘻哈哈且浑然不觉中,将人性中不可悔改的恶倾泻了出来。

你很难想象,画面里这位年过七十,头发花白,身材瘦削,且非常注重仪表的安瓦尔,是让今天的印尼人也会谈虎色变的人物。从街头流氓混子到闻名遐迩的刽子手,安瓦尔谈笑风生中介绍自己和他的帮手,就像如今中年人参加同学聚会一般自如。如果不是看到画面里那种真实的表情,你仅仅看到我这样介绍一定感受不到所谓的震骇。而正是这样一群当年的屠杀者,在面对镜头和采访者的追问时,竟然是那么自然而然和振振有词——这,才是作为纪录片的有效时刻。

这部电影不像传统的纪录片,它更类似一部天然的奇石,不可求,也非人为可以干预的,它是浑然天成般的“奇迹”。纪录片在于真实,它可以淡化戏剧性和情节冲突,但务必要反映真实片段。至于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可以找回当事人重述历史,那自然是珍贵和难得的。而本片的要点更在于,当年的杀人恶魔在纪录片里亲自扮演了行刑者和受刑者(纪录片同时也讲述了他们同一支队伍要拍摄一部影片),他坦言当时行刑时的场面和内心,甚至讲述自己为此受到的折磨,直接的杀戮行为过于残忍和频发,连刽子手也难以在生理层面上接受,所以他要酗酒、听音乐、抽大麻来摆脱心理阴影。

尽管这位当年的行刑者并无忏悔,但编导巧妙地用简单的剧情,使之变成一个受虐/施虐的双重角色,他成了人类灾难中的一个道具或者扮演者。而超全景的拍摄,令观众的真实感再现,即观众看到的不是纪录片中展示的那部带有鬼魅剧情的电影,而是他们在拍摄和讲述这么一个扭曲故事的全部场景。片中没有真实的血腥杀戮展示,断头等场面也是充分交代了道具和表演的实质,但整个故事却让人不寒而栗,甚至是在笑声中、自然恬静中让人看到了当年杀戮者的残忍,人们也看到了当年行刑者在半个世纪过后对暴力和杀戮不思改悔的景象,以及那种残酷杀戮的思想和行为其实离我们并非遥远的果断真相。所谓不见血腥的真实杀戮。

而这部纪录片能给我们的启示,大概就在于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前阵子的几次海外撤侨,与这次印尼屠华事件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和平与尊重不是白白得来的,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我相信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普遍会得出的结论。

  《杀戮演绎》观后感(五):崴了脚,让我开始说说这个超现实的世界吧

请认真看完再看我写的东西。已经很久没有写东西了,写到哪儿算哪儿。
      第一次写影评,我决定给它,因为它无疑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片子。我们在看电影在看视频在看小说,在看历史在路上在听别人的故事,为什么?为了延长我们的生命,为了丰富我们生命的广度——自己即是世界、他人即是地狱。而这个纪录片最精彩的莫过于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本是现实却看来超乎现实。
        整个片子流露出的是印尼的整个国家的逻辑如此可笑、民众生活如此不安全、、、、我无法举例下去,纪录片的每一个细节若仔细体会你会泪流满面。所以,此时美国的民主美国的世界警察另我肃然起敬——我们跳出我们的国度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会泪流满面呢?
        刽子手男主人公是手杀上千人的准武装组织的流氓成员。屠杀过去四十多年,如今财权均占,而且平素仍让当年的共。 党分子供养——要么给钱要么杀了。在纪录片中用拍摄电影的方式重新展现那时的杀戮,从一开始兴致勃勃地展现到最后那么重回杀人办公室开始不停呕吐,这个转变令我震惊。
       一个去镶假牙,每次西装革履,动辄流氓组织与总统对话的似乎精神抖擞的老人,在最后下楼梯那步履蹒跚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重新看待这个屠杀的矛盾,还有这个世界的荒诞。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都以为自己是对的,
    可是有些人连‘以为’的念头都没有就被拉去虐杀,
   我大哭,哭哪里才是安全,哪里才有安全,有人的地方就有杀戮,你我都是杀手。

  《杀戮演绎》观后感(七):我们也曾杀戮,我们也无反思

       看了评论,太对国人糟心了,那些叫嚣要武装报复,或者民族复兴的,其实和影片中杀了人也毫无悔意的丛林法则认同者无异。
  
  首先,世间并无圣人,华人的勤劳与刻薄,肯定比当地“热爱生活”的本地人更能积累财富,一旦财富积累了,奢侈挥霍甚至寻权寻租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肯定出动地方利益,这无对错之分。等于我们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反而是地痞流氓把种田大户勤劳致富的打翻了
  
  其次,哪有本地人不歧视外来人?城市差异不说,我国就不歧视来自亚非拉的外国人?至于东南亚和我们一致不歧视的欧美富人,不是他们在当地有做的多好,是我们天然觉得他们是钱主子,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而自动的谄媚而已。如果告诉你这只是个来自拉脱维亚的穷光蛋,不管他在当地做了什么好事,一样会被歧视。
  
  再次,这是一部探讨人类杀戮与忏悔的电影,世间究竟有没有普世价值?还是纯粹只有你我利益的丛林法则?那些叫嚣当地华人应该成立武装,甚至占据领地的,和自己反对的当年殖民主义有什么不一样?同样,印尼流氓叫嚣杀戮中国人的借口,是华人占据了经济命脉,抢占资源土地,和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文革中打倒反动分子有什么不一样?大家恨的只是利益不在自己那里,而不是所谓的真理本身。等于叫嚣强国梦的各位民族主义者,他们骂的只是美国霸权主义,而不是恨霸权主义本身,最好就是自己霸权主义。将自己推到自己反对的立场上。
  
  最后就是关于罪恶的反思,印尼流氓不反思,我们也不反思。因为青春时代的观念教育是一生的烙印,反思自己等于否定自己过去,这是东方世界没有世界观。所以在文革五十后年的今天,美化毛时代,歌颂当年的纯真美好等等思潮又出现了,当然更多这只是对当年岁月的怀念之情,但是不对当年事件作反思批判,不明真相的下一代只会信以为真,从而循环反复进入下一个轮回,正如98年再次的印尼排华一样。
  
  当然政治有巩固政权的自身利益,煽动民众敌对是最省力的统治手段,但你我是否愿意这样周而复始充当一名棋子,就靠我们自己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对是非的思辨了。

  《杀戮演绎》观后感(八):看完之后想到的几点

早就想看的纪录片,赶在奥斯卡奖项揭晓前看了,看的时候就想到这几点:
1、此生不会去印度尼西亚;
2、看看那些西方暴力电影教出了怎样一大群怪物;
3、原来印尼是由流氓组成的,原来流氓也是有等级的;
4、因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所以镜头前的他们依旧真实不虚伪;
5、Anwar的反省就如他坐在楼顶讲述自己所作所为时的恶心,晚了,都消化完了只能干呕,但他还是呕了;
6、Adi这类人是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
7、为什么这一段历史没有在我们的历史书上讲到(或许讲了我完全没注意到);
8、最后我想知道Anwar他们拍的电影在印尼上映后是怎样的效果,而这部纪录片出来之后又是怎样的效果。

  《杀戮演绎》观后感(九):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10/10)

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近三个小时的纪录片每分钟几乎都看得头皮发麻。印度尼西亚60年代的反华屠华已经渐渐被世界淡忘,如果没有这部纪录片,这段历史可能就此湮没。事实情况是,这些国家许可的沾满了鲜血的杀人犯如今仍然在当地有钱有权有势,回忆过去不但不觉得羞耻悔过,反而标榜自己对国家人民的贡献。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地政府官员,媒体,甚至副总统一边倒地支持这些杀人犯和流氓团体。当摄像机跟随着这些流氓去公然勒索当地华人店铺时,当这些杀人犯兴高采烈地模拟讲述几十年前的杀人场景时,你也许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在印尼生活了七年。起初他的想法和一般的纪录片导演很像:采访那些受害华人的幸存者或家属子女。做了几年的无用功后,导演发现幸存者和家属子女完全就是敢怒不敢言。索性另辟蹊径,以大言不惭的杀人犯为主角,暴露他们自以为骄傲的丑像,反而造就了这一部揉杂着魔幻,荒诞和真实的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杀戮演绎》观后感(十):人性中的恶

记得有位学者提出人类世界分为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那么运用在人性之上亦是如此
看完两个时长的纪录片,很复杂,很难过,看不透的人性,还隐藏这多少罪恶。我也同情于那些死于政治的平民,知识分子,生不逢时,谁也不能左右这个时代,况且还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而这些死去的人代表着什么呢?他们会因为政治身份而被这个国家忘却,死去了就盖棺定论,没有任何辩解的机会。100万的被屠杀者意味着什么?斯大林说:死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百万是数字。
这是一部讲述60年代印尼军方夺权后对共产党人的屠杀,没有任何的司法程序,不需要任何的法律文件,青年团可以处死被认为是共产党的人。而所谓的青年团,是介于黑白两道中的组织,政府承认存在合法性,也可以使用非法手段,包括明目张胆收保护费和打杀。在法制国家看来,一切显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些屠杀者杀人犯法之后依然逍遥法外,依旧作恶,甚至参政。在影片中,他们回忆往事,并不会为此而感到内疚和沉痛,乃至于嬉皮笑脸,详细描述杀人的场地,方法,令人胆寒。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从不感到愧疚,对于逝去的生命,也没有一点尊重。这真是一个令人 恶心的国家和政府。落后而好斗,原始野蛮,对于生命也没有一点敬畏。
谈及对生命的敬畏,不禁回想起那个难忘的镜头,当年的屠杀者可以在在国家电视台上被采访,轻蔑和嘲笑那些逝去的生命,美丽的女主持人也笑了,猛然间我觉得这这是一个野蛮作恶的国家,没有纪律和文明。片中的青年团公开演讲宣誓自己的正义,公开向华人商人收保护费,都没有人质疑,还有那低俗的歌舞和落后的街道,其实贫穷和落后是有原因的。
屠杀者依然不改当初,春分满面,被屠杀者则带着政治记号在沉默中死去。
记得以前在关注印尼屠华事件上网收集资料,看到了相关的图片,心情非常低落和难过,带给我巨大冲击,被砍下的人头,随处可见的身首异处的尸体,屠杀者的狞笑,血和火。而如今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麻木如初,这个国家和政府也不会道歉和反省,这反人类罪行,这100万的生命!!!
这是一种罪恶。生命诚可贵,对于他人的生命视如草芥,轻易剥夺,多年之后也不会愧疚,回忆起来还觉得自己是正确,面带笑容。这是我感到悲观的原因,对于生命没有一丝的同情和悲悯。
政治意识的渗透,在屠杀前的时间,政府会给孩子和社会的人开关于共产主义者作恶的影片,以此来增加个人的恐惧以及杀人的正义感,而这一切只不过是过度的政治渲染和宣传,而恶的种子却由此生根发芽。就像《1984》中政治对个人的掌控和支配,人完全成了一个政治意识傀儡。所以当这些人回忆起来,他们会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也是被操控,而把所有的罪恶推给那个时代,包括政治,领导人,让他们成为替罪羊以此减缓自己的罪恶。
希望历史不要被忘却,逝者安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