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东尼娅家族》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安东尼娅家族》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6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东尼娅家族》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安东尼娅家族》是一部由玛琳·格里斯执导,维力奇·范·阿麦莱 / 埃尔斯·多特曼斯 / 多拉·范·德·格伦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一):谁说一定不快乐

  一天,一个叫安东尼娅的女人带着她十六岁的女儿丹尼亚回到她二十年前离开的小村子,来为她的母亲送终,那是一个瞎了眼睛,但精神却无比矍铄的老太太,她听到屋子里的响动,高声大骂着她臆想中的小偷和强盗,将前来为她临终祷告的牧师吓了一大跳,终于,她断气了,却又被丹尼尔看到她在自己的葬礼上欢快地唱歌,

  故事就这样在有些奇妙气氛中展开了,安东尼娅母女留在了村子里,住进了这座粉色的房子开始自己的生活

  她们很引人注目,因为她们似乎与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不一样,安东尼娅她走路时会把头高高仰起,微笑地向每一个男人和女人打招呼,丹尼亚很安静,但她的眼睛里能够看到不平,看到在恶少的欺侮下哭泣的女孩子。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扶持弱者,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面临的困难挑战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不是激进地宣扬女权,而是将女性的善良自信、自立和自强、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她们不依靠男人,并不是所谓对男人失望的一群怨女,而是因为她们选择独立,选择自我,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也以自己的绝对光彩征服男人,在赢得男人的爱与尊重的同时,仍能保留心态上的平等平和

  片中的男性角色也很有特色。倾慕安东尼娅的老绅士向她求婚,安东尼娅说,我不需要男人,但是如果你偶尔来帮我们做一些我们做不到的活计,我会很感激你。老绅士说,我考虑一下,然后,就经常看到他带着一群男孩子,提着野餐篮,到安东尼娅家的院子里,热热闹闹地坐成一长桌,慢慢的,他们的朋友多起来,人也越来越多。一个清教徒男人的楼上住了一个幻想自己是狼人的女人,每到月圆之夜女人总要对着月亮发出整晚嚎叫,男人苦不堪言,每每用木棒敲打天花板,除了落得自己一身墙皮以外无济于事,有一天,女人死掉了,男人悲痛欲绝,抱着女人尸体对着月亮发出狼嚎,然后追随女人死去。他们的合葬墓写着:“他们生未同床,但死后同穴”。

  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电影。还有许多流畅而别出心裁细节,有时忍俊不禁,大多数时间,十分迷人

  安东尼娅家的女人们总是很快乐的,她们享受生活享受妈妈喜悦,享受性爱,享受与好男人为伴,却不需要交出所有的自我。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在传达女权主义的,只是它宣扬了一种温和而包容的女权观点,不是一味的鄙视男性,不是将男人踩在脚下,不是成为男人,而是将女性的种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是真正的以柔克刚,其实很东方。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二):死亡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荷兰人是从二战以后的男权社会到今天的男女相对平等,中间经历了怎么样的思考和斗争。

  荷兰女权运动背景中,宗教是非重要的一个阻碍,这是和中国最大的不同

  因为看的荷兰电影很少,但是生活中接触到不少荷兰人,西方人里面,荷兰人的性格是我最喜欢的了,直接,直接中的直接。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寻找这一文化线索。

  对了,我最喜欢的一幕是,红头发小姑娘穿着宽松的蓝衬衣和牛仔裤,蓬着头发进到曾祖母房间,看不到女性身份给她带来的额外的束缚,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真实

  安东尼娅离世的时候,每个人心理独白也是非常有趣。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管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都可以真实的表现内心,而不是被死亡、被悲伤控制,甚至为了“面子”而搞的兴师动众。这里就是很重要的文化差异吧。

  《裴多》里面,柏拉图在死亡之前的冷静智慧,伴随着宗教大概影响了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在女权的表达上,我觉得电影的主题非常直接,丝毫没有含蓄的意味。

  强奸,似乎女性因为性器官的构成而天然的要成为男性的玩物。安东尼娅拿着枪去找皮特,我在想,要是安东尼娅是男性,因了传统观念中男性的脾性热血,早把皮特一枪嘣了吧,那会耐着性子跟他说那么多。

  另外我非常喜欢的是,电影中的人物对于遭受性侵害的女性的体贴与关心,不过分的把这个当一回事,尊重当事人的态度。

  不是我喜欢的女权电影类型,但是特别推荐给男权人士看看。

  另外,看完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下次有人问我,女人什么时候需要男人,我就知道该说,要一个孩子的时候。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三):Antonia的微笑

  每次看到安东尼亚娅淡定的微笑,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她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呵护着大家族的成员也安抚着每个观众。

  这个世界是脏的,特别是一个女人,当自己从少女变成妇女变成老妪,才能发现它越来越肮脏。

  记得性隐日记里面女主角Val的奶奶对她说到,尽情享受你的人生吧,结婚与做妓女其实都一样。结婚不过是将自己的肉体卖给了固定的人。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逃离这种卖身的命运呢。

  我的身边全是女人,

  一个曾今晚上被妇科病折磨到无法入睡精神失常的女人,一个经历了几次恋爱被男人宠坏、蹂躏、辱骂的女人。

  一个受不了丈夫男子主义,一辈子都在寻找自我因此以赌博输钱来解恨,最后被男人拖下床对她施加暴力的女人。

  一个面对着自己男人在外面寻欢作乐以后已经快要化脓的性器官,还要宽衣慰藉的女人。

  一个20出头,为男人打过一次胎,却被抛弃,分手后不要一星期男人便有新的女朋友的女人。

  ……

  如果我们也能坚强些,如果我们不用依靠男人,如果我们能解脱那些所谓的道德上的束缚,这个世界会不会因此,变得干净些。

  女人,无论如何,你是他的宝贝也好,你是他的唯一也好,请爱惜自己,请保持自己,请保留一份自己独立的空间

  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的救赎。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四):安东妮之死

  这部片子以其强大的解构能力,拆解着被现代文明赋予正义的种种信条与生活方式,这其中既有宗教、人性的虚实;又隐含着男权与女权、物质灵魂的纠葛。它平静的撤回简单社会由道德自觉构筑的良善,逼我们重新审视很多看似已有定数的问题。而这其中,最后的一环,是安东妮之死。

  在这里,死亡成为自然周期中虽则悲哀但却质朴的一环,成为一种前辈与后辈、人与自然间信息与物质交换的栈道。“她明白,这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在淡淡的悲伤之余,确是一种格外安详快乐——在亲人的簇拥中,清醒的、以自然老化的方式告别,感觉仿佛极困倦时再也无法睁开眼眸。是的。死亡本该是一种平静而安详的道别,是生命诚实义务

  “她要叫她心爱的人在身边。巴斯会给她作棺材,奥尔格会像往常一样谨慎安排她,没有丝毫的羞愧。”

  片尾,安东妮看到崭新的太阳升起来,爱人坐在床边,依旧玩笑似的对她抛去媚眼;她的女儿,故作镇静的表象之下,掩藏着一会儿将打翻画室的巨大悲哀;外孙女斯拉西,此刻正镇静的思考着祖母余吸的确切容积;而尚年幼的曾外孙女萨拉,安东妮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是否能解答她对生命的好奇⋯⋯

  死亡,在安东妮的演绎中,成为一种仪式,一种灵魂从她庄严的身体里分离的仪式

  一切由此结束。

  一切又回到故事的最初。

  “虽然太阳升起来了,安东妮却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更明白的是,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没有感到不适,她要把心爱的人叫到身边,告知他们她即将死去。”她甚至对镜梳妆,对着镜中的自己,平静的说;"Ja, tijd om te sterven" (“现在是死的时候了”)⋯⋯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五):快乐的女人们——Antonia’s Line

  一天早上,Antonia醒过来,望着镜子,她说,死亡的时刻已经到了。

  然后,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带着女儿回到故乡,荷兰的一个小村庄,参加她母亲的葬礼,这时二战刚刚结束,这个女人,就是年轻时的Antonia。

  Antonia强壮而能干,母亲下葬后,她单身带着女儿Danielle住在村子里。村里农民Bas是个鳏夫,他有一大群儿子,于是他来向 Antonia求婚,理由是——儿子们需要一个母亲,但Antonia拒绝了,理由是——我不需要您的儿子。但Antonia依然邀请他常来坐坐,她可以招待他和他的儿子。

  as没有拒绝,于是,Antonia在她家旁边,搭了一个小房子,在那里举行她的“聚会”。参加的除了Bas和他的儿子们(Bas后来成了 Antonia的情人,但没有结婚。),还有Antonia的朋友,开咖啡馆的俄国女人Olga。村里还有各种各样奇怪怪的人,孤独哲学家 Crooked Finger,脾气古怪,足不出户,是Antonia的老朋友。保守的教士,其实常常与人偷情。住在阁楼上的Mad Madonna,常常在半夜对着满月发出尖叫,因为她是天主教徒,不能与她爱的新教徒结婚。善良而有点笨拙的男孩Loony Lips,被村里人看作白痴,但Antonia一直保护他。另一位智力有障碍女孩Deddee,被她哥哥Pier虐待并强奸,Antonia赶走了 Pier,收留了她,后来DeeDee和Loony Lips相爱而结婚。

  Antonia的女儿Danielle渐渐长大,成了一个画家,她想生个孩子,但不想要丈夫。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她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适合的男人”,怀了孕,生下了女儿Therese。

  Therese是个数学天才,她学校的女教师到她家里为她进行特别辅导,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与Danielle相爱了。后来,Pier的父亲去世,他回到村子里。为了报复,他强奸了Therese。盛怒的Antonia拿起枪要去找他,却传来他因争夺遗产而被自己的兄弟勒死的消息

  时光流逝,生活继续,渐渐地,Antonia餐桌上的客人越来越多。Mad Madonna死后,她爱的新教徒也像她那样在晚上喊叫。当他也死去后,两人葬在一起,墓碑上刻着一双紧握的手。教士有一天突然决定脱下修道袍,结婚生子。作出决定的时候,他竟然兴奋地高呼“我自由了”!(他生了多少个孩子呢?我不记得了,但肯定超过一打。)当然,他和他的妻子、孩子也加入了 Antonia的聚会。

  后来,Therese与Simon结婚,有了女儿Sarah,Sarah是个文学天才。我们在这里讲的这个故事应该就是出自她的手笔。故事接近尾声,Crook Fingers自杀了,Antonia一家都很伤心

  生活仍然在播种与收割中过去,Antonia也老了。终于,在一天的早晨,Antonia醒来,望着镜子,说,时刻已经到了。

  而生活继续,Antonia的血脉仍然在延续。

  很显然的,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Antonia家族的女人,各自有自己的才华,虽然遭遇和选择都各有不同,但都独立、自由而幸福。村里的其他人,男男女女,顺应自然,也各得其所。但这不是一部充满压抑和怨愤的女性主义电影,它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快乐而具有魔幻色彩。我至今还很清楚地记得,小 Therese的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才之后,一本正经地对Danielle说,“你的女儿不正常。”把我们看的一群都笑倒。在祖母的葬礼上, Danielle看见棺材里的祖母突然坐起来,唱着圣歌,教堂里的圣母也向她眨眼微笑。而影片的最后,在还没长大的小Sarah眼中,Antonia餐桌上的客人都恢复了青春,死去的哲学家也在他们中间,大家快快乐乐

  这就是Antonia’s Line,荷兰、比利时、英国合拍,Marleen Gorris执导,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个片子原来的片名是Antonia,1996年在美国发行的时候,片名改为Antonia’s Line。中文译名也有两个,《不靠男人的女人》、《安东尼亚家族》。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六):田园上的疯女人

  田园上的疯女人

  很明显,我这标题盗用的是“阁楼上的疯女人”这样一个概念,用性别研究的范畴去解读电影文本我还是第一次,稍微发两句bia言谈谈个人看法。“田园”和当今flexible citizenship(现状有关,“疯”表明谈论的仍然是某种亚文化(甚至反文化)倾向,“女人”——这部电影的女性主义意识还需要赘言吗?

  1.后现代状况报告:gone with the wind

  从尼采的“上帝已死”到福柯的“人类死了”,现代向后现代迈步的关键就在于“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传统因为某一个固定的点去凝聚、发散的符号秩序已经被解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最小经济组织体:通常是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崩离析。当代人还有多少能真正做到rooted式的“定栖”——搬(拆)迁、旅游、求学、移民、沙发客;或者说思维模式上的——离婚、再婚、收养、庞克、体验客、波西米亚、生活在别处。我将其称之为是后现代人的“飘”,大家都在忙着“走出去”,像一群“无家可归”的难民(被抛弃状态),却也像“四海为家”的游牧者(主动出走)。德籍澳大利亚学者Rosi Braidotti早就针对如此现状提出过“nomad subject”(游牧性主体)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由一个固定有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扩散开来的树状谱系图,而应该是一条类似于散点集合的line,一如Antonia’s line(本片英文名)。

  2. 尊重性别差异

  一提女性主义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凶神恶煞、完全抹煞女性气质的tomboy们叫嚣的嘴脸,其实不然。我不知道大多数男性在观看此片时会不会被“激怒”,在我看来,安东尼娅家族算是温和的了。她并非要以母系极权统治去取代当下这一个,谁做“家长”可能并不太重要,每一个散点一点一点累积才会拼凑出一整条line(源头也许早已被忽视),传统的树状谱系图虽有树干、树枝、叶、花、果实——可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树根(root)的滋养和发散,一如金字塔权力关系中的顶级代表。

  电影里太多次提到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比如农夫巴斯在第一次求爱却被安东尼娅拒绝的场景,她虽禁止他步入“她们的屋子”(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却答应他可以来农场帮忙,因为的确“男女有别”,也更因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安东尼娅家族的女性们并没有一棒子打死和抵制男性,相反,这条line里仍有半数以上的男性成员与“疯女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爱慕又各自保持自主性,共享天伦之乐。

  3.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西方文化中女性系谱的缺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哪怕是那位最最伟大的圣母玛利亚——她也只有在成为“母亲”,并且是“儿(圣)子的母亲”的身份条件(母性职责?)下,才被如此歌功颂德、千秋万代(最为搞笑得还是“童贞母亲”这样一个概念,好似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玛利亚纯洁的被崇拜地位,那还不如孙猴子的石头妈来得直接呢)。女性往往被排除在象征秩序之外,哪怕就从单词来说:male是男性,female就是女性,换言之,男性是主体,“非男”(他者)就是女性。有点扯远了,扯回来一言以蔽之:传统现实社会中对于母女关系的表现与其对应者比起来,是缺失和被排除在外的。希腊神话里关于母女关系的表现有得墨忒耳-珀尔塞福涅这样一组,前者即农业女神,后者被称为青春女神,二者虽然相互合作共同谱成了关于“(土地、生育)fertility”的神话,但是仍可视为是一组消极对应。因为照希腊神谱里所说,之所以会出现萧条严寒、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冬天”,就是因为得墨忒耳的“dereliction(玩忽职守)”(去见被冥王夺走的女儿)。一脉相承的是,在电影里,大段大段的镜头、场景都是安东尼娅带着她的“女儿们”在田地里耕种,仍然是一个关于“fertility”的神话传说。

  还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父子关系那种关于权利更替甚至是篡夺的传统,母女关系似乎表现出更多的亲昵和平等。试想想看,我们很难想像一对父子有说有笑、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块,但类似的情景在一对母女之间却是常事。电影里安东尼娅带女儿转村庄,以聊天、口述的形式向其进行经验传授;女儿达妮埃拉跟孙女的女老师调情,孙女像小大人一般指责道,“我还要不要学习了?”在Macmillan的著作中,她将这种“women’s relationship”描述为垂直(倾向于母女关系)混合平行,朋友(或者说亦师亦友)的成份比较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是,我们看过太多妈妈带着未婚女儿去医院打胎(好似在这种时候,那个“始作俑者”从来都不敢出现,不是闺蜜就是妈妈陪伴绑定打胎)的场景,本片里却是妈妈带着女儿去开房——等在外面的母亲是同样的焦急不安,相当吊诡。而最后当安东尼娅发现孙女被皮特强奸以后,她也只是拿着枪一顿“审骂”,这好似已经是她作为一个“女家长”的极端愤怒;而最终皮特被揍、被谋杀却是由一旁(与被害者并无直接联系)的男性来完成的——这是否在暗示男系社会才是暴力和战争的源泉?别忘了,影片的背景就是二「战」后母女从城中归来。

  4. “女人腔”:Parler Femme

  和Hélène Cixous 和“阴性书写”差不多,另当代一法国女性主义代表Luce Irigaray提出了“女人腔/女性言说”这一概念,她认为应当存在与传统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女性言说方式”,其特征包括:意义无定、无中心、跳跃式、隐秘、模糊等。这在影片中可集中表现为三点:

  一是非线性的倒叙式叙述方式(由垂垂老矣的安东尼娅开启故事回忆);

  二是关于生死这样一个主题的循环(由安东尼娅母亲的死亡,到结尾安东尼娅的去世);

  三(也是最“女人腔”的)是女旁白/画外音,“她”不是剧中任何一个人,而是一个上帝式全知第三视角,虽然第三视角叙事并非奇事,话痨代表伍迪艾伦太爱这样讲故事了好吗,可是旁白采用女声来讲述的其实并不多,我乍一想第一反应是杜拉斯的《情人》,但又一想发现那是自传电影,女旁白其实就是剧中女主角——《安东尼娅家族》在此层面上无疑带上了某种女性神话迷思。

  5. Male Stereotypes

  又一个被讲滥了的话题,不过一般都是Female Stereotype,这里却颠倒以女性视角来想像、构建男性角色。我试着分了以下几类:

  一是以农夫巴斯作为代表的,接受并且加入这条女性主义的line的理想男性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女“青梅竹马”的小男友西蒙(也是曾孙女的父亲)就是年轻版的巴斯;

  第二种则是有点太类型化甚至污名化的粗暴男性代表:皮特——从头恶到尾,歧视并玩弄女性,纯粹塑造成了一个对立式的恶棍形象;

  第三种是道貌岸然“伪君子”的代表:那位满口仁义,以宗教禁欲角度出发公开怒斥妇女道德败坏的主牧师,没错,高大上包裹的外表实质却让人发现他本质是夜晚猥亵少女的色狼;

  最后一种,最难分析也最有辨证意义的,那位信奉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芬格,他似乎是一直都站在女性阵营这边的,甚至有点像整个家族的精神导师(却仍然是男性)。但是这样一个角色最终还是倒下(死亡)了,这其中会不会暗含着某种意义?

  至于低能男洛尼——我把他归类到女性/弱势群体里来了,没有贬低的意思啦><

  6. 阁楼上的疯女人

  原型来自于《简爱》里的罗伯斯特太太,与真善美化身的简爱形成完全对比,也就是天使/妖妇这样一组关系里的后者,当然也是男人们所恐惧和打压的。影片里的疯女人(似乎是叫麦当娜?)认为自己是狼,因此月圆之时就会对月嚎叫。但她楼下住了一名新教徒男人(信奉耶稣),常常受不了楼上的癫狂而反抗,但结尾我们才发现他其实一直爱慕她,但由于疯女人是天主教教徒(信奉圣母),生前他们一直不能在一起,死后才终于能共墓而拥。这里的这个宗教信仰设置也很有趣,男人站在圣子这一边,而女人拥护圣母——跟好几次的教堂“礼拜戏”中男女分左右而左有异曲同工之妙。

  7. 月亮

  疯女人对月嚎叫,月亮作为阴性/女人的意象代表,这里也不再多说了。重点其实不是刻意的“拜月主义”,而是好几场月亮特写后紧接着的太阳画面,日(阳)月(阴)更替的含义不明而喻。

  8. 魔幻现实主义

  有人说这是女性主义版的《百年独孤》,魔幻现实主义在此片里集中表现为女儿达妮埃拉身上。作为安东尼娅女人家族里存在感相对较弱的角色,达妮埃拉不善言辞,因此导演赋予她一个可以看到有趣(但并不真实)的画面,例如已死去的祖母在自己葬礼上起身为自己唱哀歌,例如“意中人”女教师犹如维纳斯般出现……这里可以提到一个parody的概念,戏仿、仿拟的意思,Rosi Braidotti口中的“仿佛哲学”,Judith Butler口中的“Masquerade”,即通过不完全搬演现实生活从而起到某种反叛和消解的意义,其实与如今盛行的“恶搞”有相似面。

  最后,我有两个小疑问摆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1. 电影作为“不纯”的艺术,“导演-电影-观众”这样一条线必须完整才能称之为是成功,而作为这样一部“少数派”电影,我不知道各位看完后能否接受以及认可,其中包含“借腹生子”、“公社生活”、“不婚主义”、“同性之恋”在观众看来是否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因为有着屏幕这一层阻隔,观众其实在自感安全的观众席里权当娱乐、猎奇罢了?

  2. 就姑且当我是被男权思维模式所禁锢了吧,父母双方共同出席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而安东尼娅家族里的女孩们,其实几乎都是面临着父亲缺席这样一个状况,因此或多或少有一些“abnormal”,比如女儿达妮埃拉的同性恋倾向(如有冒犯,请多包涵),比如天才“女博士”孙女……这究竟是一种反叛还是只是极端艺术追求(如果这也堪称一种艺术的话)呢?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七):生命就是被活着

  “生命就是被活着”,这个“被”字,是强大的。

  《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比利时电影。大约在两年以前,在看《回归》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一部影片。类似主题的女性电影。后因一直找不到字幕,而就暂时搁置了。直到最近无意中在驴子上发现了下载,故得偿所愿。

  这是个故事,也是个历史。也许导演,玛林 格里斯 (Marleen Gorris)最初是怀有某种雄心。可是电影,是温和和平静的。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阿尔莫多瓦的《回归》,像是海。而《安东尼亚家族》则是河。

  很喜欢英文名字《Antonia's Line》,以antonia为线索,然而并不是仅仅一个仅仅关于antonia家的故事。还有那些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似乎就像绳子,是由很多股碾成的一样,这条故事线,也是有着很多的人的故事汇集起来。不同于《回归》中男人仅仅是一个插曲。这里的故事,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完成的。

  电影的对白,有着文艺女青年一贯的闷骚特点(此片为导演自编自导的作品),当然也跟翻译有关。结构也不特别,涉及到生命的话题时,采用首尾对应的方式,一直是被很多导演所钟爱的。

  “生命是被活着”,我要感谢翻译这部电影的人们。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被“字句。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八):时间征服时间

  时间征服时间。

  孩子们出生,虽然没有像拉塔那样生那么多孩子,但这已经够让世界运转起来。

  有时时间缓缓地向前爬行,就如一只疲惫的乌龟。有时又在一瞬之间撕裂我们的一生,宛若饥饿的秃鹰贪婪地寻找猎物。

  时间不在意死亡或生命,衰退或增长,爱恨或嫉妒。它忽略一切对我们重要的事物,而正是这些事物,让我们忽略了时间。

  一头红发的小萨拉坐在谷仓的麦垛上,远远地望着准备聚餐的家人们。忽然间,她看到死去的洛克站在院门口,微笑着对自己招手。为什么,已经死去的人又都回来了?从棺材中坐起的曾曾祖母,对着月亮嚎叫的疯女麦当娜,挺着大肚子的劳拉,蜷在独轮车里的尼洛,还有后景中的恶人皮特和他的父兄。曾祖母安东尼娅也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同情人巴斯翩翩起舞。

  难道时间不曾流逝?真希望是那样啊!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岁月里,熠熠闪耀。也只有萨拉,才有资格在孩童的幻想里看到这刹那的永恒吧?提醒我们,时光流逝中,人生那份无从叹息的徒劳。

  意蕴丰富的一部影片,宗教,时间、存在,人性,太多各异而有趣的生命形态,了无痕迹地交织在一个家族的历史中,竟不知从何说起?

  还记得洛克的遗书:

  我最亲爱的泰瑞莎,去相信这无尽的痛苦纯粹是碰巧发生的事实在是太荒谬了!

  相反,悲惨是常理,不是例外。

  对于我们的存在,又能去责怪谁呢?又不是太阳的突发运动给了我们生命。

  我谴责自己,因为我不信奉上帝,也不相信来世。如果我信奉了他们,我就能哄骗自己去相信,在难以下咽的主菜之后,生活最终会给我天堂般美味的甜点。

  我从来无法接受这个普世的误解。那就是: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没有什么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在最好的情况下,还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事情只会变得不同而已。

  我再也不去想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再也不去想了。

  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二次大战的碎裂,或许是深受尼采和叔本华的影响。老洛克悲观清醒地遗世独立,关在书斋里,从不出门。泰瑞莎深深地爱着这位智者,她的启蒙老师,但任何人都无法融化洛克内心的坚冰。不顾泰瑞莎必然沉陷的悲哀,老人选择上吊自杀。他谴责不信奉上帝和来世的自己,可身为观者的我却无法谴责洛克。看着抱住洛克恸哭的泰瑞莎,我只是跟着一起流泪。

  另一面呢!劳拉却享受着孕育生命的快乐:“不是指男女的结合,或是孩子的出现,我是指怀胎和分娩,这让一切都值了!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于是,和脱离教籍神父相爱的她,每年都会生一个孩子。直到第十三个孩子的出生,夺去了她的生命。直到最后一刻,躺在床上的劳拉还说自己没有生够呢!

  正是如此旺盛的,孕育生命的欲望,才使得这个世界得以运转下去吧!

  但时间是不顾任何祈愿的。悲伤确乎如影随形。低能儿迪迪被哥哥殴打,幼年的泰瑞莎被皮特奸污,尼洛遭遇车祸死去,无常的生活在给我们欢愉的同时,总是要用悲哀作为抵偿。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似乎真的无话可说。

  没关系!不仍有那些午后暖阳下的聚会,吃着美食,尽情起舞欢笑?安东尼娅带着达尼爱拉,母女俩在乡间的大地上劳作着,跟随时间的脚步,创造了一个好大好大的家族。

  达尼爱拉喜欢绘画,到大城市的艺术学校学习。有一天,她突然对安东尼娅说自己想要一个孩子,但不是和男人结婚,然后孕育孩子的那种。在劳拉的帮助下,达尼爱拉实现了愿望。酒店的床上,她要求那个帅气的小伙再来一次,为了让精子游到位,她还做起了倒立,看到这一幕,真是忍不住大笑!泰瑞莎就是个非常有趣的女子,在为祖母送葬的教堂里,她竟然看到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睁开了眼睛,祖母从棺材中坐起,欢笑着,哼唱赞美诗。当她们终于战胜教父的污蔑,坐在长椅上礼拜之时,泰瑞莎又看到未婚生子的圣母玛利亚的嘴角弯弯,浮现出一抹淡淡笑意。圣母赞同了泰瑞莎的做法,而耶稣殉难的痛苦身姿,并非就是死亡的恐吓。还有泰瑞莎陷入爱情的那一刻,幻像中,她分明看到了一闪而过的,如出水维纳斯的罗拉,两位女性,被俏皮的丘比特射中,一见钟情。

  如此戏谑的超现实,不失智慧,狡黠爽朗!

  不要说什么女权了吧!她们其实都在无比诚实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一如四季流转般,自然生长,毫无羞愧。

  牧师带着他的“十二门徒”离开乡村,到大城市去做义工,在家人的守护下,安东尼娅平静地等待死亡降临。奇怪的是,安东尼娅竟然听到了麦当娜的嚎叫,叫她到外面去玩呢!

  女儿达尼爱拉正抑制着悲伤,而这悲伤不一会儿就会在她的画布上爆发,孙女泰瑞莎禁不住想知道,安东尼娅最后一口气的确切体积是多少,曾孙女萨拉,不会离开心爱曾祖母的床榻,因为想和曾祖母共同见证死亡的奇迹,看看他如何将安东尼娅的灵魂从她强壮的身体里分离。

  朝阳初升,不再属于安东尼娅的,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大地永在,时间永逝。这部长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万事都未抵达终点。

  你是否有勇气,在认清一切之后,去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心安诚恳,而后诗意!唯其如此,方能不惧时间。

  逝者如斯,此生句读,吾心无涯……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九):繁衍的故事

  达尼埃莱真够前卫的,完全把男人当成生育工具,和摩托仔一下做好几次爱,然后还倒立让精液流进子宫好怀孕成功。特雷莎是个天才,数学、哲学等等学习速度异于常人。达尼埃莱和特雷莎的女老师成为同性恋做爱,牧师与帮助特雷莎找种马的女人做爱,安东尼娅和农夫做爱,两个弱智做爱,特雷莎被房子里四对人做爱的呻吟声吵醒,说我睡不了觉。哈哈。特雷莎在大学比老师还聪明。当年皮特强奸弱智女时被达尼埃莱用长叉插到命根子,后来他父亲要死了回来霸占财产,并强奸了特雷莎。达尼埃莱拿着枪让他滚出村庄别回来,几个村民把他打了一顿,然后被愤怒的弟弟浸在水桶里死了,村民都很高兴。特雷莎长大后成了大学数学老师,和学生做爱,和其他知识分子随意做爱。后来和从小一起长大的男人生了莎拉,本片是莎拉回顾她祖母回来村庄后的一生。没有什么走到终点,因为一代代人会繁衍下去

  《安东尼娅家族》影评(十):没有爱可以重来

  我的收藏很单调,情感的,家庭伦理的,黑帮片,推理片,还有一些探索人性的。很久以来我都无法对卡通暴力科幻恐怖之类的感兴趣,遇到那种无所不收的人我都觉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可是一想,就像爱一个人一样,你只能爱某种或某几种类型,可你不至于什么样的都爱吧。这有点不可思议。

  可是看多了太多探讨情感的,我觉得自己很累,再看也不过是验证了张爱玲那句“世上没有一桩爱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没有什么爱情是可以重来的。我相信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爱情,你只能有一次被一道眼光击中。有思想的人都寂寞,幸亏还有好电影可看,可是思想又有什么用呢?你认为的好电影也是有思想的寂寞人拍出来的,所以更为寂寞,还不如看看周星驰们呢。

  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爱情,现在突然失去了言说的兴趣,比如《布拉格之恋》、《新桥恋人》、《纯真年代》、《走出非洲》等等,爱情什么也不能救赎,往往是分离或死亡挽救了爱情,那些心上或身体上受过伤的人不可能再有爱情了,有的也许只是激情过后伤痕过后平淡孤独地相守。

  我记得看过《艺术人生》对成方圆的专访,朱军好像非要把成方圆归入到感情失败的女人中,他是一个多么肤浅庸俗愚蠢甚至让人厌恶的人,成方圆好像说过,你认为那些牵手到老的你为之感动的一对老人他们就真的一生幸福?他们有过怎样的波澜和破碎?反正就是这个意思,朱军打断了她的话。我很相信成方圆的,因为曾经把爱情看得太重,重过我们自己,所以会有切肤之痛,所以会有痛定思痛,不会再作无谓地付出。我甚至觉得爱情在产生的那一刻就走向死亡了。倒不如彼此云淡风清地作朋友,因为爱情会让人挣扎和受伤。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是对爱情电影失去了兴趣,将爱情等同于其他,像同窗情之类的,或许更好,所以我打算以后看一些卡通和喜剧之类的了,这在从前我认为弱智的。《安东尼娅家族》有着很强的女权色彩,但拍得机智幽默,里面的女性都独立强大,爱情是一桩可有可无的,跟其它事情没什么两样的事,让人很轻松。《恋恋山城》(好像也叫《男人的野心》)也是一部男人的电影,讲男人之间达到目的的残酷,三位男演员的表演不分伯仲。但也有喜剧的成份,在生活里每一点上都能找到喜剧的成份,我想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只怪自己从前没有发现。

  因为爱情让人太累,如米卡尔,如阿黛尔,所以回头是岸。

  很久以前写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