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潮》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潮》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1 09:3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潮》经典观后感集

  《黑潮》是一部由斯派克·李执导,丹泽尔·华盛顿 / 安吉拉·贝塞特 / 阿尔伯特·海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潮》观后感(一):We don't see any American Dream. We've experienced only the American Nightmare!

  由Malcolm X的自传改编。制作人Marvin Worth早在1967年——Malcolm X被刺杀及其自传发表的两年后——就获得了改编权。Worth在1971年时曾完成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但剧情片却由于种种原因一拖再拖,2个参与的编剧也先后过世。80年代末,一股Malcolm的思潮悄然涌动,有关他的书籍销量屡创新高。华纳兄弟此时不失时机的入伙,并有意邀请此前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以关注社会政治人权著名的加拿大导演Norman Jewison出山。黑人兄弟们听到这个消息不干了,认为这样一个黑人人权领袖的传记片不应由白人导演执导。这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Spike Lee;其实他自己也有私心,因为为Malcolm X立传是他多年来的梦想。迫于舆论压力,华纳兄弟识趣的改变计划,并索性就让凭一部《Do the Right Thing》让世人记住的Spike Lee执导。有趣的是,这样一来仍然有不少反对声,因为Malcolm X本人的思想有多次转变,而Spike Lee比较激进,大家又开始担心他把对白人的仇恨过于放大。看来争议人物争议题材确实众口难调,公司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只是这个Spike Lee比他们想象的难搞。他接手后,先是对剧本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使得片长延长到三小时以上,然后提出3000万刀的预算要求,这两点都被华纳断然拒绝。事情一度闹到电影后期制作时没钱停工,直到Spike Lee捐出了自己的200万酬劳,另外包括迈克尔乔丹在内的一些黑人名流也纷纷解囊,才使电影起死回生,并得以按照Spike Lee的个人意愿问世。

  老实说这样的争议人物、这样的敏感话题、时间跨度又这么大,想掌控好不容易。Spike Lee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并请来Malcolm的遗孀Betty Sanders担任本片顾问,使得电影既忠于史实又涵盖全面还不乏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观点基本中立,令黑人白人看了都不太反感。本片后来被国家电影名册收录,这已是Spike Lee的作品第二次获此殊荣。

  虽然导演的人选反反复复,但Denzel Washington一直都是扮演Malcolm X的第一人选。他与Malcolm被刺杀时的年龄相同,父亲都是牧师,都是由母亲养大。更重要的,他此前曾在舞台剧中演过Malcolm并受到好评。为了此片,Denzel Washington做了更深入的调研,揣摩Malcolm的录像,最终演出的效果神形兼备,从愣头青到小混混到皈依者到演说家到领导人到自我怀疑,拿捏妥当浑然天成。他收获了柏林银熊奖,并拿到了自己6年内的第3个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提名,只是都输给了《闻香识女人》中的Al Pacino。他要等到十年后的《训练日》才会成为史上第二位黑人奥斯卡影帝。

  《黑潮》观后感(二):Malcolm X

  迈尔肯(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饰)出生于一个黑白通婚的家庭,其父是黑人牧师,其母是无偏见的白人。但是当时,美国种族矛盾激化,3K党经常骚扰他家,在他的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复仇的种子。迈尔肯长大后,混迹于街巷酒吧之中,甚至染上了毒品、偷盗等恶习。一次偶然的机会,迈尔肯与白人女子索菲亚相遇,但这段爱情因种族偏见而夭折。迈尔肯因犯罪锒铛入狱,正当他处于困境之时,一位黑人教徒引领他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捩点。他通过阅读大量书籍,逐渐了解了种族歧视的文化根源,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黑人要独立、对白人复仇的激进主张,引起轩然大波。迈尔肯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甚至遭遇了背叛,引来了灭顶之灾……

  《黑潮》观后感(三):午夜黑帮

  午夜黑帮

  -----------

  今夜是感觉相当不错的一夜,本想写点小说,但还是决定看《美国往事》。

  黯淡的色彩,悠长的电话铃声,慢悠悠的节奏,如同雨中在街上漫步……

  天台上做爱,厕所里偷窥,灵车里的赤裸“女尸”,一切看来都并不惊讶,如同旧留声机放着老唱片,偶尔的几声跑调,也是意料中事。

  关于一个人的经历,我想很难用文字彻底表述,那需要大量的画面。

  当然,不是《十面埋伏》那种。

  说到一个人的经历,最好还是看传记片,印象最深的是《黑潮》。

  Malcolm X,一个生活在60年代美国的黑人,父辈几乎全部死于白人的迫害,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他生活在黑人社会最底层,彻头彻尾的一个街头混混,无知、傲慢、轻浮,贩毒、吸毒、滥交、抢劫、杀人……

  终于,他自食恶果,被抓入监狱。

  入狱后,他居然从看字典开始,学习了世界历史,哲学,政治,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信奉了“黑穆斯林教”。

  出狱后,他投身黑人运动,成为声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的黑人运动领袖。

  宗教的力量有时不可思议。

  最值得深思的是,由于种种分歧和矛盾,Malcolm X最后死在演讲台上,死在自己黑人兄弟的枪下。

  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非常出色。

  Malcolm X的名言是:“一个人如果需要思考,除了学校以外最好的地方就是监狱。如果他有目标,监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

  “我其实是和你一样的人,你想知道我会怎么做?先想想你会怎么做,我也会做同样的事,只不过会比你做得更多。”

  印象里类似的人有“大富豪”张子强,据说他也是在监狱里学习英语等等。

  张子强的名言是:“我天生就是来坐牢的。”

  张子强的经历是否印证了Malcolm X的某些话呢?

  《黑潮》让我想起了《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里那个喜欢在杀人之前长篇大论,不断的引用《圣经》的黑人,和Malcolm X所指出的:“金发碧眼的白人耶稣基督实际上只可能是除了白色以外的任何颜色;黑人在膜拜这个白色皮肤耶稣的时候也被白人深深的毒害了”的观点相映成趣。

  《低俗小说》的结尾确实令人费解,我不知那个黑人杀手究竟从《圣经》里得到了什么:似乎并非是简单的弃恶从善。

  而我从这个电影里学习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假如你要去杀一个人,就千万别坐在那个人的马桶上看低俗小说,更别把枪留在厕所外面。

  《kill bill》则完全不同于《美国往事》。

  我欣赏暴力美学,而暴力本就是血腥加残忍。

  《十面埋伏》这种片子,相比之下简直就成了小儿科,打斗,杀人,居然被解释成唱歌跳舞一样的东西。

  章子怡每次出招前的闷喊简直就是在叫床。

  没有“暴力”,哪来的“暴力美学”呢?

  杀人如割草的石井御莲,17岁的冷艳女生GOGO,“疯狂八十八人组”……啥叫黑社会?这就叫黑社会。

  GOGO镜头不多,但确实令人难忘:“冷艳加冷酷”的典型。

  实在想不出这种“美少女”除了杀人之外,还能用啥发泄性欲?和她做爱,谁敢?不过,她死得可真惨。

  木偶般雪白的脸上,划过几道眼睛里流出的血。

  《kill bill》音乐与画面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尤其“决战青叶屋”一场戏。

  从石井御莲一行走入青叶屋开始,在音乐的衬托下,黑帮风范尽显。

  听着那音乐,我就知道,好戏才刚开始。

  之后的打斗,血流成河,残肢遍地,然而由于音乐的配合,整场戏如行云流水,正是:手脚虽断,画面不断;音乐虽断,气脉不断。

  直到石井御莲的长发连着头皮和雪花一起飞舞,我才长出了一口气。

  《无间道》也是黑帮片,三集我只记住了三句话。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出来跑,迟早要还。”

  “我只是想做个好人,为什么不给我机会?”

  你最欣赏哪句呢?

  --------------------------------

  魔界空明

  www.mjkm.net

  mjkm@qq.com

  《黑潮》观后感(四):改变是一个过程4

  朋友经常问我觉得美国的人种歧视有多严重。我想这种歧视早已不是一种明显可见的存在,而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东西而根植在美国文化里。就好像黑人始终与高犯罪率,低学历联系在一起,就好像黑人都是聚居在downtown里,街头的小混混多是以黑人的面孔出现,就好像上车买票,吃饭付钱。的确,美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的境遇的确有了极大地改观,不再有公车里黑白分明的州法案,更不再有汤姆叔叔的小屋。但是几百年的努力,即使如美国这般开放的国度依然没能实现黑人完全的公平公正,固有利益集团的排他性和精英阶层的身份自持,让黑人始终难以公平的地位跻身,更别说中产阶级占人种的比例了。

  看到一些评论,很令人担忧,很多人在拒绝教育体系强制灌输的价值观之后,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拥抱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优劣人种来做简单解释,仿佛这就能解决中国的城市困局,排解他们对身为城市身份却失去竞争力的愤懑。看似激动人心的理论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惯于涉足思考黑人出路的斯派克.李带来的是关于黑人抗争和暴力的思考,对我的启发则是六七十年代这场民权运动本身,美国存在着不合理不公平,不过其自我净化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它允许不同意见,它允许人们捍卫自己的权力,所以持枪权是写进宪法的。甚至连马尔科姆这样极具攻击性的异端都能容忍,黑人不断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权益地位,一路走来,坎坷不断,但美国也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前进。这里万分鄙视那些全家揣着美国绿卡,却在媒体上大骂美帝如何如何的人。所以中国就是这么一些人活跃在公众面前,公平公正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存在于他们的鼓吹里。公众甚至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权利。(其实作为各种毛粪,五毛是可悲的,他们在挨着鞭子为主子叫好,他们也是幸福的,他们不知道幸福可以是什么样的)

  电影比较慢热,平坦,也没有太多起伏,但其力量是要看完全片才能感受的到的。

  《黑潮》观后感(五):非裔美国人诞生记

  这部是美国主流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对于60年代激进运动的一种90年代阐释。虽然电影前面有关于黑人运动内部的方方面面刻画相当细致,可惜电影最后用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将其多样的意义封闭了起来,宣告了“非裔美国人”的诞生。黑人本身不可能如X所希望的那样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具有和其本身的建立“民族国家”的意愿妥协的“非裔美国人”产生了,被包容进了主流的美国社会里。说穿了,就是好比中国古代华夏让楚人,百越,诸苗还有后来的胡狄之类的民族都臣服于中原的华夏文明,黑人们和白人统治阶级妥协后接受了白人的美式价值观,当上了美国人,从此有了贾巴尔,有了乔丹,我们熟悉的迈克尔杰克迅等“很美国”的黑人名人。这电影也说明了身份政治的局限所在,黑人的解放是否必须基于联合一切所谓的黑人?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说远了,这部传记片本身的镜头比起现在关于美国名人的主流传记片算是不错了,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是把X先生演活了,是他演艺生涯的一个巅峰。另外,麦加那场戏真是电影史的一大奇观~

  《黑潮》观后感(六):民族主义的坑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 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Malcolm早期无非是想说这个,这玩意儿希特勒已经玩儿过了。作为一名生命科学从业人员(分子生物学),我想说,从来没有客观可信的科学证据说明一个人种在统计意义上优于别的民族。白痴在那个社会都是成正态分布的(民粹主义者饶命= =|||)。

  有了二战经验,一切民族主义的口号都成了恐怖的代名词。其中也有俺们最熟悉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就封闭了自我,一切非中国人,在中国人开来都是外国人。我们不能很好的区分盎克鲁人、斯拉夫人、高卢人等欧洲人种之间的区别,非洲人在我们眼中一律是“黑哥们儿”。对于外界文明的关心程度,远远落后于我们欣赏他们科技成果和物质文明的程度。

  因为中国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

  13亿人口意味着:就算分布平均的话,你也会在10个随机样本里面发现一个除了自己以外的自己人。太挤了,根本就没有分辨自我和非我的可能。

  加之儒学,让一个超越种族的社会结构成为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本着统一意识形态的一群人就是一个国家。那台湾呢?朝鲜半岛那血淋淋的尸体还没被抬干净:在人类这个圈子里,不仅仅是地理隔离能塑造物种,意识形态也可以。

  其实,在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没人觉得自己跟汉族有什么关系(希望大家多去看看,住在城市肯定不会有这种经验),真正的民族主义其实潜伏在被多数包围的少数部族里面。这,也是就Malcolm能成为一个民族领袖的原因:当时黑人在美国社会处于绝对劣势。

  宗教无非是这部电影的外衣,在监狱里传教,其实在正统的逊尼派穆斯林看来,属于异端。而宣传真主(赞美之)为人形(还是黑人)也与正统思想绝对不符。

  伊斯兰是信仰,不是民族一个民族的信仰。(话说最可悲的中国的回族,没有故乡,没有语言,有的只有信仰),无论认同与否,伊斯兰只是意识形态。

  X在死的时候,有一个动作可能大家没有看明白,就是他伸直右手的食指。这个是伊斯兰信仰的仪式,表示:认主唯一(海报上可能也有这个意味在)。在其生命的最后,X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其思想也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转变为确立一个民族的存在的“先知”。从更深层次上说:X塑造了“美国黑人”这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这个民族,才能让马丁.路徳.金进一步的打破种族隔离的藩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