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谢特》观后感精选10篇
《穆谢特》是一部由罗伯特·布列松执导,Nadine Nortier / Jean-Claude Guilbert / Marie Car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穆谢特》观后感(一):她不挣扎
一夜林中,她给癫痫发作的男人擦口水,却被他给强暴了,回到家中,原来家里母亲生病,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弟弟,苦。
“你觉得死的人会跟神一样吗?”
她穿上母亲死后别人给的棺材布在山坡上滚,想自杀,最后成功了。大概她受不了别人对她失身的蔑视。
她好像哪吒啊,无厘头一下。
———————第二次观影后 2010.2.6———————————
今天去新华电影院看了第二遍,发现以前有很多没认真看。
她扔土给同学,是因为想引起她们的注意,可是她们连理都不理,连反过来打她都不肯的。只有无良少年露阴癖。
她那倔强的嘴,与人不同的发型,两边各自白丝带,黑丝袜,厚重木鞋。
唱“希望,没有希望啊,哥伦布答应3天后就发现新大陆(大意)”之类的歌老有一个音发不准,那个女老师于是让她靠近键盘低头听,可还是唱不好,捂着脸哭了。
教堂里父亲狠狠地推了她一把。她在游乐园开心碰碰车的时候,父亲打了他几个巴掌。
到森林里躲雨,睡着了,又被雨淋醒了。
回家后母亲说了几句话后死了,她出去打牛奶,某女让她喝咖啡,并且把面包放进她裙子的口袋里,她很敏感(因为昨晚被强作了),那个女的立即发觉她已经破处,于是说一句“小荡妇”,她的自尊被打破,于是走了,扔回面包。
后来某个老女人把一些死人穿的衣服给她,说要给她死去的母亲穿。老女人提了一句“你没有考虑过死亡的事情”,正是这一句促发了她自杀的意念,即使可爱的弟弟也不能挽回她(弱)。
她也知道老女人是衣服没人要,放久了浪费,于是给她的,于是说一句“恶心的老女人”。
她从草坡上滚到河边之前,有一辆车经过(好像是她家里人),她挥挥手,可是那个人回头看一眼就走了,没有说要载她回去,没有问她在干什么。
于是她再次滚动,终于滚入河中。
可以看出那水是很浅的,她完全可以站起来。但是她不挣扎,沉寂地,沉寂地憋住,死。
片中的女人基本上都是对她有好意,可怜她,给她东西的,而男人不是打她、给她伤害,就是漠视她。
本片可以探讨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吗?
《穆谢特》观后感(二):热与冷的对话
无意中,这个晚上看了两部有些类似的女性电影,同样讲述了被冷漠社会忽视、最终死亡的女性,却给了人完全不同的观感,甚至是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穆谢特》是部1967年的老片,讲一个被人嫌弃的女生在被人强暴、母亲死亡、社会鄙弃的状态下最终选择了死亡。
彩色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了一个看似被人嫌弃、时运非常不济、经历风风雨雨、在重新鼓起生活希望时被人打死的女性曲折的一生。
同样是被人嫌弃的女性,却有着如此不同的生活态度。
在罗伯特布列松的镜头下,穆谢特是个可怜却又不讨喜的孩子,她备受欺凌,于是心中充满仇恨,纵然是外在略存善意的点滴在她眼中亦是丑恶的、是假同情。
经中岛哲也的演绎,川芄松子纵纵然表面遭人嫌弃,实则仍被许多人爱护,她一次次被打击,却一次次鼓起勇气生活,不肯屈服。
黑白与彩色
甫一见碟的封面,大约就能对两部电影的风格判个一二,《穆谢特》封面上小女孩那张忧郁又充满仇恨的脸早已将影片的格调定在沉重二字上。
《松子》中众人或阴冷、或黯淡、或忧郁、或沉重的面容俨然遮不住松子的笑容,最大的那张肖像的眼神里充满希望,片名虽然忧郁却掩饰不住喜剧的光。
纵观整部影片的色彩,《穆谢特》黑白的对比把一个冷峻的社会刻画地愈发淡漠,白天与黑夜不过是黑与白的替换,一成不变的是残酷的本质,黑夜尚会因为活动与变化而略带生气,白天却不会因为外表稍稍德光鲜而抹杀死亡的阴影。
而原本众人眼中的悲情大剧因为色彩与音乐一抹阴郁与沉闷,鲜艳的色彩、略带魔幻、轻松的格调的镜头让充满忧伤的故事彰显了笑意盈盈的本质,社会可以冷酷、人却不可以失掉希望,做人,应当永存一颗愉悦别人的心。
社会与个人
《穆谢特》用简洁、朴素、不加任何处理的镜头陈述着一个全民冷漠的社会,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无力改变世界,只能顺应世界。当你被一个人追击时,就象亚森捕猎的那只野鸡,倘使有一个人帮助(于野鸡而言是守护人,于穆谢特而言是她的母亲)尚有一线希望逃生;而当社会群起攻之时,便会如围猎时的野兔,毫无生的希望,死亡成了唯一归宿。整个故事仿佛发生在不长的几天内,却又仿佛演了一生,因为今日不过是昨日的重复,如同穆谢特不变的打补丁的外衣、油腻腻的小辫、脏兮兮疲沓沓的木鞋,如同她每日躲在土堆下用泥团攻击其他女生、如同丑恶的男生每日喊着她的名字脱下裤子羞辱她、如同父亲每日的熏醉与谩骂,生活短得如同一个日子。人,不过是这个社会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如同承载了死亡的池水,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在布列松的眼里,看得到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女孩的死不是为了撼动这个社会,只是为了突现这个社会的残忍、残暴、残酷。
《松子》的一生充满奇遇,纵然这奇遇大部分充满辛酸,却是痛苦的精彩。为免除麻烦,消灭事端无意承担了罪名,最终却惹来了更大的麻烦,卷入了曲折的一生。松子爱过各色的人,一个有闪亮牙齿的老师、一个太宰治转世却不得志的作家、一个已婚的平庸作家、一个吃软饭的家伙、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理发师、一个害她失业害她瘸腿害她丧失希望的不良青年,松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中的每一个,她全部的希望不过是能和他们其中的一个终老一生,不管这一生是否会幸福,只是命运残酷地连这小小的希望都不肯满足。一次次失望、她却从不曾放弃,她努力地想让周边的人快乐,如同她学习那怪表情取乐父亲一般,不论她快乐与否,她总希望身边的人快乐,仿佛因着那快乐她也拥有了短暂的快乐。松子的一生遭人嫌弃却其实从未被人抛弃过,看似抱怨她的父亲临终时永远重复着同一个愿望“找回松子”,看似妒嫉她的妹妹到死也在期盼着她的归来,看似抛弃她的龙洋一离开他只是为了让她更好地生活着,AV女尤的朋友惠不断打听她的消息,连不曾与她生活过的小侄子都在寻访她的踪迹、爱戴着这位如同上帝般的姑姑。在松子神奇的一生里,社会不过是个陪衬,来来往往的那么多人只是为了更好地展露松子这一生,看似如同龙洋一般冷酷的社会似乎也消溶在松子的乐观里。
自杀与他杀
《穆谢特》在邻居老太安静地阐述了死亡的宗教意义后,仿佛看淡、看透了一切,她倔强地在老太的地毯上蹭着肮脏的尘土,眼中充满的仇恨、嘴边恶毒的话语是她对这个冷酷人间最后的评价。她的自杀安静平和,一次次滚向河边,两次未果,先是自己滚歪了,再是被茅草所阻,仿佛那只逃生的兔子,无论如何躲闪,总在死亡边缘游离。很奇怪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样的勇气如此安详地面对死亡,或许,哀大莫过于心死,既然心灵的支柱已亡,不若追随她的足迹去了。
《松子》也曾想过死,她纵身跃下楼去,却还是在最后一刻抓住栏杆,苟生下来;她曾跳下深潭,或许命不该死,水深不够她自溺;松子在监狱里的时候,为生存定过目标,理发师是她的生命支柱,然而当恋人早已将她忘怀,膝下已有幼子时,她依然不会放弃自己对爱的渴望。最终找不到伴侣时,她也曾自暴自弃,与垃圾为伍,却最终找到新的爱恋对象——人气偶像,狂热如少女般,狂书厚卷,期待偶像回音,一次次、一次次守候着空渺的信箱,平成一年到平成十三年,有几人的单恋可以如此之久?爱,是支撑着松子活着的信念。最终,她因为规劝少年早回而被乱棒打死,手中却握着惠的名片,因为那是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在她日渐衰弱的生命中,依然蕴藏着强大的生的力量——那就是希望。
唱歌与歌唱
似乎该结束这文字了,实在是电影太好看,要说得太多,譬如《穆谢特》中母亲无声递过一个游戏币给她,那无声的母爱;被强暴时最终拥抱的那双手;譬如《松子》中妹妹一次次哀求姐姐留下,追到恋人家中看到黄脸婆时的满心欢喜……不得不说的却是歌唱
《穆谢特》中唯一的歌唱是女孩子唱过的那首歌,一次是被老师逼着唱的,另一次是在亚森看似温暖的关怀时自觉的唱。那首歌本身大约就是一曲唱诗,充满了宗教的意味,虽恬美却丝毫不令人愉悦。
《松子》中则充满了歌唱,因为松子本身就是个爱歌唱的人,她在歌唱中展现了对生活的观感,快乐时如是、倒霉时亦如是,歌唱是内心自发的情感,不用胁迫。
两部电影都饱含着导演自身的创作喜好,似乎该去探访一下布列松和中岛哲也的生平,看看是否他们的性格,最终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主人公的命运。
《穆谢特》观后感(三):电影是导演选择给你看的部分
这样说吧,看到快忍不住的时候看了下时间线是60分钟左右。然后攒足了劲把剩下20分钟左右看完。这种观影体验是有经验的,比如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贝拉塔尔的电影。能够看完并有话要说在于用另一种世界观感受电影的时候似乎也就似懂非懂了。电影终究还是梦一样,老塔的电影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能记住做过的梦有多少,怕是很少有人记得。像《穆谢特》这样的电影就是导演用梦的方式本能的拍给你看,如老塔的《镜子》。叙事,或者节奏都是导演技能的展现,电影毕竟是玩时空的。时空之中,一个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就要关注导演拍什么给你看了,可以按电影惯例的给你拍,也可以反戏剧性的拍给你看。这就像杨德昌的《一一》里的小男孩说的一样,为什么人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所以我要拍人的后脑勺给你们看。于是电影更伟大的魅力出现了,更伟大的导演出现了,电影不用总在人们观影惯例之下展示故事,也可以从反惯例又自成逻辑的影像选择上表达作者感兴趣的地方。例如你会觉得像《穆谢特》里的所有视觉的展现总是奇怪,人物不正常,人物关系不正常,叙事不正常,结构也不正常,很多你会觉的莫名其妙的地方总会出现。但正如前面所说,电影是导演选择给你看的,而且他已经做到了让你重现认识电影的态度,也做到了作者美学上的选择!
以上就是对电影《穆谢特》看完后的一些认识,谢谢电影艺术长流中有这样一些电影的出现,才让你觉得电影真的很好玩的。
《穆谢特》观后感(四):Espérez, Plus d’espérance
1.
开场,树丛后的双眼看见猎人设下圈套(当时我想什么鸟会笨到自己钻进去),随后一只鸟跑来撞上铁圈,搏斗很久未能挣脱,至此一直隐藏的人从树丛中走出,将其解救。末尾,当穆谢特从树林中经过,开阔的林地上站着五六个猎人,一只野兔在交替射击中来回奔逃,最后被射死,短暂的寂静后响起教堂的钟声。随后枪声再度响起,又一只野兔开始奔跑,从一处被驱赶到另一处,终于在林地中央被射中腿部,在地上挣扎。这时穆谢特走上前去,远方再度传来钟声。凝视着地面的穆谢特,会想些什么?自身的处境,刚刚听到的关于死亡的话语,或是什么都不想。开头与结尾的两处场景,或许有着丰富的寓意。
2.
音乐课上,其它学生在唱歌而穆谢特沉默地站着。在老师逼迫下歌唱后,她因音准被同学嘲笑。然而穆谢特的歌声并未改变,流泪时脸上也完全没有表情。作为观众或许会感到难以理解她的世界,会问:为什么她没有带着哭腔,通过歌声表达悲伤呢?(就像大部分文学戏剧或是电影中呈现的那样)
歌词是:
Espérez! Plus d’espérance!
Trois jours, leur dit Colomb,
En montrant le ciel immense,
Le fond de l’horizon.
Trois jours et je vous donne un monde
Vous qui n’avez plus d’espoir,
ur l’immensité profonde
es yeux s’ouvraient pour le voir.
这首歌并不只出现了一次。后来雨夜在 Arsene 的屋中,当他喝醉后发病时,穆谢特竟然唱起了这首歌,而且唱得很好。如歌词所写的一样,Arsene 睁大双眼,恢复了清醒。他或许还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的大陆——穆谢特的身体。 "Esperez! Plus d'esperance." 「希望」是动词,像是穆谢特在支持 Arsene. 然而随后迎来的却是绝望。紧握的双手,指向希望与绝望之间深远的空间。
quot;Trois jours et je vous donne un monde" 穆谢特或许已经来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三天后她已死去。
3. 穆谢特与《驴子巴特萨》里的玛丽有几分相似。她们都拒绝希望给予帮助或是抱有善意的人,反而主动接近那些带来不幸的人。然而这毕竟只是作为观众的判断,正如穆谢特被护林人妻子问到时回答说:”Arsene 是我的爱人“。虽然她们命运悲惨,但是观众无法同情也无法审判,因为他首先需要尝试着理解一种复杂的 condition humaine. 这既不只是命运,也不只是她们的选择。
4.
电影结束前,穆谢特落入湖中在水面上激起波纹,不断地正放与倒放持续了很久。这种周期运动让人想到她在草地上的滚动,以及在第一次失败后的重复。现在她成功了,然而是否又会后悔呢。在岸上的滚动可以逆转,即使到了坡底,也可以爬上去重新开始;而沉入水中后,只有走向死亡。穆谢特的生活,从何时开始变得悲惨?或许是从选择在Arsene 处留宿开始,或许是从被父母生下来之时开始。
5.
开场被放飞的鸟,会不会是一只灰色的 Colombe 呢?
《穆谢特》观后感(五):穆谢特的四次哭泣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乡村牧师日记》《少女穆谢特》和《在撒旦的阳光下》先后被布列松和皮亚拉改编成电影,三部片均是影史的经典之作。在《穆谢特》的原著中,作者使用了大篇幅的语言与心态描写,来组建形成穆谢特悲剧的心理基础和外部环境。电影则不一样,以极简主义著称的布列松,通过对现实细节的简单提炼,就勾勒出少女与外部世界的深刻对峙,从而让人的精神在一种日常却又极端的外部状态下完成一次超验式的质变。磨难和净化是布列松电影的故事,主角都最终接受命运,获得自由。
穆谢特所处的世界,充满了恶意。学校以规则束缚她,家庭以父权惩戒她,社会以道德憎恶她,情人以私欲欺骗她,唯独母亲爱护她。她拒绝这个世界的一切,她的蔑视与冷漠是对这个世界的无声报复。
用泥团对抗
放学后,穆谢特经常躲在草丛里用泥团偷袭女学生。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几个镜头并不是随便给出的。穆谢特前后共有五次偷袭行为,前两次一正一反打在女同学的干净衣服上,第三次打在手提书包上,第四次打在女孩的漂亮长发上,第五次打在香水瓶上。相比之下,穆谢特自己的衣服和书包既丑陋又破旧不堪,头发也总是油腻腻并用两截脏兮兮的布条绑着滑稽的小辫,而香水更是她无法企及的青春奢求。这样一个来自贫穷家庭,没有时髦穿戴,甚至都不大讲卫生的粗野少女,对周遭不属于自己的一切美好,进行逐一的抗拒与蔑视。而这几个偷袭镜头,依然是布列松标志性的“指哪打哪”,暴力少女打法之精准令人惊讶,特写镜头似乎永远比飞翔的泥团更预先知晓应该在哪着陆。
父亲
穆谢特的父亲是个酒鬼,小说里提到她经常挨父亲的揍。电影里,穆谢特跟父亲与哥哥几乎没有交流,她在给他们倒咖啡时,心不在焉,傲慢的动作是对他们的蔑视。主保瞻礼节,穆谢特穿着干净的鞋子故意踩溅泥水,父亲追进教堂,用力推女儿,暴力惩戒。而穆谢特毫不在意,在胸前划着十字,以上帝的口吻对父亲进行蔑视。
穆谢特在酒吧帮工。完工后,她在湿围裙上擦手,接过老板娘递给她的披肩,随手把抹布扔进水池,接过酬劳。出门后把挣来的钱给了父亲,父亲随手给了她一杯酒。酒,却成了她日后不检点的标记。这一连串的动作链条,被布列松计算得精准无比。而这一过程所使用的几乎都是局部特写镜头,用以指涉整体。布列松在一个访谈中说过,我们在注意一个人时,往往以这个人的局部开始,进而才是整体的观察。以注意力原则削减空间表现,是布列松电影里最常见的。
母性
越是大师导演,就越容易浸入灵魂深处而非停留在美学表面。正是布列松电影深刻的宗教式关怀,赢得了观众的敬意。圣母玛利亚诞下耶稣拯救世人,却被世人钉在十字架上。母性的神圣,是布列松电影宗教主题的一个剖面。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是穆谢特母亲的独白(《圣女贞德的审判》同样以贞德母亲的痛心控诉开始)。游乐园那场戏,是穆谢特生命最快乐的时光,而给她零钱的那个身影一闪而过,正是她的妈妈。
穆谢特曾像母亲一样给弟弟喂奶,而阿森先生在癫痫发作时,穆谢特抚摸着他的头,唱着“罪孽深重的人们啊,请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吧”,这一幕亦如圣母一般慈爱。
电影结尾,穆谢特投池自尽,清水充当她的坟墓与十字架。镜头久久不肯离去,注视少女的受难全程,配合电影唯一的配乐,营造肃穆的宗教仪式氛围,这来自导演悲天悯人的眼光。鲜花凋零了,却是以一尘不染的方式。布列松从不过度制造情感起落,而以冷静和隐藏取而代之,取消一切表现痕迹,限制紧张,抑制情绪,点到为止。
四次哭泣
落泪是情感的表露,对演员表演尺度极其严格的布列松来说,穆谢特的落泪必有用意。
第一次哭,是因为她拒绝唱歌。无言是她对抗世界的一种方式,却遭到了老师的羞辱与同学的嘲笑,穆谢特哭了,她被剥夺了自由与尊严。
第二次哭,发生在游乐园。这是电影唯一一次表现穆谢特冷漠的另一面——对美好的追求。碰碰车象征穆谢特对周围环境的激烈对抗,但对抗中,她依然保留着少女的本性——对异性的向往。可还没等到和心怡的男孩说话,就遭到父亲突如其来的两个巴掌与用力一推,穆谢特坐回桌旁,哭了,一脸茫然,她被剥夺了青春。
第三次哭,出现在她被阿森先生强暴之后。穆谢特回到家,抱着年幼的弟弟喂奶,面对着青春期的发育,刚刚失去贞洁的穆谢特,完成了由女孩到女人的过渡。此情此景是复杂的,既有母性的萌芽,又是对男性(父亲、兄弟、阿森先生)的无条件屈服,她被剥夺了贞操和自己一手创建的高傲。
第四次哭,是半夜梦醒,泪眼纵横,并在黑暗中思考了很久。虽然对于她在梦什么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关于那个帮她捡鞋、粗暴对待她的初恋——阿森先生,关于她久病的慈母,关于她愤恨的父亲,关于自己的不幸与不解,关于她周围的一切。她的傲慢让她觉得这是种羞耻,但又有某种解释不清的奇怪情愫,无法摆脱,这是穆谢特心里的爱情还是愤怒?她被剥夺了抗拒的权利。
四次哭泣耗尽了穆谢特的全部情感,堵住了穆谢特接近世界的最后一扇窗,是她接受命运的四个重要路标,以至后来面对母亲的死亡,面对爱情的破灭,甚至面对自杀,都没有再让她落泪。到最后,她只得怒目世界,没有丝毫悲怆。她搞不清世界,也悟不透死亡,就跟她想不通贞洁与青春一样,她融入不了世界,自杀是穷人对希望的最终放弃。布列松在电影开头和结尾分别安排了两场捕猎小动物的戏,就像两场人间游戏,而一生一死的游戏规则,却掌握在别人手里。
《穆谢特》观后感(六):我想给六颗星!
首先如题我真的很想给六颗星,可惜没有。= =
一切的转变就发生在结局的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神一般的结尾!
在那几分钟之前,我觉得快结尾了,这部电影是意识流,也就是4星吧,虽然不错可是多少辜负了我对于大师的期待。结尾那几分钟完全是画龙点睛,让我整个豁然开朗,绝对震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师级的作品啊!
嗯,不废话了。
开头的捕鸟已经为整部片子定下了悲剧的基调,也是后来杀人案发生的线索,后面很大一部分在渲染生活有多么悲惨人们有多么冷漠而女主有多么叛逆,这些都属于正常铺垫。大师为了调和胃口,特别加入了游乐场中帅哥与女主在碰碰车中的邂逅,当然悲剧中的美好都该是昙花一现,就在我以为帅哥是男主的时候一切随着女主的父亲的一个耳光结束了,无半点拖泥带水,力度拿捏得多么精准啊!
中和了一下味蕾之后就该上重口的了,马上真正的男主就在女主迷失于暴风雨之夜的森林中出现了,与此同时,为了女人与人产生口角的男主杀了人并且被女主知道了。为了自己的安全,男主带着女主在身边对口供,事情的发展却成了男主喝醉酒并把女主给强暴了。
被强暴的女主偷跑回家中,再三犹豫之下本想向病中的母亲全盘托出,谁料家中唯一体谅自己的母亲竟突然逝世,让她措手不及。这时候的女主很想振作,很想继续正常的生活,虽然正常的生活对于她意味着的只有灾难。
次日早晨女主照常去打牛奶,经过杂货店的时候被老板娘叫了进去。被供应了加糖咖啡和牛角包的女主在老板娘的安慰话语中刚刚找到了的些许温暖,马上就被无情地冰封了。眼光毒辣的老板娘从女主对于被人触碰感到非常敏感以及女主敞开的胸口露出的红印子察觉到了什么。女主马上扣上了扣子,可是已经晚了,自己不是处女的事实还是被发现了,嘘寒问暖于是顿时变成了"你这个小荡妇"!
女主愤然扔下老板娘塞在自己口袋的牛角包,也不为打碎的碗感到抱歉,匆匆离去了。女主想去找可以依赖的人倾述,她想告诉警察昨晚真实发生的一切,结果妇人给了她压力,她讨厌被看穿,妇人表现出来的好意劝解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虚以委蛇。这时候她的年轻反叛开始作用了,她痛恨被强暴,可是心中有着不明的情愫以及对于妇人的反感使得她为男主辩护了,把男主说成是自己的爱人。
“承认”了自己是“小荡妇”的事实后潇洒离开的女主其实内心是极其复杂以及慌张的,同时充斥着莫名的满腔愤怒。失去方向的女主被老太叫入房中,并被赠予了用毛巾包裹着的两条裙子。老太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已经不重要了,有了之前的遭遇,女主称呼老太为“恶心的老东西”。尽管如此,她还是带上东西走了,就为了老太最后一句“我只是想帮你”。
又到了那一片树林,她碰上了一群猎人在圈猎着被包围的几只兔子。子弹来自四面八方,她看着兔子慌张地四处乱窜,哪怕被射中了还是不断扑腾,直到死去。她恍然大悟,她与这些兔子无异啊!
她来到河边的小土坡上,拿出老太送给她的裙子,是透明的紧身薄纱裙子。该死的老太,果然没安好心,这裙子怎么可能穿出去!她心想。裙子不小心被灌木割烂了,她看着闪闪发光的河面,她想到了死,她有了一个好主意。
她拿着裙子,躺在地上,向小坡下滚。第一次是偏失的,她滚到了路边,碰上了开着拖拉机经过的农夫。怎么能叫人看见!?她一时情急,伸手想叫住农夫,农夫只是侧了侧肩,瞄了一眼,然后自顾自地走了。也对,他不过跟其他的人一般冷漠,怎么可能管闲事!?她没了担忧。回到土坡上,她再次试着往下滚,这次被河边的杂草挡住了。没事,再一次就成功了,她这么想。第三次,她回到坡上,握着烂裙子的手紧了紧,深了一口气,往下滚,“嘣”,重物落入水中发出的水声告诉着所有人她成功了。不止这样,她还成功地将裙子留在了河边的杂草上。
画面“嘣”了一声之后就定格在了裙子上,可是我知道她的结局。
这下那该死的老太怎么也洗不清了!这是她溺死前脑海中最后的想法, 嘴角带着笑。
------------------------------------------------------------------------------------
呼~ 终于写完了,希望这下可以睡着了。
晚上在电影院看完这么一部杰作的后果就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啊!
哎!Robert Bresson就是天才!
哎!明晚继续!
《穆谢特》观后感(七):热与冷的对话
无意中,这个晚上看了两部有些类似的女性电影,同样讲述了被冷漠社会忽视、最终死亡的女性,却给了人完全不同的观感,甚至是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穆谢特》是部1967年的老片,讲一个被人嫌弃的女生在被人强暴、母亲死亡、社会鄙弃的状态下最终选择了死亡。
彩色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了一个看似被人嫌弃、时运非常不济、经历风风雨雨、在重新鼓起生活希望时被人打死的女性曲折的一生。
同样是被人嫌弃的女性,却有着如此不同的生活态度。
在罗伯特布列松的镜头下,穆谢特是个可怜却又不讨喜的孩子,她备受欺凌,于是心中充满仇恨,纵然是外在略存善意的点滴在她眼中亦是丑恶的、是假同情。
经中岛哲也的演绎,川芄松子纵纵然表面遭人嫌弃,实则仍被许多人爱护,她一次次被打击,却一次次鼓起勇气生活,不肯屈服。
两个都有着不幸遭遇的女性,在同样冷漠的世界里唱着不同的歌。
黑白与彩色
甫一见碟的封面,大约就能对两部电影的风格判个一二,《穆谢特》封面上小女孩那张忧郁又充满仇恨的脸早已将影片的格调定在沉重二字上。
《松子》中众人或阴冷、或黯淡、或忧郁、或沉重的面容俨然遮不住松子的笑容,最大的那张肖像的眼神里充满希望,片名虽然忧郁却掩饰不住喜剧的光。
纵观整部影片的色彩,《穆谢特》黑白的对比把一个冷峻的社会刻画地愈发淡漠,白天与黑夜不过是黑与白的替换,一成不变的是残酷的本质,黑夜尚会因为活动与变化而略带生气,白天却不会因为外表稍稍德光鲜而抹杀死亡的阴影。
而原本众人眼中的悲情大剧因为色彩与音乐一抹阴郁与沉闷,鲜艳的色彩、略带魔幻、轻松的格调的镜头让充满忧伤的故事彰显了笑意盈盈的本质,社会可以冷酷、人却不可以失掉希望,做人,应当永存一颗愉悦别人的心。
社会与个人
《穆谢特》用简洁、朴素、不加任何处理的镜头陈述着一个全民冷漠的社会,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无力改变世界,只能顺应世界。当你被一个人追击时,就象亚森捕猎的那只野鸡,倘使有一个人帮助(于野鸡而言是守护人,于穆谢特而言是她的母亲)尚有一线希望逃生;而当社会群起攻之时,便会如围猎时的野兔,毫无生的希望,死亡成了唯一归宿。整个故事仿佛发生在不长的几天内,却又仿佛演了一生,因为今日不过是昨日的重复,如同穆谢特不变的打补丁的外衣、油腻腻的小辫、脏兮兮疲沓沓的木鞋,如同她每日躲在土堆下用泥团攻击其他女生、如同丑恶的男生每日喊着她的名字脱下裤子羞辱她、如同父亲每日的熏醉与谩骂,生活短得如同一个日子。人,不过是这个社会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如同承载了死亡的池水,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在布列松的眼里,看得到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女孩的死不是为了撼动这个社会,只是为了突现这个社会的残忍、残暴、残酷。
《松子》的一生充满奇遇,纵然这奇遇大部分充满辛酸,却是痛苦的精彩。为免除麻烦,消灭事端无意承担了罪名,最终却惹来了更大的麻烦,卷入了曲折的一生。松子爱过各色的人,一个有闪亮牙齿的老师、一个太宰治转世却不得志的作家、一个已婚的平庸作家、一个吃软饭的家伙、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理发师、一个害她失业害她瘸腿害她丧失希望的不良青年,松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中的每一个,她全部的希望不过是能和他们其中的一个终老一生,不管这一生是否会幸福,只是命运残酷地连这小小的希望都不肯满足。一次次失望、她却从不曾放弃,她努力地想让周边的人快乐,如同她学习那怪表情取乐父亲一般,不论她快乐与否,她总希望身边的人快乐,仿佛因着那快乐她也拥有了短暂的快乐。松子的一生遭人嫌弃却其实从未被人抛弃过,看似抱怨她的父亲临终时永远重复着同一个愿望“找回松子”,看似妒嫉她的妹妹到死也在期盼着她的归来,看似抛弃她的龙洋一离开他只是为了让她更好地生活着,AV女尤的朋友惠不断打听她的消息,连不曾与她生活过的小侄子都在寻访她的踪迹、爱戴着这位如同上帝般的姑姑。在松子神奇的一生里,社会不过是个陪衬,来来往往的那么多人只是为了更好地展露松子这一生,看似如同龙洋一般冷酷的社会似乎也消溶在松子的乐观里。
自杀与他杀
《穆谢特》在邻居老太安静地阐述了死亡的宗教意义后,仿佛看淡、看透了一切,她倔强地在老太的地毯上蹭着肮脏的尘土,眼中充满的仇恨、嘴边恶毒的话语是她对这个冷酷人间最后的评价。她的自杀安静平和,一次次滚向河边,两次未果,先是自己滚歪了,再是被茅草所阻,仿佛那只逃生的兔子,无论如何躲闪,总在死亡边缘游离。很奇怪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会有那样的勇气如此安详地面对死亡,或许,哀大莫过于心死,既然心灵的支柱已亡,不若追随她的足迹去了。
《松子》也曾想过死,她纵身跃下楼去,却还是在最后一刻抓住栏杆,苟生下来;她曾跳下深潭,或许命不该死,水深不够她自溺;松子在监狱里的时候,为生存定过目标,理发师是她的生命支柱,然而当恋人早已将她忘怀,膝下已有幼子时,她依然不会放弃自己对爱的渴望。最终找不到伴侣时,她也曾自暴自弃,与垃圾为伍,却最终找到新的爱恋对象——人气偶像,狂热如少女般,狂书厚卷,期待偶像回音,一次次、一次次守候着空渺的信箱,平成一年到平成十三年,有几人的单恋可以如此之久?爱,是支撑着松子活着的信念。最终,她因为规劝少年早回而被乱棒打死,手中却握着惠的名片,因为那是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在她日渐衰弱的生命中,依然蕴藏着强大的生的力量——那就是希望。
唱歌与歌唱
似乎该结束这文字了,实在是电影太好看,要说得太多,譬如《穆谢特》中母亲无声递过一个游戏币给她,那无声的母爱;被强暴时最终拥抱的那双手;譬如《松子》中妹妹一次次哀求姐姐留下,追到恋人家中看到黄脸婆时的满心欢喜……不得不说的却是歌唱
《穆谢特》中唯一的歌唱是女孩子唱过的那首歌,一次是被老师逼着唱的,另一次是在亚森看似温暖的关怀时自觉的唱。那首歌本身大约就是一曲唱诗,充满了宗教的意味,虽恬美却丝毫不令人愉悦。
《松子》中则充满了歌唱,因为松子本身就是个爱歌唱的人,她在歌唱中展现了对生活的观感,快乐时如是、倒霉时亦如是,歌唱是内心自发的情感,不用胁迫。
爱唱歌的人本身一定是乐观的,性格决定命运。
两部电影都饱含着导演自身的创作喜好,似乎该去探访一下布列松和中岛哲也的生平,看看是否他们的性格,最终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主人公的命运。
《穆谢特》观后感(八):永恒与一时的优胜劣汰关系
在我们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首先会选择能力突出,品德高尚,基础稳固的人。但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美德,才华等这些永恒的概念,还是这些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所带来的短期利益呢?
在电影中,人们多次提到“醉酒”,在猎人看来,酒能够忘记所谓“烦恼的事情”,但实质上这只是对人与人之间短期利益的交易失败的逃避(猎人与胡秋先生之间因为感情问题而发生的争执),但“醉酒”并不能解决猎人对于森林资源的偷取而引发的长期性问题(认为规定的法律和自然生态规则),也无法改变穆谢特母亲病入膏肓的事实。一些短暂利益之间的争执是可以忽略的,但是长期利益之间的争执是难以解决甚至解决不了的。因此,我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能看出一种“优胜劣汰”的原则,一些能制造出长期利益的事物把一些只能给予短期利益的事物淘汰掉。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正是我们所提到的“永恒的概念”。人们总说,谈利益伤感情,但利益和感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利益是表达感情的载体,还是,建立感情的目的是为了利益?影片的观点侧重于前者。作为本应该义务性地给未成年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长期利益的父母分别因为嗜好恶劣,病入膏肓而没有完成自己的义务,而给予穆谢特的是机械化,枯燥无味的家务劳动。因此,穆谢特与他人长期的感情上的隔阂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得到应当所得到的利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是社会强加的,但既然提出了公民的义务,也应当满足公民的利益。这种人与社会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旦混乱就都难以生存。但社会是有权威性的,被人们认为是“永恒”的,因此,在上述情况下,被淘汰的是人。
《穆谢特》观后感(九):当上帝拒绝为你开门
我承认,这部影片让我害怕,因为在这个女孩身上,我似乎找到了某些熟悉的生活片段,虽然我与她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
布列松的镜头总是给人一种真实到近乎虚无的地步,在黑白灰的反复交替中,所有的刻画都浓缩成一条线,把人物勒得紧紧的。
而这勒力来自于影片所呈现的多重矛盾。
◆渴望与冷漠。
对待生活有两种态度,要么接受,要么死亡,Mouchette首先选择了前者。在家中,照顾病入膏肓的母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受酒鬼父亲的压迫;在学校,被老师压着头唱歌,忍受男同学的嘲讽;甚至在游乐场遇到心仪的对象时,也只能在父亲的耳光中被迫离开。
在她的内心中,始终有一种想融入生活的热情,这可以从她的反抗中呈现出来。她厌恶木屐那沉重木讷的啪嗒声,于是在穿上布鞋后,狠命地在水洼中践踏;她反感那些化着妆坐上男生自行车的女孩们,于是放学后跑到土坡下扔土块成了她每日生活的必需。她所有的嫉妒无不反映出她对生活的渴望,只不过这渴望总被社会的冷水浇伤。
◆爱与残酷
影片中Mouchette的爱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亚森。母亲的爱是维系她生活的唯一一根线,作为回报,她选择忍受。但当这唯一一根线终于被现实无情地割断、而逼迫着她的生命法则又是如此地不可逆转时,她只能选择愤懑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仪式,不仅仅是她同这个从未保护过自己的社会的决裂,更是同那个从未满足过个人要求的生命本身的决裂。至于亚森,那个在清冷暗淡的丛野中给过她温暖的男人,也被她列入了爱的范围,安抚他的羊癫疯,为他制造谎言,但却惨遭强暴。
◆个人与群体
Mouchette作为一个柔弱的个体,就像那只在山野中被追逐的野鸡,四处逃窜,却仍躲不过四面枪响,在这个冷漠麻木者占据主体的社会中,弱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不被接受的。他们不仅在生存空间上遭到挤压甚至驱逐,在精神信仰上,也同样遭到强势声音的无边的压抑,亦如响彻耳际的枪声。
这所有的矛盾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铺天盖地地朝我们撒来,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大多数当中的一员。社会本身并不会保护人,学会自我保护的便成了那大多数,而那些本身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只能选择接受压迫,或结束自己的存在。
精神上的冷漠麻木,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将会把社会推向一个不见底的深渊,而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了这辆车无形的推手,无论你是否愿意。
《穆谢特》观后感(十):滚动的素色裙子——“过时”的艺术
一
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是一种“过时”的艺术。
而这种“过时”的影像感在《穆谢特》中更为清晰地展现,演员没有表情,近乎于克制,肢体动作也像默剧表演一样,僵硬,固定,夸张,直接。甚至在今天看来,有些做作虚假的感觉。我不禁自问,难道布列松的电影真的过时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
至少对于我而言,布列松永远不会过时。当我看到《穆谢特》中那些默剧般有些“可笑”的表演时,我并没有发笑,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笑的理由,而笑出来反而更是证明了无知的愚蠢感。实际上,机械的表演动作,被蒙太奇赋予了力量,在布列松极其严谨的构图和走位中,显得更加严肃而庄重。
可以说,那些动作实际上更贴近于一种仪式。
二
而这种仪式感增添了电影无尽的魅力。恰好布列松就是营造氛围和制造“仪式”的大师。在《穆谢特》开场中,布列松就以一个固定镜头,配之一个女人的口吻,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哀伤而严肃。这样的开场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却又简单有效,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和“玄学”意味直接就扑面而来。
是的,这很“布列松”。
三
布列松的氛围感,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命令的语气,这种坚定不移的口令,好像一种方程式把你牵住一样,动弹不得。简单场景,简单镜头,简单动作,简单剪辑,简单对白,一切在简单中“极简”。在极简中,一种肃杀的力量油然而生。那么,风格化也就诞生了,甚至到了极致。当你进入他的世界,仿佛进入了一个教堂:神圣,神秘,宏伟,郑重。任何微小的动作,任何细节,都带着一丝宗教般的肃穆感。这种感觉让你不寒而栗,甚至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如果有人想要照搬模仿布列松的电影手法,只能是徒劳无功。他那种风格,谁也无法学得来。可他的电影却看上去如此简单,甚至让人萌发出“我也能拍”的感觉。但实际上,布列松从头到尾的,近乎控制狂的掌控,使得影片无法被复制,他的精神已经与他的电影融为一体了。
布列松毕竟只能成为布列松。或者说,如果你想成为布列松,除非你是上帝。
四
冷静,残酷的氛围不仅得益于完美纯粹的场面调度,还要归功于近乎于真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世界。真实音响,没有音乐,一切仿佛就在生活中,隐秘而静悄。当穆谢特玩碰碰车时,声音真实的近乎“虚假”,但这只是短暂的玩乐时光,随即被一巴掌扇回到了现实。这是影片中仅有的一次穆谢特的喜悦,而这一段戏仿佛与整体有些不合群。这种理想化的处理与之前的遭遇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暗合了布列松的童趣之处。声音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活泼。布列松所营造的声音世界是一个我们身边的世界,一切很真,但又“虚假”。当不显眼的声音被放大后,布列松的魅力就产生了。他通过声音去捕捉动作的意义,去勾画冷静残酷的环境。声音之于画面,画面也之于声音。没有两者,难以构成布列松的艺术。
五
在他的黑白影像里,我们总能看到强而有力的动作,它们被导演强调着。动作支配生命,生命依赖于动作。布列松所营造的“一动一静”,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化学反应,就像片中被捕捉的鸟,被打伤的兔子。它们旁观的冷眼下,毫无保留的释放了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布列松只是把镜头对准,定住,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挣扎感,强烈的刺中人心。死亡往往来的很突然,这种猝不及防的感觉催生了更大的生命力。
死亡=生命
六
母亲的死亡,穆谢特的死亡,却显得好像有些“不值一提”,毫无死亡的“正式感”。只是那“一下”而已。而这“一下”的瞬间性,却让人有种释然的感觉,好像是上山背了一筐东西,终于到山顶时把筐子卸下来的轻松感。可是这种轻松还是被布列松有意识的停留而击毁。穆谢特的死是仪式性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戏剧性。通过滚山坡这种类似于“舞蹈”的方式来传达着对生命的“眷恋”:是那种被动的“眷恋”,是那种轻蔑的“眷恋”,是那种无可奈何的“眷恋”。但终究在周围声音和力量的催化下被吞噬,终于在“扑通”的那一声中,穆谢特了结了自己。
没有死亡的镜头,只有那“一声”。
七
最后我们只能看到残酷的留白,只能看到那个散落的素色裙子,暗黄枯朽的树枝,以及深不可测的河水。从出场到死亡,穆谢特只活了不到九十分钟,却尝尽了人间冷暖。镜头久久停留,不愿离去,直到落幕响起神圣的宗教式音乐,才算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