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伯尼》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伯尼》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7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伯尼》经典影评10篇

  《伯尼》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杰克·布莱克 / 马修·麦康纳 / 雪莉·麦克雷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犯罪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尼》影评(一):演员中的角儿——伯尼

  正如检察官所说,伯尼是个演员,演技精湛的演员,他精于自己角色,并善于将温情和道义散播给小镇,并努力成为最不可替代的那一个,但我相信,由于德克萨斯州特殊法律地位,作为随时可以退出联邦的州,这个镇子发生故事其实是美国社会自由独立精神的缩影,当理查德·林克莱特以伪纪录片的视角试图将观众精心设定的戏剧情境中,那些独立于情感之外的律法和公里仿佛微不足道,法律的存在感似乎在人们对伯尼的不断赞美和缅怀中前所未有微弱,当然,结局是,因为案件过于受到关注改变了庭审地点,检察官靠一己之力将人们心中的SWEET送入监狱,这不能不说是小部分人的胜利,也是司法独立的胜利。

  从观全篇,伯尼的多重身份总能给人带来困惑,他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给教堂捐款,给儿童购买游戏屋,返聘失业的花匠,但这一切与他谋杀的事实毫不冲突,我们仍然相信,最初他是出于善意的安抚来接近纽金特夫人,也正是他不善拒绝的纯良品质,让自己逐步沦为理想奴隶,但是对伯尼的苛责仍然会大于他的付出,不因公众和舆论影响法律的正义,不因道德上的优越而践踏公民权利,也许是导演想传递给我们的信心,用黑色幽默来形容本片似乎过犹不及,当伯尼扮演的角色一次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我们的心理预判也希望陪审团能做出一个无罪释放的决定,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观影之后的第一感受,但是不论身处何处,伯尼仍然是伯尼,可以再监狱里教狱友如何将西兰花炒的油绿,也可以为迦太基镇上的逝者做刺绣和祷告,他扮演了自己应当的角色,伯尼是演员中的角儿。

  是的,这就是伯尼。

  《伯尼》影评(二):万事皆有因果

  偏执骄纵的Marjorie终于让“好人”Bernie受不了

  ernie是个神奇的存在他让几乎迦太基的所有人都为他着迷,就像一群“疯子”,他是个矛盾体,他们之间的关系远不上爱,或许他们在一起只是因为一个寂寞另一个太软弱老好人,于是由开心欢乐变成了悲剧

  影片没有过多反映过Marjorie的骄纵蛮横,有一场她不顾Bernie在排练勒令他回来,因为开出了一个工人而和Bernie大吵一架,像个孩子似的急得又跳又跺脚,眼里含泪嘴里愤愤地“永远不会让你离开的”。

  Marjorie,有句话说得好,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是个可怜的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缺乏安全感多疑的孩子气的老太太可惜即使是Bernie那个脾气好得不了的人,也无法忍受她,毕竟不是亲人,毕竟没有骨血之缘,连亲人都没有耐心与她交流,何况他。

  话又说回来,Marjorie有钱,Bernie陪着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那些舒适待遇,不然他完全可以劝诫她开导她而不是一味地随她由她,这个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多好的人总会弱点人性使然,他的弱点便是软弱和贪图享受,虽然没有这个词所体现的那么严重,但是这也是他后来在法庭上被丹尼以他贪图享受钱财证据反驳地无言以对,他或许脑子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行为多多少少还是体现了这一点

  他是有罪的也是无奈的

  影片最后Bernie迈着他一如既往优雅特别的走路步子穿过一道道栅栏,他的余生都将此度过为了他造的业,结尾还放出了真实的Bernie和Marjorie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太太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难接近,是个可爱的老太太

  万事皆有因有果

  《伯尼》影评(三):真是一部奇怪的黑色喜剧啊

  初看以为是《入殓师》的温情片,因为胖子杰克同志娴熟的各种为死者化妆整容的技巧

  再看以为是搞笑片,因为伪纪录片的形式采访各色人等让大家露出狐狸尾巴怎么样都有《摩登家庭》的即视感。

  又看以为是爱情片,雪莉奶奶扮演的寡妇被伯尼各种安慰各种追求,温言软语,两人出双入对,飞巴黎飞纽约纸醉金迷倒也是一番美好的忘年恋。

  再看以为是音乐片,不管情节怎么拖沓节奏缓慢,胖子的歌喉倒是美妙,毕竟是音乐爱好者一枚,在《摇滚校园》和《恋爱假期》里都体现了铁杆音乐爱好者的高尚情操,这里则是南方味道十足的灵歌和眼花缭乱的歌舞剧调调,电影也不吝惜笔墨处处给他唱歌表演机会

  继续看成了犯罪片,伯尼被压迫许久却贪恋富贵不肯走,终于在一次突然爆发干掉了寡妇奶奶,用了自己掌握的钱各种造福小镇,然后就是终于东窗事发,被捕下狱。

  最后却成了伦理片,小镇居民纷纷要求宽恕伯尼,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地方检察官只能把伯尼挪到外地受审。审判当天把伯尼塑造成一个骄奢淫逸家伙成功赢得了陪审团的支持判了他个无期徒刑。而伯尼竟然也安然接受还在监狱里交朋友手工接受小镇朋友的慰问。让人一时不知道道德的指南针该往哪偏。最后剧终竟然还出现了真实的主人公和演员杰克布莱克见面的镜头感觉说不出来啥滋味奇奇怪怪。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杰克布莱克是老搭档了,这样一部片几乎是杰克一个人的独角戏,表演完成度不错,就是这么个奇怪的角色让人心里太不是滋味了。

  《伯尼》影评(四):没觉得Jack Black有突破啊

  昨晚刚看完这个电影,因为听说Jack Black挑战惊艳的角色。看电影以前,我猜他会演出一个Gay dancer。结果还真的gay和dancer都有,毛发颜色也重了很多,只是仍然没有惊艳。

  故事的开始确实很吸引人,因为普通人对于入殓的环节了解很少。

  但是Jack Black的演技没有什么突破:一贯的能歌善舞,一贯的笑容可掬。惟一惊喜的就是他走火入魔杀死老太太的部份,但是眼泪还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假。

  看完电影,我赶快wiki了Bernie本人。发现有两点是有争议的:

  1 Bernie杀老太太前,据说是被发现偷老太太的钱;

  2 Bernie是同性恋,据说有录影带展示同性恋活动细节

  我不明白为什么导演可以这么轻描淡写地把Bernie刻画成甚至有点可爱的形象。也不明白为什么Bernie杀人就不算真的杀人。

  希望Jack Black有个真的突破,类似Capote那种。

  《伯尼》影评(五):法情两难——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我的微评

  看完电影后去搜索了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伯尼于2013年出狱,最大功臣居然是本部电影导演,下面是我翻译的相关报道,分割线后是我的一点感想:

  德克萨斯州谋杀犯的好莱坞式结局?伯尼•蒂德获释

  那件谋杀案让大家震惊不已,出乎意料匪夷所思,当时登载在《德克萨斯州月刊》上,后来被改编为电影《伯尼》。

  1996年,东德克萨斯的殡葬礼仪师助理伯尼•蒂德杀死了他的密友——名叫玛乔丽•纽金特的隐居富婆,但是在迦太基镇上的人们眼里,伯尼却是一位和蔼可亲,深得大家喜爱的人。

  那年,他38岁,她81岁。说话柔声细语的伯尼将她的尸体藏于她家中的冰柜里,一直保存了9个月,就像她还活着一样

  关于他的秘密如何被人揭穿,他如何被判以谋杀罪,都在理查德•林克莱特2011年执导的电影中,电影主演是杰克•布莱克。

  电影上映后好评不断,按电影描述,蒂德应该还在监狱。

  不过,最近他出狱了。

  蒂德于周二出狱自由。密西西比州帕诺拉县的法官推荐将其终身监禁的判决减为已服刑期,只要上诉院同意,缴纳一万美金的保证金后即可释放。法官还规定了一些条件,其中包括:蒂德将住在导演林克莱特的车库公寓里(建在车库上的房间)。

  “这就是艺术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艺术——模仿谋杀!”《德克萨斯州月刊》的作者斯基普•赫兰德华斯(他的故事给了导演灵感,和导演林克莱特共同完成剧本)这样说道,“像他平常一样,林克莱特很随意地说,他想在伯尼的案件上做点什么,让大家给伯尼一些支持。我听了就说,‘算了吧!你不可能让伯尼有重新审判的机会。’”

  已经55岁的蒂德不需要新的审判,这个理由似乎为好莱坞量身定制。

  “开始写吧,这个故事真的很不错,”赫兰德华斯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有一位律师看了2011年《伯尼》的首映,她叫朱迪•可儿,林克莱特也在现场。朱迪走上前,把名片递给导演说,那个案件中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案件很奇怪。蒂德在处理纽金特丈夫葬礼上认识了这位富婆,而蒂德在小镇上是出了名的好人,乐于施舍礼物,善于交谈。

  随着他和纽金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他开始帮着处理纽金特的很多事情,纽金特甚至同意让他在支票上代为签字。

  不管是杂志还是电影里对他们关系的描述中,纽金特都是一个专横、惹人厌的角色,她的个性让蒂德透不过气,直到有一天,他用她射穿山甲的枪朝她背部打了四枪。

  蒂德在审判时辩护说他是突然开的枪,但检控方把他描绘成一个觊觎纽金特财产的谋杀犯。纽金特死后,他依然在花纽金特的钱,这一点可能并不利于蒂德的案件。

  不过当新律师可儿重新审阅案件后,发现了可以加强辩护的一个细节:蒂德收藏了一些关于性虐待受害者的自救书。

  赫兰德华斯一直跟踪这个案件,据他所说(没有联系到可儿来对此评论),在可儿和治疗师的帮助下,蒂德最终承认,他幼年时曾屡遭性虐待,但他觉得很丢人,没有和之前的辩护团队提及此事。

  当呈送这项证据后,同时还有辩护精神病医生提供的报告的支持(报告称这次谋杀很可能是蒂德受了虐待的影响,所以对于“有毒”的关系承受力差),有可能改变东德克萨斯州那帮言辞坚定、誓死要将蒂德判终身监禁的检控官的想法

  ”我看了后,想了想,毕竟精神人不少。现在我有了之前审判时没有的信息,”地方检察官丹尼•巴克•大卫森说道,电影里由马修•麦康纳扮演(大卫森评价麦康纳的表演很精准)。

  大卫森说,“当时,我把他当作一个为钱杀人的变态审判那个案件,现在我有了新的证据,就想‘该怎么办?’,后来我说,‘还是看看我们的精神病专家怎么说的。’”

  检控方的精神病专家(也就是审判前检查蒂德的那位)同意辩方的证据,这时大卫森改变了论调。“如果你相信‘检控官是好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事实,不管在追求正义的路上结果如何,维护正义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大卫森说。

  周二,大卫森告诉帕诺拉县的法官说,他支持将蒂德的刑期减为已服刑期。据说蒂德听到消息后,痛哭流涕。林克莱特(没有联系到导演对本文章做评论)出席了法庭审判。

  赫兰德华斯用视频记录了审判过程,他说,“林克今天穿了一套灰西装,系了领带,站在证人席上,我当时想,‘谁见过林克穿西装?’,他还说他会让伯尼住在他在奥斯汀的车库公寓里。”

  据《德克萨斯论坛报》,蒂德将成为可儿的法律助理,州地区法官戴安娜•德瓦斯托命令他不得告诉媒体

  最让有些观察员诧异的是那些在法庭上支持蒂德,甚至时常探监的小老太太们。大卫森说,如今很多人已经过逝,电影也让迦太基的很多人对蒂德不满,尤其是纽金特的家人

  “大家都很生气,”他说,接着补充说,“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

  我的想法:

  作为导演林克莱特的忠实粉丝,看了他那么多部电影,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他。《伯尼》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可能不算太成功,但很符合导演向来所坚持价值,他拍摄的、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情,没有凭空想象,没有故弄玄虚,不管是话痨爱情片,还是哲学观点片,甚至连这部算得上是谋杀的片子,导演始终用一种平缓、安静方式向我们呈现这些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的故事。

  电影里的伯尼是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殡葬礼仪师,他多才多艺热情助人,即使获得了老太太的大笔财产,他想到的却是为小镇居民造福,修建教堂,帮大家盖房子,送车子。如果放在中国古代,那就是行侠仗义的好人,官府也不能奈何他,可惜他生在了法制严明的现代社会,一切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虽然现实中的伯尼最后是以心理疾病的影响得到了释放,但即使他没有这一项证据,面对社会中那些本就可恨至极(精神和肉体都算)的人,如果受害者是属于走投无路选择的杀人是否可以轻判?!法律固然重要,但法律也应适当考虑人情凡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究原因,难免会将一些弱者推向更加绝望深渊

  《伯尼》影评(六):法律只谈事实,至于善恶,交给上帝去评判吧

  我向来有屯电影的爱好,只要在任何地方看到有推荐的影片,尤其是未听说过的冷门电影,我都会先记录下来,等有时间有空间有心情就下载,有大块闲暇时间的时候,不至于无电影可看。也正因为这样,很多电影实际已经在我的硬盘躺了好久好久,以至于每次打开一部电影,我几乎都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大致情节是什么。不过这也好,阿甘说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次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了,但也可以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人为地寻求一种小小的未知的神秘感。

  但是我没想到今天打开的巧克力是这个口味,最开始伯尼给学生们讲课,传授给死人化妆的技巧,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恐怖片,或者会出现比较血腥的镜头,而我当时正在吃饭,害得我马上中止电影,等吞进去的面条消化的差不多了,才重新启动。而伯尼,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过生活最终给他的巧克力竟会如此苦涩。伯尼是一个外地人,应聘到德州小镇迦太基作殡仪师,凭着过硬的化妆技术,对死者的敬重,对死者家属的真挚安慰,动人的歌喉,以及无处不在的白求恩式助人为乐的精神,虽然有时候有点娘炮,被人怀疑是同性恋,但还是很快赢得了小镇居民的交口称赞。

  纽金特太太,一位吝啬,孤僻,古怪的老富婆,与所有亲人都不怎么联系,与小镇上所有人--也许可以除了一位理发师--都算不上朋友,甚至因为钱被孙女起诉,丈夫死后,她的生活中就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而也正是因为丈夫的死,伯尼才走进了她的生活。最初伯尼也只是为了安慰一个老年丧偶的孤苦无依的老孀妇而已,与对其他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和性格。如果换做是另外一个被安慰的人,可能感动过后,就成为好朋友而已。但是纽老太太不一样,对她而言,任何一个人的关怀都是奢求,正因如此,她慢慢地紧紧地抓住了伯尼,希望他为她一个人所驱使,必须随叫随到,陪她吃饭逛街旅游看歌剧,甚至帮忙打理生意。伯尼也乐在其中,不过后来我已分不清他是单纯为了安慰和陪伴纽金特太太还是为了享受这种坐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贵人生活了。最终老太太的控制欲毁了她自己,也毁了伯尼,我相信这不是一场蓄意谋杀,当伯尼举起枪的那一刹,他的脑子肯定是空白一片的,但是,所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一句苍白的辩护而已,在法律面前,剥夺了别人生命的权力是事实,至于罪犯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不是法律所关心的。

  但是我相信的是,这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经济地位决定生活地位,他在陪伴老太太的那段时间,花的钱都是老太太的,必然老太太会把他当作私人物品,这是人性。话又说回来,纽金特太太想控制伯尼的那条线也只有钱而已,她并没有拿枪时刻逼着他,也没有在他体内植入生死符一类的东西,所以伯尼如果想不被控制,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离开她对他的名誉丝毫无损,小镇的人们只会在对纽金特太太尖酸刻薄的评价上再加上一个砝码而已。伯尼也许已经知道纽老太让他继承遗产的遗嘱,所以他不愿离开,他想在可忍受的情况下把对方耗死,但是对方的疯狂和控制欲让他丧失了理智。

  我觉得小镇居民对此事的看法是值得深思的,在他们眼中,伯尼是好人,纽老太太是坏人,伯尼是被逼无奈,她才是罪有应得,他们根据以往的印象来评判有罪无罪,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实在可怕,如果伯尼真的在当地被判无罪,那就是向外界说明:在我们迦太基这里,法律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是在替上帝说话。正因如此,麦康纳(BTW,我想起来了我是因为他才下的这部电影)饰演的检察官把伯尼送到外地审判的决定才如此重要,不只对他自己,对小镇,对整个美国甚至人类都是如此。我相信,导演已经比较客观得描述事实了,但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禁希望伯尼被判无罪,而我现在已经把这点想通了,我想小镇居民慢慢也会理解检察官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而这个结局,对伯尼来说也最好不过,他至少还能得到朋友们的想念,在狱中还能受到其他犯人所没有的尊重,如果被释放,可能余生都会顶着杀人犯的帽子和压力,纽老太太的幻影会一直跟随着她,远没有在牢狱里活得坦然。

  最后小镇的一位居民说,上帝怎么评判才是最重要的。是的,伯尼的后半生在哪里度过,法律说了算,但是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只是猜测而已,最清楚的,恐怕也只能是上帝了。

  《伯尼》影评(七):伯尼:麦康纳你不要抢戏好不好

  这是一个属于杰克·布莱克的故事,而且是好不容易有着卓越表现的片子,但可恶的马修·麦康纳却还是生生抢了戏,只要有他在的场合,主角就一定会变成他。所以,在《伯尼》里,让人记住的角色不仅仅只要杰克·布莱克,还有马修·麦康纳。

  因为这个故事属于杰克·布莱克,所以还是讲讲有关杰克·布莱克所饰演的那个名字叫做伯尼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96年,地点在德州东部一个小镇迦太基镇。一个叫做伯尼的39岁男人杀害了81岁的百万寡妇纳金特,伯尼是一个迦太基镇上人人喜欢的男子,而纳金特则人人讨厌。身为入殓师的伯尼,在纳金特丈夫的婚礼上结识了纳金特夫人,并按照自己的惯例,在葬礼之后去安慰孤独的生存者。结果讨得了纳金特夫人的欢心,并成为了她的情人,两人一起出入为双,并环球世界,纳金特夫人还将自己的账户上的名字署上了伯尼的名字。但纳金特不为人所喜,而且控制欲极强,终于使得伯尼苦不言堪,最终在纳金特的背后开枪射击,发射了四次,并打死了纳金特。然后伯尼将纳金特的尸体放到了一个大的冰柜之中。并在其后的九个月里在拿着纳金特的金钱在小镇上做了诸多好事。因为纳金特夫人实在是太过于讨人厌了,所以即便是在九个月里,也没有人关注纳金特夫人的消失。直到有一天,警察来到了纳金特的家中,并在冰柜中发现了她的尸首。

  伯尼随之被捕,在警察还没来得及细审之下,伯尼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看起来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刑事案件了,但让警察与地方检察官(马修·麦康纳饰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全镇的人都在微伯尼进行开脱。他们都拒绝接受伯尼是杀人凶手这件事,并寻找各种理由为伯尼进行开脱。这种呼声实在太过于强烈,以至于案件的审理不得不择地进行。最终,伯尼被判刑50年,并不得假释。

  枪杀案发生在1996年,审理发生在1997年8月。1998年,有记者将这一案件写成了报告文学《东德州花园里的午夜》,目前的电影版就是根据这个报告文学改编的。杰克·布莱克在片中的演绎,甚至有一种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在《卡波特》中挥洒自如的感觉,对于布莱克本人绝对是一次演艺上的跨越。

  而电影比较讨巧地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在故事的情节中穿插了大量的本地居民的访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与真实感。在历史中真实的伯尼,是一个同性恋,这就让人似乎更难以理解为何他要与纳金特夫人腻在一起。而且即便是纳金特夫人生活在了一起,伯尼依然开着自己的老爷车,过着贫瘠的生活,他将大量的金钱勇于了迦太基镇的慈善事业,并没有为自己谋过多的福利。当案发之后,伯尼为慈善所花出去的钱又被警察统统收回,这也增加了小镇居民对警察的不满。甚至10多年过去,有居民在接受采访时,依然会以为伯尼不是杀人犯,而是一个好人。让好人受罪是不应该的,不管伯尼所犯的罪行多么严重,在道德上似乎都占有着制高点。所以,在东德克萨斯州的迦太基镇,人民为这个案件津津乐道。并使得其影响持续发酵,远超出了本地影响的范围。

  何为好人,何为坏人,坏人做好事,好人做坏人,在于伯尼,都融为了一体,天使与魔鬼,人心的几面,让人感慨。

  只是,马修·麦康纳,你真的不该那么抢戏的。把舞台中央留给伯尼,留给杰克·布莱克。但是这也怪不得麦康纳,谁让他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演员,那种只要有戏份就会发光的种。好吧,我喜欢。不过,说实在的,饰演纳金特夫人的雪莉·麦克雷恩的表现也很赞,演活了一个遭人讨厌的老太太的形象。不过,作为曾经的奥斯卡影后,她的发挥是实力使然。给人眼前一亮,三位主角,都蛮不错。哈!

  《伯尼》影评(八):法律对个人的保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家庭是社会一切斗争或一切美好的缩影

  保持敏锐的善心,持有积极的态度。这是伯尼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监狱。心灵开出花来,那整个世界都会是花的海洋。

  同时,通过玛佳丽也可以看到一颗渴望爱而冷酷刻薄到处处设防的心灵,好像坚冰,却更过之。因为纵使好人如伯尼都无法使它再回到温热的常态上来。

  另外,伯尼这样做好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玛佳丽的遗产,而遗产则来自她死去的丈夫在天然气事业上一生的奋斗。所以,好事也不是随便呼来即是的。玛佳丽丈夫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深思。

  当然,是谁将本来没有超越意义的金钱向善了呢,这就是伯尼的选择。

  所有的事情都是选择。选择自我激励,或选择浑浑噩噩;选择态度,或选择逃避... ...

  其实最后的结局也是两个自由的选项:(1)伯尼终结了玛佳丽可能存在的不再冷漠、与人热忱相处的自由(尽管可以预见这是纸面上的可能,以玛佳丽在人们心目中一贯的形象和她想改观的自我动机来看,都绝无可能了),终结了她享有自在生活的自由,总之终结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的一切自由(但她个人的生死从事实上来说,已经与周遭的世界没有半点关系,只有伯尼关心她除外),这是一个个体的自由;(2)同时伯尼的做为终结了他自己在自由世界(即监狱以外)中行善的自由,虽然他堪称楷模的心灵在监狱里也展示了正确的态度,但终究限制了这个个体的自由,它对环境的影响力却是很大。

  当然最重要的不仅是有正确的态度(如伯尼),更要有实际的作为(比如他在殡仪师工作中的出色付出,及玛佳丽前夫通过奋斗才积聚的财富)

  总之看你用什么态度,做了什么。大态度,小作为,也是好的。但是没有态度的大作为,恶作为,这个世界已经够多了。

  《伯尼》影评(九):宣判伯尼无期的那一方不是正义,这让我觉得恶心。

  我不知道今后还会有多少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评价它是"流水账"、"平淡无奇",或许还会有人把它定义为"为谋求财产、贪图享乐而精心设计的谋杀案",whatever those guys think,至少我得到了属于我的那份体悟。

  除去对案件情节的展开,影片所占用的最大篇幅即是小镇居民们对伯尼的评价。很明显地,小镇因伯尼的存在而充满欢笑,伯尼是整个小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可以肯定,如果让小镇居民在镇长与伯尼间的民众支持率上做一个选择(就好像某种政治选举),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伯尼。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似的,稍有gay倾向的胖子,却做出了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去触及的事情----谋杀。

  实际上,我认为把伯尼的行径定义为"谋杀"是有些过了,谋杀指的是自发性地企图被害者身亡,而伯尼在扣动扳机的那一瞬间,似乎大脑空白了,又或者被某种之前从未出现的想法(evil)控制了大脑。事实上,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站在高楼上,俯视地面,会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

  手握菜刀、柴刀或者其它利器时,潜意识里会有挥动它们的冲动。

  而恰好这时候,或许是一阵风刮过,或许是脚没站稳;又或许是在你挥动刀刃时恰巧有人经过----你从高楼上摔了下去,溺死掉了;你砍到了某个人,造成了他的死亡。于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的理解即是,车库里的枪恰好就在那个时候出现在伯尼眼前,老寡妇的佝偻的后背暴露在了伯尼茫然的双眼下,四周无人,而老寡妇在此之前的短时间内又一次一次地使他愤怒,使他的忍耐极限被不理智所冲破......

  于是乎,无出所有人意料的,他扣动了扳机。

  而当他意识到,他所正在做的事情后,他的大脑一瞬间被“evil”完全占据,他明白必须使其致死。于是他开了四枪,换做我,也许也会这么做,因为一枪是谋杀,四枪也是谋杀,而一枪或许不会死,但四枪必死无疑。在退无可退得处境上,这是空白大脑所唯一能做的。

  因此,根据“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公理,伯尼理应受刑----死或者无期。

  如果你不了解案情的话,你会认为正义即是“杀人者偿命,伯尼当死”,正义是属于老寡妇亲属团这一方的。但当你了解到,伯尼在老寡妇死后,并没有贪图财产,他把绝大多数钱都用到了公益、小镇建设,为所有其他人造福上,每个人都因伯尼而快乐,虽然这笔钱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但whatever。这笔钱花在那位巨富遗孀身上,又会如何呢?不过是几趟昂贵的旅游。

  而伯尼,他是在赎罪,从某种角度上,这也是在帮老寡妇赎罪。

  这让我想到了《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欧也妮在他的吝啬鬼父亲死后,把遗产毫不吝惜用到了建设学校、捐助教堂上,她是在帮老头儿赎罪。再想想罗宾汉,劫富济贫、“逍遥法外”。而这个世界上绝对有许多比伯尼该死一万倍的恶棍,可这群人却通过某种契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获得了真正的意义上的逍遥法外。可惜伯尼不是罗宾汉。

  该死的正义一方,站着的是无所事事的警长,这个出于嫉妒和仇富情绪的jerk,无时不刻地想要出风头,而伯尼这个案子正是他扬名立万的契机。他想着“that damn fucking Bernie r gonna eat his shit”,于是他打着“正义的旗帜”一心要为“可怜的老太太”申冤。

  最终,陪审团们被他的如簧口舌所“打动”,在被仇富情绪所渲染出的氛围下,宣判了伯尼的无期徒刑。

  不知各位是否了解上世纪震撼全美乃至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这个蓄意杀妻者,最终在众目睽睽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而同样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上个世纪,伯尼却遭遇了不同的结果。

  我想说,伯尼的无期,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的死无足轻重;其次他与权势无关,他只是一个只能坐以待毙的胖子,至少他没法儿当庭喊出:“我爸是李刚!”

  幸好这不是在中国,可惜这又是在美国。

  正义和公理不可或缺,却往往让我们在执行时变得冷酷无情,又因为被当权者所掌控,有时充斥着乌烟瘴气。

  世界上又少了一位像伯尼一样的老好人,而这个世界上,坏人又太多了。我很遗憾,我们没有一项法律去宽恕值得保留的老好人。我也恐怕永远都遇不到像伯尼这样一个老好人。

  另外忘说了,一旦伯尼的罪名成立,老寡妇亲属团们又可以重获属于他们的巨额遗产了,因为老寡妇生前签署的“把全部遗产留给伯尼”的这份遗嘱将会失效,而我们的警长,也同样会得到一份丰厚的“律师费”。又或者,陪审团中的,对伯尼所不了解的这群陌生人在被老寡妇亲属团探查出身份信息后,早已接受了一笔可观的贿赂,目的统一,即宣判伯尼的无期。不过,这只是一个猜想,这又会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寡妇是用她的死和钱来换得伯尼带给她的,50多年来从未体会到的快乐。

  《伯尼》影评(十):当王莽杀了慈禧

  ——木木勺

  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这可不是一部喜剧片。它其实是个真实的事件。

  当一个人人喜爱的热情慷慨多才多艺的大好人忽然有一天成了杀人犯,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这个大好人杀的恰好还是一个根本没人喜欢的古怪的令人厌恶的家伙,你又会怎么想?

  当王莽杀了慈禧,对,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当皇帝以前的王莽,和当太后以后的慈禧。前者是人人称道的楷模,后者则是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甚至还有点希望她消失的老太婆。

  小王开始对老佛爷还是很好的,陪她到处去散心,鞍前马后尽心尽力……

  日后支持小王的人们把这当成自己的证据,就说,你看他不是坏人吧。可认为小王是坏蛋的一方就会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他阴险狡诈,骗取别人的信任。

  我们认为,最初的小王可能真是一片好意,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不多考虑的人真是太少了。老佛爷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小王了,就想办法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怎么个办法呢?首先是财务上的便利,我的钱就是你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吧。其次是责任和信任,把越来越多的事物加到你身上,没有你可不行啊。再次就是撒娇和威胁——如果你也讨厌我,就没有人喜欢我了,老太太将会是多么可怜。

  总之,万人迷的大好青年王莽被孤僻古怪的老太婆慈禧霸占了。

  当爱变成了妒忌猜疑和占有,当热情变成了必须应当和被迫,善良的大好人也忍无可忍了。

  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小王认罪之后,人们根本没办法看着这个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的好青年被惩罚。虽然大家都不好意思说那个老太婆死就死了吧,但人们普遍认为,小王一定是冤枉的,就算确实是他干的,一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你看,公众对你的印象多么重要呀。

  但我觉得,太在意大家的好印象的人,不是精神上求完美的苦修者就是隐藏的特别深的大阴谋家。而太过独特、骄傲与自我的人,也注定只能孤单。如何在两者间找一个自己舒适的平衡,是社交中尤为需要学习的关键点。

  电影里说,当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你必须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大家都多少都会知道你,就像是中国的乡村,老张家老王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出门遇见的都得算是亲友,怎么能太过分。这种习以为常的道德自觉在城市里已经消失湮灭。

  如果《伯尼》的故事发生在高楼大厦,对门不相识的都市里,大概人们就不会大惊小怪,当然那样也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故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