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侍》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侍》经典影评集

2018-02-10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侍》经典影评集

  《侍》是一部由冈本喜八执导,三船敏郎 / 小林桂树 / 新珠三千代主演的一部动作 / 冒险 / 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侍》影评(一):樱田门下风吹雪

  万延元年(1860)3月3日那天,从早晨起就下雪了,这在春季是少有的天气。当天井伊直弼登城是为了陈述上巳佳节的祝贺词。上午9点,直弼在60多人武装部队的护卫下,从外樱田的邸宅出发,当队伍经过外樱田门外的杆筑藩邸门前的时候突然有一群人拦轿告状。其中有一人拿着诉状,供头日下部三郎右卫门和供目付泽村军六正要接近拿状纸的人,不料日下部三郎右卫门额上中了一刀倒下,泽村也战死。在此稍前,另外一群志士袭击枪付加田九郎太,要想夺枪。卫士们因前卫被袭,要想离开轿子上前防卫。正在此时,一声枪响,一大群人从道路两边一齐向轿子冲过来,供目付何西忠左卫门奋战而死,其他卫士有的受伤,有的逃走。 有一名志士乘轿边无人阻挡,挥刀向轿中刺去,接着就打开轿门将大老直弼拖出来,一刀取下首级,疾呼一声,向日比谷门而去。

  这是日本历史上有名有关德川幕府井伊直弼的樱田门刺杀事件

  先声明,我还未看过桥本忍的作品艺术与美,我只凭感官触摸。形不似,亦不为难我。

  最后仁居贺千代的所有记录都被销毁,他变成一个从不曾存在的人。叙说的人在影片末尾处这么说着,此刻樱田门下风正吹雪,那个为荣光痴魔的贺千代正高举井伊直弼的头颅,向天呼喊我是最伟大的武士。也是自此,影片击中了我。

  最后,他在风雪中大步向前离去。遁在一片白茫茫虚无之中。徒留我一人守在屏幕前哭的像个泪人。上一次这样,还是科学怪人的时候。

  贺千代,你的人生不该这样。

  我还清楚记得你解救将军女儿困窘之时的正气与沉默,还记得那女子抬眸凝望你有黑白光影投以的情深,还有后来那长相相似老板娘听你故事时的神情恍然,神影寂寞。真砂路对老板娘说“请你不要把仁居当作流氓,请多多关照他。”这时那女子眼里呼之欲出爱意让我蔚然。贺千代,你不再是一个人了。

  不是一个形影相吊,在风雨中到处借钱,只穿一只鞋的流浪浪人了。

  贺千代,倘使只跟阿菊经营小店,从此相安。你愿意吗?

  我觉得你不愿意。

  想当初你千里来到江户,从手术刀转到武士刀,其间,成为一名高贵的武士。一定是你积攒的久久的梦想。刺杀井伊直弼前夕,你告诉阿菊,你离梦想很近了,那时你眼睛里闪烁的执拗告诉我,你在这条路上已经疯魔

  不然为何连最赏惜你的唯一好友,都忍得了心去杀害呢?贺千代,当年因身世之谜得不到心爱女人美好前途,你是否受够诸多不顺?那栗原与你相战相交,是否为你堕落的生活带来慰藉?可惜这样信任关心你的朋友,逃不掉你为荣誉挥起的冷刀。

  与其说我震惊后来的戏剧化高潮——亲儿杀父,不如说我更神伤你不曾被记录下来的人生。从来,这世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你。贺千代,你舍弃一切,得来是这样的结局,若你知道,会不会一瞬间身裂而神碎?可是只让我看你消匿在大雪深处,这个人后来的人生都是一面白纸,这种巨大的缄默与悲伤又将我完全哭倒。

  观影其实是一件特别私人事情。那太寂寞了,不管人物眼睛里的光,画面色彩的光,屏幕的光,只要这光笼罩着我,我总察觉出一种难以名状氛围,凡是看进去影片的所有眼睛,都在片中所有事物上长出了相同视线,这一桌一椅,一杯一盏,一回眸一凝视,都是寂寞。

  贺千代,这次你算是一个例外。你不仅寂寞。还特别疯魔。

  记于2017.9.20

  《侍》影评(二):馒头咖啡

  看了桥本忍的三个编剧,夺命剑,大菩萨岭和侍,只喜欢大菩萨岭一个,而且估计还在于是改编自同名连载小说原因,而非桥本忍的原创

  而夺命剑和侍,倒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桥本忍很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内部和外部矛盾的境地,让内部来屈从与外部体现人物的无奈命运。人物的身份自然就是武士了。放在1965年,武士的反叛和武士的矛盾便是十分时髦的事情。在此片中,桥本忍的编剧思路就是把一个西方化的弑父故事套在一个武士片的类型上,让它达到一种传统武士片都没有达到过的强烈戏剧冲突。不过戏剧化并不是这个剧本能成为让人指责的原因,相反戏剧元素往往能成就一部电影的风格。只是把一部戏剧搬上电影,桥本忍毫不花心思的直接把一出戏粘贴到了电影屏幕上了,导致故事逻辑和人物心理的过于简单化,也导致电影过了一半你就统统知道后面和结局该怎么演了,结果呢?结果电影也就真怎么演了。剧本中一开始安排的阿菊与贺千代不寻常的相遇,是为了能让真砂路老头讲述贺千代生事的种种细节的伏笔,因为和阿菊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就是让贺千代堕落的间接原因——因为世俗地位观念以及一个大人物的秘密硬是要拆散2个相爱的人,导致贺千代之前的人生价值观全部崩溃,引发之后的悲惨人生道路。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再怎样不济,初中语文课上也应该要掌握了。至于那个一直没有说出口的大人物父亲名字,如果你没能在第一次提及的时候猜出来,那你肯定能在第二次提及的时候猜到了。除了是井伊直弼还能是谁。因为是井伊直弼,所以你马上就会想到让最后自己儿子去取父亲的首级。也因为你知道编剧要个什么样式的结尾来使他要达到的主题升华,所以翻着推上去也推出贺千代的父亲是井伊直弼。这种充要条件般的逻辑关系是我们高一数学的第一课的内容。到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太过简单就不好,相反这个故事太不够纯,讨好有余而诚意不足,导致结尾那么有张力的剧情你却仿佛抽离出了。

  桥本忍写了罗生门的剧本之后看来极喜欢这种类似通过人物叙述带出人物与事件的结构。这在60年代的武士片中也是件时髦的事情。侍这部电影就是通过这样的叙述加上直白的人物心理穿插1+1=2的逻辑所构成 的。还有不得不提的是桥本忍同样极喜欢让让特殊人物关系的人进行决斗。侍里面不仅有子弑父,还附赠一个贺千代杀闺中好友的桥段。同样在夺命剑里,三船敏郎与仲代达矢这两个好友无奈的决斗,无奈的死掉。

  于是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里的这样一个人物,连让我这个对日本历史一窍不通的人看完之后都可以拍拍胸脯的说:贺千代这个人物肯定是虚构不是真实的。关于这个人物的创作来源甚至让我想到了琼瑶是怎么怀上还珠格格的,琼瑶到北京,看到一个公主墓碑上有还珠格格这个名字,当下就大脑里受精生下了还珠格格1.2.3季。故事桥本忍是听到野史传井伊直弼有私生子,变来了这子弑父的一出。

  不仅让我想到看大菩萨岭时是多么的敬佩之情啊。大菩萨岭分为3段式,每段以一个事件做时间起点,包括侍的背景的樱天门之变,坂下门之变等。每一段都会承接上一段的线索展开剧情发展,可是等到结尾处这些线索全部打断,也把之前的对剧情的推理也全盘否决了。这时结局所呼应的是开头龙之介刺杀老朝圣者的一幕,真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且在大菩萨岭中,也没有企图对人物做,任何的心理分析,只是一直在展示人物的行为,这也是脱离传统剧情片的重要因素。在一个极好的文学原本之下,结合桥本忍深厚的功底,于是产生了一个完美的电影文本。因为看桥本忍的编剧作品实在不算是很多,所以只是说说自己对侍的剧本的看法,而非对桥本忍这个编剧的看法。

  抛开剧本,冈本喜八在这个电影里的表现还是那么出色,尤其对大场面的掌握。开头5分钟井然有序,而结尾大屠杀有一种干净混乱。不仅仅是因为下雪,还在于冈本喜八没有用一点点声音的夸张处理。你能同时听见风声空间声,跑动声,还有那么多人的痛苦呻吟声。你什么声音都能听到,但没有一样声音是导演刻意拿给你听的。本片还不缺的就是很多精彩的细节处理手法,比如两个相同长相女人的脸部叠化,比如记史人烧了栗原的记录,这时贺千代站在一个虚了的背景里,而当贺千代举着他父亲的人头以为自己的大人物的梦想实现时,记史的人的张张记录都掉入了水中毁掉了,没人再记得贺千代了。反正我想像不出还有任何更好的处理方式处理这些戏了。

  当然就这个剧本来说我还是有喜欢的地方的,桥本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樱天门英雄们的另外的一面,以政治阴谋来取代政治阴谋,而最可悲的是那些小人物,亲手葬送了日本的武士体制的原本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一个伟大的武士(受西方民主文化影响的栗原除外)。但这样一个拿腔拿调的剧本,任凭冈本喜八再出色,也损失了他其他电影例如斩里面所体现的鲜活感,成了我看过的他电影中最正方形的一部电影。不能说桥本忍就不是好编剧,只想说也许桥本忍更加适合黑泽明吧。

  冈本喜八5星,三船敏郎4星,桥本忍3星,音乐3星

  《侍》影评(三):浪人不归

  鹤千代终究没有归宿 冈本喜八真正挖掘了体制对人的扭曲,人想在社会中凭借占有地位 迎合体制是无法真正存活的 他必须有为人意识 从而有原则 不择手段所向之物只是虚幻的 行为必然有结果 即使作为结果的行为也有其必然的结果。鹤千代终究不能理解栗原为何能放弃三百石 也终究不能回答栗原所问“为什么” 羞耻于自己的谋杀使得无价的人死于金钱与地位 根本的 是他无法回答自己的人生究竟走向了何处 他是水 顺势而行不辨左右 就必然要困禁于沟渠 他是机会主义者 就被机会所决定 这是真正的悲剧 —— 覆灭。是最真实的浪人,他们不是潇洒固执于生的谜题而不解,就像走进树林的阿飞。是真实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获得尊敬,无知的浪人会选择背叛,并不像黑泽明的武士那样自带信仰光环 他们并不讨观众喜欢 讽刺性的走入了历史设下的圈套 在史官的判笔下被当做沙石而略去 没有名分 只有一段证明存在之荒谬的存在 虽然不如黑泽明的电影语言丰富而宏大 但却具有迷人的真实戏剧性 比黑泽明为戏剧性的实现而纯粹的人物要更加生动复杂

  《侍》影评(四):《侍》1965年,三船敏郎

  三船敏郎绝对是日本电影五六十年代绝佳的武士形象。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大肆鼓吹抗日战争胜利。而落败者日本只能沉浸在武士电影中回味过去。

  喜欢三船敏郎的电影,看过《七武士》《罗生门》《蜘蛛巢城》《保镖》等,这几部电影真是不分伯仲、难决高下。其中美国电影《保镖》其中有一幕主角自在看的电影就是日本《保镖》。

  一心想刺杀十四代将军的大老井伊直弼而借此成为大武士、大英雄的NIIRO,先是杀了自己的好朋友——被怀疑是告密者的栗原,最后又成功斩杀了井伊直弼——却原来不知是自己的身生父亲。结局非常惨烈,把人把电影的告白逼到此地步,对那个年代的日本电影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成功。

  组织头目的一句话很酷也很实在:“历史应该记住我们是不受谴责的英雄。”

  有时候要问一下自己,你有否参加什么组织?有没有盲从于领导的安排?为了爱国或任何理想没有放弃家庭亲情

  《侍》影评(五):经典叙事结构的完美代表

  (1)桥本忍关于武士题材的剧本到了登峰造极境界。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他的典型风格:精密的叙事结构、深入探讨的主题、丰满的人物形象、悲剧色彩、对插叙的应用、关于武士道的思索…………

  《罗生门》、《切腹》、《夺命剑》、《大菩萨岭》都能看到上述风格的影子

  当初看《切腹》时,我以为把电影如此震撼归功于导演小林正树,可能是受导演作者论的影响。但是编剧对电影风格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桥本忍这样有着一贯的、强烈的风格的编剧来说。所以我不应该是小林正树的粉丝,而应该是桥本忍的粉丝。

  (2)这个电影的故事很有莎士比亚式悲剧的色彩。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黑泽明的好多电影、还有这部〈侍〉以及桥本忍的其他电影都能看到古希腊悲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子。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套用,而是与日本的文化完美的结合。

  好多人说中国现在缺少会讲故事的人。如果把西方经典叙事当成叙事法则的话,那么中国从来就没有会讲故事的。

  (3)三船敏郎的独特魅力:阳刚、强大意志力洒脱、对人以及社会的洞察力。

  〈侍〉刻画的是一个被现实逼迫出来的有着巨大野心并被野心毁灭的悲剧人物。

  《侍》影评(六):武士的悲剧

  关于《侍》,我想说的有两部分

  第一个是编剧,桥本忍在这部戏里就是日本的欧里庇得斯和莎士比亚,《侍》具有莎翁和古希腊悲剧的特质。不知道亲生父亲的名字,与母亲关系破裂,不被长辈允许的爱情,被领导操弄,郁郁不得志,杀死自己的朋友,直到最后弑父。最关键的还有一个悲剧性,隐藏在这些后面,就是井伊直弼的死与武士的命运。桥本忍的这部戏里聚集了太多悲剧元素,悲到极致。有些东西,历练了千百年依然有效,希腊人用过,英国人用过,日本人1965年也用了,我们还没有。艺术是不能公式化的,但是艺术存在公理,无需证明自当成立的公理,就是胡适说的问题与主义里的问题,它们在人间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掌握这东西的人就能掌握大众。

  桥本忍的叙事方式延续了他在罗生门里的多角度叙事,围绕着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樱花门之变,武士鹤千代的悲惨命运通过不同人的口讲述出来。这是桥本忍那个时代的后现代风格,演变到后来就是低俗小说这种多线叙事。我以为多角度最要紧的是,角度转换时的连贯性,回忆跳现实,现实串回忆,不同人讲故事,这衔接要自然,不疾不徐,不长不短。桥本忍在这本子里都做到了。

  第二个,还是简单说一下喜八的用镜和调度,光是第一场戏我就反复看了五六遍,第一个镜头是一把张开的伞,然后哗啦收起来,看到城堡大门,了不起啊,这等于是戏剧舞台上的拉开帷幕,接下来,我看到喜八出现了变焦镜头,从中景突然给成面部特写,紧张感一下子出来了。武士出镜入镜都很紧凑,每一次摇镜都是有的放矢。喜八在这部戏里展示了他成熟的技艺,完美的配合了桥本忍的剧本。要紧的是,他没刻意像当时新浪潮那些人用多少新东西,而是该变化时变化,不必要时就踏踏实实的拍,所以小津式的地板机位在室内戏也常见到。

  我认为这部时代剧堪称完美,douban没有六颗星的选项,可惜了它。

  《侍》影评(七):管中窥豹

  本片是一部镜头语言十分丰富的武士片,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戏剧的东方化改编。戏剧效果依旧强烈,而且电影语言的运用更是将此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冈本喜八和桥本忍两位大师此次的珠联璧合可谓是精彩之极。这片只看了一遍就忍不住想写下自己的观感,挑下面简单几点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旁白和过肩镜头的运用

  电影以旁白开场,这在武士片中并不多见,让观众意识到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笼统的说武士片大都讲的是刀光剑影下武士精神长存的话题,尤其注重对男主角的认同和歌颂,导演往往热切的邀请观众进入到故事中感受角色。而此片第三人称旁白则拉远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成为了电影一开始就设置的阻止观众进入角色世界的障碍。随着影片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是导演刻意为之,因为在接下来的对话场景中出现了大量过肩镜头。与旁白增加故事真实和客观性的作用相同,过肩镜头的反复出现再次阻止了我们融入角色世界,迫使我们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视角审视整个故事。这时候观众就有理由相信,这并不是又一部英雄侠义,导演希望观众置身事外来感受整个故事。

  人物镜头和暗喻

  片中的很多对话和特写镜头非常精彩,除上面说到的过肩镜头,如开场不久星野等武士埋伏时的变焦特写,回忆将军女儿时面部特写反复闪回,后半段菊的特写及中/近景快速切换,都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信息接收质量。此外影片里有很多暗喻,从情节进展中观众不难看出这会是一个悲剧结尾。作为观众的我们就这样看着鹤千代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如同一颗棋子般任由命运摆布而无力自控。而随着故事悬念的淡化,人物的特写逐渐增多。先前置身事外的观众此刻才被拉入戏中,导演开始无保留的把角色的世界呈现给观众,本片的戏剧化特点由此得以彰显,展现出强大的张力。

  在此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中几乎所有角色被塑造的生动丰满,导演丰富而高效的镜头语言功不可没。

  讽刺

  本身戏剧化的剧本就充满讽刺的情节,这里只看电影结尾处。电影后半段的张力呈现对结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观众还是在此收获了惊喜。漫天纷飞的大雪中鹤千代高举用刀插着的头颅仍不知那属于自己的父亲,星野偷笑,失业武士旁观,鹤千代兴奋的喊叫着邀功的豪言壮语,与第三者沉静的旁白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观众发现那冰冷的旁白竟然是结尾最温暖的部分,角色癫狂程度可见一斑。苍凉的背景音乐中鹤千代高举父亲的头颅踉踉跄跄走远,电影终,悲剧效果被无限放大。

  仅此几点远不能展现出电影的全貌,但如同管中窥豹一样,透过这几点我们不难想象到,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头野性十足的巨兽,威风凛凛。

  《侍》影评(八):《侍》 冈本喜八的精妙叙事

  冈本喜八的叙事结构相当有意思,以前看过对《大菩萨岭》的若干分析,看过了这部《侍》,才算有些直观的感觉。

  《侍》是由江户家的一个文书的叙述开始的,众人在雪地里埋伏等待大老的到来,文书在一旁默默记录着出入的各色人种,以画外音的形式开始讲述故事。而到片尾,叙述的顺序重新推进到了片首的这一刻,形成了一个大的套层结构。从时间上来讲是一个插叙,首尾对称的环,从讲述的角度来说,文书即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同时又是一个故事的参与者。在片子的最后,眼见形势不利,文书也扔下笔拔刀冲向敌阵,被劈倒后仿佛终结了故事的叙述,但在仁居疯狂斩杀得到首级之后,文书从镜头前的沟壕中挣扎爬起,又从新开始了一种旁观式的叙述,将讲述的环也接续完整。除了大的环,片中对其他人物关系的交待也是采用套层的结构叙述的。如江户的武士们调查仁居和栗原的关系时,是通过探子们的叙述引出对两人过去的讲述,一方面看起来仅仅是江户家的武士们秘密会议上的谈话,另一方面用插叙的手法充足的交待了仁居加入的过程。另外如真砂路与阿菊的谈话,同样在对话中交代了仁居的往事,私生子的身份与得不到的爱情。

  于是,按照正常的时间结构,整部片子形成了一个三层的结构:首先,若以首尾相接,仅仅是一段短暂的事变过程。其次,中间的插叙形成了江户武士们准备起事、排除内奸的,若干天直到事变开始的过程。再次,在以其中谈话的形式,插入了仁居的整个过去往事。由此形成由小到大,环环相扣的三层套层叙事结构。大的时间范围横跨仁居的悲剧的一生,而又逐渐集中到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武士的修行,与将军女儿的爱情,隐秘的父子关系,最后又全部集中在整部片子的精髓——樱田门之变。冈本喜八时间观点相当灵活,打破时间的流逝,而又不失情节的完整,形成这种紧凑突出的美妙套层结构,确实精彩。

  作为传统的类型片——剑戟电影,日本导演们的风格还是相当多变的,在大制片厂的框架下保留了足够的个人风格。同样,其中的关键因素,悲剧的情节,自毁的英雄,矛盾的性格,血腥的杀戮都必不可少。对主角的一种毁灭性经常出现,在《侍》中,藩士仁居背负着沉重的命运,私生子的身份,无法与心爱的人生活,成为不了武士的郁闷,使得他走上了追求功利的道路,而又悲剧性的走上轼父的道路,即使他具有坚强的性格与非凡的武艺,而终究难以逃脱宿命般的毁灭。片尾他用剑挑着父亲的头颅在风雪中歇斯底里的咆哮,行走,消失。主角、英雄无法摆脱宿命的纠缠,灿烂爆发的消亡,最后暴雪中孤单的身影便是一种日式的伤逝美,就像鲜红的舐血伤口。

  片子的重头戏,樱田门之变一场拍得相当出彩,感觉整场戏十分冷静,不加感情,一种冷静凌厉的震撼。没有使用音乐,只有刀破空与猛砍入肌理之声与人的惨叫,映衬出垂死之人狰狞的面孔。黑白电影中的血腥场景,只能看见黑色的血液,反而形成了一种在白布中泼墨作画的大写意感觉——黑色喷溅而出,在白色的雪地上留下一片墨迹,十分妖艳的美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侍》经典影评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