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家要案》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国家要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5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家要案》经典观后感10篇

  《国家要案》是一部由凯文·麦克唐纳执导,罗素·克劳 / 本·阿弗莱克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要案》观后感(一):转折却未点睛——《国家要案》的虎头蛇尾

  在影片结尾,对整个案情做一颠覆,最清白的人一下变成罪魁祸首,影片前段的蛛丝马迹豁然连成一个整体。这种手法在好莱坞的警匪侦探破案类影片中很常见。诸多导演都视其为点睛之笔。这一“睛”如果能点好,就能成为《非常嫌疑犯》和《洛城机密》这样的流芳之作;就算没能点好,也至少弄了个自以为是跌宕起伏。《国家要案》就在结尾设置了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转折,而这个转折显然没能起到“点睛”的妙用。

  和大卫-芬奇的《十二宫》类似,本片对案件穷追不舍,层层揭开案件密云的并不是传统的警员或侦探,而是一个疑似患有“偏执症”的记者。这就决定了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动作成分要弱了很多。影迷不太会盼着看一个记者能像伯恩那样秀身手吧。影片的看点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案件本身。《十二宫》里的案件,都是由一个代号“十二宫”的杀手所为,此杀手不仅手段残暴,更是布下很多谜团。给侦破的人留下线索,却依然可以从容应对,这个十二宫杀手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传奇色彩。再加上该杀手确有其人,早已经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饭后聊资。《十二宫》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在谜底上进行大转折,因为自始至终观众都知道作案的是十二宫杀手,却自始至终也无法开解这位杀手的神秘面纱。影片虽然看似没有起伏,但由小波澜引发的心理暗涌却令人回味。

  《国家要案》里的拉塞尔-克罗已经过了演艺生涯黄金阶段,对本片而言也是个替补的救火演员。那个堪比芒果台花泽类的烂发型,一下将克罗原有的硬汉气质冲得四零八咯。小本在片子更是畏于克罗的气势表演畏首畏尾,不耍气质不要紧,还搞得总是一副苦瓜脸。俩明星都挺蔫儿的,就只能靠故事了。还好的就是本片的案件是很敏感的(或许这才是广电允许引进的原因吧),甚至涉及到“重建国土安全体系”这么个大危机。这种阴谋之前咱们也就是在漫画英雄里的反派嘴里听说过,不想在现实题材的影片里竟然也能看到,真吸引人啊。 呵呵~~

  小谋杀案引出军事集团的大阴谋,这个拨云见日的过程非常引人入戏。观众跟随线索这么一点点的接近阴谋的核心,却在最后因为一张照片峰回路转。立志要揭发军事集团内幕的遭陷害者骤然转变成了买凶杀人的伪君子。OMG!我的“重建国土安全体系”呐?克罗啊,你不能这么潇洒地把一整套案子全甩给小本承担啊?我要那个“重建国土安全体系”阴谋啊。你还给我!

  《国家要案》观后感(二):别相信政客,别对记者撒谎

  三流的政客掩盖事实,二流的政客选择性的宣布事实,一流的政客给你线索让你自己去推导他想要的事实。他们给你九个真相一个谎言或者全部是真相在你接受真相的时候顺路接受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然后沿着他们设好的思维方式做出他们所希望的决定。斯蒂芬•柯林斯无疑就是这样一位顶级的政客,他总不拉着你走,只不过在几个关键的关口修改下线索,让你走到你所希望你走到的位置

  政客永远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没有信仰,只有自己。真理正义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幌子。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会"今天谈财政,明日谈照相,后天谈交通,最后又忽然念起佛来。"(鲁迅《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

  记者的天职是还原真相,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事件推敲背后的真相,然后中立忠实报道还原事实。这样看记者和政客是天敌,特别是在政客和群众信息完全不对称,群众需要真相的时候,如果所有的真相都能被报道就没了政客发挥的舞台。所以在遥远的东方政客才会对记者吼:你是为XX说话还是为XXX说话。一名一直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记者卡尔•麦卡弗里,他的最好的朋友确是一流的政客斯蒂芬•柯林斯。所以卡尔刻意的回避着关于斯蒂芬的报道,但是一宗谋杀案却让他避无可避。

  当卡尔剥开重重的迷雾最终揭开事实的时候,他叫助手德拉按了发送,周围的同事都对他的工作表示了赞扬但更多的确是敬而远之目光。谁没有一点不想曝光的隐私,你会愿意有一个可能曝光你一切的朋友吗?影片最后给了卡尔孤寂背影幸好还有德拉陪伴他。

  电影还探讨了新闻卖点,噱头。在越来越来讲究速度和噱头的现在,媒体都在寻找最能吸引眼球的新闻,有时候还牺牲真实性,所以越来越多的捕风捉影消息冲次媒体,甚至无根据的制造新闻。

  新闻线索的独占和分享。媒体追求独家报道吸引观众,公众却要信息共享,所以德拉对因为没有把线索及时告诉警察以致线人没受足够保护死亡后涣然若失。

  记者的越权行为。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越来越多的把非法不正当的手段运用到了新闻探索里

  《国家要案》观后感(三):还是挺感动

  话说作为一个新手上路的新闻工作者,看完这本片子还是挺感动的,不是为什么第四权力舆论监督媒体正义,单单看最后那个全报社人盯着记者一人写头条,记者饱含热泪大义灭兄弟,到最后报纸哗啦啦印出来,就看的我这个新手无比沸腾。而且更加无比热爱那命苦的纸媒了。

  这导演定是个纸媒的粉丝,真令人感动。其实前面拖沓的剧情我也没怎么搞懂,那大叔辛苦调查还要和崇尚博客的脑残美女小记者合作,真是苦煞人。

  最后那小美女终于觉得报纸很可怜,决定不把头条po到博客上去,看得我凄凉不已...

  还是某篇评论说的靠谱,说什么正义不正义,那大叔关键时刻还不是可以把朋友当线索,为了keep住料不报给警察导致皮萨小哥不幸身亡,而最后敲出来的头条也基于把朋友卖了的基础之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个正义的记者,而是一个冷血的记者。

  完事之后,这片子算是在为报纸那仅存的一亩三分地保留点颜面吗。我还是挺乐观的。

  真羡慕能哗哗敲字的日子

  《国家要案》观后感(四):记者必看片

  坦桑姐姐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

  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

  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

  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哈哈~~

  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国家要案》观后感(五):追寻真相的过程

  阴差阳错的安静地看着这部刚上映不久的影片,2个多小时,它没有让我觉得枯燥乏味,剧情还是颇有意思,谍中谍,迷中迷……

  关于政治

  那个是最丑陋东西,作为退休军人为首的集团获取暴利的工具

  关于媒体

  我不太清楚国外的媒体,传统媒体,如《环球时报》这样的媒体对政权内部问题的揭露,不迎合大众政府,挖掘的是最真实的事件。这是挺不容易事情

  关于信仰

  杀手残忍的杀害一个一个无辜的人,可这都因为信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爱国情绪是他的信仰,为之付出代价太过巨大

  关于婚姻

  10年的婚姻,不论有怎样的裂痕或问题,在对抵抗外接侵入来说,是团结的!在新闻发布会上,在主动去报社澄清的时候,一切的动力是源于婚姻的本质

  关于友情

  男人之间,男女之间,友谊显得那么不动人,在利用和被利用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关于爱情

  索菲亚为了爱情失去生命;斯蒂芬也正因为爱情,因为怀疑,因为占有欲才失去挚爱,换来一生伤心

  关于政客

  那个是不能嫁的动物,因为你不知道何时他会让你强装笑容世人面前说我相信……

  关于记者

  一份很令人向往的职业,但,也是最不能信任的动物,除非,你和他是一类的。

  关于我

  重新开始,慢慢会习惯这样的生活,深夜11:37影片结束,走到电梯间,顺着下10层,一根烟尚未抽完,今夜,微凉……

  《国家要案》观后感(六):关键时刻捅你一刀的总是你的好哥们。。。

  说实话,这片子我看得是相当相当的失望~~~~~

  没有什么特别带劲的地方,从一开始sonia出事那段我就已经猜到这事肯定跟那个集团脱不了干系,结果没想到Russell叔费了那么多口舌才才说服他的一干同事。。。后来调查发现SONIA是双重间谍这就更可以理解了,用完就丢嘛~~~唯一唯一没有猜到的是KILLER的主人竟然是阿本,不过才刚刚觉得有点意思了,结果他就完了。。。

  还有可爱的新手RACHEL,我的个天,新手并不等于白痴~~~孩子麻烦您用用脑子好么???这世界的人最讨厌两类人,一类是警察一类就是记者,您还拿着自己的记者名片到处的晃悠晃悠,您说您这不就是250穷显摆么???再者说,好吧,就算您不知道,但是吃了这么多的闭门羹,您还不明白么???折腾到最后一个姑娘了,您才意识到,哦,原来不能说自己是记者,要说自己是她的一个朋友或者什么什么的~~~我真是服了您了。。。。。。。

  当然RUSSELL大叔我曾经很喜欢您很崇拜您的但是,这片子,您是真的演的不怎么样。。。真的,还没有那个BC女记者出彩呢~~~这片子,从头到尾,最不让人待见的就是您了。。。记者又怎样,挖故事又怎样,最后为了告知大众真相一拖再拖又怎样???您的记者精神,那是绝对的可敬可佩,这毋庸置疑,但是您这搞着人家老婆还跟人家以好哥们相称口口声声的说“我这么做事为了帮你!”最后还给人家捅了两刀,表面上,老子为了正义为了真相在所不辞干啥都愿意,好哥们管个P用,唯一的朋友又能如何,老子还就要大义灭亲的显摆一下。。。这就是我看完片子之后对于RUSSELL大叔所饰演的这个形象的整体印象。。。而且大叔在里面,感觉一直都打不起精神来,郁郁寡欢的,要么就跟抽了大麻似的不知道上哪里神游去了~~~总之,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不出味呢???真是奇怪的要死。。。。。。

  另外阿本~~~本来这片子要不是因为你更RUSSELL大叔演我还真就没兴趣了但是没想到你两演了我看完之后还真的是觉得超级的索然无味。。。您那张扑克脸呦。。。。。我的个天,看得我都想直接拿副扑克糊上去。。。扑克还有54个花色呢,您就是整天到晚一张冰霜脸,顶多再流两滴泪要么就是唾沫横飞一把。除此之外就啥都看不出来了~~~到底是应该夸您演技好把政客这种深藏不露演的深入骨髓呢,还是说,您真的就只有这水平呢???

  再说这编剧~~~唉,不愧是hollywood。。。这模式,万年不变啊~~~牵扯到政治这必然就是丑闻啦,说道丑闻那就先要从桃色讲起,桃色对象不外乎就是女秘书女助理,当然该政客目前毫无疑问正在面临某项重要挑战,要么是竞选总统之类之类要么就是正在准备抹掉哪个大公司,而该大公司一般总是要涉及到从政府里面捞钱,不外乎石油、军队通讯公司……一般军队跟通讯公司总是要跟国防部啊国安局啊甚至是FBI/CIA的有联系,然后就是一系列收贿受贿安插眼线,直的掰弯…………总之就是撒下弥天大网拥有坚不可摧的政治壁垒直到,某个小人物,某件不经意事件的发生,然后一个小小的突破口,结果揪出了整个庞大网络~~~当然结局是正义总会胜利,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坏人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整的整,好人自然就是名利双收美女相伴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不过这片子编剧最后还涮了大家一把,本来都觉得阿本是好人来着,没想到这稀泥地啊,他也趟了一把,而且趟的还挺深,可以算是整个事件的起始吧,本来是受害者呢,结果最后成了犯罪者~~~虽然都是间接的,但是间接的也脱不了干系啊~~~所以RUSSELL大叔就在前面一口一个“我是来帮你的啊~~~”把BEN哥给卖掉了~~~结局,我总觉得,其实RUSSELL叔被干掉更好,有些真相,并不需要被大众知道。。。如果RUSSELL叔没有回去写那篇文章如果一切都是按着BEN的计划行事,那么,顶点集团就是瓮中之鳖,跑都跑不掉必死无疑,至少现阶段这种个人垄断国家业务的现象是没有了,同时也会为BEN的履历添上光辉的一笔从而成为有力的竞选材料~~~但是RUSEELL叔就凭着一句“我只要真相其它都是狗P”把这事捅出去了,“政客被捕,谋杀情妇”~~~哇塞这么一条拥有吸引力的大标题,简直就是人民大众的最爱啊~~~我管你是不是要为这个国家做事,我管它什么国防部国安部军队会被跟人垄断,政治丑闻才是我们的最爱啊!!!所以,顶点集团这事,肯定是黄了~~~因为不会有人关心,大家所关心的是一个叫顶点集团所涉及案子的主审官,杀了自己的情妇啊!!!!!!

  所以说,其实我明白这片子到底要讲述的是一神马主题~~~持之以恒大义灭亲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真相从而揭示新闻工作者实在是不容易每天没日没夜的甚至为了真相要去冒险犯法???还是为了所谓的真相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算死人也没关系勾搭好哥们的老婆也是可以的最后在危机关头再来插哥们两刀心想“老子就是要弄死你丫的~”顺便还可以致国家前途命运于不顾顺便再向传统媒体报纸业表达自己崇高无上的敬意顺便鄙视网络媒体其实你丫算个毛?????

  我真是困惑了~~~~~~

  我看完这片子的感觉就是,我明白尼采为什么说要“爱你的敌人,恨你的朋友了~~~”也明白什么叫“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了XX插朋友两刀~~~”

  《国家要案》观后感(七):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国家要案》观后感(八):Negotiated

  在最近的一票无脑烂片之中,大概只有State of Play ("国家要案")值得花银子安静地坐上俩小时。

  与大部分悬疑片玩弄的伎俩有所不同,State of Play为看客们设下的局远不止通常的“啊,原来凶手是他!”或者“操,搞了半天他没死”这种俗套。利用叙事框架使观众陷入某种解读套路而无法自拔,从而难以接受最终真相,需要在散场后兀自negotiate一个可使自己心安的结局,这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全片从国会议员女助手的离奇死亡始,一开始便把观众拉入“谁杀了她”这个庸常问题中,并摆出一副“这背后肯定有阴谋”的架势。在这个架势引导下,一个“无良大公司 vs. 仗义政治家”的叙事框架被慢慢地像紧箍咒一样在看客们脑袋上慢慢收紧。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家承包美国海外安保任务,并对美国国国防情报行业上下游多个环节的油水虎视眈眈的大公司。为了整垮一直以来针对他们的国会议员(本·阿弗莱克),他们在他身边安插美女密探,并在她与议员产生感情后动手灭口。这看起来是一个经典的公司阴谋,无怪乎资深老记者(拉塞尔·克劳)一眼就看出其中“端倪,”通过微小线索的积累一步步往上追索,力图揪出阴谋背后的大鳄。这一切的高潮,是国会议员在老记的鼓励之下,大义凌然来到报社,当着众人的面揭露大公司的阴谋,并不惜承认自己与美女助理有染的丑闻。

  如果这一切在这里戛然而止,就未免太主旋律了。

  煽情告白之后的不经意闲聊中,一个细节引起记者的警觉。当他再一次顺藤摸瓜时,挖出的真相却使他难以下咽:原来议员早就对女助理起了疑心,于是派自己当兵时的死党暗中监视。而这个死党既愚忠又凶蛮,为保护自己的好友不惜亲手杀人,并继续冷血地连环灭口。一个宏大的“勇斗恶势力”故事瞬间蜕变为糅杂了猜疑、义气、愚忠、变态、懦弱的现实闹剧。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并未否定前一个故事:议员对大公司的调查以及大公司安插美女密探这些仍然是事实。只不过女助理的死并不能被顺理成章地嵌入这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框框,那是一场更私密的个人悲剧。无论习惯了故事套路的内心能否接受,这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再满拧也是事实。

  拉塞尔·克劳的记者身份为这两种故事的纠结提供了绝佳的背景。因为没有谁比一个新闻记者更容易沉陷于互相拒斥的叙事框架的折磨。更精妙的是,编剧故意安排他在明面上同时进行另一场“叙事战争”:所有的小报记者都试图把女助理的死演绎成一场廉价的桃色丑闻,而作为大报记者的他需要力压主编的质疑,挖出背后更“宏大、”更“严肃”的阴谋,做出一篇完美的深度报道。最终的真相无疑为这种抗争蒙上了一层讽刺色彩。

  大众媒体往往容易陷入既定的叙事框架无法自拔。然而现实远比“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复杂和浑浊。好的记者应该有能力在往往互相排斥的叙事之间“协商”出一件仍具完整性的作品出来。好的读者也是。当然,可读的不只有新闻,还有生活。虽然需要暗自捏合互相排斥的故事有点累,但其中的张力倒也颇具美感,就像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一样。

  不经粉饰的混沌现实最美。

  2009年10月

  《国家要案》观后感(九):一句话评论:一部试图给观众一些新鲜感的好莱坞改编政治惊悚剧

  转自Movietalkie.net

  Russell Crowe,继 The Insider 之后,再一次出现在政治惊悚片中。此次,他扮演的是一位华盛顿的资深记者Cal McAffrey,正在调查两起似乎毫无关系的谋杀案,而其中一起谋杀案,会对政治新星 Ben Affleck 扮演的国会议员Collins的仕途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在谋杀案的背后,可能还有着更大的来自私人军事公司的阴谋。在Cal和一个新手博客记者,Rachel McAdams 扮演的Della一起调查这件事件的时候,更大的危险等待着他们,而他们俩都没有预见到的事实真相,将慢慢浮出水面。

  看到本片的阵容,Russell Crowe,Ben Affleck和 Helen Mirren(扮演Cal的老板),以及政治惊悚类的题材,不得不让我对本片产生一定的期望。Crowe扮演的Cal是一个非常资深,执着并且渴望揭露事实真相的记者,他的表演非常到位,邋遢的长发、突起的将军肚、灰土土的外套和一辆1990年的萨博;他拥有比侦探还灵敏的嗅觉和广阔的人脉关系,对于凶杀之类的新闻,他表现出了非常老道的一位记者表现出的从容。Rachel McAdams扮演的Della,一个online部门的blogger,从一个常常胡说八道的菜鸟慢慢变成一位关注事实的记者。Helen Mirren扮演的老板Cameron,貌似是一位曾经一样拥有胆识敢于揭发事实真相的记者,而现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她不得不与高层妥协,但是她给与 Cal的支持,以及她对Cal的又恨又爱,被Helen Mirren表演的很令人信服,不愧是一位老戏骨,只是感觉她的表演还有更大的空间;而Ben Affleck扮演的国会议员Collins则中规中矩,一个年轻帅气拥有完美家庭和光明前途的政治新星,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表演。基本上,单就表演而言,我认为本片还是不错的,之前看到 Brad Pitt 和 Edward Norton 曾表示要出演本片的记者Cal和议员Collins,相信不少人会为之兴奋,因为这可能 Fight Club 之后两位的又一次合作,但幸好两位后来都退出了,Norton演议员还可以,不过他可能不太能够表现出政客的道貌岸然和虚伪,而Pitt…,我认为他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比较简单的角色。

  本片的剧情,嗯,为了不剧透,我不打算提太多细节,如果你是一位对政治惊悚片感兴趣,同时不是那种非常挑剔的影迷,我相信本片会让你的两个小时过的很快。我不敢说本片的剧情和 Memento 并驾齐驱,特别是悬疑的设置,只能说还是有一些老套,不过能看出片子尝试给老套的剧情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而不是那种大家一眼就能才出来的阴谋。在最后揭示秘密的时候,影片采取的手段比较合适,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而不是非常狗血和做作的揭秘方式,这要感谢Russell Crowe的表演功底。但是,一些剧情的缺陷还是比较明显,片子里的出现的一位刺客,他的背景在最后一刻揭示之后,让我觉得非常不合理;而私人军事公司这一元素,感觉最近在美剧和电影里都频频出现,最熟悉的应该就是 24 最新的第七季了,而这种类型的阴谋,给人的新鲜感已经不是很高了,相比之下,Insider所涉及的一个与烟草公司相关的阴谋,让人感觉更与真实生活接近,更加毛骨悚然。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试图加入一些新鲜元素的政治惊悚片,有着强大的表演阵容,略显程式化的阴谋式剧情,不过两小时的时间针对大多数观众应该不算是浪费时间。顺便给大家一些影片的小八卦,本片是改编自由 Bill Nighy 主演的英国同名迷你电视剧,而英国演员Helen Mirren的出演可能也算是对原剧的致敬。本片的编剧 Tony Gilroy,曾经参加过 Michael Clayton 和伯恩系列的编剧,也算是政治惊悚片的老手了吧。

  《国家要案》观后感(十):做新闻的就得这样

  Cal被描述成了一个非常“理想化”——至少很符合我心目中的——记者。不修边幅的衣着外貌,破车,杂乱到相当境界的办公桌堆满了各种文件报纸资料信息以至于根本看不出有办公桌的样子,很在意笔,说话刻薄,傲慢。但同时,极敏锐,思维缜密又善于联想和推测并有勇气有能耐证实自己的推测,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最重要的是,他相信真实的力量,相信真实的新闻的力量。

  从新闻,或者“真实”,这个角度说,电影列出了“真实”身边的三个角色:一,新闻的主角,隐瞒者欺骗者,就像片子里的Stephen以及PointCore的那帮混蛋。二,真实的报道者,像Cal这样只站在真相一边的人。三,制造新闻的人,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带入了Della这个新入行的小姑娘,曾经小有名气的博客评论家,曾经会抓着只言片语不加求证就去网上爆料的人。当然,也包括为求发行量求“爆炸性新闻”效果而要求Cal仓促上版的总编以及确实这么做着的众多纸媒。

  虽然Della或者其他纸媒的这一特性只能算是一笔带过,但还是想借题发挥的说一下,在真实面前,无论欺骗或臆想,都是一样的,没谁比谁更高尚,说白了,都是假的,程度上的轻重并不能改变本质。只是在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在“真实”缺席的每一个时刻,臆想派都显然更能引起共鸣,都显然更能一呼百应,都显然更易被视为“正义的化身”。我觉得挺可笑的,不过更可悲,相当可悲。当然,对于那些,不用动脑或者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知道是假的的言论还会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广为传播给他个星星之火就立马说其燎原的人,只能表示深切的沉痛的无语。

  “用事实说话”曾经是一句挺激动人心的话,曾经我还挺爱守着看七点半以后的节目,看他们套话,看他们藏着的摄影机里录下的那些嘴脸。只可惜,到了现在,这已经完全成了种讽刺,实打实的讽刺。Cal在电影里说,他相信人们最终是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新闻的。然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却没有机会没有渠道接近真相。更悲哀的是,没有谁愿意也没有谁能够充当“真实”身边的第二个角色。

  我挺羡慕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新闻环境,尽管也有压力有冲突有威胁有恐吓,但至少还是在“坚决”,在“勇敢”,在“绝不罢休”的气魄和行动力下足以抵抗的,是有可依靠的保障的(比如那48小时)。毕竟新闻报道原本就不该是“替谁说话”的问题,而应该是告诉人们,究竟,谁,做了什么,为什么。

  以前我真一度挺想做个记者来着,不过鉴于我完全不具备像Cal那样的“执着,干练,勇敢,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惮于环境,在没开始前我就作罢了。说来可笑,唯一一次算是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去了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丝毫谈不上什么重要的会场,刚到那儿,先就给塞了个文件夹,我当时傻,差点当场当着给我那人的面儿打开,不过幸好没。后来打开看,里面包括一份样本新闻稿,已经写好了所有的内容,以及,300块钱——有必要吗?真令人灰心。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结局,看的时候我就想到Trompenaar的理论来着,美国果然是普遍主义的啊。如果换了我,我觉得这太难了。

  整个电影看下来可以说非常引人入胜。尤其在能够制造紧张感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我整场看的都很激动!画面处理上有些镜头有点头晕,有些镜头很巧妙,总的来说就像海报给人的感觉一样,比较昏暗,灰色,有点纪实风格。还有影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有点开眼界的感觉!!不知道国内的大型出版社是不是也是这阵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