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撒旦探戈》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撒旦探戈》影评精选10篇

2018-02-16 20: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撒旦探戈》影评精选10篇

  《撒旦探戈》是一部由贝拉·塔尔执导,Mihály Víg / Putyi Horváth / László feLugossy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旦探戈》影评(一):空虚至死

  七个半小时,在地铁昏昏欲睡缓慢移动的镜头人物背影一点点消失在地平线,翻飞的白色蕾丝窗帘,凝重的面部特写,每个镜头都让人喘不过气。故意减弱的叙事,背后凝聚着匈牙利沉重历史,与个体集体事件中的茫然无措

  如同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这里人的精神灵魂都是空的,生活百无聊赖死气沉沉。在这片被沼泽淹没的土地上,空洞教堂废墟上还留有一口钟。看清真相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一个是不受待见抱着一只猫的小女孩,一个是醉生梦死沉浸写作医生,他们冷眼旁观周围人的愚昧。

  与娱乐至死相对应,这里的人是空虚至死。他们内心充满恐惧绝望,想要一潭死水的生活发生变化,于是卷入骗局集体逃离。被废弃的村庄杂草疯长,笼罩着与世隔绝氛围

  《撒旦探戈》影评(二):不可言说的力量

  开篇:雨,泥泞,残破村庄,牛群

  一个村庄的每个家庭,他们像戏剧一样表演着,表演生活。镜头本身会给人距离感(如脱离静止画面而继续的说话声音),现在的多少商业片和口水电视剧都在力图缩小这距离,努力制造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现实。而Bela Tarr却恰恰凸显距离,像是躲在镜头后再拿一个望远镜一样。人性是真的,生活是假的。对话是真的,对白是假的。各说各话,各自有一个世界。酒馆里的喧闹更加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剧场,和谐却又分离的挤在一起。自由又不自由,你愉快的伸出手臂,一个优美舞蹈动作可能就碰掉了他人头顶面包;他顶着面包的走动又会影响舞者的步伐。镜头画面的形式完全升华成了仪式感。

  缺乏対自身认知行动力的村民惴惴不安等待着的恶人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后来却成了他们跟随的信仰。有着诗人表达方式的伊用了短短几分钟就收获了所有人的钱财和村民们终于流露出的坚定目光。而结局注定是不堪的。钟声从来就没有过,即便村外有也因距离遥远而传不到此处,医生是这样记录的,恼人的秋雨不停地下。那最初惊扰到村民的究竟是什么?这般无法感知之物会不会有一天也惊扰到我们?

  “村民真蠢,我们呢?”

  “哈哈哈怎么会,无非是个故事罢了,都是假的。”

  《撒旦探戈》影评(三):夜漫漫光漫漫 心跳不快的影

  看了片头漫长的长镜头和与之相伴的钟声圣乐 深深地吸引了我

  于是打通老师 批准我在画室度过这清冷孤寂的七个半小时的夜晚

  充斥着长镜头的影片看起来比较累 尤其是还没有对话的

  画面细微的变化 流淌着时间 时间不等人 所以画面也不等人

  结尾收得太好了

  当那个老头重新坐回到椅子上拿起本子喃喃自语地写下日记

  我才恍然大悟地领会到一切的缘由

  本以为是一出社会主义农村腐败问题 现在才明白是神在捉弄他们

  可怜人们 致死才能摆脱自己命运

  不禁让我想起老师讲述【教父】结尾时那段儿哀叹

  人活着 为了什么?为了打破生活的法则

  可往往到死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没摆脱法则

  命运 不就是如此?

  顺从起来是那么容易

  《撒旦探戈》影评(四):摘

  “他们?他们是奴仆,一辈子都是奴仆。除了吃土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多疑地猜测着对方,在沉默中打嗝,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被骗。奴仆没有了主人,但不能没有自豪自尊勇气,他们骨子根本就没有。他们只喜欢活在自己的阴影中,他们就像羊群一样跟着影子。没有了光环幻想,他们活不了。不过不要把他们逼疯了,否则他们会有强大的破坏性。他们只需要一个温暖房间热气腾腾的红辣椒。如果他们能和隔壁的女主人一起睡觉,他们就会谢天谢地了。”

  “你们在腐败中懒散,已经远离了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你们计划不出任何结果,你们的梦想,依然盲目,依然碎裂。你们期待奇迹从未出现。”

  “一切都正常,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们一定是躺在自己的床上打呼噜了,要不就是盯着天花板看。他们没有线索,就是这么空闲被动,使他们处于他们最害怕的宽恕当中”。

  “秩序和自由是由激情连接,我们必须相信两者,我们也深受两者的折磨。虐待自由就是浪费它,当垃圾扔掉。人不喜欢自由,害怕自由。奇怪事情是,自由并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反而,秩序经常会吓人。”

  “十月底的一个早上,那是第一滴让人无法忍受的秋雨,降落在人间之前,降落在炎热的裂开的大地上,在农场的西部。那样发臭的沼泽,淹没了道路,无法通行。直到第一次霜冻,把整个镇与世隔绝。弗塔基被一阵钟声吵醒,最近的教堂在西南八千米之外的地方,在古老的霍克米斯地里,一间孤独的小教堂。但是那里并没有钟,在战争时期,这教堂已经倒塌。”

  “突然之间,一个人被安静吓到了。他没有动,缩到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咀嚼变成痛苦,吞咽变成怒火。然后慢慢平静。最后,出现了最可怕的事:停顿。无路出去。我可以生活到时间结束。”

  “手风琴动听的声音。招待所的蜘蛛发起了最后一轮进攻。他们在玻璃上织网。杯子上。烟灰缸上。桌子腿。椅子腿。他们用神秘的线把自己绑起来,好像是来自他们躲藏角落关键。他们的每个动作和摆动都很好,只要这张无形的网没有糟到破坏。他们在睡着的人脸上、脚上、手上编网。然后马上回到自己躲藏的地方。等待着他们的小线条再次颤动起来。”

  “他想挖开泥土,但是没用,泥土又掉回去。他再度尝试还是失败。于是他哭泣起来。他坐在机车库的窗子上,但是不知道,不知道是黎明还是黄昏,无穷无尽。”

  “永远短暂无法相比:可变,瞬时。强烈光线刺穿黑暗。看似微弱,缺乏连贯性,空洞。最后一片空白。遥远的地方繁星无数,无法触碰。只有中间一点微弱的光:自我。我们的真实也许能得到回报,也许会被惩罚。而只有那里,所有东西都有一个位置,一个远离真实的位置。有一个属于它的地方,永远都属于它。这地方就是现在。永远可信的地方。”

  “天使看到了,天使知道了,她的内心平静了,树,路,雨,夜晚,一切都安静了。她认为,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好事,所以一切最终都变得简单。她知道她的天使已经为她出发。”

  《撒旦探戈》影评(五):《撒旦探戈》贝拉·塔尔

  改编自克拉斯纳霍凯小说,全片分为12部分:“有消息称他们要来了、我们会起死回生、有头绪、蜘蛛工作1、未装订、蜘蛛工作2、伊里米亚斯演讲、前景、天堂噩梦?、未来期望、工作与麻烦圈子封闭。”电影前六段按照探戈舞步的前进步伐,围绕着一个场景通过不同视点进行叙述“破落的农场里人们买了牛分了钱准备离开”。人们在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中徘徊了太久之后,准备打破现有的生活,带着钱走入新的未来。电影后六段则按照探戈舞步的后退步伐,围绕着一个事件进行叙述“两个骗子骗了农民的钱,人们又回到了原有的绝望生活”。愚昧的民众相信了骗子伊里米亚斯关于“新合作农场”的骗局,将钱交给了他,他们不得不又回到原来那种绝望和空虚的生活,从而电影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电影“未装订”部分,则游离在整个故事之外,描写了农场里一个小女孩哥哥骗了钱,虐杀了自己的猫之后自杀的故事,因此这个“未装订”可以看作整个故事的缩写版。影片镜头有浓重的塔科夫斯基的肃穆风格,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运动充满了抑郁无望的生活态度。此外,塔尔的横向平移镜头有相似于费里尼的构图方式,远近景物仪式化的陈列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塔尔还钟爱大景深镜头,随着人们纵向深入景深,镜头微微上升,具有一种俯瞰命运之感

  《撒旦探戈》影评(六):镜头的魅力——浅谈《撒旦探戈》

  贝拉塔尔是我最喜欢的导演,这从初中开始便一直是,但我始终没有评论过贝拉塔尔,可能说我并没有资格去深入的解析贝拉塔尔,因而这篇文章名字也便在后面加了浅谈。贝拉塔尔的电影个人认为其最有价值作品是后五部作品,因为从《诅咒》开始其作品有了明显的风格转型,注重于运动长镜头的运用,且此时的贝拉塔尔开始与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合作,从此开始塔尔的作品从以前的关注底层人民生活题材或是家庭伦理或是戏剧改编转型到了带有强烈隐喻及一定魔幻现实色彩的作品,其故事中含有一定的不明确性以及一定极简主义风格。尤其是从《诅咒》开始,其创作团队有了大致的确定,Mihaly Vig配乐,卡撒兹纳霍凯编剧,且许多演员都会在其后五部作品中多次参演。 《撒旦探戈》是由卡撒兹纳霍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据称这部电影的制作是完全照搬小说的,但由于卡撒兹纳霍凯的作品目前并未有中文翻译版,因而这也便是目前为止个人认为自己去评价贝拉塔尔难免是太没有资格了。 这部电影我看了也有不下三遍了,之所以一定要写些什么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长镜头的美学概念的造诣,可以说真正的领会了塔尔的镜头设计,那么当今的即使是更长,更炫技的长镜头总归来说他们的理念的创新性依旧是无法与塔尔比肩的。 《撒旦探戈》全片分为十二章节,且导演分为三部分(此处的三部分应是作品因时长过长而划分,并没有实际意义),从第一部分至第二部分讲述了村庄中的各型各色的人物在一天中所做的事情,除了蜘蛛工作1,2章节,其镜头的运用多数时候是处于偏主观化的,尤其要说在第三部分的时候医生在家里画窗外景色的镜头,先以主观视角开始,纵向化的拉出画笔,层层拨出逐渐表现绘画主体,笔记本上的画作以及作画的场景,纵向的调度以全面突出三个不同的部分。同样的镜头运作也表现在第三部分的第二个章节,纵向化的调度叫人称奇,因为这个镜头则些许的体现了长镜头美学的一种独特美感,即镜头运作与人物的暧昧关系,或是可以说镜头的运作与演员的走位之间的客观性与较主观性的融合,该镜头描述了伊里米亚斯与他的两个同伙与村里人的分别,再分别时镜头的运作与村里人形成了反向运动,随后镜头的逐渐拉伸倒出酒吧老板与伊思泰克的母亲,而在此时酒吧老板的走位时而与镜头的运动相对应,时而又与镜头相反,突出了在该章节中所有镜头的相对客观性,且该镜头的运作的暧昧关系及人物走位的立体层次感可谓是匈牙利长镜头美学的经典镜头。镜头的暧昧关系实则从影片开始时便是存在的,拿第一部分的第一章节来说,在该章节中导演极力的营造出声画分离所造就的长镜头诗意感,从第一个固定机位长镜头开始便是,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章中有一个两个主要的男性角色对话的平拍移镜头,镜头似乎是更突出于两者沉默的对视,而两者开始说话镜头则开始移动,逐渐人物移出画面,对白则变成了画外音,同样的手法实际上在同为匈牙利的电影导演吉尔哲费舍尔1998年的作品《激情》中也有类似的场景,所不同之处在于塔尔的这个镜头在于室内,且景别距人物较近,我想这可能是更突出两者间的矛盾,沉默的矛盾,而在《激情》中,同样的镜头处理方式则是在男女主角互相表达爱意之时,镜头内的简化则带来了几分浪漫情调。在此我有一种感觉便是匈牙利的长镜头美学与苏联的长镜头美学并非相同的。 贝拉塔尔最为鲜明特点便是长镜头与黑白,塔尔的长镜头极为灵活技术上的要求是很高的,而相比之下,这部《撒旦探戈》的长镜头的运作相较于后面的作品从镜头的复杂度上讲是更为简单一些的,但是即便如次,《撒旦探戈》还是被许多人认为是塔尔最优秀的作品,对于这一观点我不加以评价,但相比塔尔后来的三部作品来说,这部影片的故事是极为复杂的,那么镜头与故事,或是视角的关系在这部中也是极被突出的,尤其是当我在看影片的第三章节医生摔倒的镜头时启发便突然一震,镜头的运动从摔倒时的快速到摔晕时的缓慢,尤其是平缓的拍摄医生昏倒的身体并伴随着医生缓慢的呼吸声,长镜头犹如心跳一般,如此的真实,同样的效果也出现在影片中相对短的镜头的组接中,如第一部分第二章节中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在饭馆喝酒听见异响的场景,导演在其中正反拍摄的组接中因伊里米亚斯的一声“安静”,所有的人都静止不动,此时组接的镜头先是静止不动以带给观影者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的感觉,而镜头随后的缓慢上升则让镜头缓慢的转向了上帝视角,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此的带动观影情绪。我试图认为塔尔想让长镜头带有不同的视角,那么影片的前两部分除了蜘蛛工作1,2章节都是整体上来说较为主观的影像,那么长镜头的运作也便较多的会跟随被摄主体,而到了蜘蛛工作1,2时镜头则较为客观,多次使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或是镜头中大量的时间不在运动,并大量的使主要人物位于画外,那么之所以这样做,我个人理解这两章节的主角便是这个破旧的酒吧。 镜头的剪接在影片中也是极为独特的,上面提到的伊里米亚斯饭馆喝酒一幕外,还有在第一部分第二章节中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遇见伊思泰克的哥哥,他们一起走路的这组镜头中,从第一移镜头拍摄,却又时而快于时而慢于人物的行走速度,这就便是长镜头美学的暧昧感的再一次体现,而直到镜头变空,相接的镜头又是一个空镜头,而正是这样的空镜头以表现行走,而如果注意影片的配乐安插的话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中配乐的安插都是在没有情节发展的镜头中,在此处安插配乐既有悠闲抒情的效果,同时也表现了行走。

  《撒旦探戈》影评(七):生命这一场悲伤的探戈

  整整七个半小时,我一口气看完,毫不间歇。当全片结束的一刹那,我全身的热血涌到喉咙,一口喷射出来,我目瞪口呆,欲哭无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其实《撒旦探戈》并不算是一个独创性特别强的电影,他的一些构思、立意、拍摄都是基于一种相对传统的艺术准则,然而或者在导演看来,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远没有他所表达的内容来的重要,他做到了,看完的一时刻,一系列的经典马上就出现在脑海:《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米格尔街》... ...在一系列的名单后面,贝拉.塔尔用电影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带有浓重标记独特章节。

  贝拉.塔尔并不像费里尼那样激烈的批判现实,即使现实残忍、荒唐的可怕;也不像伯格曼那样拥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即使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太多的话要说,取而代之的却是大篇幅的环境刻画;或许他吸收了塔可夫斯基那一股悲天悯人的诗人气质,却又带上了导演独自的情感关怀。全片始终都笼罩在一片灰暗、荒凉与恶劣环境之中,在这片苍凉的色调之中,导演只是静静的将每个人所承受的苦难、折磨、迷惑、悲伤一一道来,那些数不清的困难、忧伤像一曲永不消失的探戈一样一直弥漫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7个小时,拍摄的故事却并不长,三天两夜而已,却仿佛把整个民族的百年苦难全都讲了出来。故事改编自克拉斯纳霍凯小说:起始于两个传言中的骗子/领导者即将到来打破村民本来已经困苦不堪的生活... ...(以下省略内容)

  全片叙事舒缓凝重,导演吸收了塔可夫斯基的诗意凝重风格和卡萨维奇的超现实幽闭场景,却又加上自己独特的横移、推拉长镜头,把一部悲伤到了及至的电影拍的美到极致, 每一个场景都精挑细选、每一个镜头都精心设计、每一个演员都丰富细腻:那一场场永不停止的大雨、那一条条泥泞大道、那一片片没有止境的树林、和那永远也过不去的灰暗黑夜,都在静静的诉说着他们的忧伤、他们的失落、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绝望。苦难与悲伤是全片的主要述说对象,就像《悲情城市》一样,即使人们唯一的一场酒吧探戈舞,却也正如标题一样,在痛苦、失落与无赖之中落寞欢唱,无人应和。

  同那场“撒旦探戈”一样经典的还有医生的凝视、和他蹒跚买醉的场景,以及小女孩的悲伤故事。

  在CULT“愤青”电影当道,超现实、视觉暴力、夸张、恶搞、讽刺统治影坛的今天,导演却以如此冷静的镜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刚刚过去的故事,或者这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今天谁还会去关心这些呢?谁还愿意去背上这么沉重的包袱呢? 然而悲伤与苦难是人们始终摆脱不了的情感,即使在今天、明天、后天我们都将被苦难笼罩,或者它会换一种姿态,但是它仍然存在。正如在电影结束所表现的那样,人们来到了镇上,开始了新的生活,却又开始了新的苦难,就像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一样,周尔复始,永无止境。

  :电影当然拍的很好,但是我对原小说很怀疑,如果电影是忠实原著的话,那么小说有抄袭《百年孤独》的嫌疑,太像了,那一个个苦难的圈子,甚至那场一直下的雨。都和《百年孤独》一模一样。

  《撒旦探戈》影评(八):The Devil's Nipples

  the news is they are coming

  ---推完了中文又推了英文字幕,想就这么一直看下去。可惜电影什么的必然有结尾。就算开放式,就算循环式,也是结束了。

  we'll rise from the dead

  ---牛马猪狗猫猫头鹰。出镜的动物无一不反映着真实的生存状态。足不出户的人在自己的屋子中打理生活,像院里那灰头土脸的狗在地上翻翻拣拣。人对着墙角撒尿,横七竖八地熟睡在拥挤的尘土和汗渍里。

  knowing something--pause

  ---而人们却谈论着人类尊严。

  ider job

  ---影片中两次点酒都没有按要求上,一次Irimias二人要朗姆和白兰地各一杯,前台妹子在同一个容器中倒出两杯一模一样的酒给他们,并且不厚道地笑了。一次他们三个人点的是朗姆白兰地各两杯,红酒一杯,然而店主给的是一杯白兰地两杯红酒。

  comes unstitched

  ---那小女孩的命运是全世界的缩写。

  ider job(the devil's nipples,satantango)---pause

  ---姿态微小,神情却带着悲怆的美感。长着下眼袋和法令纹的女人穿长大衣很有slut的感觉。眼角下垂、长着泪沟的男人也是一样。

  irimias gives a speech

  ---im not talking of a hurried night, mr. mustard, we should work on the mean reds.

  erspective from front

  ---反复的pause闪回中,感到不同视角的故事叙述同一事件时,在布景上和时间上都有微小差异。严密的契合所能带来的惊喜便丧失了。但这差异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荒谬感。

  go to heaven?have nightmares?

  ---摄像师极伟大。配乐与风雨声甚至影片的嗞嗞啦啦声都很棒。最美的是那些玻璃器皿。第一章中钟声响起时窗边桌上那个玻璃瓶,女人起床后就变成了烟酒和一些琐碎东西。

  erspective from rear

  ---don't stand there watching me follow me show me what u can do. we were born sick

  just trouble and work

  ---“我不应该喝酒,我会不断地想到棺材。”

  the circle closes

  ---亲爱的,今天辛苦吗

  《撒旦探戈》影评(九):贝拉·塔尔的电影(外二篇)

  毁灭的经验

  贝拉·塔尔着迷于描绘毁灭之经验。《撒旦探戈》中集体农庄和合作社的双重毁灭,《鲸鱼马戏团》中小镇因为谣言趋向毁灭,及至《都灵之马》中,作为个体的人之毁灭。这些毁灭经验与影像风格是一致的:黑白影像、长镜头、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配乐。

  黑白影像,剥离了色彩所天然带上的情感,组成从白至黑的渐变梯度。如素描,光影与明暗所组构成的物之轮廓;如雕塑,形体塑造带来的坚实感:均为一种“物化”过程。《撒旦探戈》中村民前往新居的第一天,塔尔用摄影机镜头围绕着人物的脸所做的展示,突显了面部轮廓与凹凸的坚实感,静默人像凝固为“物”;或在《鲸鱼马戏团》中,男孩第一次前往广场,摄影机镜头扫过的人物群像,如同流动的定格照片,同样是一种“物化”的过程。

  长镜头,一种时间的法则,是为了剥露空间中人物逐渐物化的过程。这尤其表现在塔尔具有标志性的行走镜头中。当摄影机以同一速率跟随与引导人物前进,这一绵长时间见证了肉体如何硬化为身体的过程,借助于人物坚定的脚步动作、摆动的速率与幅度,原本鲜活的生命转变为承载机械动作的物。在《鲸鱼马戏团》中,群众暴动所踩踏出的节奏与动势,是将个体隐没于群体中,消没生命意志的表现;或在《撒旦探戈》中,不断出现的行走镜头,人物为一条笔直的逃逸线所贯穿,逐渐凝化为物趋于毁灭。

  配乐,作为精神性的升华,是贯穿尘世与星空的连通线。每一次音乐的响起,对于观众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而非情感或宗教体验。当影像不断“物”化,分子开始不断运动之时,音乐的到来不仅排布了这些分子运动的随机性,同时将其与广袤宇宙中的无数天体贯穿,统摄于宇宙法则之下。这是一种物理学的熵变,总是趋向于混乱,也即毁灭。

  运镜痕迹的消失

  长镜头分两种:运动长镜头与固定长镜头。前者如贝拉·塔尔与安哲·罗普洛斯为例,后者可以见中期的侯孝贤和蔡明亮。一般而言,镜头长度越长,其使用痕迹越重。并且,运动长镜头比固定长镜头更会显出镜头的痕迹性,此点不言而喻。因而,先谈谈后者。侯孝贤的方法是不断增加物象的密度来消灭镜头感:当观众注意力着注于饱和影像,也就忘了镜框及镜头所摆放的位置;弗兰马丁诺则通过构筑空间-影像,将观察者内化为被观察者,而“消灭”镜头。

  至于运动长镜头,安哲·罗普洛斯从未想消除其痕迹。安哲的长镜头作为承载情感、诗意的载体,只有在痕迹明显的运动中才会发挥出其效用。这与贝拉·塔尔的长镜头有本质区别。在《鲸鱼马戏团》中,达致臻境的长镜头使用已经无法再通过其机位摆设、运动轨迹来还原了,如在第一个镜头中,谁都无法探析原本背向门口的镜头如何转眼睛已经是正对门口,可谓神乎其神。在《撒旦探戈》中,虽然镜头还未像《鲸鱼马戏团》中那般完美,但其复杂的运动方式也是无法还原的。

  贝拉·塔尔的长镜头虽然出奇地长,但很少有滞重感。原因何在?关键在于镜头运动与人物行动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在人物开始动作时,镜头才相应地运动。举个简单例子,在人物行走镜头中,摄影机与人物一直保持着固定的距离,两者以同一速率前进,当观众不间断地观看这些差不多以同一形态展示于屏幕的物象之时,他也就可能忘记摄影机的存在,如同在电子游戏中一般,为的是增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通过摄影机与人物间的交互,在某种程度上消减镜头痕迹的方式,贝拉·塔尔并不是发现者。在《八部半》中,费里尼已经发现了这一奥秘。这种在摄影机与人物间如同共舞的处理方式,让这部影片展现出流动的轻快感,即便观众深知影片中的调度与镜头处理是何等复杂,在这些影像面前也将忘记运镜痕迹,沉醉进美妙的音乐感之中。

  《撒旦探戈》影评(十):大海为父,大地为母,探戈为吾之生命

  这是我看过的第1000部电影。七个半小时的黑白影像,从早到晚,一次观毕。

  《撒旦探戈》是一部神奇的电影。无论是它的惊人片长、故事文本、镜头语言,还是影片中蕴含的历史与生命的重重隐喻,都堪称伟大。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观影体验。这是一部终生铭记的影片。

  一

  影片的序章是一个长达八分钟的推轨镜头,镜头拍摄的主体是农庄中的一群牛。牛群在破败的农房之间、泥泞的道路之上缓慢地行进,时而停下觅食、相互爱抚。摄影机随着牛群的运动而运动,忠实地记录下这平凡沉闷的八分钟。这八分钟牛群行进的意义,大概没有哪个初次观看《撒旦探戈》的人能瞬间领会,只能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接下来七个小时有余的观影苦旅之中。

  牛群行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