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咬狗》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咬狗》经典影评集

2022-05-26 02:0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咬狗》经典影评集

  《人咬狗》是一部由Rémy Belvaux / André Bonzel / 伯努执导,伯努瓦·波尔沃德 / 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 / Jenny 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咬狗》影评(一):存在主义的冷漠

  人咬狗

  下载的版本是[阳光法国原创组][比利时黑默暴力电影][人咬狗][DVD-RMVB][法语】

  哇,原来是法语,我看的时候还以为比利时语呢——反正我也听不出来

  看来看电影光看字幕,确实有可能发生“中文屋”式的悖论——

  对方说“我想做俯卧撑”,

  但你以为听到的是对方说“我想谈恋爱”,

  于是你说“如果谈恋爱就是谈恋爱的话,那不是耍流氓吗?”

  到了对方那里,人家就以为听到的是“你想玩SM?我手持钢鞭将你打~~打~~打~~~~~”

  人与人的隔阂,不但存在于交流所用的语言、表情、行动中,也存在于人们互相之间的判断和推测中

  有部书名很好,叫做《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没看过,不过作者是电影《断背山》的原著作者

  电影我也没看过

  反倒是最近受毛驴的一篇日志提到的一个牛人女的一篇日志的影响,开始看几篇耽美小说……

  好吧我真恶俗……

  ……不过要说这耽美小说呀,深入……这个世界……进去……那还真会发现一些精品,高雅而不流俗,搞笑而不恶俗,大胆而不低俗……

  (请允许偶使用一个偶像女的日常叹词先:)

  靠!!!!!!

  我还真能扯……

  含泪告诫自己书归正传,嗯哼

  《人咬狗》,很h很暴力,h之真实冷峻,暴力之直接,很有纪实感——当然这片子本来就是玩dv纪实类的形式。不推荐

  纯情女观看。极其。

  整部片子简直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的,偶然的,没有信仰没有意义的暴力到处……

  全家被杀的小孩房间里,竟然满墙贴着圣斗士海报……

  啊!紫龙的长发多么飘逸!

  啊!车田正美的网眼用得何其出神入化!

  网眼~~E~~~打住!不要胡思乱想!

  看到遇到另一组杀手和摄制组时的情节,我突然想起了王小波……

  嗯哼,到处都有不羁的暴力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世界丰富的杀手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游荡,滋养着记录者的胶片……

  嗯哼,一个边缘化的、心狠手辣的、随时随地能吟惊艳诗句的、富于音乐才华(我们可以幻想成数理逻辑才华)的、生

  活中有个才华女依恋的、游荡在“地狱般城市街巷”的外国杀手王二……

  只是到最后他一念前头念过的诗,就有种感觉要结局了

  果然,主角杀手、介入情节的摄制人员、镜头后面的摄制者,全都死光光

  (这就是传说中的“强奸观众并打死观众谁叫丫的看电影时潜意识就有偷窥癖”吧)

  于是这暴力,这影片,就成了泯没于世界尽头或角落里的一个物件,注定要消失,而滚滚而来的许多暴力正迫不及待的

  把它们赶开、消灭和替代。

  这片子生不逢时,放映很久后评价才甚高,豆瓣上评论都很精到,不多说了

  叔本华说:“伟大的头脑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们才不被当世认同。”

  这是他混了几十年发现自己书揍是卖不出去的牢骚,可以无视,也可以扼腕,唯独不能揍他

  《人咬狗》影评(二):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谋杀

  如果将你放在杀人现场,观看凶手行凶的全过程,同时听他告诉你他的想法和感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是否能面对他对恶的坦然、他的残酷手法、和他的无罪感?不能面对的原因是什么?你肯定会有想体验这件事的冲动,回答这问题之前,你需要先反思你在道德囚室中的自如程度。

  假设可以用电影的方式,具体来说,用纪录片的方式给你这样一个情境,我们来设想一下,怎么给你?我们要记得纪录片的作者,简化来说,那个肩扛摄影机的人,他以机器来记录,模拟他的眼睛,然后让你观看,替代你的眼睛。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其实是看不见的,我们只知道把镜头对准那把手枪并看着它发射的,是我们的一位现场代理人。对,我们并不在场,这个距离很重要,是一块透明的海绵,通常来说,绵柔度足够吸收大多数人的情感撞击,我们会感到一定程度的恐惧,但内心里还记得,不,我不在现场,我不是凶手。

  因为摄影师——我们那个代理人还没有露面,一直安全存在于影像之后。否则我们怎么能看见这部电影呢?他的安全,就是我们的安全。

  比利时电影《人咬狗》,是一位电影凶手,它谋杀了这种安全感:它让摄影师参与行凶了,让摄影师死去了,所以,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也是凶手、我们也最终死去。

  这是一部由几个大学生拍摄的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大致的内容是:一个摄制组跟拍一位杀手的生活,记录了他多次杀人、强奸、抛尸的过程,以及他的家人、情人、艺术理念、对诗歌的爱好,以及最后被杀死等等。它采用极逼真的纪录片的影像风格,让观众几乎难辨真假。

  这部电影的惊世骇俗,如果只止于题材,那就不值得说了。它最震慑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在谋杀。就是前面我说的谋杀安全感:通过谋杀“纪录片”、谋杀“观众的道德避难所”来实现,它的凶器很简单,就是一台摄影机。

  《人咬狗》采用纪录片的语法来表达,但是抹除了纪录片作者的无辜性。导演、录音师、摄影师等,在常规纪录片中的基本道德是,对现场的不干预、不介入,以保持足够的客观。但不介入本身就是主观性的,这个道德只能存在一种矢量性的正确,而无法绝对达到。《人咬狗》是一部剧情片,它没有纪录片的道德约束,所以能跳出来反讽这种道德:摄制组的人,在拍摄杀手的过程中,与他交流、观看他的行凶,这种现实关系,是电影质疑或嘲弄的对象,在这种现实里,这些人不可能不被杀手影响。

  所以,当这些旁观者开始帮凶手按住孩子的腿脚以保证他们的拍摄得以继续时,便不可遏制地进入了“让谋杀得以继续”的另一重处境。这是一扇门,这一面是安全的房间,另一面则是罪恶的世界,这扇门打开,黑暗扑面而来,安全的光线就被扑灭了。

  这时,除了摄影机还是客观的,没有人能再保持客观。“纪录片”死于此刻,但也实现了客观的绝对值:绝不会再有主观视角、主观选择的存在,只有摄影机。

  这个处境的第一个峰值,在摄制组的人参与杀手的轮奸游戏时出现:录音师晃悠着话筒,强奸着女人,摄影师把摄影机降低、固定,离开它,进入女人的胯下。这时候,现场没有旁观者,只有摄影机还在转动、记录。

  这个处境的第二个峰值,在结尾处:杀手中枪倒下,摄影师抛下摄影机,机器落地,倾斜下来,记录着摄影师逃跑并中枪倒地的场景。人物都死了,摄影机继续运转、记录。直到胶卷用完。电影结束。

  观看这部电影,你会处于极大的反感和惊愕中,但是停不下来。在这部电影中,你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现场代理人,你与摄影机之间没有距离,所以和现场也没有距离,和恐惧也没有距离。

  你的道德优势和道德判定,在这里没有武器或者防御工事的作用,只是一个逐渐崩溃的脆弱系统,你从来没有如此无所遮拦地观看谋杀。更可怕的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虚构故事。

  是的,观看这部电影,你就被它耍了。但是不看它,你却在继续你长久以来无知觉地、安全无虞地耍自己。仅此而已。

  《人咬狗》影评(三):找你找成狗了

  你因一些肾上腺素催生的偶发性的诗,念出了本就存实的诗,它们,而瞳孔放大,涣散地感动着,为寻着到它们。穿梭于不同场景,哪一刻你意识到,那才是自己寄存人间的真正影子,我属于此,我必在此存实而终。我写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希望你会毫不吝惜你的口水吐在我念诵的嘴里。找你找成狗了,恶心。 有一处,高谈论阔的用餐席间,他陡然站起来,感到一种晕眩,也终于是与观众共振地犯恶心了,天旋地转,脑门发凉,虚汗连连,腿骨打颤,好像三伏天里的要命中暑。 “在海边的王国,沿着清澈的海湾,涌起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飞鱼像海鸥一样飞翔,水藻填满你的心灵,红色的鲑鱼,从天堂跃下,水母,紫菜,冬天的海苔,谁也不能阻止我喊你的名字,大海,大海,大海,我的残忍的母亲,说,你能不能看到...(呕吐)”。 因为你表面上的美意与善良,作为乙方的我就要匍匐赞美、心怀感激地承接,是吗,生活。 “你们没觉得恶心吗?” 恶心。恶心来着的,从头至尾。 你恶心到了吗?真好,我是早就恶心着了。来,一起用呕吐输出被生活生产的不堪与秽物——代表它的它与代表我的它。 瞧见我的白眼了吗?对你的苛刻与轻蔑,却不值一提,只是难免的生理反应它总是要翻一轮白眼呕一桶料的,恶心完了我们再好好相处,甜心,宝贝,我们的生活。 祝我有个好胃口,虽然你知道我必不会。

  《人咬狗》影评(四):关于人类的暴力本能

  本片是由几个比利时电影学院当时即将毕业的学生拍摄的一部以纪录片形式讲述一个杀手工作和生活的影片,他的工作当然是杀人了,看他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面对着镜头讲述如何沉尸如何节约成本(节省子弹)如何选择下手对象的样子都很黑色幽默的感觉,同时记入镜头的还有他的家人他的情人他的业余生活,他甚至会在酒醉亢奋的时候讨论诗歌以及在工作之余抨击市政建设的缺乏美感……他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似乎逐渐感染了那几个为他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人员,没过多久他们也开始在拍摄的过程中力所能及的帮一把手,诸如吸引目标注意力、在暗处打灯、协助抛尸什么的……可惜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最后跟杀手一道被仇家做掉了!

  当年看《买凶拍人》的时候觉得那部电影的创意相当牛X,出处跟这部电影多少关系(尤其是其中有些镜头的剪辑手法根本就是如出一辙),不过彭浩翔换壳换得还是很成功的,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本片的离经叛道也是《买凶拍人》所无法企及的,那些性的、器官的、暴力的画面(绝对比Natural Born Killers要残忍得多)在欧洲电影中尚属于可以忍耐的范畴之内,在港片中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本片还能还能看到很多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比如对传统题材的颠覆、频繁的使用跳接(比如主角从监狱中逃脱以及很多事件的过渡)、热衷于电影本体的使用(比如片中的杀手和为他拍摄纪录片的团队就在工作过程中碰上了另一个也在为一帮杀手拍纪录片的团队,相当的讽刺;本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这一应用的体现,这也是新浪潮曾提倡的“影迷电影”的回归)、无所拘束的镜框移动、音效画面的大胆运用……不胜枚举!影片的意义也可以作多种解读,诸如传媒时代的猎奇心理、人类的暴力本能——杀手有时候炫耀式的无动机杀人以及在影片中为杀手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人员们逐渐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转变为亲自参与杀人的施暴者都揭示了这一本能——而这种转变也是影片主视角转变的过程。

  这种我姑且称之为“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其实是戏中戏)当然是以Raging Bull成就最高(细究起来的话RB跟本片还是有很多在细节上的区别),纪录片的真实感加上精彩的戏剧冲突,观众既有代入感又不至被枯燥简单的记录而觉得乏味,的确是一种不错的表现手法,此外纪录片在成本控制上也大有优势,本片号称只花了一万五千美金确在比利时创下了当年本土电影年度票房冠军的神话!

  《人咬狗》影评(五):《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转载)

  翻遍豆瓣的影评,也没找到一个中意的,在网上搜到一篇,还凑合,不过是繁体字,好文共赏,转到这里,希望作者莫怪。

  發信人: zarathustra@kkcity.com.tw ( ), 信區: Movies

  標 題: 《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發信站: KKCITY (Wed Jul 26 16:22:59 2006)

  轉信站: dadusan!ccnews.thu!news.cis.nctu!news.NHCUE!netnews.chu!Leo.mi.chu!zoon

  出 處: bbs.kkcity.com.tw

  【Tzara影評】《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我曾身為電影作者,也曾當過學生,我了解那種亟欲創作而鼓譟激

  動的肉體,也明白那種狂熱地想與世界對罵的腦垂體,對社會怨恨不滿

  ,對革命幻想期待,對擊碎道德牆垣興致勃勃,對驚世駭俗的舞弄樂此

  不疲,這些都是作為學生的特權,也是初試啼聲的作者最常見的習慣動

  作。

  「暴力、禁忌」,往往是創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亦是最容易表達

  其自身政治思想,哲學體系的跳板。我見過許多人的處女作偏愛圍繞這

  些具強大衝擊力、認知震撼的禁忌主題,表現出作者反社會、反智、虛

  無、抗拒的態度,然而絕大多數選擇這種禁忌主題的處女作,多半帶有

  投機取巧、裝腔作勢的造作姿態,非常容易就被觀眾看穿。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許多作者的處女作是「驚世駭俗」、「一鳴

  驚人」的經典,這包括一旦有人問起我看過最影像暴力、最無法忍受的

  電影為何時,我通常會毫不考慮的回答到日本導演熊切和嘉/《鬼畜大

  宴會》(1997)。這部描寫日本戰後左派團體失去理性、失序、無政府狀

  態下的的自相殘殺,是極為血腥、寫實之作,竟然為導演其大學畢業之

  作!憑記憶所及,熊切和嘉當年在台北電影節與觀眾對話中曾談到:「

  從一連串的瘋狂殺戮,到毀壞日本國旗後自刎等極端行為,不過是想要

  嘗試打破禁忌而已。」

  相同以「暴力、禁忌」的話題打響名號,英國年輕導演Thomas Clay

  的處女作-羅伯超High(2005)成功入圍坎城影展,「順利」靠其具爭議

  性的暴力血腥虐殺畫面造成兩極評價,博得影迷注意。不過,在我看來

  這部作品不過只是「假虛無」的形式之作。

  若要再談及讓我印象深刻且極為推崇的暴力主題處女作,不免要談

  到Guy Ritchie/《兩根槍管》(1998)與Wes Craven /《殺人不分左

  右》(1972),不過這樣深談下去,恐怕得另外撰寫一篇文章!別忘了

  本文是關於《人咬狗》這部暴力經典地下電影的影評,之所以先長篇大

  論舉出上述的片單與導演,無非是《人咬狗》亦是1992年以導演Thomas

  Clay為首的三位比利時電影學院學生的處女作,其內容、題材、表現

  形式,不僅僅具驚世駭俗的爆炸震撼,造成入圍坎城影展後一票難求、

  影迷爭先搶看的盛況。

  《人咬狗》不單單以其一連串失序、失控、無動機殺人的虐殺場面

  來嚇唬觀眾,刺激感官,令人血脈噴張或坐立難安,這些殺戮行為尚不

  足成為其暴力經典的因素。這部電影與眾不同與成功的關鍵來自於「真

  實」:一種假的真實,被創造的真實,使觀眾看起來簡直像真的真實!

  《人咬狗》恍如《大衛‧霍茲曼日記/David Holzman's Diary》(

  1967)、《沒有騙人/No Lies...》(1974)、到後來的《厄夜叢林》(

  1999)般,以呼應真實電影概念的仿記錄片手法,創造出假以亂真的真

  實情境:黑白片、粗糙毛邊感的劣質底片、手持攝影的晃動感、長拍鏡

  頭所建立出真實空間/時間感、第一人稱/第三人稱交替的訪談對話…

  等。自第一秒片中主角Ben的現身,到影片最後一秒攝影師被槍殺,遺

  落的攝影機持續拍攝,直到底片殆盡全片結束為止,在觀眾不知情的狀

  況下看來彷彿就是真實案例的紀錄片。以結果上來談,本片的「擬真」

  是成功的,它造成全片緊張張力所在,讓暴力赤裸裸的呈現,比起一般

  電影的誇示手法來得直接、坦率,更具衝擊力與破壞性,給予觀眾的震

  撼和瞠目結舌是更為激烈的。

  紀錄片的真實感意味著身歷其境,也隱喻著觀眾的旁觀或主觀介入

  的距離。《人咬狗》主觀的跟拍鏡頭使觀眾參予並成為Ben瘋狂殺戮的

  共犯。當Ben對著鏡頭說話,觀眾瞬間成為了掌鏡人、紀錄者;當Ben冷

  酷無情地以各種異端手法殺人,觀眾成了在場的目擊者;當Ben與親人

  進行和樂融融地互動,觀眾成為其赤子之心的見證人;隨著紀錄錄像,

  觀眾竟也逐漸變成Ben的摯友,Ben的同路人,Ben的夥伴…我認為這是

  《人咬狗》最特別之處:觀眾不再是受害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

  整個犯罪行為的參予者!

  當觀眾對於頻繁的殺人行為不再感到可佈作噁,而是漸漸麻痺無謂

  ,甚至開始樂在其中。在這層道德、人性認知上的演變,可以論及到何

  以觀眾需要「暴力、禁忌」電影?或許被壓抑的「獸性」、「原始部落

  性格」使然,還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虐待」、「被虐」的傾向?過去

  我們觀看暴力電影,觀看電視台播放的社會犯罪檔案,在好奇心作祟與

  視覺感官刺激下必定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愉悅快感;旁觀他人之苦痛,自

  虐般地接受不堪入目的影像暴力,當中,觀眾與影片必定有某種共謀,

  某種默契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部分。《人咬狗》即是這樣的產物,甚

  至比其他的暴力電影更為暴力,它直接激發觀眾的虐待狂與背虐狂病態

  心理。

  不僅形式上的大膽讓這部處女作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在極端偏激的

  殺人行為背後,縱使一切看起來如此虛無、憤怒、無政府,當中仍夾雜

  著許多作者的政治、社會、宗教、存在觀點,其論調口氣極具攻擊性、

  鼓動力、破壞性。至於,表達這些作者觀點的人就是本片的男主角Ben

  ,這角色無疑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本片的視覺焦點。Ben滔滔不絕、侃

  侃而談其思考體系,與批判評論時,其誇張、激烈、投入的臉部表情與

  活潑的手部動作,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偏執狂形象。另一方面,Ben

  如HANNIBAL般在其行為動機背後有著美的信仰存在:他本身談論詩、知

  曉樂理、懂得建築美感,某方面表現出具有品味、要求完美的性格,但

  相對的自以為神、自視為真理,這似乎隱喻著知識份子、藝術家的極端

  性、狂傲、偏激的一面。

  說實在,我們仍不得而知Ben具體殺人動機為何?然而,我也不認

  為觀眾需要清楚了解,畢竟這種虛無、瘋狂、無政府、混亂、失序下的

  行為表徵,如此非理性、非邏輯似乎已成為現世性的面貌之一。

  呼應文章開頭,作為處女作的《人咬狗》絕對是部暴力經典,不僅

  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意識型態的表達上,它衝擊著觀眾的思維,不

  時引領我們的反思。當年,這群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憤怒青年,藉著如此

  異端情境的影片表達其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片中察

  覺到這群作者對於電影至高無上的熱愛:當Ben一夥人發現另一群拍攝

  殺人影片的團隊時,它以睥睨惡絕的態度摔壞其電視用攝錄機;Ben沉

  醉在其祖父的老超八底片電影放映;以及片中不少關於拍攝電影的堅持

  態度等,都表現出這群當初年輕的作者們對電影的使命感。

  可惜的是,多少創作者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後殞落,《人咬狗》的

  三位導演亦是如此,在本片之後就沒有更為突出、驚人的作品出現,令

  人唏噓。無論如何,比起許多裝腔作勢的處女作而言,《人咬狗》絕對

  是部永恆經典,因為虐待與受虐乃是眾人的集體病態。

  本片是個人長久以來極為崇拜的一部作品,它與Darren Aronofsky的

  《Pi》(1998)一樣,曾召喚著我內心浮潛的黑暗性格,也影響我許多創

  作思維上的驟變。我認為,《人咬狗》並不適合每一個觀眾去觀看(曾

  有人因為本片而成了連環殺人魔),但對於許多具有偏執性格的創作者

  來說,本片的黑暗面與虛無,肯定是許多人會嗑上癮的禁藥。

  《人咬狗》影评(六):其所谓暴力美学

  这片子听说很久很久,去年才终于看了,还是够震撼的,尽管因为类似的片子看过一些,程度有些减弱,现在想想这些类似的片子都可以从这里寻出根源。

  这个片子出彩的地方就是所谓暴力美学吧,与其相比,昆廷的那些还是温情一些,港片就是主旋律了

  别看片中的杀手杀人很随意,这部电影的构思可一点也不随意,就是说完全蓄意的强迫观众,你能感到它的层层推进,开始还是些毛毛雨,抢劫啊什么,发展到摄制人员一同轮奸,我们觉得有点严重了,再后来是饭桌上把他那个好朋友崩掉(还溅到身边那位一身血,啧啧),我们和片子里那些人一样无语了,直到他情人以那样的状态自杀,于是吟诵着美好的诗句,一切消失了,这是我们觉得真是回味无穷啊,呵呵。

  其实我倒不觉得对心理是太大的挑战,或许因为它还够幽默,或许因为看了不少日本电影,日本人的黑色可不幽默。在这方面,日本电影是极品,欧陆次之,其他像老美之类还是保守得很。

  tw,很想知道这几个年轻人后来拍了啥?

  《人咬狗》影评(七):【影记】人咬狗

  ⑴野兽的“咬”宣言。《人咬狗》,这是一部如此彪悍的比利时电影。即兴拍摄的时髦方式,始终微微虚晃的人工手提,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的cult气质。男主角本诺特在镜头前总是谈笑风生地讲述关于杀人的故事,而肩扛摄像机的导演也被牵扯入剧情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旁观者的一部分。手持采音话筒的摄制组人员利米几度出入于镜头内外,甚而走到镜头前发表个人演说;本诺特一次次责斥剧组的聚光灯太影响他的杀人工作;而在其中一场枪战戏中,音效师帕特里克被乱枪打死,本诺特则聪明地通过摄影师的变焦镜头来寻找敌手;又再一次枪战中,摄制组的弗朗哥也死了,利米又站出来表达对死去的同事的哀悼;而后就连导演和摄影师都被无情地枪杀了,只剩下了与本诺特关系最好的利米一人。这就是《人咬狗》的黑色世界,就像一场末世的狂想。

  ⑵小孩子用玩具枪练习属于成年人的暴力。看死去的黑人青年的阳具。“房子是用什么造的?那些红砖!看到红色联想到什么了?是血的颜色,野蛮人的颜色!是暴力的颜色!而这个社会灾难所有人都同意……就是暴力!那为什么还用红砖?红色还是酒的颜色,饮酒作乐,那些行贿受贿,肮脏的政治交易,不择手段地获取利益,这刺痛了我。”

  ⑶导演通过男主角本诺特之口如此畅快淋漓地谴责和指控了一些令其看不惯的人和事。关于影片中的暴力:出其不意地惊吓有重度心脏病的老太太,拳击手无寸铁的家庭主妇,像玩游戏一样拧掉男人的脖子,用枕头捂死无辜的小孩,轮奸别人的妻子并杀死她和她的男人。

  ⑷本诺特在餐桌上狠狠地念诗,影片中出现了一些诗意的片段:大海,沙鸥,浪潮,滩涂……然而,诗不曾念罢,本诺特却翻着白眼呕吐了。这样的表现手法真是怪异而荒诞,一如对所谓的美好幻想的桀骜的唾弃。

  ⑸本诺特的即兴诗总是出现最不适合念诗的场合中,一如无所顾忌的张狂。他念到,“鸽子,穿着灰色的斗篷,飞翔在地狱般的城市天空,转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你的高雅让我敬畏。”本诺特:“要知道,做你们演艺圈这行的,同性恋要比其他职业多。”

  ⑹本诺特那首关于秋天的诗:“千片树叶夹杂在微风中落下/千片树叶夹杂在微风中落下/熟透的板栗掉在地上/而我却安然无恙/冷风嘲笑着夏日的无力/它那最后的抚摸/温暖着受伤的手臂/就在无声无息间/看啊,终于来了/那辉煌的秋天。”这首诗中恍若蕴藏着就像本诺特心爱的瓦莱丽死去时一般的悲伤,而这个秋天亦成为了本诺特心中最后的回忆。当最后的枪声响起,本诺特死去了,最后的掌镜人利米也死去了,摄像机掉落在地,对准了那扇遥远的门。那一瞬间,这个世界恍若一架倾斜了的天平。

  《人咬狗》影评(八):雇工人生

  老病人拉大便在床上,女护士给老病人清理大便,老病人还讽刺她,说我拉的不多,你就没工作了,我拉少了,你还会生气呢…护士非常无奈,但为了有工作,就要忍受大便。为什么要有工作呢,因为有工作,她老的时候才能住院,才能有人在她不能自理时来清理她的大便。

  老病人在讽刺时一定在想:“我他妈给别人擦了一辈子屁股,现在轮到你们伺候我了”。之所以老病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谩骂讽刺女护士,是因为社会的制度为他保驾护航。

  所谓的高社会福利,让所有旁人都羡慕不已,但是,要想享受这种福利,就相应的要付出代价。大家往往只看到他国的病人可以一边骂护士玩,一边让护士给擦屁股,很牛逼,很羡慕。但是没看到,在变老之前要给别人擦多少屁股,哈哈哈哈

  要不然每年清洁工罢工的时候,满大街都会臭气熏天呢。要是所有女护士都罢工,那全国的老病人都要睡在屎里了。有毛好羡慕的!

  所谓的高社会福利,就是用错误去偿还错误,形成的恶性循环。看似所有的人都是主子,都牛逼轰轰的,其实都只是整个圈子之中一个环节而已,就例如那个动画短片《雇工人生》,你不当擦鞋垫,就别想享受一切。其实都是苦逼

  《人咬狗》影评(九):有些电影就是要让你崩溃的

  看不下去的电影,并不都是瞌睡片。有些是因为内容太刺激。

  比如比利时导演贝诺特 波尔沃尔德自导自演的电影《人咬狗》。

  在看《人咬狗》之前,刚看过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买凶拍人》。两部影片都是反类型片,都是低成本制作,都涉及杀手雇人将杀人过程制作成电影。然而,除此之外,它们给人的观影体验却迥若天渊。

  《买凶拍人》充满着荒诞的喜剧气氛:一脸猥琐相的杀手、不知世道艰难的富婆、没能耐的黑帮组织、不得志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专业的临时演员……

  人物如此,情节也很搞:经济不景气,连带着过去的雇主都没钱雇杀手,逼着杀手得主动去联系业务。终于找到个雇主,却要求把杀人的经过拍出来。杀手迫于生计,只好答应。

  这些喜剧元素使得原本沉重的拍摄杀人过程这一情节轻盈了许多。而且影片对于导演愿意替杀手拍摄杀人过程一事做足了铺垫:导演——就是那个不得志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一开始是被杀手胁迫着去拍摄的,而且事先并不知情,以为只是拍个电影而已。之后逐渐沦为杀手的同伙。

  《人咬狗》则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连带着扯出一大堆的疑问:杀手为什么要雇人替自己拍部纪录片?导演及其摄制组为什么会接下这个活?一直到整部影片结束,都没有对之做出任何解释。于是在冷酷的摄影机镜头下,纪录着发生的一切,杀人:杀死看见自己杀人的小孩、杀死身上有些钱财的老人、杀死调戏自己情人的朋友、当着丈夫的面轮奸妻子并杀害他们、杀死别的杀手;抛尸;被杀:两个替杀手拍电影的音效师在枪战中丧命……

  而且,《人咬狗》没有任何让人荷尔蒙爆发的动作场面,你看到的只是暴行之下一幕幕刺目的血腥、惨烈:聊着天的老奶奶吓得心脏病发,喘息着死去;调着情的男人脑门上穿了个洞,溅得旁边的女人一脸血;被轮奸过的女人肚子开花躺在桌上……

  眼看着这种种的恶在发生着,电影中却没有一个人为这些受害者流一滴泪或高呼一声。人们要么是不知情、要么是冷漠地纪录这一切直到主动参与进去为止。哦,忘了。有人替同伴的死亡沮丧过。摄制组中那个叫雷克的人,看到音效师派屈克死在枪战中,很是沮丧了一把,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献给他的。当看到新音效师佛朗哥又死在枪战中,他又沮丧了一把,又说这部电影是为了献给他的。表情、声音如出一辙。

  这样的电影是尼采超人哲学的最好阐释:一个没有道德、弱肉强食的世界。

  也许它确实接近真相,但令人不快。

  《人咬狗》影评(十):《人咬狗》:立场决定是非观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被标榜为“CULT史上的经典”的电影.

  感觉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电影本身充满极强的想象力,并且可以赋予观众极强的想象欲,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先来吐槽片名. 本片真正的名字应该是《人咬狗:这个杀手不太冷》或者《人咬狗:温柔的杀戮》.因为影片中的杀手实在是个很有才华的家伙,他充满生活热情,他热爱工作,他懂建筑他推崇Frank LloydWright的建筑风格.他懂音乐喜欢弹钢琴,他研究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形成,他对政府失望又不满并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样一个完美的家伙,也难怪会带坏摄制组.

  言归正传.

  很久以前,教会的王教师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堂课.

  王教师:“我们把为中国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社会安定坚决的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中国人称作什么?”

  我们:“民族英雄!”

  王教师:“我们把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社会安定坚决的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中国人称作什么”

  我们:“卖国贼!”

  王牧师:“我们把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社会安定坚决的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外国人称作什么?”

  我们:“人民公敌!”

  王教师:“我们把为中国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社会安定坚决的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外国人称作什么”

  我们:“有识之士!”

  讲到这里,王教师喝了口水.

  王教师:“既然他们都为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民族尊严社会安定坚决的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什么还有不同的称呼呢?”

  我们:“不知道!”

  王教师【推眼镜柯南即视感】:“因为立场决定是非观.”

  我们一众熊孩子大彻大悟,或者说装作大彻大悟.

  影片也是同样道理,一个人对于“对错”的判断决定于这个人身处的环境,就像日本人认为钓鱼岛是日本的,中国人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身处于哪个阵营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所以说一切都是相对的,爱国也是相对的,只有做到人类的利益统一追求统一才会有绝对的“对错.”

  不幸,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光明,不就共产主义社会.

  正所谓“海可枯 石可烂 天可崩 地可裂 全人类肩并着肩手牵着手牵着手牵着手牵着手~”

  不知不觉就跑题了.

  电影告诉我们,不要以对错来看待事物,立场决定是非观,在杀手的立场呆久了,渐渐也会拥有杀手的是非观,而所谓是非观善恶观又是种很主观的存在,杀手有错么?他只是拥有与社会中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是非观.诸多电影,书籍中所谓正与邪的较量,说到底也只是是非观的碰撞.像思想一样,有碰撞就会有同化,大多数电影小说的结尾不是一方同化了一方,就是一方干脆消灭另一方.《人咬狗》中碰撞的结局是杀手同化了摄制组,因为“人性”原本就更加趋近于杀手的是非观,向往刺激大胆与不平凡.

  最后来说电影风格,在我看来,本片算是合格的优秀的CULT电影,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每个人对CULT大概都有自己的定义,我来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部电影够CULT的原因.

  本片最CULT的地方应该是CULT电影中一贯的,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于暴力直白的描述.杀手每抬手一枪就有一人倒下,之后杀手会蹲在尸体旁给摄制组讲解诸如“沉尸所用的重物,成人要体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两倍,年迈的体质疏松之故要五倍,这样才不会浮起来.”的本领,或是吐槽黑人的尸体充满艾滋病.这种对生命的不以为然和完全沉浸在自我的狂想中,我认为是本片能够最突出表现的.

  影片中杀手向摄制组展示自己动鼻子的“超能力”的情节是我最喜欢的,也是CULT的所在,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和你不同是非观的杀手坐在你对边翕动自己的鼻子,那场景可是太CULT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