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辑思维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罗辑思维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8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辑思维 第三季》经典影评10篇

  《罗辑思维 第三季》是一部由罗辑思维团队执导,罗振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 第三季》影评(一):第一季9分,第二季8分,第三季6分吧

  刚看罗辑思维的时候真心喜欢,老罗的风格,每集的内容都很吸引我,很快就推荐周边朋友

  到了第二季,有时就会觉得跟老罗的观点不太一样想想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意见相左也正常

  现在第三季,虽然每集还是会去看,但是估计有1/3的集数我看个开头就关了,现在的老罗可以为了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多让我接受不了的事。比如他会把推荐的书、观点捧上天,各种赞美,但其实这可能只是世界上众多观点中的一支,或者更单纯的是因为老罗要卖这本书。他还会故意把不同的观点隐藏,要不是不说,要不就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时甚至会引用一些明显有漏洞的观点,来推销他的那本书。

  也不知道老罗本来就是这么商业,还是因为罗辑思维的热播变得越来越商业。总之国内好像就是这样,只要火了,就很难再找到当初的感觉,剩下的只是钱。

  《罗辑思维 第三季》影评(二):西医拘与实,中医泥于虚——评第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

  也有具有相反观点的文章<a href="http://bbs.tianya.cn/post-no01-500220-1.shtml。">罗辑思维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反省</a> 中医也有非常前沿的理论研究,而不仅仅是中药可以达到诺奖的高度比如说被方舟子一流气死的张颖清教授研究的全息医学,详情自行百度,信不信由你,无意引战。 Point1:中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个独立的学科意味着,这个学科一定有自己的一种规范、自己的一种判别标准,自己的一种思想体系。而独立说明它不能与其他学科做直接粗暴的互溶,学科之间的畸形渗透会形成可怕的思想产物。 这种融合最典型例子就是纳粹。 他们顺着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认为必须要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的个人,只留下适者,才能人类继续生存繁殖。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护弱者,不仅让不适者生存了下来,还给了他们繁殖的机会,这样就破坏了自然选择秩序。如此一来,就算是最适者的人类,也不免被一群堕落的人类淹没,变得越来越趋近不适者,一代一代下去就会导致灭绝。 于是他们用自己理解的“自然和人类的法则教育孩子,当年德国的教科书认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就是让所有生物都必须在无情的斗争中求生存。并运用了看似强有力的例子去解释,它讲到植物如何为了土地奋斗,甲虫如何为了交配而奋斗 于是纳粹一流总结了一个可怕的结论: 这场生存之战艰辛而无情,但这是让生命延续的唯一道路。这场斗争能够消除一切不适合生存者,并挑选出适合生存的。……这些自然法则不容置疑,目前还存活的生物就是明证。这些生物冷酷无情,抵抗者就会遭到消灭。生物学不只告诉我们关于动植物的事,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法则,要坚定我们的志向,依照这些法则生存下去、抵抗下去。生命意义,就是斗争。对抗这些法则,则终必致祸。 Point2:不可忽视医学的社会性 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这么多的人,我们一代一代传承,延续下来,一个文明没有中断,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奇迹。而这样的奇迹的背后,不仅仅有中医做医学保障,更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同样,人口平均寿命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医。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年代必然有一些人死于非命饥饿寒冷、刑罚同样也可以送人归西,一些不遵医嘱的患者也会必然迈向黄泉路。这些都是医生不愿意到却又无能为力的。 但是我中华帝国地大物博且一度施行仁政,战争年代必定只是少数,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低真的是医学水平问题吗? 实际上,三十五岁的平均寿命中包括大量的夭折人口,古代严重重男轻女不知迫害的多少女婴,祥林嫂的孩子也是活活被狼叼走。事实上,古代人均寿命之低主要是由于极高的出生儿死亡率造成的。如果除掉这个因素,人口学家推算,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达五十七岁。 再来说说古代中医有记载说急性腮腺炎,那些中医治疗说,拿张纸画老虎贴上去就好的故事。古代记载往往简洁,其中的细节多半源于我们这些后人想象。这个医生这样用一定有他的道理,或许单纯只想给个心理安慰,医心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一个心态不好的患者往往愈后不佳。或者显得自己很厉害装神弄鬼骗取钱财有不无可能,毕竟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的水平和道德都是参差不齐的。 Point3:中医有见效药,无可通之理? 对于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个特殊的共同点是它面对的是自然界。而自然界天然地并没有分科,有天、有地、有植物、有动物、有人、有气、有水。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物理学生物地质,那不过是人类为了研究方便,在特定的时期,给做的一种划分而已。 其实这种划分是一种割裂,是因为你只看见了问题的一个侧面,而这个不同研究侧面往往存在许多通悟的概念。从这些通悟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窥探其正确性与高明性。 中医与时间生物学: 时间生物学是研究机体的时间结构特征和机理,并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应用价值的一门新兴跨学科领域。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西方科学家通过测定不同时段的体重、尿量、体温,发现了生物节律。而这些工作只是时间生物学的萌芽阶段。从发现这些现象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生命科学学科经历了漫长历史。 因为生物实验往往耗时长,仪器精确度要求苛刻数据量大,数据处理困难,所以直至19世纪50年代才有进一步进展。 而早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在这个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较完整理论体系,并详尽地收录于《黄帝内经》之中,为后世医家所研习。 那么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差距在哪里?一言以蔽之,“西医失与实,中医泥于虚”。 不得不承认中医这个古老的体系,它的的确确缺少了一些属于“实”的东西。中医基础理论不像西医来自实验和观察的发现、梳理、归纳和总结,而是通过取象比类虚拟出来的一种特殊诠释工具结构,即是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人为地类比规定某些属性,并纳入古代自然哲学的框架体系之中,从而将临证经验上升为基础理论,如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气血运行、中药的不同兴味和归经,这些概念只能依靠哲学式的玄想来理解,具有虚幻性质。因此,运用理论说明的时候往往缺乏具体所指,更无实验和观察的事实根据作为支持,纯属直观推导,这就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蒙上一层难于与现代科学理论与事实接轨和沟通神秘的面纱。所以我们说“中医泥于虚”,“虚”往往在需要一个数据去解释它是的时候失效。 从运用而言,“实”是不是必然的追求呢?我们初高中都学过几何,当时我就想几何有什么用呢?证了好半天证出两条线段相等,拿个尺子量一下不就完了吗?那是因为科学家们有超越运用层面的对真理的要求,科学伟大地方就在于,它会用一种探索、严谨精神,去理解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所以外国的木匠往往需要尺规作图,而在中国的鲁班是从来不用这些把戏。医学的特殊性在于我们不能在患者都要驾鹤西去的时候,还想着如何控制变量。

  《罗辑思维 第三季》影评(三):写在《罗辑思维》第三季末尾

  ——伴着民谣与咖啡,何不回忆一段往事 《罗辑思维》第三季以《为什么看好中国经济告一段落,典型的理性乐观派思维与之前两期《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悲观情绪画风迥异,看上去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但仔细一想,这不正与“罗辑思维”这四个字相呼应吗?罗胖只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或者维度,至于结论,“一千个观众一千种罗辑思维”,尽信其言不如无言。至于罗胖到底持哪种观点,他既然选择以唱好中国经济作为第三季压轴,想必有他的道理,而且在跨年演讲的时候他一再鼓吹说:“中国经济会好到大家不相信程度”,所以他的立场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我宁愿相信他之前两期是为了卖书——《物演通论》,毕竟快要过年了嘛,不仅要囤年货,还在节目里说要休假带父母出去旅游,但是年货和旅游总要花钱,而且要讨个好彩头,所以一抑一扬,多多少少给了灰心丧气企业家们一点心理安慰吧(毕竟6.9还是挥之不去阴霾)。对于罗胖拍拍屁股就可以退隐四个星期这件事,或许“U盘化生存”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这也完美诠释了手艺人式作坊的理念,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尊重手艺人的规矩。 人都喜欢念旧,窃以为重温一遍《罗辑思维》也许别有一番风味。打开优酷,第一季第一期的标题赫赫在目——《末日思考:向死而生》,思绪顿时回到两年前。 那时我高三,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房,全身心备战高考。那是段只有数理化生没有诗与远方的日子。不知是哪天突然心血来潮,或者说是青春悸动,在优酷搜索框输入“苍**”三个字,不曾料弹出一个歪嘴的胖子,第一眼觉得这一定是个日本的怪蜀黍,点开一看发现他竟然说着流利的汉语,画面里也一直是一个胖子在侃侃而谈。原来中了标题党的计,有人故意断章取义,罗胖只不过是在节目里提到了一句苍**,还有芙蓉姐姐和凤姐。但是也许这就是缘分,我觉得他讲的东西正合我的胃口,就这样坚持把一期节目看完了。然后就百度了一下“罗辑思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自媒体”这个概念,也是第一次迷上互联网视频脱口秀节目,而且主持人还是个歪嘴的胖子。 我一直很懒惰那段时间也没空读闲书,一切爱好都给分数让路,打心底觉着听别人给你读书是一件很享受很有面儿的事,这是古代的当官的才能享有的待遇。就这样强迫症使然,也想着借此放松一下紧张心情开始了“罗辑思维”之旅,从第一期一直到最新一期,孜孜不倦。那会儿总是忙里偷闲,甚至把视频下到手机里,有空就掏出来看,有时怕一次看完还故意养肥了再看。如《十个人的德意志》《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八月炮火》《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迷茫时代明白人》这些书现在还在我的书架里,算是冲动消费结果吧,但是如果你看完这些书会发现,罗胖在节目里的观点全都是从书里看来的嘛。我也因此经常活跃在贴吧和微博里,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节目里讲的一些故事我也应用到作文里,比如卢梭的故事,我就硬加在了两篇议论文里。有一次微博私信罗胖,请他讲讲德国的历史,果然后来就单独有一期讲德意志的崛起。那段时光说不上美好,但心灵至少有所慰藉。 言归正传,说回罗胖吧。所谓创业伊始举步维艰,这对任何创业者都适用。第一期的场景在某个书吧,罗胖坐在中间指点江山,旁边零零散散围着一些听众。听罗胖后来在节目里说,他们当时用的摄像设备佳能5D Mark相机,这类相机的优点成本够低又能拍出长时间高品质胶片级影片,虽不至于说心酸,但是相比当年在央视的设备,差的不是一丁半点。甚至有观众在评论区里说:“剪辑师能不能用点心,每隔几分钟观众的位置发生变化。”罗胖也调侃自己是在街头卖艺,只求臭味相投,汪洋大海中取一瓢饮即可。(然而就算拥有豪华的布景和设备,如果内容方面不用心的话,一样没人看。比如现在的春晚,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偏偏一通胡来,引来民众潮水般的吐槽。)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胖的这套玩法成效显著,《罗辑思维》一度成为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类节目的黑马,微博微信粉丝数量也急剧增加,当然,也引来来不少争议。赞誉与辱骂往往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让小有成就的创业者不至于得意忘形。后来随着新一轮玩法的推行,在微信每天坚持60秒的罗胖似乎登上神坛,他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录制节目的时候也坚决不用提词器,凭着这一股手艺人的韧劲,终于,时间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从卖月饼到茶叶再到书箱,以及现在的书店,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可谓是教科书般的营销。虽然这些都是商业运作,但是对于学经济的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视频不收费,微信推送也不收费,当然要发展衍生产品,不然怎么养活幕后团队,如果观众或者会员心里听的舒坦,就当给点小费了嘛,总比哈韩哈日要好的多。而且,像我们这些穷大学生买不起书听听视频就行了嘛,不喜欢哪一期也可以不听,完全是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至于有些说什么邪教的,一类是说酸话,另一类完全是无脑喷。 今天抽时间一口气重温了第一季前五期,分别是《末日思考:向死而生》、《逃离北上广的另类解读》、《中日贸易:如何爱国》、《回应网友质疑》、《歪理邪说一“罗”筐》,逻辑依旧严密,内容依旧引人入胜记忆里的那些点也慢慢连成线。虽然自己已经从高中生成长大学生,还是不得不被罗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那时候每期节目很短,十几分钟分为三段,第一段正说,第二段反说,第三段闲说,对于辩论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活生生的教科书。节目里讲的内容也都是历史、经济以及亘古不变的互联网思维,但是这一次重温的感觉却有所不同,熟悉又陌生,五个字来形容就是“温故而知新”,还有“时间的朋友”想必也解释的通,毕竟被罗胖伺候三年了。 说实话,如果换一个主讲人以同样的方式讲同样的内容我也许听不下去,一方面有时候真的要看缘分,另一方面个人魅力也很重要,当然前提就是三观要很正且与我相符(是老乡就更好了,罗胖谈到胡适,李鸿章等安徽名人时经常会眉飞色舞,我则随之会心一笑)。就拿其他纷纷效仿的自媒体节目来说,比如央视主持人王凯的《凯子曰》、《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的《鸿观》、《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的《天天“逗”文涛》,真的很难坚持看下去(矮大紧的《晓松奇谈》开开胃不错),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自媒体这碗饭,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每个观众的口味也不一样。 掐指一算罗辑思维三季加起来一共158期,对我来说几乎是每期必看,这158期也就是158周从天文到地理、历史到人文、经济到科技,可谓滔滔不绝,我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以前玩贴吧的时候一直在各种安利,也在空间朋友圈各种安利,没想到同道中人还是挺多的,不得不说这个节目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塑造了我的三观。 下面分享一下重温这五期的一点新感受(纯属个人观点): 一、 关于【爱国贼】这个词 最近小英子当选,还有先前的周子瑜事件,一时间很多人喊打喊杀(当然现在又跑去骂春晚导演了),说是要消灭台独、武力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然后公知如闾丘露薇、罗胖纷纷发微博暗讽爱国贼。的确,就拿前阵子中日贸易摩擦来说,很多人上街砸日本车,抵制日货,我就深感爱国贼无往而不胜。还有罗胖的那句“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深得我心,听得我热泪盈眶。(出门左转第一季第三期) 二、 关于《三体》 我了解到三体这本书也是通过罗辑思维,罗胖当时说它一定会火(出门左转第一季第五期),而且推荐每个人一定要看,果然去年这本书就荣获雨果奖。(插播小广告)罗胖最近在极力推荐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说它几年后一定会像《三体》一样爆红,还是拭目以待吧。(这本书反正我暂时不能碰,但听说搭配《知鱼之乐》疗效更佳。) 三、 关于经济学 我学的这个专业,自然对经济方面的话题很感兴趣。虽然说罗胖是做传媒出身,但是在商业实践以及经济理论方面至少能给我指指路,他推荐的比如说《一课经济学》、薛兆丰先生的《经济学通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等著作都非常有味道,我自己也找了一些诸如《经济学了没》、《超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国富论》、《经济学基础》等著作装逼。另外他对中国经济的乐观判断以及那句“中国经济会好到大家不相信的程度”,我甚感欣慰。他对人口规模的判断也很敏锐,譬如他很早就在节目里预言国家会在不久的将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果然,在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推动下,去年二胎政策也下台了。 四、 关于法律 我现在对法律超级感兴趣,启蒙也来自《罗辑思维》。罗胖一直在节目里用美国的法律思维给我灌输了诸如陪审团、案例法、三权分立等观点,也不止一次分析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以及成文法与判例法孰优孰劣,这些算是早期萌芽。随后在一些电影,如《十二怒汉》、《间谍之桥》、《纽伦堡的审判》、《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再次体会到了法律的魅力。我深感在现代社会,法律与经济是绝配。 五、 关于互联网思维 这个其实不用多说,罗胖子一直在节目里鼓吹互联网思维,至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百度上是这样说的: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他也一度邀请到《失控》、《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上过他的节目,还极力推荐涂子沛先生的《大数据》、《数据之巅》等著作。于我而言,多听听没有坏处,至少有理论依据。 其实正如罗胖所言,他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自己死磕书本,然后读给大家听(死磕自己,愉悦他人)。因为总有那么些人,不喜欢或者没时间读书,市场经济的触角也自然伸向这个领域。赚钱不可耻,手艺人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一起期待罗辑思维第四季吧,一起爱智求真,共同进步。还有他今年的大创新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也做的很棒,等我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或许能略懂其中一二吧。

  ——谨以此文献给每天早上坚持60秒的男人——罗胖(罗振宇)

  2016.1.29

  安庆宿松家中

  《罗辑思维 第三季》影评(四):97年女生看逻辑思维后感。

  经历和看书不够,对于罗胖说的很多话,观点并不太懂,对历史也了解不多,但颇有兴趣。不喜欢娱乐节目,喜欢这种认真又能学到东西的脱口秀。

  记得较深的最新一期,关于互联网。

  罗胖说想要成长,除了一个人看书增加自身知识,关键要站对地方,环境和周边人的高效更能让你快速变化。

  那么每天早上在逻辑思维公众号看一篇深度的文章。内容广泛而有质量,或金融,或人文,或历史。一周看一期视频,看罗胖的表达能力和他推荐的书是否自己也想看。

  思想都跟每天所见所闻紧密联系,不愿娱乐至死。我要接收信息,知识和认知。罗胖让我置身于一个成长的环境中,他会影响我,跟他一样变成一个让自己更好的人。

  《罗辑思维 第三季》影评(五):思维方式比观点更可贵

  看了118期《你怎么还信中医》,开始对这个节目有兴趣。

  虽然那期节目,对于知道科学常识的人来说都是常识了,架不住讲得有趣,复习一遍也不烦。

  罗胖避开了中医疗效这个表面问题,直击本质,而且西医和现代医学不是一个概念,概念清晰,很合我口味。

  一直深信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文人的节目从来木有兴趣。之前看到罗胖节目的题目好多都是历史,于是给他贴上文人标签,没有关注,我这是武断了。我不是不爱了解历史,是讨厌老文人的思维有人文没科学,无视人文科学的理念。这也是看韩寒的作品那么别扭的原因,后来他写到自己没必要学数学,秒懂为何那么讨厌他了。和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是一类,太影响是否喜欢他的作品了。从浪费时间看了韩寒之后,开始避开文人的作品。于是,一看《晓说》火了,好奇也没急着听,先查查高晓松背景,音乐人,还是韩寒好盆友,太疑似纯文人了,不听!再火也不听!《逻辑思维》嘛,看题目貌似靠谱,于是拣自认为观点成熟的几集听听,听听角度是自己喜好的,再听完全陌生的领域。

  中医这个话题,轻松能分辨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虽然多元化社会互相包容,但人以类聚,还是合乎口味的人之间相处愉快呀。学到一招极为省时间的淘朋友的方式。

  有朋友说罗胖的观点很偏激,我倒没觉得,一期节目一个小时能说多少事儿呀,拣重要的说,没说的未必就是反对。比如中医这期,他不信,也不代表支持取消中医,罗胖没有否认中医有疗效。

  顺便说一下我对中医的看法,虽然中医在古代没有用科学方法自净,但是空间没有做到的事情,时间弥补了,横向不足,纵向补。二千年的时光啊,时光洗掉了不少糟粕。余下来的,靠谱的东西肯定有,肯定值得用科学的方法再淘一淘,吸收进入现代医学。不过,被吸收入现代医学就属于现代医学了,因为本质的研究原理不同了嘛。在全淘过一遍之前,不应该取消中医。在淘过一遍之后,也不应该取消中医。科学承认自身并不完美,未来发展了,还会有不同的认识。

  不过呢,我反对把中医纳入医保,支持中医作为替代疗法。全世界都把本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作为替代疗法,以吸收了各国传统医学精华的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疗手段。为什么中国人的优越感就那么强呢?这让我想到管理学上,过度本土化这个问题。现代医学属于科学,同样属于科学的学科发展了,也会带动现代医学的进步。科学不仅仅包含自然科学,还包含人文科学。有几个学科跟科学无关呢,能否认科学是现有的最佳方法么,即使它并不完美。中医所挂钩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医学的事儿了,相信中医的人,别的学科是如何处理价值观的抵触呢?只接受科学知识,不采纳科学方法么?

  同理还有传统武术。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敢于理智剖析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家当。我认为,敢于正视一些让幻想破灭的事实,是真正的自信。有些事情,自己揭开,比外国人揭开,更有面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